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监测工作总结【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7-16 09:45:04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在网络媒体上食品安全质量有了很高的话题讨论度。一些有关农产品安全问题浮现出来,或是对安全事件的错误理解,还有一些农业产品的危机事件,造成一些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舆情监测工作总结【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五篇】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安全;
网络舆情;
监测;
建议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在网络媒体上食品安全质量有了很高的话题讨论度。一些有关农产品安全问题浮现出来,或是对安全事件的错误理解,还有一些农业产品的危机事件,造成一些消费上的恐慌,因此需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1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概述

一般关于网络舆情概念的理解为:网络是舆情的载体,事件是网络舆情的核心,网络舆情表达和传播通过互联网,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广大网民把自己对所关心的和有关利益的事情所带有的态度、情绪及意见、观点通过网络表达出来,然后可以进行互动,还包括集合到一起的后期影响力。根据有关农产品的法律规定中的农产品定义,将关于农产品的网络舆情概括为: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相关的事件是中心,在互联网的表现和传递功能上,网民对从农业中得到的动植物和其他产品有没有达到保证人体健康与不造成损害的要求所产生的态度、情绪,进而表达的一些意见和观点,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传递和互动,还包括集合在一起的后期影响力。对网络舆情的监测是指使用网络的相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农产品舆情进行监测与分析工作,对网络舆情导向、特征以及形式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进而可以监测出及时、可信的舆情信息,帮助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实行决策服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要监测舆情、收获数据,更要对网络中网民发表的意见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再分析意见情况,以对网民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提出科学的建议。

2网络舆情监测流程

2.1获取舆情。舆情信息的获取是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这项工作的基础条件。信息的准确性影响着监测结果的准确程度,所以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很重要。获取舆情信息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人工搜索。把各种网络资源(包括政府机构和权威媒体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网站、公认度较高的论坛、影响较高的博客、影响广泛的微博)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紧密关注那些有嫌疑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点的农产品相关问题,尤其是负面新闻,制定一个关于热门站点的登记笔记,监测浏览网站中新闻、论坛热帖、博客高热话题、微博热点的排行情况。2)专用软件搜索。在网络中设置一个专门用来进行搜索的软件,按照一定的关键词,在网络中对信息实行自动化搜集,再把搜集的结果集中起来。专用软件搜索节省了人工工作,提升了搜索工作的智能化水平。2.2分析舆情。将搜集的舆情信息进行统计,按照一定的类别进行判别分类。一般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关于性质的判别一定要全面准确,在舆情信息的本质与价值方面对舆情认定和判断,并在舆情传播范围、情况和受众观点趋势等方面在数量上有一定的统计,定性和定量分析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将舆情信息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工作相结合,充分认识舆情的整体轮廓,认清舆情的发展脉络,掌握舆情的本质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这样对舆情后期的应对工作能够制定科学准确的策略。2.3报告舆情。为了保证舆情信息在时间上的效率,对舆情信息进行有效利用,需要把舆情信息分门别类,根据舆情涉及事件轻重设立不同程度的报告(如专题报告、快报、日报、月报等),重要事件舆情上报到农产品监管部门,尤其是质量安全部门。一般情况下,日报形式的舆情报告汇总上报最为经常使用,当遇到重大紧急舆情就要使用快报的形式进行上报。在每个月的工作中,还要把舆情信息进行一个整体上的分析汇总,编撰成月报的形式上报。对民众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在上报和监测跟踪的基础上做好专题性研究,总结工作经验,对专题案例进行综合整理,推广、学习技术经验。2.4上报后的响应工作。农产品舆情信息报告上报后,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最快地做出响应,并在与网民的沟通机制上要不断完善。首先,判定舆情信息的真假,对那些不真实的地方,快速组织专业团队和机构解读,一定要非常权威的判定信息,快速把网民的疑惑化解掉。其次,对严重的问题要实施调查核实工作,立即命令有关部门以最快的速度去调查事件,查明真相后要及时在有关网站、论坛等处公布,满足网络民众的知情权,及时安抚好网络民众的情绪。第三,对于舆情发生后的后期事务要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安排专业人员跟踪后续事情的发展方向,如民众有不满要做好安抚应急的措施,将调查结果公布到主流媒体上,防止事态恶化发展。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工作的建议

