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业工程师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30 14:45:04 来源:网友投稿

学位论文写作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可以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检验研究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因此,充分了解农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农业工程师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农业工程师论文【五篇】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推广硕士;
论文;
质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14-03

学位论文写作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可以充分体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检验研究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因此,充分了解农业推广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分析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探索提高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推广硕士生源特点及学位论文情况调查

青岛农业大学自2004年开始招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经毕业研究生200余人。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目标和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对近三年的生源调查发现,农业推广硕士主要来自来机关事业单位,其中政府机关占28%,事业单位占63%,各类企业单位仅占9%。他们年龄跨度大,学历结构、专业基础和职称差别大,其中初级职称的占73%,中级职称的占19%,高级职称的占5%;
具有本科学历的为90%(17%没有学士学位),专业学历的为10%。他们实践工作能力较强,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基础,但基础理论和外语基础相对薄弱。研究生“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及自身的特点,导致研究生在论文研究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在对全校2008-2010年入学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调研中发现,在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中,平均79%的学位论文选题结合了研究生的本职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本符合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要求。从2009—2011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情况来看,学位论文类型逐渐向应用研究倾斜,并由2009年的45%提高为2011年的70%,基础研究的学位论文类型比例有所减少,其他类型基本稳定;
有课题来源支撑的学位论文基本保持稳定在35%左右,与工作相结合的论文比例由66%提高到80%;
研究型论文比例相对稳定在89%,项目设计或产品研制报告比例相对稳定在7%;
论文送审一次性通过率逐年提高,由2009年的52%提升为2011年的73%。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情况如表l所示。

此外,通过对近三年专业学位论文评审反馈意见的调研来看,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结合了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农村发展与管理、农业教育等领域的实际问题,但论文质量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写作水平有待提高;
论文选题避重就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
论文缺少创新,不能运用新方法和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型论文比例偏高,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尚有一定的距离;
等等。

二、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生自身的因素,开展学位论文所必需的科研环境、导师指导、监管机制等。

(一)研究生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的精英和骨干,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能够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工学”矛盾突出。在学习期间,研究生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家庭压力,很难保证学习必要课程和研究课题的时间。这使得他们对相关的前沿知识了解不够,专业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论文写作技能和水平不高,不能灵活地掌握各种新方法、新手段,影响了学位论文的深度和质量。同时,还有部分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将学位的攻读作为职称评定和职位提升的条件,主观的研究欲望不强。在论文研究阶段往往前松后紧,偷工减料;
甚至有的研究生答辩前东拼西凑,直接导致学位论文质量偏低。

(二)科研环境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和目标决定了专业学位论文要有明确的生产实践性和应用性,需要多方外部因素的协调配合。充足的教学资源、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优秀的导师团队构建的科研环境是保障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完备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源是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所需的必要条件,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基础。优秀的导师团队可以争取到重要的科研项目与大量的科研经费,构建和谐的学术交流环境,指导出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受研究生工作单位环境和条件的影响,研究生用于课题研究的时间有限,查阅文献资料不方便,很难及时把握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测试方法,开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还有的研究生在工作单位找不到适宜的论文选题,不是论文研究内容过于简单,就是达不到技术难度或工作量要求。同时,还有些企业单位参与课题研究的程度不高,不能提供一定的经费、实验条件等,难以保证论文研究的顺利开展。

(三)导师指导

导师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指导研究生学习、进修、撰写学术论文的人员,是研究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和朋友。他们的教育理念、学术视角、创新素质、学术水平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很大。研究生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新手,在研究工作、论文撰写、科研能力训练等工作中都离不开导师的引导和指导。多年的工作经验,使得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具有独特的理解和把握。他们可以与研究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给予恰当的指导,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积极性和效率,帮助学生挖掘学术潜力,同时做到“教学相长”。目前,应用在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指导中的“双导师”体制可以帮助研究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良好结合。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往往因为两个导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侧重点的不同,在论文指导工作中常常存在分歧。部分研究生导师之间交流较少,致使产学分离,各自为政,在责任问题上互相推脱,不能真正发挥“双导师”应有的作用。还有的导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与学生交流时间少,不能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有效的指导。

