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学院物业年度工作计划【五篇】

时间:2023-07-09 12:1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学院物业年度工作计划【五篇】,供大家参考。

学院物业年度工作计划【五篇】

学院物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
(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
(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
(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
(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
(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
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
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
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
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
(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
(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
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
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
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
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学院物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
(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
(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
(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
(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
(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
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
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
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
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
(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
(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
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 度 经 费

年 度

经 费  

1996   21.135

  2001   45.04193  

1997   15.3857

2002   49.51840  

1998   16.6880

2003   55.26226  

2000   29.79313   2004   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
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
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学院物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1.1工程及应用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台湾“国科会”的工程及应用科学门类,包括土木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机械与固体力学、能源工程、自动化工程、控制工程、热流工程、航空太空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电信工程、资讯工程、电力工程、微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及高分子工程19个学类。

1.2生命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科学、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3个领域。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共10个学类。其中,基础医学包括形态及生理医学、生化及药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检验医学、药学及中医药学4个学类;
临床医学包括内科系医学(一)、内科系医学(二)、外科系医学(一)、外科系医学(二)、社会医学及工程医学6大学类。农业科学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和农产资源科学两个学类。生物科学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及长期生态学两个学类。

1.3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科技年鉴中人文及社会科学门类,包括人文科学的台湾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律学、政治学、区域研究与地理、经济学、财务金融会计及管理学等学类。

1.4科学教育在台湾科技年鉴中,在自然科学章、工程及应用科学章、生命科学章及人文及社会科学章之后,专门单列了一个与之平行的科学教育章。据此,笔者认为,该年鉴把“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科学门类,其所述科学教育的范畴,包括数学教育、科学(自然科学)教育、资讯科学教育、应用科学教育、医学教育、多元族群的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与传播学类等。

2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

目前,台湾开展科学技术工作的原则是整体规划、分工执行。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包括推动机构、执行机构及评估体系3个部分。

2.1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台湾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就是科技行政机构,包括“科技部”、“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及其它相关“部会署”。(1)“科技部”(原“国科会”)。1959年,台湾成立“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长科会)。1967年,台湾“总统府”的“国家安全会议”下增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科导会),并将长科会扩充改组为“国家科学委员会”。1969年,将“国家科学委员会”再改组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国科会”委员由“行政院”选聘的“行政院政务委员”、研究机构首长、“中央”相关机构首长及专家学者担任。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策略、方案及中长期计划,规划推动基础研究与先进性应用研究,改善整体研究环境,培育延揽科技人才,奖助研究人员,并协调、联系、审议及管制考核各“部会署”重要科技计划。1978年起,它主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作。台湾科技发展政策、科技资源整合与分配原则、重大科技计划以及重要科技法规,由“国科会”会议作出决议,报请“行政院”核定。为提升行政机关效率,以精简、弹性、效能3大原则对“行政院”进行组织再造。2010年1月12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行政院”组织改造法案》,确定未来“政府”组织架构中的“国科会”改制为“科技部”。2014年1月7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科技部”组织法》。同年3月3日,台湾“科技部”正式成立[4]。相较于原“国科会”,“科技部”的职能有一定调整,主要包括研究制订科技研究发展政策、推动基础科技及应用科技研究、推动重大科技研发计划、支持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工业园区、规划核能安全政策及管制、管理“国家”科技发展基金等。(2)“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原“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76年,台湾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国科会”等单位首长担任成员,作为跨“部会署”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机构。1979年,台湾“行政院”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成立“行政院”科技顾问组,聘请外籍著名科学家作为科技顾问,定期检视和评估政策并提出建言。随后,各相关“部会署”陆续设立科技顾问室作为部门推动科技发展的窗口。1989年,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被裁撤,其审议应用技术发展政策和联系协调各“部会署”的功能并入科技顾问组。1998年,增聘岛内著名科学家为科技顾问,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为首席科技顾问。2012年,科技顾问组改制为科技会报办公室,成为“行政院”正式常设性任务编组。(3)其它相关“部会署”。台湾当局的“经济部”、“教育部”、“交通部”、“内政部”、“国防部”、“劳动部”、“农委会”、“卫生署”(“卫生福利部”)、“环保署”、“原子能委员会”及“公共工程委员会”等“部会署”,也分别通过编列和执行科技预算,引导和落实当局的科技政策,参与推动科技发展。

