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建筑论文【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7-20 21:55:02 来源:网友投稿

建筑是文化的反映,当文化随着时生变化时,建筑必然也要跟着变化。在中国建筑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这种变化就不断在发生,但比起近现代来说,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中国传统建筑在经历了数个发展高潮,取得过独特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化建筑论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现代化建筑论文【五篇】

现代化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建筑是文化的反映,当文化随着时生变化时,建筑必然也要跟着变化。

在中国建筑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这种变化就不断在发生,但比起近现代来说,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中国传统建筑在经历了数个发展高潮,取得过独特的伟大成就之后,从20世纪开始,与世界其它曾经存在过的众多古代建筑体系一样,终于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让位于新兴的新建筑文化。

但是,随着现代建筑的高速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的逐渐淡去,我们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时代,是否还需要传统,我们究竟应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对待传统,这已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而要讨论在现代建筑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还不仅仅是一个“是”与“否”的问题,重要的是要从历史的发展与变迁的本源中去寻求答案。基于这一点,我们不如以中国新建筑的发展历程为例,借前辈的探索过程来寻求一个答案。

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近代(20世纪初~1949)和当代(1950至今)两个阶段。

一、 中国近代建筑

新与旧、中与西这两对矛盾复杂交织构成中国近代建的特征,与西方近代建筑面临的情况一样:一方面,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出现,以及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新型建筑材料的大量生产及与之相应的结构形式的应用,都极大的冲击着传

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业施工为主的建筑方式;
另一方面,传统的建筑类型如宫殿、坛庙、帝王陵墓等都停止了建造,这一切都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客观上具有积极的意义。总之,近代以来,总体上已发展到终点的中国古典建筑已逐渐淡出,新建筑已成了中国建筑的主导方向。

但是,这种“新”却不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内部自然演化而来,而是随着列强的刺刀从外部强加在中国土地上的。一大批西方式样――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以及“摩登建筑”的洋房,首先在各大城市出现,其建造的目的在于掠夺财富。于是,一批受过西方现代教育的中国爱国建筑师自然会起来与之抗争,中国建筑掀起了一股颇有声势的“民族形式”运动。

在二、三十年代,与西方建筑在中国流行的同时,这种“民族形式”运动呈现出活跃的态势,其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基本坚持古代式样,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这类建筑大都是一些功能单纯的纪念性建筑物,如南京中山陵等;
第二种方式用于功能较复杂的大型建筑中,平面设计类似西方现代建筑,只是披上了一个中国传统的经过“创造”的外壳,由于对中国传统建筑并没有多少研究,往往不伦不类;
第三种形式以形式的简化为特征,出现在人们开始对此前的作品产生怀疑之后,如上海中国银行等,这类建筑已经与西方当时的现代建筑相当接近,只是局部运用了一些传统花饰图案。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建筑运动处在一个大转折的过程中。

二、 中国当代建筑

从50年代至今,中国建筑艺术进入当展阶段,建筑事业飞速发展,创作数量巨大,建筑史及理论研究也百花齐放,更具深度也更为全面。在50年代以前,创作方法仍以“民族形式”为主导,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如重庆大礼堂等,它们大都有一个庞大的犹如宫殿般的屋顶,覆盖着彩色琉璃瓦,檐下布满钢筋混凝土浇铸的斗拱,遍布彩画。由于“民族形式”造价昂贵,尤其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就显得更不合时宜,很快就加以纠正了。

进入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中期,以北京国庆十大工程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其处理方式是在建筑上集中置放一个或数个缩小的宫殿式屋顶或采用平顶,虽然也采用琉璃,但造型和装饰都有所简化和创新,代表了当时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进入以后,与中国其它领域一样,建筑创作也受到很大摧残,被要求必须体现“政治”概念,可称之庸俗艺术论,随着的结束,这种不健康的思想也随之土崩瓦解。

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宏观文化环境对建筑创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以上这些观点并不相同,甚至有些还尖锐对立,但可以认为它们都属于一元建筑论,总是不能认识到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不能成为多元建筑论中的一个正常构成。

从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促成了思想的活跃,关于传统的再认识,关于几十年所走道路的反思,以及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而关于建筑传统与当代建筑创作的关系问题也是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而没有一种不变的,通用的应用模式,我

们认识建筑创作作为对传统的认同与体现问题,也应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这一时期如果用“流派”来分,大致可分为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本土现代主义几种,而这几种流派也可以看作是现代建筑创作中对待传统的几种态度,很值得我们归纳起来加以比较分析,以求借鉴。

