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技术论文【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05 20:55:05 来源:网友投稿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工技术论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职工技术论文【五篇】

职工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省省级示范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为例进行研究。

1.1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专业(2011年立项)建设的要求,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1.2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2002年,在全省率先依托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立了园林工程技术高职专业,在四川省建设厅岗位培训中心及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的指导下,实施“双证”式教学。目前,有专任教师23名,兼职教师29名,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31个。

1.2.1校企全程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项目驱动,四段育人”,其中“项目驱动”指对接并归纳整合七个职业岗位(四个主岗位,三个拓展岗位)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对接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开发课程体系;
对接真实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标准,遵循认知规律,开发课程;
对接工作过程,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对接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文化,建构专业和课程的评价体系。“四段育人”是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素养形成规律,在设计与实施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4学期):学生在校内和师徒工作室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搭建专业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基本专业素养及单一问题的解决能力;
第二阶段(第4学期暑期岗位见习):在合作企业和师徒工作室结合生产项目进行定岗实践,让学生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质量标准有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三阶段(5学期):根据定岗实践中对各岗位工作的体验与认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以企业提供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在学校或合作企业进行综合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课程学习,提升专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
第四阶段(6学期):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

1.2.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方案(1)抓阵地,建协会,强师资,设基地,举行技能大赛、多种方式凸现素质教育为中心。按照“抓住一个阵地、建立三个协会、培养一只队伍、建设一个基地、举行技能大赛等多种活动”的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政企行校”四方联动,提供项目支撑,立体推进。与成都市温江区花卉园林管理局,温江区劳动就业局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政府出台政策,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
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成都华西生态集团等31家省内外企业合作,确立了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四个主要就业岗位,监理员、招投标员、苗圃管理员三个拓展岗位,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成都市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道,根据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制定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完成了工学结合的23门项目化、情境化课程建设工作;
对接工作过程,实现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在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指导下,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完成了专业教学标准和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为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3)三方互动,理实一体,深度合作,拓宽人才培养平台。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托名企(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等)、师徒工作室(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岗位见习(定岗)、顶岗实习指导工作等;
使深度合作企业增加到31家,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比例达到100%。(4)“四段育人”分段推进,工学交替,四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四段育人”,充分体现了工学交替,分段推进的培养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四个融合,即学生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相融合,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相融合,从而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组织形式

2.1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模式在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指导下,将区园林绿化协会、成都欣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院,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协会和企业提供设备、项目、技术支撑,学院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团队,完成南部县行政中心附属工程车道及人行道绿化工程、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10个项目、面积438000m2、合同额为4800余万元项目的施工投标、工程施工及现场管理等方面工作

2.2企业+学校合作模式学院与省内外31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业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学生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

2.3师徒工作室模式在企业、学校成立师徒工作室,实施拜师制式的实习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为学生选派具有极佳社会声誉的专业人士为导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建设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学习专业的热情。

2.4组织形式行业协会、企业、学院、专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团队,负责校企指导与评价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包括拟定校企合作项目、项目实施流程、各环节管理办法及质量评价体系),并定期研讨总结

3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2013年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100%、就业率在达到98%,专业对口率为91%,本专业学生半年就业起薪为2836元;
毕业生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3.1.1校内实训室、场建设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分院采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方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分院新建园林工程材料展中心、园林工程景观设计工作室等17个学习训练区,其中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园林工程施工实训中心、与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工程设计及项目管理实训中心,与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实训场;
与温江区园林绿化协会合作,将成都欣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学校提供场,企业提供设备及相应工程项目,共建景观设计工作室。企业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提供项目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实训项目,使各实训项目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完成;
满足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满足园林类职业技能的鉴定与培训需要。

3.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选择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成都华西生态集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园林设计、工程施工、花卉苗木生产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了31个校外实习基地。各基地已接纳顶岗实习学生共计300余名,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岗位见习(定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半年顶岗实习比例达100%。

3.1.3师徒工作室建设充分利用温江区是全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地及川派盆景的发源地,知名园林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园林工程设计兼施工企业多,知名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云集的优势,在成都市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温江区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等行业协会及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温江区就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与温江区2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成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徒工作室。

3.2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及实施

与合作企业合作,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并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专业认知项目、岗位见习项目、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实行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双指导。

