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18 16:55:05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1篇关键词:综合素质;能力;气质【中图分类号】G455作为一名高校的大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自己的潜能,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是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既轻松而又严峻的话题.对于高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综合素质【五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
能力;
气质

【中图分类号】G455

作为一名高校的大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自己的潜能,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是高校大学生面临的既轻松而又严峻的话题.对于高校来说,经过四年的人才培养,最终的目的是走向职场适应社会。

(一)、综合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当前,我国正处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年代,改革、开放为我们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的进入提供了条件,使传统的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面临着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应以身立教,严格要求,关心时事,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事业心,明确自己所肩负的重托,增强责任意识,保持旺盛的学习生活热情。

2、职业技能素质: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个人的英雄主义永远要服从于团队利益。作为大学生,有的担任院系学生干部,有的担任班级职务,领导着十几名干事工作,同时又是班级的一员,协调着几十名学生的关系,因此其必须具有较高的团队素质。同时要和同级部门搞好配合,不能单打独斗,更不能背后拆台。不能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盲目自大,不征询意见,不接受意见,最后导致自己被大家孤立起来。

3、心理素质:高校学生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心理,树立整体形象。心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没有健康的心理,谈不上把工作做好,不管是在班里、院系还是学校,不管做得是否快乐,都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在工作过程中遇事冷静,处事不惊,做事有信心,以乐观面对失意,以勇敢面对失败,养成面对困难依然不屈不挠的作风。

(二)、能力

1、领导能力:作为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就是雁群中的头雁,它如果独自单飞,那就是脱离群众;
如果在雁群中共飞,那就是混同于群众;
如果落后于雁群飞,那就是落后于群众。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让同学支持,让下属钦佩,让老师满意。

2、交往能力。高校大学生要熟悉交往艺术,善于同各种类型的同学交朋友,学会与各种群体和组织打交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和同学以及其他组织和群体建立密切的关系,各种信息也会源源不断地向自己传来,为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做好各项工作。提高自己分析、判断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客观事物等各种信息的能力。

3、决策能力。决策是领导行为的基本功能,领导行为的效果,依赖于决策的性质。每个学生应根据老师布置的中心工作,结合本部门或本系、本班的特点和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找出关键问题所在,权衡利弊,及时作出有效可行的决策。

4、组织能力。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要与不同年级、不同系别的学生交往,要把性格各异,素质不同的同学组织起来,合理安排,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把他们的活动协调起来,团结互助,拧成一股绳,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保证决策的实现。这就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5、创新能力。作为高校大学生,能不能超越自我,超越别人,根本的区别是有无创新能力,在学习工作中能不能提出新见解,新方案,能不能打开新局面。如果每个学生因循守旧,迷信书本和权威,一切按老规矩办事,那么就没有创新,没有发展。一切都可能是老样子。

(三)、气质

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风格以及气度。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文化熏陶,让高职学生自然与众不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定的底蕴与内涵。经过四年的文化熏陶和素质能力锻炼,使他们这种底蕴与内涵转化为一种无形的气质。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其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说话的语气形态,皆能显现其气质。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傲慢。在学习工作中要忌怒忌狂,能忍辱谦让,关怀体贴别人。

作为一名高校的学生,在学习工作中要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请示不乱事;
对下属要学会感恩,对上级要认真负责,对同级要积极配合,对自己要要求严格。虚心学习他人之长,诚心接受批己之短,热心服务他人。只有拥有做人的素质,才能学会做人的能力,也会体现做人的气质。

每一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该如何扬其所长,避己所短,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素质又有一定能力和一定气质的高职院校学生,这是每一所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培养过程中不要求他们达到出口成章,夸夸其谈的地步,也不高调他们如何心怀祖国,情系天下,只希望他们经过四年的培养锻炼能够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打动用人单位,通过自己的举手投足征服用人单位的 领导。使素质+能力+气质成为他们就业道路上的敲门砖。

