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五篇】

时间:2023-06-28 19:05:26 来源:网友投稿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以相对快乐的心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初中生的身心较为活跃、心理与性格均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于外界刺激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五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五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搭建课堂实践平台,保证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学生以相对快乐的心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初中生的身心较为活跃、心理与性格均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于外界刺激可产生较大的反应,在记忆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为了能够使相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感性化、形象化的知识,在课堂中搭建实践平台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搭建课堂实践平台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为原则,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等.例如,在讲“无盖纸盒制作方法”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利用正方形硬纸板制作无盖纸盒?采用什么制作方法能够有效增加纸盒体积?随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讨论问题,在得出讨论结果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实践讨论结果,以论证提出的假想是否可行.在学生制作纸盒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全程指导,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及引导,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在学生制作好纸盒后,教师可利用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点评,让学生养成动手操作、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二、实施个性化教学,提高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与性格等各具特点,如果在课堂中运用一刀切式教学方法,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无法达到新课程对于初中数学提出的教学要求,也会影响到师生沟通及有效性教学的实现.对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运用个性化教学模式,尊重初中学生独有的个性,让学生能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并获得全面成长.首先,充分理解与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性格与知识水平等,保证数学教学具有适合性的特点,以确保层次不同的学生均能够有所收获.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制定差异化学习目标,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将学习目标定为掌握勾股定理的含义,同时可以应用勾股定理解答难度较低的数学题目.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将学习目标定为在理解勾股定理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勾股定理结合在一起,并深层次理解与把握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其次,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例如,在讲“设计中心对称图形图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三种不同的图形拼凑自己感兴趣的图案,如变形金刚、猫咪等,让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获取心中所想,从而发展个性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在布置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独有个性得到发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知识.

三、应用诊断教学法,有效创新数学教学

诊断教学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学生听”、“教师讲”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与情感体验不断修正教学中存在的偏差,避免出现偏离教学重点的问题,并通过持续诊断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克服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畏难情绪,从而有效创新数学教学模式.首先,应通过课堂诊断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包括被动学习与应付学习等,同时根据心理状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纠正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主动克服心理障碍,并以正确心态对待数学学习.其次,在运用诊断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诊断出的问题,针对性指导学生通过预习及复习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使学生善于思考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在运用诊断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复习教学,有效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应用数学知识的方法混乱、遗漏重要知识点等,帮助学生归纳与整理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摘 要: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我对自己过去的课堂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教育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我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反思

我们走进了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我对自己过去的课堂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用教育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我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容易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与小组活动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我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把这些想清楚,做出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参考文献:《教育部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
反思教学法;
构建;
初中生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今天,初中数学工作的过程与初中自身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简单的说,初中是由众多的学生与老师组成的,通过各种关系相互联系的联盟。人要在其中能有发挥个人的特质,实现自己的价值,必然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在初中管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1]。

一、反思教学法初中生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反思教学法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反思教学法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的教育力量,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感情共鸣,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重视反思教学法,就是关注入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从数学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初中的初中生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初中生数学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初中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初中生数学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初中生反思教学法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思想素质。初中的初中生学习建设在整个初中生数学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应当得到我们各初中在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于校园和初中生本身的情感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2]。

二、反思教学法在初中生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塑造学生的内在品质,让培养的人才内外兼修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活动形式去弘扬和培育。在各初中,纷纷开展着很多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活动形式,最普遍的是诚信考试倡议[3]。

当然,我们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部分学校教学活动的单一性,单单的学习考试倡议,略显单调了些,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数学思维教育体系。在开展的比较多样活动的学校,很多活动往往会为教学活动让路,大部分是通过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来开展,造成部分学生的抵触和不配合,使得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初中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形象生动的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中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促进数学的学习。

(二)数学教学既要坚持有效的传统形式又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数学多采用人们所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数学也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需要与初中生进行情感交流以、促膝谈心,找准初中生的思想脉搏,通过谈心、交流,沟通思想,有效地增强思想工作的效果[4]。在课堂上,各小组汇报各自的活动过程、研究成果与感受,特别是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每组用时不超过8分钟;
挑选其他同学对该组的汇报进行点评;
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每小组的汇报时间,注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评析和提升,以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
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学生课题选择的现实性,发现等量关系的个数和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操作的适切性、独特性,材料的条理性,汇报的清晰性等。活动再反思与课后,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借鉴和自己小组的反思,对本小组的课题,汇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整理,汇集各小组报告出一期墙报或小论文集。

(三)数学教学要借助工作特点强化实际效果

一是在实行初中的数学管理中,任何形式数学下培养出来的初中生,只有通过社会发展的检验,才能评判区分出优劣,这是检验数学成果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评判一种数学模式是否合理的方式方法。将初中与数学分离开来理解,也从根本上放弃了数学的本质,造成初中生的畸形发展,完全背离了我们教学育人的根本本质。初中数学发展下的初中生培养,是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的重要能量储备之一,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不结合人的全面性的发展,也不是被动的、机械式的技能灌输式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5]。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具体材料的数学化,即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材料转化为数学模型;
二是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化,即通过辨析、归纳、直觉、类比、想象,寻找方向和线索,用逻辑方法把数学材料组织到逻辑体系中去;
三是数学结论的应用化,即把理解和掌握结论转变为更加具体的思维,并能同所面临的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创造性地应用结论。不难看出,上述阶段其实是思维活动由上升—探索—再上升这样一个螺旋发展过程。数学材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数学活动教学很容易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模型,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情境。

结论

培养我们社会型的初中生,关键在于塑造他们的学习素质,相信我们通过数学培养下的人,即使才能略低,也能很合理的适应将来的社会生存。重视数学,在初中里建立学习的风尚,对于初中环境的优美和初中生的健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培养社会型初中生的必要途径。(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区黎里中学)

参考文献:

[1]孔政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2).

