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育人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4 18:35:06 来源:网友投稿

从人文教育的视角研究如何提升教师的涵养,可以有两个不同的向度,即“中国向度”和“西方向度”。它们是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两个组成部分。形成这两个向度“双向互动”的研究格局,可视为研究以人文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教师育人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教师育人论文【五篇】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1篇

从人文教育的视角研究如何提升教师的涵养,可以有两个不同的向度,即“中国向度”和“西方向度”。它们是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两个组成部分。形成这两个向度“双向互动”的研究格局,可视为研究以人文教育为基石提升教师涵养的一种新向度。

(一)“中国向度”———圣人人格、以德统智和内圣修己中华文化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在理想人格的塑造上主要指的是圣人。孔子把传说中的尧、舜、禹塑造为理想的圣人,把他们视为与天同样伟大和崇高的师者。著名学者章士钊曾指出,中国人有一种“动欲为圣贤”的文化心态。对圣人的崇拜在民族文化心理中几乎是根深蒂固的。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也正是在对圣人人格的追求中提升自身涵养的。圣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过人的智慧,比如通晓天地万物;
二是崇高的道德,即要具有圣人人格。在师者如何处理好道德与知识的关系,以加强自身涵养的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重德色彩。梁漱溟先生曾言:“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道德代宗教,以伦理组织社会。在先秦时期,道德的地位就比知识要高。”以“德性之知”为本,以“闻见之知”为末;
德是目的,知是手段。这种德知观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以道德教育为主,知识教学为辅,教育的重心在于道德。从教育目标来看,它强调德性的养成。中国儒家之道德修养论尤其强调内圣修己对提升教师涵养的作用。向内用力的特征十分明显,而且一以贯之。孟子强调持志养气,反求诸己;
朱熹重视存养省察。因而在教学思想上,强调居敬穷理、虚心涵养、切己体察的内在认识路线。

(二)“西方向度”———自由人格、以智释德和外向求理西方文化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所塑造的理想人格类型是自由人,西方人普遍认为,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人有自由,不受外物和他人的奴役和支配。这一文化理想渗透到从古希腊到今日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之中。自由是西方文化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西方人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自由人,建立一个自由的社会。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在西方人的教育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集中表现为一名有涵养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品行是对“自由世界”的追求。在西方文化史上,苏格拉底首次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这一命题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提升教师的涵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命题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其一,美德从属于知识;
其二,美德要成为善,只有在正当利用时才能达到,而这需要理性(智慧)的指引[2]210。“美德即知识”从根本上肯定了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肯定了美德是可教的,是后天获得的。这昭示以后的教师要认识到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欲要身为人师,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德行。在西方传统教育中,教师之为教师的前提是自己要成为自由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涵养的提升表现在对“认识你自己”的追求上。然而,西方教育的主流是鼓励和提倡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改造与征服。自由人依靠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也就是“理”,来蓄积自身的涵养,丰富和提高自身的力量,进而征服世界。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清楚,个人的自由就越充分。因此,西方教育鼓励教师通过“外向求理”的方式以蓄积自身的涵养。

