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国安全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16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届时,大会将设立“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护的有效途径”和“电子认证服务的解决之道”两个分论坛,并集纳各界经典名篇、学术成果、研究课题、应用经验,编辑出版《2012中国信息安全技术展望学术论文集》,其中优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中国安全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安全论文【五篇】

中国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届时,大会将设立 “信息系统整体安全保护的有效途径”和“电子认证服务的解决之道” 两个分论坛,并集纳各界经典名篇、学术成果、研究课题、应用经验,编辑出版《2012中国信息安全技术展望学术论文集》,其中优秀论文将择优在《信息安全与技术》杂志(部级刊物)上刊登,并全文收录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征文内容如下:

1.计算机安全、下一代网络安全技术;

2.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密码学、软件安全;

3.信息系统等级安全保护、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4.云计算与云安全、物联网的安全;

5.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移动计算平台安全性研究;

6.信息内容安全、通信安全、网络攻防渗透测试技术;

7.可信计算;

8.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9.系统与网络协议安全分析;

10.系统架构安全分析;

11.面向业务应用的整体安全保护方案;

12.信息安全漏洞态势研究;

13.新技术新应用信息安全态势研究;

14.Web应用安全;

15.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实施与发展现状;

16.国内外电子认证服务相关政策与标准研究;

17.电子认证服务最新技术和产品;

18.电子认证服务应用创新;

19.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研究和热点事件解析;

20.可靠电子签名与数据电文的认定程序/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1.数字证书交叉认证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中国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论文关键词:电子政务 物理安全 系统安全 信息安全 管理安全 论文论文摘要:从电子政务安全范畴的界定入手,从物理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安全4个方面阐述中国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电子政务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电子政务建设成为一项覆盖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型复杂的系统工程。与此同时,安全问题给电子政务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CC权威的数据显示,2008上半年与2007年同期相比,网络安全事件数量有显著增加,其中政府网页信息被篡改的事件呈现大幅度上涨趋势,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加41%。因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成为一个必须引起各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安全范畴www.zhlzw.com中華勵志網 谈到电子政务安全,人们立即就会联想到病毒、黑客等熟悉的名词,也很容易把它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安全混为一谈。网络安全通常是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它更多地侧重于技术层面上网络系统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而电子政务安全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遍布在政府信息化的各个环节之中,其范畴已经超越网络安全所指的技术层面。可以说,网络安全是电子政务安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安全和电子商务安全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由于电子政务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网络化的特点以及我国政府部门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和规范、全国上下可互联互通的统一平台和网络,有关国家政治经济的敏感信息和数据都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从信息社会角度讲,电子政务安全和电子商务安全也存在着本质共性的联系,电子政务安全是实现电子商务安全的基础和保障。

电子政务安全的特殊需求实际上就是要合理地解决网络开放性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在电子政务系统信息畅通的基础上,有效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对系统的破坏。本文将电子政务安全的范畴界定为物理安全、系统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安全4个部分。

二、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1.物理安全 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各种设备的物理安全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前提。物理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电子政务系统采用的计算机硬件虽然在功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它毕竟属于高度精密的仪器,任何开发时的疏忽以及实际运行时的震荡、静电、潮湿、过热等情形都可能使其受到严重的损伤。具体来说,电子政务中的物理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运行中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电源问题、水患与火灾、电磁干扰与泄露以及其他的环境威胁。二是物理访问风险与控制。物理安全威胁不单来自于环境,还来自于人为操作失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三是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场地与设施安全管理。是指中华人民共和【亘国家标准GB50173—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2887—89《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9361—8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对应用信息系统的场地与设施进行的安全管理。

2.系统安全 (1)硬件系统安全的问题及对策。电子政务系统的主要特征就是大量采用信息系统支持政务活动,而信息系统首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物理设备,比如计算机、磁盘、网络设备等。如果这些物理设备遭到损毁,整个系统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首先考察硬件系统的安全问题。

并非只有软件才有漏洞,硬件系统同样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这些缺陷一旦逃过出厂测试,就可能在实际运行中造成系统崩溃。一般而言,硬件系统的漏洞主要包括设计疏忽、元件质量低劣、人为留下的“后门”等。对于这些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硬件采购时的分析

中国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法制 人文主义 物文主义 充分就业 经济安全

一、 中国充分就业与经济安全的国际背景-“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原理及其人文精神在世界的胜利

现在的人们常常将“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的天然原理表述为:货币是连接劳动力与劳动财富的桥梁,是记载人的各种劳动(包括无物质产品的劳动)的工具,是劳动力转化为劳动财富的必由之路 ;
货币发放应该考虑劳动人口就业的需要发放,而不应该受“防止通货膨胀”与“维持经济增长比率”的干扰。在防止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发生矛盾时,舍弃防止通货膨胀保经济增长,在维持经济增长比率与充分就业发生矛盾时,舍弃计划增长比率保充分就业 .

