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学院年度工作计划【五篇】

时间:2023-07-04 20:10:10 来源:网友投稿

企业学院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2009年5月,山西院提出以上项目管理理论0指导教育培训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促进培训工作的规范发展。这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培训需求与培训计划的制订脱节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学院年度工作计划【五篇】,供大家参考。

企业学院年度工作计划【五篇】

企业学院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2009年5月,山西院提出以上项目管理理论0指导教育培训管理工作,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促进培训工作的规范发展。这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培训需求与培训计划的制订脱节

培训需求是制订培训计划的重要依据,是进行培训工作分析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山西院开展的部分培训工作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系统的管理,对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比较欠缺,即便是一些项目做了相关的调研分析,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影响到分析的深度和准确度。培训计划往往容易受到培训管理人员主观的影响,对培训的内容等凭借自己的经验出发,不结合培训人员的实际情况,例如,没有与员工的长远发展相结合,将培训完全孤立起来,使得培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针对性和时效性就比较缺乏,容易出现/想学习的项目没有组织,组织的培训不一定想学0等学用脱节的现象。

(二)培训效果难尽人意

以往的教育培训以办班式培训为主,主要侧重组织报名工作,对培训的过程跟踪、效果反馈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同时培训和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消耗了员工的培训热情,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三)培训管理工作规范不强

山西院的教育培训工作由院教育培训委员会领导,分为院级、部门级、科组级三级培训网络,但以往的网络建设中关联度不够,过于松散,院级对部门、科组培训的管控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监督,三级培训均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工作J陀于应付,培训项目较固化和陈旧。山西院在教育培训的标准模板建设方面距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许多培训项目的开展缺乏整理策划,缺乏标准模板,造成工作忙乱,工作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培训管理的业务建设函待提升。

(四)培训效果评估与跟踪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

主要反映在对年度培训计划的落实检查不足,造成往往是计划的多,落实的少。其次是对培训后的效果评估与跟踪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全面,不能及时吸取教训,调整改进下一步工作。山西院以往的培训效果评估仅局限在最表层的授课满意度评价层面,主要基于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培训内容进行评价,对培训的组织、培训形式是否满意,对改善参培人员的工作行为有多大影响,对参培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到底有没有效果,培训的内容对企业生产和发展起到了多大作用等方面未做调查反馈,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

二、成果的内涵

以项目管理J酬仑为指导的培训管理工作的内涵是:以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项目管理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科学的计划、执行、控制、检查、改进的项目管理体制,按照项目发展的客现规律,对整个培训工作的需求、计划、实施、评估、改进等组织工作进行闭环管理,树立培训工作的全局整体观念。在单一的培训项目中,以深化项目管理模式为目标,强化组织过程中的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资源联系、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效果反馈、促进方案改进等,实现培训项目的闭环管理。完善培训制度、规范、流程、表单等,使培训工作更加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组织管理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三、主要做法

(一)建立完善的项目组织管理机制,确保培训计划和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编制了5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教育培训管理办法6,建立院各级培训项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教育培训工作在山西院教育委员会的有力领导下,以/项目管理理念0为依托,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i践叮执行力度、促进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首先,每年年初由人力资源部门向职代会提交年度教育培训计划,经审议通过后发文流转。为确保年度培训计划的落实,统一全年培训工作思路,实现年度教育培训工作既定目标,及时召开年度教育培训委员会议,对培训计划进行分解、对重点培训工作进行确认、明确培训考核指标,落实检查时间和方式。每年年底在企业的综合管理评审会议上,要对全年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下一年的教育培训工作思路。每半年对全院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检查考核,督促培训计划执行,并对培训计划进行适时调整以确保全年培训目标的完成。及时归纳各部门培训中的亮点和创新的工作方法,并推广落实。同时,为完善三级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以部门季度公开课、科组学习型小组建设为抓手,开拓对二、三级培训服务范围和力度,对培训项目的指导纵向贯穿,推出了季度公开课开展流程,明确了组织要求,规范了培训项目通知、签到、培训满意度调查表、培训费用申请、培训协议书等管理过程模板,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二、三级培训网络的建设。通过以院级、部门、科组三层培训网互为支撑交叉弥补的方式,保证培训工作的全方位服务,形成点、线、面立体结合的培训工作特色。

