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14 11:20:03 来源:网友投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五篇】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第1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途径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指一定的教育主体以知识和能力教育为依据,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价值观念教育,如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以使学生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更新,从整体上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不断增强,诚实守信、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

但是,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产生犹豫,甚至步入价值观念的误区。如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着大学生,给他们的思想、心理带来矛盾、冲突和困惑,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探索与时代特色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相适应的价值观教育。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1.引领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的价值信仰

价值观是受信仰支配的,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受错误思潮的影响。坚持指导思想的引领,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
二是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尤其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2.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既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要教育学生将个体追求融入共同理想之中,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还要教育学生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3.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规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大学生分清是非,区分美丑的能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价值规范,有效地反对和抵制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1.强化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首先是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以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在大学生思想上引起共鸣,使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2.加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力度,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依靠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行为习惯,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发展,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高校应在现有的物质环境基础上,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优化育人环境,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高校要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营造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开展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学术活动等。

3.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合,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同时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99-02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而后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此被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整合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大学生不仅是建设祖国强大的生力军,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和继承主体。如何理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体现到大学生思想中去,成为当今社会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凝练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和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国家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体现,是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本依据,以传播、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的,是培育有德、有才、有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新兴的社会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干,对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不竭的创新精神。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日后党和国家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对于他们而言,成长和成才的过程是羽翼渐丰的过程,也是遇到困难和问题最为困惑和迷茫的时期,所以在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大学生们的必修课之一。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所有观念中本质的内容,是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标杆,也是大学生必须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才能自觉担负起祖国发展的重任,发愤图强,进取拼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屏障

(一)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即将教师和学生分裂开来,老师授课学生记忆,教书先生被绝对真理化,不可辩驳。这种教育对于我国过去一些优秀理念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迁,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会收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人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他人分享心得体会。封闭式的教育方法显然不适合当今社会,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到价值观的转化。价值观人人具有,它是在人脑中根深蒂固的,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结出来的,自己认为正确的经验和价值取向,是经过长期判断和选择而最终形成的,强制灌输是行不通的。突破传统教育的瓶颈,探索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乐于学的新方法,提高教育实效性,如何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融为一体,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跨越的障碍。

(二)社会思潮的多样性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在现代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发展趋势。在经济交往中,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内容被传播分享,人们自身的思想和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和趋同,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开始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大学是接收新鲜文化信息最迅速的时期。西方企图颠覆社会主义的思潮,不断通过网络等先进形式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极力宣扬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和西方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朝正确方向的养成。所以,要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减少和抵御西方不良思想的入侵,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认识的模糊性

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面广,涉及宽泛,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许多大学生中还存在概念不清晰的问题。在一项调查中显示,随机对一些大学生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问,只有小部分能完全讲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大部分被调查学生中仅能说出几个词,并且表示对此不太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甚至将马克思主义功利化、实用化,认为只有成为中共党员才能找到好工作的思想已经在大学生中甚嚣尘上,愈演愈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存在于大学的公共政治课和部分专业课中。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校园文化生活中,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更好地发挥校园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作用。从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这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

在大学中,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而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的好坏。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教育者自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其所使用的教育方法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如果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存在偏差或者教育方法过于古板,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甚至使大学生产生理解的偏差或学习的逆反心理。

提升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教育者自身要认真学习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全方位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从理论和实践上同时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搞僵硬化、空洞化。其次,教育者应创新教育模式,高质量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让大学生从心理上更能从实践中自觉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变过去思想政治课满堂灌输理论的方法,将多媒体、红色网站等引入课堂,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将封闭式改为开放式教学,大家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学习进步。学校也可通过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或学者来校讲学、老一辈红色革命者故事讲述等方法增强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他们真正意识到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

(二)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髓,是学校长期形成的传统、作风或理想信念。大学生生活学习在校园中,受到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将校园文化认可、吸收、传承。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在校园中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文化熏陶是一种隐性教育,具有内隐性、间接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通过有意识的设置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文化氛围,如在校园中开展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悬挂条幅标语等让学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当中。而在此时学生们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也是受益者,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学生们在轻松娱乐中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三)发挥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表明,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外部环境也好,最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构建才是最重要的一步,才能使其精髓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应让大学生自主参与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法的探讨,主动发掘并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把自己的亲身理解和理论相结合,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并且,要积极发挥学生组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学生会、团支部、党支部都应加入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学生党员、干部应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和影响者,带领更多大学生加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参考文献】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09-02