3.1提升相关的认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对于农产品质量保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并了解这项工作不是由单独部门负责的,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对监测后的情况要及时整理成数据报告上报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而可以对出现的网络事件进行处理,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倡正面能量,防止不真实的舆情严重化,形成农产品安全事件。3.2保证资金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想要得到好的效果,在资金方面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支持力度。在硬件配置和人员配置上要更加的系统和专业,以保证工作进行更顺利和品质更高。3.3加强监测队伍建设。要重视监测队伍的建设工作,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处置舆情措施等,提高监测人员的网络信息研究能力、判断能力、舆情传播规律掌控能力、网络舆情预见能力及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快速培养一些有着正确方向、熟悉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和技巧的评论员。

4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非常普遍,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成为各个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对网络舆情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及时做出判定,处理好舆情带来的后续影响,可以使事态发展向好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进一步恶化。

作者:杨旭 单位: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参考文献

[1]邓玉,李祥洲,廉亚丽,等.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热点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3):5-9.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网络舆情;
舆情监测;
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00703

0 引言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使得中国的网络舆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势。通过网络舆情,政府可以直接了解到人们对于政治、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可以更好地处理和解决这些热点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网络舆情也存在着良莠不齐、虚假信息泛滥现象。极端情绪和虚假的舆情传播,可能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也能导向错误,混淆视听,扰乱社会秩序。

高校学生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网络环境好,所以关心各种社会和校园时事,参与网络舆情的程度高。高校历来是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重点。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无论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还是对学校和国家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借鉴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深化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入手,总结了其主要特点,提出了其分类方法,并具体阐述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两个重要环节该如何实施。

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与特点

1.1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涵义

文献\[2\]指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文献\[3\]提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基于以上关于舆情概念的研究,分析后将舆情定义为:舆情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群体对某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表现出的意愿及行为的综合。网络舆情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表达和传播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指高校学生参与的网络舆情。

1.2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特点

1.2.1 舆情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属于网络使用对象的同辈群体,因此有诸多的共性,大致分为3类:一是大学生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有表达对各种社会现象看法的诉求和知识基础;
二是大学生年纪轻,从枯燥的基础教育到自由的高等教育,渴望通过网络结交新朋友,认识新事物,展示自己的能力;
三是大学生涉世未深,交际面狭窄,易冲动,对纷杂的社会评论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容易盲目随从。

1.2.2 舆情内容的多元性

高校学生具有教育对象和社会公众双重身份,这决定了高校学生舆情内容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既包括国际交往事务、国家政府事务等重大事务,也包括诸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诸如学习条件、成绩评定、奖学金评定等学校内部事务。

1.2.3 舆情主体的极化性

大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相对比较年轻,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还比较弱。虽然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处理某个社会问题时能够正确评判,做出理性的响应。但面对突发问题时,在处理上往往不够冷静,容易情绪化,受别人观点的影响,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国内反动势力及居心叵测的人利用。由于大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1.2.4 舆情形成的迅捷性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方便地进行交互、交流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网络的传播形式是多样的,有电子公告牌(BBS)、即时通信工具、博客、微博、电子邮件、手机等。作为年轻的大学生,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往往同时拥有多种网络交流工具。网络的传播速度也是惊人的,它可以瞬间将某个舆情源传到网络可以到达的每一处。所以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形成极为迅捷。

1.2.5 舆情形势的可控性

综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极易形成而且传播速度快,但它并不是不可干预的。由于高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集中,这就为管理带来了方便性。同时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是进步的,而高校又有众多的教师,所以只要高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对于形成的舆情往往是可控的。