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人文主义者赞成“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的天然排列,并且认定这种天然的排列蕴涵了极其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大自然的天然杰作。这些观点物文主义者并不赞同。

在人文主义者的眼里,劳动力是财富之源,货币是财富之道,而财富不过是劳动力及其劳动产品在货币之道上面行走罢了。货币之道通了,财富就自在其中了。货币应该按人口与劳动力的需要来设置,任何劳动即便是没有物质产品的脑力劳动与政府管理性劳动,都应该由国家直接用货币记载和购买,二次分配不但堵塞脑力劳动与社会管理者的货币之道,而且加重了体力劳动者的负担,给社会融合与社会财富的增长制造障碍。一句话:在人文主义者眼里,人真正是“万事万物中最宝贵的因素”,货币应该为人尤其是劳动力的存在服务。

物文主义者习惯将“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排列中的“货币”放到“劳动财富”之后,而且习惯将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劳动”二字去掉乃至替换,变成这样的排列:“劳动力、财富、货币”,或者是“劳动力、物质财富、货币”,甚至是“物质财富、货币、人口压力”。一句话,物文主义者忽视人的基本存在,以及与人有关的“劳动”及“劳动财富”的存在。在他们看来,只有物质财富才是财富,货币增长必须跟物质财富的增长相适应,“劳动财富”及其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温情脉脉”的骗人的面纱。人口多只能证明劳动多,而这些劳动有可能是无效劳动。由于“劳动财富”在物文主义者的眼里并不存在,人口与劳动力成为物质财富的分母,劳动力越多,财富分配压力就越大,“人口与劳动力”这个词在物文主义者的词典里最终转变成“人口压力与就业压力”。

物文主义者常常是矛盾的,因为作为“人的存在”的自身不过是作为“物的存在”的财富的一个分母,自己就否定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此其一。物文主义者常常是悲观的,否定人的价值虽然是从否定他人开始,但最终必然将掩盖的“自我否定”以及扩展的对整个人类的否定完全表露出来,悲观主义、风险意识在物文主义世界随处可见,这通常与他们原先赞成的乐观主义精神-“人是万事万物中最宝贵的因素”这一基本命题完全相左,此其二。其三,物文主义常常是个人崇拜的、反宗教的和极端残酷的,反宗教的原因不是宗教不科学,世界上太多不科学的东西物文主义者都不反对。反宗教的原因是因为宗教强调万物平等,没有世俗领袖,不崇拜活生生的当权者;
宗教反对人的自我否定,其提倡的“仁爱”太“温情脉脉”,严重妨碍了残酷的“把人看成物”的“物文主义”价值观的实现。在“物文主义”的词典里,作为“人的存在”的自身只有通过“自我否定”乃至“光荣牺牲”才能实现其物质“价值”-某个特定的社会目标。由于宗教是社会之根,仁爱是每个人内心都需要的东西,物文主义的这些做法显得极端残酷和矛盾重重,同时也将自身置于社会、个人乃至自己的对立面,处处被动。

物文主义直接产生了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东欧前苏联和其他前社会主义国家,影响巨大的事件数不胜数。中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大炼钢铁、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句话:为了一件事、一个目标,可以不惜人力物力,可以剥夺人的生命,甚至忽略人与生俱来的区别于低等动物的最基本的自由价值。大跃进后,中国学者承认1960年一年饿死2000~4000万人口,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有国家的死伤人数、中国11年战争敌我双方的死伤人数还要多。

历史一页页翻过去,到今天,全世界范围内的主流经济学与主流经济政策都是人文主义的。因为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早就经历过文艺复兴,宗教与人文主义一直是社会的主心骨,免受了物文主义的冲击。即便曾经实行过物文主义的国家,人文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精神与“物文主义、领袖崇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使得物文主义丧失权力,让坑己坑人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终结。以市场经济、法治、民主、自由在计划经济国家复兴为标志,人文主义精神在经历几多劫难之后,最终在全世界获得胜利。

二、 中国充分就业与经济安全的国内背景-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人文精神表明了政府的成熟

(一)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政府来说,“经济增长”都不是其首要目标-“增长优先”成为历史

