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传说故事【五篇】

时间:2023-07-16 19:55:04 来源:网友投稿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离不开神话故事的渲染,有了故事,这个节日也显得圆满和有意义了些。那我们知道中秋节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中秋节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传说故事【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篇】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范文第1篇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离不开神话故事的渲染,有了故事,这个节日也显得圆满和有意义了些。那我们知道中秋节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中秋节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中秋节的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秋之夜,阖家团聚,在清朗的月色下,摆上月饼、瓜果,一边赏月,一边讲述着有关月亮的故事。

流传至今的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都为人们所熟知。其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最广:相传美貌的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的妻子,因为在八月十五的夜里偷吃了灵药而飞上了月宫,从此在清冷的月宫中每日与玉兔为伴,极为寂寞。因此,历代文人都以此为题材创作诗词散文和戏曲等,嫦娥与月亮也被密切地联系起来。如今每逢八月十五,人们在赏月时,也会想象那玉盘般的月亮里住着美丽的嫦娥,正在婆娑的树影下翩然起舞。这些传说给中秋节增添了悠远、神秘的迷人色彩。

中秋节的故事一: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故事二:月亮上的桂花树

月亮上有棵桂花树,每到月圆的时候,它会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满枝繁花飘散出清甜的香味。姑娘们听老人说:“若采得八月十五的桂花,和进新谷一起杵磨,吃了可以消灾祛病,青春不老。” 那时的月亮不象如今这么亮,颜色一片昏黄。

每年八月十五的晚上,月光照亮了村前山后,阿美人的姑娘们就聚集在一块杵米磨谷,歌唱丰收。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和月亮之间有一拱美丽的虹桥相连,从地面走向月亮并不困难,特别是八月十五满月那一夜,阿里山上就有许多身穿五彩达戈纹衣裳的姑娘,背着装满谷子的藤篓,一个接一个地攀上虹桥,登上月亮。

姑娘们登上月宫,摘下桂花掺进谷子里,你一杵我一杵,舂得一颗颗大米白白的,映得月儿透亮透亮。一天,部落里有个姑娘想登虹桥上月宫,采一枝桂花舂米给久病的妈妈熬稀饭。

中秋节习俗1、吃月饼

每每到中秋节的时候,月饼都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东西,它象征着团圆,寓意着圆满,是人们对亲情的一种寄托。而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亲朋好友互相赠送月饼,更是一种亲情的体现,也是社会关系的联络方式。在节日当晚,一家人都会围在香案前切月饼吃,大家都要吃这么一块,这代表了是这个家的一份子,象征着家庭团圆。

2、祭月

中秋季也是人们祭月的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这时候人们会摆设香案,点上香,放上瓜果、月饼等,香案置于院落中,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也表达了人们对神的敬仰。因为祭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由于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都是妇女。

3、赏月

中秋节这一天月亮很美,于是古代文人们发起赏月活动,这些文人的诗句及作品促使赏月这种活动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在这一天,一家人坐在一起赏月那才叫得上家庭圆满;一个人漂泊在外赏月,会异常孤单。或许在此时你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乡愁。无论身处何地,这一天,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抬头看几眼月亮。

4、燃灯

中秋节的晚上,有些地方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然有着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而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即将灯彩高竖在树上之意。各地的小孩子们则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灯光闪耀,绚丽多彩,为中秋的月色再添亮色。

全国各地的中秋节习俗盘点在广东地区,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因此在中秋之夜只能由妇女和小孩拜月。妇女孩童们在院子里或阳台上摆上桌子,桌上放烛台香炉,瓜果点心来进行祭拜,烛火香火与月亮交相辉映,预示着红红火火的日子。

山东省的一些地区,在中秋节这天祭拜土谷神,称为“青苗社”,并且要上坟祭祖,燃放鞭炮,祈求祖先庇佑。家里有工厂的,中午要宴请工人,对工人的辛苦劳动表示感谢。有些地区还有有抛帕招亲的习俗,在这天晚上,一些未出嫁的姑娘会扮成嫦娥,在舞台唱歌跳舞,同时将一些手帕扔向台下,若观众接得的手帕颜色与嫦娥手中的手帕颜色相同,即可登台,若是引得嫦娥喜欢,会有戒指相赠,双方可以单独约会。

在陕西,中秋夜男子会划船爬山,女子要安排酒宴,无论穷富,每家每户都要吃西瓜,以示团圆。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江苏无锡一带,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会用画有月宫景色的丝绸糊在香炉四周,随着香火燃烧,青烟缭绕,红光点点,别有一番风味。

福建地区有一浦城县,县内有一座南浦桥,每年中秋节,家家户户的女子都要穿过南浦桥,祈求长寿,女孩子穿着漂亮的服装行走在大街上,场面十分热闹。建宁县的人们会在中秋夜在院子里挂满彩灯,以此来向月宫祈求得子。在龙岩的一些地方,人们吃月饼之前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要把月饼中央挖出一个小圆并供长辈食用。

南京人的中秋节,除了月饼之外,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吃桂花鸭。桂花鸭是南京流传已久的名菜,以桂花为佐料做成,肥而不腻,香甜可口。中秋之夜,南京人会在院子里团聚而坐,吃菜饮酒,称为“圆月”;酒足饭饱之后游走于市井街道,称为“走月”。

江西省吉安的农村地区,中秋傍晚会用稻草烧瓦罐,烧红的瓦罐内倒入醋,香味就会飘满整个村子,配上天空的星光明月,让人心驰神往。

在四川的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要吃蜜饼、吃麻饼、打粑等,并在门口挂上橘灯庆祝,儿童手里攥一把点燃的香,上街奔跑舞动,称为“舞流星香球”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范文第2篇