(三)“中国向度”和“西方向度”互补的研究格局“中国向度”和“西方向度”作为从人文教育的视角研究提升教师涵养的两个基本向度,是管理教育变革所应关注的课题之一。笔者认为,这两个向度是不可分割、相互交织、相互支撑的两个组成部分。新时期深化管理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拓宽研究视野,形成这两个向度“双向互动”的研究格局,它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石提升教师涵养的一种新向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从人格塑造的角度研究教师涵养的蓄积。我国之所以会出现教师虐待学生的恶性事件,其根源在于教师的人格存在缺陷。圣人人格和自由人格的融合可作为避免引起诸如教师虐待学生事件的有效方法。“圣人”是伦理道德的化身,虐待学生的行为与伦理道德的主张格格不入。对“圣人”人格的追求植根于华夏儿女的心中,虐待学生之类的事件理应不会存在。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发现,圣人神圣莫测、高不可攀,以“圣人”人格作为蓄积教师涵养的方式限制了教师的人格自由,与西方倡导的自由人格相悖。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倡导教师要行君子之风,原因在于君子的人格结构是一种众趋人格,是大众能够实现的自由人格,亦含蕴着圣人人格的精神特质。其二,从德、智关系研究教师涵养的蓄积。我国传统的教育强调德行养成,尤以注重德育为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经济大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较为显著的转向,自然学科发展迅猛而人文学科相对缓慢。再加上高考录取以分数为基准等外界条件的影响,长此以往,“以智释德”的西方教育观渐趋成了我国教育理念的主流,这是导致当今个别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甚至自身道德品质有待提升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以德统智”还是“以智释德”的教育观,笔者认为均无法真正增强教师的涵养。要从源头上截断虐待学生之类的事件发生,需要倡导邓小平提出的“四有”公民,将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其三,从内外兼修的角度研究教师涵养的蓄积。中国“圣人”人格的达成重在主内、主静,中国儒家之道德修养论向内用力的特征十分明显,而且一以贯之。儒家的道德修养论是一种先验主义的道德观,容易忽视对外在世界的关注,从而导致教师自我中心主义、唯我主义思想的积淀。西方自由人格的达成重在主外、主动。这种态度用之于个人与他人,极易产生个体与整体的分裂;
用之于自身,则极易造成理性与非理性的分离乃至对立。从内外兼修的角度增强教师的涵养,可以弥合中西方“内圣修己”与“外向求理”关于人伦之理与自然之理(即情理与事理)的不足。

二、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的路径探求

加强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减少甚至杜绝发生诸如教师虐待学生的负面事件,既需要教师后天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积极关注。笔者认为,以人文教育提升教师涵养大致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树立“人本”思想,转变教育评价理念施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树立“人本”思想。“人本”思想在现实中的表现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具体到学校,就是教师要以善待学生为本,学生要以尊重教师为本。在传统的思维定式中,教师相对于学生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在品行上都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加之近年来一些新闻报道的受害者大多数是学生,因而很容易让我们将人文关怀的缺失归咎于教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挨打,教育受辱”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个别地区还发生了血淋淋的弑师案件。因此,在大力呐喊树立“人本”思想、增强教师涵养的同时,也应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理念。我们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及时转变教育评价理念。为了减少教师因个人因素而导致的教育事故,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要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知识水平和人文教育水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实施教学工作评价等宏观管理手段中,应该把人文教育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组建一支兼具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优秀教师队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治理好校园内部环境目前,人类面临着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压力。人们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在了维持生计上,而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中山大学艾云灿教授“精神屠宰”博士生的案例就很具有代表性。艾云灿教授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对自己的研究生要求严格,但由于自身承受的科研压力大,又缺少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致使其经常侮辱学生,对学生体罚打骂,甚至飞脚踹过自己所带的两名男硕士研究生,女生则被训到晚上都不敢回寝室睡觉,还有的女生顶不住晕倒了[3]。人文精神的凸现就其现实性来说,直接来源于社会良知对于某些突出的社会消极现象的反应。因此,作为走在教育前端的教育者,教师更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加强自身人文教育,从而抵御不良社会因素对教学的入侵。作为教师工作场所的学校,也应做好自身环境治理工作,确立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克服教师拜金主义和工作责任感减弱的现象。加强教师自身人文教育,提升自身涵养,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此外,学校要组织教师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三)重视文化的传播功能,努力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大环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剂。没有文化的进步,就不会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传承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重视文化的传播功能,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不同文化的融合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不同文化的碰撞所引发的社会冲突,使得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包容开放的社会中。但文化的传承不应以经济效益为标杆,因为过度地强调文化传承的经济效益,就会阻碍文化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损害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的传承重要的是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大环境。因为没有人文精神,我们的社会交往就会存在障碍;
没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利己性就会增加、利他性就会减少;
没有人文精神,我们就会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我们的文化传承就会受阻。人文精神的火种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它能否薪火相传取决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够被浓郁的人文精神所笼罩,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相互尊重,伤害对方就是伤害了自己的至亲。教师对待学生也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
学生对待教师也会像尊敬自己的父母。推而言之,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会和谐、融洽地相处。重视文化的传播功能,营造培育人文精神的大环境,我们中国人期盼多年的“中国梦”不久就会成为现实。

