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商业文化论文【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03 14:10:08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源于西方的真人秀节目入手,着重分析了电视文化工业中的商业逻样,指出这种商业过样又是通过收视率得以实现的。作为国外流行的节目样式,真人秀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商业文化论文【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商业文化论文【五篇】

商业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源于西方的真人秀节目入手,着重分析了电视文化工业中的商业逻样,指出这种商业过样又是通过收视率得以实现的。

作为国外流行的节目样式,真人秀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2000年起,真人秀先是始于荷兰,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国广泛移植。荷兰的(老大哥),美国CBS的《幸存者》,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梭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它们几乎都成为西方世界最火爆的电视节目。同时,中国国内也开始了类似的节目的尝试,如2000年广东电视台推出的国内“真人秀”节目的首次尝试《生存大挑战》、央视青少年“真人秀”节目《金苹果》节目、我国第一部“室内真人秀”电视节目湖南经视的(完美假期)、浙江卫视的集主题探险、极限竞技、荒岛生存、夺宝谋略等元素于一身(夺宝奇兵)、贵州卫视的在与世隔绝的峡谷里真实体验24天野外求生的“另类生存”《峡谷生存营》等。但中国国内的类似节目多为效仿西方,所以我们的研究还是以西方的真人秀节目为主。

目前出现的真人秀节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生存和竞技为核心的“野外真人秀”,环境多为奇观化的原始地域,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生存者)系列,地点分别是南太平洋上的荒岛、澳大利亚的荒原以及非洲丛林;另一种是窥视型的“室内真人秀”,如荷兰的《老大哥》和法国的《阁梭故事》,志愿者生活在封闭的空间里,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均被切断。总的说来,真人秀节目是一种游戏节目,它无意对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现实关怀,没有提出更不可能回答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相反,它们只是挖掘一些能紧紧抓住观众吸引力的元素以提高收视率来获取可观的利润回报。事实上,真人秀节目完全是西方电视文化工业的组成部分。

无可否认,这些节目中确实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的暗合之处,这也可能是它们吸引观众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隐藏在节目背后的商业化和商业资本的逻辑。而这与整个电视文化工业中的商业逻辑是一致的。1963年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对“文化工业”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大众文化的倡导者认为,它是这样一种文化,仿佛同时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的,是流行艺术的当代形式。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文化工业把古老的和熟习的熔铸成一种新的品质。在它的各个分支,特意为大众的消费而制作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的那些产品,或多或少是有计划地炮制的。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分隔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本质上是反大众的,是一种更隐蔽更微妙也更具成效的统治意识形态和一种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这一词语的转换凸现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淦释大众文化的批判向度。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批判的核心在于文化工业的商业化,具体来说有两点:一是文化工业的复制性和批量化生产。文化工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或者至少是互相适应的,以便使它们自己构成一个几乎没有差别的系统。也就是说,无论从微观和宏观上看,文化工业都表现出统一性,文化工业的风格就是程式化,即所有的文化工业产品都只有一个风格—无风格。结果是文化变成了归类活动。因此,文化工业实际上就成为一种“反文化”。由于文化工业生产的技术化、标准化、产业化,使得文化工业生产过程不断重复、文化工业产品整齐划一成为文化工业的一个关键特征。因而艺术生产也可量身定做、机械复制、批量生产,艺术不再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精神生产”。二是文化工业的商业逻辑。阿多诺说,文化工业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它的全部动机就在于把对利润的追逐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现在的文化工业则直截了当地把效益放到了首位,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追逐利润。当然,艺术作品并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商品,这不仅是因为文化工业依赖于真正的工业部门,而且还因为文化工业产品即使不再进行交换时,它也完全受交换规律的支配;即使人们不再使用它时,它也被盲目地使用。换言之,文化工业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是具有经济效益的,因而是可以买卖的。从这一角度来看,真人秀节目的确是被看作是商品来进行买卖的,因为要播放该节目首先必须出资获得播放权,而播出者之所以购买其播放权无非是为了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是通过从广告商那收取广告费用得以实现的。

商业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纪录片走商业化道路,在国际上早已形成气候。欧洲的一些商业电视台通常设有专门的纪录片频道,或者有专门的纪录片播出时间,而且大多是黄金时间段。现在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台播出的《探索发现》、《动物世界》、《自然奇观》等大都是买进的节目,而且价格不菲。那么中国的纪录片是不是也应该大胆地走商业化道路呢?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们的电视台在节目的运作上忽视了经济因素,那就意味着无法生存,最终会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使中国的纪录片也尽快地、大面积地进入国际市场。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纪录片走向市场呢?

