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护士下乡工作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21 13:50:05 来源:网友投稿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大会,表彰“十佳护士”、“十佳护士长”、“十佳护理组”,作为“十佳护士”的代表,我的内心很激动,非常感谢这么多年来一直对我关心、培养、支持的领导、同事、朋友和家人,正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护士下乡工作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护士下乡工作总结【五篇】

护士下乡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大会,表彰“十佳护士”、“十佳护士长”、“十佳护理组”,作为“十佳护士”的代表,我的内心很激动,非常感谢这么多年来一直对我关心、培养、支持的领导、同事、朋友和家人,正是因为那么多人的关心、帮助和培养,使我从一个初出校门的、稚嫩的护士,成长为具有一定经验的临床合格护士。并且,今天在这里荣幸地当选为仪征市“十佳护士”受到表彰。真的是非常感谢大家!

凭我这么多年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尤其是对乡镇护理工作的理解,我体会到了一名乡镇护士的价值,所以我要对大家说:做一名乡镇卫生院的护士,我无怨无悔。

1997年7月,19岁的我怀着对白衣天使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带着一个少女纯正善良的梦来到了卫生院。说实话,初到乡镇卫生院时,心里很不舒服:这里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
这里没有先进的诊疗设备、技术精湛的资深专家;
甚至还有买户口进医院就当护士的无学历人员。理想与现实竞形成了如此大的反差。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心灰意冷,工作的热情很快降到了零点。难道我的青春就要奉献在这样的地方?这就是我从小立志要当白衣天使、放飞梦的地方吗?可工作一段时间后,当看到一双双黯然失神的眼睛、那一声声痛苦无助的时,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也意识到自己沉淀淀的责任:大医院固然有先进的诊疗设备、技术精湛的资深专家,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但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更多的乡村病人还是愿意在家门口看病,这里的农民更需要医务人员浓浓的爱心和甜甜的笑脸。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像南丁格尔那样,用自己的技术和汗水为病人减轻痛苦,让更多的患者获得生命的春天!

那时乡镇卫生院刚工作的护士与大医院年轻的护士不同,上级医院的护士有老师带教,熟练了才开始单独值班,而我就没有这个福份了,因为护理人才缺乏,我来了就必须挑大梁,甚至还要带教没有学历的人员做好护理工作。因为人员少,有时还要连连值班几天,但我从不抱怨。乡镇卫生院的专业分科不细,护士的知识面必须全面。所以我总是抓紧点滴时间学习,勤学苦练基本功。静脉注射这项基本功对于乡镇卫生院的护理人员来讲更是基本中的基本,因为当你一个人值班时,除了要应付成人输液外,遇有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也必须得一针见血。为了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剌的成功率,我一有空就练,并主动利用休息时间到上级医院儿科,学习老师的穿剌手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总结出了各类患者静脉注射的穿刺技巧,一针见血率达到99%以上,在单位有“穿刺王”的称号。姐妹们在操作中遇到难题时总是爱找我;
小朋友来打吊针时也总喜欢找大眼睛的*阿姨。我在工作中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和作为一名乡镇护士的荣誉感。

护士下乡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农民“五抗”运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根据地创建的基础

由于阎锡山推行所谓“新政”,在山西各县成立了“公道团”,武乡也不例外地成立了“公道团”、“国货实践团”,从政治上巩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
同时还设立了“官盐店”、“土货商店”等,在经济上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阎锡山规定:凡家资不到500元银洋者,不能当村长。这样,从县衙到村政权,从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形成了封建势力一统天下的局面,人民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据1935年统计,当时武乡约有13万人口,地主、富农占人口总数的5%,却拥有耕地总面积的54%,并且大部分是上等地;
而占农村人口76%的广大贫苦农民,占地却不到30%,还是远地、薄地。土地的高度集中,高租重利的残酷压榨,以及苛捐杂税的层层盘剥,导致农村经济急剧破产,贫苦农民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

受剥削、受压迫愈深,其斗争性也愈强。人民群众一旦得到正确的组织和引导,就会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志,投入到反抗封建压迫的行列中去。

