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小结【五篇】

时间:2023-07-20 19: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二、课堂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小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学小结【五篇】

数学教学小结范文第1篇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撰写教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
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复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实践表明,这种备课方式,既照顾到班集的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综合起来看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完成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本学期我们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做法是老师对一日作业做出评价,学生自查后给予改正。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为了使新课程标准落实进一步落实,引到老师走进新课程,抛砖引玉,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及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体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数学教学小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知识;
解题能力;
总结与反思

一、重视基础知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关键。”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在整体的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就如同大楼的基底,如果没有基础知识的奠基,又何来对数学的应用呢?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认为基础太简单,往往一扫而过,忽视了对数学原理的思考,无法真正掌握原理的精髓。如此一来,他们在做题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由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清晰、不到位而失分,或者无法将题意中的具体条件约束与课本的基础概念结合起来,从而学生造成解题能力低。

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及中考的分数分配,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初中数学中,有六成的比例是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基础原理和概念对于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性。教师要重视课堂上对基础原理的解析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吃透原理概念,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才能在实际的解题应用中,从基础出发,正确理解题意,解答出

题目。

二、提高解题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是发挥数学能力的前提,但真正的数学能力还是体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上,良好的解题能力就是衡量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教师的重要思索方向。诚然,提高解题能力是需要学生多多练习的,但并不意味着一头扎入题海之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纵然基础扎实,却很难将背诵流利的数学知识与题目实例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解题意识的表现。教师通常会讲解课本例题,而很多练习题实际上是从例题变化而来的,只是它们的情境更复杂,为自己披上了一层面纱。解题训练中,教师需要教学生的,就是如何解开这层面纱,直视题目的根本。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正确解析题意,将题目的情境与课本的原理相结合,抛开其他混淆视听的干扰,从题目的本质出发,运用原理概念解开题目。同时,解题意识的培养的确需要练习,但必须是有的放矢的针对性训练。教师可以自己对基本题型的类型和原理的运用,在习题课上或者平时的课堂中总结并分解,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读题解题的能力,在解题中看透本质,直击中心。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意识,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不断总结与反思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持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也是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一步。初中的数学知识,是各个板块的知识彼此独立,却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数学学习中,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很可能学了前面,忘了后面,提高了以后的复习难度。而且,只有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才能将它们彻底吃透,并且对整个体系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比如说,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用课前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后反思,而阶段测试也能促使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课后、阶段、期中、期末等不同时期的总结和反思,不仅可以做到“温故”,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熟练掌握,还能在不断的学习中“知新”,当自己学到越多知识的时候,对旧的知识会有更多新的想法,在总结和反思中,弥补之前知识的疏漏,对整个数学体系成竹在胸。如果能做到对初中数学知识全面而熟练的掌握,何愁学不好数学呢?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实际上是四分基础、三分应用、三分总结。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数学的基础原理和概念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另外,着力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解题意识,开展有针对性的解题训练,通过对题目的解析,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最后,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剖析和总结,并不断反思,加强对整个数学体系的理解,温故知新。对整个数学体系的总结和反思,有利于拓宽学生看待数学问题的宽度和广度,也加深了对数学问题思考的深度。

参考文献:

[1]于天兰.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上,2011(2).

[2]曹向阳.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教师,2010(5).

[3]李晓兰.浅谈数学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2011(5).

数学教学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崭新

初中的学习与小学有极大的差别,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完全是基础型的学习。从学前班开始就开始认识数字,上了一、二年级学习加减法,到了三、四年级学习乘除法。五、六年级的时候已经是加强学习应用题。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就难以继续学习数学。

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是怎样的?以下笔者将分享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初中生刚步入初中首先要认识的是什么是有理数、什么是无理数、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以及上初中就接触的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等等。新阶段的学习。

