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10篇

时间:2022-09-30 16: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10篇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2019年9月01 109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冯爱惠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沈阳11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10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10篇

篇一: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 2019 年 9 月 01

 109 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冯爱惠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着灿烂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人类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匠人们,人们称他们为“工匠”。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与发展,匠人们开始不断钻研技术,力求精益求精,对于所从事的行业多了一份专注和执念,成群结队的工匠在历史的浪潮中不断涌现,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 :新时代;工匠精神;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工匠 精神 ”在 新时代 时期 的体现及意义

 1.1 新时代“工匠 精神 ”的 涵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专业精神。它囊括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它也是从业者的一种专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达。“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奉献精神,精益求精,专注和创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有了新的体现和意义。但是,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宰者,他们的价值观对未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旺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的理念、高等学校中的培养模式等多种客观因素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都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在校内的课堂上,在校园文化的点滴中,将“工匠精神”的元素融入进去,与行业、企业等合作一道让新时代“工匠精神”成为每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必备的精神品质。

 岗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确是有的人一直秉承着“践行一岗,钟爱一岗,钻研一岗”的原则认真的对待着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平凡的,但工作并不平凡,再小的螺丝钉也有它的价值和作用,这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的体现。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不平凡的精神。每一名能工巧匠都是在工作中不断的追求更高的目标,精雕细琢,追求更精进的技艺,这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的集中表现。

 工匠们的工作是长年累月,日复一日的。面对近乎相同的工作,在长时间内不仅要完成,更要完成的更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要不断创新、寻求突破,让技术在行业内领先,这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的内在要求。

 对于企业而言,团队是工作的灵魂,更是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一家企业的成功绝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群人的付出和努力所换来的成果。群策群力是团队力量的一支强心针,团队的进步才能真正体现个人的价值,这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中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的重要保障。

 1.2 新时代 “ 工匠精神 ” 的时代意义

 有人说工匠精神是手工业时期的产物,面对大机器制造的时代,工匠精神或许已经不再必要,但机器大工业并不能完全取代依靠手工业制造的工匠们。一些经过改革的手工业技术仍然可以领先于机器制造业。同样手工业制造有着机器生产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一些亘古至今沿袭的剪纸艺术、制陶艺术,包括日趋不断完善的工业技术等都不可能磨灭。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需要大量具有出色实践技能,熟练技术,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在新时代建立一个强大的质量国家的需要。质量体现了人类劳动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无形的人力资本和生产力,工匠精神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支持各级质量加强国家战略的实施。工匠精神是在新时代建设强大文化国家的需要。它不仅体现了追求卓越和产品完美的个体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工匠精神体现的专业理念和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奉献和诚信高度一致。一方面,工匠精神可以增强工人的文化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愿意贡献,并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困境中工作;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是模范工人精神和工作精神的体现和升华,是我们党的劳动观念的重要发展。

 2 新时代 “ 工匠精神 ” 培育 现状 及存在的 主要 问题

 2.1 工匠 精神的社会价值认可度不高

 对于学生而言,很多同学在社会价值观念中对工匠精神有着理解上的偏差。大多数工匠的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工匠精神的宣传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推广,工匠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得到提升。很多同学误以为将“工匠”一词与低级“蓝领”混为一谈,这种人才观念的误区正是导致工匠的缺位,也是工匠精神得不到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企业方面,多数行业追求短期利益,而不从长远角度考虑,一味的追求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目标,这就使得行业生产加工过程工艺过于简单,弘扬工匠精神不足。因此,工匠精神在社会环境中的培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需要从更多方面来营造与维护。

 2.2 工匠 精神培育力度尚且不够

 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将直接影响到“工匠”数量的产出。面对现有的高等教育,不少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理论的重视程度很高,尽管多数学校都相应的加入了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但从实际中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等现象一直存在于学生实习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学校的环境和实习实践条件所致,另一方面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不适应企业需求,课堂设计的内容与企业培训的内容衔接度不够都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商南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

 3 培育新时代“工匠 精神 ”的策略

 工匠精神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工匠们的心血和精神,不仅要继续传承下去,同样也要让工匠们回归本位,需要继承创新与发展。高等学校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培育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培育国之大匠,国之良匠的重要任务。那么,结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及育人功能,从思想政治教育到实践培训再到校园文化培育和制度激励,要抓好新时期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3.1 思想政治 教育贯穿 于 整 个 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路径基本相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仅要学到专业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更重要的也是要凝聚起以劳动力为创造者的精神素养。作为大国的工匠,德是工匠之魂,要时刻铸造工匠的灵魂,树立崇高的人的品德、品行、品格。德也是工匠精神的支柱。第一,高等教育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不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内容,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打造高尚的职业情操,强化专业技术能力,增强坚定的职业信心,提升职业荣誉感。第二,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可以播放像《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类型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国之良匠的真实事例来感染学生,为学生讲述工匠的宏远志向,不断磨砺自我,不断钻研技术,不断自我创新的精神品质,让工匠精神真正的在学生中内化于心,最终达到幻化于行。第三,在各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把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连接起来,让学生从专业学习的源头上体会工匠精神,将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接受,从而逐步形成职业道德和修养,做技与德并举的新时代大学生。

 社科论坛 110

 2019 年 9 月 01 3.2 实践培训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培养过程

 受过高等教育培训的大学生不仅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还要在实践培训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时刻怀有一颗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要拥有精巧的技艺,精妙的心思,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行为与习惯。第一,高等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的机会。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执行“双导师”制,即校内一位指导教师,企业一位“大师傅”,与校内教师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与企业“大师傅”学习一线工作经验。学习“大师傅”精湛的技艺,超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第二,通过实践训练,增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到企业一线实习,与大师学,与大师赛,在学技术的同时,让学生真正融入进去,提高动手能力,与企业内的“大师傅”比一比,赛一赛。让学生将专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匠的工作环境下得到锤炼,强化技能练习,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多方联动,拓展实践训练平台。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工匠精神的实践训练平台,从而鼓励学生走上一线,走入工匠工坊,培育工匠精神。

 3.3 校园文化注入 到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是制约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要为大学生极力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第一,传统的工匠精神早在中国就有先例,为了给学生们营造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可以在校园内的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地方张贴宣传图片,宣传先进事迹,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给学生展示饱含浓厚的工匠精神的内容。第二,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校内开展手工艺制品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展示工匠的工艺精品,让学生体味工匠的魅力。同时,学校也可以在校园网主页或系院的网站主页宣传工匠成功的典型案例,为培育工匠精神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守住属于工匠的情怀之意,。

 3.4 人才培育长效 制度 引入 到 工匠 精神的培育 过程中

 制度的建设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重要保证。培养工匠精神不是为了假情怀、蹭热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标。第一,要制定适合长远发展的人才培育长效机制,从大学生一入校门到离校上岗,我们的培育计划要一以贯之,为培育工匠精神做好保障工作。第二,制定和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的规章制度,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激励管理制度,资金的投入等方面规范工匠的培育,引进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实行“双导师”制度,让“大师傅”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让培育工匠精神做到有章可循,切实做好培育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三,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让多方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评价指标和体系更加完善,寻求更适用于企业的人才模式,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工匠,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工匠精神,让人才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结束 语

 新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攀升,对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匠精神是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从校园到工坊,从模范到创造,从学生到工匠,工匠精神一直激励着学生,高等学校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工匠意识,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梓欣.当代大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价值及路径研究[J].智富时代,2018(2):139. 作者简介:冯爱惠(1986—),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工商管理。

 基金项目:2018 年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沈阳市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8057Q)。

 (上接第 108 页)

 政府资金压力的有效缓解,且能够鼓励民众参与至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增强博物馆对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推动性作用。

 3.2 文物管理智能化

 目前,经济市场涌现出一大批新型科学技术,在各行业领域内达到广泛应用,博物馆也不例外,需积极进入现代化科技元素,扩大政府资金投入范围。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博物馆而言,运营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政府拨款为主,部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工作人员工资福利。文化保护设施费用、基础设施损坏维修费用、安保设施奋勇以及文物修复费用等均属于博物馆资金支出范围。当前社会,偷盗者依靠高科技工具有了更加高明的盗窃与反侦察手段,面对文物遗失现象的日益严重,博物馆要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必须要有更先进的工具与更智能化的管理。

 3.3 积极构 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对于博物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构建,核心任务是完成对员工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一是聘请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博物馆保护及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讲座,向员工普及各类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职业技能,促使员工的专业化和技术化;二是积极引入现代化专业应届毕业人才,尽管此类人群在理论知识方面储备较为丰富,但整体实践经验不足,发展不全面,可在其实习过程中发挥专业知识特长,与老员工进行交流指导,从中汲取丰富经验;三是在员工中执行严厉的考核制度,对消极怠工者、能力不足者进行剔除和淘汰,定期对员工专业能力进行系统考核,不仅能够对员工人数进行筛选,促使整体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还能招揽更多高素养、专业化人员,促使整体业务水平和业务质量的优化与改善。

 3.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国家而言,完善法律法规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加快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文物盗窃、走私、买卖等犯罪行为的量刑标准,对文物盗窃、偷运、买卖等犯罪行为零容忍,一经发现立即严惩,重罚之下,铤而走险者会减少许多。另一方面,要建立起相关的法律制度,落实博物馆方面的责任制度,尤其是对于文物的失窃与损坏的责任,各个品类的藏品都要有专人负责,不能有推卸责任的余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物孕育自国家文明,是国家和民族历史兴衰的记录者,也是前人智慧的承载者。历史文物对传统文化同样起到良好的传承作用。但从现阶段我国博物馆保管实际来看,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问题。为践行现代文物保护理念,博物馆相关管理人员需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文物管理的智能化发展脚步,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好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赵龙.试论信息化管理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中的创新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1(09):106-108. [2]王鑫.博物馆文物保护及管理之浅见[J].中国民族博览,2015,03(07):70-71. [3]李英.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及人才队伍建设分析[J].祖国,2016,16(17):98-99.