2.2科技发展执行机构台湾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研究和先导性科技应用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与各大学院校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其它财团法人研究机构执行。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研发,主要由公营、私营企业执行。(1)基础研究机构。中研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是目前台湾地区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接隶属于“总统府”[5]。1928年,中研院在南京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大部分改组为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少部分在台湾地区重建并保留原称。中研院的任务是开展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目前,中研院下设研究机构包括:①数理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资讯科学、统计科学、原子与分子科学、天文及天文物理、应用科学、环境变迁、资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②生命科学方面的植物暨微生物学、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生物医学、农业生物科技、基因体、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③人文社科方面的历史语言、民族学、近代史、经济、欧美、中国文哲、台湾史、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律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所。3类研究所(研究中心)共31个。台湾各公、私立大学院校,也承担着基础研究任务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2)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的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主要有隶属于各“部会署”的半官方性质机构,包括:①“经济部”的工研院、资讯工业策进会、中技社、中国生产力中心、“中华民国”纺织业拓展会、中卫发展中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石材暨资源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全国认证基金会、印刷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自行车暨健康科技工业研究发展中心、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车辆研究测试中心、金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商业研究院、专利检索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台湾电子检验中心、台湾机电工程服务社、鞋类暨运动休闲科技研发中心及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
②“科技部”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简称“国研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徐有庠先生纪念基金会、台湾科技发展基金会,农委会的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台湾香蕉研究所、台湾渔业及海洋技术顾问社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
③“卫生部福利部”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医药品查验中心;
④“交通部”的中华顾问工程司、台湾网路资讯中心;
⑤“内政部”的“中央”营建技术顾问研究社、台湾建筑中心;
⑥“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电信技术中心。还有非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其它研发机构,包括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中华经济研究院、亚太科学技术协会、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亚洲与农村发展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台大严庆铃工业研究中心、台北病理中心、台湾区橡胶工业研究试验中心、台湾经济研究院及台湾营建研究院等。一些研究机构编列于政府部门内部,如“国防部”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内政部”的建筑研究所、“教育部”的中国医药研究所、“经济部”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气象科技研究中心、运输研究所及其港湾技术研究中心及“环境保护署”的环境监测所等。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其任务是以先进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发展[6]。目前,该院设有南分院、产业学院、电子与光电研究所、资讯与通讯研究所、机械与系统研究所、材料与化工研究所、绿能与环境研究所、生医与医材研究所、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云端运算行动应用科技中心、服务系统科技中心、创意中心、纳米(纳米)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量测技术发展中心、知识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及巨能资讯科技中心等18个研究机构。2003年,原6个“部级”实验研究中心整合成立“国研院”,随后有5个中心加入,现其下设有晶片系统设计中心、仪器科技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太空中心、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等11个实验研究中心[7]。该院的主要任务是建构研发平台、支援学术研究、推动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营造满足社会与产业未来需求的科技研发环境。(3)科学工业园区。台湾现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3个科学工业区园区,它们分别由隶属于“科技部”的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竹科”)成立于1980年12月,包括新竹、竹南、龙潭、铜锣、宜兰及新竹生医等6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3420000m2[8]。其目标是引进高级技术工业和科技人才,激励工业技术研发创新,促进高级技术工业发展。科管局的职责是为园区内厂商建设优质基础设施、提供单一窗口服务、创新研发机制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竹科以半导体产业为主,拥有晶圆代工、设计、光罩、封装及测试等完整的垂直分工体系,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产品,被誉为“台湾硅谷”。它不仅设立南部和中部科学园区,构建了台湾完整的西部高科技走廊,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典范。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南科”)成立于1995年5月,包括台南园区和高雄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130000m2。南科以光电产业为主,担负着发展台湾科技产业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使命[9]。2003年7月,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中科”)开始开发建设,目前包括台中园区、后里园区、虎尾园区、二林园区及高等研究园区5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550000m2。中科以光电、集成电路和精密仪器产业为主,其目标是鼓励研究发展和制造高科技工业产品,提升科技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台湾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形成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9]。(4)创新育成中心。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或称育成中心)是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和辅导公民营机构,以培育中小企业、鼓励个人创新创业、促进台湾产业升级为目的而设立的,相当于中国大陆“科技企业孵化器”[10]。其最主要功能是技术指导,服务对象是高科技中小企业[11]。因此,笔者认为,台湾创新育成中心也是台湾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1993年,“国科会”研究计划提出创新育成的概念[12]。1993年12月,台湾中小企业协会邀集“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联合辅导基金会、7家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台湾第一家中小企业专业投资与辅导机构———台湾育成中小企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1996年4月8日,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运用委员会出台《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同年7月,台湾工研院设立台湾第一家创新育成中心[11]。根据创办主体不同,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可分为学校型、政府型、财团法人型及民间型4类,大部分创新育成中心为学校型,即由大专院校设立。截至2011年8月,台湾共有131个创新育成中心,其中,获“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资助的有99个,中小企业处直营育成中心4个(南港软件育成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南科创新育成中心及高雄软件创新育成中心)[13]。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在当局政策引导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协助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辅导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它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简言之,“产官学一体,创造三赢”是育成中心的终极目标。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最主要的服务内容是技术指导,其次是空间和设备(如办公室、会议室、展示空间、办公自动化设备、实验用机器设备、电脑等)的出租,再次是经营管理和宣传方面的指导,包括法律、税务等的咨询服务,有些育成中心还提供融资协助[11]。自1997年以来,台湾创新育成中心累计培育5024家中小企业,累计育成1920家新创企业[12]。种种绩效显示,台湾创新育成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科技评估体系台湾构建并长期坚持科技计划审查、执行管制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三联体系,该体系成为台湾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保证了台湾科技计划的立项、执行及成果质量。科技计划审查的工作重点在于研拟重点方案,包括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执行管制的工作重点在于计划方案的执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是将执行成果与检讨意见进行反馈,以便于计划修订[14]。

