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作业计划【五篇】

时间:2023-07-21 17:55:03 来源:网友投稿

紧急删除:13882551937、13808266089服务时间:8:00~21:00承诺一小时内删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产作业计划【五篇】,供大家参考。

生产作业计划【五篇】

生产作业计划范文第1篇

生物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至今后20年,将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对生物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我国将把生物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新兴产业来培育。国家“*”高技术产业规划明确提出:“‘*’期间要将我国建成生物产业大国”。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北半球除沙漠和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物种高富集区和世界级的基因库,野生近缘种和民族遗传资源丰富,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具有雄厚的以生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州、市竞相培育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良好局面,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2005年,我省涉及本规划中的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产业总产值已达920亿元。与此同时,我省已初步构建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支撑体系,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我省有条件在国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大环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科技进步,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真正使*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实现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

同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仍需要下大力气认真解决好:特色优势生物资源资源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较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特别是缺乏按照产业链的思路来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链;
产品结构低端化,产业竞争力总体偏弱;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顺,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还不多;
多元化投入渠道不畅,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体制机制、以及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等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未来十五年是我省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并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省传统生物产业调优调强、着力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推进与东南亚和南亚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必然要求;
是培育新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纽带,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也是原有支柱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不仅是振兴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范围,改善我省经济布局,提高我省国民经济总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也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国家严格控制单位GDP能耗的新形势下,要促进我省耗能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能源消耗较小、可持续利用的生物产业,更具紧迫性。总之,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既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21世纪*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加快发展*生物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需要进一步动员全省各族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举全省之力,努力将*生物产业打造为最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为此,根据*省“*”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特制订*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中的生物产业(烟草产业除外)指的是从事生物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生物技术服务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轻工、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服务业等。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年——2020年,重点是“*”时期。

一、*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围绕把我省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实施“生物经济强省”战略。

立足*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保护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宏观指导,优化产业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市场的发育,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优质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生物产业链;
着力围绕五大主要任务、九大发展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六个行动计划和实施两个专项工程,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我省生物产业,促进我省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科技先导,创新先行。

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辅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和技术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重点解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集群;
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省生物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2、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谋划,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和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和产品,努力在重点领域实现产业或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大发展的突破性进展。

3、开放合作,集聚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提高我省生物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借鉴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整合生物产业资源,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
在重点区域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适宜环境,集中投入,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全省生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生物产业发展;
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在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推动力度;
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组织参与,精简、高效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5、有效保护,持续利用。

加强我省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强化对具有商品化开发潜力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督管理,避免掠夺式开发;
探索合理的野生动植物驯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重视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对特有、濒危生物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人工培育或扩繁,实现对生物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监测和防治,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6、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着眼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加强传统生物产业的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一体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生物产业优化升级;
将现代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传统生物产业和现代生物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未来15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立足我省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大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生物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延伸拓展产业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基本实现我省生物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构建适应*生物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研发体系、原料生产体系、加工制造体系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若干知名品牌和一批大型龙头骨干企业(集团),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

1、近期目标(到2010年)

初步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做精做优传统优势生物产业,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到2010年,生物产业九个重点发展领域总产值超过187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7%以上;
生物加工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2%~4%;
培育年产值20亿以上的企业3~5家,10亿元以上的5~8家,生物产业出口额达7亿美元左右。

2、远期目标(到2020年)

到2020年,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生物产业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中的突破性带动效应得以充分体现,生物资源保护和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取得显著成效,节能降耗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在全国生物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显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二、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主要任务

1、做精做优传统生物产业

发挥我省气候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等优势,统筹规划,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产业、畜牧产业以及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提升糖茶胶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式增长,增强产业竞争力,巩固提升传统生物产业在我省经济中的地位。

2、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

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重点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特色生物资源深度开发、生物服务、生物能源等产业。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契机,形成优势资源链、科技链、产业链,将*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转化,争取在国际、国内现代生物产业领域分工中形成较高战略占位。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生物产业重大创新工程,推进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
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
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生物领域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架构;
培养和集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生物科技人才;
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瓶颈,努力形成技术链与资源链、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4、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以科技为支撑,立足市场需求,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
依托生物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生物产业的合理布局;
延伸产业链,壮大做强生物骨干企业,促进中小型生物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5、实现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已经耗尽和接近丧失的野生生物物种资源;
加大优良物种的开发利用和规模化人工原料基地建设,构建生物产业标准化体系,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资源。探索一条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发展重点

1、生物医药

以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强中药、天然药物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加快药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到2010年人工种植药材达120万亩左右,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增加值40亿元左右。

——加强中药资源普查,支持道地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和原产地申报认证工作、濒危药用动植物的人工保护与驯化,以及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
支持中药技术标准、疗效评价体系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的建设。

——以*动植物、微生物药用资源为基础,应用先进技术发掘天然活性物质(有效活性部位和有效成分),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同时,构建具有特色的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产业。近期重点产品:甾体激素类药物原料、辅酶Q10、紫杉醇、三七总皂甙、灯盏花素、大黄藤素、龙血竭等。

——在对具有显著疗效的复方中药和彝药、傣药和藏药为重点的名药名方二次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具有新疗效、新剂型的地方传统名药和民族药新品种。近期重点产品是:云白药系列、三七系列、天麻系列、灯盏花系列、叶下珠系列、灯台叶系列、薯蓣系列、山海棠系列等。

——支持以抗艾滋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结核、免疫缺陷重大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疾病,以及戒毒等为重点的新药创制;
针对肝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脑膜炎、流感等严重传染病和突发性疾病,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
针对血液传染病、泌尿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发展新型诊断试剂和产品;
以重大跨国动物疫病、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有害生物物种入侵的安全性评价及食品安全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和相关产品。

2、糖、茶和天然橡胶

——蔗糖。继续保持糖业基地在全国的地位,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种植面积,引导基地向宜种区域集中,减少陡坡地种植,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和含糖量;
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糖率,开展蔗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努力降低吨糖成本,开发天然糖和有机糖等多元糖产品,发展深加工,满足市场需求;
切实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壮大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糖产量达25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超过35亿元,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

——茶叶。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打造国际化。加快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改造现有中低产茶园,建设无公害(含有机)茶园。强化普洱茶原产地保护和品牌保护,加快普洱茶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工作,推进清洁生产,规范行业管理,打造世界著名的普洱茶品牌。积极开发茶叶新品种与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茶叶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做精做专滇红茶、滇绿茶。以大企业、大品牌为龙头,增强我省茶叶在国外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采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茶色素、茶皂素、茶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400万亩左右(含15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农业总产值6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左右。

