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11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8-14 0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第1篇在世界的东方,一条巨龙正在腾飞崛起。她正用她的崛起,向世人展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力量,这条正在腾飞的巨龙当然就是我的祖国母亲——中国!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核心素养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11篇,供大家参考。

核心素养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11篇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第1篇

在世界的东方,一条巨龙正在腾飞崛起。她正用她的崛起,向世人展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力量,这条正在腾飞的巨龙当然就是我的祖国母亲——中国!

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她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还有那资源丰富的江河,湖海,更有许多让世界震惊的名胜古迹。那巍峨壮丽的长城、故宫,就能充分显示出来我们中华民族无比的创造力和能力,还有那让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更是开创了发明先河。长江、黄河的雄壮气势更是然所有人叹为观止。

当年中国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导致了我们中国当年的腐`。当时我们处处受着敌人的压迫、到处都是混乱和仇杀,贫穷和灾荒。甚至还有许多人当起了敌人的走狗,帮助敌人来残害我们的同胞。那时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处处受人欺辱的国家。

但在我们毛主席和众位优秀领导人的带领下,我们中华民族英勇反抗下赶走了敌人,于1949年10月成立了我们的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正是这条东方巨龙将要崛起的征象。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子弹的创造到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显示出了中国日新月异的进步。近几年的神舟7号发射、奥运会上中国健儿一次次的夺冠以及即将举行的世博会都展示了中国身上耀眼的光芒!这些耀眼的成绩,和今天中国科技的发达,无不让我们中国人感到自豪!

我们的中国正在崛起,一条巨龙正在腾飞。我们可爱的中国总有一天会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祖国我爱你!母亲我爱你!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第2篇

20xx年9月2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核心素养教学研讨培训会》。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试听盛宴,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能与专家教授,优秀教师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名师的引领和示范,再加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和论坛,使我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感染,被他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研之路深深吸引。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
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及方法

1、尊重语言的双向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老师特别要注意输出的过程。区老师实用恰当的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多鼓励学生开口交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学习的胆怯情绪,帮助形成敢说、爱说的英语学习局面。

创设有利于口语交流的情境,延伸课堂教学。曲老师根据内容提供场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交流活动。

2、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

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异;
对比国内外的节假日学习不同的国外文化;
利用好教学内容,设计国内外文化差异。

3、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

(1)利用所学内容图片,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曲老师增加看图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强化英语思维。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训练,输入越多,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对语言掌握就越全面,运用也会自然而然顺畅很多。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思维的创造性充分展现。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走近学生,走上核心素养的教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第3篇

中国人都是在祖国母亲怀抱中长大的,她不曾偏袒任何一个孩子,可为什么有的孩子在用生命守护着母亲,有些孩子却拿刀狠狠地刺在母亲身上?

看啊,他们已经团结起来了,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把敌人赶了出去。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代替了悲叹,健康代替了疾苦,富裕的代替了贫穷……

昨日先辈们用鲜血帮助祖国母亲脱离了苦海;
明天,我们要用我们对祖国母亲的爱来使她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第4篇

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爆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爆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

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

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

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

我到是觉得,相对于项羽,赢政到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书已读完一月有余,感触颇多。一直想写篇书评,然面对浩浩五千年的历史,纵有柏杨先生的妙笔解读,依然惶惶不知从何落笔。没有顾湘的文采,没有了悠闲的时间,万千感慨困于胸腔,着实难受。完不成书评,终是咬咬牙,挤出一篇读后感,算是给自己一个慰藉,给读过此书一个证明。茫然不知所云,贻笑于诸前辈之前了。读到朱元璋大杀功臣了,早就听说书里把明朝说的一无是处,黑暗中的黑暗,专制中的专制。其实秦汉以来那一个朝代都差不多,明朝只不过做的更成熟一点了,“集大成者”。总的来说这本书是属于畅销书、通俗读物类型的,不是学院派的力作,不能做为大学教材。

书中作者的观点很鲜明,比如汉、唐、清所谓黄金时代的赞扬,对大屠杀的惊人描写,对异族(作者认为的“异族”)的极力贬斥,作者是充满正义感和公平感的,但仅属于他自己的而己。作者显然是熟知中国的历史,并在书中大胆地进行了评论,神彩飞扬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或见解,让人感觉看书像读小说一样。或许是书的篇幅太小了,不可能进行对中国社会全方位的显示,所以只评点了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是一个人所读到的历史,作者也是历史的阅读者,并把自己的所知所学所想写了出来,夹杂着自己很多的感情,畅销书大概都是这类的,好不好关键在于组织的好坏、文笔的流畅与否、个人批判素质如何。如果是学术型或教材就不可能这样了,需要一本正经,客观描述,有限评议了。仅此本书作者不能称之为历史学家。