3.3课程建设

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指导,按工作过程和“五个对接”改革教学内容,完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等23门课程标准;
完成了《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维护》等8门课程资源库建设,完成了17门校本教材编写,并陆续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编制了“拜师制”实训、暑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指导书,初步建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课程资源库和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

3.4师资队伍建设

3.4.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选派4名老师到合作企业全职锻炼;
选派12名老师带着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
安排12名老师参与了成都农林科学院承担的学院彭州葛仙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项目论证;
四川省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学院大门及景观项目设计等生产性项目。目前,20名教师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3.4.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含学会)、企业合作,有针对地在“政、企、行”中选聘兼职教师,现已建立了29人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审定等工作。

3.5技术服务

近三年来,积极开展对合作企业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先后参与完成了四川雅安芦山县第三小学园林绿化工程、成都市新都区柏茗现代科技农业园、成都市温江区永生镇石河鱼永生大路、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成都市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26个项目的设计、施工任务;
承担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在栽培养护管理方面的技术咨询100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2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挽回了损失,受到企业好评。

4校企合作反思

职工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在组织中,由于个人的年龄、性格、能力、学历、价值观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性,个人组织心理契约违背的感知程度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契约违背体验。对于技术型员工来说,他们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企业和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常常处于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他们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专业性强,此外,他们的工作常常是群体协同工作,所以对人际关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总的来说,技术型员工的特点是造成他们心理契约违背的重要原因。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低学历、高技术;
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
社会认可度低、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
流动意愿强,工作机会多;
重视团队协作,人际关系能力强。技术型员工往往不具备非常高的学历,多为高职、高中、大专学历,他们通过积累工作经验,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其高技术水平的特点使他们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但企业往往因为其社会认可度和学历较低而忽视他们的职业发展,造成其发展机会的缺失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同时由于他们对工作的选择机会较多,在感知到心理契约破裂后,他们比其他员工更容易违背心理契约。

二、基于心理契约的技术型员工离职原因的调查研究

为了更好地从心理契约角度分析技术型员工离职的原因,本文选择甘肃省某水泥厂的技术型员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心理契约违背和离职原因这两个维度的变量进行考察,通过调查结果中的数据研究由于心理契约违背导致员工离职的现象。此次问卷共派发180份,回收162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为90.1%。由于问卷是针对技术型员工进行派发的,所以只选择了生产部、质检部和安全环卫部三个部门的员工,又因为该水泥厂成立时间只有两年多,所以未调查员工的任职时间长短。本问卷包括基本资料、心理契约违背程度和离职原因三部分。本次调查样本的基本资料包括所在部门、工种、岗位级别、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和学历七个部分。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1.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分析结果本文从八个方面调查心理契约违背程度,这八个方面分别是经济报酬、工作环境、工作强度、情感需要、公平认可、工作内容、学习培训和晋升期望。在调查问卷中,将这八个方面具体表述为表2中的12个变量,将这12个变量的重要程度和企业实际履行的程度用1至5的等级来划分,用重要程度的等级减去企业实际履行程度的等级,得到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数值,用公式表示为:心理契约违背程度=重要程度-实际履行程度,这个数值越大,代表心理契约的违背程度越大,通过统计和计算得到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由表2可以发现,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在0至2之间,表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契约违背,企业履行的承诺与员工的期望有落差。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员工对企业的工作安排和薪酬福利比较满意。工作内容方面(表2中变量10)和经济报酬方面(表2中变量1、2、3)的平均值最低,分别为0.116和0.217,也就是违背程度最低,这说明这家企业在人职匹配方面做得比较好,基本能够为员工提供发挥技能的平台。同时,企业提供的薪酬、奖金、福利等方面的经济报酬基本达到了员工的期望,说明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员工没有产生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第二,员工对安全卫生的工作场所的要求方面(表2中变量4),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1.178)最高,这说明员工认为企业应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安全卫生保障。这方面他们的期望落差比其他方面都要大,心理契约违背程度比较大。第三,员工对晋升的期望落差比较大。表2中变量12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平均值为0.938)比较大,员工认为企业没有提供他们期望的晋升制度,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晋升机会,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第四,员工感到工作强度大和不公平对待。表2中,变量5和变量9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705和0.767,说明员工在降低工作强度和得到公平认可方面的期望明显高于企业提供的条件,这两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第五,员工在情感归属方面(表2中变量6、7、8)和学习培训方面(表2中变量11)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较低,分别为0.468和0.473,这说明员工渴望得到企业的关心,渴望成为企业真正的一分子,同时他们期望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让他们提高个人技能。总之,安全舒适的工作场所是员工非常重视但企业履行程度较低的方面,员工在工作场所方面的心理契约违背最为严重;
员工对晋升机会比较重视也较难满意,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契约违背;
员工期望获得更为宽松的工作时间和更小的工作强度,期望其工作成绩得到更公平的认可,这两方面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比较明显;
员工对企业的薪资福利制度比较满意,心理契约违背程度最低;
员工在其他方面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较低。所以,为了降低员工的心理契约违背程度,企业要尽可能地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完善员工发展规划,加强员工的情感管理,预防员工心理契约违背后的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2.员工离职原因的分析结果本文将员工离职原因的变量归纳为表3中的12个变量,将变量造成员工离职的可能性划分为1至5的数值等级,数值越大表示因此变量离职的倾向程度越大。从表3可以看到,导致员工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的各影响因素中,拖欠工资、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很差、归属感缺失、不公平对待、承诺落空和外部引诱这七个变量的离职倾向程度的平均值比较高,分别为4.377、4.247、4.438、4.123、4.24、4.13和4.137,介于“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之间,说明员工比较同意这些情况下更容易导致离职;
培训、学习机会少和发展受限这两个变量的数值很接近“比较同意”,说明它们对员工的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其余因素的数值较低,比较接近“不确定”,对员工的离职倾向和离职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所以,拖欠工资、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很差、归属感缺失、不公平对待、承诺落空和外部引诱是造成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学习培训和个人职业发展也与员工离职有密切关系。