篇二: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ull; 高职教育研究 •带 、 气球 、 自行车轮胎气门芯 、 金丝线均价格低

 廉 , 制作成本低 ; 仿真血液经过输血训练灌注入

 气球后用于采血练习 , 通过装置实现再利用 ; 本

 装置制作简单 , 方便拆卸更换容易老化破损的材

 料 , 如头皮针胶管和自行车轮胎气门芯 、 乳胶手

 套 、 高密度海绵垫 、 气球等 。

 综上所述 , 本研究

 项目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转化前景 , 可在职业

 院校及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护理技术操作训练

 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

 SUE

 MOORHEAD,

 MARION

 JOHNSON,

 MERIDEANMAAS. 护理结局分类 [M] . 北京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2006.[2]

 吴文秀.护理学生进行静脉输液技术训练输液

 器循环利用的研究 [J] . 中医临床研究 , 2017( 14 )

 :

 :

 125-126.[3]

 石玉.静脉输液技能仿真训练用反冲输液器的设计

 与应用 [A]

 〃河南省护理学会. 2013 年河南省护理

 专业成长与职业环境规划研讨班论文集 [C] .河

 南省护理学会 , 2013 :

 :

 4.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耿云霄黄国平(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 广东广州 510520 )【 摘

 要 】

 本文以积极培育高职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为研究目标 , 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培育

 大学生工匠精神与国家发展 、 学校育人使命具有一致性 。

 针对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顶层设计缺

 失 、 大学生学习适应过程困难和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不完善等现象 , 分析了工匠精神培育过程

 需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新媒体时代下碎片化话语方式 , 从构建协同教育机制 、

 营造 “ 以美引善 ” 的校园文化 、 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以及践行校企合作育人活动等方向培育工

 匠精神的现实路径 。【 关键词 】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2016 年开始 , “ 工匠精神 ” 成为网络流行语

 中的爆款 , 各行各业都在践行国家的号召 , 弘

 扬工匠精神 , 厚植工匠文化 , 崇尚精益求精 , 培

 养各自行业内的 “ 中国工匠人 ” 。

 作为育人主阵

 地的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 创

 新教学方式 , 拓宽育人途径 , 协同社会 、 企业联

 动 。

 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与培养 , 一方

 面能有效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 促进其服

 务社会 , 实现人生价值 , 另一方面对促进民族团

 结 , 实现 “ 民族一家亲 ” 有积极意义 。1 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应然要求1.1 国家的发展需求同大学生成才成长的一致性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是并行不基金项目 :

 广东食晶药品职业学院课题 “ 工匠精神视域下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 ( ( 201 町 G20 )

 ; 广东食岛药品

 职业学院校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群建设项目研究成果 。

 悖的 。

 理想信念既是青年确立价值目标的重要

 依据 , 也是推动事业成功的支撑力量 。

 高校思政

 工作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和灵魂 , 根据新时

 代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当代青年的认知情况 , 大胆

 创新教育方式 , 用理想信念武装青年的头脑 。

 将

 “ 工匠精神 ” 的内涵要素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 ,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世界和价值体系 , 是大

 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支撑 , 对学生职业认同教育

 起着引领作用⑴ 。

 学生应以理念养成为内驱力 ,

 促进个体自我与社会职业角色相融合 , 通过职业

 认同的培养过程不断实践 “ 工匠精神 ” 的品质要

 求 。

 青年承担着实现两个 “ 一百年 ” 奋斗目标的

 重要历史使命 , 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休戚相

 关 , 青年强则国强 。1.2 学校的育人使命同培育合格祖国青年接班人

 的一致性教育是塑造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有效手段 。

 高职院校在教育活动中应贯穿 “ 工匠精神 ” 的精

 45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1 年第 1 期益求精 、 专注敬业等要素 , 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

 行改进 , 不断促进育人方式的多元化 、 多样化 ,

 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 、 能动性和创造性 ,帮

 助大学生认同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

 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和完备的职业能力 , 有自信

 和激情能在相关职业领域取得成就⑵ 。

 将 “ 工匠

 精神 ” 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内涵要求 , 使大学生

 潜移默化地吸收和理解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 , 对

 构建和谐社会 、 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 也是高

 职院校需要认真履行的社会责任 。2 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不足2.1 顶层设计缺失致使大学生教育理念发展迟滞学校顶层设计者观念意识相对落后 , 仅停留

 在 “ 大学生不出事 ”的层面 , 忽略了大学生的

 发展诉求 , 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体系 , 教育内

 容与形式趋同于非大学生的学习模式 。

 以思想政

 治课为主体灌输工匠精神理念 , 以专业课和实训

 课为主体展开工匠精神体验的 “ 双主体 ” 培育模

 式 , 阻碍了大学生接受工匠精神熏陶的通道 , 使

 其缺少全方面多层次的浸润 。

 大学生对工匠精神

 的理解有共性和特性之别 , 高职院校应了解 、 改

 变和创新教育形式 , 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时代特

 征的开放教育模式 , 及时调整 、 丰富教育内容和

 形式 ⑶ O2.2 高职大学生学习适应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 大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

 在交友 、 学习等诸多方面的适应过程中会消耗较

 多的精力和关注力 , 其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

 间用于弥补第一课堂的差距 , 从而导致他们较少

 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 无暇提升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 [3]

 o 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较全面的

 了解 , 加之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 ,

 学习热情容易消退 。2.3 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仍需统筹完善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 需要社

 会 、 行业企业和学校的相互配合 , 可以从思想观

 念 、 工匠制度 、 教育导向 、 工作实践和文化传承

 等路径切入 , 进行价值重塑 , 构建制度 、 文化 、

 课程和实践等多种培育路径 ⑷ o 学校是培养大学

 生工匠精神认同感的主要阵地 。

 但是重技能 、 轻

 素养的教育导向易使学校教育有功利化倾向 , 导

 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以工资高低 、 环境好坏为取

 舍标准 , 缺乏奉献 、 敬业精神以及忠诚意识 , 整

 体就业能力不强 。

 目前国内的企业虽然认可工匠

 精神是优秀员工的必备要素 , 但缺乏强烈的培养

 意愿 。

 在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 、 激励机制 、 员工

 培养等方面 , 较少明确涉及工匠精神 。

 大学生进

 入实习单位后 , 体会不到工匠精神在企业的落地

 和保障 ,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会显著阻碍高职大学

 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3 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需注意

 的问题3.1 用碎片化时代的话语方式增加理想信念教育

 效果青年是互联网运用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 。“ 00 后 ” 大学生逐渐成为高职教育主体 , 在网络

 文化的影响下具有新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 , 他

 们独特的学习方式 、 自我表达的意愿 , 去组织中

 心化的强烈意愿 , 都对学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

 新要求 。

 增强高职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

 需要结合碎片化时代的生存特点创新话语方式 。

 第一 , 去中心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交往方式 。

 碎片化时代 , 个人对网络资源的占有无限放大 ,

 以往教育者掌握资源的优势逐渐被削弱 , 使得教

 育者需要重新定位角色身份 , 由单极权威型直线

 灌输式话语方式转为多级平等型辐射互动式话语

 方式 ,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 拒绝 “ 自说自话 ” ,

 避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 “ 一言堂 ” , 转变理想信

 念教育的话语叙事方式 , 以话语关系为依托 , 围

 绕双方关心的话题进行互动交流⑸ 。

 第二 , 浅

 层具象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描述方式 。

 在碎片

 化时代 , 用更少的精力来获得更多的知识成为需

 要 。

 “ 高大上 ” 的话语方式带来大学生理解方面

 的距离感 , 出现交流意愿和频率降低 。

 高职院

 校的教育主体需要增加将主流话语转化为 “ 生活

 化 ” 话语的能力 。

 以 “ 三贴近 ” 为工作思路 ,

 从传播媒介 、 内容形式等方面增强理想信念教育

 话语的感染力 、 穿透力和说服力 , 有意识地运

 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话语讲清大道理 、 讲好小道

 理 、 讲倒歪道理 , 使它们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资

 源凶 。3.2 将工匠精神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紧密结合弘扬工匠精神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

 46

 • 高职教育研究 •重要的精神支持 , 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具体实践 , 契合了现实需要 。

 第一 , 树立崇尚劳

 动新风尚 。

 在中国梦的语境下高职院校要引导大

 学生以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

 观和价值观 :

 诚实劳动能实现人生的梦想 、 展示

 人生价值 、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

 第二 , 有机融

 合和体现新时代的价值导向 。

 在个人微观层面 ,

 匠人所秉持的精业 、 诚信等职业理念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 “ 爱岗 、 敬业 、 诚信 、 友

 善 ” 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 ,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尊

 重简单劳动 、 重视复杂劳动的价值导向 。

 第三 ,

 共享共建全媒体平台 。

 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好两微

 多端的全媒体平台 , 挖掘 、 塑造和宣传典型人物

 体现出的创造精神 、 实践精神等相关要素 , 以故

 事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内

 涵 , 使之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

 弘扬 、 传承 “ 工匠精神 ” 的助推器 。4 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现实路径4.1 基于工匠精神构建大学生协同教育体系第一 , 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的协同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