——天然橡胶。稳定省内现有橡胶种植面积,强化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建成中国最好的天然橡胶原料基地;
积极寻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互补,拓宽原料来源;
调整天然橡胶产品结构,适当压缩SCR5标准胶的生产,增加SCR10、SCR20标准胶及浓缩乳胶生产,加快扩大子午线轮胎专用胶和航空专用、低蛋白浓乳等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天然橡胶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省内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左右,年产干胶32万吨,力争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左右。

3、生物化工

提高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的研发能力,加强新菌种的筛选和对现有重要酶种、生产菌种的改造和提升,重点发展:重要工业用酶制剂,以天然香料为主的香料加工,以松节油和脂松香为重点的林化工产品深度开发,以印楝、除虫菊和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为代表的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以薯蓣、番麻皂素深加工为代表的药物中间体及甾体激素,以烟草综合利用为重点的高附加值生物化工原料及产品,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等产品。重点扶持一批有市场前景,能拉动产业发展的生物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8亿元。

4、林纸

按照建成全国重要的林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的目标,以木纤维原料制浆造纸为重点,积极发展竹、蔗渣、麻等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合理分区布局,集中建设基地;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规模、高起点,加快我省林纸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制浆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造纸能力达到120万吨,配套造纸林基地82万公顷,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0亿元左右。

5、花卉园艺

通过花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野生花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快新品种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花卉品种,建立花卉、绿化植物种子、种苗及种球的繁育体系,逐步替代进口。强化种植、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以鲜切花为重点,拓展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鲜花、干花生产,花卉种业,绿化苗木,观赏植物培育,加工储运、物流配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花卉、绿化园艺生产企业群和花农合作组织联合体,不断提升云花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将*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种苗种球繁育基地和交易中心。到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总产值约140亿元,力争鲜切花产品出口率达到30%以上。

6、丝、麻

抓住“东桑蚕西移”的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培育和推广优质蚕、桑品种,加快优质原料基地的建设步伐。调整茧丝绸产业结构,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确保全省有效桑园面积150万亩,年产鲜蚕10万吨以上,总产值35亿元左右,其中农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安全、可控的工业用大麻良种繁育为支撑,速生、高产种植为基础,麻全秆清洁型制纸浆造纸、麻纤维原料加工、麻籽仁油脂与蛋白加工、药用标准提取物等五大序列产品加工业为龙头,营造环境,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高档纸、纺织与技术纤维、油脂化工、保健食品、生物药等后续深加工产业群快速发展,力争把工业用大麻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具有较长产业链和巨大市场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
重点解决适应*冬季小春种植的亚麻品种、种植技术规程和清洁生产技术,利用冬季闲田在适宜区实施亚麻规模化种植和初加工,提高亚麻纤维质量和档次。到2010年,麻类种植基地发展到150万亩左右,农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工业增加值10亿元左右。

7、生物质能源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试点省区布局,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着力解决生物质能源植物的规模化种植、低成本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降低生物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促使非粮原料生物质能源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以燃料乙醇为突破口,支持以发展薯类、糖蜜等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
以生物柴油为重点,积极发展小桐子、橡胶籽等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力争在“*”期间分别选育出3~5个适宜*不同地区种植推广的速生、高产油料植物品种和甘蔗、薯类作物新品种,形成20-30万吨燃料乙醇、5-10万吨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及其配套的原料基地,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试验示范基地和良种选育基地。2010年,力争实现总产值2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

8、生物服务

立足*,充分利用西南地区、乃至周边国家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深入研究,着力强化濒危物种、特有物种抢救性保护和可再生性开发,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民族药、天然药种质资源库及化学标准品库、生物基因库、GLP和GCP实验室等,积极培育基因档案服务、生物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合同研究等生物服务业。与此同时,加快野生灵长类动物、高度近交版纳微型猪等实验动物材料、动物模型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力争总产值达10亿元,基本形成以创造知识或提供科技服务为产品形式,面向国际、国内的特色鲜明的生物服务产业。

9、其他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果蔬、食用菌、畜产品和马铃薯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精深加工。

——果蔬。支持骨干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强种子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加快开发热带、亚热带果品、小粒咖啡及精细蔬菜、反季蔬菜、野生蔬菜等特色果蔬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其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国外和省外市场份额。积极开发果蔬汁、果蔬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果蔬脆片、干果等新产品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30亿元左右,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食用菌产业。加强野生菌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推广封山育林育菇,大力推进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确保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广冻干技术,改进野生食用菌加工工艺,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品质;
积极发展特色人工食用菌;
建立和完善以冷链为核心的*省食用菌专业化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扩大出口创汇。到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5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4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畜产品。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加快发展以草食家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常绿型草地畜牧业,突出畜产品的深加工和商品率,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走以加工带养殖、连市场的路子,重点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外向型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在稳步发展地方特有品种专用型和适应商品肉类市场发展需求的猪肉深加工的同时,抓好肉牛、肉羊的深加工;
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
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开展质量体系认证,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奶牛、奶水牛、奶山羊养殖基地建设,采取集团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消毒鲜奶、液体奶、酸奶、风味奶、奶粉、乳饼、乳酪等产品,努力开拓周边国家及省份市场。使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奶产量达到50万吨,禽蛋产量达25万吨;
畜牧养殖业产值500亿元左右,畜产品(肉制品、乳制品、禽肉制品、蛋奶制品、皮革制品)加工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左右。

——马铃薯。加强优质、高产、抗逆等专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培育高淀粉型、食品加工型、高蛋白型等专用加工品种;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力争在种薯生产、原料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发展马铃薯全粉、精淀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薯类食品以及淀粉型可降解塑料等;
建成亚洲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万亩,总产量1500万吨,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65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35亿元以上。

(三)发展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生物优势资源、产业基础的地域分布,从构建产业链群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生物产业的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和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布局。加工制造基地和服务业要充分体现聚集发展的原则,集中要素投入、加快发展;
原料基地的建设要以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制造为保障,相对集中连片布局,形成以点带面、点状辐射与带状推移相结合的区域生物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个核心区、六个特色产业片区和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的发展布局,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