•古风主义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更多借鉴传统建筑外部形象的严肃创造,其作品几乎全在名胜之地,原有古建已毁,而作为旅游建筑重建的,如南京夫子庙与秦淮河。旅游有它的特殊要求,需要文化品位抒发思古之幽情,所以,作为一种适应当代人某种生活要求的特殊创作方式,并不是复古。

•新古典主义是对传统建筑的外形有更多创造,侧重于借鉴其神志意趣的一种创作,如西安历史博物馆。这些作品对传统是以借鉴而不是以模仿为主,多因处于著名古建筑附近而采取的一种协调处理手法或建筑本身性质要求人们更多地联想起传统文化。

•新乡土主义则另辟蹊径,不是向以宫殿庙宇的传统主流而转向地方民间建筑采撷精英。它们都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将更多自然景色引入群体间,建筑形象则借鉴当地优秀民居加以创造,延续和发扬了详图文脉。

•新民族主义指80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带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创作,如拉萨贡嘎机场和西双版纳体育馆等。

•本土现代主义是采用更加普遍的一种手法,如果说前几种风格都带有特殊性质,使它们与传统具有内在的有机性,那麽在更多情况下,建筑都不一定和传统有那麽明显的直接关系。但建筑师仍然没有忘记使它们在多元创造中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和中国气派,是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其中的佼佼者如重现整体环境艺术氛围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具有强烈时代活力同时又隐喻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审美观的上海博物馆等,此外一些外籍人士与中国建筑师合作,在中国创作出的一些优秀作品,也都注意到与中国文化的衔接和协调,如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SOM设计的金茂大厦,金茂大厦高达420.5米,明显借鉴了中国古塔的形象。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大量优秀作品,既有侧重于从传统吸收营养,开拓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也有侧重于从异域借鉴灵感,转化为具有中国气派的作品。

现代化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代建筑;
设计;
兼具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33-02

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中西文化越来越融合、越来越渗透。现代建筑受土地面积、外来文化影响等因素,也越来越远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的建筑文化也急需我们去实践。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也都习惯了从西方美学角度去安排与解释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问题,更有很多的建筑开发商及设计者以西方理念为骄傲,很多“设计师”也已经被训练成西方现代建筑观念的代言人,这不可谓不是一种悲哀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失语”现象。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现代化的,居住高效、舒适的建筑同时带上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做到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文化的平衡呢?笔者以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现代建筑设计中直接局部移植传统建筑文化

这一要求就是我们在做建筑设计时可以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直接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例如我们在建筑设计时,可以在设计时考虑采用大屋顶式的封顶样式。我国古代的建筑大都有大屋顶之美。大屋顶建筑的设计,采用众多曲线组合的方式,它“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 ,轻巧活泼而又“如斯飞”,它更把对斗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是靠木柱、木梁来承托房屋上部的一切荷载,尽管它有庞大的屋顶等,但因这一设计结构,故形成了“墙倒屋不塌”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一束束的斗在大屋顶式的建筑中不但起着非常显著的富有装饰的图案效果,而且起着非常重要的承托作用。在大屋顶建筑结构中,比例匀称的外檐斗使人感到庞大的屋顶在横向的逶迤中收束在稳定、持重、安逸、欢快的建筑形象之中,给人以美的深刻印象。

根据中国传统建筑这一文化特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底部按照现念设计,顶部采用大屋顶式的设计,既可以保证建筑的科学性和舒适性,更能体现传统文化之美,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直接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具有符号性意思,比如,货币的形状、龙的形象以及中国的书院、《易经》的阴阳、中国的风水学说等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完全可以把这些传统文化中具有符号意义的形象运用融合进去,使现代建筑保证功用的前提下又不失文化意义。

货币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贝壳、石器、铜、金银等充当过货币。我国历史上货币的形状更是丰富多彩,刀型、铲型,元宝、到后来的圆形方孔的铜钱。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完全可以把这些要素考虑进去。我国很多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很多建筑都采用了这一设计理念。例如,比较有名的沈阳方圆大厦、铜钱驿站都是现代建筑类群巧妙利用古代钱币的典型建筑代表。方圆大厦设计功用是融合了商务办公、金融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级写字楼。其外观采用中国古代的方圆钱币的形状,故得其名,这也成为沈阳的标志性建筑。此外,铜钱驿站的设计风格同样把“铜钱”这个圆形方孔的基本造型元素灵活地运用在了其中。钱币的造型同样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刚柔并进、静动结合,达到了均衡之类的最高境界。这样,整个建筑给人一种功能上不失时尚,文化上又能传承的可以留念的怀旧之感,突出了整个建筑古韵性的特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得以延续。