(四)论文监管机制

学位论文监管机制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的核心。没有严格的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和完善的监管机制,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则无从谈起。目前,学校在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考核、论文修改和答辩等环节中存在许多监督不到位的地方。如论文的选题、开题和中期考核流于形式,评价指标不明确,评价标准模糊,论文答辩把关不严。尤其是在论文评审和答辩过程中存在“人情味”重、提问避重就轻等情况,为学位授予大开方便之门,严重影响了学术论文的公正性。这些问题造成了农业推广硕士论文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完整、内容不严谨,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科研成分少,论文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实现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规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此外,在对一些零散的异地学员的培养、检查和督促的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高,投人人力物力不足,疏漏较多的问题。如在论文的理论和知识水平、技术难度、工作量及创新程度等方面要求模糊;
论文分析不够,指导流于形势,修改评阅走捷径等情况。

三、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课程建设,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

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的需要,充实新的高层次理论知识,增设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的综合性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改变研究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途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同时,加强对研究生思维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教学和训练,促使研究生掌握各种方法手段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技巧,使研究生由知识积累向发展能力方向转变。发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特色,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不断纳入教学之中,完善研究生的知识体系,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写作水平。

(二)深化校企结合,提高师资力量

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方式决定了高校必须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及农村发展相关的单位和部门紧密合作,开展研究互助,以此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技术进程。充分利用资源和条件,开拓单位间的合作空间,扩充研究生的选题范围,加强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鼓励研究生工作单位将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作为本单位的科研项目来完成,提高了各单位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研究生培养、监督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研究生培养中“工学”矛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论文的理论和应用水平,增强了论文成果的研发性和可推广性。此外,聘请研究生工作单位中富有实践经验的高职人员充实导师队伍,协助指导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工作。定期组织高校教师进入生产科研第一线,进行课题和经验交流,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一批合格的专业教师。这样可以克服高校多数教师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对提高研究生培养,加快工作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规范学位论文研究过程,完善论文评价标准

学位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的科研工作过程,通常包括选题、开题、科学研究、中期考核、论文写作、论文评阅和答辩等重要环节。加强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管理,可从源头上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研究生入学后要求在第一学期结合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文献报告会,并借此把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作为选题的重点。在第二学期借助开题报告会从选题意义、研究内容、解决问题、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课题论证,力求及早地发现问题,避免研究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此外,严肃中期考核,重点进行课题前期工作的检查和后期计划的论述,及时纠正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利用学术报告活动,对研究生课题的后期进展情况进行交流和监督。之后,通过严格的论文评阅、预答辩会对学位论文进行系统的修改和完善。采用论文“比对”和校外论文“双盲”的评审机制,杜绝人情,维护论文评阅的公正性。最后,通过规范的论文答辩程序,从论文的选题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作的难易和工作量、工作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结果的效益性、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论文质量的整体权衡和评价。

(四)明确责任分工,完善监督机制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渠道决定了研究生工作单位应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实验条件;
高校应为研究生提供课程学习、学术交流、查阅文献资料等学习条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下,只有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导师责任,实施质量监控,方能确保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第一导师主要引导研究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论文的选题、方案、计划提供可行性建议,并对最终的学位论文进行质量把关;
研究生第二导师产生于合作单位,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负责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并结合工作实际修正论文方案和计划。提高监管能力,建立有效的考评激励制度。选拔专业领域中的优秀教师、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组成督导小组,对导师的聘任和考核、论文研究和考核进行严格全面监督。实现论文质量与导师选聘、招生名额相挂钩,提高导师工作的责任、危机意识,彻底改变导师队伍的终身制。除了对考核优秀的导师进行奖励,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追究论文较差的指导导师的责任。

提高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指导教师、研究生本人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从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人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对论文研究要做到“三早”,即早定题、早开题、早研究;
导师指导做到“三勤”,即勤指导、勤检查、勤总结;
论文评审做到“四要”,即选题要符合培养目标,研究方法要科学实用,技术路线要科学可行,成果要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曲洪亮,李眷英,李德才.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菏泽学院学报,2010,(7):136—138.