(二)以培训需求分析为原点,重视项目前期策划,保证培训内容的贴切性

培训的需求分析是做好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关于培训的具体步骤需要统筹安排和合理配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并按照严格规定进行合理化执行,将各项问题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及时了解企业的培训需求,掌握培训动态,做到合理规划,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针对企业的未来发展的进一步需要制定合班的企业目标企业的进一步发污姿依靠的是人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把人才培养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二企业自标的制定和企业的人才规划密切相关,能否做好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关于如何培养人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做好人才培养的全程规划是所有工作当中比较关键的,在合理的需求分析的前提之下,将企亚的发展和职工的成长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立重视企业职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只有将各项指标都完成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决速发展和进步。在培养企业创新能力方面,需要企业管理为导向、员工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员工的自我主动学习为依托*只有在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二关子培训需求的内容:培训的任务安排,培训的时间地点,培赵11的主要课程,培训的目标都是培训需求的重要内容。么介阳年底,在以往只)7展部f丁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为了更直接的了解员工培训需求,又制定了5员工培训需求调查表久并借助刊炭工使用率比较高的综合管理信氰系统平合,开发了一套培训需求填写、汇总、统计、分析程序,在平台上员工通过个人本机填报培划11需求调查表,人句资源部可直接汇总调查友呼分析数据。通过科学的调查i剖髦计、有妙的填报方式使培训需求调查〔作落到了实处,为培训计划的编制提供了有效地数据支撑。

(三)精心设计和制订年度培训计划

制订年度培训i队目是实施培训工作的基础,也是培训规范化管理工作极其重要的环节。培训计划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年培训工作的效果,对培训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山西院在设计和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时,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结合培训需求调查统i结果,设计培训项目根据丈寸培训需求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出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层次人员感兴趣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项目,编制培创111战g。2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明确重点培似11项目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要求,突出重点人才、关键岗位人才的培训规划。着力打造强有为的人才队伍建设这一载体*认真分析企业刊各类人才的培训需求、员工自身的培训需求,精选、优选一定数量的重点培训项目。3一深人调查、仔细分析,精心设计和制订年度培训计划在设计和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时,既要充分考虑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特点、岗位培训需求和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需求,又要紧密结合企业人力资源五年发展规划及培训五年规划的要求二要以服务企亚发展和员工成株为宗旨,以提高各级各类人员职业化能力、专业技能和提高工作绩效为核心一为企业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培卖声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技人才队伍和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重点培训内容、精合设计和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使计划具有全面性、可操作性石4一做好部门级年度培训计划制定的指导工作各部门每年都要根据其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岗位需求以及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自己的培训计划。这些计划都是部门自行制定的,是本部门为提高专业素质强化员工学习必须开展的培训项目,主要是常规性的适应性培创.ll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和岗位技能提高培训。人力资源部作为企业年度培训计划编制的责任部门,应尽可能给予适当指导和建议、以使部门级的培训计划能顺利实施,部门级培训计划作为院年度培训计划的一部分下发二5做好特殊岗位〔人才)的培养计划山西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企业,其员工也具有理论知识层次高、专业性强的特点,为维护各项企业资质及特殊岗位资格的要求,就必须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二因此,各类职业〔执业)资格的持有情况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而此类注册资质的取得和维护具有周期性株的特点,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做好尚位萝引各与个人资质相匹配的长期规划,并加以乡封眸实施、山西院通过对各类职业(执业)资格和人才现有情况进行分析,制定了各类职业(执业)资格的培训与取证规划,并将此规划分解到每一年的培训i哦叮中,分配到每一个专亚所在的部门中,加大取证培训力度,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专业培妞11机会,促进员工取焉相应的尊业从业资格,达到培泞和储备人才的目的。

