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27 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在准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之前,有必要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情况开展前期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现状,了解信息素养的技能要求和相关能力标准指标,分析并借鉴成功案例实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五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进行前期调查研究,制定信息素养教育计划

在准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之前,有必要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情况开展前期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脉络与现状,了解信息素养的技能要求和相关能力标准指标,分析并借鉴成功案例实践,同时对读者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以便制定符合特定读者信息素养教育要求的培养目标、技能标准、教育模式和课程计划等。具体内容包括:信息能力标准既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又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依据,因此应该作为首要调研目标。国内目前尚没有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只有2003年到2005年间,北京图书馆学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项目[3],制订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分为七个评价维度,19个评价指标,61个执行指标。此外,还可以参考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制订信息素养标准的参照。梳理下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信息素养标准有: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方案[4]。该方案包括5项标准、22项执行标准和87项效果指标,其中5项标准分别是:(1)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
(2)能够有效地检索所需信息能够正确鉴别信息来源;
(3)能将所选择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评价系统中;
(4)作为个人或群体中的一员,能有效利用信息完成一个具体任务;
(5)能了解与利用信息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检索和利用信息。该方案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读者制定,标准内容和评价效果指标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合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进行参考。2001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制订了信息素养标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信息素养标准体系:原理、标准、实践》(AustraliaandNewZealandInstituteforInformationLiteracy,简称AN-ZIIL),并于2004年做了修订[5]。ANZIIL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7个三级指标,其中六个一级指标的内容是:(1)识别信息需求;
(2)快速有效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3)评价信息和信息获取过程;
(4)对产生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管理;
(5)应用新的信息来构建新概念;
(6)了解使用信息所涉及到的文化、伦理、经济、法律、社会等问题。ANZIIL标准内容简练,易于操作,澳洲和新西兰很多大学图书馆,如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等,都采用该标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此外还有一些信息素养标准的个案研究项目,例如:1996年,马萨诸塞州大学的5个图书馆开展联合项目“Informa-tionLiteracyProject:DefineCompetencies”[6];
1998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7],199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的“UCLALibrary’sInformationCompetenciesSurvey”[8],1997年,纽约州立大学(SUNY)图书馆馆长委员会项目“InformationLit-eracyInitiative”[9]等,都分别制订了所在学校的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除了上述标准及指标项目,还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标准,例如:IFLA的国际信息素质指南(InternationalGuidelinesonIn-formationLiteracy)[10];
1997年,由新加坡教育部出版的《信息素养指南》中包含了评估与评价、学生执行标准等;
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和教育交流协会(AECT)出版了《信息能力:建立学习的伙伴关系》一书,包括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
[11]1999年,英国的国家和大学图书馆标准:SCONUL(SocietyofCollege,NationalandUniversityLibraries)[12],由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组成,等等。经过30余年的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对这些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范本。国内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成绩显著,目前已经形成10个专题系列,并全部作为学校学分课程。同时利用学校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发的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包括步进教程、习题与答疑,知识查询、网络导航、常用检索系统、素材库和实习训练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互动讨论,是值得借鉴的典范[13]。复旦大学开发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网络教学平台,网上课堂采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Producer、MediaPlayVoD视频等软件制作教学内容的动画演示,同时,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医科版、理科版和文科版电子教案[14]。

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南通大学开发了信息检索专题学习网站,帮助学生获得第一手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前的基础情况和学习后的提高情况进行测试,针对不同的测试个体给出具体、详细的信息素养分析报告,帮助用户实现信息意识的形成。国外更不乏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的案例实践,由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发的基于web的信息素质教育在线指南TILT(TexasInformationLiteracyTutorial),以其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性和互动性得到普遍认可,并在遵守公开发行许可(OpenPublicationLicense)协议的前提下允许全球范围的图书馆使用,因此被许多图书馆使用。该指南根据学生检索和利用信息的一般规律,设计了选择(Selecting)、检索(Searching)、评价(Evaluat-ing)三个核心模块。提供交互性的操作练习,在线测验和即时反馈,同时,提供在线帮助、多途径导航和个性化服务[15]。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UniversityofAuckland)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都各具特色,并开发了基于Web的信息素养管理平台。瑞典的菲埃尔勃兰特信息素养教育方案根据不同的读者类型,制订了三个阶段的内容及目标,分别是第一阶段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导向教育,第二阶段以三四年级大学生进行的信息检索入门教育,第三阶段以研究生为对象进行的信息素养高级课程教育。由美国图书馆学会(ALA)发起的PRIMO(Peer-ReviewedInstructionalMaterialsOnline)项目,在项目网站上的“PRIMODatabase”里有由全球各地的同行和专家评选的信息素养最佳课程,可以详细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16]。

