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相关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6 19:15:04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法务会计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章有380多篇,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值得重视的文章不超过20篇,专著可以查到的有7部,有几部还称为“教材”,但多是抄译国外。总体来讲,这些论著对于法务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专业相关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会计专业相关论文【五篇】

会计专业相关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务会计; 理论与实践; 不足; 对策

一、理论研究上的缺陷

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法务会计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章有380多篇,但真正有深度、有见地、值得重视的文章不超过20篇,专著可以查到的有7部,有几部还称为“教材”,但多是抄译国外。总体来讲,这些论著对于法务会计的概念、目标、假设、对象、职能、原则、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等都有所涉及,提出了许多学界未取得共识、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表明我国已有学者对法务会计给予了关注。其在论述上多采取两种模式:一是谈我国法务会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对策;二是谈我国发展法务会计的必要性,然后提出建议。两种模式一般都要先谈一些相关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对策大都是加强理论研究,促进人才培养,完善法规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此外,还有较多的文章专门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少数文章谈及国外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状况,另有较少文章专门研究法务会计的理论框架或者其中的某一方面如法务会计报告、特征、原则等。

第一,不仅没有形成专门的理论体系,在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认识上分歧还很大,不乏错误、片面的观点。

第二,概要性陈述过多,甚至是对国外观点的直接编译整理,内容也显得空洞。

第三,理论与实践脱节,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务会计基本理论问题上,对实务操作、实践案例的应用性研究缺乏,很少看到完整的体现法务会计应用特点的实例解剖。而缺乏实证基础,研究结论也就流于无效。

第四,在研究方法上,规范性研究的文章较多,实证性研究的文章很少。

第五,由于缺乏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系统,对法务会计的执业准则等的研究,只能借鉴国外经验,难有中国特色。

第六,研究不够深入,浅尝辄止。部分学者写一二篇法务会计文章后就不再探讨,不能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研究,因而有深度的力作不多,文章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足。截至2008年12月初,能从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的有关法务会计的学术论文只有388篇,与其他会计研究文献相比,法务会计文章数量甚少。

第七,目前已出版的法务会计书籍,多是两种理论模式:一是抄袭美国舞弊审计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理论内容;二是抄袭中国司法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理论,是用舞弊审计学、司法会计学拼接所形成的“法务会计”。

二、实践上存在的不足

从中国目前来看,法务会计某种程度上已在实务工作中得到一定的开展,但主要限于经济犯罪领域有关案件的审查,除了国家公检法机关和有资质的司法会计鉴定所开展的业务是否属于法务会计存在争议以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也开展了零星的法务会计相关业务,但服务内容单一。目前我国的“法务会计”热还仅限于学术界(主要是会计学界),也没有形成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纸上谈兵”,实践层面乏善可陈。

(一)人才匮乏

高校专业设置、师资、教材短缺,注会缺乏法律知识和开展相关工作的能力,法律工作者又普遍不懂会计。由于理论上欠缺,使得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没有较为明确的方向,有些高校虽已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及开展相关尝试,也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很好的典型可供其他院校参考。

(二)社会认识存在误区、盲区

社会认知度较低,大部分专业人员不了解甚至还未听说过法务会计。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未认识到公司内部的法务会计在调查雇员舞弊、解决企业经济纠纷领域的突出作用,未意识到法务会计人才处理这些问题的优势和业务能力。

(三)服务项目范围狭窄

法务会计实践主要集中于保险赔偿、海损事故理算等较为典型的业务以及有争议的司法会计上,而有关企业纳税及债权债务的会计、社会公正会计、物价理顺会计、基金会计等法务会计的实践基本上处于空白。

(四)绝大多数的会计师事务所很少涉及法务会计服务领域

绝大多数的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还停留在审计、验资等传统业务领域和少量的税务筹划等业务中,仅有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在相关机构的授权下初步开展了司法会计鉴定工作。有些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从事了相关业务,但由于公信力原因,不仅业务量少,权威性也受质疑,并且业务范围过窄,注师普遍缺乏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影响了所获证据的针对性和判断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虽然从表面看国内一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遍重视法务会计业务,并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宣传,但其广告意味大于实际业务开展程度。此外,执业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养虽然相对较高,但在法律知识和调查技术上比较欠缺,而且大多还在从事其审计主业,并没有特定的法务会计人员资格和身份,人员安排上随意性较大,这使其往往只是将法务会计作为一项兼任的工作,难以全身心投入法务会计实践中,更不会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总结。

