教师教书育人论文【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7-14 17:30:03 来源:网友投稿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一书主要记录了薛瑞萍读十二本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以及结合自己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实践写出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薛瑞萍老师是一位嗜书如命,并且善于反思与写作的小学语文老师。从她的这本著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教书育人论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五篇】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薛瑞萍;
教育理论;
儿童阅读课程化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一书主要记录了薛瑞萍读十二本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以及结合自己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实践写出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薛瑞萍老师是一位嗜书如命,并且善于反思与写作的小学语文老师。从她的这本著作里,可以感受到薛瑞萍对阅读教育理论著作的改观,以及对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的重视。

一、教师要不要读教育理论

薛瑞萍虽然是个“众所周知”的书迷,但在最初,薛老师几乎是不读教育名著的,她将自己“混”得还可以的原因归结为:深厚的文学素养、过硬的教学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端正的品行、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较高的个人威信。而它们都与教育名著没有必要的联系。没有教育理论的教学生涯成就了自在潇洒的薛瑞萍,薛瑞萍承认她对教育理论的偏见和局限,但她也认为这种局限是她的优势所在。她读爱读的书,做想做的事,她读的每一本书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教学。她在《不读者说》中提到:“不是我不读,而是暂时没有遇到我以为的可读者。”

教师要不要阅读教育理论这个“问题”,对作为一名师范研究生的笔者而言,是毋庸置疑的。从上师范院校开始,我们就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我们逐渐认识了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洛克等中外教育学家,了解他们的教育理论、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我们从阅读他们的书籍中懂得要做一名什么样的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懂得归懂得,我们总有一天总要去进行教学实践,那时候,我们会运用到多少教育理论知识呢?作为新手教师的我们,可能会忙于把一堂课讲好而努力地备课,生怕漏掉了哪个环节,哪还会想到教育理论呢?这是我的疑问。然而,在薛瑞萍的《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这个问题做了解答。有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赖尔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看,实践先于理论;
并且,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理论体系指导的理智的实践……”赖尔提出的另外两个论点是:一个很有理论的人在实践中可能会相当无能,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另外,假设理论具有普遍的优先权,将会导致不断地追本求源。由于形成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实践,因此,假如要理智地形成理论,将需要对先前的理论的指导,而先前的理论也要有更先前的理论的指导,如此循环往复。于是,一批又一批坐在后座指手画脚的人,便开始了无休止的追溯。还有人认为,所有的教学都要依靠理论,理论常常蕴含在教学实践之中;
还有人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理论意识,也拒绝使用理论,但他们无形中已经和理论有着某些联系。可见,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显然,教育理论是否能够提供帮助,这只是个伪命题;
而什么样的理论能够向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这才是一个真命题。

二、教师要读什么样的教

育理论

薛老师的朋友告诉她,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相当的教育理论。从此,薛老师开始投入理论书籍的海洋中,并在教育在线论坛发表自己的读书笔记。两年间,薛老师读了近二十本的理论书籍,记录了二十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从而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在阅读了更多的教育理论后,薛老师让理论成为了自己反思的武器,使其来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升华自己的教育智慧。

那么,教师应读什么样的教育理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能向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呢?我们先来看看薛老师都读了哪些理论。

薛老师拜读的是中国教师行业中知名度和受欢迎度最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还有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可以说是这两本书让薛老对教育理论书籍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主动地、阅读,如洛克的《教育漫话》、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等中外教育名著。薛老师每读一本书,都是在寻找与自己教学理念相契合的教育理论。每每读到与自己的教学理念类似的地方,她都会兴奋不已,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理论依据的,这让她增强了自信心,也让她更加坚定信念做自己想做的教育。

所以,教师选择阅读什么样的教育理论,首先要明确自己当前的教学状况,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最欠缺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论书籍。一般师范生都读过“苏大师”的《给教师的建议》,如果能把书中的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起来,相信新手教师们会少些抱怨,减轻些疲惫,会收获更多惊喜和工作激情。

三、教育理论对薛瑞萍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的影响

薛瑞萍阅读过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后产生了许多教育感悟,也为她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通过阅读《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整理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对薛老师教学产生主要影响的观点:

1.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的阅读教学观

薛老师在读理论书籍之前就开始了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实践,当她开始读教育理论后,她的那些实践案例就成了教育理论的有力佐证,同时薛老师也在不断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薛老师深知培养孩子们读书的习惯和能力是多么重要,课外阅读需要真真切切的“抓”和日不间断的“熏”相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薛老师每天都会拿着一本课外书在教室里读,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读书的样子;
也要求学生们书包里放一本课外书,方便随时阅读;
还建立了班级书库,每天早上学生们都等着教师来给他们换书。对于薛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而言,阅读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带给他们充实而快乐的时光,不像现如今的一些错误观念,认为读课外书就是浪费学习、考试的时间,认为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美国教育家施道弗说:“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可见,阅读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所以,薛老师说阅读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

