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季度总结如何写【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7-16 17: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刚进入初三,时值夏季,火辣辣的阳光直射入我心里,使我内心充满热情,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我要努力: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墨绿的树叶在热风中微微摇动,好像也在为我呐喊。热烘烘的天气持续了不多久,习习的凉风便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季度总结如何写【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季度总结如何写【五篇】

季度总结如何写范文第1篇

中考作文题目:总有属于我的季节

中考作文题目

以“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为题

中考作文范文一:总有属于我的季节

初三的一年,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春去冬来,充实而紧张的时光匆匆而过。

刚进入初三,时值夏季,火辣辣的阳光直射入我心里,使我内心充满热情,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我要努力:此时不搏,更待何时!墨绿的树叶在热风中微微摇动,好像也在为我呐喊。

热烘烘的天气持续了不多久,习习的凉风便吹来了秋姑娘。还未进入总复习的我们慢慢开始褪去了当初的热情,我们开始懈怠,迷茫笼罩了我。脚下踩着厚积的落叶,我竟然变得没了目标。

终于,初三上学期末的一次测验结果像一根鞭子狠狠地抽了我。度过一个难熬的寒假,风似乎刮得更加厉害了,我终于清醒!冬季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使我不断努力,催我奋进。

慢慢地我慢进入了总复习,春天也在不经意间翩然而至,一切新生。春雨绵绵,雨滴轻叩着窗户,但我毫不分心,此刻的我正在为我的阳光而努力,因为我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度过此刻的风雨才能迎接我的灿烂。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阳光灿烂的夏日就是我的季节!一切努力都因你是我的目标!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三年前的我在你面前下定了决心,三年后的我也正在为你而努力!阳光终将属于我,灿烂也终将属于我!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付出努力会有回报!总有一刻,彩虹天桥会架在我与属于我的季节间,让我通向风雨后的阳光!

中考作文范文二:总有属于我的季节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我的季节,有温暖,有紧张……

那天,姥姥给我打电话。看着电话上熟悉的号码,听着温暖的话语,我的心里立刻涌入了一股温热的泉水,浇灌我的心田。我的头脑也停止想姥姥的问题,沉浸在这温暖之中。要不是头撞在了床头,也不知道要她在电话的另一头等多长时间呢!“你要什么礼物?”她问。“随便吧。”我说。说完,我们结束了这次通话。

几周后,妈妈领回一个邮包,拆开时发现:里面全是姥姥送我的礼物。看着这些礼物的时候,是不是我的眼角已经悄悄地沁出一滴泪水了呢?如果有,这滴泪水会让我整个季节怀念。

收到这份礼物的季节,是属于我的温暖季节。

临近期末,总会有个紧张的季节,这个季节,会迎来一学期最重要的考试------期末考试。逃不掉,抓不住,这一天还是准时到了。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心急如焚,解开难题长舒口气,考试结束交上试卷。后来的一天,老师在每张试卷上批上一个鲜艳的分数。

当我与自己满意分数相遇时,我笑了。那笑容是甜的,永远记在这个季节的记录本里。

属于我的季节还有很多,想也想不全,说也说不完。

总有属于我的季节。自己的季节,一个人,细细品尝其中的滋味。

中考作文范文三:总有属于我的季节

“有人喜欢草长莺飞的春,有人喜欢阳光灿烂的夏,有人喜欢天高云淡的秋,有人喜欢雪花飞扬的冬。。。。总有一个任你翱翔的天空,总有一段属于你的美好回忆,总有一份属于你的精彩”。这便是今年中考作文《总有属于我的季节》的引言,看了让人感慨万分,思绪万千,感叹现在出题老师的水准越来越高,越来越灵活,不再拘泥于课本,出这深奥的题目,也感叹现在的学生心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阳光,95后的他们真是了得,能够跳出题目领悟深层次的东西。看似写季节的题目,实则幻化开来,可以写过去,写未来,写人生,写成败,每个人都有花季,怎样在花季人生中,碰到困难和坎坷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季节,走向成功之路,这或许便是出题老师的初衷和用意。

95后的孩子阳光,自信,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尚且懂得如此,尚且需要这么去把握,70后的我们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更是没有理由萎萎缩缩,萎靡不振,怨天尤人。人生不可能总是坦途,关键是如何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朋友云就是这样诠释的。