早在1925―1927年大革命时期,武乡人民就开始了多种形式的革命活动。武乡县在太原和北平上学的进步学生也曾回乡组织民众,进行了驱逐贪官污吏、清算财务账目、整理田赋、反对“官盐店”等一系列斗争活动。1933年5月,武乡早期革命活动家、1927年参加革命的李逸三,通过深入调查了解,结合大革命时期苏区的经验,在筹建党组织的同时,即与武乡进步人士史怀璧、高沐鸿等,组织、发动贫苦农民和小学教员成立农民“抗债团”,作为党的组织展开斗争。

1933年初秋,武乡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据中共山西特委指示,武乡农民“抗债团”在县城(今故县村)“流通图书馆”秘密成立。“抗债团”成立后,印发了《晋东南抗债团宣言》。中共武乡县委下设的东区、中区、西区3个中心支部,都加强了对各个乡村“抗债团”的领导,组织发动了以抗债、抗租、抗粮、抗税、抗丁为中心的农民“五抗”运动。经过秘密发展,抗债团员很快增加到200余人。“抗债团”最初的活动,主要是散发传单、制造舆论,以此来发动群众,扩大影响,进而动摇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1933年冬,随着斗争的深入开展,“抗债团”进一步组织群众,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他们从团员中选拔出一批忠实勇敢、身强力壮的人员组成“硬抗队”,专门对付那些反动透顶的劣绅土豪。

为便于活动,县委还决定,利用社会上原有社团的公开合法形式,掩护党领导下的“抗债团”活动。据当时统计,在“抗债团”的领导下,武乡全县抗住了80%的各种租税,逐渐出现了“地主不敢要账,穷人拒不还债”的局面。“五抗”运动取得了革命斗争的初步胜利。

武乡农民“五抗”运动,是在山西党组织直接领导下,学习与借鉴苏区农民运动经验与武乡农村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山西早期农民革命运动的典范。运动抓住了农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代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根本利益,沉重地打击了地主豪绅和贪官污吏的气焰,大大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意志,为在山西全省范围内摧毁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山西党组织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农村开展减租减息、等农民革命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创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二、依靠八路军,开辟与巩固抗日根据地

武乡位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雄关险塞,地处要冲,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而争夺地盘,备兵设防,战事十分频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此处战略地位重要,有一定的物质资源,建党较早,人民素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传统,所以早在1937年就被开辟为太行中心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司令部、太行第三军分区等党政军重要机关曾长期驻扎在这里,武乡成为指挥华北抗日游击战争和政治斗争的中心。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民从此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随即开赴山西前线作战。11月,八路军谢家庆、张国传来到武乡,配合牺盟会决死队恢复地方党组织,开展抗战工作。根据中共北方局关于在华北发动群众、开展抗战工作的指示,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派出共产党员韩洪宾和工作员姚伯功任武乡县牺盟特派员,以合法身份进行抗战动员。同年10月,中共冀豫晋省委派徐子荣、王玉堂、高沐鸿等人到武乡,建立了中共武乡县临时工作委员会。该工作委员会建立后,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游击队、自卫队等地方武装,改造了各级旧政权,组织起工、农、青、妇各救会和抗日儿童团等群众团体,开展游击战争,打开了抗日工作的新局面。

1938年4月16日,八路军主力在武乡长乐滩歼敌2200余人,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奠定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同时也使武乡人民受到了“不抗日,活不成,要生存,必斗争”的现实教育。到年底,全县48个大编村,在八路军的帮助下,都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发展到2500多人,成为抗日斗争的一支骨干力量。1939年7月,日军占领了白晋沿线武乡所辖的南关、分水岭、权店、南沟、故城等地,建立了维持会等汉奸组织。1940年夏,日军占领了武乡中部的段村镇,把武乡分割为武乡(东)武西两个县,武西多数村庄变为敌占区和游击区,段村敌伪也把“维持区”扩大到长乐、上司一线,日伪势力十分猖獗。在军分区的支持下,武乡县委开展了全面的反“蚕食”、打“维持”斗争。到1942年,“维持区”被压缩到5公里以内,初建的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1939年至1943年间,日军以占领地为“扫荡”之依托,在“扫荡”中大肆施行“三光”政策,妄图加速对根据地的“蚕食”。而对险恶的斗争局面,武乡县广大民兵、自卫队配合转战当地的主力部队,机动灵活地和敌人开展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清剿”的斗争,建立了“男人挑一担,女人提一篮”的野外生活,组织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游击生活,创造了麻雀战、地雷战、窑洞战、围困战和攻心战等各种巧妙打法。