一、引言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重大决议》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创造力最发达、思想成份最复杂的教育场所,对于提炼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思潮和教育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十全文报告中又明确提到,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指明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路径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大会同时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仅为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基本的范围,也为进一步提炼当代大学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原则。

对于当今的我国高校,在理论上厘清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对于实践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校园文化思潮和教育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明确指出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从作为和谐文化的根本到作为为社会主义的兴国之魂,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在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逐步被揭示。

二、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历程及其主要内容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培育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历经千年才日趋成熟与完备,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必将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于全国劳动人民的实践过程中。

1、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探索历程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决议》中,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次年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年,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报告全文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全会明确指出,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除了要将其融入到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教育中,还要融入到党的建设全过程,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从而实现对社会思想的引领。党的十再次论述了核心价值体系,对其部署了新要求。

2、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过程中,理论工作者从社会建设的几个领域出发,逐步提炼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致范畴,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领域高度浓缩了当前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前所述,这为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基本的范围,也为进一步提炼各个微观领域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原则。近年来,已经有些社会领域、行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结合自身的情况,培育和提炼出了有自身特点的核心价值观,比如“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这为做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人类在满足自身生命需求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与自身、自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归根到底,价值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效用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客体之间是通过人类的生产、生活即实践得到统一。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观念层面的东西,是全国人民奋斗的共同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兴国之魂。发挥其凝聚人心的作用时,它以客体的形态出现,与主体相作用时,核心价值体系便体现出其它客观性与物质性。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公众所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是符合意愿的观念,是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抽象的观念。而核心价值观是相对于一般的价值观而言的,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全社会所共同拥有主流价值观念,居于核心地位,起核心与统摄作用的价值观。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个别与一般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具体而言,中国特色核心价值体系是形成的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而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中,二者缺一不可。

对于厘清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说担负着民族的兴衰,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观根源及其路径

1、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观根源

(1)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们的改革开放程度也一步步地向纵深行进。国际交流从点扩展到面,各国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扩展,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包括一系列不健康的、甚至是有敌对性质的价值观),也由此进入到大学生的思想生活领域中。当代大学生主体已经是90后的一代,可以说,他们正是历经这一历史进行的全程见证人。市场经济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无一不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成长轨迹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当代高校中“非主流”的盛行,便是这一变化最强有力佐证。在价值观上,核心价值观不起引领作用,其核心作用就会被替代。与其说是时代要求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不如说是时代在逼迫我们。

(2)大学生自身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是青年人中的精英分子。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单单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树立高尚的价值观。如果一味只讲求实用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内在素养的提升,特别是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培养的只是没有内在的半成品,也有可能是培养了一个高智商的敌对份子。只有在思想层面放正的位置,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前途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结合起来。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时代任务,决定了他们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求。

(3)高校自身任务的需求

大学存在的历史由来已久,作为高等学府,大学承担着传承文明、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职责。其任务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的、现实的。

从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看,大学从一开始便与社会思想紧密相结合。从古今中外的高校史看,高校对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我国的高校而言,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前,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责无旁贷。正因为高校其自身特殊的历史使命,积极培育具有高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体系的实体化,从而对整个社会起到一个引领与示范的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进步,有着重大意义。

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介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过渡社会形态,与其它社会形态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过渡性质。作为社会主义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特征,因此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炼、培育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核心价值观的精辟论述,要充分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新的理论思想、实践运动,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积极和大胆吸纳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明成果,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最广泛的、最有代表性的提炼和培育。

(2)加速高校自身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其次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培育的先进文化的代表与结晶。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集中交流与创造领域,也是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归根到底,价值观领导属于意识形态上的东西。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不去占领,便会有其它的意识形态来占领市。高校必须主动去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校园内部的思潮风向标,因势力导,充分利用高校的人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科学内涵的认识;
以生活化、实际化的方式,主动去靠近大学生,以优良的工作技巧与方式,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中的主导性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3)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高校培养的是同时代青年人中的精英。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以把内涵道德的提升放到学习任务的显著位置。高等教育自古就是以德为先。当代在高校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教育,与整个社会的需求,与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古人就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把“德”内化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中?这不仅仅是个理论工作者要解决的课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关键在于实践,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以理论形态的方式与大学生的实践结合,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培育、升华、提炼。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第4篇