[2]鄢洪平,吴小红.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文汇,2009,(8):9—10.

[3]李占华,罗英姿,董维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分析与时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12):55—56.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农学 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1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1.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2 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 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 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 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 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在报告会上,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学习成就,并和更多有兴趣的同学交流经验。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
农药学;
课程体系;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4-0127-03

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保证农业丰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培养具有现代思想的农药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农药学相关专业,用来培育“三农”急需的农药学科技工作者。青岛农业大学自200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农药方向药学专业以来,在深入研究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1]的基础上,对农药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对接

(一)根据学生发展设置课程体系

农药学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由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及农药应用等课程构成,是一门理论、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对人才培养来说,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改革首先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改变实验实践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将实验课、实践课独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做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另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视选修课教学,造成毕业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加大了选修课教改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数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数年的探索与改革,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表1)。

(二)“四加一减”,重在技能培养

1.增加选修课:设置农药方向选修课26门,共848学时,要求最低选修216学时。大量的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强项进行选择,有效应对社会多元化要求。

2.增加实验课:必修课程实验与理论比例为1.3∶1.5,二者接近,总的农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实验与理论比例为2.16∶5.02,比例合理。实验学时有所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3.增加实践课:在校期间农药学专业实践课达到6.5周,折合195学时,超过必修理论课学时数,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干事创业的信心。

4.增加毕业实习学时:毕业实习为19.5周,加上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始的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2周,合计21.5周,折合645学时。充足的实践时间,保证了学生科学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5.减少必修理论课:必修课只开设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等农药学体系核心课程,总学时150学时。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严格地说,农药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有效运转,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农药学人才。为此,我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研究室、实习基地等四个开放式平台(图1),并将其有机结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材体系的选择与完善

相对于医药学等传统学科来说,农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农药学方面的国家规划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内容滞后等缺陷。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尽一切可能采用农药学权威著作作为教材,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写完善了农药学课程体系必须的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即将出版、由孙家隆编著或主编的农药学教材与教参有:《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一版)《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现代农药合成技术》《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二版)《农药科学使用》《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虫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菌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除草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卷》《新编农药品种手册》《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第二版)等。其中《农药化学合成基础》《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等已经被多所农药学相关院校采用为教材,《现代农药合成技术》获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一等奖。教材、教参的完善,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时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三、课堂理论教学多元化,加强思维训练

“多元化教学”指的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全部核心课程(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选修课的教学,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图表丰富、图文并茂、动漫结合,讲授知识必须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及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摈弃“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研究式教学为核心:这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授的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农药化学》课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时,我们将天然的毒扁豆碱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先导优化、创制经纬研究;
同时将先导优化、生物等排、药效基团拼接等农药化学专业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其发散性思维。以案例教学为依托:这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手段,即课堂教学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与讲解,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知识要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合成》课中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教学中,我们将“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作为一个案例,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归纳得出如下合成路线图。[3]

根据合成路线,结合实例解析各种路线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成与生产方案的能力。

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即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青岛农业大学农药学QQ群,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在每学期开始前将该学期课堂教学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难点疑点分析等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农药学QQ群,让学生提前对该课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地进行预习、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课外答疑外,还在网络平台和农药学QQ群上进行答疑教学、作业讲解等,做到关键知识点课外答辩共用化、公开化,使全体学生受益。

四、重视实验教学,养成探索精神

(一)精选实验内容,实用与创新结合。实验教学应具有连贯性与梯度性,所以我们在设计农药方向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学生实验以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提高实验技能作为《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的选题原则:和实际生产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占40%,设计性实验占40%,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力争每个实验都有与之对应的工业产品或科研课题,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独立实验,突出能力培养。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动手能力、工作的主动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必须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前,在学习与研读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经教师点评与改进的实验方案;
实验中,规范操作、记录详细,力争做到和科研紧密结合;
实验后,认真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问题与思考等内容的规范性实验报告文本。