1943年6月,日军小林大队指挥伪剿共军赵瑞、段炳昌部约3000兵力侵占了武东重镇蟠龙。武乡县委遵照太行三分区提出的“坚持劳武结合,围困蟠龙敌寇”的战斗口号,在蟠武线上开展了游击生产,建立了野外生活,经过八个半月的围困斗争,终于把敌人挤出了武东根据地。在除奸防特方面,民兵除配合反特除奸活动巡逻放哨外,还镇压了许多罪大恶极的汉奸头子,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保护了群众的利益。1944年,随着局部反攻的开始,各地在组织起来、开展大生产的前提下,继续深入进行减租减息,开展拥军优属和大练兵运动。武东、武西两县人民群众积极参战支前,配合太行西进部队,于1945年8月26日一举攻克段村大据点,武乡全境获得解放。

武乡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的实践证明:只有依靠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同时进行反顽斗争,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才能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三、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动员开明士绅支持抗日

抗战时期,武乡各级党组织始终正确坚持和运用统一战线的政策,团结社会各界人士,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我党的团结和领导下,武乡开明士绅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捐款筹粮,积极为抗战工作献计献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在1939年八路军总部及直属部队进驻武乡之时,发动了第一次高潮,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为解决驻军及参战民众的粮食供应问题,9月19日,武乡县抗日政府以牺盟会的名义在土河村召开了盛大的榆(社)、武(乡)士绅座谈会,朱、彭总、副司令应邀参加了会议。总司令在会上发表演说,阐明了士绅在抗战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倡导各阶层精诚团结,共同抗战。参加座谈会的开明士绅纷纷慷慨献粮,武乡士绅裴玉澍、郝培兰等50人,当场自报捐粮190石,捐款(银洋)220元。其中,杜青史将家中的土地、钱财除生活费外全部捐出。朱总司令对武乡士绅毁家纾难、捐款献粮的爱国行动倍加赞赏,并为与会士绅躬授奖旗。这次座谈会,推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建设,许多士绅由中间派变为进步力量,抗战力量得到增强。接着,县政府又在姚庄召开了士绅大会,座谈《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宣言》和政府的屯粮法令,并发起了在全县屯积6万石公粮的运动。在实行合理负担、征收公粮公款的基础上,本着有粮出粮、无粮不出的原则,制订了具体的屯粮办法。全县士绅热烈响应号召,积极捐献粮款,5天即完成6万石公粮的屯积任务,解决了当时的军用急需,对粉碎敌人的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提供了根本保证。

1941年,为了实现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建立统一的抗日政权,实行统一的方针政策,集中力量进行对敌斗争和建设根据地,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晋冀豫边区目前十五项主张”,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实行民主政治,充实健全“三三制”政权。这是团结各阶层抗日力量的新的政权形式,也是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在根据地的体现。武乡县委按照有关部署进行了宣传发动,并在活庄村召开了由各阶层人士参加的座谈会,提出成立“三三制”政权的构想,得到开明士绅和同情革命的地主的广泛拥护。县委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陆续在全县开展了村政选举。经过村选运动建立的新政权,具有广泛性,成为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和对敌斗争的坚强支柱。开明地主和士绅参加政权,大大协调了各阶级的关系,维护了各阶层的政治地位,使各阶层的团结更加趋于巩固,许多问题均能够得到圆满解决。在新政权的感召下,武乡全县在抗战初期逃亡的地主与员48人中,有28人陆续回到家乡,努力生产,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日。

在实行“三三制”政权的基础上,武乡县委遵照上级党委的指示,于1939年至1942年开展了减租减息、清债反霸运动。而减租减息也有个政策和原则问题,既要保护广大贫农的切身利益,又必须维护统一战线的稳定性。因此,我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一方面发动贫苦农民,向顽固地主发起斗争;
另一方面注重团结开明士绅。随着减租减息的深入开展,封建土地制度逐步削弱,贫苦农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这场运动一方面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
另一方面也有开明士绅深明大义,主动执行党的政策,配合我党开展工作的因素。不可否认,在减租减息中,开明士绅同样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四、武乡革命根据地的经验与伟大贡献