除了对同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进行调研,了解教育对象的信息素质现状和实际需求,对于开展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显得更为重要,但以往多忽视了这方面的调查,以致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以南通大学信息素养培养为例,学生按类型可划分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师;
按学科可划分为理工、工科、人文科学、法律、经济、医学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需具备的信息能力不同,因而对不同学生群体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目标也应有所差别。调查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并进行科学地组织、分析和备案。常用调查方法有问卷测量、访谈法和经验法,其中问卷调查是最常使用的方法,设计时注意问题项、指标项、样本数、置信度等决定调研结果的关键要素。对于样本的选取要结合抽样技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等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还有必要拟订统一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课程计划。指导计划中主要明确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共性问题,包括:基础知识、教育目标、技能要求、课程体系与设计、内容与方法、组织与实施建议、效果评价、案例模板等。在此基础上,培训教师根据特定读者的类型、信息素养现状及要求,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培训和教育课程计划,形成培训的常规化、系列化、规范化。

不同媒介和途径互动,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适应信息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被列为继“英语素养”、“计算机素养”之外的另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技术论坛”在2001年第4季度报告中指出,21世纪人才的能力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尽管信息素养已经日益受到重视,但读者和信息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知。仅从学生对不同信息来源的质量判断来看,OCLC于2005年年底推出《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给OCLC成员的报告》[17],通过对6个国家3300名信息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不清楚图书馆有丰富的高质量电子资源,对搜索引擎和图书馆信息的信任度几乎相同”。“信息素养”作为一项新的技能,学生对其认知度及重要性了解有限,因此,更要积极宣传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宣传”一词在《辞源》中的解释为:个人或团体借助于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以影响群众的态度和思想的社会行为活动。由宣传者、宣传内容、传播媒介、宣传对象诸多因素构成,具有目的性、社会性、依附性等特点。宣传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拓展传播途径,提高广泛知晓度,即“让每个人都知道”;
另一方面是引起受众的兴趣,提高吸引力,即“让每个人都想听”。由此看来,针对宣传对象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并精心设计宣传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让每个人都知道”的目标,就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载体相结合,进行互动和补充,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信息素养意义的认知。南通大学具体宣传渠道包括:问卷调查、图书馆主页、海报、宣传栏、馆刊校刊、学校广播站等媒体、学生管理委员会、读者社区(BBS、Blog、MSN、QQ)、建立邮件列表、群发邮件、其它学生集中的地点或团体等。为了实现“让每个人都想听”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注意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基于特定专业学科开展的专题信息素养教育,比基于资源类型的授课更受欢迎。还有一些实用性强的内容,例如,针对硕士生、博士生撰写毕业论文开展的“学位论文专题”,针对专利申请等开展的信息技能教育,都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专指性强、广受欢迎的选题。此外,还要注意利用广告效果进行宣传,用内容凝练且说服力强的广告增强感染力。根据不同的教育受众特点,常见的广告用语有说理型、活泼型等。

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

一般来说,比较适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在已有的各类“多媒体文献阅读”或“信息检索类课程”的基础上,扩大教学对象范围,重新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拓宽教育模式,提高信息素养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互动性。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多种时段、多种模式、多种类型、多种选择的各类信息素养教育及技能培训。具体包括: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能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支撑环境和有力的信息工具;
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信息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技能培训;
根据不同的信息能力水平,提高信息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互动性。强化以“学科、专业或专题类的信息资源利用和分析”为主题的信息素养教育。按照针对性强的学科及实用性强的主题细分课程教育内容,增强对专业学习及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模拟科研课题或课程学习,进行实验式教学。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整合起来,开展针对性强,充分互动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只有与相关的学习课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例如,在学校的学生培养方案中寻找载体课程,纳入学科课程体系,逐步做到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国外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比如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18]等。此外,还要重视研究和创新能力的训练,通过互动甚至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到信息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和针对性。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案例,如美国的卡内基梅陇大学图书馆、北卡罗兰纳州大学图书馆等,都通过在线游戏进行图书馆使用及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19]。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普渡大学的信息素养项目“Inf-lite”中的“ThinkFastII”[20],也采用在线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判断学术性和非学术性刊物,实质是考核对信息源价值进行甄别的能力。聚焦科研过程,构建基于web的信息素养学习系统和协作式虚拟学习互动社区。例如:采用Pathfinder方法,从选取课题研究主题、信息源,到生成报告、参考文献引用格式等全过程,提供跟踪指引服务。基于web的信息素养学习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同时也有利于进行互动和交流。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信息化时代,信息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信息素养已成为各高等院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给出提高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为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学生 信息素养 现状 培养对策