三、运用心理契约进行技术型员工离职管理

心理契约违背是员工产生离职意愿和离职倾向的主要原因,企业在运用心理契约对技术型员工进行离职管理时,要针对此类员工的特点,有效地建立和维护心理契约,预防心理契约违背,做好心理契约违背后的心理契约重建。

(一)在招聘过程中有效地创建心理契约

低学历、高技术和工作环境差、工作强度大是技术型员工最显著的特点,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是此类员工比较关注的内容,而信息失真是造成心理契约违背的隐患。为了防止他们对企业产生过高的心理预期,在招聘过程中,招聘负责人要真实清楚地向员工介绍他们比较关注的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等内容,切勿承诺企业不存在或无法实现的条件,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正确认识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每个技术型员工都有自己的专长,招聘负责人要尽可能充分了解应聘者的技能、兴趣、应聘动机和对组织的期望等,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使员工建立与组织比较匹配的心理契约,预防员工因心理契约违背导致的离职行为。

(二)加强沟通,减少心理契约的认知差异

莫里森和罗宾逊认为,理解歧义和无力兑现是形成心理契约违背的两个重要原因。为了减少理解歧义的发生,员工进入企业后,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和他们的沟通,促进彼此对相互义务和责任的理解,减少企业和员工对心理契约的认知差异。与此同时,应该尽量让员工了解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在行业中的竞争位置,让员工明白企业暂时的困难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提高员工的组织凝聚力。技术型员工多数是通过积累工作经验和培训来获得更高的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所以,企业要参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员工对培训、学习、技能等级考试、晋升等方面的想法,积极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培训,完善企业晋升制度,让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提高对企业的认可度和依赖度,培养他们对企业的情感,巩固他们的心理契约,从而防止或减少心理契约违背和离职倾向。

(三)及时修补和重建心理契约

职工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成熟的产业结构中,依次存在高级技术人员、普通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及一般附属个人的职业划分,并呈现出橄榄型的结构特点,即高级技术人员和一般附属个人比例是相对最少的,处于中间的技术员和技术工人是比例最大的,因此社会上需要大量的技术员和技术工人。

无论是传统制造产业,还是高科技装备企业,其生产线上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产业结构中既有传统的制造产业,为了提升产业结构,正努力的加速传统产业的科技化进程,同时也在逐渐探索新型制造产业的扶持。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的丰富,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在科技制造产业发展的同时向国外过多的转移传统制造业,因此我国的制造产业呈现出新旧结合和同时发展的现象,这就为技术工人即职业教育接受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也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

(二)国家政策的扶植

由于职业教育对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巨大支撑作用,国家制定了大量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并对相关学校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学费及生活费方面,国家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补贴,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也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院校。