(四)强化培训计划和方案的组织实施,保证培训过程的有效性

培妞11的组织实施是将培训计划转化为培劫11行为的过程,它是培训管理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决定培创11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每一个培训项目的实施都遵循-项目管理0的理念,把每一个培训项目分解成几个相互关联的模块、培训方案设计斗培训资源联系、培训方案的实施笋培训结某的反馈、促进方案改进。培训从开始的每一而、膜块都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项目,这样就使整个培训过程更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山西院的培训计划实i也丛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聘合适的培训讲师,建立和完善培训俐币库培训讲师知识结构以及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选聘培训讲师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看他是否有能力去驾驭他所承担的课程,即使是最好的培训师也不是什么课都能讲得好,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培训师都可能有其比较擅长的一门或几门课程。我们在选聘培训师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培训项目的现状和培训目的,有针对性地挑选最适合培训项目的培训师。并建立外培训讲师库,将使用过的或者已获取的讲师资料统一放人讲师库备案,把讲师的个人简历、授课特点、课程专长等以台账的方式人库登记,以此积累讲师资源。

2.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做好训前调研和课程设计培训内容安排得是否适当合理是培训项目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每一个培训项目都会有众多培训需求者,而培训内容是否能够满足所有受培者的需求便是培训工作中最让人头痛的难题,培训讲师千差万别的同时其培训课程内容设i限王是不尽相同。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要做好培训内容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培训项目需要解决受培者哪些问题和不足,企业在未来的生产经营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分析受培者实际能力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找出受培者实际的技能水平与期望值之间的缺口。培训内容的设计应该以此能力缺口为依据,选择并确定合适的培训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方面,通过训前调研的方式了解受培者的真实需求,列举培训的疑问和建议,并将建议直接转达给培训讲师,使讲师与学员之间提前进行沟通,讲师可据此随时调整课程内容设计,以使培训更加贴近员工需求,培训效果达到最佳。

3.充分利用广泛的培训资源目前,培训资源已逐渐社会化和公开化,各类培训咨询业务也不断被接受和得到重视,为使培训项目达到更佳的效果,利用现有的外界培训咨询服务不乏是个好的选择。为使企业培训与时俱进,山西院多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携手开展高端课程培训班,并积极与专业的培训咨询管理机构合作开展企业内训,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职业能力提升平台。通过联合各高等院校及专业培训机构提供多元化培训服务,提高企业培训水准,激发了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在培训教学环节,不同的培训方法各有特色,而且不同的培训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培训内容,而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挑选培训方法时,应根据培训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将合适的培训方法进行优化组合、配合运用,才会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比如理论授课模式、体验式授课模式、小组讨论授课模式、案例分析处理授课模式等等,都是可根据培训内容和受培者范围的不同来选择。

(五)加强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估,创新效果评估形式

重视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培训效果是指受培者从培训中获得的收益。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估工作是整个培训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培训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估的目的是确认企业目标和培训目标是否实现,也是作为下一次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和制订培训计划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员工的复杂性,以及培训效果的滞后性,想要客观、科学地衡量项目管理培训效果非常困难,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培训效果衡量评估模式,只有适合的才是上选。因此,培训效果评估不应局限于考试、调查问卷等形式,山西院在多年探索培训效果有效性的基础上,积极改进了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估方式,例如在组织系列办公软件培训项目后,为了加强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效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培训目的,开展了办公软件操作技能竞赛,举办技能操作竞赛是以最直观的方式检验培训效果的方法,是提升培训项目评估的有益尝试,通过比赛提高了学员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总结了培训所学知识,强化了专业技能的提升,切实提高了各类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了岗位胜任力。又如,常年组织、分期开展的英语知识培训班,为使英语培训学员能够长期保持学习热情,适时的开展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话剧等活动,既能检验培训效果、找到培训组织的缺陷,又能增强培训的趣味性、固化培训成果。

四、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了企业教育培训管理方式,提升了管理水平,使山西院教育培训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效果如下:

(一)培训管理的规范性,提升了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水平

通过项目管理理论的指导,使培训工作的管理水平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促进了培训组织及制度建设。目前共编制教育培训类标准6个,涉及教育培训管理、个人资质管理、新员工培训、案例库建设等方面。编制了教育培训岗位各项工作操作手册14个,针对单一培训项目的组织、年度教育培训计划的编制等具体工作按流程进行了分步描述。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转化了工作成果,提高了工作效率,巩固了工作质量。

(二)以项目管理思维统一培训工作人员认识,提高管理效率,节约培管理成本

山西院的三级培训网络实行一级培训网由专人负责,二、三级培训网由相应岗位兼职负责,对于近千人的企业来说,在此条件下要做到培训工作的全覆盖及满足各方面需求绝非易事,但利用项目管理手段,统一管理思路,统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提供管理模板,不但使培训工作有条不紊,而且深化了培训工作内涵,加强了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目前各部门的季度公开课开展的有声有色,积极主动。三级培训网络各司其职,互为补充,极大地节约了管理成本。

(三)以项目管理成果为保证,建立和完善有设计院特色的知识库体系

1.建立成熟的培训课程体系,完善以新员工培训、基础类培训、管理类培训、专业类培训、新技术类、资质类培训六类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相应培训知识库,满足各层级员工、各成长阶段的培训需求。2.建立案例库开发体系。成立案例开发评审委员会,通过案例的编制、校核、评审等环节组成开发程序,以个人编制案例、部门校核案例、评委会评审通过后确定案例人库管理,将员工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教材的方式加以保存。逐步形成具有设计院特色的培训知识库奠定基础。同时,为达到设立案例库的目的,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管理水平,案例可作为企业管理培训的教材、企业内部管理咨询的参考资料使用。

(四)以项目管理方式组织培训,提高了员工的参与度

通过办班式培训向项目管理组织方式转变,使培训工作更贴近员工、贴近生产。通过倾听每一名员工的培训需求,使培训项目更有助于员工的个人成长,员工从让我学,到我要学,更积极主动的将工作中遇到的知识难点、新技术屏障等问题交给培训部门,使山西院教育培训工作更深人人心。

(五)激发了培训效果转化,实现了组织绩效的提升

通过项目管理模式指导的培训工作,使培训更加贴近生产需要,在山西院风电场设计过程中,及时提供了风资源计算、风电厂选场指标等业务培训,在智能电网建设等方面也及时提洪了相关培训,通过系列的专业业务培训加强了培训服务企业生产的能力,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洪了强有力的J酬仑与智力支持。

(六)充实了培训资源,加快了人才培养进度

企业学院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
管理和评价体系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是多层次的,包括“985”大学、“211”大学、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4种不同类型。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肩负着不同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如何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河南科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轴承设计与制造、液压传动与控制4个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轴承、液压专业方向,在机械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201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将参与国家“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开始实施试点班的培养工作。

二、明确优势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办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参与高校要立足于自身长年办学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卓越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进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切实加强和进一步发挥。

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培养轴承技术高级人才的唯一一所高校,“人无我有”,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目前,轴承专业方向已经培养了50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75%以上从事轴承技术、管理与销售工作。根据初步统计,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与销售骨干的毕业生约占95%,担任企业中层领导的毕业生约有45%,5%以上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办轴承企业,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私营企业家,也有在国外从事轴承技术研究和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这些校友遍布整个轴承行业,为学校在轴承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种行业优势与办学特色。所以本项目计划从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5名同学中,采取学生自由申报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40名左右的同学组成“卓越班”,按轴承专业方向进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期使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更加鲜明。

三、依托行业背景,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虽然“卓越计划”规定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但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以立法和制定法规来强化企业参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相关职责的有关政策,所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选择专业领域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注重本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行业企业背景。

洛阳是部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机械工业发达。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洛阳第十设计院均是轴承专业化生产、研究与行业规划单位,与河南科技大学高级轴承专业人才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与教育中心,为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地域优势。目前,校企联合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轴承陈列馆”“ENERPAC(美国)超高压液压实验室”“固高科技(深圳)运动控制实验室”等 7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香港白马轴承有限公司、美国实用动力(上海)有限公司、美国铁姆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校企联合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卓越计划”方面,已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舍弗勒投资有限公司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三家签订了“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提出了“3+1”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狭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3∶1,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