中秋佳节已经过去,让我们对中秋节所进行的活动做个总结吧!朋友,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一】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我园在节日前夕开展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孩子欢聚一堂,说着中秋节的故事、唱着中秋节的儿歌,老师们也纷纷给孩子们讲起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丰富了科学知识,在优美的故事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熏陶。

小班开展的“庆中秋”活动,主要以“快乐”为中心点,让幼儿体验幼儿园这个大家庭的团圆与快乐,激发幼儿乐意上幼儿园的美好情感。中班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更让幼儿学会了分享,提高了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参与中秋节各种活动中能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简单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祖国的传统文化。大班幼儿对其有深厚的兴趣及探究欲望。由于幼儿对民间节日、习俗了解较少,所以在开展这一主题活动时主要涉及到社会、语言、艺术等领域,并运用多种活动形式来组织集中活动。

我们进行主题庆祝活动,利用本学期增添的电脑与触膜电视,老师做了PPT,让家长与孩子知道中秋节的来源、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各地如何庆祝中秋等,各班还用不一样的活动形式来进行庆祝,小班组的亲子作画《水果宝宝》;中班组亲子制作《水果娃娃》;大班组亲子制作《水果拼盘》;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孩子与家长都非常积极投入到每个环节里。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开展得很顺利,在这里非常谢谢各位家长朋友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因为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你们充分的准备、积极的参与,你们别出心裁的创意也令孩子们格外开心和快乐,也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到各种各样的技能,提升了浓浓的亲子情。

参与是一种快乐,创造是一种享受,合作是一种幸福。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创造力,同时也进一步增进孩子与家长的亲子感情,有效促进了家园联系。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二】

猜灯谜、做灯笼、讲故事、吃月饼……中秋节来临之际,城区凤台幼儿园开展了“迎中秋,知民俗”中秋主题活动,为孩子们奉上了一道道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餐”。

_月__日上午,小朋友和家长们准备好了制作月饼的各种材料,老师给孩子们讲解了制作月饼的步骤和方法。孩子们洗净了自己的小手,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桌前,自己协商分工:揉面、擀皮、团馅、包月饼……虽然忙中不免会出错,但是他们会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非常积极投入到每个环节中,享受着节日带来的快乐。

做灯笼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主题活动之一。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变废为宝”,运用画、折、贴等多种方式,共同制作美丽的创意宫灯,培养幼儿注重环保、热爱传统风俗文化的情感。

“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一首久唱不衰的儿歌唤起了众多家长们的儿时记忆。教室里,家长和孩子欢聚一堂,一同说着中秋节的故事、唱着中秋节的儿歌,老师们给孩子们讲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等传说和《八月十五的由来》让孩子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丰富了科学知识,在优美的故事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熏陶。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三】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围绕主题《中秋节》开展的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之浓令我至今难忘,在___月饼的过程中热情之高、氛围之浓,活动效果之好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尤其是在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时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记得那次在学唱歌曲前,我讲述了一位红军老爷爷的故事,老爷爷为了保护一群革命者的后代,本该退伍的他毅然留了下来照顾这些可爱的孩子。为了能让孩子们在中秋节那天吃上月饼,亲自到山里去担水,不料被敌机击中,身负重伤,但仍然支撑着受伤的身体与孩子们一起做月饼,直到月饼煮熟孩子们才发现他们的爷爷再也站不起来,永远地离开了他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一片寂静,再观孩子们脸上的表情,个个显得及其沉重,有的孩子眼里竟噙满了泪花。

看着这一幕我的心情也无比激动,紧接着,我便声情并茂地将《爷爷为我打月饼》演唱了一遍,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歌词的意思,学唱两遍就已基本掌握,看得出,他们演唱歌曲的时候充满着对老爷爷的无限的深情,歌声是那么的动听,孩子们的情绪感染了我,我也忍不住跟着他们一起唱了起来。

接下来是学习月饼,等一切准备就绪,就见__小朋友将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有话想对老爷爷说。”我看到她迫不及待的样子,微笑道:“你有什么话就说吧!”“我要对爷爷说,爷爷没能吃上自己亲手做的月饼,我要做出最好的月饼送给爷爷吃,还想说声谢谢,他那么爱护我们小朋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不会忘记他,他活在我们心里。”“老师,我也有话想说,要是爷爷能在我们中间,我要为他捶捶背,对他说您辛苦了,快歇歇吧。”“老师,我也想对爷爷说,老师……”

多好的孩子啊!这次主题活动的成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将对我以后的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总结范文【四】

中秋节是我们传统的民俗节日,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时值中秋节的来临,___中心幼儿园为了让孩子通过中秋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进行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每个班级都通过故事、图片、月饼等直观教具,让幼儿初步获得相关知识。小班的小宝宝共同欣赏了关于中秋节的一些传说,如中秋节的来历,有关中秋节的儿歌等。中班的孩子从家中带来了月饼和同伴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一边画月饼、做灯笼;大班的小朋友则老师们还通过有趣的谜语、丰富的游戏、李白的古诗从而让孩子更多的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典故,知晓中秋节的许多趣事。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娅扁与娅朗》;
赶秋节;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56-02

立秋这天,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丰收,人民欢聚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会、展示古老的民间技艺,是为花垣苗族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赶秋节。