(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下岗人数逐年增多和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两个比较明显的现象。这两个群体在面对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职业技能与就业机会不匹配的难题,急需进行新岗位的职业技术培训。长期以来,多是由企业承担这一部分的培训任务,由于企业以生产、盈利为主要目的,造成了这两个群体就业难的问题,而大量非熟练工人的进入也影响的企业的正常运转。

以中职学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学校在培训技术工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面对大量迫切需要职业培训的群体,可以大胆开拓自身的市场,不要局限于应届学生的招取。通过培训社会人员,既能对闲置的师资、教学设备加以利用,创造丰厚的收益,同时也契合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帮助企业培养了大量合格的技术工人。

二、结语

职工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复合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及复合材料专业技能,掌握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重点掌握高性能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具有复合材料成型操作能力,能够从事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就业为导向,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

2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应该依据产业背景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按照职业岗位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根据复合材料企业调研结论,首先对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进行分析,提炼出岗位职业能力,结合行业标准,构建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围绕着三大职业岗位构建:复合材料成型操作岗位:以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成型工艺、成型设备为基础,具备复合材料制造技术操作能力。复合材料胶接操作能力:以复合材料树脂基体、胶接工艺为基础,具备复合材料连接操作能力。复合材料检测与修补技术能力:以复合材料检测技术、修补技术为基础,具有复合材料检测与修补的能力。

3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实施与保障条件

3.1专任教师应具备条件专任专业教师一方面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
另一方面必须有一定的企业经历,具有“双师”素质;
专任实训教师要具备专业高级工以上的资格证书(含高级工)或工程师及其以上职称。专业带头人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职称应在副高职称以上,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
校外兼职教师应具备高级工或工程师以上职称,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其中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3.2实践教学条件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必须满足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复合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热压罐操作及复合材料成品检测的基本实践教学条件,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复合材料成型技术是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实训基地应该包括小型热压罐、烘箱、清洁操作间、复合材料加工设备、复合材料检测仪器等基本实践教学设备,一方面能满足生产的要求,又能完全满足教学任务,而且能够开展材料性能试验、制作试验件。同时高职院校发展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还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对口顶岗实习,以利于学生掌握岗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4高职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未来发展思考

职工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职业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是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它强调技术知识与实践技能,而以“三段式”为代表的传统课程结构体系已无法满足这一目标要求。试从社会学、技术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构建了由“适度够用”的文化基础课程、“任务需要”原则的以专业实践课程为主体的交互式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及整合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组成的金字塔形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期更好地满足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体系构建;
文化基础课程;
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作者简介:都丽莎,女,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张龙伟,女,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13-02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将学生培养成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学生角色转换为企业员工,从事一种职业,在某个工作岗位上工作,完成若干任务项目。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具有技术知识、实践能力,同时,由于他们处于企业组织中,因此,还要具备处理与组织中个体之间关系的能力。从这样的一个逻辑框架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遵循“工作需求原则”,即工作中需要的即为课程中所教的,要注重经验与技术。而在实践中,传统的三段式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有诸多弊端,由于无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以理论为主、以理论课程为起点,与生产实践相距甚远,因此,这一课程体系结构已经不能达到职业教育预期设定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正在呼唤构建一种全新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而这也正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试在技术实践导向的理念下,构建由“适度够用”的文化基础课程,“任务需要”的以专业实践课程为主体的交互式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及整合性的综合实践课程所组成的金字塔形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适度够用”的文化基础课程

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包含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子系统,职业教育又是教育的子系统之一。职业教育帮助个体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从事一种职业,成为一个职业人。“职业是一个社会组织概念,是‘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1]41,它具体包含两层关系:一是职业内部个体间的人群关系;
二是职业与职业间的人群关系。任何一种职业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处于复杂的职业网中。个体在工作岗位上不仅要进行一些肢体操作,还要处理人群关系,融入所在组织,进行社会化。这就意味着个体需要遵守工作纪律,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组织中大多数成员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价值观,这些属于情商类的东西是个体与个体共存于一个组织的前提。而这也正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文化基础课程所能做到的,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个体素质及个体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却很少有职业院校能意识到这点。它们更多地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在“就业导向”的理念下得到强化,“学生正在被培养成‘工作机器’”[1]42,突出体现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中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有的职业院校因生源较差,学习文化基础课程困难,而将此课程削减;
有的则干脆将文化基础课程直接定位成为专业课程服务。这些做法,完全忽视了职业教育培养社会主体的功能和责任。[2]当然,因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文化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能与其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相提并论,而是要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在难度上不宜过难过繁,而应简单实用,以避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量上不易过多,以避免占据学生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时间,毕竟技术实践能力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最重要目标;
课程关联上要多与专业课程联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为了进一步认识文化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我们对其做了如下定位:开设文化基础课程首先是人格完善的需要;
其次,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需要,它为两者的沟通提供了衔接点,同时,也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弹性化选择提供了可能。再次,是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文化基础课程的性质介于专业课程与普通文化课程之间。如图1,文化基础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处在金字塔形课程结构的底部,其设置遵循“适度够用”原则。