3台湾科技法律政策体系

1999年1月20日,台湾当局以“总统”名义公布施行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大法和基本方针,是公、私营部门科技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台湾科技基本法规定,根据“国家”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和区域均衡发展,“行政院”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汇集各界专家学者对台湾科技发展策略的建言,形成大会共识并据此共识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主要由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白皮书体现)。科技政策的整体规划方向,每两年调整一次,由科技大会和科技白皮书交叉滚动负责。最近一次科技大会是2012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最新一个科技发展计划是2013年10月“行政院”审议通过的台湾科技发展计划(2013-2016),最新版科技白皮书是2010年12月“行政院”核定的台湾科技白皮书(2011-2014)。台湾科技法律与政策,具体落实和体现在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上。台湾科技发展计划分为“行政院”核定并推动的科技计划和各“部会署”制定实施的科技计划。作为台湾制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技研究发展的依据,最新版台湾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2013-2016年台湾科技发展的7大目标及其主要推动策略,如下所示:(1)提升台湾学研地位。精进学术评鉴制度,构建学术型探索未知及问题解决机制,制定产学合作及利益冲突解决规范。(2)规范台湾智财(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产业智财布局保护网络与新一代新兴产业的智财布局,构建研发成果转化机制,营造智财基础环境。(3)推动台湾永续发展。整合科学评估资讯,增强科研能力,建立决策评估机制,解决土地利用争议,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动绿色经济转型。(4)衔接上游学研与下游产业。推动宏图方案、萌芽计划的实施与“国家”天使基金的投入等,分别填补研究发现技术新事业发展的缺口。(5)推动自上而下的科技计划。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总体规划与议题征求做法,强化“国家”型科技计划管理,调整指导小组成员,强化机动意见投入机制,拟定“国家”型科技计划退场原则与程序,强化绩效评估机制,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议题形成机制与上中下游连接。(6)提升台湾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科技预算分配合理化,采取产官联盟出题、学研解题的合作方式,引进国际顶尖创司,利用台湾与中国大陆及日本的关系优势。(7)科技人才危机。促进教育体系多样化,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专业训练与人力附加值高的培训产业,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台湾“行政院”推动“经济动能推升方案”、“黄金十年‘国家’愿景计划”及“‘国家’建设计划”实施,上述方案与计划都包含科技发展事项。此外,台湾“行政院”还核定由各“部会署”拟订,具有重大性、关键性或跨“部会署”的科技发展计划,如“强化工业基础技术方案”、“台湾生技起飞行动方案”等。为应对重大经济社会及民生问题,提升台湾的全球竞争优势,台湾当局从1998年开始,以第一优先的方式,推动一个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型科技计划”实施。该计划由“国科会”(现“科技部”)主导,各“部会署”参与,整合上、中、下游及官产学研各界资源。在该计划中,最早实施的项目是电信(后改为网络通讯)和农业生技,1999年新增防灾,2000年新增生技制药,2001年起陆续新增数位典藏、基因体医学、晶片系统、纳米及数位学习。经过终止、合并及新增,该计划最终调整为9项,分为3类:①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台湾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经济类(包括网络通讯、晶片系统、纳米);
②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即与人民健康相关的前瞻分子生物技术的生技类(包括农业生技、生技制药、基因体医学);
③与居家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民生类(包括防灾、数位典藏、数位学习)。2011年,台湾当局实施了网络通讯、生技医药、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智慧电子、纳米、能源等6个项目。各“部会署”根据自身的法定职能,拟订科技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案,规划和推动本部门科技发展。2011年,各“部会署”共实施了175项科技计划,包括:①“国科会”的“太空科技发展计划”、“晶片设计实作计划”、“高科技设备前瞻技术发展计划”等23项(不含6项“国家”型计划);
②“经济部”的能源效率提升及节能技术服务领域计划、智慧电动车产业推动计划、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推动计划等114项;
③农委会的渔业科技发展纲要计划、重大人畜共通传染病之防疫策略研究及推广等15项;
④“卫生署”的医卫科技政策研究计划、卓越临床试验与研究计划等16项;
⑤“教育部”的强化台湾特色之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应用人才培育计划、大专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纲要计划等12项;
⑥“交通部”的智慧化海空运发展计划、气象领域气象科技研究发展中程纲要计划等10项计划。