 来 , 打破思想政治教师负责理念信念教育 , 专业

 教师负责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壁垒 。

 针对大学

 生的学习特点 , 建立激励机制和长效运作机制 ,

 将专业教育 、 思政教育等显性教育活动同学生课

 外兴趣活动 、 社会实践等隐性教育活动有机统

 一 、 融合和调动起来 , 使工匠精神培育贯穿大学

 生人才培养全过程 , 多维度 、 多形式地对大学生

 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

 第二 , 建立跨

 部门信息共享协同机制 。

 基于习近平的精准 “ 滴

 灌 ” 理念 , 构建跨部门的学生信息大数据平台 ,

 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系统 , 收集整理不同类型

 的学生信息 , 进行 “ 用户行为分析 ” 。

 通过调

 研 、 分析 、 度身定做等环节 , 在遵循大学生成长

 规律的基础上 , 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 , 开

 展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 。

 例如 , 针对

 大学生群体 , 可以从教务处提取学生成绩信息 ,

 从学生处获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 从团委了解学

 生第二课堂活动轨迹 , 从心理中心了解学生的

 心理健康情况 , 从后勤处获取学生的消费行为习

 惯等 , 多种途径搜集大学生网络和现实生活中

 的各种数据 , 据此分析得出学生的兴趣爱好 、 习

 惯特点 、 消费水平 、 家庭状况 、 心理状况及其关

 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动向 , 让数据发声 。

 大数据

 技术改变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和数据应用方向 ,

 通过对大量信息数据进行汇总 、 整理 、 归类和分

 析 , 让这些信息得以量化和显现 , 初步描述大学

 生呈现出来的行为轨迹和注意力焦点 , 尝试对大

 学生的感受 、 情绪态度等进行一定程度的具象化

 评估 , 这对落实精准 “ 滴灌 ” 理念的有效性 、 精

 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也是在学生管理工作

 精细化 、 精准化方面进行有意义的尝试 。

 第三 ,

 建立多层次平台合作模式 。

 校企合作 、 产教融合

 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 锻造工匠精神的重要途

 径 。

 企业 、 学校 、 行业协会等相关利益方需要共

 同努力 , 大力借助各级政府的力量与支持 , 协调

 搭建技术人才和工匠精神共育平台 。

 行业协会牵

 头调研地方产业结构布局和人才供需状况 , 参与

 制订有具体内容 、 可操作性强 、 有行业认可的标

 准体系 , 协助企业 、 高校等构建区域性 、 行业性

 公共技术培训及服务平台 ; 企业制订师傅带徒津

 贴制度 , 落实优秀师傅奖励计划 , 为学生提供实

 习场所 , 承担与学校共建专业 、 共编教材 、 共同

 派出师资等工作 ,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 学校建立

 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 , 打造 “ 双师型 ” 队伍 , 完

 善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衔接 , 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

 发展的方方面面 , 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 ,

 构建高职院校全过程育人平台 。4.2 基于工匠精神营造符合青年适应性的校园

 文化工匠精神所提倡的敬业专注 、 精益求精等品

 质通过对个人认知产生影响而发挥作用 , 可借鉴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 ABC 理论 , 从三个方

 面建设蕴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

 第一 , 提升素

 质 ( 认知者因素 )

 。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

 的审美素养教育 , 通过 “ 以美引善 ” 激发其对美

 好事物的热爱 , 形成美好的道德情操 。

 以美育追

 求为工匠精神的内驱力之一 , 只有形成对人类命

 运关注的情怀 , 才能激发人们最持久 、 最强烈的

 热情 。

 第二 , 塑造情操 ( 认知对象因素 )

 。

 校园

 文化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 以参与性和自我体验为

 主 , 包含人际关系 、 集体舆论 、 心理氛围等诸多

 要素 , 能从多角度提升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

 深度与广度 。

 社会实践 、 社会调查 、 社会公益等

 活动借助解决一项项现实情景问题 , 潜移默化地

 47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1 年第 1 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 合作意识 、 坚忍不拔的意

 志力 、 ...

篇三: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工匠精神 锻造工匠人才

 核心阅读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是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阶段,属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黄金时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使命呼唤。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正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起点上向更高目标迈进。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折射着各行各业一线劳动者的精神风貌,为各个专业领域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精神动力。大学是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阶段,属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黄金时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从“常学、常新、常行”三方面体现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坚持以“常学”为核心,学习“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弘扬文化、传承文化”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实现学以养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习“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文化内涵,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习型大学生。要磨砺思想品德、树立正确态度、积淀人文底蕴,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

 其具体内涵是:第一,学习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是工匠们从事制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根本、最深层、最强劲的动力来源。大学生应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秉承着负责任的态度,不谋个人私利、杜绝急功近利,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推动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二,学习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工匠们在制造中秉承的产品所要达到的精度和高度,是一以贯之的信念和信仰。《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千锤百炼的品质,其本身就是一个对产品系统性和全面性思考、研究、探寻的漫长过程,大学生应树立对职业敬畏、热爱的境界,对工作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的态度,不应有遇事浅尝辄止、遇险即退的心态,应不断追求从完成到完美的过程。第三,学习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弘扬文化、传承文化”是工匠们从事制造的灵魂和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展现着工匠精神的影子,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特色、中国品质、中国品牌。新时代大学生应坚持古为今用,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以“常新”为动力,贯穿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的工匠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古人的创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

 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深入挖掘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文化内涵,结合时代要求,继续不断创新,让工匠精神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在专业中坚守,在坚守中沉淀,在沉淀中创新。大学生应善于创新创造,勇于标新立异,唯有守正创新,才能开拓新篇章,展现匠心光彩。

 其具体内涵是:第一,创新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应提升主观能动性,应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应意识到“创新”不仅能提升个人能力,还应与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息息相关,更应意识到创新对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激发参与创新的精神动力,同时自觉抵制功利主义不良思想,提升创新道德意识和品质。第二,创新思维。大学生应重视创新思想价值体系的构建,自觉融入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模式应经常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突破固定思维定势,不能闭门造车,持续训练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提升高瞻远瞩、敏锐判断的能力,打破现有局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从新的局面进行尝试和探索。同时,应注重全面综合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为工匠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作出贡献。第三,创新素质。大学生应积极锻炼自身发现问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发明创造的创新素质,具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和能力,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的大学生。这不仅仅是满足社会发展未来人才需要,更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社会。在工匠精神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计划中,潜移默化中深化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体验并认同、力行,真正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以“常行”为关键。践行“传承精神、榜样引领,团队精神、共同协作,时代精神、爱国情怀”的工匠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践行“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榜样行、团队行、报国行,新时代大学生应将工匠精神落实、落小、落细、落地,主动作为、提升本领能力、投身事业,成为践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

 其具体内涵是:第一,“榜样行”。践行“传承精神、榜样引领”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学校通过邀请科学家、时代楷模、企业家、大国工匠等先进典型进校园,把鲜活的工匠精神带入校园,发挥榜样人物的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向英雄楷模看齐。另一方面,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选树师生中涌现出的榜样人物,凝练出他们身上工匠精神的可贵品质,在学榜样、做榜样的过程中,大学生应逐步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去。第二,“团队行”。践行“团队精神、共同协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学校通过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联系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协同育人的实践教育机制,大学生应在不断地社会实践探索中,学习企业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并积极主动向优秀员工学习工匠精神。不仅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而且应明白肩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应学会共同协作、沟通交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及时总结,激发出团队合作的最大效益。组建跨专业、跨年级、跨地区的团队,建立传、帮、带相结合的良性运作机制,真正把工匠精神落实到实处,努力成长为新时期新一代的工匠人才。第三,“报国行”。践行“时代精神、爱国情怀”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目标。大学生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平日

 学习中,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认真钻研业务,在“勤”字和“细”字上下功夫,应先学会“慢工出细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本领。大学生应通过接受扎实丰富的社会锻炼,同时提升专业自信,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敬业乐业上,并将个人抱负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去,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常学”到“常新”,最后到“常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内化于心、实现自我的过程。工匠精神让我们所处的社会充满了魅力和激情,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新时代大学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共同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四: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类 号:

 G 6 4 1  单 位 代 码 :1 0 丨 丨 0  学  号:

 S 1 6 1 0 0 3 5  擊肀 泌止 春 N o r t h  U n i v e r s i t y  O f  C h i e a .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大 学 生 工 匠 精 神 的 培 育 研 究  硕 土 研 究 生  李 梁 生  指 导 教 师  常 开 霞 副 教 授  学 科 专 业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 ■  b 馨 ^ 4 ^ 