从武乡党组织的创建到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武乡人民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方针政策。在抗日战争中,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司令部、太行第三军分区司令部重要机关在武乡长期驻扎,不仅领导和指挥了整个华北的抗日战争,也具体指导了武乡的各项工作。武乡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及早创建与巩固,正是在上级党、政、军机关的直接指导下发展壮大的,因而避免和减少了许多失误和挫折,战胜了困难,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解决农民的切身利益,动员农民进行了人民战争。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武乡党组织从创建之日起,就领导和发动农民成立“抗债团”,开展了抗租、抗债、抗粮、抗税、抗丁的“五抗”斗争,调动了广大农民奋起革命的积极性。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实行减租减息、清理旧债,直至解放战争中的等一系列政策,使广大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全县农民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和人民子弟兵并肩作战。从战备到生产,从参军到支前,出现了军、政、民一体,团结抗战的动人局面,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对敌。从地下党组织的创建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武乡各级党组织始终正确掌握与运用了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团结社会各界人士,有力地促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早在30年代,在武乡党组织酝酿筹建的过程中,就得到许多进步人士的帮助。在抗日战争中,武乡党组织始终把抗战工作作为中心环节,多次召开士绅、名流座谈会,在共产党的宣传影响下,各界人士纷纷自觉地为抗日出力。在政权建设上,武乡党组织严格执行中央制定的“三三制”政权的组织原则,邀请民主人士参政、议政。通过广泛的统一战线,我党赢得了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支持,党的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四)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在根据地军民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员和群众一起吃糠咽菜,一样开荒种地,进行生产劳动;
在敌人频繁的“扫荡”中,各级党组织组织民兵协助群众坚壁清野,帮助他们安全转移;
在反“扫荡”结束后,党组织又及时为受害群众做好安置工作,组织生产自救。

(五)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了党员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县委在领导全县人民开展对敌斗争的同时,始终注重自身的组织建设,不仅使党的战斗堡垒更加坚固,而且使党群关系更为密切,对于发动群众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1948年,县委又结合进行了党组织的全面整顿,及时纠正了“左”的做法,团结了绝大多数群众,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正因为武乡党组织始终与人民一体,真正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热情,从而使这块英雄的土地爆发出革命生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武乡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据不完全统计,自1937年到1947年间,先后参军14246人,广泛开展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窑洞战等大小战斗共计6568次,毙伤日伪军29330人,缴获武器14020件。武乡人民不仅直接参军参战,更担负了繁重的战勤任务。在战争年代,全县215个行政村,共为部队筹集公粮2.5亿斤,妇女做军鞋49.5万双,做米袋、挎包100.75万条,提供蔬菜、肉类和食油500.75万公斤,提供煤炭、木材等燃料30.7万公斤,提供畜力车辆4300多头(辆),先后涌现出杀敌英雄和劳动模范152人。八年抗战中,武乡这个仅有14万人口的山区小县,牺牲和致残的县区村各级干部和民兵群众达15300余名,载入烈士英名录的有3200余名,出兵达14000余人,派出南下北上干部5300余人。若以县为单位计算,武乡县出兵、出粮、出干部之多,为太行全区之冠。

总之,武乡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政权建设、武装斗争、支援前线、拥军优属、大生产运动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太行党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护士下乡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

护理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95-01

乡镇卫生院的护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的出台和实施,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卫生部在不断规范医院管理,强调医护人员必须按一定比例配置(护士占卫技总数要求达到50%);
床位与护士达到规定的比例(床位:护士=1:0.4),乡镇卫生院作为一级医院,担负着农村社区群众的医疗、保健、预防等工作,医护必须分开,因此乡镇卫生院配置了护士,医护各司其职,护士专门从事执行医嘱、观察病情等护理工作。笔者作为一位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更加了解和熟悉了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工作。针对其现状提出如下对策与同行们探讨。

1 乡镇卫生院护理现状

1.1 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工作,通过卫生行政部门 的督促、检查、指导等管理,护理工作有较明显的进步;
但离标准、规范还相差甚远,卫生院护理工作只限于完成日常性的事务,规范的基础护理操作很难执行;
基础护理、病房管理还很薄弱;
护理记录有待进一步提高;
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还是空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身心需求。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患者满意率不高,医患不和谐因素增多,导致医疗纠纷增多,影响医院社会效益。

