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墙绘社会实践收三下乡获与体会4篇

时间:2022-09-23 11:40:06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墙绘社会实践收三下乡获与体会4篇大学生墙绘社会实践收三下乡获与体会 2021年第20卷第23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 23Industrial&ScienceTribune创客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墙绘社会实践收三下乡获与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墙绘社会实践收三下乡获与体会4篇

篇一:大学生墙绘社会实践收三下乡获与体会

21 年第 20 卷第 23 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 ( 20 )

 23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创客教育理念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探索———基于沈阳工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析□丁熙存 杜 新【内容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为深化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深度结合。探讨高校社会实践与创客教育理论结合所发现的问题,以高校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创客教育理论为纽带,优化校内外资源组合,培养具有“创造、合作、动手、创意、分享”特征的社会优秀人才。【关键词】大学生; 高等学校; 社会实践; 教学策略; 创客教育【基金项目】本文为 2020 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编号: S202010142006S) 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丁熙存,杜新; 沈阳工业大学一、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与创客理论( 一) 概念界定。1. 高校社会实践教育。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区分于传统教学模式,高校的社会实践教育拥有其特殊性。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学生们增长才干、了解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路径。在课堂授课的主导下,通过学生社会实践学习这一系列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来共同实现高校育人的目的。2. 创客教育。“创客”一词近些年来在中国被过度使用,甚至只要是与生产制造沾边的东西就被冠上“创客”的标签,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开发学生兴趣以及项目学习的形式,倡导“造物”、“分享”、“跨学科”、“团队协作”、“创新”的素质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创客教育课程模式和体系,将创客教育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相融合是全面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创客教育”对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 二者广义上的包容性。社会实践教育从广义上看,是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其接受的一种主动式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并不是按照传统教学的静态理论体系而发展的,而是以满足学生自主理解; 结合实践理解、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目的诞生的新时代教育方式,满足培养步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落实“互联网 + ”战略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为载体,对高校学生进行培养,利用各个专业的互补成立项目小组,还可以利用网络,集合大家的观点使其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更好发挥。创客教育强调在跨学科的综合中达到知识的创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辅助,致力于全人的培养。可以看出二者的概念中具有广义的互融性,而且二者的概念都以学生的个体特殊性为出发点进行开展育人课程。帮助学习者进行合理引导,强调其参与性与自主性,让学习者自发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三) 价值取向上的联动性。1. 实用性取向。二者的服务对象是高校中所有的在校师生,高校内部的成员理应是两者融合后新教学形式的主体,两种教育方式都应深入社会,在课程中让每一个参与者为社会乃至人类而创造价值,并从中获得自身感性认知的升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实际,从以政治教育为主的教学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 从以资源导向为主的教学向目标导向进行转变; 从以计划组织的教学向项目运作进行转变; 从以感知教育为主的教学向就业教育进行转变。2. 个性化取向。在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与创客教育中,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对象都是具体的个人,每一个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理论知识以及人格素质都存在个体差异,而社会实践与创客教育理论相结合则可在实践活动中为不同的成员提供与其能力相符的社会活动,将实践主体力量达到最大化的转向社会。同时,作为主体力量的学生也能在开放性的适宜实践活动中,打破课堂局限,在社会中进行个性化探索,提高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多方面能力。而创客本身的意义就是通过这种创新教育模式,让参与者们在实践、合作、开发的活动中,提高参与者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意识。3. 理解取向。由于参与者中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认知的不同以及想法的多样性等,在实践中必定会产生碰撞,但在某一种方面上也可以说,此类碰撞正是社会实践教育与创客理论教育结合后的独特体现。因此,在此理论中势必离不开成员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交流与包容。二、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与创客理论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一) 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目的性模糊。目前我国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度仍然不高,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依旧片面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实际、流于形式。所以大学生们也就形成了“重成绩分数,轻过程目的”的心理,因此高校要使社会实践教育达到预期的水平,势必要解决目前目· 3 3 2 ·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年第 20 卷第 23 期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21 ( 20 )