三、结论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情感魅力促进作用

无论你是哪个专业的教师,都应该注重个人的魅力。因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教师利用个人魅力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生通过喜欢这个老师转而喜欢他/她所教授的学科,最终达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目的。大学外语这门课程是全国高校大一和大二必修的一门基础公共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往往都集中在专业课上,再加上专业学习的压力和任务比较繁重,公共课往往被学生们轻视。所以公共课教师尤其应注重个人魅力的培养,本人作为大学外语教研部的一名老师,就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情感魅力以及仪态仪表、赞美艺术4个方面阐述教师个人魅力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巴拉诺夫曾这样评价:“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应具有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平易近人的气度、教学相长的谦虚品格;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人格去塑造另一种人格的事业。教师人格魅力是一个巨大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发挥特有的教育功能,正如车尔尼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塑造自己的品质。一个好老师,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受益终生的。在今天这个追求金钱、利益的社会里,我们呼吁人心的善良、真诚,渴望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我们教师先成为高尚的人,因为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影响一代人。

作为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师,我们应该注重个人的人格魅力,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了对学生的品质进行教育,制定的规章制度需要严格执行,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品质问题要即时的、直接的指出来并令其改正。用自己好的品质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二教师的知识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知识魅力是教师内在知识水平、知识运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魅力是教书育人的坚实基础。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的知识魅力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诱导作用。

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到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懂得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渊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学生要观察入微,入木三分。根据学生们的听课、学习情况,对教学做出实时的调整。这样,学生才会在佩服老师的同时认真讲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老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精彩鲜活,引人入胜。作为老师,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语法、词汇从课文开始一直讲到结束,而是有重点、有目的的讲解,老师的课上讲解要有闪光点,要使每堂课都有闪光的地方,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三教师的情感魅力及其对大学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指教师自身独特的气质、风度、审美情趣和精神状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为中心,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著,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等方面。教师的情感魅力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直接动力。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哲学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

教师的情感魅力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或者困难的关注。作为高校的大学外语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让他们在爱的包围下学习、成长。这种关爱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还可以是生活上的关爱。只有爱学生,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才能最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教师的仪态仪表、赞美艺术等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除了人格魅力、知识魅力和情感魅力外,高校英语教师还要重视仪态仪表和赞美学生的艺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往往会给人留下第一印象,而且这个印象不会轻易磨灭。高校英语教师的着装一定要给人以清新大方、得体优雅的视觉效果,展现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让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参与课堂,也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英语教师往往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在着装上加一些时尚的元素,这样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因喜欢你的外表而先接受你,然后喜欢你的授课和你的内涵。

同时,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也不应忽视赞美的艺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学生尤其如此,当学生得到教师的赞美后,就会加倍努力,创造原来不可能取得的奇迹。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即使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发现他们身上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学生们都会为此奋斗不已。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的进步,但是要注意用词和频率,且不可所有的赞赏都是“verygood”,要力求准确。

教育工作者,这个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捍卫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每位教师能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做到自尊自信,语言充满激情,面带微笑,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才不愧为一名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徐岩、贾建波.浅谈提升个人魅力对高校年轻教师的重要意义[J].人才与教育,2008

[2]李娟.彰显个人魅力为英语教学增姿添彩[J].外语,2010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人文教育专业开设的背景

(一)高师院校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同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包括两个《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的18个课程标准,在全国38个实验区正式启动建国以来第八次也是最为彻底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与以往七次课程改革相比,设置综合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特征。[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综合文科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由分科教学进入到了分科与综合教学并行的时代。

