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28 15:00:06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根本性依据。我们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研读课标,了解本节课在课标上是如何要求的;然后再思考教材是如何体现课标的,研究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结构。反思研究了这些以后,对教学内容才能有比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效课堂教学【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有效课堂教学【五篇】

有效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教学进程;
课后巩固

一、研读课本,钻研教材

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根本性依据。我们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研读课标,了解本节课在课标上是如何要求的;
然后再思考教材是如何体现课标的,研究教材编写的逻辑体系结构。反思研究了这些以后,对教学内容才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另外,还要从编教材的角度来研究教材,了解所授的内容在本章节所处的地位,在本模块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二、教学进程紧凑有效

1.抓住根本,理清线索

让每节课的教学都能明确本节课的本质所在,如在讲授网络技术中“IP地址及其管理”一节,一定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IP的作用及功能。又如,“地球的自转”要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的含义和地理意义。再如语文作文教学中,要把握本质特征:记叙文本质特征是故事性,说明文本质特征是客观性等等。

2.运用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重难点,要不惜笔墨,加大突破的力度,如教学过程中可制作模型等直观模具、设计实验,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如,在网络技术中第三章第二节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OSI参考模型比较难以理解,可以以生活中邮政系统中的信件是如何传送的为例,先讲解演示,作为类比,再讲解OSI参考模型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些。期间讲解的时候还能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加以辅助。由于这部分内容难度较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是这节课的重点。由于缺乏对网络的整体认识,大部分学生仅仅停留在表层的应用上,而这部分表层的应用恰恰已经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如游戏、聊天等。因此,学生对深层内容的讲解并不一定有足够的兴趣。

3.引人入胜的开头,回味悠长的结尾

引入要贴切生动,要直接引入到教学最核心部分,如讲解计算机病毒时,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视频材料引入,进而讲解计算机病毒相关概念,如何防治等等。这都能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本质。趣味的素材引入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结尾应设置得令人回味,甚至设置一点悬念等。

4.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构建有机的问题体系

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是否科学是整个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设置探究问题时须层层递进,符合认知规律,问题的难度要适宜,简单的问题没有意思,太难的问题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耐心。

要注意对问题进行适度的拓展,举一反三,如代数问题,要引导学生能否推广到多维、高层次等,代数问题能否找到其几何意义等,这样就不是就问题谈问题,而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注意动态生成,尤其是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衍生的新问题,应适时抓住探究的机遇。

5.候课对有效课堂很有帮助,一般我在候课时做的工作有

(1)把标准答案直接给学生,省去了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对答案。

(2)对完答案之后把将要讲到的题目画出来,让学生提前讨论,找出出错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来听课,同时对课上要讲的题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3)抓住时机,利用课前两分钟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遇到难以理解的章节,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进步,给他们鼓劲,相信他们已经做得很好,并且能够做得更好;
遇到简单的内容,并且学生得分情况不是很理想时,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简单问题绝对不能做错,这样的题目非常重要,要得分,而且这样的题目更能拉开距离。

三、注意引导学生会学习

让学生研究学法,引导学生会归纳与总结。如记忆一些重要知识内容,理解一些基本原理,还要论证和探讨相关问题等等。都应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高效的学习方法。一旦学生有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时,要给予鼓励。如一位学生为了记忆地层的时代与顺序,创设情景:“在那寒冷的冬天,梅花傲雪,志留泥盆,这是十二月的冬天,开了三株白花”,很好地记忆了这一时代顺序。

四、教学机智与师生情感交流

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是重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富有教学机智,要给学生以鼓励,要信任学生,对于学生答问的评价要中肯和体面。“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双边统一体的共同努力是强大有效的。还可开展学科特色活动――主题活动,以展示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课后巩固必不可少

1.有效且高效的课堂和对学生的管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可以加大课后的辅助管理,课后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来检查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掌握程度,例如查笔记,当然也可以拿出课上讲过的个别题目来提问学生,或者课上讲过的习题,当天作业出现了,但个别学生依旧在犯错,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总之掌握得不是很好的,还有上课没认真听讲的,采取适当的措施,让学生意识到上课时,精神、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并且及时跟踪这些状态不好的学生,直到他们调整到好的状态。