1.2 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医护配备不合理。

1.2.1 护士流失严重,因乡镇卫生院护士少,分工不明确,工作繁杂,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倒班勤,休息时间少,待遇较低,所以,许多护士不安心呆在那里,想方设法到县城、大医院,造成乡镇卫生院留不住护士,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1.2.2 床位与护士比,三年前仅为1∶0.12,现在达到1∶0.15,离《护士条例》规定的床位与护士比为1∶0.4相差甚远;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扩大和完善,老百姓实现了就近就医,因此乡镇卫生院病人越来越多,而护士相对来说更加不足,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1.2.3 护理管理组织不健全,很多乡镇卫生院无护士长等护理管理人员。护士只有一人负责排班,保证每天有人上班即可。至于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整体护理、心理护理、人文关怀、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等没有人强调和重视,护理危机意识不强,护理人员的责、权、利没法落实;
护理各项制度、质量标准(缺乏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和质量考核标准)落实较差、执行不力,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检查考核只是走过场,未落到实处,质量提高较难保证。

1.3 护理人员年轻化:平均年龄不到25岁,基本上是80后的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宠爱,吃苦耐劳较缺失,怕苦怕累,主动服务意识欠缺,关心、理解患者意识不强;
病人不能感受到被关心和尊重,患者满意率不高,影响医院社会效益。

1.4 继续教育滞后:由于地处偏远农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员少、休息日少,信息来源少,护士没有机会接受再教育。造成知识陈旧和落后。

2 对策

2.1 加大护理人员的引进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招聘护理人员,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护士,落实相应待遇,留住护士。根据各卫生院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护理人员,确保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率。

2.2 建立健全护理管理组织体系:不论护理人员多少均设立护士长,负责护理质量管理,根据省厅的《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试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项护理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和质控标准,定期不定期按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不断纠正和完善,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督查,在检查和考核中做到奖惩分明,使护士在工作质量要求上形成压力和竞争,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加强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管理中心等管理部门加强检查、指导力度,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护士下乡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调查

2010年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7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县、乡、镇卫生院妇幼卫生保健人力资源现状及配置情况,包括人员的数量、编制、学历、职称、年龄、执业资格等情况。

1.2方法

数据收集采用机构问卷调查方式完成,并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实地核查以保证数据质量。

1.3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7个县均为少数民族聚居县,总人口为222.4万人。2010年共有县、乡、镇卫生院112家,其中开设有妇产科的医院数为103家,有儿科的医院21家,有妇幼保健科的医院为110家。

2.2人员情况

2.2.1编制情况见表1。

7个地区妇产科医生、护产科护士、助产士、儿科医生、儿科护士及妇幼保健人员的总数为1172人,其中专职人员占81.49%,兼职人员占18.51%;74.83%人员有编制,25.26%无编制,人员总体情况稳定。

2.2.2职称情况见表2。

7个地区妇幼卫生保健人员的职称以初级为主,中级较少,高级极少,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

2.2.3毕业学校见表3。

7个地区妇幼卫生保健人员多数为区内医学院校培养,少数为区外院校培养。

2.2.4毕业专业见表4。

7个地区妇儿科医生基本是临床或妇幼专业毕业,妇儿科护士基本是护理专业毕业,专业与工作岗位符合;助产士中只有34.33%是助产专业毕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妇幼保健人员的毕业专业较复杂,但多数是临床和护理专业。