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气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并不是说明天找工作明天就去培养,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在四年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以专业实践为基础,校园文化为载体,素质教育为依托,使其形成素质,培养能力,体现气质,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大学生,成为一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程晓江 试论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培养途径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大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就需要建立能反映其综合素质状况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本文根据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的体会,浅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两点认识。

一、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1]。通过测评,学生全方位评价自我,发现优势与不足,扬长补短,不断自我完善,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文明习惯,成为品德高尚、学业精良、体魄强健的优秀大学生。因此,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2.有助于开展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

通过对学生开展综合测评,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教学管理部门参考测评结果改进教学方法、调整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进程。测评也为高校学生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当前,在校大学生均是 9 0 后,他们热情、奔放、敢想敢做,这是9 O 后大学生的优点,但是,9 0后大学生比较自我,承受力、社会责任心相对较弱,面对新的教育对象,测评体系为辅导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方向,也为辅导员恰当地评价、奖惩学生提供了有力依据。

3.有助于大学生就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而是涉及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等。对大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有效改变了既往评价中的唯学习成绩论的不合理测评方式,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与社会接轨,对智商的与情商的测评两者并重,在测评体系中引入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向着社会就业的方向努力学习和发展,成为时代、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合理建立综合素质测评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参考依据,这是一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只追求片面的知识、不重视综合能力的塑造、更不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业成绩,而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建立和运用测评体系时,可以围绕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方面。基础性素质主要包含德、智、体等主要方面,发展性素质包括文体特长、辅选修情况、特殊表彰、组织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2]。根据实际情况,可围绕以下五大项目展开测评。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评价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的基本表现、责任感、敬业精神、集体荣誉感、各种奖惩情况等。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主要测评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语等级、学业活动中的表现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3.团队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此项主要测评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等能力素质。

4.文化艺术特长:主要测评学生在文艺、体育、演讲、辩论、书法、绘画、设计等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

5.学生互评:以班级为单位,考评个人身心健康程度、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方面,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同学之间互相测评。

在测评中,年级不同内容、权重可不同。例如,对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评价其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水平,而对于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酌情增加对学生组织管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能力水平的权重比例,引导学生挖掘多方面潜能,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就业做准备。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测评以学生发展为主要内容,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考核;
问题;
思考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存在意义

1、有利于高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对于人才的培养,包含“输入”和“输出”两个重要的途径。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以及对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视为“输入”,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输出”,即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估,是对人才培养的输入结果的有效检测。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能力素养、身心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核,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力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备专业知识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品性端正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不断完善提供十分有效的理论依据,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给予了积极引导方向。

2、为学生的自我衡量提供较客观的依据。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评估结果不仅可以衡量高校自身对人才培养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自我衡量提供较为客观的改良依据。高素质人才的形成需要高校不遗余力的培养与引导,同时也需要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努力,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促成人才的素质培养。而综合素质考核体系,能够让大学生更好的把握自身特点、明确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避免学生由于对自身情况认识不足而导致的盲目自满或盲目自卑。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形势为影响因素的考核体系,在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提供有效的评判依据,也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明确就业方向、选择岗位和提高自身必备的工作素质有客观的指导意义。

3、是对学生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体系。学生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已有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课程,科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评估结果,给予了相关学生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因势利导和因材施教。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规范能力,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更加需要规范化和高效化。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形成,正是对已有管理制度的加强过程、规范过程和高效化过程。学校的管理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成果,都可以在素质考核的结果中有所体现。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构建模式

1、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传统评估模式。在现今各高校普遍使用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主要是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学分化”后进行加权计算,最终得到综合素质的量化结果。围绕着传统的“德、智、体、美、劳”这五大因素,“智”,即学习成绩仍旧是各高校考核及评价的核心,其余的四大因素,包括德育评价、能力评价、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考核因素也分别占有少量比重,并和考试成绩的学分一同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依据。

2、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学术评估模式。通过总结学术界对综合素质评价领域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学生实际特点,近期有学者指出了一套学术性与科学性更强的考核体系。即,将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的影响因素归为一级要素和二级要素。一级要素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创新实践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5大方面,再以此为依据列举出详细的、操作性强的二级要素,并最终利用贝叶斯网络进行加权评估计算。