一、赶秋节的各种传说

关于赶秋节的来历,西南各少数民族都有各自的说法。最主要的有三种:一是赶“立秋日”,又叫“秋社节”;
二是赶“秋老虎”等不详之物;
三是“赶秋千”,即打八人秋,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寻找爱情。

其中又以寻找爱情说流传最为广泛,占笔者所能找到的资料的80%以上。苗寨青年巴贵射岩鹰时,得到一只精美的绣花鞋,为了寻找花鞋主人,仿筒车(或纺车)制作了八人秋千,吸引苗寨青年前来相会,找到花鞋的主人乜朗(苗语音译,或妹芈、娅朗),结为夫妻。

笔者所能查阅到的这些关于花鞋配对的传说中,绝大多数是单一型故事,流行于湘西的赶秋民间文学作品只有三部内容较为完整,故事情节曲折复杂。这三部民间文学作品分别是流传于古丈、保靖的民间叙事诗《试鞋配》,传唱于花垣的苗族古歌《赶秋节》和搜集于花垣的苗族民间故事《娅扁与娅朗》。

《试鞋配》是一部从头到尾都是“七言四句”的民间叙事长诗,言辞颇为优美、押韵,分为七章,近千行,有“歌头”和“尾声”,是一部相当完整又成熟的长篇叙事民歌。但是笔者以为,长诗中人物形象稍显刻板,女主人公貌美、善良、勤劳、心灵手巧,而与之对比的姐姐仰芭不仅相貌丑陋、五体不勤,心地也坏。并且,长诗前后有矛盾之处。仰兰被父母遗弃深山里,是因为长诗第一部分父母考验后认为她懒惰、不孝顺;
而长诗第六部分讲述赶秋试鞋时,极力渲染仰芭的丑和仰兰的美,说“仰芭是个懒鬼精,丑名传到冬勒村”,又说“仰兰勤快好名声,人人见她都倾心”。既然姊妹二人名声远播,又为何偏偏只有朝夕相处的父母蒙在鼓里。过分的对比和夸张使这个故事显得不合常理。

苗族古歌《赶秋节》由花垣县麻栗场盲艺人麻文顺讲唱,苗族采录家、研究家石宗仁整理,用苗家白话讲述的赶秋缘起。在这部古歌里,主人公名字和身份有所变化,男主人公叫姜刀(传说中的神射手),由平凡的苗家后生升级为传说中颇有神力的人物;
女主人公叫奶贝(意为绣花之母、花师),由普通人家的小苗女变成家世显赫的大家小姐。故事也是因花鞋而制八人秋,男女配对,但在赶秋会后又加了一些“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的阻挠,再一次以花鞋为媒,促成美好姻缘。古歌里两次花鞋配对,第一次是男选女,第二次是女选男,虽然参杂了有悖于苗族婚恋自由的封建思想内容,但是也从侧面反应了苗乡男女平等、自由婚战胜包办婚的价值取向。

在此,笔者选取了花垣苗族民间故事《娅扁与娅朗》,作为赶秋节传说释源的蓝本进行文本解读。

二、《娅扁与娅朗》的文本解读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故事缘起于父母用纺纱和竹筒考验两姊妹是否勤劳、孝顺,娅扁第一次陷害,娅朗被父母弃至深山――小水雀第一次出现指点迷津――外婆收留――花鞋被岩鹰叼走一只――巴贵射岩鹰得到花鞋――巴贵苦苦寻找仍然找不到花鞋主人――受到筒车启发,造八人秋千――外婆暗中帮助,使娅扁出尽洋相,娅朗风头无两――赶秋试鞋配对,娅朗、巴贵结为夫妇――娅扁不甘心,第二次陷害,致娅朗于死地――小水雀第二次出现揭发娅扁恶行――巴贵设计把娅扁关进猪笼,三年后变成人人讨厌的五指猪娘――娅朗的尸体已经腐烂,巴贵伤心欲绝――小水雀第三次展现神奇,教巴贵起死回生之术――三年后娅朗复活,与巴贵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听得人惊心动魄、百转千回。这简直是现下流行的女人争斗大戏的模版,小时候就擅长投机取巧的“坏女孩”长大后越发见不得“笨笨的”忠厚女孩样样比自己好,最初的嫉妒渐渐演化成不共戴天的仇恨,也只有童话故事中的种种机缘巧合才使得好人有好报。

人物刻画手法多样并且突出民族审美情趣。该故事主要用来教育女孩子要忠实、勤劳、不昧心害人,在湘西苗族山寨里广泛流传。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活,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刻画了娅扁、娅朗姊妹俩的形象,同时也通过对巴贵、娅朗父母、外婆等人物的描写,侧面反映了民族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故事运用多角度对比,使得恶毒姐姐娅扁和善良妹妹娅朗的形象跃然纸上。

外貌描写上,故事只在赶秋过程中有所涉及。可见《娅扁与娅朗》故事中突出的是女孩子的内在美,外在美只是一种点缀。尽管如此,故事中还是采取了直接描写与间接烘托的手法进行表现。首先是直接描写,“她(娅朗)捧起白水洗脸,脸色变得比石膏还白,比豆腐还嫩;
到了黑水,她捧起黑水洗头,头发变得比青丝还青,比乌云还黑”。然后是侧面烘托,“姑娘们一看到娅朗,个个都惊呆了……她们想:漂亮的娅朗来让巴贵选亲,我们还有那样望头呢?大家赶快让出一条路,等娅朗先去坐秋好了”。此处虽然没有多说娅朗如何貌美,但却有《伊利亚特》中赞美海伦的桥段有异曲同工之妙。