选题要“产销对路”

纪录片的题材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以选择那些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记录发生在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情,并且通过这些题材起到抒感、反观社会、梳理情感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认识上必须重新界定纪录片的选题方向,必须从过去的高雅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纪录片看作是大众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选题上适应观众的需求,也就可能拥有最大量的观众群。

2001年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的《四姐》,讲的是下岗女工的故事。下岗群体是普遍存在于观众生活中间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下特有的生活状态。这种题材因为关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通俗易懂,容易被各种层面的人接受。此外,影视纪录片还可以帮助外国人多侧面多方位地真正了解中国。如改革开放后的市场情况,家庭结构的变化,人的观念行为的变化,衣食住行的变化等。还可以让外国人了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究竟怎样,人们的生存状态到底如何。这部片子虽然发行面不宽,但也总体收入了十几万。《祖屋》这部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节目公司和福建电视合制作,孙曾田、许丹执导的纪录片,在2002年第34届美国国际影视节上获“银屏奖”二等奖。片子说的是福建省的一座大宅院,里面住着黄姓大家族。200多年来,世代耕读传家、勤俭崇文,至今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礼仪。目前这部片子已经卖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收入几十万。纪录片的“产销对路”,主要指的是拍摄内容要适合国内外观众的共同喜好和需求。比如人文类的《山洞里的村庄》、《白马山谷》、《的诱惑》,还有自然环保类的《红树林》、《藏祢猴》、《神农架》等。这些纪录片不仅卖到了国外,而且收视效果也较好。可见,选取具有市场潜质的题材,是获得纪录片营销成功的关键一步。

制作要工整精良

确定好了要拍摄的内容,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制作的问题。我们知道,制作的前期,有些电视台对技术质量的要求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一些电视台宁可花重金和最好的设备保障电视剧、娱乐节目的制作,也不把纪录片的技术要求摆在首位。这就造成了纪录片“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态势,这也是中国纪录片的技术质量在国外信誉不好的重要原因。

纪录片要想商业化运作,必须把节目的技术质量视为生命,在前期摄像机、灯光、录音、特殊效果镜头的配备上下功夫,也要舍得用最好的摄影师。同时拍出画面工整、色彩讲究并具有故事化的镜头。在后期的剪接、非线编辑、三维动画、电脑制作、录音合成上,都要精心制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同行人的做法。比如说对那些具有吸引力的画面和场景,进行重点突出,可以用稍长一些的时间,用可以突出主体的景别,或者进行烘托等手段,尽可能地把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来。还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这些娴熟的电视技术帮助观众理解、记忆,进行思考,并籍由观众对节目进行再传播。对有些“过去时”的故事,也可以用“情景再现”、模拟重演等方式进行可视性加工。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频道制作的节目,可以说在技术上是无所不用其极。从画面上我们就能看出其影像别致而工整,多处使用超大广角、显微镜头、航拍、水下摄影和高速摄影等手段。我们国内近些年出现的《英与白》、《沙与海》、《伴》、《淇淇》、《从化古民居》等,都属于这种画面工整、灯光考究、故事化强、制作精良的作品。

运作成本要考虑经济效益

现在我们的很多纪录片大多是由某个台出资,也就是说制作者是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所有的资金设备都是由电视台出资的。而西方很多节目都是私人电视台或个人制作的,这本身就涉及到经济利益的问题。如《最后的山神》、《英与白》、《从化古民居》从制作上体现的是编导个人的风格,但它是由电视台出资的。如果实现了纪录片成本的商业化,自然也就决定了对节目也可以实行商业化的运作,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比如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频道制作的节目,投资就非常大,一般每期节目的投入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这些高投入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效益,这些节目除了在世界各地播出外,还被刻录成光盘,销往世界各个角落,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一家音像店买到这些节目。目前纪录片虽然不能被称为主流节目形态,但已经名付其实地成为了一种商品。

那么如何使纪录片走上商业化道路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点需要注意:

认清“纪录片是商品”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确立这样一种意识:纪录片不仅仅是纪实艺术,它还是商品。制作人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制作周期、制作成本和投入支出。这样可以带来下面几个好处,首先,在创作者的组合上,就要考虑到编导的品味,考虑创作者驾驭的能力,这是一个脑力的支出,同时还要考虑经济上的收入和产出的均衡,也就是说,要考虑有没有利润空间,要改变过去那种由电视台出资,创作者只管把片子做出来,能否具有收视率,有多少观众爱看,能否销售出去作者一概不管的状况。这里关键的一点是,如果把纪录片当作一个商品去运作的话,我们就可以在选题前主动进行市场调研,看看观众爱看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样的节目有市场前景,制作什么样的节目节省经费并能打入国际市场。还是以《祖屋》为例。开机前,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对孙曾田的选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取得了大量的国内外市场调研后,才最终决定投入较大资金拍摄的。