 23的性模糊等问题。从个体的特殊性出发与创客理论结合,注重多学科融合可以拓展实践形式和内容创客教育理论,强调参与者的直观感受及其自身价值理念的升华,致使参与者注重实际过程,明确教学目的。( 二) 高校社会实践教育规范性差。根据 2018 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教学规范不足,高校应加强跟岗管理。社会实践是培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应科学组织,尊重学生意愿,依法实施。严格遵守学校、实践单位与学生三方实习协议的签订,明确参与者权利义务与责任。三、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与创客理论新实践( 一) 诞生。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对高校社会实践的理论探索已有多年历史。但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并不能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进行由理论到实践再到课堂进行反思的学习闭环。甚至与自身专业严重脱钩,无法发挥同学们的才智优势。2015 年 5月,一位同学跟几位法学专业同学沟通后,很快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高校社会实践与创客理念结合的活动。经过几次的实践探索,意外发现不仅同学可以锻炼自身专业,而且被服务者的反响及效果显著提高。文法学院青丝带志愿者团体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好地搭建服务平台,团支部举办各类社会实践宣讲会,开展社会实践培训,开展线上与线下社会志愿服务,帮助学生们正确释放自身热量,加强学生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同时,丰富了各个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同学们团结协作、沟通交流、融入社会的个人能力,也通过沈阳工业大学青丝带志愿者团体这个平台为纽带,加强了高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二) 成长。2019 年 6 月,团中央下发《关于开展全国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沈阳工业大学积极响应号召,抓住这个契机,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青丝带志愿者团体卯足劲,在 2019 年暑期围绕“社区公益”、“乡村公益”、“公益实践”三个方面,将“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沈阳地区乃至全省率先铺开。通过一个半月的时间,参与人数1 400 人次; 协调合作单位 17 家; 涉及地方政府 5 个; 影响人数 3. 6 万人次; 影响村镇 2 048 户。期间开展了一期、二期抚顺县鲍家村乡村文化墙绘活动; 一期法制宣讲社区普法活动; “三块石”重走抗联路活动; 线上鲍家村翔宇农业合作社( 山野菜) 系列产品包装设计大赛,结合学科优势顺利进行。2020 年 3 月,因新冠疫情很多活动所滞后,沈阳工业大学青丝带志愿者团队随即调转工作核心,巧借疫情之机,把握众多大学生滞留于家的实践情况,结合线上工具火速分配任务,联系各师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索寒假、暑假等返乡社会实践与创客理念结合。在疫情期间的那段日子,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青丝带志愿者团队的成员们,在社区为邻居的小学生辅导功课; 在街道自愿成为战“疫”一线的工作人员; 在市场张贴自制防疫海报为民众普及防疫知识。各个高质量活动有序进行,参与人数1 200 余人次,使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青丝带志愿者团体影响力空前增强。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积极参与社会各类实践活动,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青丝带志愿者团体受到辽宁共青团点名表扬并以此为榜样进行推广。( 三) 收获。借助“高校社会实践与创客理念结合”系列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加入这个大家庭中来,深入基层,把从书本上习得的专业知识回馈给社会,用青春的力量为这个国家增添一分热度。今年的活动共有2 000 余人参加,其中巩佳奇是今年疫情实践系列活动的一名参与者,也是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青丝带志愿者团队第二课堂中心的管理人员。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高校社会实践与创客理念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他说: “我更愿意参加我们团队的志愿活动,只有在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以青丝带志愿者团队才能展现我自己的专业价值,这样的活动更结合社会实际,使我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每次参与活动更像是一种工作。”每年新生都会参加社会实践类的各大团体,但是最后普遍因各种因素退出其他的社会实践类的团体,而我们团体 95%的同学都是因离校而请退,可见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四) 成就。从一开始的“上门找”到现在的“找上门”,仅用了 5 年的光景。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青丝带志愿者团队已经可以熟练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从最初 25 名成员,到现在拥有新、老成员 3 000 余人,现团队成员依然逐年递增,发展逐步稳健。2018 年后将社会实践的重心转移到,让参与者的创意转换为现实,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的创造价值。让参与者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专长创造最高价值的同时,完成“凝聚强大合力推进振兴乡村”的宗旨。“辽宁共青团微信平台”、“美篇一县工会专栏”、“大学生记者报”等媒体曝光十余次,每一次取得荣誉都见证着青丝带志愿者团队的成长,见证着高校社会实践与创客理念结合的可行性。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完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交给我们的任务,还团结引领着沈阳工业大学学子们关注乡村、心系社会,引领大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四、高校社会实践教育与创客理论融合实践后的反思对学生而言,志愿者团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头脑风暴”的新平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加入自身专业背景和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引导学生们获得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对高校而言,创客理论对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对高校创客教育的推行具有宏观性的引导,并推动整个体系有效升级,最终培养出一批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新时代优秀青年。【参考文献】[1]杨继瑞. 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 高校理论战线,2010,2[2]李薇薇. 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的功能探析[J]. 教育探索,2014,9: 19 ~21[3]张兰玉. 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客教育课程模式探析[J]. 科技与创新,2020,22: 92 ~93[4]万超,魏来. 创客教育: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5[5]班雪凡等. 学子“返家乡”架起乡情桥———江苏省东台籍大学生返乡实践硕果累累[J]. 中国就业,2020,10: 24 ~25· 4 3 2 ·

