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环境保护学习材料【五篇】

时间:2023-07-20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是继“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后教材安排学习研究的第二个省内区域案例。本节内容主要落实“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环境保护学习材料【五篇】,供大家参考。

环境保护学习材料【五篇】

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是继“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后教材安排学习研究的第二个省内区域案例。本节内容主要落实“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选取我国西部地区典型区域为案例,重在说明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三江源地区所在省区及三江名称;
知道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与方法;
认识三江源地区作为“中华水塔”的原因及重要作用;
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原因、保护措施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意义;
在合作、交流、探讨中发现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的原因,分析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的措施和方法,逐步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与环保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2013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改变了原实验版教材区域案例过于集中的不足,且本节内容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地理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是中国地理不可缺少的一环;
另一方面,学好它不仅进一步巩固学习省内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还可加深区域学习所渗透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关心爱护地理环境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从教材结构看,本节内容既是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省内区域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自然特征与农业”之后学习,使知识更系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三江源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教材通过“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两部分内容来组织教材,这两部分内容彼此相互联系,以递进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从位置到自然特征及作用,再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措施,由因及果、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理解和掌握。

第一部分“江河的源地”:由三段正文、四幅图、一个阅读材料和三个“活动”组成,介绍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特点及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本区对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为下一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一段正文与教材图9.15“三江源地区的藏羚羊”、图9.16“三江源景观”是本节的导引内容,利用文学性较浓的文字高度概括本区自然特征,辅以两幅直观典型的景观照片,给学生一个典型印象,吸引注意力,激发探究兴趣。第二段正文结合教材图9.17“三江源地区的地形”介绍本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地形等地理概况,结合教材图9.18“三江源地区的水系”具体说明本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呼应标题。在此基础上,第三段正文突出本区雪山、冰川对大江大河的作用,进而点明本区湖泊、沼泽的调蓄作用。阅读材料“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是对第三段正文内容的补充,进一步突出本区湖泊、沼泽对河流的作用,也为理解第二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作铺垫。三个“活动”围绕“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的主题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了解科学考察的困难,掌握比较归纳分析的方法,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

第二部分“三江源地区的保护”:由三段正文、三幅(组)图和两个“活动”组成,主要介绍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意义、面临问题及保护措施等三方面内容。第一段正文是前一部分内容的延伸,结合教材图9.21“三江源地区珍稀动物的分布”,进一步明确三江源地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意义;
第二段正文则点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并利用教材图9.22“冰川不断消退”的两幅景观照片直观验证本区面临的冰川萎缩等环境问题,利用教材图9.23“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直观验证本区面临的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三段正文介绍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两个“活动”围绕“认识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巩固,进一步认识本区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保护三江源地区重要意义的认识。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

四、图表利用

本节图像系统丰富,各类图像多达9幅(组),对探究理解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自然环境与地位、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本节图像系统见表1。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了两组活动及5道题目,内容既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组活动属知识拓展类。第1题可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9.19“黄河源区的水系”,找出黄河源流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提出问题:“哪一条是黄河的正源?如何确定?”引导学生认识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第2题教师可补充1952年和1978年两次科学考察活动确定黄河源头的详细资料,或者由学生自己在网上查阅,分组讨论两次考察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进而分析科学考察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认识科学考察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第3题指导学生认真比较教材表9.1,确定黄河正源,说出理由,形成科学的探究态度。