尽管物文主义指导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将经济增长作为其执政的资本,力图以经济增长获得民心和世界的承认,不少官员为求政绩甚至不惜浮夸海吹 .但是,长远来看,在任何历史时期,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成熟的政府来说,“经济增长”都不应该是其首要目标。因为,按经济学原理的说法,无潜力发展与最佳化才是好事。换一句话说,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充分就业了,竭尽全力工作了,社会生产力不再有没有发挥出来的潜力了,即便经济衰退了,这个结果也是没有遗憾的最好的结果;
相反,如果经济在增长,但却是压抑经济潜力的增长,社会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人力资源被政府浪费,经济增长再多也是坏事。

在东方,中国近代史上有“国父”之称的孙中山说过:政治者,众人之治也。任何政府都是人的政府,都必须考虑人的问题才能长治久安。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个政府将经济增长作为自己的首要政绩,非不能也,而是没有意义,不屑为也。本届新政府上台的亮点,也是将经济目标由“增长优先”调整到“就业优先” .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都不再对经济增长大许其诺,而是将最关键的问题集中在“就业优先”与“消灭贫困”上,这表明政府已经成熟,浮夸风、经济增长将成为历史。对地方官员来说,欺骗之门已经关闭,因为民众是否就业是造不出来的事实,编造经济增长数字既然不能作为政绩,欺骗民众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 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人文精神

事实上,“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历来就是一种有序的排列,这种排列既体现了天然规律,也包含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中国新一届政府的成熟,突出地表现在“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的政府目标的转移,以及通过这种转移和其他方式体现出来的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关于新政府的人文主义精神,媒体报道比较多,兹略举几例,以说明人文主义精神是如何深受民众爱戴。

1、权力来自民众,当选首先向民众致谢,工作端赖民众支持,对民众的支持也深表谢意

新政府新气象,本届政府最感人的一幕是什么?当选领导当选后向民众致谢,在工作中多次向民众鞠躬致谢。物文主义的领导是不需要向民众致谢的,因为他们是民众的救星,民众应该感谢他们。在中国,领导向民众致谢,据说是从朱镕基开始的 .本次致谢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好评,在网上进行媒体检索,刚报道胡锦涛同志致谢的文章就有86篇,门户网站sohu更是以《最新气的是:胡锦涛等向大家鞠躬致意》为题,对此做了高度评价。

2、工作即为民众解忧,“充分就业”与“消灭贫困”为党和政府首要工作

工作不为表功争权,而是为民众解忧,在本届政府表现充分。胡锦涛主席一当选,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业政策研究,强调:“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认真贯彻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把新形势下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做得更好。” 温家宝总理的几组数字则更是不离“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下岗和失业人口、进城的农民工、中国13亿人口、农村贫困人口”等等急迫的人文主义问题 .

(三) “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中国离“充分就业”有多远

1、“充分就业”任重道远

以充分就业为目标,不仅表示政府的成熟,而且表示了新一届政府非凡的勇气。相对来说,政府用行政手段实现非全局性的经济增长比例是很容易的,但对社会没有意义。我国在58年硬是让钢铁产量超过了美国,除了维护毛主席的面子,其他影响都是负面的。同样,国企脱困、货币保值、物价稳定都是计划体制曾经搞过的重头戏,都是可以用行政手段实现非全局性的目标,对民营企业、民众就业、人民收入提高没有好处,甚至还有显而易见的坏处。信贷倾斜了,国企脱困了,民企更难了,工人下岗了,农民返乡了。一句话,整体不变,部分倾斜只有坏处。

“充分就业”不是如此,它是一个全局性目标,“充分就业”实现了,全局就变好了。把温家宝总理的几组数字再深入一点就是:

(1) 如果中国的就业水平与发达国家持平,每年的产值将是欧美所有发达国家总产值的1.72倍;

(2) 按中国自身的就业水平,中国面临巨大的1.44亿劳动力完全失业的就业压力;
其中1.2亿人没有任何失业保障。另外,根据国家经贸委的测算,“我国需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达1.97亿人……相当于现在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90%,或者全部劳动力人数的1/4.”