一个核心区:发挥省会城市昆明在生物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引领作用,依托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较为集中的优势和交通便捷的条件,形成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国际信息的交流中心,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现代生物产业和生物服务产业,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昆明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六个特色产业片区:滇中片区(昆明、玉溪、楚雄、曲靖大部),重点发展花卉、蔬菜、生物医药、畜牧、野生食用菌、绿色食品、干果、生物化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曲靖、楚雄等滇中城市群为依托,构建*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滇东北片区(昭通、曲靖宣威、富源和会泽),重点发展畜牧、天然药物、绿色食品、蚕桑;
滇东南片区(文山、红河),重点发展以三七、灯盏花等为主的天然药物、优质水果及加工、畜牧、蔗糖、茶、麻等特色产业;
滇西南片区(版纳、思茅、临沧),重点发展林(竹)纸、茶、糖、胶、麻、热带亚热带花卉和果品及加工、南药、傣药、林化工;
滇西北片区(大理、丽江、迪庆、怒江),重点发展绿色和保健食品、草食畜及乳业、野生食用菌、特色花卉、民族药、蚕桑、干果;
滇西片区(保山、德宏),重点发展蔗糖、香料、绿色食品、非木浆纸、蚕桑、麻、畜牧、天然药。

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在滇南、滇西等重点产糖区和薯类适宜种植区集中布局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和酒精生产线,在成品油消费量大的地区集中进行脱水、变性生产燃料乙醇;
在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红河等四大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布局以小桐子为重点的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及油料初加工,在滇中布点精深加工。

三、实施六个重大行动计划和二个专项

(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针对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启动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依托我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构建可支撑生物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发体系、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
以开发产业核心技术为目标,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有一定实力和条件的高校、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部级、省级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选择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关联度大、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生物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推动我省生物产业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针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计划;
通过鼓励和支持开展工业性试验(中间试验)、中试生产,参与国际、国家产业和产品标准制定等,着力帮助产业化的实施主体解决好生物领域重大应用成果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工艺、标准等问题,有效缩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

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支持主业突出、技术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建立部级、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到“*”末,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大多数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提出,大多数技术成果由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以实现,大多数研发经费来自企业,大多数新兴生物产业企业融入自主创新的活动中,促进我省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率显著提高;
推动企业参与制定一批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
着力建设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重点研究开发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100个新药与100个专利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二)良种选育与推广行动计划

利用我省低纬高原海拔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生态多样性,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丰富的优势,结合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胚胎工程技术和传统遗传育种技术,重点选育、引进一批优质、多抗、专用的动植物新品种,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农经作物良种选育基地;
支持利用荒漠地、干热河谷、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地实现高产、高油生物质能植物的育种及新产品产业化。围绕*省的优势和特色农经作物、林草、畜禽等,建立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等多级良种快繁体系,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项目,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加强对基地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重视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

(三)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充分借鉴烟草产业打造第一车间的经验,从生物产业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出发,围绕生物产业九大发展重点,制订科学的优质高产种植、养殖规程,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原料基地的科技和资金投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作好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区域布局,按照规模化、良种化、优质化、标准化、专用化的要求,遵循生物适生性规律,在海拔高度相当、地缘相邻的地域集中布局建设各类生物产业原料基地;
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参与标准化基地建设;
进一步提高优势产区农民的科技素质,选择一批重点乡镇和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标准入户和产地品牌的创立,建立完善以“绿色证书”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

(四)特色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

围绕产业链的培育,做好宏观规划与顶层设计。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推进特色资源的高起点、高水平开发和推进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选择产业关联度强、带动效应显著,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重要性影响,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通过对其相关重要环节统筹设计,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系统地解决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瓶颈问题,培育形成若干特色生物产业链。

以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关键技术的工程化集成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为主要内容,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力争在我省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形成产业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坚持“特色突出、重点突破、聚集示范”的原则,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的引导作用,选择一批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组织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形成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生物资源保护和环境生物修复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抢救性收集重要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做好生物资源的编目工作,建立资源调查数据库;
建设原生境、种质库、种质圃、试管苗、DNA库、繁殖与评价试验基地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设施;
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和“分子身份认证”的工作力度。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江大河流域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加强优良品种无性系快繁基地建设,与森林病虫害检测、预警及其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相结合,形成造林-生态修复-森林健康良性互动。开展湖泊生物修复、退化草地恢复等领域的配套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同时,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强化生态动力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集成,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植物园。

(六)国际国内合作行动计划

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有利条件,发挥昆明生物产业基地、特色生物产业链等产业聚集及招商引资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的分工与合作,积极组织参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或国际合作项目,推进中-美、中-欧生物技术交流与合作,广开渠道,吸引国际、国内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广泛参与*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升*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充分利用我省生物技术和人才的比较优势,以境外替代种植,发展替代经济为依托,重点推进中国-老挝、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示范工程建设;
提高我省生物产业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七)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专项

按照“建成中国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保存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成中国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的三大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生物服务等领域,依托昆明高新区及其周边的智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
结合生物优势资源的地域分布,有选择地建设几个重点扩展区,形成“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扩展区相结合的布局。到2010年,重点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和与之配套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现代生物产业实现年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初步实现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专项

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规划的总体框架下,结合*实际与发展需要,整合昆明北郊茨坝片区的科技、教育、人才、土地资源,以先进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推动和促进优质农产品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为目标,以现代化综合管理为手段,围绕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孵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新精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成果及产品交易四大功能定位,搞好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示范,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农资展示和交易中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生物产业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的生物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确保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配套政策等得到全面落实。

建立健全生物产业统计体系和相关工作机制,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建立政府与国内大院、大所和大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提高*生物产业的开放合作程度。

制定全省生物产业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定期和修订全省鼓励发展的重点产品目录,作为各级政府招商引资、产业布局、配套投资、政策倾斜的依据,真正把生物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加大对生物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产销协会,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发挥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作用。

(二)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我省已经出台的生物产业优惠政策,消除制约瓶颈,强化政策实施的组织措施,建立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使已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着力健全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以专利权、植物新品种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规范流通秩序,健全市场机制,营造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平台建设资金和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资金,按照“限定投向、专款专用、确保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安排使用好专项资金,探索建立资金滚动发展机制,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整合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生物产业投入体制。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健全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银企合作,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推动从事生物产业的公司,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扩大融资比例。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国际大公司、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生物产业进行投资。

鼓励生物产业的科技人员,以无形资产入股,放宽对无形资产持股比例的要求,允许并鼓励生物企业或个人捐赠建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捐款税前列支),允许专利技术(或可评价的技术)在银行抵押贷款、加速折旧等。

积极构建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生物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由政府扶持,成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推行保护价订单收购,建立产业风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产业基地的入市风险,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四)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行业优化整合