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生物教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内容,通过认真研读生物教材,紧扣教材中生态环保教育因素,学习环境概念、环境发展概念、环境污染和治理、人口问题、环境恶化和改善、环境政策法规、环境道德和价值等,在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基础上,我们对生物教材中生态环境知识形成最基本的认知,了解生态环保问题,对生态环保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其次接触到的是课堂讲授,生物课堂是我们学习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主场所和阵地,也是我们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和态度的主战场.老师将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环保教育知识点整合后,以生态德育教育为教学切入点,渗透生态环保教学,具体如出生率和死亡、细胞生活环境、光合作用等,这些都教会我们怎样利用生态环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通过学习这些基本原理,了解到生态环境内容,进一步加深自己对生态环保的认知,强化对生态环保的态度.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再次接触到的是生物实验,在生物实验中也涉及到很多生态环保知识,加上我们能够自己亲身参与和体验实验操作,更加深了自己对实验的认知,加深了自己对生态环保重要性的重视.可以说,在生物实验全过程,都渗透着生态环保意识.在生物实验前,为了更好的顺利操作实施,我们需要预习实验内容,把握其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构建生态环保意识,注意在实验中节约使用材料和保护环境;
在生物实验中,虽然我们都标注了操作中注意事项,但是很多时候仍存在操作失误,需要老师及时纠正和指导,尤其是错误操作带来的生态环保问题,我们印象深刻,也加深了我们对生态环保问题的认识.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中,操作中因方法不当,导致有丙酮、苯等毒气蔓延在空气,老师及时帮助我们修正实验方案,控制实验操作,避免严重事态发生;
在生物实验后,老师也要求我们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注意实验后剩余材料的处理,老师告诉我们如果直接将这些剩余的材料倒入下水道,很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我们慢慢学会在实验后,将剩余材料分类处理,将废液废渣回收利用,避免、减轻、消除带来的环境污染.在生物实验全过程,老师向我们宣传生态环保教育,我们直观了解生态环保重要性和做法,也切实减少生物实验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让我们从生态环保意识上升至新境界,将生态环保意识外化为生态环保行为.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可以接触到的还有课外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我们通过阅读课外资料,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生态环保知识,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可以和实际生活中的状态相联系,深化生态环保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也更愿意阅读课外资料,因其内容比教材更丰富、趣味.我们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将生态环保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如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老师也举办相应的主题知识讲座,组织课外植树活动等实践,生态环保教育融入到课外活动,大大激发了我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锻炼了我们生态环保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生态环保意识.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最后接触的是社会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性,我们在接受生态环保理论教育后,老师让我们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真正外化为行为.我们组建“环保志愿小组”,在校园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如我们创办了环保手抄报、环保生态墙,倡导在校园内践行生态环保行动,在全校范围内捡垃圾、分类垃圾,改善校园环境;
组织小组参与社会生态环保实践,对学校周边的工厂、社区、河流进行调研,观察和记录考察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动态记录区域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数据,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深度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观察当地河流环境变化.通过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生态环境接触,更加激发我们生态环保的热情,深化生态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摘 要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渗透环境教育有多种方式,通过自制器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课的内容,学习环境知识,通过体育游戏,渗透环保教育。渗透环境教育要有针对性,根据季节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适宜的环境教育内容。根据环境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学习环保知识,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环境保护的绿色使者、成为环境教育的宣传卫士。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教学 渗透 环境教育

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和适宜的时机,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内容和室外授课环境,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在校讲文明,爱护校园环境;
在家讲环保,动员全家参与环保行动;
在社会讲公德,宣传环保知识,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使学生了解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的深远意义,为保护大自然环境卫生做贡献。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在场地器材使用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1.我们利用废弃物制作教具、体育器材,既方便实用,又能使废弃物循环利用,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如把空饮料瓶、空易拉罐制作成投掷器材;
用密封的塑料袋测量“肺活量”;
用色彩鲜艳的塑料瓶做标志物;
利用废纸自制纸飞机等,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在借还器材时,教育学生要轻拿轻放,爱护器材不被损坏,培养学生的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2.在使用场地时渗透环保教育。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多为室外课,活动练习要利用场地,通过对运动场地使用要求的了解,培养学生保护运动场地的良好习惯。如足球场中的草坪要修剪平整,不能有石子、树枝等易造成伤害的杂物存在。再如单、双杠、吊环等体操器械的安装要因地制宜,设置巧妙,既要考虑场地布局的协调性,又要保证环境和谐统一,促进环保教育在场地使用中的渗透。

(二)在不同教学内容中渗透环保教育

1.在各种身体姿势练习中,通过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走、跑、跳跃、投掷、攀爬、游泳等动作,想象飞禽翱翔的天堂,牛、羊奔跑的牧场,鱼虾嬉戏的江海,以及万物生长所需的空气和阳光。让学生领会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时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教育学生保护动物、保护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大自然。

2.在技巧课练习中,通过保护与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爱护和谐环境,养成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的良好习惯。

3.在耐久跑教学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如让学生蛇形跑、螺旋形跑和直线跑,通过不同环境对比,体会环境变化对跑速的影响,讨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养成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三)在游戏中渗透环境保护内容