4结语

学院物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示范院校;
建设历程

2006年,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校党委把“国家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立项作为提升办学层次,促进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础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立项作为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给予了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项目的立项申报

(一)第一次申报过程

2005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大会传达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精神,大会提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2006年教育部先后出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在这两个文件的基础上,2006年11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44号),这标志着教育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12月上旬接到宁夏同族自治区教育厅通知,开始组织项目申报工作。成立了项目申报工作组,完成项目申报方案并报送自治区教育厅。由于时间短、任务重,我校申报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没有成功。

(二)第二中报过程

2007年3月,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示范院校建设申报领导小组,所有校领导均是小组成员。学校高度重视,积极申报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

3月23日,学院由张怀斌书记率队,赴山东威海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立项建设单位)考察学习,听取了威海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6月28日,由李伟校长率队先后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立项建设单位)参观学习,听取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介绍示范院校建设经历,参观了该校的工业中心;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对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确定申报的五个专业提出修改建议;
最后听取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分管校长、专业带头人对申报专业的建议后,最终确定我校申报的专业为生物技术及应用、畜牧兽医、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五个专业。

9日至26日,学院从机电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动物科学系、信息工程系抽调系主任和骨干教师共21人,经过半个多月的封闭写作,完成《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方案》、《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任务书》和介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光盘。2007年7月30日,以上资料全部上报教育部制定网站。

经申报答辩后,2007年8月24日,教育部公布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立项建设单位。

二、建设方案及任务书

(一)建设方案、任务书的设计修改阶段

2007年10月学院由李伟院长率队,各专业负责人共12人参加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立项研讨会”,这次会议使参会人员明确了如何撰写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2007年11月5日,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47号)要求,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联合组织聘请区内外专家(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秘书长陈解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仲文,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苏志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罗志,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毅,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处长张治荣,自治区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许平,自治区农科院张秀陶研究员)共八人,对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进行论证。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共进行了13次的修改。

(二)教育部正式批复阶段

2008年8月10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在高职高专网上公示,这标志着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进人教育部正式批复阶段。

(三)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内容简介

建设方案由以下9个部分组成:总论、建设基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建设进度及经费预算、项目建设保证措施和预期效果。