2.课后要做好总结:学生做好总结,老师做好总结更是必须的,学生总结错题,类型题,老师可以在学生的易错点和难理解的地方,作出总结,以更好地应对后面的教学中再次出现类似的题目,应在课后作业中把学生的常见错误,难以理解的地方及时记录下来。虽然这些是课后所要做的工作,但是对以后的教学开展会很有帮助。因此课后巩固不可少。

六、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

有效教学模式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探索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会在研究中学习。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

课堂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要让学生获得探索的愉悦,这样的课堂往往是高效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增强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充分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开展动手活动。合作学习,这就使得课堂教学有趣味性,而不呆板。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抓好每一个环节,打造精彩、高效的课堂,真正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有效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科学预设:教学设计—专业知识、教育观念、教学策略与技能。(探究、体验、思维是核心)

自然生成:课堂教学—教案、学案生成符合认知规律(细化操作过程)。

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

学生画龙老师点睛。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

效果: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效率:时间的利用率高。

关注过程:兴趣、思维、参与。

重视结果:知识、方法、态度。

三.科学预设的宗旨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在这里需要探究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到底取决于教师的什么?

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这种有效性的获得,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而且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诸多因素中,我们尤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源泉在于人本身,在于人的活动本身,在于教学活动的投入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

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准(基础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

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直接因素)

四.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

(2)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

(3)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可采用的方式有:

(1)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

(2)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3)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新知,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

五.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种能力

教师的倾听能力.

反思能力.

教学效能感。

1.教师的积极倾听能力———有效教学的基本心理能力。实践表明,优秀的老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不幸的是,许多老师喜欢独占课堂,滔滔不绝讲,很少听听学生的想法。

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能否与学生沟通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给学生讲话的机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进入教室作演讲容易,但要与学生形成高质量的交流却很难。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可见,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能否与学生沟通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个体与全体;
结果与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逐渐做到从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从对独白的关注转向对教学对话的关注,正如一句古训所说:“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心声,就像你希望学生倾听你的意见与心声那样。”

2.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有效教学的根本指标

正如我国有的教育学者认为那样,“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技术或策略,同时有效教学也

是一种观念,它要求每一个教师超越一般的、共同的技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反思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

正像有的学校教师三十年书教不好,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而是他只用一种教学方法重复了三十遍,有的教师只教了三年教得很好,当他用第一种方法教效果不好时,他不怀疑学生教不会,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摸索第二种教学方法,第五种、第十种、第五十种教学方法,相信总会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说明批判反思的老师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他们不再仅仅依赖过去教学中用过的好的方法和活动,他们知道每一次面对新的学生,这些学生就会带来新的挑战。

敢于经常反思过程的教师,正是象临产的母亲经过终身难忘的阵痛后才感受了新生的活力。他们有一种兴奋的感受,认为自己的实践是有目的的。在参与实验过程中,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对待教师的权威,打破了传统的权力机制和师生关系,通过自由民主的教学对话创造了和谐的情感氛围,促进了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反思日记、教学随笔)

我们的教师应该把有效教学当作一种观念,具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意识。通过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
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避免重犯类似的教学错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的高低应成为判定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指标。

3.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效教学的动力保证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的概念。

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自己对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定。是教师的自我画像,是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的表现,它能极大地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他们的教学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如果教师对自己上的课都没有信心与兴趣,有什么理由让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呢?

有效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有效课堂;
教学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教学情境的表达形式和创设时机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性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就一节课而言,教师可以创设导入性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还可以创设探索性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有时也存在对老师的依赖。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准备的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趣。比如,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内容,要孩子每天记下自己晚上睡觉和第二天起床的时间,第二天来校后告诉大家。几周的时间,每天看两次钟表,无形中对钟表就已经很熟悉了,这些活动又是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才会有针对地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做足课堂预设,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应对自如,给学生必要的及时的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探索学习的有效性。课堂评价要及时有效,并且有激励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合理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增强学习活动的吸引力,调节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韩立福 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3.黄爱华 著《怎样上出好课》.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4.杨庆余 著《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有效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课堂导入;
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18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是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任何学习行为的产生都受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与有明确的目标相结合的动机支配。有效教学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科学恰当地设计课堂的导入