2.倡导亲子共读的教育理念

薛老师以孩子为媒介,将她的教育思想传到家长的耳朵里、心里,倡导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薛老师认为,如果自己都不能保证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坚持六七个小时艰苦的学习呢?现如今,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生活中,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在于教育,而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B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并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只有父母做到在家里面爱阅读,孩子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并爱上阅读。

3.心平气和的教育观

薛瑞萍在教一年级时经常会给孩子们听民族音乐,为的是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再上课。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薛老师讲课声音小而且柔和,并要求学生读书用心并且轻声。薛老师会反复表扬安静看书的孩子,培养学生的平心静气。薛老师认为如何让学生信服教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语言要丰富,用语言的优美吸引学生。如何做到心平气和地教育,最关键是要做到日不间断地读书以充实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学生们才会喜欢你。只有有学识才会受到学生的崇拜、尊敬,也只有学识才会让教师和父母能够心平气和地爱孩子、包容孩子,而教师和父母的平心静气必定也能影响孩子们。这方面,薛瑞萍老师做得极为出色。薛瑞萍老师是一位极具思想的小学语文老师,不仅仅书读得多,而且能够将“心平气和”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自己课堂中,运用到教学管理当中。薛老师认为,读书使知识和趣味相互融合,见解和品性也依次增长,由此形成的习惯,会渐渐成为性格,最后成为一辈子的心平气和。

薛瑞萍老师在《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中讲述了许多关于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小案例,从一个个小小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薛瑞萍老师也是不断在探索一条适合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之路以及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之路。最终,薛老师找到了最适合的方式,即心平气和地、真诚地与孩子们交谈,与家长们沟通,所以也才有了这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问世,好多家长和小学教师,尤其是带一年级的教师读完这本书后,都开始尝试着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们,跟随薛老师的步伐,开展教育。

四、结语

薛老师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长期的引导、学生的日积月累、家长的积极配合,阅读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孩子们在儿童阅读课程化的道路上必将硕果累累。而教师能做的和最该做的,就是激发、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位。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所以,笔者希望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尝试着从一年级开始坚持日有所诵,每天都能诵读经典。从某种意义来讲,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上明亮的底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这比取得多少成绩分数更为重要。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们真正开始实践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请记住这句话:我爱故我行,行行重行行。身为语文教师,只有你爱这种教学模式,你才能有信心和耐心一直做下去,愿我们语文教师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自己又热衷的阅读教学模式,守望书香,行你所愿。

参考文献:

[1]薛瑞萍.薛瑞萍读教育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师读书计划为行动指南,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教育创新;
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 ,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读书,培养自身好读书的习惯,提升内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与改革,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通过学习名篇名著,丰富自身个人文化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4.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1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注、摘录优秀语段,提出质疑,积极思考,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将读书活动与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自己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5、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6、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四、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必读数目:《我的教育心》、《做最好的自己》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内容摘要:构建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又是这一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历史教科书为基袖,了解、熟悉、把握科学的教育学知识、课程与学习论知识和历史教育知识,充分认识历史教育教学规律,建构起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体系、历史课程知识体系、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层次,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到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层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得以最终确立必须以它前面四个层次体系的完整建立为依托。所以,这其中任何一个体系的建立都至关重要。

    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即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它是中学历史教师把握课程教学理念,依据课程标准,钻研历史教科书,并应用其他课程资源,从教学的实际倩况(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水平与能力、学习兴趣等)出发,自己所构建起的、具体的在日常教学中所应用的历史知识体系。历史教师知识体系,上承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下接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得以建立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其对建立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笔者在此仅就如何构建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做一论述。

    一、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建立的理论先导

    理论引导实践。历史教师自身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知识体系往往取决于其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历史教师只有接受现代的、符合社会现实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吸取历史知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内化为符合教育教学的历史教学知识。