一、引言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学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国内许多学者对信息素养从不同角度都做了深入研究,如马海群(1997)从宏观上给出了概念;
张义兵(2003)比较了信息素养在技术、心理、社会和文化上的区别;
王吉庆(1998)认为信息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一般来说,信息素养是指经过培训能够运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
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能够助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

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虽然经过了高校开设的系统课程的培养,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科技信息检索等,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仍没达到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信息获取工具,但是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应用能力学生基本没有,在获取了大量信息后,学生无所适从,不能从中找出有用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没出校门的毕业论文中就集中体现出来了。说明高校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课程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只明白原理不会操作,纸上谈兵。

2.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

目前,网络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几乎天天上网,上网已成为其日常习惯。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如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娱乐占据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网络最初的目的就是信息共享,构建学习和工作平台,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不能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对信息缺乏敏感性,对专业知识缺乏关注。即使有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开展检索文献、网上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但往往这部分学生会不经意间被一些其他因素干扰,自制力差,忘了最初的目的。

3.高校学生信息道德有待提高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就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信息道德的培养缺失,学生只能依靠自身道德素养培养信息道德。据相关调查显示,某些学生浏览过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站,长期浏览该类网站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严重影响;
部分学生为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都在网络上查阅过相关文献并抄袭以达到快速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的目的,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
部分学生网上传播不良信息、参与网络骂战、网络围观,都对培养学生信息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信息道德的系统培养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

1.推进培养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推进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专业课中,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技能性课程,融入后的课程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信息素养;

(2)结合实践案例教学,将知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展开教学,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以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授学生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应用软件的讲授应该是最新版本的,应该灵活运用云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设置防火墙过滤掉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扰,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2)开设信息道德类课程,正确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使学生具备处理不良信息的能力;
(3)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如开展网络技能大赛,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共建校园网。

参考文献:

[1]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

[2]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

[3]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信息素养;
高校学生;
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62-2

信息素养自提出以来,逐渐发展为图情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案,也有很多作者做过相关的研究。本文提出连续性信息素养的教育,用以弥补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长期断层因而效果不明显的缺失。因此,此次“再论”,仍有一定的可行性。

根据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结合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现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式。

一、加强宣传,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地位

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引起学校各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能够将信息检索类课程提到校级平台上来,增加开课数目,可将信检课纳入部分专业的必修课范围。其次,在学生中间也开展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宣传活动,要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内涵以及培养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兴趣。再次,重视对信息道德与信息法律知识的普及,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道德与信息法的校级公选课,并多开设相关知识的讲座,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信息法律意识,约束其信息道德行为。

二、开展连续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改进信息检索课程内容

信息素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应该与大学生专业性学习的各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信息基本知识及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部分可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新生的“入馆教育”中实现。在教授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培养信息意识的重要性,并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有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并且可以在教学中普及信息道德与信息法律的内容,使学生对信息道德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意识。

(二)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应重点进行信息能力的培养的。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书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可以课堂教学与讨论、专题教学实践等为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确定一个专题,然后围绕选题,步步深入地检索各类工具书和从网上检索各类信息。最后整理出一份文献调研报告及一份专题综述。着重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三)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要重视并强化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在经过两年的学习,此时的大学生已有了一定水平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并对信息道德内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于信息道德的培养便有了很好的条件。大学三年级,学生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习的侧重点也由学习理论基础到研究专业知识,并且和社会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信息道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

1.培养学生高度的道德责任感与良好的道德意识。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才能保证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创造和传播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2.教导学生文明的信息行为和严格的自律精神。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下载各种资料变得相当容易,大学生应做到坚决不传播虚假信息,杜绝不劳而获地剽窃和冒用他人劳动成果。

3.训练学生较高的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当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大学生要有做出判断、选择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上网络泄密、被攻击破坏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与网络应用者的安全意识相关。所以新时代的大学生还要有较强的网络安全意识。

