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五篇】

时间:2023-06-19 14:50:08 来源:网友投稿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第1篇1.1偏重理论轻开发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经过我们对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数量不少,但水平偏低,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企业希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五篇】,供大家参考。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五篇】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第1篇

1.1偏重理论轻开发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经过我们对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数量不少,但水平偏低,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企业希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软件开发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但很多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本身的问题,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这种现状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不能立即进入软件开发岗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开发工作。毕业生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的适应期和培训期,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软件开发过程和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

1.2实践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各个高校的实验条件经过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实验和实训的条件得到很大提高。校内软件工程的实验环节均能满足教学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尚摆脱不了之前知识教育体系下的实验模式,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课题多,实战课题少,参与建设实训基地的企业热情不高,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现有的机器数量、配置大部分还是以单台性质的设备和个人计算机为主,满足不了软件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真实的开发项目和项目开发指导组,难以营建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生产环境,不能满足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对实训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1.3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以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来衡量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经过多年的师资建设,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他们虽然有较强的学术能力,但是专业实践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尤其是新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软件开发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老教师的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很难胜任新的软件工程应用开发类课程的教学。这就造成了整个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与软件工程专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很难适应培养软件工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此外,不论学术型还是应用型的高校评价教师的标准都是侧重于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论文数量,使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师在进入高校工作几年后,原来即使具备有开发能力的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淘汰,无形中引导着教师队伍建设向学术型方向发展,而忽视了工程实践水平的提高。

2CDIO与软件工程专业

从项目或产品的生命周期可知,工程项目、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基本都要经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样的阶段。工程项目或产品首先要根据需求进行构思,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项目或者产品开发的计划方案;再根据计划方案进行设计,确定实现工程实施或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操作程序等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项目的实施或者产品的生产实现;最后是完成项目的运行服务或生产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因此,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以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所需要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出发,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设计了工程教育模式,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2011年,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在北京中苑宾馆隆重召开,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指出,未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四个更加重视”:一要更加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要更加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三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要更加重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有利于解决当前工程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培养等诸多问题。此外,从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11条通用标准看,每个标准的实现都能够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体现,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卓越计划”中融合CDIO的教育理念必将为高质量实施“卓越计划”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根据用户的要求,按照按预算和进度实现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是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研究的对象是软件系统,涵盖软件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软件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软件可信性、度量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应对当今软件所面临的复杂性、开放性和演化性等一系列重要挑战,是工程应用的理论层面;而软件工程的重点在于综合应用包括科学方法在内的各种软件设计方法,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深刻理解设计合格软件产品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去构建可靠、满足需求的软件产品。IEEE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分解成10个知识域,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知识领域贯穿于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中,以软件产品的方案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的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将CDIO工程教育融合到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中是必要且可行的,有利于培养出软件设计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管理与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强的,具有软件工程背景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推动软件产业不断开拓创新。

3融合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3.1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综合培养理念设计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融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软件工程教育与项目、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紧密结合,以项目或软件产品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引入校企合作机制,采用3+0.5+0.5的培养模式。前3年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教育类似,完成软件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后面的1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为项目实训,以校外实习参观,校内讲座、实训的教学方式,用已经开发完成的项目或软件产品为例,模拟企业运作进行教学,熟悉项目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将前3年学习的知识融合,在实训中掌握开发工具,以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接受软件工程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学生进入合作企业或者就业企业,参与到企业真正的项目开发中,以企业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在设计中锻炼职业能力。

3.2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理论教学体系

坚实的专业基础是学生今后成为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保证,也是CDIO培养模式的基石。以软件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为目标倒推成为卓越软件工程师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去组织理论教学体系。包括软件从业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良好的数学建模能力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运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计算数学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进行软件开发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基础课程:操作系统、软件工程导论、数据库原理、信息系统基础、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和编译原理等;进行软件设计所需的软件开发类课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构架、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工程工具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团队激励与沟通及全校性选修课程等;软件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掌握发达国家的技术和了解国际IT文化的外语应用能力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说、日语基础和专业英语。