 图书分类号 G641 密级 非密UDC注 注 1 1101硕 士 学 位 论 文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AResearch on Cultivation of CollegeStudents’Craftsmanship李梁生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常开霞 副教授申请学位级别 法学硕士专业名称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交日期 9 2019 年 3 3 月 1 21 日论文答辩日期 9 2019 年 5 5 月 7 27 日学位授予日期 ________ 年 ______ 月 ______ 日论文评阅人 张二芳教授、王继新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 昝剑森 教授9 2019 年 6 6 月 3 3 日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II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摘要青年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国家在新时代的号召。在落实“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以及“中国创造”的转型、“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具有历史性的征程中,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家工业强国战略在呼唤着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出现,也需要我们更加弘扬工匠精神。因此加紧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迫在眉睫。通过对工匠精神相关理论及文献的梳理,把工匠精神以及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概念进行总结;结合当前我国国情,分析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当代价值;并对在校生通过问卷星进行网上问卷调研,将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别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总结出了在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终结合对实际情况的调查以及数据分析,提出当前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的培育中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及路径。关键词: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IIIAResearch on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raftsmanship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country and a backbone for realizing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building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roposed that “We will build an educated, skilled, andinnovative workforce, foster respect for model workers, promote quality workmanship, andsee that taking pride in labor becomes a social norm and seeking excellence is valued as agood work ethic.” in the report to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China. This is the call of the state in the new era.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power strategy are calling for not only theemergence of mor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artisan spirit, but promoting the spirit ofcraftsmanship in implement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Chinese qualitymaking” and “created in China” as well as from “Chinese products” to “Chines brand”.Therefore, it is extremely urgent to intensify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raftsmanship spirit of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the spirit ofcraftsmanship for the country.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craftsmanship and the concept of craftsmanshipspirit through analyzing the theory and literature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The thesis alsoanalyz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spirit with the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conducts an online questionnairethrough questionnaire star to analyze the results.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spirit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theaspects of society, family, school and individual. Finally,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into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poses relevantsolu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actual situation and data analysis.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spirit; cultivation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IV目 录1 绪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21.2.1 理论意义............................................................................................................21.2.2 现实意义............................................................................................................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41.3.1 国内研究现状....................................................................................................41.3.2 国外研究现状....................................................................................................61.4 研究思路及方法...........................................................................................................71.4.1 研究思路............................................................................................................71.4.2 研究方法............................................................................................................72 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理论综述..................................................................................92.1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92.1.1 工匠精神的概念................................................................................................92.1.2 工匠精神的特征..............................................................................................102.2 我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132.2.1 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132.2.2 当代工匠精神的缺失......................................................................................152.2.3 时下对工匠精神的重提..................................................................................152.3 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162.4 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当代价值.............................................................................162.4.1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实现其自我价值应有之义..................................172.4.2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182.4.3 大学生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183 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203.1 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问卷设计.........................................................................203.2 大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现状分析.............................................................................213.2.1 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223.2.2 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缺失..............................................................................233.2.3 高校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重视不足..........................................................253.2.4 社会宣传力度不足..........................................................................................263.3 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273.3.1 社会价值导向存在的偏差................................................................................23.3.2 高校教育培育模式单一....................................................................................23.3.3 家庭培育存在的问题........................................................................................33.3.4 大学生个人学习积极性不高............................................................................44 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培育中的实践方略探讨......................................................................54.1 社会: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宏观环境依托...........................................................54.1.1 加大工匠精神宣传力度....................................................................................64.1.2 营造积极的制造业生态环境............................................................................6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V4.1.3 良好的宏观政策导向........................................................................................84.1.4 强化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94.2 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94.2.1 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课程教育当中......................................................104.2.2 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114.2.3 使工匠精神渗入校园文化..............................................................................114.2.4 搭建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实践平台......................................................134.3 家庭: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出发地.....................................................................134.3.1 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144.3.2 建立优良的家风家教......................................................................................144.3.3 增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154.4 个人: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落脚点.....................................................................154.4.1 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164.4.2 注重细节上的提升..........................................................................................164.4.3 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17结论...........................................................................................................................................19附录...

篇五: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前言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当代最活跃的群体,是传播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要力量,是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的生力军 [1]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媒体在数字电视、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等多元化因素刺激下顺势而出,大学生是新时代新媒体运用与获益的一大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新时代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增强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对于助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推进国家工业强国战略具有高度的理论意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新媒体的特点及给当代教育带来的变革新媒体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作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以及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由于新媒体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多、信息资源海量等特点,在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观念、内容、手段、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当代大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加偏好于图片、音频、视频等传播途径和方式,体验式、互动式、浸入式学习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实现工匠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也需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借助新媒体这一技术形式,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媒介,通过微课、慕课等教育平台,打破传统教育方式“我说你听”的单向理论灌输,促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互动,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抢占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真正以大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浅析张瑞琪(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各种传媒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宣传作用,提高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关键词]新媒体;工匠精神;大学生;培育[基金项目]2018年度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18SK0001)[作者简介]张瑞琪(2000—),女,内蒙古赤峰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中图分类号]R7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 (2021)17-0177-04 [收稿日期]2021-01-202021年 4月第 17期Apr.2021No.17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ANDTEACHINGFORUM177 - -

 学生喜闻乐见和紧跟时代潮流的形式,实现新时代工匠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三、新媒体在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一)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提高工匠精神培育效果马克思认为, “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活于世并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依存社会而存在,现实中的自我,是个体自身与社会外部环境互动的产物。工匠精神培育,如果仅局限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进行枯燥的宣讲,对于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理解,就会显得抽象、肤浅并且流于形式,无法内化为自身价值取向。只有从大学生角度出发,让他们发自内心主动地接受工匠精神教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者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培育工匠精神的效果。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所以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建设“工匠精神云课堂”,充分发挥新媒体资源在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及手段中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网站、官方媒体等主旋律平台,分享弘扬工匠精神的作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结合课堂内容录制工匠精神起源、传统工匠文化解析和新时代工匠精神人物评说等理论性和趣味性交互的慕课视频,生动立体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深刻地领会工匠精神及其内在价值,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近几年基于新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智慧教室,支持远程互动以及更多教学场景,可以“互联网+工匠精神”等形式,实现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应充分借助微课和微视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突破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空间和场域受限的问题,打造传播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云课堂”。(二)改进教学模式,增强针对性,提升趣味性新媒体所具有的数字化、网络化特征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时对教师的依赖,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和教师具有相同的机会面对知识。教师应围绕工匠精神的主体,实施基于问题、案例的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倡导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推动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借助新媒体技术,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灌输者、传授者、把关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可以教师与学生合作建设“工匠精神案例库”。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由学生以演讲或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工匠精神相关内容的分享。从同龄人的角度进行工匠精神传播,无论是内容本身的展现形式还是讲述者的语言风格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通常是被动和机械式的,新媒体技术为个体参与传播过程提供了一个双向通道,学生在该过程中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学习者个体因此可以主动参与 [3] 。新媒体使学生与他人一起形成、发展和创造关于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识和符合情境的个体知识。学生也从一个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与他人(包括教师、专家、同学等)分享观点,接受他人的判断、评价,保持与他人的持续对话。在对话与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4] 。此外,课堂上学生通过将自己的手机与智慧教室网络系统相连接,运用智慧教室的移动客户端功能进行课堂互动,与教师围绕新时代工匠精神等课题进行讨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多端远程、互动教学。这种“互联网+思政课”的模式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互动意识,使课堂内容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三)新媒体助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文化是一定的人群在一定环境下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人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校园文化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传承,渐渐积累起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生存在与发展的支撑力和内驱力,是大学对外展示形象、提升品牌,对内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构建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5] 。加拿大的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在《我见之牛津》一书中深有感触地讲到:

 “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校园是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 4月178 - -

 每一个大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在读期间每个大学生80%以上的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因此高校对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在校生,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具有一种环境教育的力量,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 。以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为主要推手,搭建师生一体化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让师生可以在网上学习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拓宽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渠道。首先,学校可以开通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借助校园大学生群体庞大的“粉丝效应”来积攒人气、扩大规模,当达到一定影响程度的时候,可以开设大学生新时代工匠精神教育专栏,定时定期推送原创或转发一些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和学术文章,在专栏下方设置评论区,通过精选优质留言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弘扬和践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学校可以建立以学院、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交流群,在群内定期转发有关传统工匠典故、新时代工匠精神事迹的文章资料和视频集锦,鼓励大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各抒己见,互相学习,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培养效果。在这种线上交流学习的形式下,学生更愿意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和学校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到工匠精神教育的效果和对学生的影响,得到教育效果真实的反馈。同时还可以定期以群内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对工匠精神相关问题和现有培育形式的观点看法和建议,从而有选择地优化和改进培育方法和途径。再次,利用微信、微博多样化的互动特性,发起高校“优秀工匠”校园投票,鼓励校园师生踊跃参与,一起评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心仪的杰出工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可以对候选人的事迹案例进一步了解,同时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各种含义在现实中的不同展现形成更广阔的认识。从传媒的角度,要控制自为型舆论,引导自在型舆论,还可以培养意见领袖,进而传播正能量,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形成全民全社会关注学习工匠精神的风潮。最后,新媒体拓展了信息传播通道,为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来源。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和经验的人等,都可以提供工匠人物、工匠精神的相关信息,为信息联通、重组和再造提供了条件。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学生除了接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有关工匠精神的知识外,还可以从博客、开放式课程、网络资源库等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为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加工以及促使信息呈现出活跃的、快速发展的、生成性的新型特征提供了便利 [3] 。(四)新媒体助力课外及实践活动,提高工匠精神实践效果要实现新时代工匠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方位融入,首先应该进行系统完整、专业齐全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高校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体现专业特点的校内实训基地。例如工科院校的实习,紧密结合工匠精神,加大对工匠精神的体验力度;文科类如新闻类文科专业,可建立高清演播室、图像处理实训室以及新闻采编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基地。除此之外,可以借助VR、智慧教室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及配套系统,让学生能在较为真实的实践环境中开展项目演练,提前感知未来职业生涯的氛围,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不只停留于理论层面,更要让他们切身感受工匠精神对实践活动的指导,运用学到的工匠精神理论完成实践项目,真正做到将工匠精神外化于生活实践之中。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和宣传新时代工匠精神。跟踪大国工匠、艺术家们的工作,利用新媒体融文字、音频、画面为一体等特点,将大师们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独具匠心的工匠精神,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并进一步利用新媒体无时间限制、随时加工发布的优势,实现视频的实时发布。不同院系或不同专业可以分别围绕不同行业、不同年代或不同主题,制作一批经典的工匠精神系列专题片,形成系列化、多视角的工匠精神专题资源库,还可以在校际进行交流、展演、研讨等。新媒体交互性极强,通过新媒体的互动,能够发出更多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者。同时,现在各学校要求大学生定期进行“青年大学习”的观看与答题,往期包括了经济发展、党张瑞琪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浅析 第 17期179 - -