云是一个善良正直的女孩,这样的女孩竟然被骗,她曾想不通,服用了三十粒安眠药想草草结束年轻的生命,然而死神还是眷顾善良的人,生命保住了,从死神那里走过一回的她,身无分文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独自闯出来一番事业来,而且相当成功。一个个春夏秋冬,她困惑过,痛苦过,无助过,但最终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属于自己的季节,在她脸上再也看不到曾经的沧桑和无奈,满是自信和活力,那个属于她的季节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和冬,很美,属于坚强的她,自信的她。

季度总结如何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方法

一、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小学生能写文章,工人、农民、战士也能写文章。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现实生活。”叶老的话深刻地指出了文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文章的内容。既然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许许多多的现实生活,那么他们还为什么总是提出“写什么?”与“怎样写?”的问题呢?我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会观察生活,不会积累生活,更不会深刻地去认识、分析、研究生活,并把真实的生活变成写作的素材,因而形成了“身在庐山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状。所以“有”也等于“没有”。要想让学生学会写习作,能够写习作,而且有所创新,一定要积累素材。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多留意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

我们知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光怪陆离的,有时甚至是纷繁复杂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时候,一定要要目的、有方向、有鉴别、有选择地观察,并且要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的环境,选择一些有特点,有意义的,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来观察,如自己家里的,自己班级里的,自己学校的生活来观察。比如:写人物时,一定要仔细观察,观察人物的相貌、体型、穿着、打扮等,了解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熟悉人物的典型事迹。厚积才能薄发,这样观察,写出来的人物一定个性鲜明、如见其人。

2.多听。

多听,就是听懂周围人的不同意见、不同反映。通过听,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引导学生,多听听来自自己周围的新闻、消息、传说、奇闻佚事……通过听觉来收集各种自己需求的习作素材。

3.多问、多思、多想。

生活是色彩缤纷的,有的内容道理浅显,理解它十分容易,有的则深含哲理,弄动它实非易事,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导。让他们对于弄不明白的生活内容要多问,多思,多想,以达到弄懂,取之、用之的目的。

4.多记。

多记,就是把通过观、听、问、思、想的内容给记录下来。因为小学生的记忆有限,有时很容易把获得的习作素材与一些十分宝贵的东西,随手失之,随即忘之,实在很可惜。因而,我们做教师的最好让学生把得到的素材,记录在一个固定的本子上,以备写作时选用。

如果说以上所讲的是为了解决学生所提出的“写什么”的问题,那么下面要解决的则是学生提出的“怎样写”的问题。

二、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写法。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跟我们息息相关,跟我们同呼吸共患难,如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邻居、亲戚和同学等等,要想写出真实的他(她),有了平常的了解还不行,还需要我们在写作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他们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的面前。

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的写法。

(1)留心观察,注意积累生活素材;

(2)把事件、人物要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加以具体、细致的描述;

(3)材料最能表现中心;

(4)写完以后多读几遍,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来检验语言是否通顺畅达;

(5)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

3.写景物的方法。

写景物时要抓住景物的内在与本身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的描写,(1)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
(2)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3)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

4.状物的写法。

状物,是指以描写物体或景色为主的文章。有描写动物的、有描写植物的、有描写建筑物的,一般说来,写状物类文章重在突出描写对象的形状、姿态、色彩以及其动静变化等,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认真观察。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捕捉事物的特征,获得总体认识,弄清局部情况,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等。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真实感受;

(2)抓住特点。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文章才能具体、真切,使人印象鲜明;

(3)注重顺序。写景状物的文章,顺序种种,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
有按空间转换顺序写的;
有按事物内部结构顺序写的;
还有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的:春季写“溪水、木排、小鹿……”;
夏季写“森林、花草、浓雾……”;
秋季写“枫叶、野果、药材……”;
冬季写“风雪和动物冬眠”。这样按季节顺序用具体。事物来说明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是“美丽的花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只有注重了顺序的安排,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4)静动结合。写状物类文章更应注意静与动的变化。如:《猫》这篇文章,先写猫的生活习性,是侧重于静态描写的。写猫“老实”,“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
写猫捕捉老鼠时“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接着,作者连用几个动词,写猫可亲可爱,“蹭你的腿,”、“跳上桌来”、“踩印几朵小梅花”,通过这一静一动,静动结合的描写,把猫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总之,小学生作文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更需要教师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大脑中的积蓄越来越多,写作的“材料库”才会越来越充实,作文对他们来说,也就不再是一件乏味枯燥、令人畏惧的事了。