2.2.5学历见表5。

7个地区妇幼卫生保健人员的学历以中专、大专为主,本科较少,无硕士及博士。

2.2.6年龄见表6。

7个地区妇幼卫生保健人员年龄以中青年为主,50岁以上较少。

2.2.7执业资格证见表7。

7个地区妇幼卫生保健人员获得助产证的人员比例偏低,妇产科医生和助产士获证率较高,妇产科护士及妇幼保健人员获证率较低;妇产科医生获得计生证的比例较高;产前筛查证获证率较低。2.2.87个少数民族地区县、乡、镇卫生院2010年人才需求按照目前医院的业务量需要,2010年7个地区的医院需要增加妇产科医生190人、妇产科护士213人、助产士100人、妇幼保健人员120人、儿科医生200人、儿科护士184人。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7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幼卫生保健人员多数是专职人员并有编制,以中青年医护人员为主,愿意从事本职工作,工作积极性较高,稳定性较好。多数为区内医学院校培养,少数为区外院校培养。他们承担着当地的妇女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工作,已成为当地解决妇女、儿童健康问题的重要主力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人员相对不足。7个少数民族地区总人口为222.4万人,妇幼卫生保健人员为1172人,即每1898人拥有1名妇幼卫生保健人员。这些地区以少数民族为主,经济不发达,缺医少药情况严重,群众卫生保健意识薄弱,开展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困难重重,人员相对不足。根据2010年7个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大量的妇幼卫生专科人才,由于民族地区语言及风俗习惯的特殊性,建议加强当地人才的定向培养,以广西区内医学院校培养为主,培养高层次、实用型、留得住的急需专业人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护士下乡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前一阶段工作小结

按照县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门士乡主题教育活动的总体部署,自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来,为确保各项工作不偏离整个主题教育活动的核心,确保我乡主题教育活动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为开展好此次主题教育活动,门士乡主题教育活动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充分认识开展好集中学习教育阶段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前期各项工作安排到位

1、明确目标,严格部署

门士乡制定了《中共门士乡党委门士乡人民政府关于在全乡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旗帜鲜明,针锋相对,立足于当前,有效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门士乡成立了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结合“早安排、早部署、早计划、层层落实责任”工作方针要求,切实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

2、坚决做到四到位

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和措施到位,工作正常推进,努力推进各项政策研究制定和落实工作。

门士乡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向驻村工作组成员发放了宣传手册,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门士乡十三项工作要点手册》,《门士乡未到校学生名单》,保证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驻门士乡、村工作组及时入点,准备开展各项工作,驻门士村、索多村工作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主题教育活动日程表,成立了村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集中学习教育阶段以后,驻门士村工作组在结合方案的同时,细化了主题教育活动日程表,驻索多村工作组针对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把学教活动分成8个点,开展教育。各驻村工作组深入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为进一步发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参学率,保证主题教育活动能够取得实效夯实群众基础。

3、做好宣传工作

建立了学习园地,加大宣传力度,对各项斗争的性质、方针、政策、形势,进行公布,并及时将近期斗争的工作公开,供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参考。

建立了宣传报道专栏,及时将3·1的暴行公布与众,使全体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地委,县委、政府的要求上来,并保持高度的一致,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门士乡“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驻门士村、索多村工作组及时将有关信息上报县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丰富学习材料

按照县委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集中学习阶段工作组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强化学习效果,方便参学人员,把内容学深、学透,工作组严格按照乡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把近期《日报》,电视台等区内外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及评论文章,《党的十七大报告读本》,《噶尔县农牧民党员“四观”、“两论”和斗争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学习手册》,达赖自1959年叛逃以来的各种卑劣行径,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在农牧区的惠农政策等作为宣讲内容。针对农牧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理解能力差,驻门士村工作组成员组织编写了主题教育活动藏文知识竞答手册,共120份,80余名党员人手一份,并配发了笔记本,使教育活动做到有个人笔记,有学习内容,有学习心得,适时的巩固学习效果,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切实承担起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很好的带动农牧民群众。

二、召开动员大会

4月18日上午,门士乡在办公楼大会议室召开了“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2008年4月18日下午,门士乡中心小学召开了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动员大会通过举实例、提问题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学校师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为青少年教育工作夯实基础。会后,驻索多村工作组,驻门士村工作组分别对农牧民群众进行了动员。动员部署阶段,机关干部职工,农牧民党员、群众,学校师生,部分官兵及寺庙僧尼共计600余人参加了动员大会。动员大会的召开,明确了斗争的性质、方针、政策、形势及其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三、开展培训活动

乡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门士村,索多村驻村工作组成员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学习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学习维护稳定工作的相关文件,指示精神,深入了解达赖集团叛逃以来的卑劣行径,《斗争宣传提纲》,惠农政策等。

通过培训,驻门士村、索多村工作组成员上门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农牧民党员基本情况,听取学校教师的意见,倾听农牧民心声,组织“两委”人员、各组组长、能够到位的基层党员,共商在门士村、索多村具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方法。村“两委”领导也根据门士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整个主题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经过共同商议,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地点、方法形成共识。并强调明确了“两委”的职责,并由“两委”负责对广大党员、团员以及各基层组织成员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团员、基层组织成员、农牧民群众全员受到教育,确保教育活动的覆盖面达到100%。

