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论文【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6 18:05:05 来源:网友投稿

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起着艺术启蒙的关键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艺术审美的牢固基础,在初步拥有一定审美水平之后,为以后的素质教育做了有力的准备,并将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及文化修养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美术教育论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五篇】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起着艺术启蒙的关键作用,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艺术审美的牢固基础,在初步拥有一定审美水平之后,为以后的素质教育做了有力的准备,并将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及文化修养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养成幼儿良好的个性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在课堂之上,可以让儿童大胆的进行涂鸦,不受拘束的尽情绘画,这样的美术作品既能展现幼儿天真的心灵,也能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从儿童的美术作品之中,可以明显的反应出他们每个人所独有的性格特征,其中可能有大胆、主动,也可能有呆板、懦弱,可能有热情、敏感,也可能有缺乏独立,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性格特点,并对幼儿所表现的积极性格因素加以鼓励,对消极的性格特征予以引导改正,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不应过多的对美术技巧进行规范,在对绘画材料及工具进行简单介绍后,可以让幼儿自行选择绘画的方式和绘画内容,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美术课堂上,更加活跃的表现自己的思维,释放自己的个性。

(二)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人类大脑有着独特的构造,左右脑分管着不同的思维行为,其左脑主要分管抽象思维,右脑则负责处理具体形象的信息。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文字的记忆、数学知识的掌握,都属于左脑的掌管范围。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中,往往存在左脑负担过大,右脑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开发幼儿的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开发右脑的目的。而且在美术课堂上,存在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可以让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大脑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并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协调性。

(三)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行为,所以学前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它将幼儿的创作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每一名幼儿都有美术创造的无限可能和潜能,幼儿教师要平等对待和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的发展,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同时,幼儿教师也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行为,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限制,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帮助幼儿健全和完善人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儿童的绘画是其在有意识的表现所观察的生活的结果。幼儿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往往喜欢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他们往往对那些新奇的、富于变化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主动的去捕捉和发现美,并通过绘画去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形象记忆力的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是指其能够对见到的事物进行记忆,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通过回忆将事物的形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都是以事物形象作为对象的美术活动,儿童在观察、记忆和描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项美术作品,有效的锻炼了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在幼儿对观察绘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引导其回忆自己所曾见过,但又不在身边的一些物品,并让其通过美术的方式描绘出来,从而对其形象记忆的调配能力加以提升。

(三)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也是其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通过学前美术教育让儿童拥有最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为其创造能力的释放开创一条通道。有了创造性的思维之后,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容进行再次的组合和创造,从而获得新的观念、方法。

(四)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时观察能力与记忆能力的一种发展、延伸和升华。由于对于外部事物没有过多的概念性拘束,儿童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某些而不见的事物,在儿童眼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绘画等美术活动,可以让儿童拥有一个释放这种想象的渠道。幼儿通过绘画将自己所理解和想象的事物予以展现,在得到鼓励和认同后,他们能更加积极去发展自己这份想象的才能。

(五)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思想的培养学前美术教育不但包括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也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虽然由于幼儿特有的年龄特征,不可能对艺术审美拥有过于理性的审美分析,但可以通过幼儿教师的合理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美的存在和基本形式。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儿童在认识、发现、感受和创造美,进而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并培养丰富的艺术情感,这也是开展学前美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三、结语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提高幼儿观察力,有助于开发智力

幼儿教师在向幼儿讲解美术的时候,不自觉的对幼儿进行视觉与听觉上的锻炼,培养其独特的观察能力,同时,听觉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

(二)丰富幼儿生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色彩斑斓的世界对于心智尚未健全的幼儿来说,处处充满了好奇与魅力,幼儿的脑力与语言限制其准确的表达出内心的想法,而绘画能够有效缓解幼儿迫切的想与世界交流的欲望,丰富其日常生活。

二、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的方法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美术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幼儿园美术教学中,通常是幼儿自己拿起画笔完成一副简单的作品,缺乏新意,长此以往,幼儿的兴趣必会大大降低。因此,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丰富教学环境。首先,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多去室外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引导其联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自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之创作于绘画当中。其次,幼儿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例如将画具与材料放置于讲桌,让幼儿自行选择自己满意的材料进行美术创作,待完成后将作品贴于教室的墙上进行展览交流。幼儿在此过程中都是自己亲身完成,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与做事习惯,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又能有效培养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幼儿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鼓励幼儿进行创新,变废为宝,例如绘画用过的废纸,可以用来折纸,废弃的易拉罐可以做成精美的小花瓶等,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改善教育模式,注重因材施教