纪录片选材应首先考虑经济利益有两个摄制组,一个组准备拍摄一部50分钟的侗族婚礼。开机前,电视台的广告部门算了一笔帐:设备、旅差、人员劳务、后期制作等,需要花费8万元,在进行了半个月的播出作品(各省市台)征集后,他们发现同意播出这部片子的57个台,加上一个境外台,给出的价格总数还不到6万元,于是宣布节目下马。另一各摄制组准备的是广东地区的一处古民居,50分钟节目预记花13万。经过电视台营销部门测算,该节目虽然国内需求低,但国外有一家旅游公司肯出10万元购买国外播出版权,这样国内外加起来正好13万左右。节目做完播出后,果然收回了成本,后期还因为卖了光碟的版权,净挣了3万6千元。现在国内有些电视台,在确定研究制作节目的时候,总是把广告和营销部门排出在外,这是不对的。《凤凰卫视》、《阳光卫视》在确定纪录片选材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广告和营销部门的意见。国外有些私营电视台,还要征求专家的意见。比如拍摄动物类或环保类节目,就要请来这类专家听取意见。这些都有利于我们把纪录片推向市场。

商业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英文摘要】Theenterprisecultureisthesumofcommonconsciousness,valuesense,careermorality,behaviornormandcriterionwhichisformedthroughsocialpracticeundersomesocialeconomicconditionsandfollowedbyallmembers.Itisaparticularculturemanagementmodel,withvalueasitscore,formedduringthedevelopmentofanenterpriseoranorganization.Theenterprisecultureistheresultofthecombinationofsocialcultureandorganizationmanagementpractice,andit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managementpractice.Butwiththedevelopmentofelectroniccommerce,itbringsoutalargerevolutionofeconomic、social、behaviornormandvaluesense.ThisarticlediscussedhowtorebuildtheChineseenterprisecultureinthetimeofelectroniccommerce.

【中文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再造

【英文关键词】electroniccommerce;enterpriseculture;therebuildingoftheenterpriseculture

随着网络时代电子商务大规模发展,电子商务企业文化随之产生,它在一个企业在产生的一种新的价值观,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从新整合,在为企业带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缩短生产周期等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对已有的企业文化发起了挑战。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一场由技术手段飞速发展而引发的商业运作模式的变革,传统经济活动的生存基础、运作方式和管理机制均发生了彻底改变,传统的企业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文化现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主要见证。广义的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作为“亚文化”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产物,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体现企业的竞争实务、竞争精神和整体形象。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面对所处的社会和商业环境,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信守的、为争取事业成功的一套非正式规则。它表明企业奉行何种管理哲学,以及企业通过管理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文化意味着一个公司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成为公司员工活动和行为的规范。

企业文化的本源问题是如何增加企业利润,降低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它的要义就是怎么使企业能够有效的整合资源,以达到对外部的适应性,使公司在竞争中生存,进而实现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开展文化管理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建设能够对外竞争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并能根据环境变换做出迅速反应的行为方式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就是企业所拥有的根据外部竞争的环境需要而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运用的能力。企业文化建设应促进这一能力系统的形成,并维持好这一能力系统。中国的许多企业例如海尔、联想等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发展了一整套公司理念、经营哲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形象和精神。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现代企业,从领导水平到员工素质,从产品质量到管理设施,从环境建设到产品开发,无不渗透文化的因素,无不体现企业形象。企业的良好形象(即“商誉”)本身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和资产,以展示“名牌效应”赢得社会与公众支持,符合现代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理论。从现代管理理论看,企业精神反映企业群体的理想目标,显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宗旨,代表企业的未来和前景,使企业的每个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的实现做出贡献,从深层推动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技压“群芳”。

2、企业文化作为新的管理理论,在企业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用的作用。

其一,有利于营造灵活协调的企业营运环境,企业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社会环境相对与企业而言更具有客观性,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研究环境变化的规律和要求,明确与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社会需求及潜在需求,完善企业的各种薄弱环节,调整企业战略,塑造全新的企业文化,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达到动态平衡,为企业营造良性循环的市场环境,促使改制以后的股份制企业进入良性运作状态。

其二,有利于形成企业整体运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深层动因,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组织和企业的基本概念和信念。对企业来说,其核心任务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谋求生存,为消费者提供适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对核心任务的认同并不自动保证企业成员具有共同目标。价值观的确立,为企业极其员工的行为准则界定了成功和追求的目标。

其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培养合作意识。企业文化的构成,包括思想文化、技术文化、管理文化、品质文化和娱乐文化,这些文化的整合与相互作用,一方面促进整个员工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共同文化的熏陶,形成共同的意识和行为导向,保持和维护了团结、协作、融洽的员工关系,客观上加强了团结奋斗、共同创业、整体发展的效能。