4.培养学生平等、互助的协作精神。作为一名网络应用者,大学生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树立共享资源的观念,不胡乱信息和窃取别人的隐私。

(四)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必须强调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并且稳固大学前三年培养的信息素养水平。这是他们面临毕业论文的设计和走向社会进行实际工作的现实状况所要求的。可以借鉴澳大利亚信息素养学科整合的策略。信息素养学科整合,就是指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互渗透。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培养学生专业学习中信息收集、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承担研究课题,为重大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提供信息依据。这是信息素养建设的高级层次,教师不仅仅局限在信息课程教学的狭窄领域中,而是参与学生专业学习,对学生专业学习中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信息评价与态度有一定的把握,建立信息检索解惑中心,解答学生专业学习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三、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工作要落到实处

图书馆工作作为正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凸现出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于新生的入馆教育,无论是在时间安排、内容形式上都要有所改变,这样为后期的信息素养教育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图书馆应制定定期的通识性全校培训,对于学生关注的“信息检索”“专家讲座”等项目应加大力度。高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信息实践机会,如组织“搜索之星”等大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动,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四、加强信息检索课程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

欧美国家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往往不是只有一个人,这样的教育结果会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更为全面。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此类方式。对于全校开设的信息检索课,可由多个老师共同承担。如专业课老师、计算机老师、信息管理老师、图书馆员、馆长、甚至大学校长等。例如,在大一学生的信息素养类课程中,可由图书馆馆长或大学校长等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教师担任,这样让学生在接触正式信息素养教育之初,就可以被这种很好的现实案例而打动,从而对信息素养培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大二的信息素养课程中,可由图书馆员和计算机专业老师共同担任,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技术水平。在大三的教育中,可由信息管理老师和法律、心理老师共同担任,这样会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在大四的教育中,专业课老师和图书馆员相互渗透,以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4-29

[2]王晓力.国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92-96

[3]邹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情报探索,2008(7):12-14

[4]杜安平.澳大利亚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剖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4):637-640

[5]颜务林,李亚芬.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剖析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77-80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介素养;
重要性;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在媒体信息的笼罩下,已经形成“地球村”。人们习惯于在媒介中寻找、搜索、验证各种信息。新闻媒介传播信息,传播知识和文明,进行舆论引导,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媒介在传播信息中也出现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信息污染、信息爆炸、信息匮乏和信息侵略,这些信息都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不利于本土文化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媒介素养的界定

媒介素养是舶来品,最早由英国学者20世纪30年代提出。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旨在通过开展对公众尤其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强化并提高他们对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进行清楚的判断,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从而更好地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已在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旨在提高媒介受众批判地认知吸纳媒介信息能力的终身教育,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身,参与社会发展。

二、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媒介认知、媒介意识、媒介能力、媒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从而使其形成科学媒介素养的实践过程。主要培养大学生对媒介及其信息的认知和鉴别能力。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将被动变为主动批判接受,不要成为信息的奴隶,能在信息的“洪水”中进行理性选择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第一,可以对信息进行批判式解读。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各种信息的价值,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第二,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能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从而对媒介形成全面的认识。第三,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媒介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如信息污染和信息暴力和信息侵略现象,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和批判能力,保护和传承本土主流文化,以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亚文化进行有力的搏击。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大学生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内容。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一)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

许多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主动选择媒介内容并对媒介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内容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因此,开设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势在必行,并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讲授模式、大力培养师资等,切实提高大学生选择、分析、判断及传播信息的能力。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1997年,中国社科院卜卫在《现代传播》第一期所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从这以后,一些零散的、自发的、不自觉的与媒介教育有关的活动开展起来。

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课程是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依附于其他相关课程中,也可以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必修课或全校的公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各个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人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丰富利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二)借助各种校园媒介,全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这些媒介资源包括:校园社团、校园报纸、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全面参与到网站的信息传播中去,做信息的把关人,做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实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同时,要重视和加强校园舆论传播,加强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发挥大众媒介的优势,努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大力宣传媒介素养的意义、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网络道德的辩论、举办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网站设计竞赛等,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判断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自主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该领域师资队伍缺乏,因此要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至关重要。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任务,必须多层次、多渠道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专业教育的局限中挣脱出来,突破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教育体制,构建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第一,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使高校教师接触并接受新媒体环境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熟练运用大众媒介的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 文献检索课程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254-02