性格刻画上,娅扁自私、懒惰、惟利是图、心肠狠毒,而娅朗则善良质朴、勤劳无私。开篇写父母行亲,两姊妹的表现呈现鲜明的对比。“爹娘一走,(娅扁)变成一匹敞马……”;
而娅朗“日夜纺纱,纱蛋蛋堆得高高的。她想念爹娘,开不起笑脸……”。两姊妹在外婆家的表现也南辕北辙,娅朗每次去外婆家,就帮着外婆忙前忙后,乖巧伶俐又勤快。而娅扁去外婆家从来不干活,总是缠着外婆讨要花裙花带。

才艺表现上,娅扁从小投机取巧,没有正经学过纺纱、绣花、唱歌等才艺,在赶秋盛会上,“(娅扁)歌声哑得像鸭公……惹得满场男女都笑得喘不过气来”,可谓出尽洋相。从来不纺纱织布,到头来想冒充娅朗,却坐在织布机上无从下手。而娅朗从小勤劳好学,不仅做得一手漂亮的女红,还唱得一嗓子美妙的苗歌。在八人秋上,“娅朗和众姐妹一排苗歌唱过去,一排苗歌唱过来,唱得白云停止飘动,唱得山笑人笑水欢笑”。

而男主人公巴贵的品质则是苗族人民集体审美的表现。他是务农耕春的能手,相貌英俊、身材威武,能说会道,能工善射,用情专一。只因为一只精美的花鞋,便爱上心灵手巧的花鞋主人,费尽心思去寻找去打听,还把满腔的深情转化为创造力,做成八人秋千,组织赶秋歌会。除此之外,故事还重点刻画了娅朗的父母、外婆等形象,无不透露出花垣苗族人民的道德审美情趣。

神奇幻想瑰丽多姿。神奇动物――故事得以发展的关键角色小水雀。它不仅先知先觉、能说会道、还懂得起死回生之术。幻想故事中,动物总是可以开口说话,语出神奇。小水雀神出鬼没,它出现的时候总是故事发展到瓶颈之时。娅朗被父亲遗弃深山,它第一次出现指点迷津,先指出竹筒漏底,后又要求娅朗给它抓虾子吃,答应给娅朗带路回家。娅朗被娅扁残杀于井下并取而代之,巴贵浑然不觉,娅朗沉冤难雪,小水雀第二次出现,揭发娅扁恶行。巴贵打捞起娅朗的尸体,却发现早已腐烂得只剩下骨架,巴贵伤心欲绝,一筹莫展。小水雀第三次展现神奇,教巴贵起死回生之术。小水雀可谓有情有义,受人丁点恩惠,却终身为报。它对娅朗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旁观乐祸,进而平等“交易”,各取所需,直至为娅朗申冤,甚至于最后的帮助她复活。

神奇河水――白水河、黑水河。故事中所提到的这两条河的名字在花垣县境内确实存在,但是却只有在赶秋传说故事中,两条河才具有了“美容圣水”的神奇力量,用白水河水洗脸,可让皮肤“比石膏还白,比豆腐还嫩”;
用黑水河水洗头发,可以让头发乌黑发亮,“比青丝还青”。

神奇的故事情节――亲生父母被大女儿的假模假式蒙蔽了双眼,竟把勤劳孝顺的小女儿抛至深山喂老虎。神奇的小水雀打乱了黑心姐姐的如意算盘,一而再、再而三地救娅朗于生死一线之间。叼走的野麻皮花鞋的岩鹰正好被能工善射的巴贵一箭惊得丢下花鞋,而素未蒙面的花鞋主人竟成为巴贵魂牵梦萦的心上人,从而建造出八人秋千,形成赶秋歌会。娅扁出于嫉妒和占有欲,竟亲手杀害自己的妹妹,还心安理得地取而代之。娅朗最后的起死回生、娅扁最后羞愧异变,种种情节夸张离奇,天马行空,民间传说各种桥段信手拈来,巧妙结合,寓神奇于平常故事中,使故事曲折跌宕,更具审美性。

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故事开篇就是父母行亲,交给姊妹二人纺车和竹筒,以考验她们是否勤劳和孝顺。在传统的苗寨生活中,女性纺纱织布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活儿。纺纱在故事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姊妹俩接受父母考验,第二次是娅朗被害,小水雀揭露娅扁冒充娅朗,根本不会纺纱。娅朗父亲带娅朗去深山老林想遗弃她时,父女俩简短对话间,我们可以窥探苗家女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翻过三重坡,三重岭,阿爹问:“这廊场你来过没?”“跟阿妈打猪草来过”;
踩过三道溪,越过三重坳,来到一个两沟三岔的地方,阿爹问:“这地方你来过没?”“跟阿婆剐野麻来过。”而娅朗到外婆家安顿下来之后,“照样天天帮外婆担水煮饭,纺纱补衣;
稍有闲空,就上坡砍柴,割猪草。”写到巴贵时,说他“能在悬崖上种小米,也能在陡壁上栽包谷”。为了寻找心仪的姑娘,他仿照苗乡河边车水的竹筒车,制造了一架八人秋千,让千村百寨的姑娘们前来对歌寻情。种种描述,都取材于花垣苗族日常生活片段,对苗乡淳朴的田园生活进行了全景展示,具有浓厚的苗乡风情。