“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
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校内学习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
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学习。该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学习阶段,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

河南科技大学结合专业的客观实际,在“卓越计划”构筑的宏观指导框架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依托签约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全程互动”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具体来讲,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的五个层次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年(学校)+0.5年(企业)+0.5年(学校)+0.5年(企业)的教学方式。其中,2.5年(第1~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
0.5年(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工程认知、生产实习、现场操作及分析、专业工程课程及其课程设计;
0.5年(第7学期)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实践报告及总结答辩;
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模块设置了4个素质能力学分,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素质能力学分的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五、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河南科技大学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做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
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作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目前,学校聘请了中国隧道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8名企业、科研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改革管理与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
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校、院两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七、结束语

“卓越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转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大胆实践探索。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试点专业形成的自身优势和特色,依托行业企业背景,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体现承载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总之,以试点专业为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凸显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为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教育探索,2010,(12).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企业学院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
卓越计划;
工程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卓越计划”工作以来,计算机学院(下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在全校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回顾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体系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有没有竞争力,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才能得出结论。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发展会提出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定位,是计算机学院寻求发展的关键。卓越并不代表最高端,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道路。我们只有找到既能符合市场某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符合我们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卓越计划与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住“卓越计划”这一历史机遇。计算机专业教育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比较侧重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
网络工程专业,侧重于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网络工程应用和维护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更加重视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及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依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系列课程,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专业结构和设置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院建立日常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讨论、修订和完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精炼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平台加柔性模块”的体系架构,以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思想指导制定培养方案。第1到第5学期为校内培养阶段,将这一阶段的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基本理论课程群、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和学科专业能力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
第6学期为过渡阶段,针对不同实习企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做好校内培养到企业培养的过渡;
第7到第8学期为企业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以实践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引导优化实践,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从社会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紧跟计算机市场发展的脉搏。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把各个专业、专业的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都安排骨干教师分工负责,我们要求这些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讨论,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我们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我们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给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最新发展的指导。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为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一批与我们办学定位相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计算机学院针对各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适合我们学生层次及学生发展方向的、注重项目运用和开发的公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与塔塔(中国)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上海启明等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数字媒体和游戏软件专业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对接。2012年“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获得上海市教委的审批立项。自2011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已经与20多家计算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培养计划,与我们建立合作的企业既有大公司,也有小企业,它们具有多层次、多文化的特点。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不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有所不同。这种多家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为我们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了条件,为从较为单一的实习目标和实习模式向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需求转变的多样化实习模式转变创造了条件。可以选择企业专家作为师资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改进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让学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我创新的激情,提高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双方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计算机开发最前沿技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撑。计算机学院将具有工程背景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
企业安排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基地和计算机学院的兼职师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利用假期对在校教师进行两次不同规模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案例,并将这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近年来,计算机学院有10多名教师参加了塔塔(上海)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举办的J2EE、HTML5等课程培训,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获得了相应课程的任职证书,提高了专业教师这方面的授课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学院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教师合作开展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仿真型软工实训课程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建设,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计算机学院聘请企业富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企业教师把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最新状态、最新的应用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既有助于把空洞的理论和现实应用对接起来,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视野,又对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为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新生入学伊始,计算机学院为每名学生都安排了一名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在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来安排一系列实际课题,指导他们去独立完成,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师坚持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对学生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核,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考试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卓越工程师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学生从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激情,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在企业培养。在企业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把在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习当今计算机领域最新的开发技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教会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去查阅资料,钻研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工作方法。计算机学院在学校已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卓越计划教学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管理制度。计算机学院对每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安排1名教学督导进行教学情况检查指导,督导每周至少有1次去校外实习基地听企业教师授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及时整改企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将企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反馈给学生,确保企业培养的质量。计算机学院持续关注学生在企业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及表现,增加论文、报告、软件成果展示等环节,注重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增强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工作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和应用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在企业培养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成败。企业培养的效果不仅要得到企业、学校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学生本人的认可。只有学生在企业培养中学到了真实本领,他们才敢于面对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竞争,才有能力接受社会的挑战,摆脱对学校、父母的依赖。企业培养是否真正获得成功,要看学生的就业率是否提高了,就业质量是否提高了。