1.在接力跑游戏中渗透环保教育。在跑道上设置不同数量的障碍物,让学生体会环境影响着活动:障碍物数量多用时就多,反之则少,让学生思考环境变化影响活动效果,从而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和谐。

2.在“追拍”游戏中渗透环境教育。追赶者跑直线减少路程,逃跑者利用障碍物进行躲避,培养学生适应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那些是需要保护的,那些是需要治理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

二、渗透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灵活性

(一)渗透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对象渗透环保教育

1.春天踏青,让学生感受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和谐环境令人心醉。夏天远足海滨,让学生观察海水污染情况,捡拾海滩垃圾,亲历环保活动,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秋天让学生对校外河流的水质进行勘探,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

2.不同年级的环境教育内容不同。如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校园环境文化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校园环境,爱自然、爱环境,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环保教育是让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卫士。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行为教育,让环保活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带到大学、带到社会,用行动感染身边的人,让环境保护行动成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

(二)渗透环境教育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1.我们选择不同场所进行环保教育,如在越野跑教学中,通过对沿途环境的观察,让学生观察途中道路两旁的环境卫生状况,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在借还器材、整理场地时,通过让学生捡拾垃圾、收集废弃饮料瓶,使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通过倡导学生爱护校园绿化,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保护校园开始,让学生养成随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抓住适宜的时机渗透环境教育

1.学生乱丢废弃物时渗透环保教育。如在一次篮球赛教学中,围观的学生把零食包装纸等垃圾扔了一地,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同学们不仅把篮球场上的垃圾清理了,连运动场其他地方的垃圾也清理干净,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体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境保护从自身做起的重要意义。

2.学在生提出问题时渗透环境教育。如在蛙跳练习时,学生会问怎样才能跳的远,教师要通过蛙跳动作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教育学生保护青蛙,保护自然环境不被污染而渗透环保教育。

3.在小结时渗透环境教育。小结是教学反思,从教学场地的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互动形式都能渗透环保教育。通过分析发现,体育教学离不开环境,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要适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积极渗透环保教育。

实践证明,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十分有效,既能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环保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环境保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坚持不懈,面向学生、面向家庭、面向社会进行环境教育,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做出新的贡献。

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一、结合教材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渗透环保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用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教学进程中,当涉及到环保知识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兴趣,如:在学完九年级课本第三课的活动课《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后,(1)让学生考察本地一个主要污染源。(2)对此污染源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加以分析。(3)提出整改方案,向有关部门反映。(4)举出身边随处可见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具体例子。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营造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二)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在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启发、互相帮助、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1、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差异,具有“领导才能”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给小组长一定的职权(如召集组员学习、决定学习内容、督促学习过程等)。由于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学习小组要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

2、每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组间展开竞争。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由老师进行点拨。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优秀的同学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注意引导他们合作精神,多鼓励,少批评。

3、教师点拨小结。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点拨,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发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

为了学生更好自主、合作、探究,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中,“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框题时,可用多媒体教学代替枯燥无味的讲解,对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出提问: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由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这样即可以创设一种氛围,又可以增强实效性。然后再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辅助。

二、结合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能力。

(一) 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可以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开展活动课学习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与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教育的最佳途径。以政治知识与环境内容的结合点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环保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引导他们参与爱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活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而且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有兴趣的素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环保意识。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确立课题,引导学生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学会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及方向。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选题时,课题不要求过大,要结合身边的、细小的,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如:“关于身边的白色垃圾的调查”,“对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某一方面)的具体建议。”等等。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着手制订研究的计划,准备研究的材料,依靠小组分工合作的精神,制定实施方案。

环境保护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
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

教育部研制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了体现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精神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程标准》[1]),它为具体而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环境教育中的重要责任,努力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积极开展和落实环境教育。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呢?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教育教学目标,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为培养初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教师要制定好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中在学习中建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

1、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学会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会运用化学原理消除污染。

2、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和社区资源,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3、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环境、关爱他人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充分利用、挖掘教材,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过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在讲到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结合教材内容,并适当做些补充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在学习了“烃、石油、煤”的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这时可以从“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事实及危害、消除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这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有关化学知识逐渐渗透环境保护知识,既讲了化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教材,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利用环境教育与化学教学的相互渗透,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了解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如我国人多地少,十三亿人的穿衣问题,只有依靠化工工业的有机合成纤维的大量生产才得以缓和,当今人类的现代物质文明中已离不开化学。但随着化工工业迅速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与日俱增,大量煤、石油的燃烧,酸雨使地面上成千上万个湖泊酸化,鱼类减少,生物绝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剧增,使地球温度上升。严重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危机四伏,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使土壤失去它的自解能力。为此,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等待末日来临。