本书的评议应该是严谨学术研究中有争议的几种结论中的一种,至于为什么舍去其它几种,作为畅销书没有必要再说明了。书中并没有启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因为作者已经把其中一种的思考结论直接当作事实来描述了。书中并没有给出历史换代的基本规律,书中极少描述每个朝代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及人文环境、社会阶层,对这些作为基础的这些东西的研究才能产生出历史演进的基本思路。

书中只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进行了述说和评议,其实只不过是把二十五史用现代文翻译了一遍而己,其中夹杂了一些近代历史学研究的结论而己。书中按世纪来叙述并没有什么新意,反而用的太复杂,人为割开一些历史“模块”,没用足够多的模块进行纵向比较,因为没有详细分析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这种比较也是不可能的。书中反而比较了一些相似的历史事件,但基本无意义。不能孤立地看历史事件,不能抛开社会的基本条件。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第5篇

可爱的中国?是革命先辈_在狱中写就的,他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他自己的经历和感触,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

读完这篇文章,我心中充满了愤怒:凭什么中国的地盘上会建起外国人的租界,服从外国人的统治?凭什么法国公园牌子上会有“华人与狗不准入园”这样的字眼?凭什么高昂着头的洋大人的手杖在黄包车夫和苦力身上不断飞舞?凭什么坏笑着的士兵沿街寻人趋打,四处调戏妇女?

我愤怒、我羞愧、我震撼。不过我也很感动,我看到有很多像_一样的革命志士在用各种方式与敌人斗争着,我还看到无数像_一样仍深深爱着处于危难之中的祖国母亲的人们!_在可爱的中国里说:“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我无法想象,他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是如何忍受着疼痛坚持创作出这些文章的,但我深深地感受到他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爱国志士啊!朋友,我想你我都一样,都像_一样深爱着祖国母亲。而我们小学生要做的,就是今天好好学习,明天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现在用功读书,背好每一篇课文,记好每一个单词,做好每一道题,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就是爱国。

_先生,我很想告诉您,您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帝国主义的锁链已经被斩断,我们的母亲,变得更加美丽!她有深爱着她的好儿女,她又重新展开笑颜。您可以安心地闭上眼睛了!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学生,一定会继续发扬您的爱国精神,好好学习,把祖国母亲装扮地更加美丽!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第6篇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是_的著作《可爱的中国》,《可爱的中国》读后感6篇。我深深地被文章中那炙热的爱国之心所感动了。

《可爱的中国》是1935年革命领袖_烈士在牢狱中提笔的,记录了_许许多多感人的事。以亲身经历概括了从“五四”运动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的悲惨历史,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肆意欺侮中国人民的种种罪行。他满怀爱国主义激情,象征性地把祖国比喻为“生育我们的母亲”,吸她的血液,汉奸军阀帮助恶魔杀害自己的母亲。作者高声疾呼,“母亲快要死去了”,“救救母亲呀!”他指出挽救祖国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武装斗争,论证“中国是有自救的力量的”,坚信中华民族必能从战斗中获救。并在篇末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描绘出革命后祖国未来的美好幸福的景象,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一定要满怀爱国情怀,誓立报国志!我也决定要大力弘扬爱国精神,增强爱国之情,坚定爱国之志。我当前就应该好好读书,像一块干燥的海绵不停地吸吮着知识的甘霖。今后长大了,好用我所学的知识来报效祖国!

祖国在我心中,祖国在你心中,祖国在大家心中,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奋斗吧!拼搏吧!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第7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这个题目就产生了深深的疑惑。这本书名字叫做核心素养下的中国表达,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中国表达?本书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带着对于这本书的疑问和思考,进入了阅读与学习,在阅读时也一直牢记自己是一名教师,将自己从书中所学用于今后的教育事业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收获和体会。

一、智慧方式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促智慧之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儒家文化中,“知”与“仁”是评判人格完善的两个重要的维度。这就提示我们应该从智慧的角度来阐释核心素养。智慧指的是在复杂的情景中,或在面对突发情景中,表现为从容、沉着、机智的态度和品格,以及面对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与核心素养的特征是吻合的。用智慧来解读核心素养必定会使核心素养的表达有中国的风格。但是我们在用智慧的方式进行思考时要始终牢记:智慧的灵魂是道德。历史与现在都告诉我们高智商只有与道德同行,才能培养出一名真正的智者。读到此处,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有才无德危害社会的案例。20xx至20xx年期间,一款名为“熊猫烧香”的病毒让中国的大半电脑陷入瘫痪。而这个病毒的研发者仅是一名24岁的青年人李俊,后因此获罪入狱改造4年进入了金山里靠着自己的才华做到了高管的位置,本来人生已算圆满。却又因开设赌场再次入狱。不得不说这是一位计算结天才,因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多次危害社会。从古至今,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更应该肩负起学生道德培养的重任。我们常说要将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何为栋梁之才这本书给了非常好的诠释,那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教师是智慧的引路人,这就告诉我们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来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学生的视野更广,学生的格局更大,会生成学生的大智慧,用智慧催生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过程明亮起来、温暖起来、智慧起来。