1.3 高校网络舆情分类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呈现多元性,强度有高有低,为了能够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强度,及时作出不同的有效对策,根据舆情内容的好坏,将其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根据舆情需要加以干预的紧急程度,将其分为高强度舆情和低强度舆情。高强度舆情是指学生对社会公共舆情反响强烈,可能影响社会秩序或严重违公共道德甚至可能触犯法律的舆情,还指可能对学校形象和声誉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学生舆情;
否则,称为低强度舆情。根据舆情的内容是社会问题还是高校自身问题,将其分为社会舆情和高校舆情。高校舆情是指舆情内容与特定高校自身有密切关系的舆情,舆情内容反映的是对高校日常运作中某件事的看法;
反之,称为社会舆情。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舆情监测主要针对负面高强度舆情开展工作。

2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理机制

由于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上述特点,特别是舆情形势往往具有可控性,所以高校要加强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以便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2.1 网络舆情监测的领导机构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也关系着学校的声誉是否能够得到维护,因此,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第一,指定专门的校级领导负责网络舆情监测;
第二,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成员一般由宣传部、网络管理部、学生工作部、院系部的一把手组成;
第三,领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由宣传部长任办公室主任

2.2 网络舆情监测成员组成

网络舆情监测的具体成员一般应包括宣传部门代表、学生管理部门代表、院系代表、学生代表和网络技术较强的人员。宣传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在发生重大事件(多指负面高强度舆情)时,及时地向学校反映进行决策并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学生管理部门代表的职责是对协调各部门进行引导和处理;
院系代表的职责是针对本院系的学生舆情进行引导和处理;
学生代表的职责是从学生的角度对产生的舆情提供对策;
网络技术人员的职责是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2.3 网络舆情监测过程

2.3.1 舆情信息收集

根据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实施主体是人还是物,将舆情信息收集分为显式的和隐式的。所谓显式的信息收集是指收集的全过程全部由人工完成,监测人通过浏览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来发现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隐式的信息收集则主要是由舆情监测系统来完成信息收集。二者的区别如下:显式的信息收集客观准确,但需要投入的人力多,花费的时间长,主要限于校内BBS,信息收集量小,不能够及时发现重大舆情,另外也无法确定舆情的主题是否是本校学生。隐式的信息收集弥补了前者的不足,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与本校学生有关的舆情,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收集规则是由人指定的,可能由于规则的不合理和技术的不成熟而漏掉有价值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也并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可能存在干扰信息。

2.3.2 舆情信息分析与整理

经过舆情收集过程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大量的,虽然收集过程中已经经过了分析,但这种分析是初步的、粗略的,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由于监测组成员的力量有限,所以对收集来的舆情要进行分析和整理,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汇总,忽略强度较低的舆情,上报强度较高的舆情。

2.3.3 舆情信息上报与处理

经过筛选的舆情,上报舆情监测领导委员会。委员会工作人员根据所涉及的问题,将舆情反馈给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处理。由这两个部门再把问题细分,协调有关单位和个人做出最终的处理。例如,对于学生反映的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教务处和院系做出决策;
对于学生反映的食宿问题,学生工作部门可以协调后勤和院系做出决策;
对于学校外在形象的宣传,宣传部门可以协调纪检、人事和院系等部门做出决策。对于重大问题,学校一定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并妥善做好后期处理,否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2.4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帮助决策者第一时间发现形成的舆情,让决策者做到有备无患,及时妥善处理好舆情,使得舆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一般应整合互联网搜索引擎相关技术及信息抽取和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热点检测、敏感问题检测,实现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敏感话题追踪等实际需求。更为完善的功能是可以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形成直观的图表数据,做出正确舆论预测,为决策者全面掌握网络舆论传播动态提供分析依据。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北大方正公司的“方正智思舆情分析系统”,北京西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等。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监管部门和公关咨询公司的网络舆情监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能力的高校也可自主研发更加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舆情监测系统,主要功能是发现所在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参与情况。