篇二:大学生墙绘社会实践收三下乡获与体会

迭墼些堇查堂堕堂亟!Q!!生箜!塑 二』!坚堡塑堡:旦!尘垫y!!尘!里尘鱼!!!堕也!坐g!!!!鳇·103·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暑期社会实践肖梦倚,刘 超,王艳,杨远梅(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0106)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保障国家安全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库。作为高校人才库与社会文化零距离接触的最好契机,应借助暑期社会实践主动作为,运用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优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特点,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平台,结合实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转型与开发,提高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转型;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7)02—0103—0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文明的延续,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象征,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保证,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竞争力口J。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现我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学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基地,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责任∞J。大学生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接班人,应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含义,及其对国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甚少,缺乏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渠道和实践机会,无法践行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家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Hj,对提升大学生思想修养、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与国家非物质遗产文化的结合,可以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用专业的双手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分布(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性”的特点,它与一般的文化遗产有着截然不同的传播形式,它是依靠着人与人之间的口传心授,得以代代相承延续。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纽带,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向外传播扩散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变化。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渐渐不复存在,而是成为各个时期不同元素所融合的综合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多变性、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随着全球多元化浪潮的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全球文化发展战略的转型从各方面都影响着入类社会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取代性、独特性、传承性等特点。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被全球文化大融合所排挤,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否定,被国家体制所忽视的局面。这就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严重的流失性、失真性和多变性,导致许多项目的失传或者变质,阻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收稿日期]2017—01—18[作者简介]肖梦倚(1990一),女,汉族,四川眉山人,工学硕士,成都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万方数据

 ·104·喧丕速亟些垫鲞堂瞳堂拯!!!!生箜!塑 』塑里!!垡堡些坐!!!生!翌!!壁‘!’!!b望堡坐堡!!!!篷产的传承发展。(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2006、2008、201 1、2014年不同批次的录入,现我国共计拥有13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分为: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医药、曲艺、民俗、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和游艺与杂技十一类。综合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以传统技艺和传统戏剧为主,传统民俗、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间文学类项目为次,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曲艺类项目稀缺的结构特点。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分布于历史悠久、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集居的地域。在宏观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组团状分布,其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型与开发纵观近些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单纯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无法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精髓的传播。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需寻求一条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市场结合起来,不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创新型路径。适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反客为主将传统的静态被动保护模式转化为主动营销保护模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满足市场经济需求,借助市场促进和监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市场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不少学者认为,旅游开发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现代的发展环境与生态空问j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最大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度和保护意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群众基础,形成一种人工干预的“次生态”环境,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稳定。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校园特色实践课程 i学校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基地,无疑承担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学校在遵循文化发展的前提下,有义务将国家的文化瑰宝和结晶深人到学生实践教学课堂中,把国家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甚至民族的重要性,自觉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用所学专业知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和商业价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与转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化大学生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但由于年龄和地域的限制,现在大学生只顾追逐眼前新鲜事物,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渐行渐远。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与社会近距离接触的最佳时机,是深入基层了解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的最直接渠道,可以增加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通过实践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内涵以及传承的方式,增加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亲近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了解转化为实践运作。通过全面调查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面临的危机,借助实践研究成果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固化的存在,古旧的延续,而是一种文化的构建和融合,每一代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加入属于那个时代的新元素,以新形式传承下去。而这样的传承,需要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型人才,用专业的知识和手段,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前提下,与时俱进地演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传播途径,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大学是一个孕育社会文化建设专业人士的摇篮,实践是专业人士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只有小区域的代代相传,缺乏新时代的接班人,一旦固定的接班人无法传承,将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断层与灭绝。大学生有着极高的学习能力和对社会认知的热情,但是缺乏可以施展抱负的机遇和平台。大学可以借助于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提供给大学生一个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班人直接接触、手把手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机会。大学生可以快速学习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更好地打造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新时代各类传播方式,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为国家非万方数据