3.3构建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型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是设计软件产品能够实施和运行的关键。以产品的运行周期为主线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实现第一层次的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以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为贯穿专业课程模块的线索,实现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个人能力及团队能力培养;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训和毕业设计为载体,实现第四层次的构思(C)、设计(D)、实施(I)和运行(O)综合能力培养。以此形成集实验、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一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CDIO的“做中学”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和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的“双向聘任制”模式,使软件工程专业与软件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联合建立项目开发小组,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研发,体验软件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从业人员角色。在项目研发中进行需求分析、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接口设计和算法设计,编码实现,测试、投入运作等一系列工程实践。以此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教师项目开发锻炼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采用“双向聘任制”模式驱动,专业教师与实践基地软件技术人员间角色转换;科研、技术研发项目与教学课题间的相互渗透。学校将工程实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指标,甚至职称晋升的指标,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工程能力的提高,这将逐步解决困扰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教师队伍、实践、实训的难题。

3.4按照知识、能力、素质,规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实施

培养质量标准,是规定某一个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实现途径、评价方式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卓越工计划”中引入先进的CDIO教育理念,将“卓越工计划”通用标准与软件工程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标准规范人才培养是保障卓越工程师计划顺序实施的有效保障。

4结语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
项目开发能力;
团队师徒制;
编程能力

0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向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软件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软件技术人才需求。一方面,尽管高校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量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但许多软件公司和企业却还是招不到合适的软件开发人才,软件技术人才市场仍旧存在“用工荒”现象;
另一方面,不少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却抱怨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使得他们被迫改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与软件企业需要的岗位人才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虽然在学校里学习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软件测试等相关课程,但缺少应用这些碎片化课程知识开发软件项目的能力,缺乏开发实际软件项目的系统性实践与训练。因此,当面对具体的实际软件项目时,学生经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束手无策。因而导致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经常会因没有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而被企业拒绝录用,使得不少学生被迫改行。因此,如何在学校里培养出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以满足社会、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培养途径、培养手段和载体、培养方式等方面开展调研与分析,改革传统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从中研究并实践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1传统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通过对近几年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调研与分析后发现,不少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模式实施教学。而这种模式普遍存在模式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

1.1课堂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

传统软件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在机房或多媒体环境下讲解案例项目,学生端坐在多媒体教室或电脑前听。这种方法存在如下问题:(1)教师独自的案例操作演示与讲解一般需花费较长时间,等教师演示完毕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时,因信息灌输量较大、时间较长,学生脑中所存的信息已丢失不少,因而不少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
(2)由于教师在边讲边操作的过程中无法分身来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与效果,因此无法与学生互动,控制教学节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效率低下。

1.2案例项目内容单一、陈旧,与社会实际应用需求差距大

传统的教学案例项目内容单一、陈旧。多年教学使用同一个案例,与行业实际应用项目脱节,时效性差。由于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实际项目差距大,因此学生学完案例后仍旧难以从事实际项目的开发,无法积累起能直接应用于实际项目开发的经验。

1.3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后学生跟着操作,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吃大锅饭的现象时有发生。

1.4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欠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侧重于理论学习,实际项目开发能力欠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软件专业的教师每周要讲授大量专业课程,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项目开发,使得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欠缺。

2基于项目的团队师徒制人才特训模式的涵义

本文中的“项目”是指来自企业的真实的软件工程项目、模拟项目,或者是学生创业、创新、就业项目等。真实项目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学生能独立如期为企业完成的项目。模拟项目是指因项目难度较大或者任务较紧,可能无法如期完成,但是出于对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培养的需要,与项目的其他开发者同时开发,若能按期按质完成仍然有可能被企业采用的项目。创业、创新、就业项目指利用专业技术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或者是为备战创新创业比赛而开展的项目。“团队师徒制”是指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组建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带领由经过选拔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队,在学生软件工作室中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一人对多人”“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软件项目,以充分发挥企业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的特长优势,充分发挥团队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得到超越于“一对一”师徒制的团队教师的有效指导。“特训模式”是指在学生掌握一定技能、具备一定素质的基础上,基于项目开展对学生有针对性、综合性的训练,以使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有效提高的精英化特别训练模式。