三、小结

赶秋节传说在口头传承中发生复合和变异,由最初的单一型故事《赶秋》逐渐复合成《娅扁与娅朗》,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欢会变成姊妹相争的家庭伦理的调料。简单、快乐的节日传说变得复杂、深沉,承载的价值取向、道德教化更深邃。理性消解了浪漫,故事不再只是闻过则忘的“龙门阵”,而成为对现实生活具有教育、指导意义的文化载体,节日游艺的娱乐功能被民间故事的教化功能所取代。

参考文献: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范文第4篇

至董仲舒则以阴阳学说对秋冬嫁娶之说进一步加以解释阐发,其《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杀内。”王肃因之,《孔子家语·本命》篇云:“群生闲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阴为冬也,冬藏物而为化育始。故圣人因时以合偶男女,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嫁娶者始于此。诗云‘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也。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
泮,散也。正月农事起,蚕者采桑,婚礼始杀,言未正也。……诗云‘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言如欲使妻归,当及冰未泮散之盛时也。”可见,王肃除了用阴阳学说解释以外,还从妇功农事方面加以论证。孔颖达总结上述诸说云:“《邶风》云:‘士如归妻,迨冰未泮。"知迎妻之礼当在冰泮之前。荀卿书云‘霜降逆女,冰泮杀内,霜降,九月也;
冰泮,二月也。然则荀卿之意,自九月至于正月于礼皆可为昏。荀在焚书之前,必当有所凭据。毛公亲事荀卿,故亦以为秋冬。《家语》云群生闭藏为阴而为化育之始。故圣人以合男女,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
冰泮而农业起,昏礼杀于此。又云冬合男女,春颁爵位。《家语》出自孔家,毛氏或见其事,故依用焉。”(1)[377]诸家均以秋冬为婚礼之期,且均似言而有据,是有道理的。古人最重农业生产,春、夏、秋之季农事正忙,而霜降以后,正所谓“十月涤场”农事已毕,方可办婚事。是婚始于农事毕,止于农事起,此说应比较古老。而《卫风·氓》之“秋以为期”与《邶风·匏有苦叶》之“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即为婚期在秋、冬的明证。

郑玄则提出以仲春为婚礼之期的观点,其《周礼·地官·媒氏》注曰:“仲春阴阳交以成昏礼,顺天时也。……无故谓无丧祸之变也。有丧祸者娶得用非中春之月。《丧记》曰:己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子娶妻。”班固与郑玄同,并同样用阴阳学说作解。其《白虎通义·嫁娶》篇云:“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显然班固、郑玄均把《周礼》所载的仲春之会看作是嫁娶之时。并认为,周代的嫁娶季节依礼而行只在仲春,除非有丧葬之故,否则不可改变。由于郑玄坚持嫁娶季节在仲春,所以他把《周礼》的仲春之会也看作是举行婚礼,可能有误。依笔者之见,《周礼》的“仲春之会”是周代社会礼与俗互相结合的产物,不是男女举行婚礼之期,而是一种特殊的婚恋习俗,是男女的婚恋之期,是当时的青年男女在仲春时节可以自由选择配偶的一种婚恋礼俗。(2)[53—59]但是,在先秦文献中又确实存在春季行嫁娶之礼的记载。如下文将举《诗经》“二南”中的例子,而《春秋》、《左传》所载春季逆女之例更多,这到底该如何看待呢?

由于主张上述二说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均能从儒家经典中找到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由此而来,后人或持毛传之说,或步班固、郑玄后尘,两派学者千百年来始终争论不休。当然,也有与二者意见不同的,如《管子·幼官》在列四时之事时,就说在春秋两季都可以有“合男女”的情况;
而晋束皙则提出上古嫁娶无春秋为期的规定,而是四时皆宜。唐代杜佑亦赞成束氏之说,云:“婚姻之义,在于贤淑,四时通用,协于情礼。安可以秋冬之节方为合好之期?先贤以时月为限,恐非至当。束氏之说,畅于礼矣。”(3)[59]

对此问题,当代著名学者李炳海先生则提出了较为独特的论断。他根据不同部族、地域文化的特点,参照《春秋》、《左传》所记载的某些嫁娶事实,提出先秦时代的嫁娶季节分为两个不同的系统:“一是晋地系统,迎娶时间在春季;
一是周、齐、鲁系统,迎娶季节在秋、冬至初春。前者是按夏历计算,后者是按周历行事。杨伯峻先生指出:‘以《传》文考之,晋即行夏时者。"事实的确如此。至于周、齐、鲁,基本是按周历行事,有时也兼用夏历、殷历为参照。尽管如此,晋地和周、齐、鲁在迎娶时月上的差异仍然是明显的,一为春季,一以秋冬为主,两个系统不相混淆。”(4)[337]提出先秦嫁娶季节存在两大系统并行之说。并认为先秦文献记载中关于嫁娶季节的这种时月差异是不同地域产生的夏文化与商、周文化差异的体现。同时还强调指出束皙与杜佑所说先秦嫁娶不限时月,四季通常的说法是“用后代的婚俗习惯去推逆先秦的嫁娶时月,无助于问题的解决”。(5)[27]从不同部族、地域文化色彩的角度来分析各自在嫁娶时月上的不同习俗,其独特的视角确实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以至于其后再无人对此问题提出异议。

然而,针对上述观点在先秦嫁娶季节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通过《诗经》中的有关记载,并结合《春秋》、《左传》等史书进行了认真地考查,得出了周人嫁娶四季皆宜的结论。证明束皙与杜佑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认为《诗经》“二南”是西周王朝直接管辖地区的诗歌(6)[20-27],其对周人嫁娶时月上的记载也必然会反映出周代婚礼的嫁娶时间礼俗。所以对此作了考察。而研究结果表明,“二南”中所反映的周人嫁娶时期,既有春季,也有秋、冬。从而证明单纯说春季或者单纯强调秋、冬为周人的婚礼之期,都是错误的。分析如下:

(一)春季嫁女

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周南·桃夭》反映了周人在春季举行婚礼的习俗。持这种说法的人往往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作为判断的根据,如说:“这一方面用艳丽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一方面比喻其出嫁的时间。诗中虽没有言及春天姑娘出嫁,但我们知道,只有在春天桃树才能枝叶繁茂,开出鲜艳的花朵,说明这位女子是在春天出嫁。‘桃之夭夭"为嫁娶之时。”(7)[236]我认为这样的联想是不实际的,因为《桃夭》共有三章,第一章言“灼灼其花”,第二章言“有蕡其实”,第三章言“其叶蓁蓁”,有花有实,而且叶子茂盛,显然只是以桃树比喻新娘既美貌如花,又会子孙满堂,是对新婚女子的祝愿之词,婚期在何时,均可适用。故与女子春天出嫁无关,不能以此作为判断嫁娶季节的根据。

然而,在“二南”中也确实反映了周人有在春季嫁女的内容。《鹊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毛传:“鸠,鸤鸠。……鸤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郑玄笺云:“鹊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犹国君积行累功,故以兴焉。兴者,鸤鸠因鹊成巢而居有之,而有均一之德,犹国君夫人来嫁居君子之室。”鹊作成巢而鸠来居是在春季,用以兴“之子于归”的季节,显然这嫁娶之时亦在春季。

《何彼襛矣》云“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又说“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这是描述王姬出嫁的场面,正直唐棣之花艳丽盛开的季节,王姬乘着雍容华贵的车子出嫁了。唐棣之花既如桃花,又似李花,桃、李之花均在春季开放,所以说明这是春光明媚的季节。

以上二诗均属《召南》,在陕之西,非为晋地,而是宗周所在,以丰、镐(即今西安、咸阳)为中心。表明周人嫁娶本即可以在春季进行。并不是只有晋地,即李炳海先生所谓的夏文化才有的习俗。

(二)秋冬娶女

在“二南”中,同样记载了秋、冬娶女的习俗。表明在秋、冬季节举行婚礼亦是周人的基本习俗。

《汉广》云“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又云:“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以刈楚、刈蒌为薪起兴“之子于归”,说明婚礼之期是在秋、冬季节。

《逸周书·文传》说:“山林非时不登斤斧,以成草木之长。”《荀子·王制》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又说:“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管子·八观》:“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礼记·王制》:“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草木以时伐焉。”《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孟夏之月“毋伐大树”,季夏之月“毋有砍伐”等记载。七十年代出土的云梦秦简《田律》中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槨)者,是不用时”的条文,这是说,除了因不幸死亡需要木材做棺材的以外,一律禁止在春天砍伐山林。《管子·轻重己》云:春尽而夏始,天子令毋斩大木,毋斩大山,毋戮大渊,“灭三大而国有害也,天子之夏禁也。”《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仲冬之月,“日至短,则伐木,取竹箭”。《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也就是说,当时对伐薪的季节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说来,只有在深秋以后才允许砍伐林木。而在春、夏两季,由于草木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所以不可以随便砍伐。

这说明,在《诗经》中每以嫁娶之时出现伐薪事象,一方面因为婚礼时要点燃火把,而火把是束薪而成的;
另一方面就因为正当入山伐薪的季节是嫁娶之时,因此在诗人心中也自然地把伐薪与娶女联系在了一起。说明周人的嫁娶季节也可以是秋、冬二季。

《汉广》属《周南》,在陕之东,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成周所在。成周为殷商遗民的集中地区。如金景芳先生所言:“周公克殷后,对于殷民的处理,一大部分殷余民分给了新建的宋,《史记·宋微子世家》说:‘微子故能仁贤,乃代五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左传》定公四年则记载了在封鲁、封卫时,也都分给了一部分殷民。剩下的多半就是所谓‘多士"了,他们在原来的殷政权下应是有深厚基础的权门、势族,这些人则被迁于成周。《尚书·多士》就是为处理这部分所谓‘殷顽民"而的软硬兼施的文告。”(8)[121]从周公对“殷民”的处理,可以看出他们都集中在宋、鲁、卫三国与西周东都即“周南”一带。因此,《周南》地区人们在秋、冬季节举行婚礼的习俗,是克殷后的商、周文化融合的产物,说明商人与周人在嫁娶季节方面都有秋、冬娶女的习俗。不存在周文化与商文化的地域性差异问题。

“二南”所载的这两种情况表明,古人关于先秦嫁娶季节或只在春季或只在秋、冬的说法都是不全面的。同时,由于属于周族活动的核心区域“召南”亦有春季举行婚礼的记载,从而也可以证明李炳海先生关于“晋地和周、齐、鲁在迎娶时月上的差异仍然是明显的,一为春季,一以秋冬为主,两个系统不相混淆”的观点,也是不成立的。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把《春秋》、《左传》中关于嫁娶内容的记载作了统计,并将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春秋》、《左传》所载春秋时代嫁娶季节统计表:

鲁公世系编年 嫁娶季节与事件 所载之书 鲁公 在位之年 季节 事件 隐公 二年 春 莒子娶于向。

《左传》 秋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 。

《春秋》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

《左传》 七年 春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

《春秋》 八年 夏 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辛亥,以妫氏归。

《左传》 桓公 三年 秋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公子翚如齐逆女。

《春秋》 秋,公子翚如齐逆女。

《左传》   八年 冬 冬十月……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春秋》 冬,……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左传》 九年 春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