【参考文献】

[1]黎玉蓉.如何做好作文教学[N].贵州民族报,2010年

季度总结如何写范文第3篇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说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经过提炼、整合、加工而成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其中,直接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

3.小说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4.小说环境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以及渲染气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二、关于小说的阅读方法

1.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考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
②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以及命运等。三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四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等。需要注意的是,分析人物形象,还要学会升华,即由一个人推及到一类人,这也是“典型人物”的价值和意义。

2.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从何下手呢?首先,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次,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3.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主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五方面进行思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③渲染气氛;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⑤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⑥暗示小说主题。

4.小说主题的挖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思考小说的主题。常见的题型是: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那么,我们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精妙技巧的捕捉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方式以及修辞手段等,它是作者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来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题型主要有三种: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给读者提供了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高考江苏卷涉及小说阅读的选文均较经典,视野开阔,贴近现实,但情节性不是很强,重点在人物形象和小说技巧的分析,所以同学们要耐心细读,认真品味。小说相对于散文来说,解读的难度不是很大,但要强化整体意识,前后勾连,想象补充。江苏卷设题指向一般很明确,提示往往藏于题干中,所以应先审清题目,答题应紧扣文本。

[实战演练]

麻三爷和他的鹰

文/仲维柯

麻三爷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长特批的。

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最放不下的事情,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多年的老山鹰。

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

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雏鹰;
用棍棒敲羽翅、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
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

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

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人!救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嗉子里全是血!

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几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家不接受;
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
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嘭嘭嘭 ”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爪子。

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竟从老鹰爪下逃脱了……

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过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开林场同日。

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宴。喝酒、吃肉、唱山调子,三爷没有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

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嘭嘭嘭”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鹰住的小棚。只见老山鹰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
抬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鹰爪。三爷蹲下身,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

嘭嘭――嘭嘭――三爷数着山鹰的“嘭嘭”声直到天明。

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寓、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

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

“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感叹道,“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
它的爪子会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
然后用新长出来的喙将老化的趾甲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的趾甲……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

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

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变卦了:“我的山鹰有勇气重获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
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

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鹰,对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分析麻三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叙写了麻三爷和他的鹰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情感倾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家

文/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卖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作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5.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另外三层进行简要概括。

①答案示例:叶三看画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7.“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10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运用排比、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麻三爷离开林场前内心的复杂感受:舍不得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山鹰;
舍不得自己生活和工作了四十年的林场。

2.写鹰从侧面刻画麻三爷的形象。如:①鹰与麻三爷形影不离,折射出麻三爷对鹰的慈爱呵护;
②鹰攻击盗伐人、为麻三爷呼救,反映出麻三爷工作环境的艰险;
③鹰年过古稀抓野兔不成功,暗示了麻三爷的衰老;
④鹰敲喙拔爪重获新生,激发了麻三爷坚守山林的斗志。

3.①在深山老林一待四十年,至今仍孤身一人,体现了他公而忘私的可贵品质;
②捡回折翅的雏鹰并精心治伤、喂养,表明了他善良的性格;
③为保护林木,与盗伐人作斗争,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精神;
④本该到老年公寓养老而最后变卦,表现了他不服老的精神。

4.①肯定无私奉献的品质;
②赞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③推崇追求不息的精神;
④唾弃破坏环境的行为;
⑤肯定感恩回报的行为。

5.小说写果贩叶三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一种乐观的(或热情的、诚实的、有智慧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叶三有审美情趣,为下文写他是个不谄媚、懂艺术的鉴赏家作铺垫。

6.答案示例:②叶三懂画③叶三评画 ④叶三与画共存亡

7.这句话表现季陶民的清高(或高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叶三既不像那些庸风雅士假名士那样假充内行(或不懂装懂)、也不谀媚的特点。

季度总结如何写范文第4篇

我呢,虽没有黛玉的多愁善感,却也免不了生出几许遗憾,毕竟和它同处一院已有十七年了,又岂能无情?曾经多少次,它红透了的叶子片片凋零,枝叉上不留一点颜色,但我却始终相信来年的春天有我们重逢的日子。总有人用无私形容落叶化泥,我却觉得这人太不通人道。有谁愿意逝去美丽,哪怕只是一个冬季?人自然是了解同类的,那么对于树呢?既是无法私语,又为何将这“无私”的美名强加于它呢?倘若树也有思想,不知有多委屈了。