当前,我国的幼儿园教学多数均采用小班化教学,幼儿教师在注重对幼儿的悉心教导的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干涉,确保儿童拥有自己的“小空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儿童眼里,所呈现的东西也不一样的。教师应鼓励儿童多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此外,幼儿教师还应结合不同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其进行要有针对性的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增进师生交流,提高学习热情

幼儿园的平均儿童年龄在3岁到7岁之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其特殊的心理发展状况使得幼儿教师必须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美术活动是需要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交流的一门教育活动,幼儿时期的儿童,内心比较脆弱,幼儿教师应对其多加鼓励,不断引导儿童完成当下的任务,对任务完成较好的儿童,适当进行物质奖励,增强儿童的上进心,提高其对美术的学习热情。

(四)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幼儿心理体验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1美术教育思维僵化影响幼儿创造力发展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思维僵化,还停留在判断教学效果的优劣在于幼儿能否将一个物品画得“很像”的思维上。例如画一个苹果,能画出红色或者绿色,比较圆的苹果,并且画面比较整洁就算是幼儿学得不错,老师教得不错。假若幼儿画出了黄色、紫色的苹果,甚至可能苹果的形状是棱角分明的,就无法得到认可。幼儿美术教育陷入过度注重技能而忽略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最终导致的是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

1.2模式化教学阻碍对幼儿创造力的引导

现在的幼儿美术教育过度受限于教学的流程和模式,一般的授课模式往往是教师讲解,示范,引导联想,幼儿模仿,教师指导修改。固化的流程,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在引导联想的环节,教师往往会告诉幼儿月亮像船、像镰刀,像香蕉……幼儿对月亮的联想也局限在有限的事物范围内。本应该最能够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引导过程,反而成为最限制幼儿创造力的环节。

1.3家长教育思想落后,扼杀幼儿发散思维发展

除了社会和教师的思想误区以外,幼儿家长往往在教育目的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代社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一部分家长来说,自己家的孩子“多才多艺”可以让自己“脸上有光”,“有面子”。抱着这样的想法让幼儿参加美术课程,于是注重的就是幼儿绘画是否“专业”,“像真的一样”,而忽略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注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强调用色、构图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还会引起家长不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积极性,并且扼杀了幼儿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萌芽。

2借助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措施

2.1教师角度

(1)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做好铺垫。

最适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课堂师生关系是能够实现教师与幼儿共同发散思维的关系。当前一些有前瞻性的美术教师采取主题式教学,即以一个词语、一个场景作为一次课程的主题,例如某种动物、植物,某个季节,某种食品等等,不附加任何限定,由教师与幼儿一起实践,甚至可以加入音乐和游戏的元素,让幼儿自己根据对主题的理解进行绘画,从而塑造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创造力。

(2)拓展幼儿的联想能力,为培养创造力创造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为幼儿发散创造力提供适当的氛围。例如一件事物的理解,不应先向幼儿讲述应当如何记忆和理解,而是要先了解幼儿的联想,并在幼儿联想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引导幼儿自己去进一步思考和联想,甚至产生主动创造的愿望。

(3)兴趣为主导,激发幼儿创造力。

在美术实践过程中,要推动幼儿用眼观、用耳听、动手练,引导幼儿尽可能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去接触和感受外部世界,并尝试用自己的思维将这些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由于幼儿的记录大多是以绘画为主要模式,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幼儿有目的地将所见所闻画下来,既能够加深印象,又能够培养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

(4)转变单一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幼儿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多元化的,并且这个过程中应当以幼儿为主体,基于幼儿的角度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幼儿多观察,多思考,多时间,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在实际生活中采取不同的措施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并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在课堂上挑选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①多媒体合理运用。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可以借鉴投影仪、录音机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仪器,帮助幼儿通过感知、感觉了解外部世界,使幼儿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更加立体化,更加生动。②情境化的教学。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打通思维与现实世界的通道,美术教师可以创设与幼儿所学习的内容相似的情境,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建立构图和绘画的意识。③小班化教学。考虑到成人的注意力有一定的幅度,而幼儿往往又活泼好动,因此要尽可能采取小班化教学,使每一名幼儿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关注,有足够的机会参与课堂教学,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5)故事引导,创设想象情境。

对幼儿来说,故事比现实更有吸引力,因此对幼儿来说,以故事方式呈现的教学内容也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感知。此外,故事还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更加愉悦,学习效果也更好。

