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新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5 19:35:04 来源:网友投稿

艺术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历史和现实,山村和城市,梦幻与传说等,以生态学家至山区考察生态环境,并对野人踪迹进行寻找为主线,然而交叉着若干条辅线,比如生态学家和老婆的情感危机、和山野妹子的情感纠葛以及劳动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创新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艺术创新论文【五篇】

艺术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历史和现实,山村和城市,梦幻与传说等,以生态学家至山区考察生态环境,并对野人踪迹进行寻找为主线,然而交叉着若干条辅线,比如生态学家和老婆的情感危机、和山野妹子的情感纠葛以及劳动者在自然生态后的痛苦等。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不断创作优秀的京剧剧目,向建国60周年献礼,我们青岛京剧院两年来一直在着手新剧目创作,剧院先后征集了多个剧本,我们本着“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原则,不成熟决不上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要从地方戏的优秀剧目中移植改编。目前还很少有剧院这样做,这也是近几年文化部领导大力提倡的。京剧移植地方戏有许多成功的先例,例如京剧《沙家浜》就是移植沪剧《芦荡火种》;
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移植的是河南豫剧。

二、戏剧演剧形式的创新

以往的表演、导演以及舞台机械图解剧作中逐渐将自我表现形式丧失,对演员与观众间的沟通与交流造成限制。因此,由于时代的革新,使得新时期戏剧表现形式也逐渐注重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形体艺术、听觉以及视觉等方面的综合,以彰显戏剧艺术的剧场性与舞台性,同时也加强了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对现代化技术予以充分利用,并将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出来:面具的盛行、肢体语言的兴起、舞台多样化、剧场拓展以及舞美创意等。像演员的肢体语言,其实就是用形体语言将人的复杂本能、情绪以及意识用语言不尽意、言之不足的内容表达出来的一种表演形式。

三、戏剧表现方式的创新

国内很多艺术家八方出击、四面顾盼对一种现代化戏剧表现方式予以寻找,最终将其突破口找出,即同是艺术范畴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电影等银山金矿,所以,艺术家对其中的瑰宝和精华予以汲取,并将其完美融合于戏剧中。

四、戏剧艺术发展前景

未来戏剧艺术必将向商业化方向发展,此为戏剧繁荣昌盛的必然趋势。对于戏剧演员而言,今后会归于市场,无需专属剧院。并由导演决定剧目,再依照剧目之需选拔演员,从理论方面优化配置资源,该现象与市场经济原则相符合。而对于戏剧而言,其目的是对观众审美水平进行培养,弘扬我国数千年戏剧文化。因此,应该尽可能的平衡演员补贴,降低剧目奖励评比率,以培养演员为艺术献身的道德素养与职业精神。由此戏剧才能达到更为真实的效果。对于戏剧本身而言,今后会逐渐渗透小剧种,如此环境中,很多具有艰难生存境遇的小剧种就会尝试着对其音乐、灯光、舞美以及配器等予以改进,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进而这些小剧种就会升级为文化热点,此为中国戏剧前景的一个管窥。此外,今后我国戏剧艺术还会融入现代科技,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群,彰显戏剧独特的表演魅力。

五、结语

艺术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文化艺术素养;创新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 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 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 想超越现实, 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 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 缺乏创新的毅力,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 “老师授课, 学生听课” 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 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 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 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 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 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 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 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 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 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 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二)课堂外给学生提供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我校艺术大楼图书阅览室这一平台,每学期购买一定量的图书学习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杂志期刊等,让学生定期的去借阅,并规定一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并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的或者小班的课堂汇报,然后结合汇报给学生提出一设计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体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的元素,同时把这汇报和设计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那么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不仅扩充了,而且也加强了思考的主动性,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

(三)结合学生要求,举办各种艺术门类的专题讲座

开办校园专题讲座一直是我设计专业所注重的,并且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学生从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应该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自愿听讲、自愿参与、根据学生反映意见开展相关的讲座,这样无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就无形中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四)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都采取了最后一学期外出采风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旅途中将自己所看的,所经历到的用相机或者笔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小结