(五)制度建设滞后

法务会计准则、资格认证制度、鉴定制度、诉讼支持制度、业务操作规范和标准等基本空白,传统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法务会计还没有涉及,对于如何认定信息的虚假问题、故意与过失行为的判定、帮助当事人计算赔偿范围与损失以及对当事人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的认定等既没有相关的鉴定标准,也没有具体的行为准则作为指导,难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六)相关的教育培训较为混乱,盈利目的性较强,滥竽充数现象明显

各种民间培训机构举办的所谓“高级法务会计师培训班”、“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无不自称是国内“首次”或者“首家”。有的高校开设“司法会计”专业后,在不改变专业课程的情况下,却随潮流改称“法务会计”专业。正规财经院校在开设相关专业上还比较慎重,而一些“非主流高校”则比较“前卫”,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会计学的法务会计专业方向,其师资是否能保证值得怀疑。法务会计教育需要多学科、复合型的教学人才,但是既熟悉法务又精通会计学的教学人才非常少,科班出身、高学历层次的几乎没有,多是草台班子,拼凑的人马。另外,在专业归属上也不尽一致,既有把法务会计专业方向放在会计学里面的,也有放在法学里面的。

(七)法务会计的理念不普及

法务会计的理念主要靠一些学者发表不系统的论文、出版几部专著来进行传播,社会影响相当有限,而官方以及业内少有提及。

(八)缺乏专业性权威机构的指导

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专业机构对法务会计进行规范指导,更没有其下属委员会负责法务会计工作。

三、完善法务会计理论研究与推进相关实践的思路

会计专业相关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 设计史论 课程设置

课 题:本文为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1—2012年度科研规划项目“有效教学视域下的高职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42。

我国课程理论专家陈侠在其著作《课程论》中对课程设置的定义为:课程设置一般只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教学论专家吴也显教授认为:课程设置是指为实现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综合。由此可见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连。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保证形成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框架,才能保证这种课程教学体系下培养的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设计史论课程作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对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贯穿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三年大学生活乃至整个设计职业生涯。科学合理地安排设计史论课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理论素养,激发学生设计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设计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设计综合素养。

一、高职设计史论课程设置现状

虽然设计史论课程设置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设计类人才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少艺术设计院校里面,设计史论课程的开设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设计史论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1.设计史论课程安排随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的不同,设计史论课程多达十几门,具体到每个专业课程所涉及的设计史论课程约3~5门不等。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合理安排课程的上课时间及课时至关重要。但现有的设计史论课程在设置上就显得颇为随意,在课程教学时间的设置上,有的学校将设计史论课程集中在大二学年开设,而有的学院设计史论课程则贯穿于大学三个学年的学习过程;
从课程设计的课时上来看,每门课程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均在16至32学时不等;
从课程选择情况来看,有的学院以设计史课程为主,而有的学院设计史课程与设计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每个专业开设有设计专史、设计通史及相应的设计理论课程。

2.设计史论课程结构不合理

设计史论课程体系里面的大部分课程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按照必修课程来设置的,通过把设计史论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来实施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但在高职学院“重技轻知”的环境之下,有的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短期效应,忽视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没有认识到设计史论课程的重要性,把设计史论课程当做选修课程来设置。由于高职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弱,短学时的选修课程教学效果不够明显,导致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差。同时从整体情况来看,史论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比例较小,大多数院校设计史论课程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均低于20%,而国外比较成熟的高职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史论课程比例达到40%以上。

3.设计史论课程设置缺乏人文关怀

在以多元化为导向、树立终身的学习理念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背景之下,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课程的专业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健康的人,这里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但现有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除了设计史论课程以及部分公共文化课程以外,大多数开设的都是专业课程。而设计史论课程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得课程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很多学生对专业以外的事情知之甚少,漠不关心,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高职设计史论课程设置目标

1.知识目标

艺术设计专业是横跨多学科的专业,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多种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而现在高职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整体设置过于专业化,过多地强调“技术性”,使得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较少,视野不够开阔。相对而言,设计史论课程的内容涉及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内容涵盖广,学科跨度大,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设计的发展历程、掌握设计的发展规律,了解设计与艺术、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哲学等学科的联系,同时还可具备“博识”“博学”“博才”的专业基础素质。设计史论课在很好地满足设计专业特点的同时也弥补了设计专业基础课在知识结构上的不足。