3团队师徒制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应用实践

3.1建立软件工作室

依托软件技术专业的设施、设备和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建立软件工作室。工作室是对学生开展精英化特别训练的场所,因此无论在环境布置或者硬件设置上都按照软件公司的要求来设置。对教师和学生而言,它既是一个教学场所又是一个工作场所。工作室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设置方向分成几个团队,如Java团队和Android团队。团队成员由学生自由组合,每个团队负责一个项目,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的项目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变为面向企业生产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

3.2做好项目选择、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实施激励机制

这里的“项目”主要是指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或来自于企业的模拟项目。做好项目的选择和实施管理是通过项目培养学生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的关键。每年暑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搜集软件项目需求。自主寻找有实用价值的软件项目,或积极参与企业已有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发。开发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资源,一方面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增强教师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也可采取激励措施。若学生团队完成的项目被企业采用,可对师生团队进行奖励,激发其积极性。不论在真实项目抑或模拟项目实施中,学生均处于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岗位中,担任着真实的工作任务,完成的是现实的工作项目,这种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企业所需人才。

3.3建立“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师傅团队

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该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又需要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师傅”。为此,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利用假期和访问工程师项目等多种形式,安排教师下企业。对下企业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励教师在完成真实项目中提高实践能力,获取专业新技术。把项目实施与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结合起来,真正打造“双师型”教师与师傅队伍。同时,专业每年引进2~3名行业专家作为企业讲师,提供企业的最新技术信息与岗位技能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企业工程师作为实训师傅,把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体现到实训项目中。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师傅)组成的教学团队,在工作室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带领学生团队完成相应的实际软件项目。

4“团队师徒制”实践的初步成效及其意义

4.1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的培养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置身于真实工作环境,一个团队集体完成一个项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开展对学生职业素养、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的培养。而且在师徒制的规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接触较多,了解深入,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真正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通过师傅手把手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企业项目往往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要求,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专业技能,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软件项目开发人才。

4.2推进产研结合,增强教师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由于教学中运用的项目是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需求的项目,而产研结合是项目来源的重要途径。因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产研结合工作中,自主寻找与企业联合的项目。产研结合是教师不断增强专业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不断参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充实和提升,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转化为社会服务的生产力,形成服务社会和提升专业素质之间的良性循环。

4.3推动“双师”素质与“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可以使教师在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获取专业新技术,也可以把项目实施与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相结合,真正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CDIO;
实践教学;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产学研

0、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软件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应用能力。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不仅要牢固掌握既有的软件理论和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对软件行业和软件项目的深刻理解和掌控能力,必须具备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调查发现,很多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教学应当在基础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项目案例、工程实践、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同时迫切希望自身的软件开发和设计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流能力得到培养。然而,传统的专业培养理念很少涉及这些,即使有部分专业课程涉及软件开发和设计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也是各自独立,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和互相补充的培养体系。

2010年6月,教育部提出在全国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卓越计划”的提出为各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更大挑战。如何有效地实施“卓越计划”,提高工程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很多工科专业亟需研究的课题。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完全匹配,如何按照“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研究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实践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是软件工程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1、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m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4个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该模式以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终止废弃的生命全过程指导工程教学过程,提出系统的能力培养教学大纲,包括4类一级能力、17组二级能力以及73种具体能力,涵盖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人际团队交际能力以及工程系统适应和调控能力。CDIO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2005年,瑞典国家高教署(swedish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Education)采用这12条标准对本国100个工程学位计划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新标准比原标准适应面更宽,更利于提高质量,尤为重要的是新标准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全面采用该教学理念并完善教学大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2、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域包括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知识域囊括软件开发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废弃终止的整个生命周期。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内容普遍具有理论知识少和实践内容多的特点,同时要求与产业标准、行业规范紧密衔接。这些特点决定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可以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1 课程体系研究