 史经典等丰富内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可以将工匠精神培育与“青年大学习”相结合,建立工匠精神特辑,对代表工匠精神的地点、人物、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和介绍,提高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和认知度。相关人物事迹对于学生内心的触动往往会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这一途径还可以让所有大学生同等程度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此外,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亲临生产一线切身感受,去科技馆、职业体验馆参观的方式,丰富大学生工匠精神教育的载体,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还可以定期邀请工匠人物、企业家到校授课、开设讲座,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等。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形式开发“移动互联网+App”企业项目翻转教学平台,创建工匠精神实践资源库,推进新媒体资源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利用学术会议、知识竞赛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多方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要建立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大力整合网上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拓宽工匠精神培育的维度。实现校、企、研多方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

篇六: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于工业 0 4.0 背景下

 高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赵怡悠

 5 2015 级

 硕士 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强

 教授

 Classified Index:G412 U.D.C:378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ster Degree Thesis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Spiri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ased on Industry 4.0 Background

 Grade: 2015

  Candidate: Zhao Yiyou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Speciality: Marxist theory

 Supervisor: Professor Zhang Qiang

  Jun.7,2018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 名:

 日 期:

  关于论文使用和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南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该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该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 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I 页 摘

 要 2016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工匠精神”这个词,也让它再次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在工业4.0 时代背景下,我国加快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步伐,社会上各方面对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工匠精神”不仅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方面的内容,更契合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因此,我们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要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指导大学生的职业行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工匠精神”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下人才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本文借鉴己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原则,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厘清工业 4.0 与工匠精神的相关概念。从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工匠精神优秀文化、提高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人才培养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阐释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的研究,就目前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缺陷,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引领、培育路径,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加强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II 页 Abstract

 On March 5, 2016, Prime Minister Li Keqiang mentioned in his government work repor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customized and flexible production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for excellenc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a "craftsman spirit" of the word, and it once again returned to the public eye.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dustry 4.0 era, China has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transition from a manufacturing power to a manufacturing power, and all parties in the society ar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talents. "Craftsman spirit" is not only fi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patriotism, dedication terms of content, but also fit the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refore, we should vigorously advocate "artisan spirit" in the whol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forc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aftsman spirit "of professional conduct to guid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craftsman spirit "to lead the growth and success of students. This is also the need for talent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ist market, the need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need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f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article draws on the results of related researches, and combines theory with practice,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methods.

 To clarify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Industry 4.0 and craftsmanship spirit,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 artisan spirit of outstanding culture, to improve China"s manufacturing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mportant approach of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adapt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need to educate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en spiri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culti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ect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cultivation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en spirit, we propose relevant solu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ought leadership, cultivation path, and policy guarante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spirit, in the career to obtain better development for reference.

 Key word: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spirit; train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III 页 目

 录 摘

 要 ............................................................. I 第一章

 绪

 论 ....................................................... 1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 (一)选题背景 ................................................ 1 (二)研究意义 ................................................ 2 二、国内外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概况 ............................. 3 (一)国内对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概况 .......................... 3 (二)国外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概况 .............................. 6 三、研究思路 .................................................... 10 四、研究方法 .................................................... 11 五、论文创新点 .................................................. 11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13 一、工业 4.0 ..................................................... 13 (一)工业 4.0 产生的背景 ..................................... 13 (二)工业 4.0 的主要内涵 ..................................... 14 (三)工业 4.0 的文化情怀 ..................................... 15 二、工匠精神的相关概念 .......................................... 15 (一)我国工匠精神的溯源 ..................................... 15 (二)我国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定义 ............................... 16 (三)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 17 (四)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 ............................... 18 第三章

 高校大学生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 21 一、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的概述 .............................. 21 二、高校大学生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 22 (一)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工匠精神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 ......... 22 (二)是提高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22 (三)是高校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 23 (四)是大学生素质提升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23 第四章

 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研究 .......................... 25 一、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 25 (一)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状况 ..................... 25 (二)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过程存在的问题 ................. 26 二、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0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IV 页 (一)学校教育因素 ........................................... 30 (二)大学生自身因素 ......................................... 31 (三)社会环境因素 ........................................... 32 第五章

 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 .......................... 34 一、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 ................ 34 (一)爱国主义教育应成为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导引 ...... 34 (二)创新精神培育应成为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 ... 36 (三)职业道德教育应成为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 ...... 37 (四)生态文明价值观应成为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支撑 ............................................................. 38 二、创新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 40 (一)完善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工作机制 ................... 40 (二)创新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工作模式 ................... 43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中工匠精神培育制度管理体系 .................... 45 (一)强化文明校风建设制度 ................................... 45 (二)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制度 ................................... 45 (三)建立完善学生自我管理制度 ............................... 46 结

 论 ............................................................ 48 致

 谢 ............................................................ 49 参考文献 ............................................................ 50 附

 录 ............................................................ 5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 57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1 页 第一章

 绪

 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13 年,德国政府在全球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一个全新的、世界瞩目的发展计划,即工业 4.0 战略计划。德国政府希望借助这项计划,实现产品生产、供应、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转型升级和技术突破,将个性化定制、新能源、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进行更加紧密的融合,实现传统工业强国的再一次飞跃。从具体途径来看,追求产品的卓越完美,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实现工业 4.0 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这正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解读。可以说,工业 4.0 战略是德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发展的抓手,而工匠精神是工业 4.0 战略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

 2016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到了“工匠精神”一词,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重振“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与决心。我国古代的《梦溪笔谈》、四大发明等都是在工匠精神的不断推动下出现的,但是近代以来我国在科技上的长期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咎于工匠精神的缺位,甚至照抄照搬、投机取巧泛滥于时下大学校园。

 从国际国内背景看,在和平发展时代,制造业飞速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谁能在发展中掌握制高点谁就掌握了技术进步的主动权。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在这种“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和“中国质造”的局面下,用人单位也越发重视大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精神,越发重视营造企业文化,越发重视培养职员的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教育迫切需要塑造大学生崇高、健全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心理,与此同时,以认真细致、追求卓越为主要内容的工匠精神也需要被提上培养日程。高校大学生要想毕业之后能够顺利的就业,促成自身职业的发展,就必须培育出自己内在的“工匠精神”。这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必须注重弘扬和培育学生们的工匠精神,在推动促进学校专业化建...

篇七: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esearch 研究探讨 335浅谈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及路径 刘欣然

 韦

 妍 (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6344(2017)12-0335-01 摘要:目前中国制造正由大国走向强国,“工匠精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情况,指出其中存在不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培育途径,以供工科专业大学教学参考借鉴。

 关键词: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前言 “工匠精神”最早由知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提出,随后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当今企业应重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十三五”规划中,再次提到新时期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当前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人们更加看重产品的质量。工科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大多走上工科岗位,成为新一代的建设者,关系着“工匠精神”的传承,大学时期培养其“工匠精神”,促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推动中国制造的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状况 (一)教育理念偏颇,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目前的“工匠精神”研究中,涌现出一大批学者对其内涵及外延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剖析,精益求精、严谨敬业、一丝不苟已成为“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但现阶段工科专业的大学教育中不乏部分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过于片面,以偏概全,未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受“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观念的影响,当前“工匠精神”已被等同于职业精神的培育。教师只重视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只在乎自己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对本专业的思想认识不高[1] 。部分教师缺乏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且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过分注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强但同时自身的专业素质及“工匠精神”较为缺乏,从而陷入对技术的“高、精、尖”的极力追求但缺乏人文思想的境地,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工科教学活动缺乏相关制度支持,工匠型师资力量薄弱 在目前大学的工科教学中,相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未得到真正落实,且学生顶岗实习的专项补贴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工科教学相关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学生不能将“工匠精神”很好地贯彻落实到实践中,从而限制了其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身体力行,而教师自身的工匠素养对学生的影响重大,受学校编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院校的“工匠型”工科专业教师存在超课时等不良现象,直接造成教师的工作量增大,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大多教师的校企合作能力及科技研发能力普遍缺乏,且教研教改能力不高,离“工匠型”的要求还很远[2] 。

 (三)相关价值激励缺乏,且社会文化缺失 大学工科专业学生在接受相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及工学结合模式时,由于受企业的文化及价值观中的利益驱动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在生产实践中偏离的“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而一味追求数量及效益。此外,企业及社会对精湛技术的奖励仅停留在口头的表扬及荣誉证书上,精益求精的工匠们并未因自己的工匠精神而得到令人羡慕的收入待遇,在当今的极大扩张的物质需求及经济高速运转的浮躁社会,显然不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在 2015 年全国劳模及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劳动者只要练就真本领掌握好技术,并踏实肯干,将可在本岗位中立足并获得长远发展,从而从劳动中获得快乐,实现自己的价值。“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时也是专注、耐心及坚持精神的培养,应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应与“互联网+”相适应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在互联网的形势下,要求人们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并不断进行创新创造,而“工匠精神”所表现出的是一种专注、严谨及精致的态度,当代工科专业大学生应在吸收国际前沿技术的同时本着细致认真的工匠精神制造。大学的工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应用并推广应用在线开放式教学,提倡翻转课堂,促使教师与学生在线上及线下均可进行学习;鼓励采取微课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工科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扩大眼界,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同时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除此之外,在对制造类专业的课程进行设置时,在注重熟悉物联网、互联网及 3D 打印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绿色环保制造人才的培育力度,为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广阔的交互式教育平台[3] 。