《春秋》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

《左传》 庄公 元年 夏 夏,单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馆于外。冬十月乙亥,……王姬归于齐。

《春秋》 十一年 冬 冬,王姬归于齐。

《春秋》 冬,齐侯来逆共姬。

《左传》 十八年 春 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

《左传》 十九年 秋 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

《春秋》 二十四年 夏 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

《春秋》 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

《左传》 二十五年 夏 六月辛未朔,……伯姬归于杞。秋,大水…… 《春秋》 二十七年 冬 冬,杞伯姬来。莒庆来逆叔姬。

《春秋》 僖公 五年 夏 夏,公孙兹如牟。

《春秋》 夏,公孙兹如牟,娶焉。

《左传》 十五年 秋 九月……季姬归于鄫。

《春秋》 十七年 夏 晋大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

《左传》 二十五年 夏 夏四月癸酉,卫侯毁卒。宋荡伯姬来逆妇。

《春秋》 文公 四年 夏 夏,逆妇姜于齐。

《春秋》 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

《左传》 六年 夏 夏,季文子聘于陈,且娶焉。

《左传》 宣公 元年 春 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春秋》 公子遂如齐逆女,尊君命也。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左传》 五年 秋 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叔姬。

《春秋》 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女,自为也。故书曰:
“逆叔姬。”即自逆也。

《左传》 六年 冬 冬,召桓公逆王后于齐。

《左传》 成公 五年 夏 夏,晋荀首如齐逆女。

《左传》 八年 春 声伯如莒,逆也。

《左传》 九年 春 二月伯姬归于宋。

《春秋》 二月伯姬归于宋。

《左传》 十四年 秋 秋,叔孙侨如如齐逆女。

《春秋》 秋,宣伯如齐逆女。

《左传》 襄公 十二年 冬 秦嬴归于楚。楚司马子庚聘于秦,为夫人宁,礼也。

《左传》 十五年 春 春,……刘夏逆王后于齐。

《春秋》 官师从单靖公逆王后于齐。

《左传》 二十二年 冬 十二月,郑游贩将归晋,未出竟,遭逆妻者,夺之,以馆于邑。

《左传》 二十六年 冬 卫人归卫姬于晋。

《左传》 昭公 元年 春 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正月乙未,入,逆而出。

《左传》 二年 夏 夏四月,韩须如齐逆女。

《左传》 三年 夏 五月……晋韩起如齐逆女。

《左传》 五年 春 使与令尹子荡如晋逆女。

《左传》 九年 夏 夏四月……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六月卒于戏阳。

《左传》 哀公 八年 秋 九月,臧宾如如齐莅盟,齐闾丘明来莅盟,且逆季姬以归。

《左传》

由于《春秋》、《左传》记事,均以鲁公世系编年,年分四季,季以系月,一年四季分明,时间顺序非常清楚。故据上表统计,春秋时代人们进行嫁娶的季节已一目了然。说明当时人们在一年四季之中皆可以举行婚礼,并没有春季或秋冬的规定。也没有两个系统并行之说。如上表所记春秋时代的嫁娶事件共有37次,其中在春季举行的有10次,夏季13次,秋季7次,冬季7次。事实是不但一年四季皆可举行婚礼,而且在夏季举行的次数又最多。

对于这种情况,李炳海先生认为晋国的几次夏季逆女,是指周历的夏季,如果按夏历计算则仍然是春季,而对鲁国夏季逆女的情况则解释为“可能有特殊原因,属于例外”(9)[336-337]。显然这种解释亦难以成立。理由如下:

其一,《春秋》、《左传》记录史实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排列的,如《春秋》隐公元年《经》云:“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传》也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记载了春正月、三月与夏四月,秋七月、八月,冬十月、十二月发生的历史事件。其他各年均是如此,季节、月份的时间先后顺序非常清晰,所以根据其中所记春、夏、秋、冬四季的嫁娶事实,完全可以证明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就是四季皆可嫁娶的,与实行周历还是实行夏历无关。

其二,对于《春秋》、《左传》的历法,前人早有研究。清人陈泗源云:“唐一行谓《经》从鲁历,《传》或从各国所记之日,故不同。因以知列国各自有历,亦是。今考之周、鲁历,朔率先一日。晋、郑、齐、楚之《传》所述多夏政。”又云:“《传》言夏五月壬辰晦齐灵公卒,而《经》书秋七月辛卯。杜氏云‘从,赴也。"今依历推之,则五月晦乃癸巳而非壬辰。六月甲午朔而非癸巳。癸巳朔在八月,相去两月,若曲变其法以从壬辰晦,则与襄二十年之十月丙辰朔又不合矣。窃疑春秋时有用周正者,亦有用夏正者,其各国所书日月不尽合于鲁,故《经》、《传》多不合。月每差两月,日每差一日,齐之夏五月即鲁之秋七月,辛卯与壬辰亦差一日也。”(10)[47,52]其说至确。如《左传·僖公九年》云:“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书曰:‘杀其君之子。"未葬也。荀息将死之,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辅之。"荀息立公子卓以葬。十一月,里克杀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而《春秋》记载里克杀公子卓于朝,则在僖公十年,云:“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齐。狄灭温,温子奔卫。晋里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记载同一事件,而年月不同。即因《春秋》从鲁历,行周正。而《左传》从晋国所记,行夏正。周正正月正是夏历上一年的十一月,故《左传》僖公九年冬十一月发生的事情,在《春秋》中就为僖公十年春正月发生的事了。因此杨伯峻注曰:“《经》在今年者,《传》仍晋史用夏正。”(11)