 堕签鎏盟些堇查堂瞳堂握 !!!!生箜!塑:二』!坠望堂堂望!尘垫y!!生!翌塑鱼!!!垦型i!坐堡!!!!篷’105·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转型(一)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意识学校在借鉴和学习人类文明发展优秀成果时,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j,承担“以文化人”的重要任务。在校大学生是文化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分子,肩负着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担任着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角色。所以当代大学生,需要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认清校园内所无法解释和涉及的各类问题,增加大学生对国家地域、文化的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己的民族身份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自觉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学习、精神保护、精髓宣传的队伍中去。让大学生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及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理解,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二)结合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稳步转变的方式,实现着自然选择。我院借助学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依托九寨沟现有旅游基础,采用经济效益复制化,打造九寨马家——云端上的村寨,风景名胜旅游胜地。我院师生先后两次深入九寨沟县马家乡进行实地调研,熟悉当地白马藏族文化,了解政府全力打造马家乡精品旅游小镇的目标,制定详实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工作内容,并于暑期组织学生30人,赴九寨沟马家乡进行社会实践。前后参与时长22天,完成了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惠民工程。以传承和保护白马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伯舞和南坪曲子,采用专业墙绘方式,绘制到乡村巷道的墙壁上,不仅改善了村庄巷道景观,还突出了白马藏族的民族特色。此外为满足当地政府旅游转型需求,我院师生分别完成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两套、手绘明信片帮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马家——云端上的村寨宣传片制作等,将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觉、听觉、动静结合方式重新塑造和宣传,完成了九寨沟马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转型的第一步,成功为马家乡进军九寨沟转型为成熟旅游商圈打下了坚实基础。五、结语本文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精神弘扬中的角色定位。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和特点分析,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型之路。结合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大学生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调查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内涵。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所学专业和现代化发展技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文字、图像”三位一体的传播新途径,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反客为主”的保护新形态,使大学生了解、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年轻一代的独特视角与个性表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者和艺术家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的新思路,从而使青年学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去。【参考文献】[1]程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66—1172.[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47):83—89.[3]唐翠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特色校园[J].教育观察,2016(5):48—49,[4]曹雪亚.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2011(3):30—32.[5]陈思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播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5(7):79—82.(责任编辑:刘丽)万方数据

篇三:大学生墙绘社会实践收三下乡获与体会

20 第 11 期 │《党史博采》35党建研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建设服务型学生党支部,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一、志愿服务在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在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志愿服务是深化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真知源于实践,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纳入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机制,是深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载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理论学习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让学生党员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仅能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做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还能在服务中培养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达到提高修养和锤炼党性的目的。(二)志愿服务是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就要加强党员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学生党员而言,志愿服务就是一个重要纽带。通过志愿服务,一方面学生党员能更好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迫、所期所盼,进而精准进行帮扶救助,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做好事,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能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对大学生党员和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温暖,增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三)志愿服务是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是一种无形教育方式,其特有的育人功能、示范功能、培养功能越加凸显,是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投身志愿服务,学生党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还要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就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创先争优,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在服务中又能收获成长,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能强化自己的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组织发展。二、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滨州学院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 2019 年作为“支部建设年”,切实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建设中形成了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以滨州学院为例靳雪银(滨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山东滨州  256603)[ 摘要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服务型党支部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提升党员素质、激发党员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滨州学院为例,实证分析了三个典型的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案例,并就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 志愿服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 作者简介 ] 靳雪银(1986-),女,汉族,甘肃张掖人,滨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 本文系滨州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ZXYDJ192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 ] D267.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6-8031(2020)11-0035-02