对于目前的基础教育课改的综合性趋势,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由于目前开设的综合文科课程———《历史与社会》在我国起步较晚,改革的步履比较艰难。新课程的实施面临如何把各社会学科知识融合到一门新的课程中,也就是说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瓶颈”主要是师资问题。我们分析目前综合文科课程的试验情况,可以发现:原来分科培养的教师无论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都难以承担综合课程教学的任务。

随着课程实验工作不断普及推广,最终将全部开设综合文科课程,致使综合性的专任教师需求日益增多,预计几年后,基础教育急需大量掌握综合性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素质、具备综合性课程教学能力和课外活动(综合实践课)组织能力的专职教师。为此,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2]可见,综合文科教育专业的诞生正是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性的发展需要,是顺应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

如何应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的设置,已成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科综合化决定了中学课改的趋势必然是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综合化,是指从整体联系出发设计课程的一种指导思想。课程综合化包括四个层面的内涵:相邻知识系列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综合、课程与社会的综合、课程与学习者的综合。课程综合化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贯穿于课程改革的所有环节。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师范院更应发挥好自身“母机”的作用。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对其课程进行相应地调整,重新构建适应中学教学改革的课程体系,研究并设置为基础教育发展所需的新型综合专业,才能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发展失衡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便利,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地球已浓缩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但科学时代的人类也面临种种困境,致使人们也意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诸如人类道德修养的缺失、价值观念的扭曲、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一切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缺乏人文关怀的科学追求必然背离人类发展科学的终极精神。因此,所有类似问题的解决,单靠科学教育是无能为力的,必须要依赖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教育的实施,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正是当前人类文化与经济的冲突在高等教育中的真实反映。高等教育不仅要通过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进步提供强大动力,也要通过对先进文化的继承、宣传和创新,引领社会主流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所以,人文教育专业是综合文科教育专业改革与时俱进的产物,从综合文科教育专业过渡到人文教育专业,是对现代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领会。

二当前人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应该说,无论是我院还是其他省份的师范院校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就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本人想借此提出以下问题和建议,以供有关人员思考,并改革和完善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第一,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分科课程,以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学科课程的综合是世界性课题,至今还没有能够形成具有真正综合意义的科学模式。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综合性特点,既体现在学科内部的纵向的综合,也体现在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及横向综合上。也就是说,人文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更注重学科内部及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形成一个新的专业体系。而各学科的课时比例分配也是整合分科课程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呈现综合课程,对于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可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方法进行大胆地探索,力求创新,又讲究科学,从而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文教育专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第二,如何保障人文教育专业中综合课程的顺利实施。目前,人文教育专业都是由原来的分科教学教师,即由政治教师、历史教师、地理教师任教,许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他们由于长期的分科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上、知识体系和结构上,都存在着不适合新专业教学的问题。由于目前的教学实际不能适应对学生跨学科训练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超越分科教学的传统模式,确立适应人文教育课程内容的教学组织方式,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从总体上、本质上去把握课程的体系与内容,尽快适应这一新专业的教学特点。同时要求教师具有协作精神,与其他教师精诚合作,由以往各门学科的“独立作战”转向学科之间互相协作的“主体作战”,这也是保证人文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此外,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相关高等师范院校应该高度重视人文教育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中学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论和相关人文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