3、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内涵。有别于周围环境的企业自成系统,其内部各种机制的协调运行离不开企业文化。一方面,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与夹子指向,培育和发展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企业员工的满足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公司的长远目标、策略以至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二、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遇到了多重挑战: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企业文化提出了如何提升知识价值,如何面对知识员工的新课题;
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使得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企业文化老方法、老套路屡屡失灵;
而网络技术的兴起,又为催生新的企业文化提供了利器。一句话:机制变了、时代变了、技术变了,于是许多企业都面临着重塑企业文化的问题。郭士纳在拯救蓝色巨人时,首先是明确地改变了IBM企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创立了IBM的新文化,这就是“力争取胜(Win)”“快速执行(Execute)”和“团队精神(Team)”。郭士纳说“作为IBM的领导人,你当然需要领导的规划和具体的项目。但是你的职责还包括带领员工、建立工作团队、并创立高绩效的企业文化。”GE前CEO韦尔奇也认为:“我们的活力曲线之所以能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十年的时间在我们企业里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

从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能说尚处于较底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企业文化大多是传统文化在企业中的缩影这样的企业通常活力不够,死气沉沉,缺乏优患意识,严重者可能离心现象严重。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缺陷与错误现象,我国企业文化常见错误有:

1、文化愚民现象。此类现象常见于那些领导人专权或者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表现为领导人极端强调某种文化价值观念,推广教育手段过激。它产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领导人希望在企业内部实现。

2、无文化现象。通常表现为企业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此类现象多产生于工业制造企业,产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领导人本身素质不高,或对企业文化缺乏认识。个人崇拜或者希望掩盖某种事实真相。该类企业通常易产生盲目崇拜或者对领导人的噤若寒蝉的情况。

3、文化理想现象。它常见于那些有年轻人作为创业主体力量的新兴企业。表现症状为这些企业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远大抱负和文化理想,其倡导的理念中会有种超出企业范围、改造世界的使命感。“大而空”的口号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及;
宏伟、统一的崇高目标往往缺乏实实在在的客观基础。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多数是因为领导人具有过于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缺乏笾的工作精神。该类企业员工表现多数都激昂澎湃,但可能忽略了眼前的险恶形势和今天该干什么。

另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抑制了人的个性,在企业中只重视人的“集体性”,抹杀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生产观念下产生的“集体主义”,难以形成企业的内聚力。

现在的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成为游戏的新规则,我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较美国、日本已落后许多,现在如不急起直追,在竞争中失败将在所难免。所以,全新的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变革工程是我国企业的一项时不我待的新课题。

三、电子商务时代我国企业文化塑造与变革的思路

1、分析内外因素,提炼速度文化和创新文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企业文化的首要问题。信息经济就是“速度经济”,速度已经成为企业一个提高竞争力的工具。因特网的出现,使得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可谓一日千里。因而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可以迅速地了解市场信息,快捷地收集客户需求,广泛地进行产品宣传,即时地完成网上交易结算,众多的商务活动都可以瞬间完成,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句话,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得以大大降低。现在全世界都在讲创新,因为在今天的经济环境里,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一切都在变。对此,任何组织和企业如果不时时变革和创新,就不可能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不创新,就死亡”,创新已成为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自身创新的确定性才能来对付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了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在电子商务时代,创新逐渐成为企业的生命力源泉,传统的生产规模、成本优势等因素不再决定未来,企业唯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生存发展。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是根本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式,大胆创新,牢牢把握瞬息万变的商机。

2、更新观念,塑造员工行为。

企业员工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那些在电子商务方面独领的企业而言,最短缺的既不是原材料,也不是资金;
既不是技术,也不是新兴市场,而是人才的匮乏。这些人才可以为瞬息而至的未来插上想象的翅膀。美国麦肯锡公司总裁埃德·迈克尔斯说:“筹集资金并不难,精明的经营策略也可以模仿。技术的半衰期一直在缩短。对当今的许多公司而言,人才是赢得竞争优势的首要因素”。如今管理人员意识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电子商务化和以网络速度运行的全球市场上,由拥有自的人才组建的精干企业对快速决断具有关键意义。电子商务企业有赖于员工的聪明才智和主动性来作出更贴近消费者、对市场反应更快的决定。

电子商务,重在服务,电子不过是手段。电子商务也可以说是电子服务,使Internet能够为人类服务,服务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企业的文化、员工的素质;
Internet经济是服务经济,而不是技术经济、网络消费者交易的平台,也不是商品陈列的环境;
厂商不是单纯的供应商或销售商,而是服务供应商,谁比谁服务得更好,谁赚到的钱就更多。