 36《党史博采》│ 2020 第 11 期党建研究建设品牌。(一)绘出党员风采,建设美丽乡村滨州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注重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领航作用,勇做承担社会责任的“领跑者”,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师生党员的专业特色相结合,精心打造主题墙绘精品工程。2016年,支部骨干党员牵头成立“美丽乡村”志愿服务团,截止 2019年先后到滨州市沾化区、邹平市、惠民县、无棣县、阳信县、博兴县六个县(市、区)的 10 个乡村,围绕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特色产业、民风民俗等主题设计并进行墙体彩绘,用艺术服务社会,用画笔描绘美丽乡村,积极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二)义务家电维修,助力和谐社区滨州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在支部建设中注重“学”“思”“践”“悟”的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在“学”中筑牢思想根基,在“思”中碰撞智慧火花,在“践”中彰显先锋本色,在“悟”中提升党员修养,充分发挥“E来电助修站”的良好辐射作用,积极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在实践中淬炼党员本领,在服务中砥砺党员党性。2015 年,支部成立以学生党员为骨干、以家电义务维修为主的志愿服务组织“E 来电助修站”,累计助修时长 800 多小时,维修家电近 6000 件,5700 余人受益。“E 来电助修站”最初只是简单地为校内师生修理一些小家电,后来逐渐走出校园,走进居民社区,每周六义务为居民服务,讲解电器使用和保养常识,免费维修小家电和常用电器。几年来风雨无阻,有效解决了居民家庭中存在的小家电售后服务滞后、维修成本高、维修点难找的问题,帮助居民科学处理了大量的废旧小家电,避免了小家电在家庭中因使用不当造成的安全隐患,让社区百姓得到了热情、贴心的免费服务,对和谐社区、文明社会的建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发挥专业特长,激发创新活力滨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立足党员专业优势,创新志愿服务活动载体,依托学院现有机电产品创新协会、人工智能协会、工程图协会和挑战者汽车联盟协会四个科技创新类社团,成立“爱创新”科普志愿服务团,在打通科普服务公众“最后一公里”上积极作为,为加快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激发青少年创新梦想注入新鲜活力。2018 年,支部成立以学生党员为骨干的“爱创新”科普志愿服务团,先后 6 次走进滨州市滨城区第六小学、第六中学开展“普及科学知识 携手共筑中国梦”系列活动,分别赴德州市庆云县大范村、滨州市阳信县温店镇张胜还村开展“科教 e 站”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利用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开展项目教学、体验教学,开设牛顿第二小课堂、科技手工 DIY,开办航空文化展、科普讲座等,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学习科学,不断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开拓他们的认知视野,通过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科学世界的窗。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建设滨州学院各基层党组织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机场学院学生党支部走进济南遥墙机场,体验人工智能设备,化身“智慧”志愿帮手,用专业知识帮助旅客们办理业务;教师教育学院学生党支部关心关注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学业指导思想、亲情陪伴、心理辅导……各类志愿服务受到社会广泛好评。然而,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中,也依旧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一)存在不足一是志愿服务渠道局限,服务时间短暂。以艺术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主题墙绘工程为例,每年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志愿服务,由支部去联系村,且一年只有一次,不能充分发挥项目的品牌效应和辐射效应。二是志愿服务水平有限,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以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E 来电助修站”为例,学生主要依靠自身学习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维修服务,对于一些简单的、小的故障问题能够快速解决,但遇到复杂的、大的故障问题就无力应对,严重影响服务对象对志愿服务的满意度。三是志愿服务管理松散,服务过程不规范。以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爱创新”科普志愿服务团为例,虽已形成基本的服务流程,却未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服务成员臃肿,分工不明,服务活动缺乏长远规划和及时总结,经验成果未得到有效积累和传承。(二)改进建议一是畅通志愿服务参与渠道。搭建志愿服务平台,设立志愿服务基地,实现与社区、社会组织、村委会等组织的合作,推进项目化工程、订单式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宣传,增进服务团队与外界的互动联系,形成积极活跃的志愿服务氛围。二是加强志愿服务系统培训。加强业务指导,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尤其是像“E 来电助修站”这样技术性较强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议配备资深专业指导教师,增加相关实践课程比重,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传、帮、带的模式培养业务骨干,进而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完善志愿服务规章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明确成员责任分工,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登记造册,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对志愿服务内容要长期规划、提前审批,对志愿服务活动要跟踪记录、审核验收,对志愿服务效果要客观考核、及时总结,使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靳烨 .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建设服务型学生党支部 [J]. 品牌研究 ,2019(06):186-187.[2] 刘廷明 .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以滨州学院为例 [J]. 党史博采 ,2018(05):53-54. ■