艺术设计的灵魂与本质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成为目前我国设计教育应遵循的定位法则,也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 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3: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艺术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德国表现主义女画家柯勒惠支也是二战时期的杰出版画家,创作出许多体现深受战争疾苦的百姓画面。艺术家运用粗犷而有力的黑白对比表现对法西斯战争的痛恨与抨击,表达画家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患。而中国时期的艺术作品则是宣传又红又专的政治主题,以及工农兵成为创作表现主体,这一时期的艺术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对领袖人物的崇拜。随着社会政治稳定,进入八十年代,陈丹青走进创作了系列《组画》,让世人看到一群生活在中国青藏高原的粗犷、强悍的生命,美丽而震撼,这是独特民族地域文化在艺术家的视角下所产生的巨大艺术感染力。之后,大批的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民生,纷纷表现自己身边的事物,普通百姓的思想生活状态。

20世纪作为波普艺术的最著名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他以商业广告的形式表现自己简单而又重复的画面,如:、玛丽莲•梦露、可口可乐等,高举消费主义和流行主义的大旗,反映西方迅猛发展的商业化和工业化大潮。所以与其说每位艺术家都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记录和反映出特殊时代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如说是民族文化对其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当代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忽略文化因素之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力量使得当今社会以信息爆炸的方式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西方的“国际化”、“非理性化”的前卫艺术冲击着中国当代艺术,人们强调和西方接轨,但往往有些会脱离本土把西方的东西照搬过来。忽略了民族文化思想内核,忽视了艺术的精神内涵。具体表现在一些青年艺术创作者缺乏对生活的深度体验和独特的审美判断,导致作品中对风格的理解,只限于题材和样式的复述,画面构成要么复述照片、要么主观臆造,没有很好地解决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没看到艺术必须与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盲目表现,随波逐流。尤其在商业文化冲击下,许多年轻人盲目追随市场导向,标榜所谓“看不懂的即为艺术”,加之快餐文化的影响,在基本造型能力未得到解决之前,匆忙转向抽象和表现主义的行列中来,于是一部分画即便炒作卖出,也像一次性消费品一样,很难画出具有收藏价值的精品。

与较火的油画市场相比,版画创作相对显得“颓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美院宋源文教授曾说过,国内版画界有一个明显问题,版画家修养不高,有相对偏低的倾向。究其原因,其一是现在不少从事版画创作的人由于绘画基本功薄弱,无法驾驭其它画种,于是选择了版画,利用版画的技法来掩盖自身专业和文化修养的不足,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缺少精品。其二就艺术市场而言,版画作品价格较其它画种偏低,影响到版画家的创作激情,版画创作队伍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不断流失。再以当前热门的艺术设计为例,近几年美术院校招生呈现局面,在专业选择上艺术设计尤炙手可热,那么艺术设计应该人才济济,然而有人却称现在中国高端原创的艺术设计处于“缺席”状态,处于“泛设计的无设计状态”。

究其原因:其一,近年国内美术院校招生呈局面,使得艺术院校严重被天赋不足,素质低劣的生源充斥。其“热门”不是社会的需求,而是入学的门坎低。其二,与社会上“过洋节日”一样,存在对母体艺术、民族、民俗文化忽视,艺术设计美的根断裂等现象,作为市场化的艺术设计,大多已无文化传统的本源而艺术精神迷失。没有了继承也就没有了创新与发展。其三,艺术天赋的润泽和审美潜能开发被科技同化。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本是现代传媒和图形时代的必由之路,然而,过于追求科技图形的眼花缭乱导致人文精神和艺术审美与创造的缺失,使设计艺术教育降到了培养操作员和技工训练的学术层面。

从时下中国科技图形时代的动漫可以看出,许多动漫形象只是对日本动漫形象的复制,缺乏原创。与此相比,作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们永远记得《小蝌蚪找妈妈》、《葫芦娃》、《西游记》等经典老动画,而深入人心的恰恰就是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艺术语言的“国际化”趋势本是自然,但如果忽略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五千年的优秀民族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脱离这片支撑的土壤,艺术是不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决不能只靠创作的激情去盲从,其生活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青年艺术创作团体的整体素质,无疑要回归到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中来。相对于西方的个体意识,中国文化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而在中国艺术教育的构建中,整体两个字的概念,往往只注重了个性的张扬和表现欲望,在本身自由的艺术语境中,师生往往忽视了这一文化之内核。对应艺术现实中,有精微就失去大体,有了笔墨就失去传神,有了科技资料就失去原创,有了素描、色彩技能,就失了整体画面的作品意识,重技而不重艺了,特别是在部分艺术青年中,有了个性的自由就忘掉民族大义和文化的民族精神了。正如,在讨论过洋人的圣诞节与过民族的传统节日的电视谈话中,有青年学生说:外国洋节日好玩热闹,而中国传统节日比较有规矩,相比之下更热衷于过洋节日。像这样,祖宗、父母都不尊崇了,那何为礼仪之邦之子孙呢?