任务书由项目基本情况、院校综合建设进度表、院校其他项目建设进度及资金投入预算表、资金投入预算汇总表、专家论证意见、院校举办方承诺、地方支持承诺、审核意见共10各部分组成。

三、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

(一)成立机构、建立保障机制

为加强对示范性建设的领导、监控和实施,确保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厅、财政厅和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实施小组。同时,还设了专门的项目建设与监控工作机构,负责确立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检查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总体项目的督导检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张怀斌为组长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并设置专业建设综合组、师资队伍建设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组、专项资金管理组、项目监督组五个小组。成立专业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小组,详细制定各分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实施方案,确保建设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为了切实保证建设方案中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成,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办法》、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暂行办法》、《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专项资金财务管理与核算暂行办法》、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就业定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等专项制度严格管理,确保建设项目的各项可监测指标落到实处。

(三)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院物业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2014年工作总结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扶贫解困工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四权分离”制度,兑现2013年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833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61人和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奖励对象目标人群352户扶助及奖励金210.18万元。2014年确认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892人、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64人和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奖励对象目标人群392户,12月份将兑现奖励金及扶助金。

2、民族地区帮扶工程。开展包虫病病情调查人数累计为8500人,完成率130.77%;
开展免费药物治疗包虫病患者14人,完成率116.67%。

3、医疗卫生工程。一是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95.75%。二是完成40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总投资200万元,该项目已与村级活动室合建目前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率400%。三是免费向123对符合生育政策计划怀孕夫妇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其中农村114对,完成率103.64%,城镇9对,完成率112.50%。

4、民生实事。一是继续实行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县人民医院和县民族医院先后于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完成取消药品加成,除中草药、中药饮片外的药品全部零差价销售,严格控制药品金额占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实施以来让利患者金额达248.5万元,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覆盖率100%。二是启动实施免费婚前体检项目,积极开展婚前体检宣传动员工作,在当事人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免费为72对拟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当事人进行婚前体检,完成率102.86%。三是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累计375人,住院分娩率94.75%,补助资金18.75万元;
免费为农村孕产妇及准备怀孕和怀孕3个月内的农村妇女增补叶酸累计759人。四是协助州人民医院到各乡镇开展白内障筛查工作,完成筛查贫困白内障患者778人,其中符合手术指征70人。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新农合参合率99.01%;
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三是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健康档案规范化管理,目前管理高血压患者5453人,管理糖尿病患者1422人,登记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29人,0-6岁儿童健康管理5597人,孕产妇健康管理535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12342人。四是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做好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重性精神病、重大地方病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疾病防治。五是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建立分级医疗诊治制度,积极推进双向转诊。

2、项目建设情况。一是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2000.48万元,新建住院部大楼及附属楼9180.6平方米,该项目已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饰阶段。二是县民族医院建设项目,进入一层修建阶段;
三是冷碛镇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已进入基础施工阶段;
四是德威乡卫生院、岚安乡卫生院、泸桥镇中心卫生院业务和生活用房建设项目已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饰阶段,预计2014年12月完工。五是县疾控中心包虫病实验室及业务用房建设项目进入地质勘查及初步设计阶段,今年7月县疾控中心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及食品机构资质认定现场评审工作。

3、人才工作。一是“阳光天使”招聘情况。2014年考核招聘人数6名,考试招聘人员5人,完成签订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协议1人。实施人才强化培养计划,选派74名专业人员分别参加省、州组织的专科团队、岗位培训、临床进修、岗前培训等人才培训。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4人。二是对口支援情况。今年我县接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医务人员11人,干部8人,县人民医院选派1名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冷碛镇中心卫生院。对口支援医师在基层累计诊治群众16871人次,开展示范手术44台次,开展新技术项目16项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936人次,我县安排业务骨干医务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30人次。三是柔性流动服务情况。今年全县共组建医疗队73支、派出医务人员累计415人次、义诊患者8659人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7万余份,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4万元,培训基层医务人员593人次。