优秀的课堂导入,是建立在综合考虑教材特点、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教师执教风格等一系列因素之上的,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一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奠定很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由于教材中描述的生活情境往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很远,所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教材的描述相符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就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情境能够感染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描述,并一步步地融入角色。以《海底世界》为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海底世界的音像资料,并使用诱导性的语言引导他们,多媒体所营造的优美情境加上老师的恰当引导,能够很自然地把小学生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二、有效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开展教学工作都是教师惯用的教学手段,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启发自主思考,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理解能力范畴,构建具体生动的情境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落花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演绎课文中的角色人物,转换思维,站在角色的位置对话看问题,然后向大家提问:“你们认为父亲的话有道理吗?你们有什么感想吗?”随后让学生们自由讨论,独立思考,最后同学们就会总结出自己的答案,有的人会说父亲的的话不对,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苹果桃子这样既好看又好吃的人呢?又有的同学会有不同的见解,认为父亲说的对,人不能只讲体面,还要做一个有益于别人,像花生一样的人。教师通过提出一个恰当合理的问题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自由思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内自由思考,发挥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能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和作者思想的认识,领悟文章的涵义,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优化有效讲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讲授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讲授。因此在实践中优化课堂讲授、提高讲授的有效性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讲解,有效指导。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碰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此时,教师就应停下来,对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从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讲授是最经验便捷的教学方法,讲授不是纯粹“填鸭”“灌输”。有效地讲授必须切合学生的心智,要做到不为讲而讲,要明白讲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讲多讲少,何时讲授,何处讲授,讲授什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视学生的需要而定。不在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新知识,不花费太长的时间以至于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有效的讲授要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不机械盲目地讲授。

四、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

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很强且好动,这一阶段的学生多通过色彩、声音等进行感性思维。在课堂中,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关键。当前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的制作,将静态的文字和动态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结合起来,在课堂中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通过丰富多彩、动态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刺激学生的眼、耳等多种感官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五、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有效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有效备课必须以学生为本,强化目标引导,关注学生需要,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的动态过程,主动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要预见学生活动,备学习方式的选择,备师生问题的生成。只有课前进行"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

探索有效备课的路径

一、钻研全套教材,形成数学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分析教材,明确目标,形成自己完整的认识叫用教材,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认识,叫教教材。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即教师的学科知识底蕴。它不仅包括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各单元、各年段知识点及其联系的,而且包括以学科发展、学科应用为基础的学科思想的把握。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具体的,无论是概念、法则、性质、定律、公式,还是基本的数量关系。知识点之间又常常是有联系的,如同一环扣一环的锁链,通常称为"知识链"。对于具体的知识,应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传授应用。对于知识点与知识链,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沟通,使所学知识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系统,也就是形成"网"。教师人手一份小学六个年级的全套教材,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知识链形成有效知识网,而且有助于教师明晰和深入理解学科思想,明确知识和道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与教学主题的内在相关,根据知识背后的学科思考、知识点,确定教"眼"。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提取和应用,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把握好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实现教材与学生的有机结合

教材是静态固定的,而学生个体是动态多样的,一本死的教材,要应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必须加以改造、加工、提炼、活用,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显然,实现有效备课就必须在教材与学情双方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点。

首先要摸准学生,掌握学生现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有效备课中,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里,摸清学生的兴奋点和知识状态。

其次要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找准新知的切入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最后要活化教材,使静态教材动态化、趣味化、人性化。新课程提倡"用教利教", 而不是教教材。说穿了就是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改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三、创设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将学习活动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数学情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更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数学情境,还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快乐地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分一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区便民店"的情境,通过让学生经历便民店货物的动手摆放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到了分类的必要性和意义。又如角色表演:选9位学生分别扮演3个家庭成员,让"家庭成员"按其他学生所说的分类方法(按家庭、按男女、按年龄、按高矮、按衣服颜色、按头发长短、按穿裤子裙子的不同等)进行组合分类,赢得了阵阵欢快的笑声。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当中,学习和领悟分类的方法和要领。

四、重视学法指导,优化课堂教学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法与学法同步优化,教师把指导学生的学法放在重要位置。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却未必做得好,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的方法,明确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使他们能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思考问题,学会学习的方法,促进思考,引发思考,发展思维。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在学生对24×12独立思考后,分组交流,呈现如下算法:⑴加法:24+24+24+……(12个24连加);
⑵连乘:24×3×4,24×2×6,12×3×8……⑶乘法分配率的应用:24×10+24×2……

教师A: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师B: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三种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种方法太麻烦,其他两种各有优势.然后教师又将例题改为26×13,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学生选择了第三种算法,教师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五篇 有效课堂教学【五篇】 有效课堂教学(精选5篇) 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