正由于《春秋》经、传所使用的历法不同,即“《经》从鲁历,《传》或从各国所记之日”,所以《左传》所记晋国的几次夏季逆女事实,应该是按照晋国本国的历法记载的,晋国实行夏历,如成公五年夏晋荀首如齐逆女,昭公二年夏四月晋韩须如齐逆女,昭公三年夏五月晋韩起如齐逆女,昭公九年夏四月晋荀盈如齐逆女。四次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是夏历的四、五月间,并不是如李炳海先生所说为“周历的四、五月间,周历建子,它的四、五月正值夏历的二、三月。”即使真如李先生所说,这四次事件所说的夏季是周历的春季,也并不影响周人嫁娶四季皆宜的结论。因为夏季的时间改变,其它各季的时间同样随之改变,四季依然是分明的。因此李先生关于先秦嫁娶时月分为春季与秋冬两个系统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周人一年四季皆可嫁娶。一般说来,由于周人仲春有会男女之礼俗,青年男女往往在这时自主或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约成婚姻,名曰成婚,而秋冬至初春正是农闲时节,所以结婚就以在这时为多,亦有在夏季的。如《左传》记载,桓公三年春与齐侯会于嬴,并约定成婚,秋季即由公子翚如齐逆女。昭公三年春齐侯使晏婴请少姜之继室于晋,春季成婚则夏五月晋韩起如齐逆女。也有夏季成婚,冬季迎娶的,如《左传·宣公六年》载,夏,周定王使子服求后于齐,冬即命卿士召桓公逆王后于齐。而据《春秋》记载,杞伯姬则在僖公三十一年冬季来鲁国为儿子成婚。可见,春秋时期不但结婚四季皆宜,成婚亦四季皆宜的。因此,我们认为周人的嫁娶并没有季节规定的制约,但是,虽然四季皆可结婚,由于受到农业生产的影响,人们往往喜欢在农闲时节举行婚礼,所以也就有了“霜降逆女,冰泮杀内”或“秋以为期”与“士如归妻,迨冰未泮”这些秋冬结婚内容的记载。然而荀子所说“霜降逆女”,并没有说其它季节就不可以结婚。“冰泮杀内”,杀者,减也。是说春季来临前,内御要减,故荀子下文云“十日一御”。所以李炳海先生说:“杀内即停止纳入。内,同纳。”(12)[335]解释亦误。因此,人们根据生产的需要喜欢在秋、冬季节举行婚礼,这应该属于农业社会的民俗内容,与礼制的规定无关。

参考文献:

(1)孔颖达.《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c].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版.377页

(2)吴晓峰.《〈诗经〉“二南”礼俗研究》[m].武汉出版社,2006年4月版.53—59页

(3)杜佑.《通典》[m].卷五十九

(4)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37页

(5)李炳海.《先秦时期的嫁娶季节与〈诗经〉相关多品的物类事象》[j].《河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27页

(6)同(2)20—27页

(7)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236页

(8)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21页

(9)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36-337页

(10)[清]陈泗源.《春秋长历》[a].王先谦.《清经解续编》[m].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一册.卷四十七、卷五十二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范文第5篇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过6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里我们预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乙: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当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为什么要叫中秋节呢?

乙:这个可不难,在我国,农历的7、8、9三个月为秋季,农历8月15——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甲:那为什么有人又称它团圆节呢?

乙: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甲:还真难不倒你呀!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亮的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关的诗词吗?

乙: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吗?

乙: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甲:哇!还有神话故事呀!那你给我们讲讲吧!

乙:好!我给大家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王母娘娘也赐给了他一包长生药,他把不死药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在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成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听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国外中秋节趣话吧!。

乙:中秋节并非中华民族所独有,许多国家也有类似中国传统习俗的形形色色的中秋节,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国人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称为“祈月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用甘蔗扎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图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寿桃而非月饼。

甲: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
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

乙:朝鲜的中秋节称为“秋文节”,也叫“秋夕”、“嘉徘”。这一天,他们以松饼为节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摔跤比赛,或者表演歌舞。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布伦河”游戏(即荡秋千)。

甲:伊朗称中秋为“麦赫尔干节”。这天是伊朗太阳历七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人们都以品尝各种丰收果实为乐,隆重的庆祝活动持续6天方才结束。

乙: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每逢中秋节到来时,男女老少也有赏月的风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中秋的习俗吧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吃月饼呢!

乙:说到吃月饼,我口水都流出来了。那你知道我们如何在赏月、品尝月饼的同时注意健康吗?

甲:专家提示:月饼应与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腻;
若与汽水、可乐或果汁搭配,则不利健康。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无糖月饼”,仍然不能多吃。专家还指出,老年人和婴幼儿消化能力较差,过多食用月饼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潜在的糖、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硬化问题,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样,少吃月饼为宜。

乙:哦!谢谢你给我们讲的的月饼健康吃法。相信大家会注意的。中秋佳节快来了,我们将要欣赏到皎洁的月光,品尝到香甜的月饼,最后,我们再为老师、同学们送出祝福,怎么样?

甲:好!请听我们的美好祝福吧!

齐: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祝老师和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甲:红领巾广播站此次播音到此结束,谢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推荐访问:中秋节 故事 五篇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篇】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精选5篇)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