 (二)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接 高校在对工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现阶段经济、社会及行业的发展,结合市场的用工需求,具体说来,企业需要的是工程师还是工匠由其所处的社会发展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学校在进行工科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时,应设置专门的“工匠精神”课程,并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紧扣产业的转型升级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保持专业课程与市场及产业的默契,以对工匠的质量进行持续地改进,适应企业、家长及学生本身的需求,从而培养出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在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时,学校应通过解放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该精神理念的培育纳入本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并将其与学生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同步实施,同时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从学校的制度、物质、行为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着手,形成先进的育人模式,并将丰富的当代传承工匠精神的案例展示与学生[4] 。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理念转化为知识,挣脱固定范本及模式的束缚,言传的同时注重身教,不仅将知识传授于学生,还应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 学校因缺乏真实的工作场景,增加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可为学生提供技术技能培训的场所,从而增强其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当前的企业招聘中,吃苦耐劳、工作严谨负责是其对应聘者的关键要求之一,可见企业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企业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的文化中可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促使企业上下向着同一价值目标前进,这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学校应充分利用模拟、体验及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的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可安排多种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情境教学及案例分析等加深学生对该精神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大赛及创新竞赛活动,使其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认识到坚守岗位、精益求精的时代品质[5] 。

 三、小结 对个人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敬业精神,对企业而言,“工匠精神”即是创新、执着的企业家精神。加强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培养大学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一丝不苟、淡泊名利、精益求精的做事品质,为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的建设观念,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的精益求精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可加快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脚步。

 参考文献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7):27-30. [2]张荣.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 16(13):144-145. [3]张佳景,魏杏芳,董志.网络碎片化认知背景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7, 19(01):112-115. [4]党宝英.高职院校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的探讨[J].科技风, 2017(15):42-43. [5]胡景谱,易显飞.工科专业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与路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17, 32(04):137-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 2016 年度思政专项课题《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ZX-GJ-21)

 刘欣然、出生年月 1982.11、性别 女、民族 汉、籍贯 黑龙江省伊春市、职称 讲师、学历 硕士、 韦妍、出生年月 1988.5、性别 女、民族 汉、籍贯 山东省淄博、职称 讲师、学历 硕士、研究方向 ----土木工程、教学管理。

 万方数据

篇八: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济师》2018 年第 3 期参考文献:[1] 赵普庆,闫丽.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3(1)[2] 高梦婷.以情商培养助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科教导刊,2013(12)[3] 杨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研究[M].北京:九洲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作者简介:赵景会(197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若佳)摘 要: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主流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产物,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文章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和阐述工匠精神经过历史嬗变后的当代科学内涵, 论述其重要意义及必要性,继而探索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关键词:大学生 工匠精神 培育路径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03-204-02

 2016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 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这是“工匠精神”首次提出并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同时,随着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的热播,使工匠精神逐渐引起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

 加之,在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社会风气。

 ”由此可见,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从企业方面入手,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强调企业应该培育工匠精神,而关于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方面相关研究甚少。

 鉴于此,本文拟从该方面着手,研究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并没有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出现, 而是在古代就已经有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所体现出不同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一)认知层面: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们铭记敬业意识,秉持认真踏实、克己自律的态度,积极主动付诸于实践,认真、忘我地投入的职业品性与职业精神状态。

 工匠精神中一丝不苟、爱岗敬业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高度一致。

 因此,我国在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提出了要全面培育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实践者,应该将敬业精神作为内核,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二)行为层面:守正创新的实践态度工匠精神在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持续专注、知行合一、守正创新的实践态度。

 工匠的技艺传承是一个认知和行为相结合的实践过程。

 首先, “认知”方面:表现为从书本中获得理论知识以及向经验丰富的各行业能手、师傅学习实践经验和技能;其次, “行为”方面:表现为工匠们不断地进行总结与锤炼,将所学的技能和诀窍付诸于实际行动,在新的时代,结合新的需求、新的理念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合理改进,坚持守正创新。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就要求我们在勤于行、巧于作、精于业的基础上,在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勇于探索, 破旧出新。

 在对自己的专业技能异常熟悉和熟练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意识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三)终极目标: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工匠们树立自己关于质量及品质方面的意识, 并确立其标准,铭记匠心,多次锤炼并不断完善,最终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术业有专攻,要将手头的工作做到精通、专注和极致,并将专攻做成一辈子的事业。

 我国有不少坚守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工匠,且数十年如一日,将其作为终身奋斗的事业。

 如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都是由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周东红加工而成。

 30 年来,周东红秉持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只要经他手捞且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会超过 1 克,始终保持着成品率 100%的记录。然而,对于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热情,在学术方面,以更好、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实现好中求更好、精益求精的目标。青年是民族之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

 大学生作为新时期青年的代表,应该用工匠精神来指导与塑造自己,使自己能够承担起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使“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二、大学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新时期,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这一时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当前在互联网 + 的信息无障碍传播下, 大学生作为最活跃、最易受熏染的群体,广泛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并受到其传播的多种思想文化的冲击,容易被不健康的、消极的文化思想所误导,以至于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目前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 “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观念都非常的盛行,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管是在对学术的研究还是对生活的态度上都抱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因此,在大学生中有效地融入工匠精神,并积极培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摒弃不良观念, 形成正确的“三观”,并以严谨、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从而在实践过程中不当 代 大 学 生 工 匠 精 神 的 弘 扬 和 培 育●李 倩 李亚亚????????????????????● 产学研经济204 — —万方数据

 《经济师》2018 年第 3 期断钻研,提高效率和质量,达到精益求精的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二)有助于高校实现根本任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内在要求上高度吻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由此可见,高校教育在重视知识文化传授的同时,更应该突出对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培养道德品质。

 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关于职业道德、 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仅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二者高度一致。

 鉴于此,当代大学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高校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努力完成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 实现根本任务。

 另外,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并影响身边的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有利于高校实现更长久的发展。(三)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现如今,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要想实现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从而肩负起经济转型发展中创新的使命。

 纵观古今中外,科技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因此,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 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起推动作用。三、大学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探索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主流精神,对我们自身、高校以及国家都有重大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并用其指导和塑造我们的精神风貌。

 具体可以从自身、高校、社会等方面入手。(一)明确自身地位,提高自身素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则应该加深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明确自身作为中国梦的筑梦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新时期“工匠精神”中的内涵一致,因此,就要求我们注重主体意识的培养以及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意识,加强理论学习,自觉抵制由网络碎片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端正态度,做到一丝不苟、持续专注,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理念,达到精益求精的目标。(二)促进高校与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机融合高校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通过高校,并有效地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加强学校教育,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1.在思政教育中积极地融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高校实现根本任务, 高校思政课的相关内容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因此,我们可以将高校的思政课与培养工匠精神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在传授思政课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内涵等融入到其教学内容中,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铭记匠心,持续专注、追求卓越、知行合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学生意识和了解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大学生们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教师作为引路人,应该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学生积极践行,做好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传帮带。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 高校教师要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因此, 在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脚踏实地做好学生工作,尽可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力。

 此外,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树立好榜样,用“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业务水平,承担起自己的责任。2.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的熏陶是深远持久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比如在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邀请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走进校园;开展师生知识交流会、进行优秀爱岗敬业教师评比活动,打造本校的特色、优势专业,培育各方面素质不断完善的综合型人才。

 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展面,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3.在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实践出真知。只有躬行实践,才能更加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精髓,并且激励自己将其作为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因此,高校应搭好实践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实习训练基地, 让学生在具体的岗位中切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

 同时, 也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可能从业的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化的训练,从而加深学生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和感悟其本质,做到知行合一, 吸取巨大的精神力量。

 另外, 高校还可以采用“导师—— — 学徒制”。“学徒制”与创新实践实训相结合,鼓励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可在院系内,也可跨院系在交叉学科间实行,与日常教学实验实践科研相结合。

 通过这些实践方法,培养学生崇尚学术,躬行实践的良好习惯,脚踏实地,认真钻研,不断超越自我,迎合创新的时代需要。(三)优化社会环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的阻碍。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努力营造和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助推力。

 现如今,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海量的信息在广泛地传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以至于形成网络碎片化认知。

 鉴于此,政府应该努力净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营造和谐、良好的外部环境,突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重要作用,积极宣传。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并建立优秀工匠的专栏,使更多的人去浏览和翻阅,并进行互动,增加点击率,发挥典型和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此外,政府还应该注意加强网络监督,弘扬正确的三观精神,传播正能量。总之,大学生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既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需要学生、高校、社会等多方努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 并用其指导和塑造自己的精神风貌。参考文献:[1] 巢居鹏.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90)

 [2] 张佳景,魏杏芳,董志.网络碎片化认知背景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临汾 041000)

 [作者简介:李倩,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亚亚,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编:贾伟)????????????????????????????????● 产学研经济205 — —万方数据