总有人恨青春苦短,红颜易逝。记得十六岁生日的那天夜里,我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了。那时候我就想:我的花季快要飞走了……一切都是如此地匆忙。也许一觉之后,我便成了年过三十的妇人。人们都说女人十八一朵花,过了三十豆腐渣。那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现在回想起这些,觉得好笑,自己当初竟是如此的天真。人岂有不老的?

其实人的一生与树并无太大的区别,若将人也作春、夏、秋、冬的轮回,那么区别就在于树有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个四季轮回,而人只有几十个。但也不能因此而看重了人的死,淡薄了树的生。

有句话我很喜欢: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美丽,不要期望得到下一个季节的体味,也不要妄想回复从前。该来的总是会来,要走的留也留不住。正如我熟悉的这棵梧桐树。初春它因有了生命的希望而可爱;
盛夏,它因有了绿阴的呵护而富足;
深秋,它因火热的颜色而诱人;
隆冬,它挺直了的枝干对抗着寒风,以那刚毅不屈的身姿感动着万物。

人是应当追求美的,但又不该只在于形式美。美的形式是多彩的,年轻人的美丽在于花一样的年华,流水般的心情:中年人的美丽掩藏在智慧与气质间:而豁达、可亲,就该是老人们的美丽吧!

站在枯树底下,我感受到风的抚慰,却不曾听到亲昵的“沙沙”声。我还是遗憾,那是出于对它的爱恋,绝不因它逝去了生命。它的一生该是完美的,这是人类所无法达到的境界,然而人类所成就的文明世界又是任何一种生灵所不能及的。因此,不完美又何妨?

主题点评

生命是什么,有人说这既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懂得生命的人来说,就是简单问题,对于不懂得生命的人来说,它就是复杂的问题。

本文作者从机关大院里一棵生长了十几年梧桐树的季节轮回、生命状态的变化中,悟出了对生命的认识:年青人的美丽在于花一样的年华、流水般的心情;
中年人的美丽掩藏在智慧与气质间;
而老年人的美丽流露在豁达可爱的神态中。作者从对人类生命状态关注的角度歌颂了生命的美丽与凝重,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关注与尊重。这种观察事物之敏锐,以及对生命的思考,都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选材点评

文章起笔于机关大院的梧桐树,作者笔下的梧桐树是一棵普通的梧桐树,它有着一个平平凡凡的生命,它随着岁月的轮回而生长。它又不是普通的梧桐树,这是作者精心策划的物象,作者从梧桐树生命之美,悟出了人类生命的美丽与凝重,梧桐树给人带来惮味的思考和隽永,作者指出梧桐树与人类是不同的,人类是会思想,他以思想成就了人类的文明世界,树的美丽在于它完美的一生,而人类的美丽不在于他生命的完美,而在于他为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一棵梧桐树引起人们如此深刻的思考,作者在文中安排的这棵梧桐树是可有可无的吗?

本文采用了类似电影的创作方法意识流动的写法。联想丰富、思绪飘忽不定。作者站在一棵梧桐树下,梧桐叶片与青春、花季、生命轮回等飘忽不定的意象相交融,产生了思维意识的流动,无论是被窝里哭泣的反思、对叶片化泥的不平、以及人类生命成就的世界文明等,都反映了作者对生命认识的深刻与达观。

结构点评

开头写机关大院的梧桐树枯了,不同的人发出了不同的感叹。这是文章写作的由头。――是文章的“起”。

主体分二部分,其一写由梧桐树春去秋来落叶枯黄联想人类女姓青春苦短、红颜易逝;
由对“落叶化泥”的委屈抗争写到对悲观情绪的反思。――是文章“承”的部分。

其二写由梧桐树的四季之美联想到人类生命不同状态呈现的美,歌颂了生命的美丽与凝重。――是文章的“转”。

结尾写从梧桐完美的一生,联想到人类生命,人们更看重的是人类所成就的文明世界,而不在意生命本身的完美。――这是文章的“结”。

语言点评

作者思维活跃,表现在文字上,语言活泼、轻松、流畅,出现一些让人过目不忘、给人以启示的语句,有时借用反诘的句式,强调自己的认识,又引人注意和思考。

如,人类所成就的文明世界又是任何一种生灵所不能及的,因此,不完美又何妨?