篇四:大学生墙绘社会实践收三下乡获与体会

学术71HEILONGJIANG LIANGSHI发挥艺术专业特长,助力新农村墙绘发展——以西安培华学院暑期“三下乡”为例“三下乡”活动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自1997年推行“三下乡”政策至今,每年寒暑假都有大批学子涌入农村,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促进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专业服务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关注农村基层发展,结合“双百工程”,争做“新时代大学生。”2020年7月,西安培华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兴乡致青春”团队来到宝鸡市金台区王家坡村开展以专业服务社会,以画笔谱写青春的墙绘实践活动。秉持着以“走出象牙塔,助力新农村”的理念,充分发挥艺术专业的优势,为新农村文化发展添砖加瓦。通过梳理“三下乡”活动,笔者对本次“三下乡”墙绘实践活动中存在问题提出以下思考及改进建议。一、将艺术设计专业融入到“三下乡”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一)将艺术设计专业和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三下乡”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也有助于开辟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新思路。课堂的学习终归是理论,要真正理解则需要走进社会,亲身体验。

 在社会实践中能吸取到不同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才能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做出真正符合人类需求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朋友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要坚持知行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展现出青春向上、勇于担当的高校青年气质,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利于检验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二)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实践性,开拓创新型思维,提高学生专业能力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当设计映入大众眼帘的第一刻起,大众能很快地对这个画面产生一个感受,做出自己直观的反映,即对这个画面是喜欢或是反感,因此在实践之前需要先了解实践地现状和农村大众对艺术可用性的需求,与平日在校做设计有较大的不同,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设计更偏向“天马行空”,充满理想主义,但是在“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则需要结合实践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地方特色,人文环境等,积极寻找设计亮点,挖掘社会热点和流行元素进行设计,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将人文、历史、地理、数学、设计学科相互更好的交融,有利于学生全面综合性的做设计,增加设计作品的趣味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二、结合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助力新农村墙绘发展(一)墙绘在中国农村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近代以来人们开始喜欢追求个性化的艺术,用墙□

 尚 淼

  杨 羿(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

 要:“三下乡”活动包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自1997年推行“三下乡”政策至今,每年寒暑假都有大批学子涌入农村,把所学知识付诸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本文以西安培华学院为例,充分发挥艺术专业学生优势,助力新农村墙绘发展,同时在墙绘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关键词:三下乡;艺术专业;新农村;墙绘作者简介:尚淼,女,陕西安康人,硕士,西安培华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