软件工程是一门交叉性的工程学科,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应用于软件的开发与维护中,其重点在于大型软件的分析与评价、需求规格说明、设计和演化,同时涉及管理、质量、创新、标准、个人技能、团队写作和专业实践等。在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体系的制订方面,一方面要考虑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更需要考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在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形成图1所示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该课程体系以“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和“企业化”的实践平台为基础架构,在课程安排上借鉴CDIO的4个一级能力体系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强调CDIO的工程教学理念,强调每门课程都遵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环节,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参考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规范以及软件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面向对象”为主线。

面向对象技术是一种新的软件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概念到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编程技术,并且逐步成为目前软件开发领域的主流技术。它不仅适用于程序设计,同时还成为软件开发领域的一种方法论。面向对象使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更能直接描述客观世界,消除计算机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鸿沟。可以说,只有掌握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和方法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介绍多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还开设有关面向对象方法学的课程。主干课程都以面向对象为中心,利用面向对象的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主要开设的课程有Java、C#、J2EE等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软件过程、软件测试等面向对象的方法学课程,还有Java实训、游戏设计实训等实训课程。

2)“编程语言”不断线。

编程语言的学习是一件相对比较枯燥的事情,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以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学生只有不断地编程和调试程序才能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程序编写能力;
只有不断编程实践,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数据结构、一些经典的算法、编程技巧、设计模式。

针对上海电力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以及软件技术发展迅速的现状,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保证每个学期都有1门与编程语言相关的课程。从第1个学期到第7个学期,分别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高级程序设计Java(1)、高级程序设计Java(2)、数据结构(JaVa)、J2EE、Java程序设计实训、Net程序设计、游戏设计实训等8门编程语言课程。

3)“课程实践”不断线。

上海电力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举措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同样采用这一措施,针对各个学期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分别对应地开设为期1周或2周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设计的开设都遵循“系统性、实践性和工程性”3个原则,要求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理论教学内容,还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软件开发的工程性特性,把每个课程设计都当成一个工程,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4个环节开展实践。

2.2 教学模式研究

为了培养卓越的软件工程人才,我们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课程体系设置的同时,还需要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CDIO的教育理念。

1)项目式驱动的一体化理论教学。

软件工程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入实践内容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实践内容一方面能够巩固理论知识,使其简单易懂,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感兴趣并活学活用。在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工程的概念引入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抽象为实践项目,但教师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如下几个原则:①项目的设计要有可行性;
②项目的设计难度要适中;
③项目的设计要有综合应用性。例如,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贯彻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思想,在理论教学中以教学管理系统为项目案例,讲解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UML的基本概念以及Enterprise Architect软件的应用;
在综合应用阶段则利用电力营销系统作为案例,综合所有的概念以升华知识点;
在课程实验阶段,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软件系统并对该软件系统进行面向对象分析。

2)注重个人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具有个人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是对现代大学生进行培养的基本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同时做到这2方面能力的培养却让很多老师为难,特别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经常出现一个团队只有1~2个学生动手,而其他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在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题目,而且题目内容与其他同学的内容不能重复;
而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要求团队协作并实施组长负责制,同时加强过程监管,真正做到团队协作,人人动手。

2.3 实践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研究

有了良好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没有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优秀的师资队伍,那么一切都是空谈。

1)“企业化”实践平台建设。

现有的很多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面普遍存在2个问题:①每门课程实践平台相互独立,不构成统一的体系,特别是很多学校大多只有c、C++、Visual Studio 2008、Java、J2EE等编程语言环境,而真正对软件工程专业的项目管理理念和工程思想很有帮助的实践教学平台却很少,如Enterprise Architect统一建模软件、Visual Source Safe源代码管理等软件工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编程,却对辅助编程的工作平台一无所知;
②学校课程实践平台与软件行业严重脱节,很多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学校学到很多的理论知识和软件工具,但是到了公司后还要重新学部分知识,原因在于大学开设的课程以及课程实践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体系。

基于以上2个问题,我们将在软件工程课程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加强与东软、上海浦东软件园内高科技IT企业的合作;
根据CDIO的教学环节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与企业普遍采用的软件开发环境相一致的“企业化”实践平台。