在全新的电子商务环境中,最成功的企业给予新员工在过去只有顾客才能享受的尊重:它们通过创造人人平等的精英管理体制,满足员工们对从事有意义工作和创造财富的愿望。它们慷慨地回报员工们的良好表现,不只是支付现金,而且也让他们拥有企业所有权,

3、领导者身体力行,信守价值观念

在电子商务企业的决策行为中,创新性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企业组织结构要由原来的金字塔式、自上而下、递阶控制的组织结构向新型的网络组织结构转化。其次,管理重点由资本管理转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指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第三,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涌现。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条件下,新的经济形态产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例如柔性制造、分布式制造、敏捷生产、企业流程重组、学习型组织、制造资源计划等新思想新方法。

在创办电子商务企业和企业经营中必定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如金融风险,交易风险等,而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旦遭受不测,没有韧性就会彻底。因此,企业家要有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和百折不挠的勇气,要有献身事业、不惧风险、敢冒风险的精神。

4.建立激励机制,巩固企业文化

一种新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人们的合理的行为只有经过强化以肯定,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形成习惯稳定下来,从而使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转化为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因此,考评内容应是企业文化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员工晋升时,要考虑他是否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对于那些没有好好工作,并难以和企业文化融合的人员让其离开企业,让员工明白企业在鼓励什么,在反对什么。给员工行为实施强化时,要注意几点:①应具有针对性,使被强化者能从中体会到更深更广的意义,例如,合理行为被肯定,也就是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被强化者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激励他行为的再生。②应考虑反馈的获得,也就是预测强化的盗用。③注意强化的时效性,要及时强化,这样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④强化手段的选择要因人而异。要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要考虑被强化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效用最佳。行为得到不断强化而稳定下来,人们就会自然地接受指导这种行为的价值观念。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以强制性措施推行变革,这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程度。如果外部环境变化剧烈,企业员工一时又难以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在这种应急情况下,企业领导者也可以强行变革,以保证企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人们对市场竞争的关注程度也迅速升温,毫无疑问,在国门进一步敞开之后,中国企业与国际顶尖企业的这场大比拼已成箭在弦上之势。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强化,国外企业与中国企业的竞争领域必须会由低向高、由表层向深层发展,即渐渐从产品竞争、市场占有率、客户竞争、人才的发展到企业文化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是最本质、最关键的商业竞争,我国企业只有建立、推行了正确的企业文化观,才能在市场竞争的波涛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布德瑞著,《企业研究院》,中信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连玉明著,《学习型企业》,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美)巴雷特,《解放企业的心灵:企业文化评估及价值转换》,新华出版社。

4.上海电信公司宣传处编,《企业文化案例》,学林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荷]丰斯.特龙彭纳斯,[英]查理斯.汉普登,《在文化的波浪中冲浪》,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版。

6.林佑刚,《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管理》,2004年第3期。

7.徐彦,《论企业文化战略的作用及其实施》,《企业活力》,2004年第2期。

8.张国兴,《构筑现代企业文化战略的思考》,《企业活力》,2004年第3期。

9.王吉鹏,《企业文化的五大误区》,《中外管理》,2004年第1期。

10.梁红凤、游文丽,《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企业研究—策划&财富》,2004年第2期。

商业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影商业化;
体制转轨;
社会转型;
国民文化心态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转轨的背景下,电影业必须找准在广阔市场中的定位和方向, 同时,作为一种大众精神文化产品,电影的商业化与国民的文化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电影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国民文化心态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要更新观念,真正创作出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的电影作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供优质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电影。

一、电影商业化重在观念更新

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出的电影业要与市场经济接轨,观念改变是前提。在市场经济语境下, 发展电影业面临着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问题。电影商业化要能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运行,但是由于电影的市场化而产生的“商业电影”的概念无论怎么扩充,都不能涵盖一切电影门类,也就是说,电影的商业化不能包括一切电影。[1]在市场经济社会,非商业性质的影片的存在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有些影片必须承担其公益性特质,比如公益教育类影片。

因此,电影的商业性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延伸,要做细致分类,比如通常所说的主旋律”影片以及大众化的“艺术片”是按市场规律办事的,必须同市场接轨,而专题教育片以及科技探索片则不一定要走向市场。又如“艺术片”与“艺术探索片”的区别在于,后者的规定性更科学,界定更具体, 这类影片在电影情节中一定要有探索猎奇的镜头存在,而非单纯的艺术再现。在这方面,是一种思想和立场的问题,弘扬“主旋律”影片及所谓“严肃电影”在今天应该有很多的目标观众,能够获得较高的商业价值,比如《西安事变》《大决战》这样的影片,同样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2]因此,商业电影及电影的商业化趋势是传统电影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发展方向,它会给电影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能够促进电影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