(3) 中国按自己定的贫困标准,绝对贫困的3000万左右。如果将标准从625元再增加200元到825元,绝对贫困人口就会翻三倍,达到9000万;
而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确定的贫困标准,年收入不到370美元者为“绝对贫困” ,换一句话说:就是退回去13年,国际通行的绝对贫困标准是3052.5元(8.25/1),达到这个标准,中国现在有多少绝对贫困人口,数字没有公布;

(4) 如果中国其他地区的就业水平与中国沿海五个省市持平,全国GDP总值将翻3倍。

这真是一串振奋与焦灼掺半的数字,从正面来看,这么多人力资源表明:中国大有可为!从负面来看,只要有这么多人力资源闲置,这么多人处在绝对贫困之中,经济和社会就无法长治久安,中国不得不为,“充分就业”任重道远。

2、“充分就业”与“消灭贫困”必须有健康的面对困难的心态,整合内外资源,塌实工作

困难是历史造成的,面对困难最重要的一点是讲实话,以真心、诚心与民众共进退;
另外,如果政府将历史困难如实告之国际社会,国际社会一定会依照已有制度,竭尽全力帮助政府解决困难。相反,如果政府对困难没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隐瞒真相,民众不知所从,国际社会不知所救,困难慢慢地就会累积成为“危难”,就是一个例证。

中国有句俗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日本人年均产值是美国的两倍,日本政府就是会哭的孩子,经常通过强调其失业率与就业压力,获取良好的国际经济政策环境,实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优势经济政策。例如: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通过强调其失业率与就业压力强行贬值日元。海湾战争一开战,日本央行通过强调战争危机,将“短期资金市场的流动资金量从目前的17至20万亿日元提高到25万亿日元” ,并“把央行收购金融机构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限额从原来的2万亿日元提高到3万亿日元” ,这种大动作几天后就见了成效,日元开始贬值,通货紧缩缓解。日本货币政策变动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反观以前崩溃掉的政权,无论是红色高棉,还是苏联东欧,都是在遍地丰功伟绩中崩溃的。别的不说,就是世界银行贷款,都有一条“人年均收入超过761美元,不予贷款”。既然你有那么多丰功伟绩,干吗还要公民与国际社会帮助你呢?饿坏了都还在假笑的孩子,绝对只有一条路:死路。

世界正义、世界经济新秩序不是天赐的,她必须靠不发达国家去争取。争取的方式不是我们习惯的斗争方式。争取的方式恰恰是协商和融入,讲实话。发达国家与整个世界都强调人权与人文精神,不发达国家也要强调;
发达国家经常通过强调其失业率与就业压力,获取良好的国际经济政策环境,实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优势经济政策,不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不强调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应该有更充足的理由发行更多的货币、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援。凡此种种,说实话、讲人文精神都是对我们有利的外部环境,要善于利用。笔者认为:利用良好外部环境贯彻人文精神停留在口头可以为我们获得道义、舆论上的优势,落实到法制则可以为我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利益。

本届中国政府如实反映民众的困难与疾苦,显得成熟老练。既然中国面临这么多压力,国际社会焉有不帮助之理?既然中国政府反映的都是民众的困难与疾苦,民众焉有不贴心之理?政权焉有不稳之理?看来,整合内外资源第一步措施很简单,学会如实承认困难,学会哭,政府为民众的疾苦哭不丢脸,政府不为民众的疾苦哭是失职,政府掩盖民众的疾苦假笑是犯罪。

三、 中国充分就业与经济安全需要制度保障-中国经济法制人文设计势在必行

物文主义作为一项政策,在市场经济推行以后就宣告寿终正寝,但是,稍有不慎,物文主义遗留下的思维方式,以及经济增长、货币保值、财政收支平衡等等物文主义法制机器就还会把人丢下不管,还会吃人。因此,在物文主义一度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经济法制人文设计说穿了就是将“劳动力、货币、劳动财富”原理及其人文精神落实到经济法律制度上,使经济法律制度由物文主义精神向人文主义精神。它至少涉及到以下主要法律制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财政税收法律制度

(1)大方针人文主义改造:手段替代。限制、废止税收,广泛运用货币证券手段替代税收,走“大货币、多票券、小财政、无税收、全保障”之路。

(2)具体目标人文主义转换:以“充分就业”替代“经济增长”,以“劳动收入提高”替代“物价稳定”,以“国际合作与交流总量扩大”替代“国际收支平衡”。

(3)警戒指标人文主义转移:停止使用“通货膨胀”、“物价指数”、“财政贸易收支平衡”、“汇率稳定”、“黄金储备”等“物文主义”概念,警戒指标由“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国际收支逆差”等物文主义目标转变为“社会保障空缺、失业出现或者久拖不决、信贷票券流通阻滞、货币稀缺收入下降,汇率上升外资融入障碍”等人文主义目标。