五、存在问题及思考

1.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除了日常管理工作外,还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尤其是涉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方面的问题,要与企业不断地磋商研究解决,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影响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个别企业注重于使用学生而不重视培养学生,学生感到去企业培养没有学到东西,这是我们“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和处理的问题。校企合作要注重质,而不在于量,要把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放在第一位。“卓越计划”实施离不开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的立足点是参与各方的利益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实现学校、企业和实习学生多赢的局面。目前有很多计算机企业与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何把计算机企业的生产与学生培养结合起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机制,构建一个能使各方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合作环境,还有待校企双方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要真正做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必须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政府部门要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开展“卓越计划”的政策措施。

2.要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尽管这些年来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我们的教师深入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我们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还有相当多的年轻教师是从学校走进学校,没有项目开发的经历和企业工作的经验。此外,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要能够经常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中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更大的资金和更多的师资来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培养一支人数众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实施“卓越计划”的重中之重。

3.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科学地制定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计算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必须站在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真正把握住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我们培养计划的内在联系。紧跟计算机市场的脉搏,不仅仅是普通专业教师要做到的事情,从事计算机教育的专家和管理者更应该做到,因为他们是教育培养计划的制订者和决策者。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育水平[J].中国大学教育,2012(3):8-11.

[2]俎云霄.理论教学中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育,2012(3):31-32.

企业学院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

0引言

2010年6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的技术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机械工程专业属于工科范畴。传统的机械工程在向现代化机械工程转变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机械工程类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急需大批量的高素质的卓越型机械类的工程师。而我国传统的机械类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无论是人才的培养模式或方式,还是成长环境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提出的高标准的要求和需求。这也迫使各大高校在国家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的大背景下,必须深化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创新,以培养出卓越的工程类人才。

1人才培养现状南京林业大学是江苏省

“卓越计划”高校之一,学校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结合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了全面的教育培养计划方案,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机械电子工程学院自1958年招收的首届机械类本科生以来,至今已经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多年来为国家农林机械类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林业机械工程等多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农业机械化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农业机械化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点。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现在已进入到改革深水区,高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这将会对传统办学的理念和培养人才的模式需求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但就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依旧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院近5年的本科生就业去向统计分析,机械工程专业每年基本招生8个班左右的学生,就业率居学校各专业的前列,但是有近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并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工作。进入机械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的毕业生,企业虽认可机械工程的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其存在的创新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及吃苦耐劳精神不足等问题,更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卓越人才计划”是一个系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具有独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实施内容,也在组织实施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明确规定。国内工程教育界人士经过大量研究,提出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二是学校按照行业标准和通用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本次就以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相应工作中的思路和做法进行分析。

2校企深度合作搭建培养卓越人才的途径与探索

2.1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

2014年11月至今,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通过走访校友,多渠道调研与宣传等方式对有意报名参加校企合作意向的企业单位进行面试与筛选,确定出镇江中福马机械有限公司、苏州苏福马机械有限公司、泰州林海集团、南京乐鹰商用厨房设备有限公司共4家公司签订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合作协议,作为机械电子工程学院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基地。这批实践基地将作为学院今后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开展汲取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也为今后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验班而培育。2014年11月与2015年11月,经学院大四年级学生的申请报名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老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试的双向选拔,即确定了一名学生由企业与校内两位导师共同指导的培养模式,共选出16名大四年级的毕业班学生分作为首批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队伍,赶赴企业进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经过近一年的校企合作中的摸索与探索,在双方指导老师的培养与学生自身努力下,这16名毕业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且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明显要高于在校学生完成的质量,缘由归于这些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能直接接触到企业生产设计的一线,充分了解企业生产的规范与流程及企业文化,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取得了优异成绩。