四、做好调查统计及调研工作

乡对党支部,学校党支部,各村党支部党员干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干部、职工及农牧民党员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思想状况,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情况,对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思想状况,对寺庙僧尼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进行了调查了解。了解本人及其家属、亲属是否参与、同情、声援此次事件,是否包庇、窝藏不法分子,是否散布不良信息及言论,制定了《门士乡“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调查统计表》,对干部职工,农牧民党员、群众,学校师生,寺庙僧尼的思想状况等进行了统计。

集中教育阶段以来,各工作组掌握村“两委”班子,“一肩挑”、“交叉任职”制度的运行情况,帮助村班子总结经验与做法,根据县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十点”要求,门士乡工作组对基层干部的待遇进行了调研,形成了《门士乡基层干部待遇的调研报告》,对各组的基层干部待遇现状进行了解,提出了建议,并上报县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望予以重视,使基层组织起到凝聚人心,充分发挥战斗保垒作用。

为深入了解干部职工,边防官兵,学校教师,农牧民群众,寺庙僧尼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做好安全稳定工作,乡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对以上人员进行了明察暗访,对他们在“3·14”事件后的行为表现进行了调研,并汇成了书面的调研材料《重点人员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了解门士乡1959年外逃人员及境内亲属的基本情况,了解外流藏胞及其家人是否参与“3·14”事件,是否存在破坏国家安定团结局面的思想,是否与势力有联系,集中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对外流藏胞进行深入排查,进行统计,了解境内亲属的基本情况,与境外联系的人头线索,了解归国藏胞及外流藏胞境内亲属的行为表现,形成了《外流藏胞及归国藏胞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使稳定工作做到万无一失,防止境外势力的渗透,时刻棚紧政治这根弦。

五、做好集中学习工作

工作组开展工作的同时,因时、因地制宜,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计划合理,进度适当,有效地集中教育阶段活动。

1、做好干部职工的教育

集中学习阶段以来,门士乡干部职工集中学习4次,全体干部职工撰写了“3·14”事件的心得体会,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对“3·14”事件认识清楚,进一步统一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通过撰写心得,可以看出,干部职工对各项斗争的性质、方针、政策、形势认识清楚。干部职工针对学习不主动,精神不振奋,创新意识不强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撰写了机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个人剖析材料,提出了下一步的奋斗方向,乡制定了《门士乡干部职工管理暂行制度》,公布了《门士乡2008年干部职工工作分工的通知》,确定的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在主题教育活动暨机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学习专栏,进行公布,促进相互学习,做到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以诚相待。

2、不同人群区别教育

驻门士村工作组结合实际情况,把《门士村主题教育活动日程表》进行了修正和完善,进一步详细划分了工作的任务、目标,驻村工作组成员分成两个小组,分赴各作业点进行教育,其中以村为单位2次,组为单位5次,村“两委”和组以上领导2次,乡居民点1次,学校2次,集中教育阶段共学习了12次,通过近期的学习宣讲,预计有500余人接受了教育。

索多村驻村工作组一直本着,不强制农牧民参加学习活动,哪有群众,工作组就把车开到哪里,围着农牧民转,对年老体弱、因病不能参加学习的活动的农牧民,工作组送学上门,把宣传资料发放到他们手中,使教育活动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结合“两不误、两促进”原则,提高群众自觉的认识程度。考虑到索多村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的原因,驻村工作组制定了工作行程安排表,工作组在索多村设立了嘎宗共巴、索多小学教学点、农业点、巴尔兵站等8个教学点,工作组成员分赴教学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以来,索多村工作组共开展了10次宣传教育,受教育人次达300余人。

针对农牧民文化水平低,容易受不良因素的蛊惑,驻村工作组成员在对农牧民进行宣讲时,主要是针对思想教育,近期对35-45岁左右的农牧民重点加强教育,学习常识,举实例,展览“3·14”事件的图片,让农牧民群众认清事实,不被怂恿,不被蒙骗。

针对村“两委”,村级组织,党员同志思想觉悟相对较高,与他们共商开展教育活动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人。