就电影的本质来说,它应该归于精神文化产品的范畴,而商业更多的是物质而言,电影和商业交叉后,会给电影业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市场元素,影视等精神文化产品完全能够在保存既有的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发挥更多的功能,创造市场价值和精神价值。[3]当前,面对最重要的问题是电影人观念混乱,价值观茫然,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求生存求发展的药方是商业化,这就首先要求观念更新。只有电影工作者的观念更新,思想得到解放,能够与时俱进,才能够让电影业的商业化路线走向成功。

二、电影商业化重在关注国民的文化心态

国民文化心态的形成是在历史和现实相互作用下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普遍存在于广大人群中的心理意识,它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的特色,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的国民文化心态相差很大,比如东方文化滋养下的人民比较安定,善于整体思维,而在西方文化下生活的人民则比较具有冒险性和猎奇的心理特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影人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规律,但同时东西方文化不管怎么发展都存在一些共性,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深入推进的当代,共性更多,也就是说某些共同价值已经得到各国人群的深入认同。比如当前世界各国人民都能感受到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生产和生活的巨大变革,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心理、思维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对科技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必然会影响到各国人们的文化心理,因此,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技类影片和预言未来科学发展方向的科幻类影片在世界各国都有很大市场,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电影工作者一定要能窥探到这一显著变化,引领电影产业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

电影的商业化能否成功,重在深入挖掘各国的国民文化心态的基础上的大胆创作,电影工作者要能够准确把握各国国民文化心态的个性与共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影创作。比如,就帝王类影片的创作而言,尽管各国对帝王的形象和称呼有所不同,但是无一例外,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帝王都是最高权力的化身,所谓君权神授,在创作此类影片时就要围绕帝王在国民脑海中形成的核心形象再结合各国历史特点把帝王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这也是电影走市场化道路和国际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各国国民文化心态的要点,也就获得了电影走向国际化和商业化的法宝,避免了整个电影产业发展的盲目性。

三、几个探讨要点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思想观念复杂多元,国民文化心态多样,这对电影商业化乃至电影事业的长远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笔者认为,在结合国民文化心态的基础上走向商业化的过程中的电影工作者必须厘清一些基本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价值迷茫与偶像追崇

当前,人们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势必会出现一种价值迷茫现象。这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阶段,价值迷茫反映的是人们的精神贫困,经济的发展没有和文化的繁荣实现同步,这也给包括电影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人们的精神生活亟须改善,否则会影响社会的发展,会使整个国家的国民文化心态严重扭曲,同时,偶像追崇的蔓延也反映了人们集体无信仰意识,当然,适度的偶像追崇是正常现象,是人们心理的正常表现,但是全民追星就有可能使人们进一步走向价值迷茫和精神荒漠。电影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并利用这一点来大搞“市场经济”,比如广告推销、包装宣传等,振兴电影事业。[4]为了适应人们对偶像期待和崇拜的需要,电影责无旁贷,当然要创造出一些有价值的明星,能够引领社会风尚体现社会进步的明星和先进分子,作为观众的精神偶像。因为“追星热”的是“英雄崇拜”或者“楷模崇拜”的一种“外化”,反映了人们对精神世界更高的要求。.

(二)梦想与失落

人所共知的是美国的好莱坞创造了一个经久不衰的电影神话,值得电影界同仁和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好莱坞之所以成功固然有先进的影视技术作为铺垫,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好莱坞那些电影制作人对各国的国民文化心态作了深入的剖析,因而其创作的电影能够满足广大人群的精神需求。这给处在较低端的中国电影业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放眼未来,在电影中增加更多的梦幻元素,获得商业化的最大成功。

当然在电影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失落。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顶尖的成功者总是少数,并且成功的路上一定有各种挫折和失落相伴。[5]绝大多数人都只能作为芸芸众生,在这个社会上处于中等或者偏下的位置,而且在某些文化圈子内,还会因此而形成一种科层制或者说等级制度,这更加固化了某些人的追求空间,这就会从内心里生成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也就给了一些所谓的成功者宣传自己和展示自己的舞台。

古代中国把人分成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类,多数人属于中人和下愚,因此为了实现自己做上等人的梦想,要读书去走仕途,很多人就将走仕途当成自己成功的标志,这导致了中国“梦文化”源远流长,这种“梦文化”的实质是一种非理性的想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态,有很多合理内容可以挖掘,因此,我国电影在走向商业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梦文化”。

(三)逆反与批判

逆反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这种社会逆反情绪对电影走向市场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要善于疏导,利用其有利方面,防止不利方面发生。要在电影创作中弘扬批判精神,引发广大观众的理性思考。逆反心理对社会正常发展起到副作用,过度的情绪逆反实际上还容易生成人格,因此,电影工作者一定要对情绪逆反心理作出正面回应,进行理性疏导,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理性批判,达到社会和谐。