对重点生物产业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培育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物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加快重点行业整合步伐,推动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股份制、联合、兼并、出售、合资、独资、租赁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联合重组,鼓励非生物企业对生物企业的战略投资,解决生物产业“散、小、弱”的问题。

(五)大力培育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按照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要求,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工程化开发、高级经营管理、产业技工等各类高技能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产业提供优质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资源,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
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六)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构建高效的生物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完善质量认证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物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优先建立优势农产品“绿色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网络,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专业性或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为生物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完善技术市场、产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生物资源专利及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认证、公证,以及专利保护、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和对生物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七)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发名牌特色产品,争取市场主导地位。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被列为国家外贸重点支持的名牌出口商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
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企业所在地(州、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通过鼓励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自身的名牌产品支撑体系。

积极创新各种市场营销手段,鼓励在生物产品生产、加工集聚区建立大型销售市场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从名优产品到优势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生产作业计划范文第2篇

各镇、各部门、各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第十四届五次全委会和第十七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逐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措施,严格考核奖罚。各企业要结合各自实际,廓清思路,强化措施,解决问题,促进目标任务的落实。各镇、各主管部门也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尽职尽责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严格考核兑现,确保全年各项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及规模以上企业成长培育计划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大力开拓市场,不断扩大营销

各镇、各部门、各企业都要把扩大营销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集中领导力量,调动精兵强将,全力抓好营销工作。各企业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把工作重点放在营销网络的建立、培育和销售激励政策的制定完善上,放在营销手段、营销策略、营销方式的创新上,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培育市场,努力实现促销增产的目的。

三、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各企业要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经营氛围,探讨、摸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管理机制。要结合自身特点,始终以效益为目标总揽企业管理工作,自觉把节能降耗、增收节支、降本增效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深入分析查找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弱点,从关键处、要害处去抓去管。围绕企业年度目标任务,把任务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生产、管理、销售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四、狠抓技术改造,加快新品开发

各企业要立足调结构、上水平、促发展,加快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要抓紧实施项目建设,按计划达产达效。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逐步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和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培育名牌产品和知名品牌,不断提升规模和效益,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生产作业计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上级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安全监管责任,严查事故隐患,及时预防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按照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和依法治安的总体要求,依法制定和实施本级本部门安全生产年度计划,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努力为全市林业安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重点,切实加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把安全第一的思想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个必须落实40条刚性要求”,制定安全生产年度计划,着力堵塞监督管理漏洞,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和隐患排查体系建设,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夯实安全基础,对林业行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督导各单位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时排查和整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有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确保林业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安稳定。

三、工作安排

(一)一季度主要任务

1.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决策部署,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落实书记在省安委会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对全省安全生产“五化”工作安排部署和省安委办主任李中新在全省安全防范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指示精神,加强对林业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在疫情防控期间复工生产的安全生产监管。

3.做好全国“两会”期间的安全生产管控,督促各企业做好“两会”期间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工作,制定2021年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4.压实党政领导、部门监管和企业主体三方责任,制定林业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单位、工作措施、完成时限和成果形式,确保各项工作可量化、可操作、可检查、可考核,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5.督促林业行业领域企业制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清单,督导企业建立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隐患排查、风险防控、日常检查到位。

6.在去年建立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清单的基础上,及时整改存量隐患,并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及时动态更新“2张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完成时限。

7.制定作战图集。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主线,制定《安全生产工作作战图集》,内容涵盖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2个专题和消防专项领域方面内容,以图表的形式逐项注明具体工作、推进措施、进展情况、成果形式、责任部门等。

8.制定工作流程图。制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办理和事故调查等流程图,督促涉林企业制定安全操作流程图、隐患排查治理流程图和应对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图等。

9.严格落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国务院安委会会议精神和规范要求以及省安委会工作部署,对照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和工作清单内容制定安全责任手册,制定林业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手册和林业部门安全监管手册。

10.督促、指导本行业领域企业制定《企业安全管理手册》、《岗位安全操作手册》,做到一册在手、随用随查,确保安全操作,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发生。针对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不清、不全、不到位等问题,制定《风险因素辨识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工作手册》,定期按册排查。针对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难的问题,制定《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手册》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手册》,全面落实企业负责人、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主体责任,有效、及时处置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11.制定全市林业行业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方案,加强林业行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构建全覆盖、立体式的警示宣传教育体系。

12.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层级响应的原则,加强应急指挥机制建设,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建立林业抗旱、洪涝灾害、冰雪灾害、森林火灾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高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的应急处置能力。

(二)二季度主要任务

1.督导检查各国有林场、涉林企业等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五化”工作活动的开展情况,加强各涉林企业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的安全检查,做好“清明节”期间安全生产和森林防火工作。

2.严格落实“三个必须”要求,依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印发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工》(安委〔2020〕10号)和省安委会即将印发的安委会成员单位任务分工,制定林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

3.完善风险管控机制,推动企业制定分级标准,建立评估管控责任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推动企业健全自查、自改、自报隐患制度。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制定和落实管控措施。

4.制定地震、洪涝灾害、森林防火、冰雪灾害等公共安全应急手册。

5.根据上级要求和统一部署,结合林业实际制定2021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围绕主题,认真做好全市林业系统“安全生产月”、“白山松水安全行”、“安康杯”竞赛等活动。

6.继续深化“五个一”工程,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作,督促企业量身定制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责任清单和从业人员安全操作责任清单,落实定期报告和考核制度。

7.按照省林草局和市安委会的部署要求,针对生产事故易发环节组织开展防汛、应急逃生、消防灭火、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活动。

8.加强造林、抚育、植树作业安全监管,统一组织,加强作业施工区检查指导、确保人员安全。

(三)三季度主要任务

1.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贯,扎实推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五进”。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微博、公共平台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强化安全生产科普和警示教育宣传。

2.加强安全生产业务培训。聘请相关专家开展安全生产专题培训,提高行业监督管理专业化水平,切实督促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督促企业员工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3.根据汛期、雨季、高温天气的特点,做好夏季安全生产防范工作,加强安全风险研判,有针对性开展督导检查、安全生产自查自纠活动、汛期安全生产检查活动。

4.开展消防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改,防止发生火灾、触电、燃气爆炸、煤气中毒等事故。推进打通消防生命通道综合治理。结合林区实际,指导各单位实行“一区一策”治理,分类分批完成督办整改,整改完成率达到75%,对落实情况开展督导检查。