针对“219”国道周边的商铺,人员复杂,客流量大,为依靠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关注事实的热情,并做好信息情报传递工作,驻门士村工作组召集了周边所有的个体工商户,门士乡老街道的商铺人员,共计40余人,开展了斗争的宣讲,使流动人员形成合力,发挥他们的爱国热情。

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单纯,各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时,内容简单明了,并且都是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互动,提高他们参学的积极性,并要求成立兴趣小组,门士乡中心小学建立了《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登记单》,对教育的内容进行量化,逐步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革命先锋的事迹鼓舞青少年学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革命接班人。

针对妇女的实际情况,驻门士村工作组,完善村妇联工作,协调相关力量,形成了《门士村妇女工作汇报材料》,让广大妇女了解和掌握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使他们彻底明白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真正道理,为村级事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特别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不疑地同达赖集团作斗争。

3、灵活方式方法

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讨论相结合、个人自学与辅导相结合、集中讨论发言与释疑答惑相结合的方式,内容突出重点,尊照原文,以举实例、提问题、做解释为主,开展教育活动。驻索多村工作组邀请80多岁的赤列老人进行新旧对比,使广大党员、农牧民群众感受到新、新阿里的新风貌、新变化、新气象,认识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新好,坚定了他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

六、适时关注民生

活动的过程中,将主题教育活动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相结合,了解农牧民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驻村工作组为进一步落实“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一是,加强“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工作组成员一直调研辍学原因,开展家长的思想教育,讲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家长应遵守政策和相关规定,履行相应的义务,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二是,调查基层“两委”发挥作用的情况,协助好下派干部提高党务、村务工作的能力,使基层组织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真心服务,带领群众致富的民心组织;
三是,形成了《关于门士村三组草场承包到户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对草场纠纷问题的起因,草场承包问题的现状,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驻索多村工作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一是,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对五保户、特困户的补助情况,农牧民的卫生医疗、民政救助等进行了讲解,鼓励农牧民增加收入,拓宽救业渠道,5月5日,驻村工作组得知索多村二组有一五保户,其住房已成危房,当即组织村委委员召开会议,发动索多村的所有党员,通过向每位同志筹资2500元,工作组成员解决1500元左右,为该五保户盖了间民房;
二是,宣传“普九”教育政策,为控辍保学工作奔波,做家长的思想教育,并且力争在8、9月份,鼓励适龄儿童入学,保证小学生的入学率;
三是,对索多村草场承包问题进行了解,目前,索多村草场承包矛盾问题还没有突现,今年底县上将对夏、秋草场将进行重新分配;
四是,对婚姻纠纷进行了调解;
五是,大力宣传今年的畜产品收购的前期各项工作,发动农牧民群众把畜产品卖给国家,有力的调节市场供需平衡,为需求者提供方便,为自己创收;
六是,索多村第六届村党支部换届工作即将开始,工作组协助“两委”班子等,做好党员的动员,为换届选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是,对草场进行蝗虫监测,对可能发生重大灾情的地方进行控制,确保今年的灭蝗工作,并发动农牧民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有苗头的蝗灾立即上报。

七、寺庙僧尼的教育工作

前一阶段,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成员,开展了斗争的宣讲,《形势与政策教育读本》的教育,通过教育,三座寺庙的僧尼了解达赖集团的本质,主要领导与寺庙僧尼进行了谈话,寺庙僧尼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情绪稳定,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度,看清达赖的险恶用心,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听谣言、不被怂恿,同党中央、人民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5月22日起,寺庙法制宣传工作组及乡蹲点工作人员,继续深入寺庙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工作乡严格按照县委《关于部分寺庙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的指导要求,在不影响寺庙僧尼正常佛事活动的情况下,开展《公民道德教育读本》部分内容的宣讲,工作组成员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激发寺庙僧尼关心道德建设、支持道德建设、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情,有力地推动新形势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在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范围内开展佛事活动。

八、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自然、生活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还没有解放,观念还没有更新。受传统宗教的影响,部分群众还存在迷信或拜佛等现象,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还从没在心底根深蒂固。

推荐访问:下乡 工作总结 护士 护士下乡工作总结【五篇】 护士下乡工作总结(精选5篇) 护士下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