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学生入门、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如果教师在实践方面不合格,那么培养出的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成为卓越工程师,因此为了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师人才,各高校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都要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计划借助“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平台,根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派专业教师进企业学习与锻炼。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已有3名教师参加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的产学研践习,并成功地在学校搭建SmallWorld软件平台,指导学生参加“涉电”以及GIS方面的监控软件开发。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双师型;
软件工程专业;
应用型人才;
转型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质量保证和项目管理等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软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1],成为适应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的专业队伍,即“双师型”教师。国内学者从高等工科教育、高校转型、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研究。简文彬提出“先期介入式”、企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方法[3]。张应语和王磊从“双师素质培养”“双师结构改善”和“组合教学团队”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4]。蔡海云和熊匡汉以行动学习为理论,探讨制度支撑、专业引导、平台打造、自我提升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举措[5]。王辉认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思路,应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法律制度、考评机制、校内外互聘机制和教师队伍保障机制[6]。王少怀、刘羽和黄培明等将“双师型”专业教师建设的对策归纳为建立考核机制、提高待遇、专兼结合、搭建校企科技合作平台[7]。杨琳琳认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建设路径,应走加强指导、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校企共建专业和课程的路径[8]。刘彦峰、李梅梅和周春生等提出转变观念、完善“双师型”教师规章制度、构建专兼职师资、加大培养力度等举措,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9]。目前已有侧重于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但涉及到以软件工程专业为背景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仍较少。本文从地方经济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角度和教研室层次,阐述软件工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内涵,提出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多种策略,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辨析

伴随着地方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各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9],同时,软件行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如要求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承担软件测试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项目管理员、系统架构师、系统需求分析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多种岗位角色;
此外,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以笔者所在德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如下专业素养:针对具体软件项目,能够撰写可行性方案;
针对用户需求或者变化的需求,能够采用专业知识进行描述和管理;
熟练地阅读项目需求分析报告,选择合适软件架构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
熟练掌握编译和测试工具,编写代码实现项目功能,能够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进行项目质量检测;
针对整个项目,能够理解实施的过程和人员分工与组织;
能够根据自己兴趣选修相关课程,如前端设计、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库应用开发等课程。毕业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必然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专业课程一般可以分成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当然,讲授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师可以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但是这部分教师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贡献度低于专业授课教师;
此外,软件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基础,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如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虽然这些专业基础课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专业基础理论为主,其相应实验或实践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这部分教师可以不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笔者所指“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因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的主要是专业核心知识,如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等,学生可以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软件项目遇到的工程问题,同时,专业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对学生毕业后向前端设计、移动应用、大数据应用等工作角色发展打下基础,更好符合地方软件行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应用型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须具备相应的“优质理论教学”和“优质实践教学”,其内涵应从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对学生职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界定[9],不应以教师拥有“双证书”来界定。一般来说,高校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是强项,但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并不代表教师具备一定专业实践能力,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界定“双师型”教师,因此,笔者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软件工程等学科专业教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确定人生观的复合型教师。

二、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符合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规划的要求,教研室可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现状,采取可行的措施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持。

(一)厘清“双师型”教师的组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笔者所在单位的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工作转型过来的教师;
另一部分是人事部门引进的高素质青年教师。前者虽然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但是缺乏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这部分教师需要增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后者虽然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但是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与实际专业教学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能力较为薄弱,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责任感还有待加强。在厘清专业教师组成的基础上,才能对从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方面培养转型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注重引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增强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工作,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的个人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实施对接工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整合提升不是一个短暂的形成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可以提升和拓展的。