零度还要低的温度。那么比零还要低的温度我们就要用一个概念来表示他。那么负数就能表现出他的价值了。还有生活中人与人所做的交易买卖。总会有赢利,也会有亏本。亏本就可以用负数表示。等等负数在生活中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因此,学习负数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我们教材还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对于解决实际运用题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我们还会接触到线、角等几何问题。在下一阶段我们还接触了坐标系等等。初一阶段的概率,整式运算还有对角线平行线、还有幂的方程正负数的加减法,以及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比较简单的。在中考考点中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三十左右。

到了初二阶段学习的难度就会加强些,就会接触到一次函数,反函数,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概念。还会学习分式的加减乘除,幂等一些比较深入的数学学习。

初三阶段的学习是难度最大的,初三阶段接触的知识点也是初中三年最难的。初三阶段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有十一个。他们分别为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图形的旋转、圆(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和圆、弧长、扇形面积、概率、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其中一元二次方程、圆、弧长、扇形面积和二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是中考重点考点这几个考点约占卷面总分值的百分之五十。初三阶段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点完而且还需要复习初一以及初二学习过的内容。所以初三阶段学习是比较紧张的。

算问题过了就没什么大的问题。高二阶段就要多进行测试。主要是章节的测试。初二上学期尽量把初二阶段的课上完,下学期用来上初三的课。把初三大半年年的课拿来复习,否则将会不够时间复习。据往届的经验看如果上课的进程过慢学生就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复习。所以初中的数学老师必须做好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

在初三阶段是很关键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压力会比较大,老师不能不停的给学生发试卷写发练习做。也不能做太多的测试。要知道题海战术是不被提倡的,我们要求学生做题是精而不是多。所以老师有必要的给学生挑出历年的中考重点常考题型给学生做训练而不是让学生盲目的去做题。这样只会徒劳无功。更严重的是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和勇气。有了一个方向学生才能去使力!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对于初三阶段的一切测试以及模拟考的试卷,一般学生都不会自觉的去纠错订正,因此老师必须统一给学生再讲评遍试卷并且挑出学生易错题给学生建立一个错题本以及给学生挑出每次都会考的考点。

想做一名优秀的初中数学老师,只懂得教材的提纲和中考考点是不够的。课上的教学也极为一个关键,数学课需要的是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数学课主要的是给学生多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思维开拓。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体验数学。那么课堂上老师该怎么跟学生互动呢?课堂上,老师讲例题,可以找出一些相似的题型,给学生想出一些解题的方法。可以多鼓励他们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充分的认识知识点。

为什么很多同学都觉得数学难学,而且数学平均分相对比较低。即使初中数学难度不是很高,但是极多数的同学还是没拿到及格。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多数同学是对知识点比较模糊。还有计算大意,等一些粗心的问题。有些题目学生明明会做,但是为什么没有得分呢?因为学生只是看着题目会做就很大意的忽视一些知识点,没有注意小细节因此就比较容易丢分,好或者拿不到满分。初中的数学拿及格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学生掌握了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东西并做好练结。及格是很容易拿到的。所以老师要有足够的信心能把学生的成绩提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是必须的。

数学教学小结范文第4篇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概述

(一)数形结合的提出

作为中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备受人们的关注。这种思想结合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更多的直观教学(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引进课堂,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内化知识;
同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来充分认识空间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空间观念。

(二)数形结合的表现形式

第一,以形助数――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来阐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如“斐波那契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兔子数列。第二,以数助形――借助数的简洁性和概括性来提炼事物(图形)的本质。在教学中将“形象”放在支撑的地位,通过“数”来描述、诠释“形”的特征,使数学达到深化、严谨的效果,如在六年级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就可以借助“数”的概括性认识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长方体的空间概念。

二、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在新课改的洗礼下,诸多数学思想方法逐渐融入了小学课堂。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当然也备受老师的关注。于是在许多的教材分析、教案设计中,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随处可见,但是在现实的应用中,部分教师不能恰如其分地抓住数形结合思想的精髓,导致了一些误区的产生。数形结合虽然是中小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但是如果乱用,或是不能真正理解数形结合思想,那么在解题过程中会事倍功半。教师只有正确地理解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熟知掌握这种思想的概念,明确哪些类型题目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那么数学的学习才会变得有生趣,有活力和有意义。