第三,新专业与传统教材之间的矛盾。教材是课程的基础与起点,是制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传统的分科教材还不能满足人文教育专业综合性的需要。为了保证人文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顺利实施,学校应该重视新课程的开发和旧课程的更新,强调综合性与严密性,处理好综合与特色、个性与共性等的关系,尽快地研究和编写出适合新专业的新教材,以此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现代的教材开发方兴未艾,除教科书之外,还有形形的电子教材,而信息技术革命给学校教育带来的一个显著变革就是多媒体走进课堂。高等师范院校应该利用其课程资源的优势使多媒体与教科书更好地互补,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教材结合方式。譬如:新课改在基础教育中搞得热热闹闹,但在师范生中却没有引起强烈地反响,究其原因,师范生在校内缺乏感知新课改的良好氛围。针对这一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可借助信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将优质的课堂教学和课程专家讲座摄录下来,将优秀的教学案例和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等内容整理出来,从而扩大了解新课改的窗口,这样也就使师范生在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基础之上,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第四,教育实习时间和方式的问题。教育实习可以检验师范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促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世界各国都把教育实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实习时间的安排为例,美国的教育实习时间为15周,德国最短为16周最长为两年半,而我国实习一般为有6-8周,现在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时间更是由于开设的课程较多而得不到保障。此外,我国的教育实习就像是一次性作业,缺乏有力的实习指导,使得师范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未得到及时地解决;
有的学校因种种原因,又常常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自我完成实习任务,这样的实习就更难达到预期目的。所以,人文教育专业应该加大教育实习的比重,可采取分阶段进行教育实习的方式,将教育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学生初步了解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后开展教育实习,返校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总结第一阶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再开展第二阶段的实习。同时,可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目前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并按照学生就业需要和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将人文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分成两部分实习,一部分派往在初中已经设置了综合课程的中学实习,检验学生胜任初中等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以及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一部分派往仍然实行历史、地理、政治等分科课程教学的中学实习,每人同时实习至少两门分科课程,检验学生适应中学政治、历史、思想品德等分科课程的教学能力。由于综合课程教学在全国范围内起步不久,现有的大多数教师接受的是专才教育,在中学也长年执教分科课程,对综合课的教学仍处于熟悉、探索、提高的过程之中。所以,人文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不能完全委托给实习学校,高师应鼓励教师走上实践教学第一线,派遣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和实效,还能使教育科学研究根植于基础教育实践之中。

总之,人文教育本科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许多方面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地研究。以上只是立足于我院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针对一些问题做的初步探讨,恳请各方面专家赐教,以使这一新的专业尽快完善。

参考文献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
语文教师;
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传播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修养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发掘文学精品中蕴含的人文性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展示语文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品位。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促使学生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在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发挥主导性和示范性为学生服务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以高尚的师德塑造人

自觉培养高尚的师德是人民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教书育人是一项极其清苦的工作,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①,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己任,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如果心存杂念,心浮气躁,心猿意马,那么,不但会师德难修,损害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而且会教业难成,破坏百年树人的根本大计。高尚的师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英明决策,明确指出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要“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②,把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化作教书育人的动力,全力以赴地开展教学工作,即使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静心施教,潜心育人”,以主流的人生理想、信念启迪学生,以自己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二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不仅是师德的核心,也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满意服务的前提。师爱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创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师爱的呵护下,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愉快,而且在感受爱的同时,也会自然萌生一颗博大的爱心。

三是努力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要立足本职,乐于奉献;
甘为人梯,育人为乐。要牢固树立当好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是师德魅力所在,而且是乐教的力量之源。“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③。毫无疑问,教师的道德人格会转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以良好的心态教育人

教师良好的心态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要求生存,谋发展,创辉煌,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拥有健康的心态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高职学习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的身心趋于成熟。在这个人生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心态无疑会给学生的生命历程打下深深的烙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良好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健康的心理品质。它包括正确的思想观念、崇高的奋斗目标、广泛的兴趣爱好、奋发的精神风貌、健康的个性特征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态度严谨,作风朴实,自觉维护教育公平,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不搞特殊化,不搞区别对待,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要勇于负责,勇于改过,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善于以机智灵活的方法应急应变,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战胜困难。这些心理品质是当好教师的必备条件。

二是积极的人性化情感。它要求教师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既要热心,又要诚心,还要耐心。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始终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原则而又通情达理,严格要求而又灵活变通;
有人情味,有同情心,有亲和力;
不媚上,不欺下,不羡富,不嫌贫;
不冷酷,不自私,不猜忌,不报复。要心系教育,情系学生,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视学生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样。要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教师以积极的情感精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就能在和谐愉快中健康成长。