(二)注重培养师德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

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需要把师德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此外,地方本科院校都采用了教师聘任制,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重、人才培养的工程化、应用型要求、教师主导地位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教师更需要注重加强师德方面的建设。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想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有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其次,提升自己的职业观。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对此无怨无悔,服从专业建设的安排,提升自己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逐步从教学型向教学实践型教师转变。最后,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才培养观、教学观,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不能“窥豹一斑”,而要做到“一叶知秋”的境界,专业教师需要全面熟悉自己讲授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对本专业人才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不仅要在学业方面指导学生,而且要在学生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指导,只有这样专业教师才能成为具有良好师德和教学责任感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三)多元化培养策略,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多数是硕士研究生,其成员组成属于不同的专业类型,为此,教研室可以采用校内外多种实践渠道,提升教师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逐步转变成“双师型”教师。第一,采用在实践中学习策略。该学习策略是专业教师在解决实际项目过程中边学习专业理论边实践。多数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授课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所有专业课程不是在同一学期开设,教研室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或其他空闲时间,组织教师提前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以“软件需求分析”课程为例说明如何开展培训工作,该课程开设在第三期,教研室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始组织该课程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工作,采用类似项目驱动的策略,由有实际软件项目的教师提供已完成项目的需求资料,专业教师根据该项目的需求资料,一边学习软件需求分析理论知识,一边应用理论完成该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项目的负责教师对这些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评判并给出优良中差的结论,教研室从这些参与培训活动的教师中选择2~3名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
如此经过多次培训,最后确定该课程的负责人,最后由课程负责人进一步开展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活动。第二,抓住课题申报和学科竞赛等机会,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个性发展。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基础,除了专业教师自主转型之外,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个人能力,分类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教师可以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导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第三,联合IT实训教育机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一些教育机构会主动联系教研室,为专业教师和学生开展免费的技术讲座、IT实训等活动,教研室需要及时地筛选这些活动信息并把信息落实到相应的教师和学生中,组织好每次活动。另外,专业教师从参加过毕业实训的学生手中获取实训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提炼后可以补充实践教学案例。第四,教研室定期组织校友活动,也会给教师提供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教研室主动联系从事软件行业的校友以返校、在线会议或参观其企业的方式进行交流,及时掌握软件企业在研发、项目实现、质量管理及对人才需求等,促使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第五,教研室鼓励专业教师以承担当地企业的横向课题或担任软件企业的技术顾问等方式提升教师应用专业理论的能力。专业教师通过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在资料可以公开的情况下,将结题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以促进实践教学。第六,教研室搭建专业课程教学圈,助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课程教学圈的成员包括专业教师、学院的“技术大拿”、乐于帮助教师成长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友等。在教学圈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学会弥补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不足,通过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第七,“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三个一”育人措施的基础。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也要注重面向实践的过程培养。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教研室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个一”的育人措施,该措施包括:一是要求每位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一门新技术;
二是至少参加一项学科竞赛项目;
三是独立撰写一份软件项目申请书。落实“三个一”的育人措施必然需要“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教研室特为此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场地保障、软硬件平台搭建、教师团队组建以及部分经费支持等。这些支撑体系能够确保育人措施有效地落地执行,从而更好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融合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中。第八,教研室不断地研究与改进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策略。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教研室需要不断地了解、掌握、分析和判断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基本情况,具体把握每一位专业教师对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吸收消化程度、偏好、风格,摒弃简单的实践报告、观课、单打独斗的交流等不务实的途径,最终应该结合教师自身特点,采用成熟且有效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帮扶每位专业教师革新传授实践知识理念,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从而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该建设过程须结合人才需求特点和师资队伍的构成,从教研室角度对培养专业教师的师德意识、采用项目实践驱动方式、申报产学研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搭建课程教学圈等方面进行一定探索,逐渐地推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参考文献:

[1]陈业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及课程组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2]徐金益,许小军.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转型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9(12).

[3]简文彬.高等工科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J].中国地质教育,2008(3).

[4]张应语,王磊.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9(5).

[5]蔡海云,熊匡汉.行动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6).

[6]王辉.法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Z1).

[7]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紫金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与思路[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8]杨琳琳.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的探究[J].智库时代,2019(13).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范文第5篇

1.1高校开设课程情况

以南京为例,南京理工科院校中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的高校较多,这些院校中大部分都购买了相应的土木工程方面的软件,如PKPM结构设计软件,鲁班造价类软件,广联达造价类软件,为了满足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要求,因此也建立了相应的专业机房,但是专门开设的有软件应用系列课程的并不多,专业机房的利用率也并不是很高,主要是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民办院校和高职高专、大专院校中对于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开设的相对较多。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校阶段就能充分接受和社会上需求一致的软件操作训练,从而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1.2可开设专业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