 杨羿,男,四川泸州人,西安培华学院。

 粮农学术72HEILONGJIANG LIANGSHI绘表现出对艺术的解读,展现一种个性与创意。这种艺术从视觉角度更有冲击力,也受到了大众的追捧与喜爱,并且在当代新农村建设中很受人们的喜爱。墙绘艺术是装饰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墙绘艺术也被称为壁画艺术,记载着人类的部分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依据。近些年来国家和政府大力扶持和发展新农村,因此新农村建设备受相关部门关注,墙绘艺术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载体在新农村的推广和实践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并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农村墙绘艺术,是精神文化,也是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生产和生活的艺术载体,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是一种直观的艺术表达方式。西安培华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在宝鸡市金台区王家坡村开展墙绘布局设计、题材分类、色彩设计、主题理念等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二)王家坡新农村建设中的墙绘设计理念王家坡村的墙绘地点位于村口,面积为300平方米,地理位置为山底,盘山公路陡峭且蜿蜒,因此它不仅一道文化风景,同时村口的墙绘也是王家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结合地貌特征,经与当地村委会负责人协商后,确定在村口宣传以党的方针政策、传播新农村文明新风、传递正能量、传达精神文明为主题。因此在墙绘设计时须从王家坡实际情况出发,既要注重图形内容设计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也要讲求美观性。根据现场勘查了解到王家坡村风景秀丽、依山傍水、适合宜居,根据当地情况绘制山水风景题材“美丽乡村-王家坡欢迎您”的主题,表述的是和谐欢快的生活环境,美丽和谐的色彩也能提高乡村居民的审美情趣,这样的主题也更容易收获乡村居民的喜爱和关注;以“乡愁”为主题的画面体现中华民族的美德,鼓励村民为乡村的美丽建设做出贡献,绘制出“建设美丽乡村,留住最美乡愁”主题(图1-2),结合党政宣传党建标语口号为题材,正确引导乡村居民思想意识,正确指导居民有效的开展劳动实践,促进乡村的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依次设计出顺应时代、充满创意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梦”主题。(三)王家坡村墙绘设计的表现手法相比于十年前简单涂鸦与字体宣传的农村墙绘,新农村的墙绘艺术更多的是要够构建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新农村时代形象,不但是可以将居民生活文化展示出来的一个文化载体,而且也将时代的进步的标志传播给乡村居民。在王家坡村墙绘版面设计的过程中不断对墙绘主题、色彩、画面布局设计进行优化,设计表现手法主要采用的是平构的方式上色,画面干净、色彩艳丽、主题鲜明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画面图形的线条流畅放松,人物动态以剪影的形式稍做夸张变形,简单却不失有趣,非常的轻松愉悦;主体画面按照主题依次排列开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同时单个截取也能够成为一幅单独完整的画面,有故事情节和叙事作用,使乡村居民能够快速明白其中含义。三、总结与展望此次暑期“三下乡”的墙绘因为雨天较多,墙绘地点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盘山公路,加上时间较为仓促,没能达到专业墙绘艺术创作团队的水平,导致墙绘作品不尽如人意。除此之外,新农村建设中的墙绘艺术出现了当地居民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当地居民对文化建设乡村发展的关注力度不够、欣赏和理解力较为笼统,因此阻碍墙绘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能更好的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墙绘艺术在新农村文化振兴的建设中保留了审美和教化功能,服务于乡村居民,并随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它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地域文化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把握其现实性和艺术性,墙绘设计与周围的青山秀水、乡土气息、村民生活交相辉映,不仅起到美化装饰新农村的作用,也要满足新农村大众的审美实际需求,使墙绘艺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独树一帜。新农村的墙绘艺术经过一定的时间相信会慢慢趋向成熟,在肩负文化传播使命的同时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时代艺术产物,衍生出许多为乡村居民生活带来便捷、提高生活幸福感的功能。未来我们会组建专业的墙绘社团,在学生课余的时间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乡村墙绘艺术课程,将传统与时尚的理念相互结合,致力成为乡村振兴建设中墙绘艺术新的发展方向,为新农村的墙绘艺术注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长期的实践训练保障,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力争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农村的墙绘作品,真正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走进每个人的身边。参考文献1.《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的提升路径研究》,张杰,20202.《新农村建设中的墙绘艺术可用性研究》,钱利颖,2018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墙绘艺术表现研究》,沈慧敏,20204.《新农村墙绘艺术的实践性研究》,陈方瑞,20205.《走向城市、社区、乡村的墙绘艺术——当代壁画的新趋向》,王芳,2019

推荐访问:大学生墙绘社会实践收三下乡获与体会 社会实践 三下乡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