(三)单独考核,提高重视程度。实验课程全部与相关理论课教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独立计算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核由实验部分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比重为60%和40%。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实验准确度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

五、实践教学,深入社会

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六学期进行的农药学综合生产实习和假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其中第一阶段共4周,进行方式与内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亲身参加生产,获取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信息,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进行。暑假前,学生自由组成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社会,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枪”的岗位“职工式”的实践。时间和内容根据学生自我定位的就业方向确定,成绩由实习基地专家、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学生对农药工业企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方向的选择及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减少了盲目性;
同时,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5]打下基础。

六、提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质量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为了保持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相同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为同一位导师。科研训练在第七学期进行,主要内容为导师指导下的立题、文献检索、科研内容的基本素质培养,为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基础。

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按照导师下达的任务书首先进行文献检索、立题研究,完成立题报告。报告经审查合格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一项农药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分为理论型与应用型,以密切联系农药学科为要旨。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加强了检查力度:三月中旬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查看毕业论文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六月中旬进行全面的“盲评”与20%的重复率检索检查。经数年的坚持,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设师资队伍,“高、精、尖”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应学校要求,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在校教师培养和学科专家引进力度。目前,专职农药学教师17人,结构如表3所示:无论是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还是访学与社会实践经历,都趋于合理状态。

高学历以及职称、年龄结构的科学性和经历的广泛性,保证了师资队伍建设前瞻性要求,也为药学专业农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提供了质量保证。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地方师院;
社会体育指导员

l前言

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其中,“乡风文明”一条明确提出,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国家发改委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也指出,要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做好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的实施工作,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扶持、资助建设适应农民需求和当地特点的体育设施,改善以村为主体的农村基层体育设施条件。可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大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府“多管齐下”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骨干力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培养工作开展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民体育健身丁程的开展和农村体育人口的急剧增加,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需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要求已经迫在眉睫。

2我国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

国家发改委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基本上达到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2000。农村80%以上的乡镇和50%以上的村要建立体育指导站,各乡镇、村都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就目前而言,要求各试点行政村成立村体育组织、至少拥有1名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

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着数量严重不够,指导率不高等许多不足。截止2004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虽已达43万人,与总人口的比例为l:3023,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对集中在城市,其城乡发展极不均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在农村,随着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硬件设施的到位,农村体育人口在增加,与其配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显然需大人低于城市。这种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低比例的发展现状,明显有悖于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

2.2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学历层次低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18.10%,而大专以上体育专业毕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仅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的13.87%,系统学习过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包括大学、大中专等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28.57%,比例偏低。在各种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占比例最高的是高中非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占36.10%。文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整体素质。目前,学历层次偏低是制约完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薄弱环节。

3地方师院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源优势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社会各界共同的任务,通过各种渠道为其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乃当务之急。地方师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重要职能,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3.1师资方面的优势

地方师院中有一大批工作多年的中、青年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有体育专业本科以上的学历,接受过正规的体育教育,有较全面的体育理论基础知识。同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们的体育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完善,对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完全能胜任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地方师院只要对体育教学进行适当改革,兼顾培养学生使之学会如何指导农民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学会如何组织农民进行健身、康复等活动,学会制定体育锻炼计划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2体育场地设施、图书资料较完备

完备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必要物质保障。多年来,由于国家对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使我国各级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的人均拥有量比其它社会机构的场地、设施人均拥有量高,校园内有各种室内活动场馆和室外活动场地,还有众多非常完善的体育器材,这为地方师院培养兼职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高校图书馆内关于体育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保健、运动医学、运动创伤等方面的图书资料齐全,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健身方法、指导群众体育健身、处理体育意外事故等知识,为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3.3师范生生源广泛