(四)求新与守旧

在世界各国的国民中,都存在着求新与守旧的心理共存现象,有这两种文化心态可以派生出一些新的文化心理,比如极度的求新就是时尚,极度的守旧就是顽固,这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审美偏好。但是当下,国人似乎有所转变,产生了“维新”观念,这种维新实质是一种新的怀旧,骨子里头还是没变,而心里深处正是以不变应万变。[6]我们的这种守旧心理成了民族心理一大特质,深入人心,不管社会怎么变化,守旧的心理都会存在,都有市场。电影工作者若能很好地把握和运用这一点,做到推陈出新,以旧扬新,将会对电影商业化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拍摄适当形式的“历史片”也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五)紧张与“戏说”

“戏说”作为一种审美态度,反映了大众心理的焦虑感和紧迫感,是人们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中实现个体现代化的一种心理断裂。如果能将其很好地利用,必能使电影适应市场体制,迎来发展的美好明天!因为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精神产品,必须有助于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紧张作出回应,于是“戏说”这一全新的文化业态在电影市场生根发芽,并且有进一步蔓延之势,它对缓解观众紧张的社会心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戏说”决不能过度,过度了就是“乱说”甚至胡说,这里的度就是指电影人在创作电影时要遵守法律规则、道德约束和伦理规范。当前,一定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戏说,让观众真正享受高雅的精神产品,这样的电影必定能够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电影商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在影视领域的体现。电影业面向市场后,要能够赢得不同观众的喜爱,就应该是百花齐开,推陈出新,主动在市场上竞争,深入把握国民文化心态,把我国电影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加反映观众多元化需求,展现电影艺术的无穷魅力,使得电影艺术成为影视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 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 张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 蒲剑.当下中国类型电影生产与发行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5).

[4] 聂欣如.类型电影的观念及其研究方法[J].当代电影,2010(08).

[5] 裴亚丽.新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的诸阶段及其代言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2010(06).

商业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型商业企业/软性管理/集约化经营

【正文】

一、强化软性管理,实现大型零售商业企业集约化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概括地说就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马克思曾将经济增长方式归结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来实现经济增长,即以粗放型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内涵扩大再生产恰恰相反,它通过提高企业现有技术水平,加强企业管理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内涵扩大再生产就是依靠各种要素质量的综合提高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经营方式。

从目前我国国有大型零售企业的总体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主要是靠上新项目,扩大企业规模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其结果,高投入,设施过多,布局过密,缺乏经营特色,更重要的是没有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使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中失利。归纳我国大型零售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高投入、低效益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企业人员素质较低,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较低,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陈旧,缺乏科学管理理论和与新形势相适应的创新意识,仍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粗放型方式进行经营管理,重物质资源的投入,忽视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和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另一方面,零售商业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和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够极大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激励机制。

在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供小于求,国有商业企业一统天下,企业没有竞争压力。当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商品供求矛盾转化,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已基本达到饱和。改革以来,各种经济成分并存,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并且竞争的焦点已不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物质资源投入的多与少,而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和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及经营战略的调整等。然而在这些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领导者素质,企业用人,更重要的是企业中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面对这种新形势,国有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仍在重物质资源投入、重企业规模扩大而轻视人的作用的发挥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粗放型的方式进行经营,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以至亏损。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企业管理可以分为“硬”和“软”两种因素。其中硬性管理因素指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战略和制度等。企业管理软因素主要指企业用人、领导作风、领导方法以及人员的能力和企业精神等。管理软因素的最大特点是充分重视人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从而提高全员劳效。由此可见,企业软性管理正是在没有增加任何资源差异的情况下,能产生差异很大的经营效果的管理。这正是国有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应当明确,管理的硬因素对国有商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组织和制度、经营战略等与商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组织和制度的建立,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或调整都是靠企业中的人来实现,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时期,在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的情况下,企业中人的作用在这方面更突出地显现出来。

通过对国有商业企业销售不畅,效益滑坡的原因分析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在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管理水平和营销方式上,还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国际水平相距甚远,企业为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摆脱困境,重新焕发生机,必须尽快地根据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并借国际零售业的先进经验进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调整和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中的人。但目前,国有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观念的转变,自身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大型零售商业经营战略调整,经营方式转变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由此可见,在经济转型时期,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大型零售商业必须强化“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企业软性管理。

二、强化软性管理,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是前提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粗放型经营方式的弊端在大型零售商业日趋明显。近几年,大型零售商业经济效益下滑,走入困境,主要由于企业的经营环境(包括竞争对手的多元化,商品供求矛盾的转化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企业仍在陈旧的经营观念和方式进行经营。因此,在经济转型时期,大型零售商业要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从根本上摆脱旧体制下的束缚,首要任务是实现经营思想的转变。