土木工程路桥方向可开设软件技术应用的课程很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类。

1.2.1道路桥梁方向设计类课程路桥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路基路面工程,专业软件具体又分道路和桥梁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系统两种类型。目前国际主流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CARD/1,Bently,Civil3D。国内常见的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纬地三维道路设计系统,路线大师,EICAD,海地,天正市政道路,鸿业市政道路及路面结构HTDS2003。国内常见的桥梁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桥梁博士,桥梁大师,桥梁通等等。

1.2.2道路桥梁施工组织及造价类课程工程施工组织及工程造价类可开设软件应用的课程主要有:土木工程施工,建设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等课程。专业软件主要有:同望公路造价软件、海德纵横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广联达系列软件、上海鲁班系列软件、清华斯维尔系列软件、神机妙算软件、南京未来清单软件等等。

1.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会上存在的工程类软件如此之多,各个地区及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对软件的购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对于软件的购买以及开设相关课程,也是针对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学校年度设备采购计划而定。对于高校中,要熟练地掌握这些软件需要学生在课后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练习,而这往往是很多学生不愿做的,只要教师不作硬性规定或要求,主动学习和应用这些软件的学生凤毛麟角。因此,直到大学毕业,真正能够掌握或部分掌握这些软件的学生极少。鉴于以上的情况,高校路桥方向开设软件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3.1现有软件开发合作不理想现有软件开发缺乏统一部门的管理,从而导致很多软件功能基本相同,只是适用地区不一样。同时,很多软件公司里面的员工大多数是计算机等专业出身,对工程实际并不很熟悉,从而设计开发出来的软件,在处理真正的工程实际时,会产生一些偏差。

1.3.2教学资源及人才的缺乏各大高校中的教师,绝大部分是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而来,教学经验虽然非常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相对较差,因此教学缺乏与工程实际接轨。

1.3.3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不强学生在校阶段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对于软件应用类的课程,必须要求学习者经常上机操作,熟能生巧,应用软件来解决实际工程图纸中的问题,这样,软件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1.3.4地区行业标准相对独立由于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建筑行业标准,这就使得教师在训练学生软件操作时,必须选择采用某一个省份的地区定额作为教学需求,很多教师都是选择学校所在地的省份的定额,但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当学生毕业后如果回到家乡,对于工程软件部分就必须按照工程所在地的操作来进行。

2提高专业软件化程度的措施

提高路桥方向软件化程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2.1高校方面

1)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编制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在满足学生修满学分,不额外增加学生学习压力的前提下,开设专门的软件应用课程,而不是仅仅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时候集中培训。

2)对于软件的选择,高校在购买软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对软件的评价或用户的多少,而不能单纯考虑价格,尽量购买专业方向的主流软件。我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购买了有关专业软件。如天正建筑CAD、鲁班系列软件、PKPM系列软件,EICAD,桥梁博士。为我院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学生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和水平,实现理论与应用有机结合,路桥方向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奠定了基础。

3)机房的管理。专业教研室应建立自己的专业机房,同时配备专业的维护人员。

4)教师培训。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软件培训,然后服务于教学。

5)积极参加各种软件开发商举办的高等院校软件竞赛。目的不是在于获得奖励,主要是能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

6)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培养补充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7)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水平。

2.2学生方面

1)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路桥方向各种软件,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于软件课程的考核,不应采取课堂考试的形式,可采取机房上机考试,或者布置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后独立完成,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在毕业设计中加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内容,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院根据教改项目的构思,在毕业设计中加入了专业软件应用。目前已经在2013,2014届毕业设计中实施,同时计划在往后的毕业设计中进一步加大专业软件的应用。通过毕业设计环节的锻炼,学生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2)学工部组织成立软件应用兴趣小组或社团,让学生充分了解软件信息后,才会更认真的学习。

3)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各种软件竞赛,走出校园,了解其他兄弟院校的同学情况。同时,对于获奖的学生,应给予表彰。

3结语

推荐访问:工程师 实施 工作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五篇】 软件实施工程师工作(精选5篇) 软件实施工程师的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