三是坚韧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旅途总是充满坎坷曲折。面对困难和挑战,面对挫折和失败,要经得起考验。如果动摇妥协,心灰意冷,就永远不能获得成功。教师要勇挑重担,不怕吃苦,不怕疲劳,不怕挫折,不怕委屈,要在同各种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调控自己的情绪,磨练自己的意志,不断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学生才能学有榜样,才能深受感染,才能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十足的信心去迎接挑战。

以深厚的功底吸引人

教师的功底是人文素质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样一堂语文课,由功底深厚的教师来主导,课堂就会充满生机,情趣盎然,学生自然地步入乐学的天堂;
而由缺乏人文素质的教师来主宰,课堂就会死气沉沉,索然无味,教学当然会陷入尴尬的困境。因此,深厚的功底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去实践。

一是“广”,即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处在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尤其要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不断积累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做到腹中有货心不慌。要戒骄戒躁,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教学储备满满的“一桶水”。

二是“高”,即具有高深的人文修养。教师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学问,不偏激,不固执,不狭隘,不武断,心胸豁达,笑对生活,正视挫折,迎难而上,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充满爱心,以此赢得学生的爱戴。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是“熟”,即具有精熟的教学内容。高职语文教材如萧练武、杨敬华主编的《中国语文》,罗德荣主编的《大学语文》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有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鲜明爱憎等。唯有精熟,才能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出丰富的人文内涵来,才能将它转化为学生的精神食粮,才能引导学生步入人文精神的殿堂:通过感受不同作家的不同人生经历来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通过欣赏不同作品所描绘的不同人生图画来吸取丰富的人文素养;
通过与古圣先贤对话来达成心灵的沟通;
通过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审美判断和人文思考,体会人生的真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是“活”,即具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千个师傅万个法,教书育人无定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更应突出一个“活”字。例如,在学习《鸭窠围的夜》时,笔者没有单一地进行课文讲析,而是灵活运用问题启发、情境模拟等教法。首先,让学生以“故乡的夜”为题口头作文,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现实——想象——回忆——现实”的思路,领会湘西风景和特异人生。其次,引导学生将口头作文与课文对比,学习沈从文的散文技法并感悟字里行间蕴藏的巨大的爱与悲悯。再次,以“搏战”来激励学生。这样,就将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在互动中共商学习问题,共享学习的快乐。

总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既是先行者,又是主导者,更是示范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示范作用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努力探索,认真实践,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注释:

①②③摘自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年8月31日)

参考文献:

[1]容英霖.略谈高职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之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9,(3):139.

[2]李颖.教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成人教育,2010,(1):76-77.

教师育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浅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认识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教育管理论文,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龙源期刊。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管理论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论文,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龙源期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龙源期刊。无论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还是从教育系统外部教育管理论文,乃至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和保障义务教

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管理论文,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教育管理论文,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龙源期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教育管理论文,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龙源期刊。当前教育管理论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
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措施

1、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纳入限期改造计划教育管理论文,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逐步使当地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龙源期刊。2、加强县级政府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教育管理论文,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教育管理论文,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3、是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教育管理论文,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龙源期刊。4、落实各项政策,对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努力缩小、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龙源期刊。

1、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教育部部长周济说:经过60年的努力教育管理论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有1600万人的教师队伍龙源期刊。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硬件差距也有教育管理论文,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2、这几年来教育管理论文,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龙源期刊。我们正在继续努力教育管理论文,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周济还说:在很多措施当中,最根本的一条教育管理论文, 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龙源期刊。第一,要求义务教育的老师教育管理论文,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工资收入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当然,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教育管理论文,同时也是一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进行绩效考核教育管理论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龙源期刊。这项措施是根本性的,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当老师教育管理论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教育管理论文,终身从教龙源期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从教教育管理论文,同时我们还动员了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援,还有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我们就组织了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下一步要把它制度化,要让老师都能够到农村接受锻炼,同时为农村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老师。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我们农村现在有几百万老师,我们要大力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使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大大改进我们自身的质量,能够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单位:南乐县福堪乡六合中心小学 教师;蔡合才

推荐访问:育人 教师 论文 教师育人论文【五篇】 教师育人论文(精选5篇) 教师教书育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