二、从技术学角度分析,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渴求交互式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我国职业教育以“三段式”为代表的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没有理论知识就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多数职业院校在课程安排上是专业理论课程在前,实践课程在后。[3]这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好专业理论知识,稍加实践,便可以获得职业能力,从而顺利找到工作。这种对理论、实践、技术、能力关系的错误判断,其根源在于对技术本质的错误解读。而为此买单的是职业教育自身,造成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职业教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技术哲学家卡尔·米歇姆将技术分为四个方面:(1)物体的技术,如工具、机器、消费品等;
(2)过程的技术,制造和使用物体的过程;
(3)知识的技术,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性质的知识;
(4)意志的技术,人赋予技术以意志,如目标、意图、愿望等。我们要将这四方面有机动态的整合才能真正认识技术这一整体。“我们本质上把技术定义为一种活动”[1]44,活动是动态的过程,活动需要经验、技能、技术,同时,技术的获得也必须通过活动、动态的过程。技术本质的阐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实践课程。能背众多公理、定律、公式并不意味着会使用钳子、钢锯。科学理论知识是无法直接与实践产生联系的,两者之间必须通过经验、技术的“立交桥”。即使在智能化不断提高的现代工厂,仍然需要肢体技能。要获得技术实践能力,需要大量的实践实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螺旋式的上升发展,慢慢积累经验、掌握技术、具备技能。“真正的技术实践能力必须在实训过程中才能形成,这是由技术的本质决定的”。[1]46所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应该是实践课程。

当然,专业理论课程并非一无是处,职业教育是需要它的。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个体对技术的掌握,这正是设置交互式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理论依据。“交互”包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反馈两方面。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从事一种职业,再具体点就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劳动工人,这需要很强的技术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逻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必须按照“任务需要”原则,即任务中需要的正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所具备的。这又为构建以实践课程为主体、交互式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合理依据。

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呼唤整合性的综合实践课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关于记忆规律的遗忘曲线表明,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随着个体学习的结束,遗忘便立即开始,并且遗忘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刚开始遗忘的速度最快,之后逐渐缓慢。艾宾浩斯的发现对学习活动具有重大启示,即我们在学习之后要进行及时的多次的复习,以巩固加强,减少遗忘。同时,这一理论对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一些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忽视或违背了遗忘规律,采用先上一学期的专业理论课程,之后再上一学期的实践课程的做法,而且并无相应的巩固课程。由于时间间隔太远,在进行实训操作时,学生已将大部分专业理论知识遗忘,不知如何下手,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不科学的课程安排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和教学资源的浪费。

所以,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为加强教学效果,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呼唤整合性的综合实践课程。时间跨度大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正好验证了上文所阐述的交互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但美中不足的是之前的实践课程存在零散性,如同断了线洒落一地的美丽珍珠。而综合实践课程恰巧就是这根线,它将不系统的多个实训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系统地解决了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所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让学生获得综合性的技术实践能力,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毕竟在工作中个体是要完成一个整体任务,而不是单个项目。

图1所示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三段式”为代表的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相比较,更加科学与实用,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课程遵循“适度够用”,并且有了明确的定位,强调职业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体;
“任务需要”原则下的以专业实践课程为主体、交互式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正视了技术的本质,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整合性综合实践课程突出强调了实践技术与以后工作过程的统一性。三类课程各就其位,各行其职,彼此约束相互影响,正如“木桶原理”;
同时,又相互依附,相辅相成,统一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1-46.

[2]王贞,陆春其.MOOC环境下的职业教育应对措施初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87-89.

推荐访问:职工 论文 技术 职工技术论文【五篇】 职工技术论文(精选5篇) 什么是职工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