篇九: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生创新创业教育之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李丽芳摘 要:工匠精神凸显了勇于创新的意识,倡导坚持执着的创业精神,呼唤主动创造的使命感,坚定了创业创新责任感,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存在内生逻辑关联,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主动传承和协同融通的路径是产教深度融合,构筑“大城工匠”的师生培养模式,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校内校外”双师协同的教学队伍,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宽松浓郁的“大创业”校园文化。关键词:大学生 工匠精神 创业创新教育 创业创新精神2015 年 9 月 1 4 日,李克强总理在辽宁考察时呼唤工匠精神,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呼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伴随把“工匠精神”这个富有传统色彩的词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国家层面第一次明确倡议,具有明确的方向和划时代的指引意义,迅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讨论。工匠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工业行业以及企业生产中进行一种简单重复、机械操作的工作者。其实工匠作为一个职业符号,蕴含在其职业内涵中的工匠精神就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强烈现实意义。在创新发展新时期,工匠精神体现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精益求精的态度,创新开放的意识,持之以恒的斗志和追求卓越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事业心,代表着当今创新创业时代的精神要求。【1】一、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的内生逻辑关联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技艺超群的能工巧匠。无论是精于制陶器种五谷的炎帝,还是木工鲁班,解牛庖丁,纺织黄道婆等等,他们在伴随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人们独具一格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特质———工匠精神。这一精神的实质在今天已有有很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并与信息时代下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共生的内在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工匠精神凸显了勇于创新的意识我们习惯把技艺超群的匠人尊称为能工巧匠,形容匠人的技艺精湛时候常用“巧夺天工”、“鬼斧神工”、“别具匠心”、“精雕细琢”等词语。这些遣词用句凸显出了自古以来工匠人的技艺水平和工作能力。对于工匠制作的作品则被冠以“惟妙惟肖 、独具一格 、浑然天成、精美绝伦 、无与伦比 独一无二、匠心独运”等评价。可以说,“巧”、“神”、“独”、“精”更是隐喻着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匠人,将梦想变成现实的创新精神。(二)工匠精神倡导坚持执着的创业精神朱熹曾对《论语》注解,发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之感言,【2】

 表达了工匠人在臻于至善的从艺过程中的那份坚持和执着。而工业 4. 0 时代下标准化、智能化的生产线上,一些行业以机器代人,大幅减少工人的使用量,我们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会更高,精湛的技艺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创业创新时代下的工匠精神是基于职业的日积月累下形成的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产品锲而不舍地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与工作品质,既包括追求完美和卓越,也包括一丝不苟确保质量,更包括心无旁骛地、不断地对工艺设计、材料和生产流程进行完善。事实上,工匠精神倡导的坚持不懈、执着追求、不言放弃,力争成功的工作品质,也是创业者的个性特征。创业活动不可避免要求创业者富有想象力,具有创意、勇于坚持的能力和冲劲,因此,贝尔(Bell)等学者认为创业者所共有的个人特质主要包括:承担风险的意愿、创新的倾向、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努力争取成功的决心。【3】

 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创业者和成功企业家身上都需要具备坚定执着的创业理念或者拥有这种永不言弃的工匠精神。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主动传承(一)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自柯林. 博尔 1989 年在提交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提出未来的人第三本教育护照即为要具有事业心和开拓技能后,创业教育得到广泛的关注。包括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都对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中不断完善其内涵。《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纲领性文件都强调对学生主动精神的培育、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勇于创造、开拓进取的主体意识,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培养具有后续发展能力的创业型人才。(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从教育理念上看,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打破常规的勇气和行为,敢于承担分析,并坦然承受失败的心态,具有不断寻求机会的能力,产生创业的激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共事,开展良好人际沟通的能力等等创业基本素质的过程,从而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种工匠素质的培育,其核心内涵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动实践的意识,尤其强化受教育及知识的转化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从而解决创业和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而大学生创业创业活动就是指大学生为了追求个人财富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信息,通过认真思考,大胆实践,革旧立新,从而创造新的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需要融入工匠精神,把专注于一个领域持续创新的执着和追求作为一种创业精神,一个具备良好工匠精神的创业者能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匠心坚守的创业精神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创造社会价值。三、创业创业教育和工匠精神协同融通路径在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要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激发更大活力、贯彻创新战略赢利未来,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目标,的指导思想。通过深化教育改革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大学需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更好地满足创新和发展需要。(一)产教深度融合,构筑“大城工匠”的师生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探索专业亲近产业的· 8 5 2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探析○ 谢秀英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将之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既能提升思政教育水平,还能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从此出发,探讨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如学生思想复杂化、管理队伍不精练、教育管理不兼容,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包括转变工作理念、落实人才培养突出课程平台等。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管理 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同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又可以划分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将思政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提升思政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也有着相当突出的作用。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做了相应的探析。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无论对普通院校还是重点院校而言,学生都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学生管理自然也就是高校日常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环节,将之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实现教育、管理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一)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思政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很高的关联性。思政教育长期以来是高等教育中的难点或者不足所在,学生对其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也较为一般,这固然和思政教育的内容有关,也和教学环境的欠缺、教学平台的单一等有着重要关联。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管理内容,涉及学生在校生涯的各个方面,自然也包括思政教育的内容。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有着很好的作用。首先,其为思政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生管理工作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业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校园各项内容管理,这等于为学生的思政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其次,其为思政教育创造了更多的平台。教育平台不足严重制约了思政教育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相比于单一的课程教育而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因而思政教育水平也更加显著。(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学生管理效能的好坏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对学校而言极为必要。目前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仅仅为管理而管理,具体而言,便是辅导员在管理实践中完全以“管理”为中心,忽略了学生服务,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课程学习、成长发展都缺乏必要的重视,这对学生乃至学校而言,无疑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思政教育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强调了传统思政教师的教育职能,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辅导员等一线管理员的管理职责,这对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是极为有利的。(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实践的日益人才培养模式,应聚焦地方产业,突破机制障碍,大幅提升科技研发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度,增强科研引领产业意识和学校领衔联盟组织意识,探索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模式。推进“院院融产业”战略,理工科学院(学科、专业)与当地企业、行业、产业园区合作共建产业(或专业)学院。设计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大学三年级阶段把学生送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一年,结合企业和产业园区需求由企业导师指导完成其毕业设计和实训环节,开展岗前学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大大缩短从大学课堂到企业岗位的职业差距,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从专业到就业的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专业课程深入融合产业,引领技术,培养精技艺、能创业、善驱动的创新型人才。(二)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根据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每个培养层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将双创教育纳入专业教育的主阵地,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改革学分管理办法,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教育的选修课和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双创知识、激发双创热情。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坚持创新创业教育植根课堂。加大力度改革课程体系,涵盖了通识模块、实践模块、专业及技能模块以及就业创业基础四大模块课程群。教学单位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自主设计和拓宽双创教育学分获得途径。面向有强烈创业意愿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提供全程化指导服务。积极探索“小班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小范围、个性化、学分制”的原则,开设“科技创新实验班”,通过导师 + 科研 + 创新创业指导,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参考文献:[1]编者. 工匠精神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J]. 现代工程制造,2015 年第 10 期:1. 编者话.[2]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 职教论坛,2013 年第 34 期:94 -95.[3]Bell,Jim et al . Internationalis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Journal of Intre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2004,2(1 -2):109 -124.[4]刘少华. 代表委员热议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呼唤响当当品牌[EB / OL]. http:/ /finance. people. com. cn/n1/2016/0308/c1004 -28179882. html,2016. 03. 08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 2014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新生代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协同研究”课题(14YJA880036)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9 5 2 ·

篇十: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21 年 1 月第 1 期    高教论坛HigherEducationForumJan.2021.No.1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认知、现状与培育邹仲海,徐小龙(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摘要:尽管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仍然存在着误区和误读。工匠精神应该是社会各行各业都必须具备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伦理,是基本的工作价值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工匠精神也必然需要贯彻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去。问卷调查表明,当前在校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还有偏差,践行还不够充分。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高校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坚持习近平劳动观、树立科学的学习价值观、形成制度基础,发挥学校、教师的示范作用,增强实习实践教学以及赛事活动对大学生的切身体会作用。关键词:大学生;工匠精神;偏差;欠缺;提升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9719 ( 2021 )

 1-0063-05作者简介:邹仲海( 1974- ),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徐小龙( 1970- ),男,湖南耒阳人,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收稿日期:2020-08-23  修稿日期:

 2020-09-1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到 2022 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因此,随着高等教育逐步从大众化向普及化演进,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不断提高,大学生毕业生成了新时代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大学生肩负着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理当成为工匠精神的模范代表,践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作价值观。在新时代背景下,了解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践行现状,引导和培育当代大学生,让工匠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工作价值观、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怀,外化为日常的行为和习惯,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育人命题和紧迫的时代任务。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当下对工匠精神的误区、误读自从 2016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提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重新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重视。然而,时至今日,对工匠精神仍然没有普遍接受、标准规范的定义,以致当下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存在着一些误区和误读。一是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狭义化、简单化,认为工匠精神只是要求一线工人的,要求操作工的规则和规范,把工匠精神简单地等同于工人的精神、工匠的精神 [1 ] 。二是把工匠精神表面化、片面化,认为工匠精神强调慢,强调稳,已经不适用于我们当下已经进入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发展现实,不适应当下标准化、规模化、低成本的机器大工业流水线生产方式,不适合快人一步的竞争态势和竞争模式,认为坚持工匠精神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三是把工匠精神功利化,认为工匠精神太过于精益求精、认真执着、好上加好、一丝不苟,对质量的严苛要求似乎偏执,甚至是吹毛求疵,不符合当下追求性价比的原则。四是把工匠精神割裂化,断章取义,认为工匠精神只强调简单重复,强调埋头苦干,强调干一行爱一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做一件事,缺乏创新、创造。   (二)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成了人类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分工的结果使得相同的工作内容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分类。在我国的元朝就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2 ] 之说。传统的分工出现了“工”和“匠”两种职业,《辞海·工部》说:“工,匠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故工匠又有“匠”与“匠人”3 6