随着学生化学知识的不断丰富与深化,环境意识也必须在不断再现的环保知识中增强。教学中,紧扣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渗透、联贯各化学知识点与环保知识。例如讲到“硫”这一章的二氧化硫被氧化为三氧化硫时,在学生已具备了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酸雨的PH值、二氧化硫的危害以及控制排放、用碱液吸收SO2等知识的基础上,生动地列举震惊世界的几起烟雾事件: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说明这些事件都是由于高浓度积聚的SO2与经久不散的烟尘协同作用的结果,以致造成数以千计的人的死亡。并使高中生从环境教育中认识了金属氧化物烟尘可对SO2的氧化起催化作用。

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个环节,精心设计好实验方案,规范实验行为,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且比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时,我先跟学生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硫是有害气体,如果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大气污染,并对这个实验作了改进,在盛装氧气的集气瓶中倒入一些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从而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白磷在铜片上燃烧产生的白烟同样会污染空气,为了消除对空气的污染,我就作了这样的改进:将少量白磷、红磷分别加入两个大试管中,塞上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导管另一端系有气球)、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热水里,结果红磷不会燃烧,白磷在试管内安全的燃烧,产生的白烟全留在试管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做“白磷在水下燃烧”这一实验时,先用小漏斗罩住白磷,再通入氧气,让白磷在水下漏斗内安全地燃烧,燃烧后的产物五氧化二磷溶于水可得磷酸,避免了白磷浮出水面燃烧从而使产生的白烟逸出而污染空气。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教材上是将未反应的CO用酒精灯在最后点燃除去,这样做大量浪费了酒精燃料。实验中我引导学生用长导管将尾气通到加热的酒精灯上直接做燃料。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又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实现了环保。

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同时对其它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实验废液、废物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到指定地点,有的甚至还可以变废为宝。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余固体可用做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作为钾肥施用于花草树木。

这样做既保护了环境,又能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五、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教师本人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以及环境教育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为此,我们教研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关于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我们积极与国家环保宣教中心联系,请他们对我们的环境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我们还积极参加了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环境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并在教研组内开展环境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经验交流与问题的探讨。我们还搜集了很多关于环境的小故事,以及一些重大的环境事件、环保法规等等,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结合知识点,将这些素材分类整理,编辑成适合课堂教学的《教师环境教育课堂教学参考资料集》。资料的编辑丰富了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从学生切身问题入手,抓住时机灌输环境意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自编调查问卷,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性质,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墙面漆的使用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通过调查,学生还提出了计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如尽量少用中国传统的爆炒做菜方式,以减少油烟的排放量;
做菜过程始终开动抽油烟机,以减少燃烧过程产生的CO2、CO、NO2等有害物在空气中的含量;
室内禁止吸烟;
注意家电的电磁波污染等等。总之,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强化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试题自1988年"露面"以来,就一直是高考化学试卷中的"常客"。这些题有的落点仍在化学的基础知识上,如1999年高考上海卷第25题,有的试题直接考查环保常识,如1999年高考全国卷考查了“城市禁用含铅汽油的原因”,1995年高考上海卷考查了“光化学烟雾”,有些知识教材都没有提到。命题者的意图是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近年来,高考中环保试题向着综合型发展,难度有所提高,范围更加广泛,促进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多了解环保常识,多把书本中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我们化学教师要在平时就注重把身边实际与知识相结合,在日常考试练习中给学生营造一个重视环境保护的外部环境。如1989年8月宜昌县鄢家河段公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县消防中队副指导员认为磷能肥田,应该没有毒,所以下令将车上未燃烧完的黄磷全部卸入河中,造成重大污染的案例可以以试题形式出现在考试练习中,让学生分析一下。我们的学生都是宜昌人,对这样触目惊心的事实会激发他们有意识的去了解环保,培养自身的环保意识。

总之,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不仅是化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需要。我们深信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不仅为化学教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会将环境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2] 强光银.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2

推荐访问:环境保护 材料 学习 环境保护学习材料【五篇】 环境保护学习材料(精选5篇) 环境保护相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