三、大学生综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量化评估的片面性。传统模式和学术模式的共性问题在于,不论是哪种考核体系,都不可避免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或多或少的量化,旨在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但对能力进行量化本身就有不可规避的片面性,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内在素质,不是一个数字就能精准衡量的。在对综合素质考核的学术评估模式中,贝叶斯网络评价结果是概率向量形式的描述,利用模糊语言和规则的形式引入专家经验,基于概率向量给出单值来评估结果。模糊语言的特性更加适应学生状态的动态变化,比传统考核体系中的的标准量化模式具有更强的合理性,最大化的降低了对学生素质进行量化时隐含的片面性与机械性。但正是因为模糊化语言,最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经验和引导的倾向性。对社会需求形势的判断以及专家本身引导的倾向,都需要最大化的准确才能保证最终结果的合理性。更加灵活的量化评估是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完善性进步,但还需要更多的对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探索及社会形势的分析。

2、厚此薄彼的倾向性。目前多数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均为传统评估模式,虽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也涵盖了“德”“智”“体”“美”等多方面考核因素,但在各因素考核比重中,过分倾向于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的考察。学生的创造力、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心理健康、领导能力等诸多内在修养品质并未受到相应比重的重视。而实际上,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估标准,恰恰倾向于我们的考核体系不太重视的学生的内在潜质。例如联想集团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为人正直、胸怀大志、善于学习。而高校现行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提供给用人单位的只有成绩单、奖状、证书等,并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内在素质评价的厚此薄彼倾向,不仅不利于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反而起到一定的误导性,导致有些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成绩、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操作机制的不科学性。在多数高校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主要将考核因素分为学习成绩和个人素质两大方面。个人素质,又包括学生参加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工作、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等。个人素质的评分多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共同评议得出。高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都以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为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避免不了一些问题。如果说学习成绩是硬指标无弹性可言,那个人素质方面则具有很大的弹性,主要体现在:

(1)学生在参加活动前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该活动是否有学分可加,以功利的心态“提高”个人素质,并未真正达到考核本身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2)有些企图投机取巧的学生,会刻意与辅导员班主任等搞好关系,力图为老师留下良好印象,方便在个人素质评价时拿到高分。而教师本身或多或少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都会带有主观感彩,这就加大了个人素质评估过程中的弹性空间,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3)为了在个人素质评价时得到更多的认可,学生拉帮结派的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凸现。不科学的操作机制,不仅没有充分起到原本的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反而使学生的心态愈加功利。

四、对深入考核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思考

大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4篇

Abstract:
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university quality education, and i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llege education,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reference.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eacher satisfaction, appli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make the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quantified,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
大学生;
层次分析法;
综合素质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mprehensive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62—02

1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围绕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1]。而衡量大学生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的条件又包括许多方面,要完全定性或者定量很难对其进行评价。因此,考虑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使判断目标量化,可以定量研究决策。

在多目标决策方法中,考虑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其方法可分为4步:

①分解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②收集数据,构造对比较阵;

③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④计算组合权重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并以此作为决策依据。

2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2.1 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指标体系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其一般层次分析结构由上向下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本文以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层(A),根据教师对大学生素质的一般感受,选择大学生思想素质(B1)、知识素质(B2)、身心素质(B3)、能力素质(B4)为准则层。同时考虑教师对学生素质的感受细化,构成包括政治素质(C1)、法纪素质(C2)、学风表现(C3)、学科知识(C4)、专业技能(C5)、科研能力(C6)、身体素质(C7)、心理素质(C8)、创业能力(C9)、组织能力(C10)、交际能力(C11)、活动能力(C12)和实践能力(C13)等13个指标的方案层。从而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2 建立对比较阵

从图1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第3层,其中1—9比率标度法(见表1)。

由相关教育专家对各影响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评价,评价结果如表2。

2.3 计算权向量

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阵采用和积法,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2]。

其计算过程如下:

①将判断矩阵A的每个列向量归一化得到:

B=(bij)n×n,bij=aij/■akj,i,j=1,2,…,n;