有谁愿意逝去美丽,哪怕只是一个冬季?

季度总结如何写范文第5篇

他,就是被人称之为报界宗师的张季鸾。

报界先驱张季鸾,文风犀利,少年有为。青年时,他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书,后来又在报纸上用文章披露袁世凯的卖国行径。他毕生穿着粗布长袍,一生奉行言论救国,赢得了国共两党领导人的敬重。他一介书生,将15年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大公报》,实现了以笔报国,以笔救国的心愿。他曾说:“要以钝重之笔写锋利文章,以锋利文笔写钝重文章。也就是说,只要文章的观点和信息有足够的杀伤力,根本就不必在文气和辞藻上剑拔弩张,杀气腾腾。”其做人作文爽直、大气的一面可见一斑。

提“四不”办报方针,倡新闻自由

张季鸾,名炽章,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父亲死后,随母亲扶柩返回祖籍陕西榆林,后就读烟霞草堂,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得到沈卫、沈钧儒的赏识和器重。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他解释“四不”是:曰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纠弹之;
曰不卖:……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曰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而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曰不盲: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夹随声附和是谓盲从;
一知半解,是谓盲信;
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
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

张季鸾清楚地阐述了著名的“四不”方针,在中国报业史上,从来还没有一份民间报纸亮出过这样鲜明的旗帜,追求新闻自由。在以后的15年里,他不仅一再重提,而且忠实地履行这一庄严承诺。

1936年4月1日,《大公报》上海版创刊,他执笔的《今后之大公报》社评义正词严地重申:“本报将继续贯彻十年前在津续刊时声明之主旨,使其事业永为中国公民之独立言论机关,忠于民国,尽其职分……而不隶籍政党,除服从法律外,精神上不受任何拘束,本报经济独立,专赖合法营业之收入,不接受政府官厅或任何私人之津贴补助。同人等亦不兼任政治上有给之职,本报言论记载不作交易,亦不挟成见,在法令所许范围,力求公正。苟有错误,愿随时纠正之。以上为本报自立之本。”

1939年5月5日,经过13年的奋斗之后,他在《大公报》香港版发表社评《抗战与报人》说:“我们这班人,本来自由主义色彩很浓厚的。人不隶党,报不求人,独立经营,久成习性。所以在天津在上海之时,往往与检查机关小有纠纷”。“中国报人本来以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为理想,是自由职业者的一门。其信仰是言论自由,而职业独立。对政治,贵敢言,对新闻,贵争快,从消极的说,是反统制,反干涉。”

曾说:“张(季鸾)本人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虽然许多留学生都参加党派,但他始终以超党派自居。此后,特别是在国共合作时期,他更是以第三者标榜。”

大义揭真相,两度受狱苦

1913年初,张季鸾与曹成甫创办北京《民立报》,因消息灵通、言论犀利备受各方瞩目,和黄远庸、刘少少一起被誉为北京新闻界的“民初三杰”。这是他独立从事新闻事业的开始,时年24岁。

1913年6月,《民立报》因为披露袁世凯“善后大借款”内幕,震动全国,当晚他就和曹成甫锒铛入狱,三个多月后,经李根源等友好多方营救才得以出狱,当即被驱逐出京,曹却庾死狱中。回到上海后,他在康心孚主编的《雅言月刊》发表《铁窗百日记》。对同伴的死他终生悲痛,并全力抚养遗孤曹谷冰成人。

袁称帝时,张季鸾和曾通一、康心如等创办《民信日报》,任总编辑,每天撰文抨击。政学会张耀曾、谷钟秀等创办《中华新报》,聘他为总编辑,因披露段祺瑞以胶济铁路为抵押向日本秘密借款的消息,段等震怒,命令查封《中华新报》等6家报纸及邵飘萍的新闻编译社,张季鸾再次被捕,在首都警察厅拘押半个多月,经国会抗议、张耀曾等多方营救才获自由。