5.修订和完善安全生产预案内容,针对生产事故易发环节组织开展应急逃生、消防灭火、防汛、冰雪灾害等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活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和森林防火演练,做好秋季森林防火的准备工作。

6.按照危险化学品贮存和使用要求,落实管理制度,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加强涉林危险化学品管控。组织排查林业行业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督促涉林企业严格落实防冻、防凝、防火、防爆、防泄漏等安全措施,搞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废弃处置等环节监管。

7.加强对林业重点旅游景区的安全监管,督促涉林景区强化对危险地段、餐饮游乐场所、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购物场所以及宾馆、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治理,切实排除各类旅游安全隐患,确保森林旅游安全。

8.加强对林木产品和其他野生植物采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安全生产监管。

(四)四季度主要任务

1.做好国庆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及节假日值班安排工作,对各单位安全生产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2.强化应急体系建设。推进“专兼结合、一队多能”的综合性应急队伍建设,依托森林消防专业队优势救援力量,发挥林业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通信等装备配备和物资储备。

3.深入开展森林防火的各项工作。

4.做好进入冬季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督促各单位严格落实生产作业操作规程、制度措施。加强对森林防火、林区道路、职工住宅小区消防、森林旅游、木材采伐作业(针叶林)、营造林等安全风险排查。加强木材采运、木材初加工安全监管,确保施工作业人员安全。

5.抓好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防止车辆带病上路,严厉查处无证驾驶、超速超载、酒后和疲劳驾驶,以及非法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等违法行为,严禁非法载人、超限运输、无牌无证上路行驶、私自改装等违规违章行为,确保交通运输安全。

6.做好年终工作总结和年度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评工作,当年材料整理归档。

以上工作内容,市林业局每季度将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组织不少于5次督导检查,并将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保障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责任要求,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强化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全力抓好全年安全生产各项工作。

(二)精心部署、提早安排

各单位要严格落实省、市工作部署,制定本单位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对全年安全生产工作提前部署,制定各项工作措施,有效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生产作业计划范文第4篇

这次全县计划生育工作暨农业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明确我县人口计生工作形势,统一思想,强化措施,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目标。与此同时,今年出现的旱情,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秋、冬季农业生产,努力抓好晚秋和小春生产,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确保全年工作目标的实现。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工作。版权所有

第一个问题: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我讲三点。

一、肯定成绩,增强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的信心

今年以来,我县人口计生工作紧紧围绕“12345”的工作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2005年10月1日至今年8月31日,全县共上报出生人口(含漏统)4184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63人,下降3.75个千分点;
政策内生育人数为3862人,政策生育率为92.03%;
全县共落实各种计划生育节育手术4962例,比去年同期增加353例,增长率为5.95%,其中男扎114例、女扎17例,安环4724例,皮埋107例;
补救手术1093例,其中人流640例,引产453例;
取环228例。出生人口率、政策性生育率等主要指标均低于市平均水平,基本稳定了低生育水平。

(二)村民自治试点成功。今年7—8月,我县在社坛镇永兴村开展了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取得了实效,为全面推广作出了探索,提供了样板和经验。

(三)奖励扶助全面落实。今年享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的共计2022人,比去年新增奖扶对象699人,兑现奖扶资金约300万余元。

(四)“关爱女孩”工作有序推进。今年县政府出台了独生女优惠政策。今年享受“独生子女升大学加5分”政策的达150多人,县内独生子女升高中加分的有560多人。县计生委还组织县计生协会启动了独生女升大学助学工程,在计生战线募集助学金4200元,县计生委对贫困独女大学生开展“四个”帮扶活动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相继被《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中国人口报》及《重庆人口》等连续报道和介绍推广。

(五)流动人口管理得以加强。各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认真履职,提高了管理服务水平。全县全年共约流出人口80500人,其中,育龄妇女38800人,服务率为85%;
共流入人口约3100人,育龄妇女近1400人,服务率为91%。

(六)“惠民计划”任务超额完成。我县被列为全市“惠民计划”六个项目区县。今年6月以来,我县正式启动项目工程,至9月15日全面结束。全县共免费检查育龄妇女72968人,比市下达任务多完成约3万人,并保证了服务的技术质量。项目工程得到市惠民办检查组的一致好评。

(七)干部培训得以强化。分期分批对全县计生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了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今年4月,对全县各乡镇计生统计干部培训96人次;
7月,针对乡镇机改实际,分三期对全县300多名计生工作人员进行了全系统培训;
9月,对31个乡镇人口信息平台的操作人员又进行了专用软件培训。

这些成绩的取得,给我们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增强了信心,也使我们看到了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良好态势。

二、正视问题,坚定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的决心

当前我县人口计生工作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一些乡镇领导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一些乡镇党政一把手对计生工作主动过问的少了,研究谋划的少了,督促落实的少了,工作显得被动。

(二)工作措施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乡镇虽然出台了人口计生工作文件,但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另外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奖惩制约,检查督促不落实。

(三)队伍不稳,基础工作滑坡。在乡镇机改中,一些计生工作骨干变动频繁,再加之一些同志不爱钻研业务,导致一些乡镇统计数据不准确、各种台账不相符、执法程序不规范、档案资料不健全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票据不规范,经费管理混乱。一是票据管理和使用不合法,有的乡镇用其它收据甚至打白条收取社会抚养费。二是有的乡镇挪用、挤占上级下拨的计生事业经费,用于其它开支,使乡镇计生办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以致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三是少数乡镇计生经费开支范围不合理,没有严格按规定用于人口和计生工作,有的用于租车、招待、送礼、滥发补贴等,擅自扩大开支范围,使本已有限的计生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四是社会抚养费征收不按标准,有的甚至把征收任务分解到计生办和村,并与村干部报酬挂钩,这必然容易滋生腐败和违规违纪行为。

(五)部门配合乏力,综合治理不够。应当说,绝大多数乡镇和部门对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是比较重视并积极参与的,但也有少数部门支持配合不力,不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个别部门“一证先行、无证否办”制度执行不好,给计生管理带来困难。在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机制方面,少数部门借口经济困难,编出种种理由加以推诿,不制定和落实优先优惠政策。在治理性别比方面,有的医疗卫生机构思想上还不够重视,制度执行得不好,主动性差。农村个体行医人员私自接生、安取环、用b超非法进行胎儿鉴定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对我县人口计生工作的健康发展负面影响很大,如不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势必影响今年责任目标的完成。各乡镇、县级部门务必下定决心,克服存在的问题,强化领导、落实责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扎实抓好整改,才能确保我县人口计生事业顺利、健康向前发展。