要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的道德激励常态,首先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指针,也是开展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导向。它决定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性质、方向、标准,也决定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效果和成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提炼和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评价的最高价值标准。党的十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道德评价和道德激励确定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和标准。大学生道德激励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大学生道德激励,是指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一定价值观引导下,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去引领、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动机,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发生的活动。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主体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主体,其中,高校教师是最主要的激励主体;
大学生是道德激励的客体或对象;
激发大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动机,引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发生,塑造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任务。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价值取向;
大学生道德激励包括正向激励(鼓励)和逆向激励(约束)两大类,道德奖励和道德惩罚是大学生道德激励的两种基本形式;
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方法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目标激励法、过程激励法、结果激励和榜样激励法等四大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是相对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而言的。我国高校在长期发展中,通过评定“三好学生”、发放奖学金、处罚违规违纪学生等方式,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道德激励模式,曾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文化转型,价值多元和文化多样使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许多反道德激励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滑坡、道德迷茫、道德失范、道德冷漠。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营造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实效性。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激励新常态,是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全过程,并把它作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取向、根本价值动力。在多元文化和价值的道德生态环境中,进一步明确道德激励目标,把握道德激励标准,遵循道德激励规律,创新道德激励的方法,完善道德激励机制,使核心价值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现代化、经常化、制度化、长效化。

2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2.1道德价值导向一元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转型,呈现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的格局。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必然引起社会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这种文化和价值冲突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起部分大学生道德目标迷茫、道德标准模糊、价值取向错乱、道德行为失范,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效果。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导向,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和传统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在大学生道德激励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标准和动力,把握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正确方向。

2.2道德评价标准先进性

道德评价是道德激励的题中之义,也是道德激励的中心环节。在道德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确立先进的道德评价标准至关重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对我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各方面都规定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这些具体的道德标准可以看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这些具体的道德标准的高度凝炼,是最先进最根本的道德评价标准,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因此,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高价值标准,才能营造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新常态。

2.3道德激励模式的现代性

大学生道德激励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和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服从和服务于高校校园治理的大局。高校校园治理现代化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在高校校园治理现代化的潮流中,大学生道德激励也必须实现现代化。所谓大学生道德激励现代化,是指大学生道德激励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化过程,包括大学生道德激励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的现代化,概言之,是指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的现代化。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是由激励理念、激励内容、激励形式、激励方法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构成。实现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现代化,首先,要实现道德激励理念的现代化,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激励新理念;
其次,要实现道德激励内容的现代化,实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的综合激励;
再次,要实现道德激励形式现代化,形成自上而下激励、自下而上激励、平行激励相结合的立体激励形式;
最后,要实现道德激励方法的现代化。通过目标激励、过程激励、结果激励、榜样激励等多种现代道德激励方法,提高道德激励的实效性。

2.4道德激励机制的长效性

传统的大学生道德激励模式具有不稳定性、短效性、不确定性等弊端,要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必须构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有效机制。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大学生道德激励制度,以科学的法规和制度来规范大学生道德激励活动,使之具有规范性、科学性、稳定性;
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道德激励全过程,把目标激励、过程激励、结果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长效性;
最后,要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道德激励,避免不确定性,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

3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的重要意义

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弘扬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只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方向,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并外化为道德行为。

3.2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大学教育,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冲突的背景下,西方各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我国大学中来,严重地毒害我国大学生的心灵。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把道德激励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激发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在大学生灵魂深处筑起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影响的钢铁长城。

3.3有助于提高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我国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力军和接班人的基地,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应当成为社会的精英,具有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光靠理论说教是不够的,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采取科学的道德激励手段,鼓励大学生自觉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行为发生。只有把正向激励与逆向激励、道德奖励与道德惩罚结合起来,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构成稳定的道德心理机制,并外化为道德实践,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营造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的基本原则