 的称呼。而“精神”,则是用来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以及宗旨或者要义等,个体所具备的某种精神则是在那些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品格和思想风貌的提炼。因此,传统的工匠精神常常理解为体现在“工”“匠”这些职业者身上的职业品格和精神风貌,强调的是职业价值观。   (三)工匠精神的时代本质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新事物、新现象,人类的劳动分工也出现了更多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比如美甲师、网页设计师、电子竞技运营师等等。这些新兴的职业从业者和传统的工匠一样,也要求相应的职业价值观,也要求工作过程中的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积淀成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社 会 学 家 理 查 德 · 桑 内 特 曾 将 工 匠 精 神(craftsmanship )描述为是“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冲动,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去好好工作的欲望”[ 3 ] 。因此,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必须具有的工作价值观,是结合了传承与创新、浪漫与认真、专注与跨界的职业行为、职业态度要求和职业价值观的总和。从层次上来说,工匠精神可以分为表层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中间层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目的追求,内在层的价值观 [4 ] 。   二、在校大学生工匠精神认知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认知,本研究选择了上海市 4 所普通本科院校和 2 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1500 份,收回 1478 份,回收率 98.66% ,有效问卷 1405 份,有效率 95.06% 。无效问卷主要是没有全部完成所有问题以及个别甄别题目前后矛盾。这些院校包括了财经类院校、门类专业比较齐全的综合性院校;既有本科生,也有专科高职学生,涵盖了各个不同年级。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大偏差,不清晰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把工匠精神理解为一线工人的精神,甚至不认同大学生应具有工匠精神,认为工匠精神并不适合要求大学生。具体来看: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确切认知和表达。只有 26.8% 的被访者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表示“很清楚”,大部分被访者选择不清楚工匠精神的确切内涵和实际要求。而且,被访者的学历(本科在读或专科在读)并不显著影响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二是大学生群体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不高。在被明确告知,工匠精神可以理解为敬业、认真、精益求精等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以后,有 39.8% 的被访者不同意工匠精神对自身有重要意义, 13.6% 的被访者选择“不确定”,只有 46.6% 的被访者认可工匠精神。

 73.4% 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对重要的事情很认真,对不重要的事情得过且过”。在绩点位于班级前 1 / 3 的 478 名被访者中,认为工匠精神对自己有意义的占 55.3% ;有参加社团经历的被访者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为 67.8% ,参加过各种竞赛、比赛的被访者中认可工匠精神的占到 86.5% 。参加社团的被访者相比参加竞赛的被访者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低。从专业来看,工程技术类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比财经类、人文艺术类以及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生高 11.4% 。从年级来看,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被访者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是 75.8% ,比高年级被访者的认可度高 15.3% 。三是大学生对自身评价过高。大约 80.7% 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包括作业、考试、课外实践等,都很认真。有趣的是,在那些认为自己很认真的群体当中,有 76.6% 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周 围 的 同 学 不 够 认 真。

 在 所 有 被 访 者 中,有49.7% 的认为自己的授课教师“上课得过且过”,只有 45.9% 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授课老师大部分具有工匠精神,4.3% 的被访者选择“不确定”授课教师是否有工匠精神。四是大学生更多地把缺乏工匠精神归因于外。53.6% 的被访者同意“因为老师上课不认真才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的判断,仅有 36.4% 的被访者认为是“由于学生上课不认真才导致教师得过且过”。75.1% 的被访者不认为“学校能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而且 68.3% 的被访者认为“全社会缺乏工匠精神”。   三、大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现状为了从外部的关系人角度来考查在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践行的现状,本研究选择上述四所高校的部分学生工作者(辅导员)、授课教师以及部分与学生直接有交流接触的辅助性员工进行了个别访谈。本研究访谈了高校学生工作者(辅导员)

 4 人次、访谈一线教师 6 人次,侧重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访谈食堂员工和宿舍管理员以及教室保洁员等辅助性岗位员工 5 人次,主要是涉及从他们的观察以及接触互动中来给出对大学生日常的行为。通过这些访谈,和在校大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授课教师以及后勤的员工对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践行状况有以下一些观点:目前在校大学生对课业缺乏认真、执着、缺少工匠精神的比例较大。从过程来看,学生上课迟到、随意出入教室的数量相对较多;从课业的结果来看,学4 6

 生的课后作业和要求的标准差距大,课程论文等主观性考核项目的原创性较低,知识的主动求索意愿比较低。从学生的关注点来看,学生更关注显性的结果。比如在课业的结果表达上,学生比较关注绩点、排名;穿着打扮上,网红、明星有很强的“带货”效应,模仿网红、明星乐此不疲,精益求精,很有工匠精神,甚至喜欢游戏的同学对某款游戏的积分排名也很关注和重视。从学生的日常行为来看,强烈的个体意识,较高的自我主权意识,行动更理性,更功利。平时更加关注自己的权益,顾及别人相对少,对和自己无直接联系、无及时联系的事物视而不见,打扫卫生、整理书籍等勤工俭学工作也表现出得过且过,表面应付。而且,往往表现出不一致:有人检查时、在领导或者管理决策者在场时、考核评比前,都很善于伪装,有认真、执着的工匠精神,而一旦过后,则还是“得过且过、甚至懒得应付”。   四、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欠缺的原因当下,在校大学生对待学业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社会因素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维存在较为普遍 [5 ] 。追求“短平快”,追求短期利益,“拜金主义”“唯利是图”,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难以静下心来提升自我。甚至部分缺失诚信、职业道德滑坡的个体却获得了大额的物质财富,被贴上了“成功人士”的标签。这种风气和现象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物质财富的排他性追求侵蚀了读书的基本要求。对人的评价尽管有多种方式,但是“个人成功”成了主要标准,而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则很大程度上成了“物质财富”的多少。广大青少年伴随着网络一起成长,被称为“数字土著”一代深受网络媒体的影响。而一些自媒体的所谓的流量明星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分数高不如颜值高”“十年苦寒窗、不如城里一套房”“任你累成狗、不如爹娘有”。这些对物质财富的赤裸裸的崇拜,侵蚀了本来应该静心读书做学问的大学圣殿,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学学业收益回报的滞后性也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每年有近千万的大学毕业生走进求职市场,结果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不乏存在“成绩不错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些学业差强人意,却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收入不错的工作”的现象。这种学业结果回报的滞后性也挫伤了大学生认真读书的积极性,“读书无用”重回人们的视野。同时,每年考研人数大幅上升,而录取人数变化不大,录取率持续下降,也给大学生造成了“再努力也考不上”错误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二)学校因素高校追求的目标导向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如今,高校都热衷于升格、改名,专科变本科,学院升大学,专业院校变成综合院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高校更多的是追求论文、项目,更多的任务和要求都压在教师身上,更多的是高标准、严要求教师。同时,由于要对高校的毕业率、就业率进行考核,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愈加宽松,给予补考、毕业清考等机会,降低考试难度,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毕业。同样,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学校也尽量提供方便和帮助,各种加分项(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只要能给的都给,学生的择业简历漂亮丰满。这些行为,主观上想帮助学生,客观上也给了学生以“造假”的口实和感受:原来可以这样。过分强调创新,忽视了扎实的基础要求。对大学生的要求过分强调创新,过分强调大学生代表了创新创造,代表了先进生产力,要实现从无到有,要容忍失败和缺陷。大学生强调创新没错,但是,一味强调创新,忽略基本的基础积累和基本规则的遵守,会适得其反,既没有形成创新创造的能力,也不具备基本的认真、执着的职业素养。高校教师的弱势地位正在形成,对学生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尽管有道德败坏的高校教师猥亵和性侵女学生的个案出现,但是,也应该看到,学生殴打教师、甚至设计陷害教师的案例也存在。随着年轻一代的维权意识、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对学生逐渐不敢管、不能管,稍微严厉的批评教育,学生或者投诉报复,或者以自残、跳楼相威胁,家长不愿意,学校不高兴,舆情很严重。许多教师选择了隐忍,甚至是忽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课讲完了,你学了多少是你自己的事,作业你不交我也没办法,质量高低我也不较真。”特别是主观性的考核评价,评分就高不就低,皆大欢喜,岂不美哉。   (三)大学生个体因素1. 大学生个性张扬,人格更加独立、更加理性、自我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基本是“95 后”“ 00 后”,大部分是“独一代”,甚至是“独二代”,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宽松,被周围的长辈众星捧月,家庭资源很少有机会被分享、被剥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个性张扬、独立、自信、自主的个性特征,有自己的轻重缓急、主次前后判断标准。在独立自主具有创造性的同时,也5 6

 往往导致了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以自我感受替代其他人的感受,以自我为行为的出发点和判断标准。另一方面,大学生行为更加理性,清晰地了解自身的最终需求和目标,对于不重要的人和事参与不积极、不主动,也不太关心后果。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来到达...

推荐访问: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论文 工匠 培养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