2.能力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外联助理总干事纳伊曼指出:“如果现在约用80%的时间传授知识,用20%的时间来获得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话,那么在不久的未来,这个比例应该倒过来。”可见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设计史论课程的知识涵盖面广,在有限的学时内,重点将培养学生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知识在专业方面的运用能力。这样既实现了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又能有针对性选择学生急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讲授。

3.素质目标

设计师设计的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更重要的是设计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因此,高职设计史论课程在设置上应注重对于学生专业设计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在设计作品时除了作品的美观、适用,更重要的是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仅能做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设计作品中能体现出人文情怀,体现出对于人未来的关注。设计史论课程所具有的较强的理论性和人文性刚好可以在学生所修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正确的价值观、质疑的意识、丰富的想象力。

三、高职设计史论课程设置改革策略

1.明确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特征,应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明确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有助于指导整个课程方案、教学时间、课程评价等的编制以及标准的制定。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是需要考虑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需求,通过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实现对学生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是需要满足学生个人在专业方面发展的需求,通过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汇集、创新,从而实现对学生主动创新的设计意识的培养以及设计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是需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专业要求,通过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掌握职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能基本把握设计内涵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2.调整设计史论课程的结构

合理地调整设计史论课程的结构是实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对于课程结构的调整,一是搭建一个系统化的设计史论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选课平台。首先要调整设计史论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然后将设计史论课程的三大板块,即设计通史、设计专史、设计理论的课程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地分配到必修课与选修课中,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共同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张扬学生的个性,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体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特点。二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史论课程虽然是理论课程,但为了更好地指导设计实践,设计史论课程也需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比例应为7:3,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三是加强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沟通,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来合理地安排设计史论课程的学习时间、内容等,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3.整合设计史论课程的内容

对设计史论课程内容的整合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从横向上入手,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强调设计史论课程与科学、技术、心理学、市场学等专业学科的交叉,通过加强设计史论课程内容与人文、科学、技术等学科之间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调动综合知识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从纵向结构入手,强化课程的专业性。将设计史论课程的内容模块化,根据学生学习进程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知识、能力拓展、素质提升三大模块,三大模块呈现出阶梯上升的趋势,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强化,使学生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学习中不断螺旋上升,加强专业的学习效果,强化课程的专业性。

4.提供设计史论课程设置实施的保障

完善的课程设置实施保障体系将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一是重组设计史论课程资源。以“课程教材”为中心,充分开发教材所提供的文字、图片及电子资源,充分利用校外同类课程的教师资源以及与课程相关的社会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等实训场地及学术讲座等相关资源来充实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教学与自学,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最大效率的使用。二是加强设计史论课程“双师”队伍建设。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不通一艺,莫谈艺。”设计史论课程是一门与多个学科都有交叉的学科,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首先要广,同时所教授学生的专业又比较专,对于知识的理解运用需要广度与深度并存;
同时设计史论教师在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太刚.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创新·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4).

[2]陈鸿俊,刘芳.中外工艺美术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农.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高威.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会计专业相关论文范文第3篇

1.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它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也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过程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制约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就目前而言,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定位不准确。甚至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将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专业选修课,这导致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课时的安排,教师人员的配置,教学设施的配备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对教师而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部分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为一门选修课,而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所讲授的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方法、格式和规范,参考文献选择、外文文献翻译等等需要花费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相应的课时安排和重视程度都不到保障,教师在论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只能侧重对于空洞的书面讲授,忽视了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直接参与和动手写作的能力,不仅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显得力不从心。对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不准确使得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两点误区。首先,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本科生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用于开展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培养和考查的恰恰是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课程的安排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将所学的有限的知识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其次,由于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作为选修课,学生本能地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就是一门普通的增长知识的课程,只要求理解就可以,无需深入掌握。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结果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没有能力将毕业论好。虽然部分学生论文写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但是学生又得毕业,最终结果就只有在执行的标准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1.2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3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
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4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

会计专业相关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应用型;
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会计学教育现状

笔者所在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开设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政府与非盈利会计,预算会计等多个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还要学习形势与政策,思想理论与概述等课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在大二学年开设了会计英语课程。在学生刚进入大学阶段,学校开设了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程,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形成合理识框架。同时通过认识实习,专业调查,专业模拟实践,毕业实习,企业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通过完成读书笔记,参加学术讲座,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生创新基金等活动,以多元化途径有机结合方式实现培养目标。

二、分析说明大学会计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侧重理论学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