地方师院的学生数量多,且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毕业后又将走向全国不同的地方,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毕业后要到农村中小学去从事教育工作。在地方师院就读期间,只要稍加培养,使之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知识,他们回到农村后,就能充分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设施,从事农村杜会体育的指导工作,指导家乡的农民参加体育健身,合理地组织安排好各项体育活动。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学历层次和质量,为农村杜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发展增强后劲,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良好前景。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随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全面实施,农村体育人口增加,体育人才的匿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地方师院体育教学中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能为农村培养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人才,对我国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地方师院生源广泛,师资雄厚,体育场地设施、图书资料完备,在校大学生有优厚的条件接受老师专业的技能传授,毕业后有能力胜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可以提高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学历层次和质量。

4.2建议

4.2.1改革体育教学

地方师院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在公体课中开设培养社会指导员的有关课程,通过体育教学,兼顾培养适合于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指导人才。

农业工程师论文范文第5篇

不久前,农一师党委中心组围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再创辉煌”主题开展集中学习。该师党委认为,要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与正在开展的“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农一师、阿拉尔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与师、市做好抗灾自救、妥善安置受灾职工群众结合起来,与“三秋”工作结合起来。

农一师党委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成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再创辉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调研、带头思考探索、带头发言讨论、带头撰写文章、带头解答群众问题。要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员集中学习、党支部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参观考察的形式推进大学习、大讨论,不断增强各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中央和兵团、师党委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举办单位党政主要领导研讨班、工业人才培训班、团处级干部和企业高管调训、新型工业化考察学习等培训教育,促进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形成发展共识,为深化改革、推进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的农三师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不甘落后。农三师党委表示,一定要牢牢抓住机遇,围绕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正确处理“三大关系”,坚持走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道路。更好地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三大作用”,率先在喀什地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城镇化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团场城镇化规划建设上下工夫,典型引路、示范推进、重点突出、形成亮点,统筹兼顾、逐步实施。近几年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设计、高效率完成好41团、45团、50团、51团的城镇建设;
以安居为重点,突出长远规划,真正做到安居乐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大力发展纺织业,利用东莞市对口援建优势建设小家电组装基地、节水灌溉厂。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棉花、红枣产业要提高机械化收获水平,小麦的节水灌溉、畜牧业的集团化要体现兵团优势。

农四师党委提出,要高起点地制订规划。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切实转变职工群众生活方式;
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发挥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优势上做文章,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该师党委要求,在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再创辉煌”这一主题,把深化学习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把理清思路贯穿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贯穿始终,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我们一定要从实现农五师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出发,紧紧抓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带来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农五师党委宣传部部长龙利金在谈到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时激动地说。

自农五师召开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电视电话动员会后,该师各单位、各部门迅速成立了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阶段目标,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天。各单位还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调研、带头思考探索、带头发言讨论、带头撰写文章、带头解答群众问题。争做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再创辉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农五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思路更加明确:在城镇化建设上,农五师将对地域形态、城镇布局、产业布局、人口聚集、空间结构模式等进行统筹规划,使城镇充分发挥区域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经济增长中心的功能,形成“师部城区+垦区中心城镇(市)+团部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生产作业点”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格局;
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上。农五师将按照“增能源、强油脂、兴纺织、拓建材、育矿化、精农副产品加工”的发展思路,形成具有农五师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农五师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足高效、高产、优质文章;
在改善民生方面,农五师将把中央的支持、湖北省的支援,重点用于改善各族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上。切实抓好城镇化建设及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环境整治、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就业等,真正让职工群众得到实惠。在维稳能力建设上,农五师将继续坚持以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工作,强化和完善“军、警、兵、民”四位一体的维稳机制,加强兵地团结、民族团结,全力维护兵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农六师党委中心组在一个星期内组织了6次集体学习。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大家一致认为,要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全力扶持五家渠市发展。加快新建市前期准备工作,推进团场小城镇建设。要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师强团之路,积极实施“61111”工程,力争到2020年,打造有色金属加工、煤电煤化工、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及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及生物制药等5个产值在百亿元以上的产业;
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努力实现职工增收、团场增效。