三、数形结合思想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形结合具有其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借助具体生动的现实情境,将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通过抽象的数学语言使表象更加缜密,突出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使得解题手段从“单一”走向“灵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到数学之美;
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从而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研究数形结合思想的意义

针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特点,教师很好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懂得“数形结合”的方法,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题意,方便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记忆。其次,数形结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很好地利用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有趣,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应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1.应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教学中运用形象记忆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尽可能地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的模型,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学生从真正意义上习得并掌握数学知识,防止学生出现“一知半解” “似懂非懂” “生搬硬套”等现象。因此,数形结合的应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应用“数形结合”,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直觉思维为主,数形结合思想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些直觉思维,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与此同时,教学中教师也为学生提供许多感性材料,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提高表象的概括性,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因此,数形结合思想在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3.应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对同一来源的材料或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思路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方式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看待同一个问题。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数与形的结合,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引发学生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解、新的问题,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发展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养成从多向思维的角度看问题的好习惯。

四、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小学的数学学习中,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从侧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点,是中小学数学的精髓。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的过程中,笔者概括了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注重数形结合与其他方法结合

使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各种思想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并常常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使用。它的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时,教师要注重与其它数学思想方法的结合。

数学教学小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形结合 运用 形象化 直观化

儿童认知的规律,是从直接感知到表象,再到逻辑思维的过程。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再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我知道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该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数学知识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感到压力,并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数形结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数量关系)与形(空间形式)的相互转化、互相利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数学课中的有些数量关系,如果借助于图形的特殊性质,能够使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从而达到简单化的目的。而图形中的一些关系、位置等,通过数量关系的计算,又可以准确化、严谨化。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在学生看来是枯燥的。因为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从心理学观点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由表象逐步发展到抽象的认识。既然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那么,课堂教学只有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

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有些数学知识让学生动笔涂涂画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是一种便于学生理解,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内容可以让他们动笔来画一画,在看似不经易地涂画中,却学会了知识。如:9的口诀,引导学生在10乘10的方格纸上涂色。1个9,第一行涂9个,10少1;
2个9,涂二行,20少2……如此下去,简明直观,一目了然。

二、数学课堂上数形结合教学运用的好,可以快速突破重难点,变难为易,化繁为简

1、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做的。⑴出图观察, 盘子里的桃子,分别用数字几表示?⑵盘子里没有桃子了,用数字几来表示?(自然引出0,表示没有);
⑶直尺图熟悉数的顺序, 利用直尺帮助学生沟通0与数字1~5之间的联系。并说明0的另一含义,表示起点,开始。这正是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它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另外,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关于0的认识便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

2、五年级的认识公倍数与公因数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用长2,宽3的长方形可以铺满边长是6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是8的正方形。从图形拼摆中说明6是2和3的公倍数,而8不是它们的公倍数。

三、数形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1、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⑴根据小棒图列算式;
⑵引导学生讨论你是怎么想的?⑶用小棒把自己的想法摆出来;
⑷引导学生汇报摆的过程:先从5根小棒中拿出一根和九根凑成十,圈一圈,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
⑸为什么拿一根和九凑成十?⑹让学生再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写出支形图,让学生直观理解凑十法,体会算法简便。这样,通过操作材料―小棒帮助学生理解九和一凑成十后再加的算理,使问题简明直观。

2、三角形面积计算练习。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底和高各为9分米的等腰三角形。现在有一块长72分米,宽18分米的白布,最多可以做这样的三角巾多少块?有些学生列出了算式:72×18÷(9×9÷2),但有些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了示意图,列出72÷9×(18÷9)×2、72×18÷(9×9)×2和72÷9×2×(18÷9)等几种算式。

总之,学习并非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接收”过程。而“数形结合”能使比较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清晰、具体的事物,学生容易掌握和理解。可以使抽象的要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运用。

参考文献

推荐访问:小结 数学教学 五篇 数学教学小结【五篇】 数学教学小结(精选5篇) 数学教学小结与评价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