②wi=■■bij,i=1,2,…,n;
(1)

③?姿max=■■■;

其中:(Aw)j为Aw的第j个分量,

w=(w1,w2,…,wn)T。(2)

2.4 权向量一致性检验

利用公式(3)对每一个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如不满足需进行修正。

CR=■

公式(3)中,RI表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具体数值为表3。

2.5 计算组合权向量

计算最下层对目标的组合权向量,并根据公式做组合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则可按照组合权向量表示的结果进行决策,否则需要重新考虑模型或重新构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较大的成对比较阵。

根据以上方法建立模型,并计算出13个方案层指标组合权重向量w依次为:

0.3819,0.0852,0.1141,0.0286,0.0089,0.00804,0.033,0.099,0.066,0.0608,0.0208,0.0139,0.009。

2.6 计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值

将组合权向量带入公式(4),计算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值。

Z=■Wi·Qi(4)

其中:

Z为大学生综合评价值;

n为目标因素的个数;

Qi为各目标因素的实际评价值;

Wi为各目标因素的合成权重值。

由计算出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值,参照表4评出的大学生素质等级,供教育管理者参考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关措施。

3 结束语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因此该方法除在本文中应用外,也可在其他不同领域如经济、物流、管理等方面进行合适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国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科技创业月刊,2010,(11):133—134.

[2]吴祈宗.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大学生综合素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综合测评体系

大学生综合测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兴起的一种评价、管理模式。它是衡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体的方面,早期的综合测评体系中主要指身体素质,甚至是以体育成绩作为标准,但现在更多的高校除了用其代表身体素质为还增加了心理素质、文体表现等内容)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评定奖、助学金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同时也是学生个人进行自我了解、寻找差距、不断自我改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同的综合测评体系也反映着学校对于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策略,体现着高校的管理水平,还涉及到教育的公平和正义的体现。因此,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对综合测评格外关注。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现状

(一)全国大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体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等方式,对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进行了分析:我国高校应用的综合测评体系在近些年有些变动,都在向着素质教育方向进行探索,但总体上仍分为德育、智育和文体三个方面,其三者比例大多数仍为30:60:10左右;
在评价的方法上,以前以定性为主,逐步向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方向发展。具体的计算公式为: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学生学业成绩*60%)+(学生思想政治及日常表现考核成绩*30%)+(文体成绩*10%),其中每项成绩基础分为100分。当然,有些高校采取的计算方法不完全一致,比如将文体成绩列为百分外的附加分等。

调查表明,此种测评方法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完善,各高校在具体操作上也都有较为成熟的操作规程。但是随着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的不断改进,此种测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综合测评成绩的可信度及社会认可的程度仍然较低,如在择业时,用人单位还很少根据综合测评成绩来判断毕业生的素质高低。说明此类测评成绩不能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尤其是当代企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职业素质的要求,也不能在测评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有力的引导。

(二)造成现有测评体系不被认可的原因

1、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目前,多数高校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仍然把德育、智育、文体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指标,并通过划分权重来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方法在理念上没有大的错误。但是这种框架体系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由于没有与相应的具体的二级指标,甚至是三级指标作为依托,不能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特点和成果,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德育方面,概念化的口号、无差别的打分、无具体量化标准等方面的缺失,使得德育测评原本应包括的学生思想品质、集体意识、法制纪律、学习态度、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成绩无法体现,变得形式化。在智育方面,成绩至上的理念,过分强调考分,在多数情况下只把同一专业学生的统一必修课成绩作为标准,而在学习内容存在差异,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素质的选修类课程、实践性课程、自学类课程和研究等方面的成绩,却不能作为测评标准出现。在文体方面,过分强调参加活动的次数,而不重视活动参与的质量和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匹配性,使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时出现功利性特点,并不能有效反映和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2、评价方法和主体的不科学性。在评价方法上,现有体系中在智育方面多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但是在德育和文体方面采用定性评价的情况还是较多,往往是由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班级学生或由其中部分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对其日常表现进行打分衡量,在此过程中由于了解程度不足、评分标准模糊、个人感情因素等原因,使得评分的准确性、权威性和透明度方面常受到质疑,也不能体现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成绩。