2.5 网络舆情监测上报和保障制度

网络舆情形成迅捷,发现越早,越好做出妥善的处理。因此,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舆情上报制度。例如,可以采取重大舆情日上报和普通舆情周汇总制度。另外,网络舆情监测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工程,要有一套协调和保障制度。例如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定监测工作资金保障制度、监测人员福利保障制度、监测人员工作协调制度等。

3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3.1 舆情引导原则

舆情通俗地讲是指人们对某一事件所持有的情感趋向。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所以舆情引导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让学生有地方流露自己的情感,敢于直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校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舆情疏导和科学管理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从而保障舆情引导的效果。

3.2 舆情引导方法

舆情引导工作围绕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展开,根据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不同,分为以下几个小组:思想教育组、舆情领袖组、工作落实组、网络技术组。

3.2.1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

思想教育组的工作目标是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工作人员主要由熟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理念并且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例如可以由从事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3.2.2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

舆情领袖组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对舆情的观点与舆情领袖的观点保持方向上的一致性。工作人员主要由对网络技术较为熟悉、思想进步、有大局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人员组成。工作方法是在第一时间针对新的网络舆情发表看法,占领网络舆情的新高地,对广大学生网民进行正确的引导。然后持续跟踪舆情的最新进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关心时事的愿望,也尊重了他们的言论自由权,更保证了舆情的健康发展。

3.2.3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

工作落实组的工作目标是通过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或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化解舆情的目的。学生网络舆情的解决如果能够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和工作落实相结合,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工作人员主要由相关的职能部门组成,通常会包含教务和后勤部门的人员。工作方法是对学生合理的诉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项落实解决,并通告进展。

3.2.4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

网络技术组的工作目标是维护好现有的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并努力通过创新交流形式、拓展交流平台满足学生了解社会、展示自己的需求。同时,网络技术组还承担着熟练应用或开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任务。工作人员主要由网络技术较强的教师和学生组成。工作方法是实时跟进网络交流的方式和技术,努力营造丰富和谐的网络文化。

4 结语

本文在借鉴现有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处理机制等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不同的研究思路,阐明了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性、涵义和主要特点的见解,重点细化了某些概念,如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分类,并提出了一套较为详尽的舆情监测和引导方案,对高校舆情工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马荔.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2\]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15).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淄江中学学校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社会稳定其他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二、工作原则

按照“见之于未萌、防止于未发”的要求,以“建制度、学制度、用制度”活动为抓手,强化问题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任落地见效,确保意识形态工作零失误、零差错。

三、组织机构

1.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机构。调整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应急指挥的领导机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校支委会成员组成,成员由处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处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意识形态风险监测、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3.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处室人员,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百度"“谷歌"“有道”等主流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含有“淄江中学”及淄江中学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结合教体局预警提示,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网评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上报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较大以上网络舆情要上报区教体局。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领导部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第五步∶形成通稿。经过舆情会商形成通稿,及时对舆情加以回复。

第六步∶正面回复。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舆情发生后及时根据通稿,通过适当进行正面回复。

第七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引领导小组,为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信息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 ,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处室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处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处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由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处置结束后,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二)总结评估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学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处室对舆情引导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领导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七、应急保障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四川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关于印发〈达州市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群体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我校根据实际,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一、 目的与原则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在教科局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朱红担任,副组长由副校长吴应述担任,成员由办公室、政教团队负责人员担任。

2、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3、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队办,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分级响应  

1、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向上级部门主要领导请示,应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2、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由应急领导小组领导,由信息股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 

3、一般网络舆情  经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  

4、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股室在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四、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  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  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及时上报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办公室或部门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学校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五、后期处置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构建;
舆论引导机制;
措施

舆论引导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为我国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舆论引导以及舆论引导机制到底存在哪些区别,我国目前的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挑战,针对此类问题又该作出怎样的对策是本篇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本文的重点集中于提出构建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意见建议,期望能够为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提供借鉴。