4、继续实施人口计生“五大工程”。一是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巩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成果,依法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全县计划生育定点免费机构开展计划生育科技服务7952人次,实施计划生育各类手术1145例,上门咨询7952人次,门诊咨询7952人次,发放避孕药具2800人次,“三查”7086人次,生殖道感染疾病检查860人次,随访6160人次,无引产、无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发生,开展计生服务巡回下乡45次。切实加大药具管理规范化建设,在全县各乡镇卫生院开展计划生育药具特色服务窗口建设工作。药具应用率达91.7%,有效率达100%,随访率达99%。二是推进人口文化建设。巩固生育文化大院、中心户等建设。抓好宣传品进村入户工作,共发放卫生和人口计生各类宣传资料近3万份。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活动6次,开展计生政策法规、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咨询服务宣传咨询11000人次。宣传品进村入户率达95%,群众知晓率达95%,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率达90%。三是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四是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启用“计生通”项目,全面完成人口计生计划。全年总人口68414人(10个乡镇),出生人数569人,出生率8.32‰,自然增长率为3.61‰,符合政策生育率95.96%,死亡率4.71‰,综合节育率为87.07%。全面核查清理人口数据,统计数据准确率和全员人口信息主要项目准确率均达到90%。五是构建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村的指导,落实基层群众自治规范,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深入开展“阳光计生”行动,不断完善社会监督,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满意度。

(三)特色亮点做法。

一是全面加强各医疗机构班子建设,对所有医疗机构班子进行了充实和调整。二是全面实行乡镇医务人员包村,主动上门服务。三是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开展医务人员技术大练兵活动。四是公共卫生健康体检整合资源,上门服务。五是对全县医疗机构设备进行清理,全面调剂,保证设备全面运行。六是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婚前检查。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医疗卫生机构收入明显减少,由于县财政拮据,根本无力全额承担配套的专项补助资金并承担兜底责任,再加之基本药物统一采购过程中存在部分中标药物厂家因无利润常常缺货和配送不及时,部分群众反映个别药品价格甚至高于药店销售价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度的有序实施。

(二)人员编制不足。机构合并后,县卫生和人口计生局核定行政编制12名,工勤控制数1名,较机构改革前行政编制数减少5人,工勤编制减少2人;
卫生执法监督大队现有编制6人,较机构改革前编制数减少3人;
县属各医疗卫生单位按医院等级要求,事业编制严重不足,如县人民医院经州卫生局核定200张床位,按照床位和医技人员1:1.5的原则,应核定医技人员编制300名,目前县人民医院编制170人。

(三)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量少质弱。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骨干人才、专科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如县疾控中心上半年退休7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乡镇卫生院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人员较少,学科不配套;
村医整体素质不高、普遍无资质,无法从事相关医疗卫生工作,这些已成为制约基层卫生事业跨越发展的瓶颈。

(四)县级公立医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管办分开、政事分开、高效管理体制等方面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综合改革压力大。

(五)医疗设备设施总量不足,严重老化落后。各医疗卫生单位医疗设备设施严重不足,已有的医疗设备设施也非常落后,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如:县人民医院作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无放射医学工作站、国际听力电测仪等设备。县疾控中心无dr、离子色谱仪等设备。

(六)医疗废弃物和污水处理问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无规范化的医疗废弃物处理,现仅作一般性的焚烧、掩埋处理。除冷碛中心卫生院原项目经费建有污水处理系统外,其余医疗卫生单位均无污水处理系统,影响环境保护,极易发生医疗废物污染事件。

(七)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尤其是县人民医院一线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待遇不高,很难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八)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薄弱,违法生育处罚不到位。

(九)乡镇计生专干调整频繁,兼职过多,队伍不稳定。

三、2015年工作计划

(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医疗技术人员大练兵活动,通过“打造医院标杆服务窗口”培训、科技大练兵活动、业务能力培训及开展医德医风建设讲座等方式,提高医务人员综合素质。

(二)切实抓好卫生计生项目建设。实施烹坝、得妥、加郡、兴隆、杵坭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三)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健康档案管理使群众受益率达100%。

(四)进一步清理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对闲置设备进行调剂使用,确保设备全面运行。

(五)进一步完善分级医疗诊治制度,积极推进双向转诊。

(六)坚持综合施治,完善人口计生统筹协调机制。

(七)突出宣传引导,强化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意识。

推荐访问:物业 学院 年度工作计划 学院物业年度工作计划【五篇】 学院物业年度工作计划(精选5篇) 学院物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