在评价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获得综合测评成绩的产生过程没有具体参与和知情权,只能被动的接受测评的结果,不能体现测评的民主性。无法通过测评寻找自身发展的不足,也无法让自己更深层次的表现被老师和同学知晓,也更无法获得认可。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大多数情况只作为推优、推荐、评奖的依据,并不能利用其结果和产生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分析和指导,在导向性作用上出现了缺失。现有体系中的不透明性,也是造成综合测评结果不被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绝大多数高校只是公布最终的测评结果,至于学生每项得分的具体情况,每个二级指标成绩的计算是否存在误差,基本都不得而知。

评价周期的设置较长,也不利于发挥综合测评的引导和指向作用。在绝大多数高校,综合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笔者认为一年的时间有些偏长,中间还含有两个比较长的假期,很多定性评价环节是凭着印象进行,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待考证。此外,按年度考核,对很多学生来说,中间缺少预警机制,一但成绩结果出来之后,就到了面临降级或者退学的时间,很难有机会改变即成事实,这与学校的教育理念也不相符。

二、对新时期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构建新的测评指标体系

对沿用了几十年的以德、智、体三个方面为基本指标,并下设二级指标,再通过划分权重所得出的结果进行相加得出总成绩的测评指标体系进行改革。采用新的计算公式:“综合测评成绩=学业平均成绩+素质拓展成绩”。其中学业平均成绩应包括学生的必修课程、选秀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等,这样才可以综合反映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全部科目都提高重视程度,体现基础宽广、专业精深的大学本科教学理念。对于素质拓展成绩部分应包括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方面要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一级指标:①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方面,二级指标包括日常教学活动出勤情况、集体活动参与表现、获得荣誉情况、参与其它的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方面活动情况等;
②社会实践方面,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具体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情况、勤工俭学情况等;
③科技学术与创新方面,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各类技能培训情况、学术活动情况、和参加科技竞赛等;
④文体和身心发展情况,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各类文体竞赛和活动、心理健康活动情况等;
⑤活动组织与工作任职方面(主要针对各类学生干部和活动组织者),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学生活动组织情况等。每项二级指标都设有明确的分数级别及判定标准,而且针对不同的反面情况设置相应的负分标准,使得素质拓展成绩完成由定性判定到定量判定的转变,可信度更高。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的成绩比例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如果学业成绩以百分制计算,那么素质拓展成绩应控制在15-20分之间,这样既可以体现学业教育的主体性,又大大提升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增加测评主体的参与环节

为了增加普通学生对于综合测评过程的参与比重,使综合测评真正起到引导作用,测评应在每个学期初进行一次。在具体测评材料整理统计工作开始前,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素质拓展成绩答辩工作,每个学生对自己上一学期所参加的各类素质拓展活动的各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说明,并对自己的得分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上一学期个人素质发展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既可以避免很多在测评过程中,因为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错误,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对于自身和他人的测评情况进行了解,增加测评结果的公平性、引导性和权威性。

(三)建立动态化的测评体系

无论是以一学年还是以一学期为时间单位进行测评,都可以看作是静态测评,因为这种在固定时间节点上的测评都是以对上一时间段的总结形式出现,仍然不能及时起到反映进展情况和警示作用,而且会出现为了达到某些获奖条件,想方设法寻找加分办法的功利。笔者认为,综合测评应由静态逐步向动态方式转变。即利用现在的计算机和网络等数字技术,建立完备的网上测评系统,实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在网上可以及时登记更新自己的素质档案,辅导员等管理人员也可及时将学生的考勤等各类情况上传、记录并告知学生,后台程序也可以根据相应的指标分值,计算出学生当前的测评分数,并进行各类数据分析,为其以后的学习方向提供指导。

三、结语

大学生综合测评既是高校培养学生成才的指挥棒,也是学生获得正确评价和自我发展指导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在具体工作中不断进行改革、尝试,才能不断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推荐访问:综合素质 大学生 五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五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精选5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