(6)教师思想的解放。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创造氛围,并依赖于幼儿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因此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幼儿教师要有更为开放的思想,对幼儿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广泛接触新鲜事物,了解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从而能够在课堂上带给幼儿更为新鲜的内容。

2.2家长和社会角度

(1)提高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认识。

从家长层面来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不能完全依赖幼儿教师,而是要求家长与幼儿教师通力配合也要不断更新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对幼儿参与美术教育不能只寄望于幼儿画得像才算画得好,而是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联想和创造,才能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培养。

(2)拓宽社会教学资源。

就社会来说,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最终仍是以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为目的,因此,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应当不断增加可用于幼儿美术教育的资源,使幼儿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能够有更大的空间,而不是局限于教学的教材。通过将更多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应用于教学中,才能最终实现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3结论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
美术;
生活化

一、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相关理论支持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他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深刻批判了传统教育思想。在杜威的理论中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人类完美生活做准备的一种手段,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学校应该成为幼儿进行美好生活的小型社会,成为幼儿快乐生活的场所,而不是牢笼和枷锁。教育的过程即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得幼儿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生活经验,在不断流动、变化、重组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幼儿思想,开阔幼儿眼界。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的著名教育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幼儿最终是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回归生活的,在这之前幼儿需要掌握高深的知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程和计划。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幼儿的日常生活,在幼儿参与学校教育期间,教给幼儿社会生存经验和生活经验,面对社会现实,帮助幼儿形成真实的价值观,勇敢的直面生活。这就表明幼儿美术教育需要面向生活,把更多的真实世界展现给幼儿,版主他们形成真实的生活经验。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立足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他认为生活中的教育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每时每刻都在教育着我们自身,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承受着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需要通过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在陶行知的思想中,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幼儿美术教育只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才能发挥其作用。

二、生活化美术教育意义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作为一种学习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培养。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教师利用一切取之不尽的事物呈现给幼儿,可以丰富美术教育内容,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欲望和兴趣。利用好奇心驱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比如,可以带领幼儿去拣鹅卵石,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石头上涂上各种颜料,把一块小小的石头变成一只小猫咪或者一个苹果。如此简单的生活素材应用对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可以起到非常独特的作用。

(二)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学科特点的利用,美术学科教育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活实践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幼儿美术教育应在保持美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的基础上,与幼儿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实施面向生活的美术教育。教师恰当的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发言叙述,不仅有利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增长,对于未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具有深刻意义。

(三)磨炼意志、完善人格

生活经验博大精深,汲取优秀的生活经验能够促进幼儿未来形成完美的人格。源远流长的生活文化是人类历史的长期积淀,是生活教育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中的精华。一方面,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过程中能够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助精神,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幼儿在面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能够培养幼儿的人文素质,帮助其形成人文精神,健全人格。

三、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时应注意加强教学活动与生活的联系,把美术学习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美术学生活化需要立足于现实,在进行美术教学之前,教师应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绘画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取幼儿认知能力范围内的生活事物进行教学。一方面,利用太阳、月亮、花草这样熟悉的生活事物,可以调动幼儿的绘画积极性;
另一方面,在对这些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了解到不同天气下的太阳和月亮是不一样的,不同季节的花草也有不同,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水果,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也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

(二)注重实践活动,提升绘画能力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领会大自然的魅力,观赏波光粼粼的湖面,将生活中的事物引领到美术教学中,为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充分的空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让幼儿在家里带较完好的鸡蛋壳到学校做不倒翁,并在蛋壳上画画,这样简单的生活元素却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乐趣。还可以让幼儿想象自己的妈妈在家经常利用的工具,并凭借记忆力把它画出来,然后在班里讨论这些工具是做什么用的。幼儿的想象力异常丰富,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千奇百怪,妈妈的太阳帽也可能是宇宙飞船,妈妈手中的扫把也变成了哈利波特的坐骑。这样幼儿在开发想象力的同时,生活经验也得到了提升。

(三)拓展教学平台,促进多元发展

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要求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美术课堂,而是应该拓展幼儿美术学习的平台,在幼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教师适当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观察花草的变化,感受自然的魅力,并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去校园里收集各类可以利用的废弃物,并将其创作成小房子、小路、各种小动物,并用颜料涂上颜色。在收集制作过程中,幼儿的美术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还能够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幼儿园美术活动;
幼儿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233-0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出了“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育”的理论。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就是将“生活教育”理论做指导,在美术活动中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美术教育,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创造;
就是将幼儿的兴趣、能力、心理需要及生活能力为中心,以各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基本手段,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体现陶行知思想生活化的特征,实现生活化的价值。