学生专业学得好,并不意味着将来到企业单位中工作能够胜任会计职位,高校中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学校教师缺少实践经验,而且对会计理论的研究重于对实务的研究,加上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差很大,学生对编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预算没有完全弄懂,对于学过的知识模糊不清,模棱两可。

(二)实验作业存在抄袭,实验报告烂于收尾

实验课程大部分在每学期的后半部分开设,实验报告上交时间在期末,学生忙于期末复习对于实验报告匆忙草率做完,报告烂于收尾,对于实验原理没有理解到位,实验步骤也不清楚,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也没有弄懂。

(三)教学目标过低,学生学习只为期末考试及格

部分课教师平时教学目标相对较低,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只涉及到期末考试的范围,为降低挂科率,考前给学生勾重点,泄漏试题。教学陷入“应试教育”怪圈,与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没有为学生拓展知识,会计教育大众化,教育水平一般。学生没有完全摆脱小学和中学阶段树立起的应试心理,过分关注分数与名次,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缺课逃课,考前背重点,没有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树立了不良学风。

(四)校外实践机会不足,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和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科结构单一,课程体系陈旧;
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等方面,企业招聘一般都有工作年限和经验要求,由于在校大学生经验不足,资质尚浅,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保密性要求等原因,企事业单位大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大部分人是靠熟人介绍进入相关单位实习,学生缺乏实习实践的机会,毕业工作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会计人才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

(五) 会计教育中各科内容有重叠之处,忽视彼此间的联系

这里包括授课内容和授课先后次序问题。例如,《统计学》与《管理会计》,应该先学习统计学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后学习统计学,而有的高校忽视了顺序,导致部分管理会计内容无法学习。《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复利,年金的计算上有重叠之处。《经济法》内容包含了《税收理论与实务》中的知识,内容冗杂,教材编写不合理。

(六)毕业论文质量低,重复率高

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在大四下学期,由于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准备出国,用于写论文的时间较少,加上所读专著,期刊不多,专业知识学的不深,没有东西可写。写出的论文是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形成,重复率过高,水平一般。

三、对大学会计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诚信教育

就会计的历史而言,其本质乃是对经济行为的客观真实反映,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真实、客观、透明、公允等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会计人员诚信的要求会更高。学校只有加强诚信教育,才能纠正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和考试作弊的行为。

(二)改进考评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树立良好学风

对于教师的绩效考核,不应只关注于出勤率和挂科率。学校可以采用出勤率,挂科率,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科创竞赛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对于学生在著名期刊上发表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取得与本课程相关的市级以上竞赛奖金的,可降低对本课程挂科率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的挂科率压力,也有利于鼓励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本课程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素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走出“应试怪圈”,树立良好的学气。此外会计教学深度应达到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材可选用注册会计师教材,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高端会计人才为目标,对于学生毕业一次通过注册会计专业阶段考试的,给予学生和专业教师一定的奖励,授予教师荣誉称号。

(三)推进案例教学,增加实习机会

邀请实务界认识讲学,案例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加强与外界公司,事务所的联系与合作,在寒暑假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熟悉企业财务与会计业务的各个方面,认识到会计理论与企业记账存在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专业相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毕业论文 教学改革 过程监管

计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会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后,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毕业论文要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但文章排版格式要规范,而且论文立论要正确,观点要有创新性,论据要严密。会计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可以衡量一所高校会计办学水平高低。但近年来各高校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大的下滑,已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因此分析影响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探索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应是当前高校强化会计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学监管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一)写作马虎、抄袭严重。尽管学校会就毕业论文格式、论文要求等下发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但从学生交来的论文一、二和三稿来看并不令人满意,字体大小、文章排版不规范,错别字多和语句不通顺等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如此,文章抄袭现象很严重。

(二)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差。很多学生只会使用Google、Baidu网络查询工具检索文献资料,对于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不会运用。所以收集和查询的文献资料学术性、前沿性和权威性不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

(三)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正确选题。学生在写毕业论文前,很多人从来没有看过会计论文和论著,对于会计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概不知,因此无从谈正确选题。为了交差只能盲目从学校公布的相关论文题中选,结果题目要么偏大,论文写不出深度;
要么题目偏小,无从展开,论文缺少宽度。

(四)写作能力较差。从交来的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论文初稿来看,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有的学生可能了解学术论文的格式,同时也收集了一定的材料,但由于写作能力较差,最终无法写出满意的论文。