(4)产业障碍与产业控制完全退出:物文主义用制造恐慌的手法将“某些产业”说成“国家命脉”,将所有制看成“经济基础”,将“所有制比例”尤其是“国家所有制所占的比例”看成“救命稻草”,他们威胁世人说:这些东西一旦舍弃,社会就乱,国家就不复存在。事实是:完全没有产业控制的国家、完全没有所有制比例控制的国家比物文主义运做得好得多。

2、货币法律制度

货币法律制度改造的国内原则是:货币法律制度必须为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充分就业以及国家机构高效运行服务。货币法律制度改造的国际与世界原则是:货币法律制度必须为国际交流与世界经济振兴提供支撑,货币除了满足本国需要之外,还应该大量流出国外,支援世界经济建设,要努力把本国货币建设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主体最容易获得、结算最便利的世界货币。中国应该尽一切力量开放货币市场,中央银行应该尽一切力量增加在世界金融机构和区域性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掌握发言权;
应该尽一切力量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进行货币交互持有工作,达成货币结算协议。同样,对于货币交易的价格-汇率,中央银行最基本的职责是保证自己的货币生产不落后于其他国家,确保本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涨价-汇率不上升 ,此外,还要测算最佳交易价格,使货币价格与货币交易数量的乘积最大化,实现本国货币收益最大化 .

3、票据证券法律制度

由于票据证券不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票据证券法律制度改造的原则应该是:铲除国家管制,消解货币与票据证券的藩篱,以国家货币为后盾,尽力鼓励票据证券自由流通。受物文主义的影响,中国证券法完全是证券管制法和行政集权法,票据法也差不多。因此,二法的改造理论问题少,工程量很大,好在有现成的图纸,与国际惯例接轨,尤其是注意与英美法系保持一致就行了。详细情况可以参看拙著《富国律》与《富国冲击波》 .

应该说,充分就业与经济法制人文设计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到法律理念与经济理论的总体变革,除了社会保障、工作保障、货币收入保障、票据证券保障、国际交易保障之外,公司法以及其他具有管理性质的法也应该保障人的充分就业权利,这里不再展开。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法制人文设计如果能够使中国能够先于其他国家废除税收,先于其他国家确立货币发放的原则,最终消除经济危机,她实际上就完全实现了从949年以来一直追求的社会理想。这一切都决定了其经济会在短期内飞速发展,最终在实现充分就业,消除金融经济危机、维护经济安全,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中潮领世界。

「注释

1 参见李纪兵著:“新理论、新制度、新冲击”《富国律》第五章earthli.wokankan.com

2 转引自李纪兵著:“货币争议的解决”《富国冲击波》第一章第二节earthli.wokankan.com 此观点为全世界占统治地位的常识性观点,萨谬尔森、弗里德曼都有明确论述,但在中国前界政府为了政策需要,该观点被政策目标所掩盖,保障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还一度成为中国中央银行法的法定目标。

3 计划体制下的浮夸风,旧时大炼钢铁、亩产过万斤与现在暴露出来的掺水报表一脉相承,对内欺骗国民,对外欺骗世界,其目的应该不是为欺骗而欺骗,而是为获得民众与世界的承认,为保位升官而欺骗民众与世界。以经济增长作为政绩指标,欺骗成了可以升官发财,欺骗不成不受处罚,是物文主义与计划体制的固有弊端。

4 《国家经贸委建议宏观政策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powdermetallurgy.com.cn/laws/congfenjiuye.htm

5 Sohu视线:《最新气的是:胡锦涛等向大家鞠躬致意》news.sohu.com/20/90/news207609020.shtml

6 《政治局学习就业政策研究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foshantv.com/news/show.asp?id=30013

7 参见张良:“新总理的未来之路” 《南风窗》2003年3月 news.sohu.com/49/39/news207953949.shtml

8 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 powdermetallurgy.com.cn/laws/congfenjiuye.htm

9 《全球贫困问题怎样?》baibaofp.com/fpgs-gjfp.htm

10 乐绍延:“日本央行决定进一步放松银根 减少战争带来影响”新华网东京3月25日电

11 乐绍延:“日本央行决定进一步放松银根 减少战争带来影响”新华网东京3月25日电

中国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为了保障刚刚取得的政治独立和国家,中亚各国在经历了独立建国的初创时期后,不断完善着各自的国家安全观,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共性的对外安全战略。近年随着世界和地区内形势的若干重大变化和多种社会因素的此消彼长,中亚各国对既定的总体方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由此带来的对外安全战略的变化,将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对中国的西部安全形势产生明显的影响。