4.1正确导向原则

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正确导向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导向,大学生道德激励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难以取得成效。在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把它作为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根本标准,才能引导大学生分辨是非曲直,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被实践证明是唯一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营造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激励的根本导向,才能保证大学生道德激励的正确方向,为大学生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提供正确标准,才能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提供正能量,激励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4.2以生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以人为本”运用于大学生道德激励中去,就形成了“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所谓“以生为本”,就是大学生为本,大学生既是道德激励的客体,又是道德激励的主体。道德激励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把大学生作为道德激励的出发点、归宿点和立足点。坚持以生为本,必须克服以教师为本的传统理念,明确教师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是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外因,而大学生道德成长的根本动力在于大学生自身。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道德激励作为激发大学生自觉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必须把外在道德激励与大学生自我道德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道德激励使大学生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4.3公平正义原则

大学生道德激励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公平正义是道德伦理的核心范畴。何为公平正义?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解释,但从一般意义讲,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制度、规则和行为才是公平正义的。公平正义首先是制度的公平正义,就大学生道德激励而言,大学生道德激励的制度必须公平正义的。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必须从激励制度上确保人人平等,在激励制度的执行上,做到对事不对人,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在实践中,必须克服轮流坐庄、平均分配名额的做法,坚持既定标准,做到宁缺勿滥,真正发挥扬善惩恶的作用。“公正”是公平正义的简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在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大学生道德激励新常态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原则,使大学生道德激励本身符合伦理性。

4.4注重实效原则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强调:“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P.2)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的主力军有义务也有责任去积极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近来大学生群体中“复旦大学投毒案”、“在校女大学生从事”的消息频频见诸报端,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他们都是高校群体中的一员,缘何选择了如此错误的道路。这与大学生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我们通过走访调查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我们通过走访调查以及座谈会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侧面的调查,例如:让他们谈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怎样形式开展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取得了哪些收获;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对其提法是否认同,是否支持;
日常生活中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渠道有哪些等等。通过调查结果来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很健全,积极贯彻党的十报告的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P.1)其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纷纷表示认同与支持,但在实际的行为中,却很少有学生来践行。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平时除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来了解与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外,就是通过网络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当问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哪些收获时,大部分同学表示没什么实质性的概念。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是值得肯定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归为如下几点:

(一)多元文化冲击致使其思想混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并且被社会所容纳,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目前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他们注重追求个性,讲究独特,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在面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致使思想混乱,产生不当行为。由此可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从而使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变得复杂多样。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于“灌”而忽视了“导”

通过调查得知:目前高校主要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很少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的脱轨,使学生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很枯燥的心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情感上的共鸣。再者,学生多为“90”后,他们喜欢新鲜事物,寻求思想上和观念上的解放不喜欢被枯燥的理论所禁锢,教师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教学手段单一,使他们抵触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不能自发地从内心去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而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在理论上和认知上都表示认同并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表示有意愿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做,但却不知如何去做,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作为社会成员,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当他们的利益与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时,他们会倾向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平等”,但当他们身边出现了不平等不公平的现象时,他们的态度比较犹豫不定,如果这些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会想办法将这些不公平的现象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这些不公平发生在他人身上那就会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一种利己主义的倾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主观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明显表现。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对策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青年时期又正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关键期,抓住关键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正如所讲的“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P.2)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势在必行,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能够接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主渠道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首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以身作则,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积极践行,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上,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结合所讲授的教材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育德的理想效果。教师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法的方式,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或实事热点话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合其中,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案例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针对时事热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可以针对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谈认识,进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既能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大环境下,高校应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遗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都是弘扬红色文化,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也应积极向大学生们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等人的英勇事迹,让同学们发自内心去感受他们高尚品德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体会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国家,为了维护正义,为了心中的信仰去奋斗去牺牲的精神;
也可以通过观看革命历史的影片,在课堂上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
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到社区、工厂宣讲。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使其真正融入到生活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丰富了理论,又体现了实践的价值。因此,高校应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或给予他们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其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模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建自己的“跳蚤市场”亲身感受市场交易的过程,体会诚信经营对市场,对个体的重要性,并深入理解诚信的重要意义。再者,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去边远地区支教,下基层体验生活,参与劳动,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最重要的是大学生亲自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心里,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矛盾中去探索,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能动性。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调查中表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的陪伴。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符合新媒体时代的主流趋势,但网络信息有积极的同时也有消极的,所以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情。”[3](P.64)可以在校园中建立一个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的网站,在该网站中学生可以自由浏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及时更新时事热点新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热情,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在整个校园中形成团结向上、共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内涵的新风气,使校园文化更健康,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推荐访问: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五篇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五篇】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精选5篇)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