三、狠抓落实,保证完成人口计生工作目标任务

面对困难和问题,全县上下要变压力为动力,努力开拓创新,奋力克难攻坚,切实把人口和计生工作抓紧抓好抓落实。

(一)全面推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广大村民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实行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是加快实现人口计生工作“三个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有效措施。因此,必须把这项工作予以推广抓落实。

今年8月,我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已在社坛镇永兴村试点结束,成效较为明显。县计生委、社坛镇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素材,汇编了资料,为在全县全面推广提供了直接的样板、经验和规范。这次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各乡镇计生办主任在今日下午准时参加全县村民自治现场观摩学习暨推广大会。希望同志们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按照丰委[2006]25号文件的统一部署,借鉴社坛镇永兴村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精心筹划,按程序讲质量,用一个月时间在全县全面推行计生村民自治工作。

(二)再接再厉,抓好以下工作。

1、下力气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首要的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必须坚持现行的生育政策不动摇。一是要继续深化部门协同配合,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氛围。计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和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要让富有吸引力的优惠、优待政策的实施,使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计生优惠、优待政策带来的特殊利益,进而增强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法院要加大计生执法力度,积极配合计生部门破解行政执法中的“三难”问题,重点解决政策外超生“钉子户”执行难的问题,力争收到执行一户、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二是各乡镇在实际工作中,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围绕“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总体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在强化思想教育这个群众工作的“法宝”的同时,制定和落实各项灵活多样的工作措施,扎实开展人口数量的控制工作。

2、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要全面落实乡镇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半年报告单制度;
县计生委要认真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县内外信息大普查活动,做好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要加强乡镇间流动人口的协调管理,强化部门协作,建立流动人口部门互信互助互享的机制,县计生委要组织有关人员进一步认真研究和探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以现居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

3、切实加强社会抚养费的管理。对社会抚养费的管理问题,尽管每次会议都要强调,但仍然问题不少。因此,有必要再次强调“四不准”,即不准用白条和非专用发票收取社会抚养费;
不准座支;
不准挪用作与计生工作无关的开支;
不准不按规定乱收。

4、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目前,各乡镇应将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把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中去统筹、去考量、去实施。要加强服务站建设。县、乡镇服务站是给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主阵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建有县生殖健康中心1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30个,太平坝乡也在乡卫生院设置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科。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站为中心、以乡镇站为服务网点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遗憾的是尚有两个乡镇服务站无房屋,换句话说,还有两个镇服务站是有其名无其实。希望两镇高度重视,认真解决。要狠抓服务质量。我们每个技术服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服务态度和蔼可亲,技术能力精益求精,保证在技术服务中不给育龄群众留下后遗症,进一步塑造质量计生、奉献计生、微笑计生的良好形象。

5、综合治理,促进人口性别比趋向合理。要始终坚持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两手抓”,即一手抓关爱女孩行动,一手抓监管督查。县计生委要组织协调各部门在原有落实关爱女孩行动的一系列优惠优待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关爱女孩行动的优惠优待政策,通过范围的扩展和增大优惠、优待的力度,在社会上尽快形成有利于女孩及计划生育女儿户的舆论氛围和政策导向,真正促进群众从内心深处认同“生男生女一个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型生育文化观念,自觉落实“生儿育女顺其自然”的新行动。

要加强工作配合。县计生委、卫生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努力形成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合力。要加强考核督促。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要把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落实情况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考核领导重视、宣传教育、利益导向、惩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手术,孕情随访、统计监测等方面的情况。各乡镇、部门要将本地、本部门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进展情况列为年度工作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县人口计生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乡镇、部门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认真解决。

(三)查漏补缺,迎接市县检查验收。

一年一度的市、县人口计生工作的检查验收,将在11月份进行。各乡镇要做好工作,迎接市、县的检查考核,要对照目标任务,进行查漏补缺,增添措施,开展整改。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当前正处于乡镇换届时期,对乡镇领导干部换届工作的考核考察,除了经济发展等综合指标外,还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进行考核。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不力导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重退步滑坡,其检查验收问题大的,不管其他工作成绩怎么突出,也要坚决逗硬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凡被否决的乡镇按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不得提拔和调动。总而言之要借助迎检工作的契机,把计生工作进一步抓扎实,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的计生责任目标任务。

同志们,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如何,领导是极其关键的因素。只有领导到位,才能真正做到重视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否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各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坚决落实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继续坚持把人口计生工作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继续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细化强化责任,稳定计生干部,加强统计、信息、账簿等基础工作,确保人口计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个问题: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工作,我讲五点

一、抓住关键时期,大战晚秋生产

今年出现的旱情,历史罕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导致全县粮食生产呈现严峻减产形势。目前,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是:大春粮食减产已成定局,晚秋生产也受到较大影响。大力抓好晚秋冬季农业生产,已成为灾后生产自救、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口粮短缺压力、弥补灾害损失最有效、最可行的措施。务请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抓小春、大办油菜”的号召,把秋冬季农业生产作为今年抗旱救灾的最后一道防线来抓,以帮助农民群众弥补旱灾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今年,长时间的严重干旱,既对再生稻的发芽极为不利,又影响了晚秋作物的及时播种,晚秋生产呈现出开局不顺的局面。但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采取科学措施,推广先进技术,我们仍能打好晚秋生产这场攻坚战。近一个多月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克服重重困难,打好了抢播、抢栽晚秋作物的第一仗。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晚秋作物在土面积达到16.2万亩,从表面上看,这16.2万亩的面积比计划的20万亩有所减少,但实事求是讲,这个成绩也是来之不易的。它是在因特大旱灾使全县再生稻保收面积较计划锐减4.5万亩的严峻形势下,通过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冒酷暑、战高温、抗干旱、抢播栽,千方百计扩大其他晚秋作物播种面积才得以实现的。如果将再生稻的锐减情况视为不可抗御的自然灾害所致的话,与去年同口径相比,播种面积应该是增加了3.1万亩。这表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打好晚秋生产这场攻坚战。

那么,怎样抓好晚秋生产呢?从全县来讲,主要是抓好以秋洋芋、秋菜为重点的田间管理。秋洋芋是我县晚秋作物的重头戏,它适应面广、商品率高,是增产增收的好项目,尤其这几年我县大面积推广成功的新品种,脱毒种薯及稻草覆盖栽培等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秋洋芋生产的综合效益。今年,县里在救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30万元直接补贴秋洋芋种薯,不少乡镇还相应配套了资金,对今年的秋洋芋种植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此外,秋菜、秋荞、再生稻等也都是我县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的晚秋作物,各乡镇要抓好配套技术的落实,努力提高种植效益。