2.2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促进校企合作双赢

在确立作为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都需从各自最关心的问题角度出发,共同商议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因为产学研相结合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工程教育的一个本质要求。学校从学生教育的角度及办学理念出发,在校大学生的培养显然缺乏实际工程案例,企业的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就必然要去企业生产一线,为此,要实现工程教育的要求必然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从引进人才的角度来看,通过企业对学生培训,致使其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和考量,但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因此,只有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才可以使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学校教育与企业的专业培训对接起来,这对学校与企业来说是双赢的结果。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与上述提到的4家企业,在制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就各自关切的问题均体现和表达出来,如学校通过企业对学生的培养的达标要求,企业需要学生完成的指标任务等进行详细商讨后在签订合作协议。

2.3强化卓越人才计划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本次选拔出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这批学生中,学校不仅仅关心关注他们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的表现,更加注重和关心他们在企业实习期间的表现,通过校企双方的相应指导老师对其加强思想教育,让其感受到校企双方的关心和关爱。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与企业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过程中也明确了这点,学院这边配备相应学生的政治辅导员老师作为这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牵头人,企业也专门配备一名指导老师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通过校企双方老师的定期沟通与交流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可能存在的些许问题及时加以引导与开导并加以教育,本批次的16名学生均很好地完成和遵守学校与企业为其制定的培养指标和政治要求,校企双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配备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保驾护航。

3结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工程教育满足国家战略需要,服务企业需求、创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脱节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学院为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即卓越人才教育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为今后学院组建卓越工程师计划班的开展积累经验,从而也为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立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吉林,翟华敏,彭斌.卓越林业工程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5):1-4.

[2]王桂荣,刘元林,刘春生,等.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机电本科毕业设计改革[J].教学研究,2014(1):89-91.

企业学院年度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青年教师;
企业实践

自2003年教育部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大规模引进新教师,使得青年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但这些教师大部分没有工作经历,缺乏工作经验,不熟悉实际业务工作,实践动手教学能力普遍匮乏,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首次明确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要参与企业实践。《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强调了教师的顶岗实践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将教师到企业实践纳入长期教育战略规划,并提出“制定优惠政策”,让企业主动接收教师实践。由此可见,到企业实践成为丰富青年教师企业工作经验、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问题,推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改革,完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是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已经出台的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来看,可以实际操作的具体政策很少,在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考核方式、实践期间教师待遇、实践考核结果和职称评定关系等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而实际上,教师到企业实践并不仅仅是学校、企业和教师本人的事情,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来进行协调和约束。因此,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来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的展开。

(二)学校存在的问题

1.学校缺乏激励措施和政策导向

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到企业实践没有建立明确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导向,在实践期间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实践完成后双师教师的认定以及年度评优评先等方面没有具体的激励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对教师到企业实践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大部分到企业实践的教师缺乏积极和主动性,造成教师不愿意去企业实践或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缺乏实效性。

2.学校缺乏实践经费

实际上,学校在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问题上存在诸多困扰,其中,以经费问题最具代表性。由于没有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学校无法从财政获得专门的教师企业实践经费,而事实上,教师到企业实践期间的薪酬企业不愿意负担,需要由学校支付,而且,教师到企业实践除了正常的薪酬外,往往还需要学校负担交通费、食宿费甚至部分企业还向教师所在学校收取培训费。由此可见,学校派出一位教师到企业实践,需要增加较大的开销,这对于办学经费本来就比较紧张的高职院校而言,无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学校缺乏对教师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在派出教师到企业实践后,往往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造成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差,难以达到真正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目的。

由于教师实践的地点一般远离学校,因此,学校无法派专人对教师的实践情况进行考核,部分院校采取通过企业考核的方式,但是,企业在对教师的考核上也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体系,造成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效果难以准确进行评估。由于缺乏合理的考核体系,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缺乏压力,因此,教师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真正提高。

4.学校缺乏对教师实践的长期规划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需要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而市场对人才技能素质的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因此,需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实践缺乏长期规划,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学校在对派出教师的选择上缺乏计划性。为了保证正常教学的开展,学校一般只派遣工作量较少的教师到企业实践,而不是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的需要进行教师的派遣。这就造成了派出的教师无法胜任实践岗位的工作,或者完成实践任务的教师所获得的技能,不能满足教学计划的需要。