一、理论分析

舆论引导作为一个动态性过程其中包含了很多因素,如舆论引导的主体、舆论引导的客体、舆论引导的介体等内容,同时其作为一个动态性过程还包括有不同的阶段,如舆论监测阶段、舆论预警阶段、舆论信息等。在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时,这些因素都需要充分的考虑在内。在这里首先介绍舆论引导以及舆论引导机制的概念含义。

(一)舆论引导

(二)舆论引导机制

二、当前我国构建舆论引导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论引导主体不明确

就目前我国舆论引导的运行实际来看,作为舆论引导主体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存在部门冗杂分工不明导致的舆论引导管理主体不明确的现象存在。

(二)舆论引导理念陈旧

作为舆论引导的主体,相关管理人员存在观念陈旧的现象,思想还停留传统舆论引导的体制机制内,对于当前新媒体没有充分的认识。新媒体作为现阶段社会舆论诱发的主战场,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为现阶段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舆论引导机制滞后,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一般方式是,下发文件进行规范、按属地进行管理、按部门进行分工等。就当前舆论传播的特点来看,传统的引导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舆论传播的迅速性、广泛性的特点,存在舆论引导机制滞后的缺陷,相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存在缺失,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三、构建当前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政府、媒体、公民三者之间的权责关系

舆论引导的主体是政府,舆论引导的介体是媒体,舆论引导的对象是公民,因此政府、媒体、公民三者在舆论引导的发生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舆论引导主体

根据前面的分析,现阶段我国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中,存在舆论引导主体不明确的现象,因此,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首先从明确舆论引导的主体抓起。

2、舆论引导介体

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介体,这里主要指的是管理部门以外的媒体,它包括各大互联网站、各非官方报纸杂志等,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由于媒体始终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媒体对社会精神、群众思想和大众行为规范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媒体责任机制以规范和约束媒体的行为。

3、舆论引导客体

作为舆论引导过程中的客体,公众所接收到的舆论的广度和深度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公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多种方式接触到五花八门的信息,不仅如此作为舆论引导客体的公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舆论的引导,由于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公众传播信息的渠道,公众能够积极主动的接触自身想要获取的信息,不再一味的接受主流媒体的控制,有了自身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

(二)建立信息汇总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

1、构建舆论监测机制

舆论监测机制主要指依靠舆论监测人员运用技术软件系统对网络、报纸、报刊等出现的热点信息进行汇总统计,通过这一过程及时的了解掌握舆论发生的最新动态和总体趋势,为舆论引导的下一步实施提供更多依据。

日常的舆论监测属于常态化监测,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实时的掌控舆论的基本情况、特点和走势。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自认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谣言等进行舆论监测。

2、构建舆论预警机制

舆论预警就是发现对舆论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连续不间断的动态监测、度量及采集它们的信息,根据预警体系内容,运用综合分析技术,对当前舆情作出评价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等级预报的活动。

舆论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预警指标、等级、方法、测度等等。构建舆论预警机制能够掌握民众对于舆论事件的态度、倾向和意愿,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同时其对于舆论负面事件的及时处理,防止事件激化有重要警示作用。

3、构建舆论信息汇总、机制

舆论监测以及预警机制的构建对于舆论信息的汇总起到了重要作用,组织一支干群结合、专兼职结合的信息汇总队伍,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及时的获取舆论发生发展的信息,加强以信息收集专业人员的培育,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情报信息网。同时建立信息平台,既通过主流媒体网站及时权威信息。利用主流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维护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下,权威信息积极对舆论展开正面引导。

(三)建立健全舆论管理法律法规

舆论立法是实现控制不良信息波引导舆论走向的必备手段,因此需要加强舆论传播的相关立法,使得舆论管理有法可依,能够辅助舆论引导的发生。

四、结语

当前我国构建舆论引导机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同时新媒体技术以及网络的不断发展也对构建舆论引导机制提出了挑战,对舆论引导的失当很有可能引发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构建规范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减小对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们出版社1993版

推荐访问:舆情 工作总结 监测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五篇】 舆情监测工作总结(精选5篇) 舆情监测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