1 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基于技术学角度而言,信息管理技术的实用性越来越突出,信息相关的控制者、管理者与应用者,均要准确、深入的认识到信息的属性与具体特征,了解信息的划分标准,掌握信息的运动规律,熟悉信息管理的相关概念,理清信息管理与知识关系的内在联系。基于社会学角度而言,信息技术只有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才能体现出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如果信息技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基于文化学的角度而言,文化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广义上讲,信息技术属于信息文化的范畴,所以信息技术包含着潜在的技术文化,而文化的潜在意义中也体现出技术层面的特征。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无论是基于技术学、社会学还是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均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国各大高校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单一,比如文献检索课程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未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采用统一、普遍的教材,并且把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来开展,面向学校的所有学生,未进行专业与年级的细分。这种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文献检索课程,必然会出于兼顾大局的需要而侧重于一些基本理论与基本检索技能的介绍,课程深度达不到实际所需的水平,并且未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需求,缺少必要的吸引力,因此,会降低课程的有效性;
此外,现阶段信息素养教育对信息法律、信息道德的教育涉及较少,存在一定的缺失。

2.2 教学过程中实践性不足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的就是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信息应用的基础,相应的文献检索课程也要强调其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但是现在的文献检索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模式,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也比较不利。

2.3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实践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文献检索课程对任课老师的技术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其不仅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计算机技术水平也要相对较高。但是现在很多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老师均是由图书馆员兼任的,虽然他们对文献检索的知识与方法比较了解,但是在专业课程方面却有所欠缺,无法保证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此外,各大院校对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相应的任课教师接受再培训的机会也比较少,这些均会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产生间接的制约作用。

3 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保证文献检索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3.1 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通过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可以看出一个人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由于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对文献检索的技能培训比较注重,忽略了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在设置文献检索课程时要增设这些内容,不仅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还要帮助其树立遵守信息道德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形成一个严谨、严肃、严正的信息态度。此外,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数字化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网络相关信息检索与应用,掌握文献检索理论知识后要进一步掌握计算机文献检索的技巧,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文献检索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3.2 提高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践性

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践性一直是各个学者所强调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也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增加实习课时的数量。例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结合上机实习,在学习一两种数据库的知识后,可以设计一些经典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并做出练习报告,通过及时的应用,帮助学生熟练、准确的掌握具体步骤与技巧,整个过程学生分析课题、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
也可以把文献检索课程设计到学生的毕业实习课题中,毕业论文中要求增设文献综述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全面提升其文献检索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顺利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

3.3 增强文献检索课程的师资力量

从某种程度而言,老师的综合素质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对于文献检索课程老师而言,要求其不仅具备相应的文献情报知识、信息操作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均要达到一定水平,而我国恰恰缺少这种复合型的人才。所以要增强文献检索课程的师资力量,充实信息教育的队伍。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下列措施:首先,引进专业人才,包括图书情报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提升信息教育的整体水平;
其次,加大硬件投入与资金投入,增设先进的教学设备,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老师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在教师队伍中融入终身学习的理念,促使老师积极参与到课题信息、科技查新等先进的研究领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授各种实践经验,带动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最后,在学校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部门,针对信息素养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与出版出台积极的鼓励措施;
相关学术机构也要以信息素养教育为主题,定期开展一些会议进行讨论,扩大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范围,实现全民化的信息素养教育。

3.4 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中引入“专项学分”制

为扩大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普及程度,可以将相关课程列入非专业任选课程,包括《图书馆学基础》《情报学概论》等,引入“专项学分”制,将其它的一系列信息素养相关的教育形式均列入相关内容的认定,包括新生入馆培训、数据库相关知识培训、图书馆书库管理等,与上述非专业任选课程一起,形成一个信息素养系列课程,进行严格的课程考核,并做出硬性规定,即“未在图书馆获得两项以上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专项学分的学生,不予发放毕业证书”。这种各项课程信息素养系列课程与“专项学分”制有机结合的模式,可以有效的保证信息素养系列课程的实施效果。

4 结语

总之,信息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曹张军,陈婷,张兴群.从文献检索、专业计算机到专业信息素养―― 高等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学体会[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10.

[2] 黄琼.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182-184.

[3] 程翔.国内医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10):54-57.

[4] 朱晓丽.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23):62-65.

[5] 张慧卿,朱冬香.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北京化工大学学生信息素养调查透视[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122-124.

推荐访问:素养 大学生 论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五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精选5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