又如龙形象。龙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很久之前,中国人就自称是龙的传人,由此可见,龙的形象在中国人的地位。虽然龙的具体形象我们很难描述出来,但在精神的层面,它代表着吉祥和幸福,威严与神圣,更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中国历代帝王,都坐龙椅、穿龙袍、睡龙床,可见其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深。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完全可以考虑把龙的形象和精神融入进去,当然,很多的建筑已经有了这样的成功的例子。专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的鸟巢和水立方曾吸引了全球人的目光,但在其身边屹立着的北京大观,同样值得我们向往。大观是一个集商贸、办公、居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采用了抽象的龙的造型,既有线条流畅简约的现代美,更兼有气韵古雅的古典美,它用最简单的线条、颜色和材质,将现代审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地彰显出东方文化悠远隽永的质感。

当然,吴良镛先生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筑群既是中国书院式的设计理念,更兼具了中国风水学说,是多种传统文化符号兼具一身的现代建筑设计典范。

三、现代建筑设计直接借鉴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文化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使用“拿来主义”,把已经成熟的设计思路和技术基本可以不做其他任何修改直接应用。比如,我们中国的古代园林是非常成熟的造型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时就可以把园林造型设计的艺术和理念直接拿来使用。

园林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借助假山、怪石、幽径、流水等材料,运用“曲水流觞”等典故,运用移步换景等手法,配合建筑物组成富有韵律美的园景,营造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境界。它在设计理念和具体营造上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符合古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生活追求。这样的就地取材、优美恬静的园林美景,也正与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中的都市人们追求亲近自然、生态健康的生活理念相吻合。因此,我们在工作环境的设计中完全可以考虑直接采用园林式的设计理念。每天的工作都是在园林式的建筑环境中进行,人的身心可以随时得以放松,可以提高工作的愉悦心情,进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等。例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就采用了园林设计的理念,在整体布局上应用了多层次的空间渗透和借景、对景的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同时还运用了钢铁、玻璃等现代化的建筑材料,然后进行巧妙的组合,营造出了具有中国传统园林水墨画般的神韵的现代建筑。从整个的建筑形体到空间的布局,从庭院的建筑到陈设的摆放,都有效的发扬了传统园林建筑的文化因素,使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美学追求在这一建筑上得以充分展现。

当然,现代的居住环境的设计尤其是居民小区,很多都采用了园林式的建筑理念,普遍受到老百姓的喜欢。所以近些年,出现了许多园林化的建筑,不仅形式、手法园林化,所追求的建筑意境和氛围也是园林化的。这样的园林式的小区设计,空间上除了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居住生活需要外,同时也考虑了古人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应当十分和谐统一在一起。使现代小区建筑既满足居住的需求,更满足基本生活、精神放松、享受自然的需要。

总之,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除了要使建筑具有科技含量,充分满足现代化的生活、居住方式之外,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传统的建筑文化。而应把传统的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去,使现代建筑既具有居住功能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的特征。我们一定要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完美的平衡。

【参考文献】

现代化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的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①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②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材料的管理工作,应该从材料供应、材料采购、材料进场、材料发放等几方面进行。③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施工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施工队伍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密不可分,坚持以人为本,可以培养施工队伍的凝聚力。同时又必须明确施工队伍的管理体制,各岗位职责,权利明确,做到令出必行。

首先,编制进度计划应在充分掌握工程量及工序的基础上进行。其次,确定计划工期。建设单位在招标时会提供标底工期,施工单位应参照该工期,同时结合自己所能获取的最大且合适的资源,以最终确定计划工期。再次,实时监控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编制完进度计划不是将它束之高阁。不按照计划进行施工,而应适时监控进度计划。正确的做法是每周总结工程进度,监控其是否与计划有偏差,寻找原因,落实赶工计划。最后,应尽量减少赶工期。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利润收入一成本,可知利润的增长,就要增加收入、减少成本。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同定的,而成本在施工当中则是可控制的,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

现代化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
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
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现代化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近代、河南、建筑文化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正常发展的历史阶段,具有自身的史学内容。它的趋势是‘向前迈进、向上发展的’,是中国历史上变革发生最剧烈的阶段之一。因此,近代建筑历史和近代建筑文化的发展也是整个中国建筑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 国内近代建筑的研究历史和趋向