上述文字,主要是想借文化心理内核的道理说明,我们在艺术人才素质教育中必须贯穿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我们说艺术教育中之教材、教法各自一体,但盲目随从,前卫派的行为艺术种种个性渲泄都是因失去了文化内核的支撑而产生的。一味注重所谓的艺术个人化、边缘化,对传统采取颠覆的态度,然而创造新的东西总是对旧东西要有所扬弃,但那不叫颠覆。在发展的时代,艺术家要置身其中,了解不断发展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意识,获得深层次的感受,获得情感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确认识生活之源对艺术家的作用。使创作出的作品有益社会、有益人民,否则脱离这一审美领域的原则,作品徒具官能感知之愉悦,怎能引起观者的心灵震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说过,一、真正有作为的艺术家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二、有作为的艺术家要热爱人民的生活,要为人民服务。三、有创新才有发展,只有继承才有创新。四、德艺双馨,要注重人品修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此强调注重本民族文化因素的同时,还要正确对待西方与民族艺术问题。现在一些青年学生常将西方现代艺术作为中国前卫艺术样板,加之院校现行教学体系是西方形式,因此很容易使学生感情上盲目贴近西方艺术,而忽视千百年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精髓。因此这也是我们的艺术教育中必须贯穿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艺术创作必须“九九归一”于文化的光照中,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形式。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应注重向民族的、民间艺术学习。但也不能一味闭门造车,应该将世界的和民族、民间艺术,原始艺术、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并由此延伸到东西方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及不同观念,作为借鉴继承的依据,通过深入研究、鉴别、吸收、消化,融于个人风格之中,产生令人难忘的独特面貌。现代绘画大师徐悲鸿,早年赴法国留学,学习西画,但他吸取西画之长,最终还是继承中国绘画优秀传统,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另一位大师吴冠中先生,在其著作《文心独白》中,调侃说“自己吃过印象派的奶……但写生方式却有意投靠‘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门下了”。

在画家陈丹青的某次学术讲座上,现场有人赞美他的娴熟速写技巧,陈丹青说,“我的速写无疑得之于民族传统的熏陶”。足见民族传统文化在画家们心中地位。著名旅美画家丁绍光,基于中国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民间传说等题材,打破传统中国画技法,采用中西结合的装饰语言来表达,使画面产生出清新秀美的装饰趣味,吸引并征服了整个世界画坛。而另一位已故旅美画家陈逸飞,其作品用西方的具象写实油画技法表现中国传统的东方女性美,画面恬静、典雅又充满东方的神秘色彩,观者无不被其传递的东方神韵所折服。

艺术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一)市场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性人才

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市场上的各类企业对于设计人才提出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其中共同要求的有以下三个条件:(1)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包括对于各类设计工具的熟练使用);
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丰富的设计工作经验等;
(2)求职者要富有创意,拥有独特的自己的设计理念;
(3)对于自己所在行业以及市场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这些要求也许听起来并不十分苛刻,但是要想招募一个各方面都满足的创新性人才却是十分困难的。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从8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也有30多年了,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已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设计产业发展迅猛,设计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设计教育的发展、设计观念的更新、艺术水准的提高得到了空前的认可。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存在弊端,创新教育得不到实施,人才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严重滞后,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供需矛盾不断加大。

(二)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现状

大学生经过四年高等教育的培养,在毕业后要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投身与设计相关的各行各业,将四年所学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其中存在的问题有:

1.艺术与专业分开过早,专业面过窄

在高校艺术课程中,刚上大学时通常只是一些综合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接受浅显的入门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但是目前的现状却是专业的细化过早,并且专业课课程的内容出现重叠、雷同现象,艺术与专业分开过早,专业面过窄,这一系列问题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都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基本功薄弱,艺术文化素质很低

目前,一些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通常不是凭借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而被高校所选拔,而是凭借的文化课的知识,甚至文化课也很一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艺术专业基本理论课程上的薄弱性。另外艺术文化素质也很低,功底浅薄,难有创新性的发挥。