[2]刘艳.凸显探究主体 提升探究实效——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1(05).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实践;
反思
简易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数年,课堂教学从行为、理论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同时,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反思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得知,教师对各项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的实施往往存在浅尝辄止的现象。如何将新课改的新精神、新内容切实落实到初中数学实践教学中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愿意抛砖引玉。

一、从教学内容层面来看

为了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更快更好地实现有效课堂或者高效课堂,一线教师需从以下两个基本点着手:一方面是处理好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关系。教材的逻辑顺序主要包括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技能的训练顺序、学生态度培养的逻辑顺序等;
而学生的心理顺序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顺序、能力发展的顺序、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顺序等。因此,初中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可以安排在后面讲解,当学生的认知顺序与教材的知识逻辑顺序发生冲突时,就需要以学生的认知顺序为准,适当地调整教材的讲解顺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是处理好教材普适性和区域性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材的版本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思维方式,在遵循普适性教材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和内容做适当调整,做到科学合理、因材施教。

二、从教学方式层面来看

教学方式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内容,从某种程度来讲,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应用决定了数学课堂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笔者建议,从教学方式层面来看,需要一线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努力。一是处理好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不少教师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综合素养,需要让学生多探究、多实践,这一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很多教师陷入了不进行接受性教学,只采取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殊不知,接受性教学方式和探究性教学方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技能和素质;
二是要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学习技能、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的是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头脑风暴中取得更好的成,而不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呈现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

三、从教学手段层面来看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很多初中数学教师比较青睐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可以说,这一教学手段的使用的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但是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陷入滥用和误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误区,而是能够真正地做到恰到好处,让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工具,为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贡献力量。

四、从教学评价层面来看

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基本点:一是加强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
二是能够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有效结合;
三是能够从教学评价中吸取知识,进行反思,进而制定更好的教学方案。

总的来说,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作为初中一线数学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把握新课改内容,并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改的新内容、新精神真正发扬光大。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反思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数学新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学生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促进数学知识的进化和迁移,锻炼和改善学生的思考方式,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一、反思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捕捉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相关问题情境中.也就是说,我们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集中学生注意力,结合学生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联系新旧知识,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引发思维碰撞,激发他们进行反思.

二、反思习惯

通常,我们每个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同样的,课前预习也是学生深入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教学前,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对预习的内容与过程进行回顾,并多问.比如:本节课有哪些重点、疑点与难点;
有哪些定理、概念及公式,自己对其理解有多少,课本中是如何解释的,对公式或定理的证明是否用到已学的知识;
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例题,例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
本堂课中涉及的题解方法与技巧又有哪些等等.这样,在预习的反思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反思习惯.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教师可列出本课的预习提纲,提出问题.第一,回顾有关知识:①什么为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怎样的?②什么是数的平方根?第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①若x2=4,那么x等于多少?②如果4x2=1,那么x等于多少?③如果(x-1)2=4,则x等于多少?④(4x-1)2-4=0,则x等于多少?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对于问题①中,已知x2=p,且p≥0,是否可求得其平方根;
若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怎样通过直接开平方法来解方程;
从问题问③、④中,怎样理解x2=p,且p≥0的x,并写出这一问题的思考.然后基于预习来试着完成课后练习.这样,学生通过预习进行有针对性地反思与推敲,从而促进反思习惯的形成.

三、反思内容

1.反思解题思路

在解题过程中,审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审题即逐一思考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筛选与综合可出现的情况,同时发掘隐含的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例如,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它的三条边长是三个连续整数,求出它的面积.对于此题目,不少学生想到了用方程来解决,通过设未知数,以未知数分别表示出三条边长,然而有些学生难于找出相等关系,从而陷入困境.这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提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何关系?一经教师提醒,学生能快想到“勾股定理”.在审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是否挖掘隐含条件,是否深入问题本质等.经过不断的反思,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更精细与深入.

2.反思解题过程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漏解、以偏概全或考虑不周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解答过程中的全面性与完整性进行反思.如解答等腰三角形的有关题目: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是30°,求另外两个内角.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只根据一种情况而求结果,忽视了30°角不但可为底角,还可为顶角,应视情况而答.在学生得出题目的答案后,这并不是解题思维的完结,而是深入数学认识的开端.教师需因势利导,及时纠正学生片面思考问题.

3.反思解题结果

反思解题结果,可以及时发现与纠正失误,抑或检验解题的合理性,找出原因,再适时补充与调整.如解方程时,反思结果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原方程的解,可代入原方程来检验.若发现与原方程条件不符时,则反思在哪个步骤出现了错误,然后找出失误所在,及时改正,避免再犯.

4.反思结果与题设的相符性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求出结果后,常常未检验结果是否符合题设与定理,而导致解题失误的出现.

推荐访问:数学教学 反思 初中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五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精选5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