为了履行一个记者的职责,揭真相,还读者知情权,张季鸾曾两度被捕历经牢狱之苦,不愧是一个真正的新闻斗士。

精通新闻业务,开辟报界新纪元

1919年,张季鸾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说:“张季鸾君主持上海《中华新报》,立论公正,文笔犀利,惜该报拙于经营,无法展其所长。”胡政之后来也多次对徐铸成等说及“张先生在《中华新报》主持笔政时,文章也非常脍炙人口,外国记者每以其社论全文转发本国。”

1924年,《中华新报》因经济拮据停刊。后来,张季鸾流浪天津遇到了留日同学胡政之、吴鼎昌,三人决心办一份像样的报纸,由银行家吴鼎昌筹资五万,以一万元买下1925年11月停刊的《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诞生。

吴的资本、胡的经营和张的那支笔开辟了《大公报》的新纪元。“他的笔,包括文笔犀利、议论精辟的新闻评论,首创一格的新闻编辑和标题,以及由于他的特殊新闻敏感,指挥采访、写作的独特新闻,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他无疑是一位杰出人物。”徐铸成生动地回忆起张季鸾激扬文字、挥毫写社评的情景:“当时,《大公报》的社评是刊在第二版下部。广告多了,地位会被挤缩小。他动笔前,先问排字房留下多大地位。有两千字他就写足两千,一千二就写一千二,不要加条或抽条一般凑合版面的办法。遇大问题字数少了,他也能‘畅所欲言’;
小问题而篇幅大,他也能旁征博引,句句扎实,不使人有勉强拉长的印象。有时写到一半,忽然来了更重要的新闻,决定易题重写。为了‘抢时间、争速度’,他写好一段,裁下来先付排,接着写下去,边写边付排。全篇付排后,到小样打来再加润色。还有,最后来了新闻,社评必须修改、补充时,他能划去一段,补上一段;
划去几个字,补上几个字。排字房不须硬挤,不会影响行数,还可准时打版、付印。”

接到的信,张季鸾、王芸生也很重视,他们不顾重庆一边倒的舆论氛围,毅然接受了提出的“将此信公诸读者”的建议,于5月23日在《大公报》重庆版上全文刊登了的来信,并配发社评《读先生的信》,认为共产党1927年以后的10年间“是负号的,不是正号的”,希望“对国家永作正号的贡献”,并提议到重庆和“彻底讨论几天”,“只要中共对于国家前途的基本认识能真实成立一致的谅解,则其他小的问题皆不足障碍合作。”

他虽然与共产党政见不同,但却无法否认他对国家、民族的赤诚。

文品人品俱佳,受到两党领导人欣赏

1958年,曾对吴冷西说过:“张季鸾摇着鹅毛扇,到处做座上客。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形势的方法,却是当总编辑应该学习的。”

1938年,也说:“做总编辑,要像张季鸾那样,有悠哉游哉的气概,如游龙飞虎、游刃有余。”

于右任曾为张季鸾作评:“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肝胆”吴鼎昌赠给张季鸾的诗曰:“深交孰能忘其厚,久交孰能忘其旧;
我何与君两忘之?日见百面如新觏!”

更是看重他。有一次,大宴群僚,可时间已到,还有一位客人未来。大家不知道是什么重要人物。正猜测间,陪着一位布履长衫的小老头进来并让至主宾席。蒋向大家介绍:“这位是张季鸾张先生,道德文章,名扬天下。”席间,蒋还不断为张加菜劝饮,让那些大员们惊讶不已。

葬礼创纪录,精神耀后人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在重庆去世。

他的葬礼创民国之最,身后也再无新闻人获此殊荣。参加张季鸾葬礼的人来自三教九流,杜月笙抚棺痛哭,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对张季鸾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领导人的唁电是:“《大公报》社转张夫人礼鉴: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握手犹温,遽闻殂谢。斯人不禄,天下所悲。怆悼之怀,匪可言罄。特电致唁,惟望节哀。”

中共领导人、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林祖涵的联名唁电是:“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议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董必武、邓颖超的唁电是:“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不意积劳成疾,遽归道山。音响已沉,切不再,天才限于中寿,痛悼何堪。特此驰唁,敬乞节哀。”

和邓颖超还以私人身份写了挽联:“忠于报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
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矢次,消磨了国士精神。”

推荐访问:季度 如何写 五篇 季度总结如何写【五篇】 季度总结如何写(精选5篇) 季度总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