3.专业课学时结构设置不合理

高校中各个学期的时长是固定不变的,这样为了完成固定量的课程内容,就必须缩短课时,这其中就涉及到了课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前后顺序的排列等等问题,在总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很难达到合情合理,学生在接受、消化知识的路途之中就有增加了一重障碍。

4.缺乏社会实践

上面提到了高校必须采取压缩课时的方法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那么一定的社会实践便更是压缩再压缩了。于是学生在进行艺术设计学习时,仅仅以机械的临摹为主,缺少自我的现实生活创作。而找工作时,用人单位对于实践经验又比较看重,这就造成了毕业前夕高校毕业生慌忙寻找实习单位从而荒废学业的现象,恶性循环,得不偿失。

二、对接市场,开展创新教育,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市场对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出了要求,因此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与市场对接、在教育过程中植入创新元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总结近年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又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大胆的进行探索和实践。对于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路如下:

(一)转变观念,精简课程内容,着重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为主

传统教育观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在有限的学期总时长下,内容不变,按比例压缩学时,导致学生对所有知识都不能有效地掌握,并且一味的传授课本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阻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想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应该由单纯的压缩学时,变为精简课程内容,将课程中的一些繁冗不必要的内容删除,给学生更多的创造设计空间,在减少总课时的情况下让学生自身得到充分的锻炼,由单纯的填鸭式的接受大篇幅的知识为自我的创新与实践锻炼。

(二)建立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学校环境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对自由、安全的环境,以及必要设施装备的配置。这就需要学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建立一个供学生们学习和交流的信息资料室、兴趣实验室以及网络交流平台等。另外,应该将学分制进一步完善,通过设立“创新学分”这一新模块,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推进理论知识、实践技巧、创新意识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发挥的分层次教学。

(三)强化创新性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性的学生。所谓的创新性教师就是指那些时刻关注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运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不断总结发明出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创新性的教师一般都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强烈的求知欲;
敬业乐业的精神;
并且时刻设法形成高创新性的班级。创新性教师所在班级的氛围应该是民主、宽容、温暖的,并能够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评价学生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要有意识的对教师进行创新性的培养。并且在教师的业务考核与职称评聘上,要加入含有创新因素的指标,使教师自觉进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只有高校拥有了大批创新性的教师,才能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改革,采取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艺术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日本其实是一个重传统的国家,所选择的是由外向内、选择性吸附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不忘吸收其他国家好的方面,为己所用。在其他国家看来,它依然是一个很注重本国民族文化的国家。其实对于西方文化的涌入,我们应该考虑“传统”的问题,在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上考虑传统风格的方向。民族的现代化设计不是否定传统,而是批判传统;
不是死守传统,而是要再造传统。如果我们没有对传统意识充分反思,即使全身心投入民族风格当代化设计的行列,我们也会不自觉地被传统势力左右或成为外国的“文化帮办”。其实设计文化的存在是需要依赖于传统的,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延续传统的过程,文化本身不可能只有循旧而没有创造,不可能只有叙述而不作为。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必然有某种程度的转变,重要的就是创新,创新是一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在这种认识下,“创新”与“传统”的关系是必须被分清的,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当创新被历史接受,创新才可能成为传统,创新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显现出其意义。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断地整合消长的,创新是长时间积累、淘汰、发酵和传承文化的过程。

讲到继承民族文化和创新本土设计,最值得一提的应该是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主办的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设计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次盛会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向全世界展示了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的现代形象。从中国的2008申奥标志到奥运会整体的形象设计,以及奥运会的开幕式,都可以算得上是比较成功地体现民族文化的设计。先是申奥标志,它的整个外形是一个“中国结”的形状。“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有“四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称,“结”取“连绵不断”之意。该标志借用奥运五环色组成五角星形,相互环扣,象征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五星则形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代表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在这个标志中,作者加入了中国书法的“枯笔”效果,从而使得整体形象更加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同时也表达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奥运会的整体形象设计更是把民族文化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宣传片到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祥云火炬,再到以青花瓷为主题的地铁站展示设计以及青花瓷纹样的服装等,无不透露着“中国风”。特别是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华夏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延续,孕育出不同于西方、造型儒雅、踏实敦厚的“中国形”。

推荐访问:创新 艺术 论文 艺术创新论文【五篇】 艺术创新论文(精选5篇) 艺术创新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