在世界文明史的长河中,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的中亚地区向来是东西方文化和各大国政治势力影响的交汇处。古波斯文明、印度佛教文明在这里汇集,匈奴、蒙古铁骑的征服,汉唐军府的屯驻,阿拉伯人带来的伊斯兰教,突厥人传播的突厥语文化,都使这块亚洲的腹地蒙上了富于变化的色彩。每当一种强势文化进入这一地区时,随着作为这种文化的载体和后盾的政治、军事实力的消长,其势力范围也随时发生着波动。

中国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中国油气资源分析 (一)中国石油资源总体观。

1.对中国油气资源应持“两点论”的分析。(1)中国是石油大国,虽然勘探难度加大,但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中国油气的“丰度”(每平方千米国土的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值、油气相对贫乏。

2.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比较。(1)石油已处于壮年期,天然气发展滞后,仍处于青年期;
(2)天然气的资源当量值低于石油. (二)我国油气产量和进口量的分析。

1.我国石油产量变化。(1)近十余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和产量呈总体下降趋势;
西北地区可采储量和产量的上升比预期慢,产量的上升稍大于东部地区下降;
海域的南海产量已开始下降;
全国产量的增加主要依托渤海的增产。(2)产量在2010年前后可能达到(1.75-1.80)×108吨,而后开始缓慢下降。(3)作者对产量的预测比许多专家偏低,但事后验证仍高于实际值,如2002年高出实际值110×104吨、误差率6.7%。

2.天然气产量变化。(1)走出波谷,迅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增速为6.18%,低于GDP增速,但高于石油(1.34%);
(2)天然气产量的增长受多种因素制约,但仍将持续快速增长,预测2005~2020年的平均年增速达5.81%;
(3)作者的预测值较低,但以2000年和2002年的实际值验证仍偏高,其中2002年高出实际值6.6%。

3.对产量、需求量预测间的缺口为理论上的油气净进口量。

二、中国石油安全形势 (一)世界石油与供需形势。

1.21世纪初的石油相对安全期。(1)21世纪初世界石油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平缓上升,20年间剩余可采储量平均年增率2.2%,“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石油储产比维持在40以上。(2)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石油总体处在限产状态中,OPEC采取限产保价的总体战略,其中沙特阿拉伯限产最多并充当世界石油供应的调节库。独联体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原因石油产量大幅度下降。(3)世界石油储量有在30年左右(到2025年)翻番的可能,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液资源量中,待发现资源量占28.1%,已发现油气的储量增长占21.8%,合计占49.9%。(4)2020年前石油产量呈增长趋势,2020年后因其他能源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不旺而使产量略有降低,在一次能源构成中的比例明显降低,“后石油时代”是能源品种多元化的时代。(5)从总体上看石油供需基本平衡,无论对于石油消费国还是输出国都处于相对安全状态中,能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石油需求。

2.21世纪初天然气发展的势头超过石油。(1)世界油气资源量中天然气占47.9%,天然气液占5.7%,石油占46.4%;
天然气资源中待发现的占35.1%,已发现油田的储量增长占24.8%,合计占59.9%,天然气的潜力比石油大。(2)天然气产量的增长速度比石油快,2002年储产比(60.7)大于石油(40.6)。(3)大规模的长输管道计划实施和LNG总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将使天然气大发展,其产量的当量值将接近甚至超过石油。(4)天然气的供应将比石油更充分、天然气的国际贸易将有大发展。

(二)现代国际石油市场的特点。

1.石油向商品的回归。在国际石油市场日趋成熟的总背景下,石油作为国家间政治斗争武器的作用已被大为削弱。它作为战略物资的一面趋于淡化,作为社会和经济中重要商品的一面更加凸显。它的运作更加明显地受到市场经济本身规律的制约。

2.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的关系出现新局面。无论是OPEC还是OECD,任何一方想单独、长期控制国际市场,决定石油价格的局面已很难再现。双方既有利益的争斗也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

3.供需格局复杂化和多元化。(1)非OPEC石油输出国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俄罗斯有重要作用;
(2)消费国和输出国都在使输出(人)国多元化以保持稳定的供需关系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出现了更多的石油勘探热点和出口国,出现了亚洲的新消费热点,石油贸易和流向复杂化。

4.跨国公司成为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力量。(1)石

推荐访问:中国 论文 五篇 中国安全论文【五篇】 中国安全论文(精选5篇) 中国安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