如前所述,集约化经营方式是通过提高企业现有技术水平,加强企业管理来实现的。然而近几年,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在竞争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重物质资源投入,轻人的作用发挥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将管理思想和经营观念由过去只重视以“事”或“物”为中心的硬性管理向重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企业软性管理转变;
由原来只重视对“纪律”和“制度”的研究,转变为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由过去重视“监督管理”转变到重视企业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应当看到,这种经营观念的转变也是我国零售商业企业在新世纪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客观需要。

(二)提高人的素质是根本

国有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以内涵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来实现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的决定因素是企业人员的素质。目前国有大型零售商业企业人员,特别是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较低,已成为新时期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调整经营战略,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制约因素。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应一方面严格各级领导的选拔、任用和考核的标准,杜绝旧体制下选拔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不正之风,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真正使具有良好政治素质、较高文化和专业素质、有驾驭市场综合能力的人才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人员特别是经营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做到企业人员培训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核心和保证

大型零售商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企业管理来实现内涵方式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其前提是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强大的凝聚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零售商业企业的粗放型方式经营,重物质资源投入,轻人力资本的投入,使企业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凝聚力难以形成,这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正是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缺乏竞争力的一个根本原因。企业在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中,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其主要途径是强化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企业软性管理。

企业软性管理强调员工精神状态和整体协调精神,努力使企业在不增加任何其它投入的情况下,通过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增强员工凝聚力,提高全员劳效,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实现集约化经营。要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应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重要手段。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在民族传统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并为职工认可和遵循,系本企业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经营风格、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外部表现为企业形象,内部表现为企业凝聚力。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它以运作的精神为核心,靠说服、感染、诱导约束企业职工,从根本上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运转的整体效果。企业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崇尚企业精神,能够使职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归属感和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企业总目标上来,形成强大的群体合力,从而成为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的源泉和强大动力。国内外企业管理实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日本的松下公司和美国摩托罗拉等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崇尚企业精神。

不仅如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经营者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加强企业市场竞争意识,把经营思想真正从只重视硬指标和硬因素向商品服务、职工素质、发展潜力等诸多因素在内的企业形象塑造上转变,这是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增强凝聚力,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可靠保证。

(四)加强民主管理是重要手段

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规律。在经济转型时期,提高竞争力是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的。当前国有大型零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重物质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大,忽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企业尽快摆脱在竞争中的困境关键是要从以重物质投入和规模扩大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重视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集约化经营转变。然而,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人,人是企业经营要素中最为跳跃、最具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要素,是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大型零售商业企业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实现集约化经营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强化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企业软性管理。

从造成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管理水平低,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原因看,是有外部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忽视人的作用的发挥。许多企业的民主管理根本没有提到议事日程,或者只停留在口头上,致使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根本保障,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在实现集约化经营下,应将强化“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充分体现在民主管理上来。企业可以通过职工提案制度,行使职工代表大会参与企业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的审议建议权、对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职代会民主推荐选举权等,使职工民利得到保障,主人翁地位得到强化,这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

(五)健康良好的环境是重要条件

社会心理学认为,环境是形成和改变人的观点极其重要的结构性因素。对于企业员工的行为、观点、信念给予重大影响的是企业环境。健康良好的激励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环境就是“以人为本”的感受环境。企业通过强化“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实现集约化经营,应当努力创造以人为本的感受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型零售商业企业必须以形成“员工是企业主体”的共识为出发点,使企业员工真正成为企业主人。根据目前我国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的现状,企业必须努力创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符合改革开放新形势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任用、分配、考核和奖惩等企业激励机制;
同时企业要以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氛围为落脚点,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使企业员工积极性不断提高,使他们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的基础上,自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六)企业软性管理和硬性管理的有效结合,是企业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客观需要

企业走内涵式经济增长道路,主要通过加强企业管理。企业的“硬性管理”和“软性管理”二者互为依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软性管理做为管理理念,能够决定企业硬性管理,即管理原则、制度、方法和手段的内涵及其发挥作用的效果。管理的硬因素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软因素作用的发挥。比如:强化企业软性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民主管理要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原则和方法等管理的硬因素来保证。当然,企业管理“软”、“硬”两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特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软性管理比硬性管理弹性大,随机性、艺术性强,难度大。但其并不失去原则,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采用易被人接受的方式来保证“硬”因素的实现。比如:企业可以在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管理原则的基础上,让员工通过参与管理决策,增强责任感、自信心,企业各级领导在严格要求员工完成企业任务时,自己首先自觉遵守制度,完成好各项任务,这样就会使职工在理解中自觉服从命令,并完成好各项任务。

推荐访问:商业 文化 论文 商业文化论文【五篇】 商业文化论文(精选5篇) 商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