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本书提出了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我们应该做“活教育”。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创立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那么什么是活教育?可以用一个反向概况来解释,活教育不是旧教育,而是新教育——旧教育是死的,新教育是活的。活教育不是随意的教育,而是通过试验的科学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理论的支撑,有科学的设计,还有严格的实验论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土壤中,活教育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活教育有一个力点,既是着力点,又是一个支点。这个力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像我们现在实行的教学改革——对分课堂,这也是在核心素养下的我们在做活的教育。为了探究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也一直在行动中教学,在行动中学习提升自我。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是幸福的,因为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第8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这个题目就产生了深深的疑惑。这本书名字叫做核心素养下的中国表达,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中国表达?本书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带着对于这本书的疑问和思考,进入了阅读与学习,在阅读时也一直牢记自己是一名教师,将自己从书中所学用于今后的教育事业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收获和体会。

一、智慧方式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促智慧之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儒家文化中,“知”与“仁”是评判人格完善的两个重要的维度。这就提示我们应该从智慧的角度来阐释核心素养。智慧指的是在复杂的情景中,或在面对突发情景中,表现为从容、沉着、机智的态度和品格,以及面对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与核心素养的特征是吻合的。用智慧来解读核心素养必定会使核心素养的表达有中国的风格。但是我们在用智慧的方式进行思考时要始终牢记:智慧的灵魂是道德。历史与现在都告诉我们高智商只有与道德同行,才能培养出一名真正的智者。读到此处,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有才无德危害社会的案例。

2006至2007年期间,一款名为“熊猫烧香”的病毒让中国的大半电脑陷入瘫痪。而这个病毒的研发者仅是一名24岁的青年人李俊,后因此获罪入狱改造4年进入了金山里靠着自己的才华做到了高管的位置,本来人生已算圆满。却又因开设赌场再次入狱。不得不说这是一位计算结天才,因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多次危害社会。从古至今,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更应该肩负起学生道德培养的重任。我们常说要将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何为栋梁之才这本书给了非常好的诠释,那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教师是智慧的引路人,这就告诉我们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来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学生的视野更广,学生的格局更大,会生成学生的大智慧,用智慧催生智慧,用智慧的方式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过程明亮起来、温暖起来、智慧起来。

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本书提出了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我们应该做“活教育”。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创立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那么什么是活教育?可以用一个反向概况来解释,活教育不是旧教育,而是新教育——旧教育是死的,新教育是活的。活教育不是随意的教育,而是通过试验的科学的教育——活的教育有理论的支撑,有科学的设计,还有严格的实验论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植根于中华文化和教育理论的土壤中,活教育可以激活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活教育有一个力点,既是着力点,又是一个支点。这个力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像我们现在实行的教学改革——对分课堂,这也是在核心素养下的我们在做活的教育。为了探究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也一直在行动中教学,在行动中学习提升自我。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是幸福的,因为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第9篇

“核心素养”一词在我步入了基础教育工作后便频频出现在耳边。那么究竟什么才核心素养,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作为一名新老师需要去积极学习与体会寻味的。有幸在学校的引领下读了这本《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让我在加深对核心素养理解的同时,更加了解具有中国风格的学生发展方向。

一、品格与能力相互支撑发展

首先,我国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意味着品格与能力同时成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人的发展中,能力固然重要,但人的发展不仅需要能力还需要品格,品格与能力需要相互支撑发展,即有个人发展取向又有社会发展取向,来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立德树人”,其实德才是最高层次的智慧啊。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

二、勤于思考、敢于表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以

及所展开的教学过程,一定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核心素养,要从学科特质出发。在数学的学科中,以学生为主体,当注重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在教学中,陶行知先生强调了解放儿童,因为解放他们才能让他们发展。这也和我校正在实施的“对分课堂”的教育模式十分契合: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并且通过亮考帮的形式,鼓励他们在思考的同时,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敢于继续探索。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

素养,也许比较抽象,但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像是一种习惯是需要长期积淀的。如同我们的数学学科,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之中教会孩子种种思想方法与理性精神,以此可以引用到更多的地方,迈向更广阔和深远的地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文化底蕴、时代特点。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有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未来且长,但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作为教师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在实践中思考与总结,关注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让中国大地上遍布核心素养的果实。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一样,能够不忘初心,不甘平庸。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第10篇