    然而,纵观教育史,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纷繁,莫衷一是。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惫识,明辨的思维能力,对这些理论去伪存真,去繁就简,去粗取精。在学习教育学理论时,能明确教育的最本质功能。如自1978年以来的20年间我国教育学术界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教育功能的界说与分类、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等;从纵的方面看,关于教育功能间题的研讨经历了“从阶级斗争工具职能到生产斗争工具职能,从工具功能到教育多种功能的综合”的发展过程。以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要清楚地知道教育的作用是要使受教育者成“材”成“人”,发展学生个性,即牢牢把握住“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而非学科内容;是课程过程本身而非课程目标、计划;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而非单一的教材因素;是显性课程(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的课程)与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到的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的有效结合而非只是显性课程;是“实际课程”(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中选择的课程)与“空无课程”(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中排除学校课程之外的课程)的并重而非只强调“实际课程”;是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而非只是学校课程。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教不同于学。不过,教与学又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互为基础,互为方向,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教师的教就意味,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含着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当中,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单向的教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论”和以学生为主体而放弃教师的教学组织、指导、咨询的“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以至错误的。教学论界长期存在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教师要认识教学既是科学义是艺术,才不会认为教学是科学而忽视教学过程当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价值及创造性,也不会以为教学是艺术而使教学不能量化、不能理性、无规律准则可循。

    教师对这些理论的准确解读与把握,结合历史教科书,就能创造出自己的教学知识体系。当然,这种知识体系不是教育理论加教科书知识的简单结合,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其内容是开放的、丰富的,其方法是灵活的、多样的。不熟悉课程教学理论,就不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也就难以正确理解历史教育的目标,拿握历史教育内容,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其教育思想会迷途,其教学行为会盲动,其历史教学知识体系会窄化、甚至异化。教师对课程教学理论的不同理解,拥有不同的课程教学观,教师对历史教科书各知识内容取舍将会有所轻重,教师历史知识构成必然有所差异。教师只有熟知教育理论,具备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才能做到高屋建辘,充分级取各种教学资源为自己的历史教学服务,建构起完普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二、教师对裸程改革文本、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的解读能力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抓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理念。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行政都门领布了一系列课改纲要、文件;此外还有一些教育教学专家有关课程改革方面内容的著作、译著等也相继面众。解读这些文本,教师能对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形势、课程改革的目标、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有一个清趁明确的认识,也是教师能胜任新课程的必要前提。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家质橄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攀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建构符合索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课堂改革的促进与实施等内容做了纲要性的规定,在新课改下每个教师必须要领会其内容与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只是有关课程改革内容的纲要性文本,它以离度浓缩的语词涵盖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部要领,对教师充分把握这次课改显然存在课程改革资料信息源上的不足。因此,教师还可读阅《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议》、《面向素质教育、墓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及((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关于课程改革的文本、洽楚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任务、使命、方向、方法、目标以及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该书以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文笔对《纲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理念先进,视野开阔。此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及《方案》导读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做了具体规定,是高中历史教师了解高中新课程的必读文本。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改革、历史教学评估和历史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教育意志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标准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具体包含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历史课程的墓本理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等。从中可以看出,标准对历史课程的学科功能、学科结构、培养学生的目标、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及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做了纲要性规定。因此,历史教师梅建自身教学知识体系,就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穆标准,把握课程标准中趁涵的历史教育塞本理念,逐步提高执行历史课程标准的水平。

    作为执行历史课程的最主要载体的历史教科书是依据《课程计划》与《历史课标》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选择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为学生学习发展所浦的最墓本最重要的历史内容编侧而成的。教师掌握并内化教科书内容知识是对其起码要求。不过,教师把教科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知识,不能仅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还要认识与理解教科书的功能、结构、体系,拓展教科书上知识内容。做到教科书上有我有,教科书上无我亦有〔实现历史三维日标教学为准则),以丰富的史学知识为基石,以深刻理解教科书功能、结构、体系为支柱,把丰富的史学知识、教科书功能、结构、体系各自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然与脚,在教学时运用自如,构筑起坚实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大厦。

三、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家都是课程资佩。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能否充分利用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历史教学知识。历史教科书只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虽然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但它毕竟是固定化文本,它所承载的历史资料与历史信息是有限的,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如果历史教师在应用课程资源时仅限于此,教师的教学知识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教师的教学也会因此陷人绝境。可见,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对充实和完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多么重要。历史教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可做到:

    (一)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核心。我们知道,历史教科书是历史学科专家、学者、历史教科书编辑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或历史课程标准),选取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需要,能理解并且是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学生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它的趣味性、形象性、可读性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它也具有历史学习指南的性质、带有读书笔记的功能,充当史料选集的作用。能拓展学生视野,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活动,在学习过程当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并发展一定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分阶段地指导学生阅读与学习历史教科书,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当中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要以教科书提供的历史内容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来拓展、充实教学内容,讲述历史,发掘教科书蕊涵的各种教育因素,启迪学生思维,力求全面落实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

    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教材实行的是“多纲多本”,新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供全国选用的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以及供上海使用的上海版等,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版本更有十几种之多。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开发自身资源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当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影响历史教师的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如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人格魅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知识储备、历史专业知识量、业务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离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过硬的业务本领及不断的创新能力。