二、影响会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各高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会计教学改革,应该说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为什么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毕业论文每况愈下,质量不尽人意呢?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目前各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取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打分,导致教师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
学校也会担心因学生拿不到毕业证而影响学生就业和前途;
少数学生因不能按时毕业而闹事时有发生,造成指导教师和学校对学生有时会有所迁就。这样学生不端正写作态度,毕业论文出现错字连篇,文章东拼西凑甚至严重抄袭等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过多考证、考研等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本来课程负担就不轻,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不仅要参加4、6级英语、托福、雅思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还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理财规划师等名目繁多的考试。除了上课,学生平时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考证上,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会计专业期刊和学术专著。没有平时的专业理论的积累,只凭毕业前一小段时间怎么能写好毕业论文。此外,毕业班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多重压力,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

(三)少数教师指导论文不力。多数教师都能按要求对学生指导论文写作,但也有少数教师或由于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或工作责任心不强,或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疏于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加上目前会计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写出好的论文。

三、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一)改传统会计教学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应试教育,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差。改革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后,教师每讲完一、二章会计专业课后,应就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阅相关会计专业资料,随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形成新的观点。比方说,教师在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投资性房地产相关内容后,就要布置学生查阅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有关理论探讨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形成新的观点,并让学生撰写。又比如,在教师讲解《审计学》中内部控制内容后,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材料,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撰写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凡的学生,该门课程考核成绩可加分。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习惯,学生就能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科研能力。

(二)要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课并计算学分。该课程可开设在大三第二学期,主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来讲授。专题内容应包括:(1)如何使用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CAMAR证券财务年报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期货股票分析高频数据库、国外ASP、BSP全文数据库等的使用。(2)如何选题。(3)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4)如何写开题报告。(5)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格式。(6)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专业论文。教学时要边教边练,学练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科研工作。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仅凭一时就能提高,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较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和指导。目前大部分指导教师平时都承担了横向和不同级别的纵向课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科研团队里要有学生成员。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配学生不同的科研任务,每年的寒暑假要根据学生的研究领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学校要给教师配置教师工作室,科研任务在教师工作室里由师生共同完成。在学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今后做毕业论文打牢基础。

(四)毕业论文开题时间适当提前。目前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末,收集资料、调研和实质性写作在大四第二学期,前后不到三个月就要提交论文定稿。这种安排,时间上不是很妥当的,因为很多学生要报考研究生,而研究生考试是每年的元月份。选题、开题时间正好是学生考前冲刺的关键时段,学生这时根本不会把精力放在选题和开题工作上。而到了毕业班的最后一学期,考研已上线的学生会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应付考研的面试上,其他学生有的要备考公务员,有的要去落实工作或顶岗实习,一事接一事,学生往往认为目前的考试和求职更重要,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建议把选题、开题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末,这样不但能加长论文写作时间,而且能有效避开因就业、考研造成的时间冲突,也能与毕业论文专题课相对接。此外,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规划和教育,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但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等考试,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作用不大,学生可以不报考这类考试。有了充足的写作时间,毕业论文质量才有保证。

(五)要切实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第一,各学院(系或教研室)要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毕业生论文的论题的遴选、确定毕业生的选题、安排论文指导教师、审定开题报告和任务书、检查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的答辩等工作。第二,各学院(系)要制定具体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管理细则,并在指导委员会具体监督下对实施管理细则和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监控。要规定学生从开题报告到任务书,再到毕业论文的定稿,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至少要经过三次修改;
明确规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全程记录。记录过程可作为评选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重要依据。第三,对毕业论文电子稿进行检测。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重复率不能高于20%,重复率高于20%的论文要再次修改。所有学生要求答辩,通过答辩进一步确认论文的真实性,答辩后要求学生根据答辩意见再作最后的修改。这样论文经过检测前的三次修改、检测后再次修改和答辩后最后一次修改,才能有效杜绝论文抄袭现象,确保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第四,建立评优激励机制。每年开展毕业论文的评比,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并推荐在学校的学报上发表。对获得校级、省级优秀会计毕业论文奖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从而进一步调动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因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不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国海,杨美霞.大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2.李红.高校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3.厉敏萍,熊璋琳.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亟待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1).

4.林丽琼.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5.肖鹏,康红霞.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杨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0) .

6.马中,屈波.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训练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教研究版),2008,(01).

推荐访问:会计专业 相关 论文 会计专业相关论文【五篇】 会计专业相关论文(精选5篇) 会计专业的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