一、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最初源于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约翰・杜威。陶行知先生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内容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组成,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潮之一。“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决定教育,用生活来教育,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育。

让孩子“回归生活世界”,成为近年来教育界最为热切的呼声。幼儿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是渗透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幼儿教师通过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引导他们以美术的形式表现周围生活,唤醒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应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做指导,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创造出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美术教育模式。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意义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以幼儿的兴趣、能力、心理需要及生活能力为中心,以各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基本手段,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体现陶行知思想生活化的特征,实现生活化的价值。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抗。

1.生活教育理论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感知。幼儿丰富的情感和体验,往往是他们参与各种艺术活动的原动力。幼儿总是用一种十分感性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幼儿美术教育恰好具有强烈的感彩,是强调发掘幼儿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的教育。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需要,他们喜欢涂画、做手工、评论美术作品,将美术活动作为表达情感的一种途径。

2.生活教育理论能够培养幼儿宽松的心理环境。宽松的心理环境是指幼儿在情绪良好的状态下进行美术活动。美术活动是表现幼儿内心的艺术,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和自由去主动操作。拥有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幼儿热爱和专注美术创作活动的前提。试想,如果幼儿在进行美术活动时瞻前顾后,唯唯诺诺,则显得迟疑犹豫、不敢下笔。如果幼儿充满自信心,就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快速表达。

所以,教师应具备正确的生活教育价值理念,设计出具有生活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通过内容的生活化、形式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在贴近生活的主题中任意舞动创意、挥洒画笔。

三、幼儿园生活化理论的美术教育实施策略

陶行知先生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总的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
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
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
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因此,美术活动应尽可能多地选择孩子乐于接受、喜爱的,能引发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同时,注意内容的适度新颖,即从孩子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他们现有经验有一定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孩子有足够的兴趣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感受和认识。

1.挖掘生活化的美术活动主题。在幼儿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生活化的主题与活动,十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如何让生活化的教育理念顺利实施?首先,应以陶行知理论为引领,挖掘生活化的美术活动主题。有关幼儿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幼儿现实生活本身的刺激,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要强烈。如果这种知觉刺激是幼儿亲身体验过的,那将会为他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美术活动中所表达的效果也会更加生动和形象。所以,幼儿园美术活动主题的选择和表现方面,一定要以幼儿的先期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的周围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熟悉的人物事物为元素,注重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若在美术活动中贯穿生活化取向,则幼儿会感知得更直接、更深刻。

2.以生活化理论优化美术活动环节。幼儿园生活化的教育理论,需要在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上加以体现,并以此优化美术活动各个环节。在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生活教育理念进行活动的实施和引导。一个完整的幼儿美术活动,按照顺序应分为“感知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创作与表现”、“欣赏与评议”等四个环节。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运用自由的表现形式,使用各种美术材料的方法等。

对幼儿来说,一切教育理念应贴近实际生活。美术活动正是这样一种贴近幼儿生活的快乐游戏。例如,在“探索与发现”环节,教师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而应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创作想法,鼓励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要运用生活化的教育理论,尊重幼儿的创作欲望,不强迫幼儿接受教师的指导意见,以免用各种条条框框限制孩子的创作思路。o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鼓励他们在创作活动时,享受过程,充满想象,富有生气,大胆用色。

3.设生活化的幼儿园环境。在教室环境和材料选择上,应体现生活化理念,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自我,在周围生活化的环境中“动”起来。通过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例如,将教室或区角布置成孩子熟悉的超市、农贸市场、游乐场、街道等,孩子们觉得新鲜、有趣的同时,更进一步完善生活经验,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巩固已了解的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审美能力能够得到提高,艺术情操能够得到陶冶,达到认知、情感、操作、创造各方面的整合。所以,进行生活化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引导幼儿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时时处处重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主体观念,增加在生活中的主体感体验,呈现对生活中客观事物认识的态度和情感。

四、结论

关注幼儿及其周边生活,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要观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强调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对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幼儿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尝试将生活化的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或是生成的美术活动,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感知和体验美的机会,让孩子亲身感受生活,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真实、单纯、热情的美术创作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A Study on Tao Xingzhi"s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Directing the Kindergarten Art Activities

XING Xia-jie,NIE Hong-xia

(Shijiazhu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Shijiazhuang,Hebei 050228,China)

推荐访问:美术教育 幼儿 论文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五篇】 幼儿美术教育论文(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