    (三)开发其他资源

    如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图书馆中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历史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中历史资源,对历史教学有积极作用。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与参与社会实践能力。还有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好这些历史资源,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资源。

四、把历史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化为历史教师自己的知识

    在众多的历史教育资源中,历史教科书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载体,也是众多的历史教育资源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最重要课程资源。所以,在对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这次课改的理念及历史课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在明白其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与方法后,构建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把历史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历史教师自己的知识。对教材开发,新课程提倡“多纲多本”,目前,初中段有十几种历史教科书,高中有五种。这些教科书虽然都是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但在教科书具体内容与结构安排上又不尽相同,有的还相差甚远。那么,教师怎样使用历史教科书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呢?

    (一)明晰教科书意图

    历史教科书是教科书编者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制而成,《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唯一依据。《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规定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这就保证了在目标教育一致的基础上能使教科书表现出一些个性。当然,由于教科书编者的史学兴趣、史学方法、价值观念及编制方式的不尽相同,就是在同一内容段不同版本教科书在呈现方式上也有差异。如有的概括,有的描述;有的叙事详细,有的较简略;有的说明,有的议论;有的配图,有的则作表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所使用教科书的风格,明晰教科书意图,做到使用时得心应手,讲解时条条是道。

    (二)把握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

    《历史课标(北师大版)》(初中)规定,“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科书编写者不必囿于《标准》所建构的内容体系,可以对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编写不同体例的教科书”。《历史课标(人教社)》(高中)中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和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在这样编写教科书思想的指导下,教科书体例与结构可呈现多样化,如编年史、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

    在前面讲到为适应这次历史课程改革,出现了许多新版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在编写体例与内容呈现上就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对专题进行重组,把标准中的九个专题整合成教科书中的七大单元,教科书单元的排列顺序也按时间先后把中国史内容与世界史内容统整成一体加似编排。

    新课程下这种教科书的开发模式改变了过去“千人一书”、“万人一面”的局面,有利于丰富历史教与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多样化教材给教师施教带来了挑战。体系多样的、内容灵活的各版本新教科书已不同于过去程式化的教科书,除了模块―专题式的教科书结构不同于过去教科书结构,课文内容呈现方式比过去更多样、更活泼。如人教版课文内插栏目“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测评部分的“本课测评”、“学习延伸”、“重要概念解释”、“归纳与总结”及“历史感悟”等;人民版高中的“学习建议”、“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一学习活动记录”等。这些栏目及内容的设置,有的补充、说明或延伸了正文,有的拓展了自由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迎合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彰显“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教材,教师应以手中使用的教科书为“本”,熟练、灵活应用;以其他教科书为“末”,参照使用,切莫因怕遗漏知识点而把其他教材的内容寒来一概使用,本末不分,甚至本末倒置,违背教材改革的初衷。

    (三)广采博取、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

    历史教科书内容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包容性,它涉及汉语言、地理历史风情、民族风貌甚至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还应对语言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种学、等社会学科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理科学科有所涉猎。当然,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学习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问题:要以服务于历史教学为指导思想,以与教科书上有的或者可能涉及的知识为学习对象。现代教学论提倡教学资源共享、交流与合作。历史教师可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如与历史组其他老师相互探讨、互相切磋;向其他学科老师请教等。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与精力,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也能开阔视野,获得差异教学方式方法,这对教师形成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很有益处。

    (四)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分化、归类教科书知识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第4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是那一桶“死水”是绝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因此,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博采众长,拓宽“活水”渠道,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吐故纳新,接受活化新知。厚积而薄发适应时代的需要,成为新时期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1、把读书作为教师精神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促进自己更新及理论素养、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每天要研读1小时。

2、读书要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
要个人阅读要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

5、读写结合,有所思就记录下来,旨在养成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从书中反思自己。重点谈学习体会、感悟,提出思考性问题。

三、读书内容: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1、把读书作为教师精神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良好习惯,促进自己更新及理论素养、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每天要研读1小时。

2、读书要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
要个人阅读要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

二、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2、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学教师。

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4、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活动,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

5、读写结合,有所思就记录下来,旨在养成习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固定时间读书的习惯,从书中反思自己。重点谈学习体会、感悟,提出思考性问题,

三、读书内容:
1、《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听窦桂梅老师讲课》2、教育类的书籍:《家庭教育》、《夸赞孩子的艺术》3、自己喜欢的文学性教强的书籍:杂志《读者》、《家庭》、《女报》外国经典名着等。4、儿童文学:《淘气包马小跳》、《海蒂》秦文君小说系列

四、读书形式

推荐访问:教书育人 教师 论文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五篇】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