其次,由于缺乏长期规划,无法保证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教师们一方面需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一方面需要到企业实践,这实际上是存在矛盾的。目前的做法,通常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但事实上,这段时间仅为期1-2个月,难以保证教师在实践能力上真正有所提高。

(三)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主体,而接收教师实践无法为企业创造效益,相反,企业需要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或业务人员对教师进行相应岗位的培训,而获得相应技能的教师在实践任务完成后就需要返回学校,不能继续为企业工作创造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正常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此外,从事技术性工作的教师到企业实践还有可能涉及到商业机密问题,使得企业不愿意提供合适的岗位给教师。

(四)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府和学校均未出台具体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激励措施,造成大部分青年教师对到企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些青年教师认为教育行业是比较稳定的行业,因此,安于现状,认为是否到企业实践并不影响自己的职称晋级、年终考核等各个方面,缺乏动力。与此同时,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将教师岗位划分为专业理论教师岗位和实训指导教师,这就造成了一部分教师认为到企业实践不是自己的事,而应该是实训指导老师的事情。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建设思考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中包含了四大主体,因此,首先应该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四方的权责关系,理顺思路,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有效地开展相关工作。

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应该从宏观上进行架构,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需要进行协调的工作,尽量协调到位,同时,也需要顾及不同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政策时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不同的院校因地制宜地制定各自的制度。高职院校则在政府的具体规章制度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制度,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地方,推出具有创新性的规章制度,在教师实践的长期规划、实施以及考核上发挥相应的作用。企业则在政府的协调下,为学校提供教师实践的平台,实实在在地为院校的发展提供明确方向,同时,也可以获得在税收、生产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青年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到企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的政策保障下,积极到企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总的来说,这些制度可以由三个模块构成,分别是协调制度模块、运作制度模块以及保障制度模块。

(一)建立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协调制度

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包括的主体有政府、学校、企业和青年教师,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协调制度,协调四方利益,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具体可以由政府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或者建立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管理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协调相关的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税务部门以及人力资源等部门的关系。由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合作平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日常管理、考核评定等制度,增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效性。

(二)建立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运行制度

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运行制度是在上述协调制度运行正常的前提下,对四大主体的职责明确划分,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青年教师积极参与。

政府部门在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施工程中,首先应该建立实践企业的筛查机制,根据学校和人才市场的需要评定出具有实践资格的企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其次,应该出台具体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

学校是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际执行主体,因此,学校在运行制度的制定方面非常重要。首先,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拟定专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教师实践规划,明确教师实践的专业方向、实践的人员以及实践的时间。其次,学校需要和企业共同商讨教师的实践计划,推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企业则可以根据政府颁布的倾斜政策,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加入到校企合作的平台中,并为教师提供真正意义的实践岗位,同时,将企业实践纳入到对教师实践的管理和考核工作中。

(三)建立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保障制度

保障制度主要包括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激励制度以及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保障制度。

在激励制度的建设上,政府需要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改革等方面,充分体现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学校需要在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让教师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经费保障制度上,可以由政府在财政拨款中解决,即根据学校的规划,设立教师企业实践的专项经费;
也可以由学校解决,即在日常运行的事业经费中,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留出教师企业实践的经费。

综上所述,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建设,需要由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在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和青年教师四方权责和责任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制度,充分调动各主体积极性,保障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的开展,真正地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必学.创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高职学院[J].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2008,(4):51.

[2] 马必学,刘晓欢,向丽.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形式在高

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88.

[3] 李梦卿,张君弟.从(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透视

职教改革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9,(30):5.

[4] 李占昌,顾洁.高等职业示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企

业制”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7):4.

[5] 陈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

[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2):19.

[6] 付宝慧.浅谈高职教师的企业实践[J].实践与探索,

2010,(25):242.

推荐访问:学院 年度工作计划 企业 企业学院年度工作计划【五篇】 企业学院年度工作计划(精选5篇) 企业商学院年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