我国的近代建筑数量繁多,分布地区广,建筑风格多样,是一笔丰厚的文化与建筑遗产。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保护的探索阶段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末,至今沿海城市和一些发达内陆地区的研究较为深入和细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代建筑的研究在发展现代建筑的过程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中国关于近代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梁启超先生《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1902年)一书里,梁先生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相对应的历史阶段称之为“近世”。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真正开始近代史的研究。几十年的研究历程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学者关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较具规模的近代建筑的研究开始起步。由中国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下,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初稿(图1)和参考图集。到了1985年8月,第一次全国性研讨会“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随后几十年里先后在多个城市成功举行了12次全国性研讨会,出版了12本论文集,并且对多个地区的近代建筑做了详细调查。为更好地从事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国建筑学会于1997年决议在建筑史学分会下设“中国近代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充分反映了我国对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进一步关注。这期间国内关于近代建筑文化研究的理论文献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研究成果中,内容主要是针对各个地区的近代建筑的发展,分期和实例作以介绍和概括。

2004年3月国家建设部了《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各地的情况颁布了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相关条例。许多近代建筑的保护项目开始付诸实践,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2 河南近代建筑文化研究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建筑文化。近代受益于区位和交通枢纽的优势,一时繁荣兴旺,郑州、新乡、商丘、焦作等城市随之陆续崛起,建筑类型更加丰富。政治上出现袁世凯、冯玉祥等中国近代史上显要人物,这些都为河南近代城市发展添色增彩。河南虽然现存的近代建筑从质和量上与沿海开埠城市相比有所差异,但做为近代中国中部省份近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有其主要的价值。

河南近代建筑史研究全面展开阶段是在1989年——1991年期间。确切的说,河南近代建筑的研究是从1988年撰写《河南省志•建筑志》(图2)开始发展的,在当时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影响下,推动了各界研究河南近代建筑的热情。到了1989年河南省组成约200人的群众性建筑史志研究网络,成立河南省建筑史研究会,并出版了《河南建筑史志》(图3)[刘征远主编.河南近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7]。1990年8月,为贯彻国家建设部和文化部共同颁布的《关于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我省全面展开了近代建筑物和建筑活动的调研,通过登记、拍照、测绘,编写了简明实录。到了1992年,鸡公山风景区管理局和17个地市建委共同承编了《地区近代建筑史略》、《近代建筑选纪》初稿。

刘炎先生最早在“试论河南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迟缓之原因”一问中介绍了河南近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分析发展迟缓的原因,勾画出河南近代建筑史的概貌。清华大学苏海星在2007年对河南安阳洹上村旁的“袁林”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和资料研究后,从雕刻、彩绘、材料、建筑等多个方面对袁林进行介绍和分析。而姜传高所著《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囊括了鸡公山半个世纪的中西建筑活动及成果,是研究鸡公山近现代历史的基础资料。到了1995年由河南近代建筑史编辑委员会编纂的《河南近代建筑史》完成,整本书较系统的收录了河南近代建筑,并提供一些当时建筑活动的基本资料。

对于河南近代建筑的研究过程中许多青年学者经过长期点滴积累近代建筑资料,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研而作了颇见功力的著述。湖南大学田惠娟的《河南开封地区近代公共建筑研究》论文中以开封近代城市发展为考虑的出发点,通过调查和收集历史资料,分析了开封近代建筑在近代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中建筑类型的发展和近代建筑风格上的演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范飞的《开封理事厅教堂研究》论文中对理事厅教堂做了详细的测绘,并从历史、技术、艺术、情感和景观五个方面来发掘理事厅教堂的价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宏志的硕士论文又以河南大学近代教育建筑为研究对象,从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近代开封的城市转型、河南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校园规划以及单体建筑设计等方面做以总结

从以上概括的国内领域研究成果可看出几十年来河南近代建筑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所需资料的源途径比较局限,实地的调查和口碑资料积累欠缺。关于河南近代建筑研究的后备力量也不足,年轻的研究者视野狭隘,知识结构单一,研究领域局限。由于我们基础理论的匮乏,不能清晰地分析研究对象,政府和普通民众对近代历史建筑缺乏判断,许多近代历史建筑的价值在得到科学评价之前就消失了。再次,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其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对区域的的研究发掘停留在“典型”层面上,全面性较匮乏,尤其对民居和公建类型的发展状况研究薄弱。最重要的是没有注重微观和宏观、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推动该研究领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讲,有关河南近代建筑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这种提高不仅仅指的是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改进、理论内容及结构的完善、研究角度的转变,而且更需要史料收集范围扩大,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有相当改观的前提下,关于河南近代建筑研究才能更快地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研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建筑,必然与所属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国内近代建筑,重点是河南近代建筑文化的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探研,对以后深入研究、继承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规律,以及对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提供借鉴都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征远主编.河南近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推荐访问:现代化 建筑 论文 现代化建筑论文【五篇】 现代化建筑论文(精选5篇) 建筑现代化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