雕塑,我没学习雕塑前的理解是:“雕塑”顾名思义雕就是‘刻’的意思,而塑就是‘捏’的意思,起初就是这么认为的,但随着知识的增长,自己内心原来的一些东西逐渐的被现学的知识给覆盖了,当我第一次接触雕塑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就是雕塑

我对雕塑的概念还是很模糊不清,但,随着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我以前给雕塑下的的定义的错误性,我改变了内心对雕塑的认识对雕塑又从新赋予了新的定义。运用多种物质材料、多种手段(雕、刻、塑、铸、焊等)制作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这就是现在我对雕塑的理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雕塑的用途还是很广的,如:瓷碗、茶壶等很多,以前对于雕塑我的认识很模糊,现在,在我对雕塑了解了以后,知道了雕塑有很多种,而且用途,材料各有所不同。

雕塑的用料是十分讲究的。如:《断臂维纳斯》的原件,使用的材料是洁白如玉的大理石。雕塑家罗丹曾说过:“抚摸这座雕像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几乎是温暖的。”这说明,雕塑由于它使用的物质材料的特点,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与量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雕塑是不同物质材料的艺术,因此,雕塑必须选择合适的材料来表现。现在我对雕塑的分类和材料的理解大概有:

1、石雕亦称“石刻”。雕刻艺术之一。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

2、木雕雕刻艺术之一。为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的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常用的有楠木、樟木、柏木、黄杨、龙眼木、红木、梨木、杨木、桑树根及其他果木;
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眼,以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楼台亭阁、动物水禽等室内小型题材作品为主。

3、骨雕亦称“骨刻”,雕刻艺术。按材料分类之雕刻品种之一。指在动物骨头或骨制品上雕刻的花纹或物像。

4、贝雕用有色贝壳雕刻或镶嵌成的工艺品。

5、砖雕一种民间雕刻工艺品。指用凿和木锤在砖上钻打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简单图像,作为建筑上某一部位的装饰品。

6、泥塑亦称“彩塑”。一种传统雕塑工艺品。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先上粉底,再施彩绘。

7、彩陶设计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工艺第一次揭示的工艺美术创作设计等。

现在,雕塑艺术已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艺术。世界上许多国家把雕塑当作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虑,在公园、广场、园林、街道的设计中都配置相应的雕塑。现在我国的不少城市也正在有计划的兴建雕塑群,作为环境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时代应该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经济与文化的平衡、科技与情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雕塑应面向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加强生态价值观,强化城市生态文明,为大众雕塑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同样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真正实现公共雕塑艺术对人的终极关怀。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第11篇

上次看完《万历十五年》后,我就一口气把《乡土中国》也看完了。说实话,对我这样一个不爱看书的理科生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不过相比《万历十五年》,我觉得《乡土中国》更易懂。原因有二:一、我不太喜欢历史类的书籍。其次,《乡土中国》是从农村的角度解析中国的乡土性。我来自农村,书中许多事深有体会。

这本书写于一九三七年,距今已七十余年,但在看这本书时,我丝毫感觉不到时代的阻隔带来的距离感。这也恰恰说明我们仍没有从乡土社会中完全蜕变出来,而乡土社会是稳定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相对稳定的。今天的中国还在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之中,不可否认它还带有很强的乡土性,也正因为如此,《乡土中国》这本书直到今天还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乡土中国》是一本社会学的著作,但包含的内容却远远超越了社会学。这本书是作者对本民族文化社会学层面上的重新审视。他解释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与西方社会的比较凸显乡土社会的特点,进一步论证乡土社会的文化是由乡土社会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的,是由乡土社会的整个历史地理环境决定的。本书共包括十四篇,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乡土中国的形成、特征与本质。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这里讲的乡土社会,并不是具体的简单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社会的本质是乡土性的,这是一种传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乡土文化发生碰撞的今天,也许在中国农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乡土社会的特征,但这座“堡垒”并不再像以往那样坚不可摧。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在城市发生了变化。城市是现代化的产物,吸收了许多现代社会的特点,同时又留有一些乡土性。

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作辩护。

“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不仅不唯一,而且有很多缺陷。”文字固定了声音,但却是声音的异化。我们通过文字所唤醒的,往往是间接的、与我们生命有距离感的观念,而非情感。文字的间接性使多余的东西或相寄生从而离真诚越来越远。卢梭曾谈到,“越是面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词就愈加无奈,但人的文化却向着无奈的方向发展,说话抛弃了姿态,写字代替了说话,这意味着人类的堕落”。在乡土社会,人们更多使用的是“特殊语言”,它比文字更有效的传情达意,摆脱了语言这个筛子,使情感表达的更加天真自然。尽管如此,文字仍是现代化的必要工具,作者只是在以一种客观中带有肯定的态度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做辩护。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素养 中国 核心素养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11篇 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读书心得体会(汇总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