二、早谋划早安排,争取明年小春生产开门红

小春是全年的第一季庄稼,是我县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小春生产,对于掌握全年生产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县通过调整小春粮油品种和品质结构,主动调减部分劣质小麦面积,扩大优质小麦、杂粮和油菜种植面积,使小春种植效益得到了一定提高,大大地激发了农民种植小春作物的积极性。特别是优质油菜,在小春生产中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根据调查分析,按照我县目前亩产113公斤的油菜生产水平,生产每公斤油菜籽的成本为1.80元左右,而目前我县油菜籽的市场交易价格却为每公斤2.50元左右,由此推论,只要抓好良种、良法和市场开拓,农民种植1亩优质油菜便可以获得80元左右的经济收入,这在小春作物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正因为如此,市政府发出了大灾之后,“大抓小春,大办油菜”的号召,各乡镇务必高度重视,努力做到旱研究、早准备、早落实。

我县2007年小春生产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是:进一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改革耕作制度,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生产效益。以突出抓好优质油菜开发为突破口,通过推广以免耕和秸秆还田为核心的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两冬”开发。全县计划小春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到37.3万亩(比去年扩大3.775万亩,增加11.3%),总产达到6.622万吨(比去年增加6702吨,增加11.3%);
油菜面积达到11.5万亩(比去年扩大1.5万亩,增加15%),总产达到1.3万吨(比去年增加1624吨,增14.3%)。

要完成上述目标,必须着力于“两抓”:一是抓好全县5万亩“两冬”(冬闲田、冬闲土)开发,扩大小春粮油播种面积;
二是抓好科技增产促收,切实提高小春生产的科技水平。

我县小春作物的整体效益不及大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植小春作物的积极性,而加工流通的滞后,更是制约我县小春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各乡镇要加强产销衔接,重视产后加工,以提高小春作物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瞄准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适合市场销路的品种。同时加强市场供求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提供给农民。二是要以实施“优质粮食百万工程”为抓手,加强基地建设,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帮助农民、企业搞好对接,积极推进“订单”农业。三是要狠抓产后加工这一薄弱环节,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力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发展加工企业,改进加工设备,加快传统粮食加工业的改造提升,做大做强粮油加工企业。四是要大力发展各种产销协会、合作组织,对于能够搞活流通、增加效益的营销大户和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等,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扶持。

三、切实抓好柑橘和蔬菜恢复生产的各项工作

在柑橘方面:要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保产、提质、复壮为中心,为恢复柑橘的树势、恢复柑橘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恢复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加强肥水管理防裂果、促秋梢;
二是及时处理干枯枝,防治真菌病危害主枝主干;
三是大旱防大涝,加强果园排水;
四是及时抹除秋花,保障明年营养积累;
五是认真搞好冬季清园,杀灭越冬害虫;
六是加强明年春季管理。

在蔬菜方面:要抓好晚秋蔬菜生产,以确保市场供应,弥补菜农灾害损失,增加收入。各乡镇应高度重视,从确保农民收入不减的全局考虑,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榨菜育苗工作,保证全年蔬菜面积有较大突破;
二是抓好瓢白、黄秧白、萝卜菜、波菜、冬旱菜播种;
三是管好水腾菜、红苕尖、南瓜等在土菜;
四是整好土地,建好苗床,做好2007年早春菜的温室育苗工作。

四、切实抓好秋季农村灭鼠工作

我县山地多,旱地面积大,生态环境复杂,大旱之后鼠害将更加严重,极易引发流行性疫病。为了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秋季农村灭鼠工作的重要性。

县政府成立了全县秋季灭鼠工作领导小组,由杜海波同志任组长,县农办、监察局、财政局、农业局、县委督查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本项工作的组织指挥和督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各乡镇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建立规范化毒饵供应推广站,落实人员职责,负责本项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制定秋季农村灭鼠工作措施和实施方案,搞好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工作,广泛宣传鼠害的严重性和科学灭鼠的好处,积极动员全民参与灭鼠行动。本次灭鼠经费实行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县财政统筹解决5万元,主要用于县级培训和督查;
各乡镇财政解决一定的经费,主要用于购买鼠药;
农民自筹一部分,主要提供饵料(小麦为主)。

据农业部监测,2005年农田鼠害和农舍鼠害密度已分别上升为5-14.7%和2.9-7.8%。随着鼠害密度的增加,全县2005年度农田鼠害面积超过43万亩,粮食损失达2322吨以上。各乡镇要高度认识灭鼠工作的重要性,周密部署,抓紧抓好。为确保今年秋季统一农村灭鼠活动取得实效,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建立通报制度。

目前正是晚秋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时节,明年小春生产已经临近,希望各乡镇早谋划、早宣传、早布置、早行动,振奋精神、集中精力、精心组织,不失时机抓好秋冬季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工作环节,弥补特大干旱带来的损失,争取实现2007年农业生产的开门红。

五、狠抓落实,恢复渔业生产版权所有

今年,全县损失水产品200多吨,因池埂、进排水渠干裂、变形导致养殖设施直接经济损失50多万元,给后期和明年渔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渔业生产恢复时间已非常紧迫,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组织好苗种的调剂,要加强信息沟通,相互调剂鱼苗。渔业技术部门应加强引导和技术指导,保障灾后鱼苗的正常供给,以便及时恢复生产。同时,应加强技术指导,做到科学投放苗种和养殖。

为确保灾后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保护养殖渔民的合法权益,行业主管部门要大力开展渔业执法。开展渔用物资质量检查,重点是鱼种、鱼药、鱼饲料的专项治理,防止大旱之后假伪劣鱼种、鱼药、鱼饲料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第三个问题:关于森林防火工作。

自7月5日以来,我县连晴高温干旱,林内植枯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加之部分乡镇农事用火等火源管理出现疏漏,致使山火时有发生。县森林防火办接警21次,发生火灾2次。特别是9月23日16时,三建乡、南天湖镇接壤地段发生森林火灾,历时17小时,于24日上午9时扑灭,森林火灾火场总面积400亩,受害森林面积300亩。当前,森林火灾的发生虽有气候异常的客观原因,但也暴露出一些地方火源管理不严、制度不落实的问题。特别是今年乡镇党政领导将集中换届,更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经受住考验。我们决不能有半点麻痹松懈,对不利气候带来的严峻形势要有清醒认识,对野外火源增多带来的火险隐患要引起足够重视。