农六师党委要求,全师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按照兵团党委的部署,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力争在更新思想观念上有新突破,在完善发展思路上有新突破,在破解突出问题上有新突破,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

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农七师党委要求全师上下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兵团党委要求,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以思想的大解放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

该师党委要求,要通过深入开展

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抓好淮安市对口援建团场富民安居工程建设,按照“一市三区四镇”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不断改变团场城镇面貌,力争到2015年全师城镇化率达到60%,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
突出发展煤电化一体化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力争到2015年,全师煤、电、煤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电解铝、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及石油化工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确保至“十二五”末,全师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6%以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全面推进“三化”建设,到2015年,全师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36亿元,年均增长16%。

为扎实开展好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农八师、石河子市将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加强学习、解放思想、理清思路,不断解决突出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为“三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农八师党委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积极投身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
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高对“三化”建设的认识;
要把工作思路调整到中央、自治区和兵团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力争全面完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目标。

结合当前工作,农八师党委提出,要力争用3年时间。在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大突破;
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力争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集中”;
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发掘农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9月7日,农九师党委召开会议,传达贯彻兵团大学习、大讨论动员会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精神。该师党委要求,全师各级、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把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与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借鉴四川灾后重建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增强对口支援工作的主动性、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民生优先原则,使对口支援工作发挥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要按照兵团党委的要求,积极推进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统筹把握城镇化发展趋势,尽快提升城镇化水平,让更多的职工群众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

农十师党委中心组召开学习会,传达了兵团大学习、大讨论动员会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精神,并就该师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行了讨论。大家在讨论中认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即:在兵团各师中率先实现城镇化,全力做好北屯建市工作,率先让职工群众享受城市文明;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多数人种少数田、少数人种多数地的目标;
做好水产深加工,实现从单一水产养殖到加工销售一体化;
做好矿产资源勘探。加快矿业经济发展:积极开发“一团一品”特色产品,通过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带动,提高产品附加值:抓好连队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

大家一致认为,加快北屯城市建设是农十师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任务。农十师要抓住自治区和铁道部将环阿勒泰区域铁路枢纽定址北屯以及北屯被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机遇,将北屯建设成为现代文明的聚集地、维稳戍边的堡垒。

建工师党委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全师上下要做到“五个贯穿始终”:把深化学习贯穿始终,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
把理清思路贯穿始终,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
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始终,进一步破解突出问题:把体制机制创新贯穿始终,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在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成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再创辉煌”的带头人和引路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坚持精读在先、讨论在先、调研在先、献策在先,确保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收到实效。

连日来,农十三师上下掀起了大学习、大讨论的热潮。师党委指出,要尽快实现人口聚居和产业积聚,不断提高城镇的社会功能和服务功能,让职工成为城镇的建设者和拥有者,逐渐体验到家园感、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城镇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引领职工改变生活方式。

对于工业园区的发展,农十三师党委提出,坚持“围绕园区优服务,依靠园区促发展”的思路,从提升品位、完善功能人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倾力打造花园式工业园区。

该师党委对大学讨论活动作出周密部署,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行广泛宣传,写出学习心得,拿出工作举措,树立先进典型:要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员集中学习、党支部学习等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开展好大学习、大讨论活动。

9月以来,一场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在农十四师全面展开,各单位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师、团都印发了《关于开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再创辉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方案》,落实了工作职责,召开了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昆仑报》、农十四师电视台开办了专栏,刊播相关消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为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这个师各团场、师直单位党组织通过中心组学习、召开党员干部大会。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兵团大学习、大讨论动员会议精神,围绕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推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行了大讨论。参与干部职工达9860人次。

推荐访问:工程师 农业 论文 农业工程师论文【五篇】 农业工程师论文(精选5篇) 农业工程师是做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