国庆节和中秋节即将来临,特别是干旱没有得到真正缓解,森林防火形势还异常严峻,我们必须按照求真务实的精神,提前部署,在国庆节期间要坚决杜绝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减少一般森林火灾和森林火警发生。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五落实”。

第一,在宣传教育上抓落实,坚决消除盲区死角。森林防火工作的首要环节就是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消防意识,做到家喻户晓,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根本。各乡镇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宣传渠道,使森林防火宣传“进学校、进林区、进农户”。特别要加强安全防范、安全处置森林火灾和森林火灾典型案例的宣传,提高林区群众自我保护生命安全和自救的能力,切实提高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的实效。

第二,在排查隐患上抓落实,坚决做到隐患必除。县乡两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分头带领工作组深入一线检查,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关口前移,狠抓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对发现的火灾隐患,要依法责令立即纠正和整改。因整改不力引发火灾的,要从严处理。要对辖区内重点火险区进行分类排查,制定限期治理的规划、目标和措施,特别是烟花爆竹限放的区域,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第三,在火源管理上抓落实,认真落实防范措施。森林火灾99%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只有落实防范措施,坚决管住火源,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火灾的发生。林区各单位都要严格落实有关规章制度,严控火源。遇高火险天气,要及时令,划定区,严禁一切野外用火。严格执行生产用火审批制度,经过批准的野外生产用火,要逐一落实责任和防范措施,严格按照规程组织实施,严防失火。国庆节期间,野外活动的人员将增多,要增派人员对重点地段、重点林区进行重点防范,严防死守,确保万无一失。一旦发生火灾,要从快查处火案,从严打击肇事者。

第四,在科学扑救上抓落实,坚决避免人员伤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第一要务认真抓好抓实。要认真贯彻市政府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要求,完善扑火预案,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要加大防火培训力度,特别要按照防火先训“长”,扑火先训“将”的要求,加强对乡镇长、村主任、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扑火队长和扑火队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安全扑火的基本战术、火场组织指挥要领,防止盲目指挥、盲目扑火引发人员伤亡。从现在起,各级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队要进入临战状态,集中整训,一有火情,立刻出击,真正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生产作业计划范文第5篇

20XX年,林业局坚持以完善林业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为重点,以强化野外火源管理为核心,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防灭结合”的方针,从去年11月份进入森林防火期以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活动,强化管理,落实责任,严格督查,依法治火,共出动警力960多人(次),侦破查处火警案件2起,今春,共消除火灾隐患118例,共组织打火160多次,依法惩处违法纵火者11人(次),有效预防了严重毁林案件和森林火灾的发生,连续20年保持了无重大森林火灾。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

针对特殊的气候条件和森林防火形势,三月份,召开了全县春季护林防火工作广播电视会议,县护林防火指挥部多次下发紧急通知,对全县护林防火工作特别是重点时期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组织人员深入重点火险区督促检查,全县各级克服麻痹思想,保持高度警惕,积极开展预防工作,赢得了工作主动权。局里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森林公安局长任副组长,国营林场场长为成员的林业系统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设办公室,昼夜值班。每天确定一名值班领导带班负责全县护林防火工作。各林场把森林防火工作当作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了“领导、认识、人员、责任、措施”五到位。为此,各林场也相应成立了以林场场长为组长的护林防火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组建灭火队。石桥林场联合乡镇、村组成立了护林防火领导小组,组建森林消防队一支50人,村组打火队7支200人。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范意识

为了提高全民森林防火安全生产意识,严格控制火源,消除火灾隐患,杜绝一切野外用火,我们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森林防火的第一道工序和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常抓不懈。在春季森林火灾高发期间,通过利用宣传车、印发防火宣传资料、制作防火宣传碑(牌)、制作VCD光盘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共印发防火宣传资料1.2万份,张贴标语200条,制作防火警示牌8块,开展防火专题讲座2次,参加人员200多人(次),出动宣传车40多辆(次),营造了浓厚的防火氛围,增强了全民防火意识。部分乡镇、中小学校和林场围绕森林防火,开展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宣传活动。得到了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帮助.

三、强化火源管理,严管野外用火

我局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以火源管理为中心的防扑制度和措施,不断强化依法治火力度,在林区内形成了群防群治、专群结合、以群为主的预防体系。在春节、春分、清明等易发森林火灾的高火险时期和重大节假日,相关乡镇和林业部门能够及时组织人员对重点部位进行重点设防,加大野外违章用火

查处力度,组织专门人员巡山护林,组织群众及时清除退耕林地内的杂草、枯枝和落叶,减少了林间可燃物,把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对扑火队员及时调整,对扑火预案及时修订,切实加强了各类森林消防队的业务训练和安全补救常识的培训教育,充分备战,高度戒备,快速出击,努力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

四、恨抓依法治火,严厉惩处违法纵火人员。

从去年10月份开始,县森林公安分局组织公安干警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为主要内容的严打整治活动,每天派人进山值班巡逻,共出动警力1000多人(次),侦破查处火警案件5起,依法惩处违法纵火者12人(次),起到了一定的震慑教育作用。

五、严明组织纪律,完善火灾报告制度

为实现无森林火灾的奋斗目标,保持信息畅通,各林场严明组织纪律,加强值班调度工作,坚持24小时有人值班制度,防火紧要期和重点时段,由分管领导带班,及时、准确反映情况,严禁出现脱岗、漏岗问题。各单位将全天候值班制度作为一项铁的纪律,严格督查落实,及时通报反馈,并完善了火灾报告制度,纠正了各种不良行为,确保了防扑信息上传下达,下情上报的畅通。

六、加大检查力度,督促护林防火工作

为了抓好防火监督检查,我们经常组织人员在冬春防火关键季节,深入乡镇、林场开展例行检查,查护林防火人员到位、通讯设备畅通、制度健全等情况,各林场也加大监督检查职责,主要领导身体力行,深入实际,贴近群众,适时组织森林防火安全大检查,并实行“谁负责、谁检查、谁签字、责任到人”的监督检查制度。各林场通过检查防扑人员是否坚守岗位,野外火源管理措施是否落实,扑火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扑火机具是否完好无损等内容,剖析存在的问题及根源,理清思路和对策及时调整工作部署,使林业安全生产工作上了新台阶。

推荐访问:作业 计划 生产 生产作业计划【五篇】 生产作业计划(精选5篇) 生产作业计划表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