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五篇】(完整)

时间:2023-06-27 17: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关键词:教育结构;国民经济;线性回归一、变量与数据的选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产出主要取决于资本存量,劳动力和技术水平。而这三者都与人口及其素质有很大关系。人均国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五篇】

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结构;
国民经济;
线性回归

一、变量与数据的选取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产出主要取决于资本存量,劳动力和技术水平。而这三者都与人口及其素质有很大关系。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综合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它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可以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教育结构的则可用各层次学校的的在校生人数来描述。所以,我选用普通本、专科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及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为解释变量。

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大专院校分布极为不均,东西部生产力差异巨大,而且人口流动相当迅速,采用截面数据已不能够说明不同的教育程度即教育结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因此,我选取了从1985年至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85年以前由于改革力度较大,故不宜采用。所用数据均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模型设定

可把该模型设定为双对数模型,β系数为受教育程度不同规模对人均GDP的弹性。经济意义仍然成立。因此,可设定模型为:lnY=β0+β1ln X1+β2ln X2 +β3lnX3+μ

其中:

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X1: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

X2: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人数

X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

三、模型检验与修正

(1)协整检验

对lnY,ln X1,ln X2 ,lnX3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它们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且,lnY,lnX2是二阶单整序列,ln X1,ln X3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

用OLS方法得到估计的回归模型为:

logY=-10.04816+ 0.127732log X1+ 2.302361logX2 +0.431924logX3 +e对残差项e进行ADF检验

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分别为-3.752946,-2.998064,-2.638752,t检验统计量值-4.079661小于相应临界值,残差e不存在单位根,从而表明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关系。所以,模型设定应是正确的。

(2)异方差ARCH检验

(n-1)R2 = 0.470381,在a=0.05下,查卡方分布表的临界值χ20.05 (1)=3.8415,

(n -1)R2

(3)自相关检验及修正

对样本为25,三个解释变量模型,5%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可知,dl=1.123,du=1.654,模型DW=1.367896

采用广义差分法对自相关进行修正。得到回归结果为:

经过广义差分法修正后,DW值有所提高,自相关得到一定消弱

现在样本为24个,dl=1.013,du=1.775,DW=1.676698

采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进行修正。

经过三次迭代后,得到回归方程为:

四、模型分析与建议

从模型方程中可看出:

首先,模型的可决系数,修正可决系数及F值都很高。这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效果不错,即各层次学校在校生人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联合影响是显著的。

其次,X1 X2 X3的系数均为正,且t值都较为显著,即各个不同层次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有一定的贡献。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2.106119,说明中等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规模效应。普通本专科教育的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0.419733l,说明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普通中学的教育规模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为0.360592,这与人们的普遍认知是一致的。

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的变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弹性最大,而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规模的变化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的变化弹性均很小,这与西方一些国家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德国的发展经验是一致的。因此,国家应当大力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升到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这样才能更大的促进GDP的增长。此外,模型还表明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明显不足,这说明高等教育的成果并未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国家应当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以期使高等教育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府教育投资 经济增长 贡献率

一、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概述

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经济增长是指经济的人均产出或收入增加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教育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中一个重要的服务部门,它的发展本质上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政府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政府教育投资现状

表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版。

政府教育投资是政府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投资中用于教育的那一部分。政府教育投资总量主要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投资和预算外教育经费投入两部分。在此,我们采用我国1978年至2010年的数据,发现,自1978年起,我国政府教育投资总量的绝对值不断增加,2010年政府教育投资总量达到13490亿元,是1978年76亿元的177.5倍,这个增长率是相当大的。而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总额2010年的值与1978年的值相比分别增长了110.15倍和80.10倍,尽管二者的增速很快,但是仍然低于政府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政府教育投资不仅其绝对量有明显的增长,而且政府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在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国家财政支出和政府教育投资的绝对值也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政府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一直不断增加,但是,政府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却是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

(二)政府教育投资与我国GDP总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与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以国家统计局的1978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政府教育投资与GDP总量之间进行的简单相关分析表明,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99,显然,政府教育投资与GDP总量之间确实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依存联系。图1显示的政府教育投资与GDP总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散点图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图1 1978~2010年我国政府教育投资与GDP关系的散点图

进一步,本文以1978-2010年之间GDP和政府教育投资(用EDU表示)为研究对象,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由输出结果得到的拟合方程如下:

GDP=30.80EDU+15474.99

(4.42) (36.89)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98,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的比较好。系数显著性检验:对于β1而言,t统计量为4.42;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33-2=31下,得临界值t(0.025)=2.04,t>t(0.025),拒绝原假设H0:β1=0,即接受β1=14.35,表明政府教育投资对GDP增长有比较显著的影响。由DW=0.16,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查Durbin-Watson表,n=33,k(解释变量个数)=1,得下限临界值dL=1.38,上限临界值dU=1.51,因为DW统计量为0.16

图2 GDP对政府教育投资简单线性回归的残差趋势图

图2是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下GDP对政府教育投资回归的残差趋势图。图2结果显示,其残差项的估计值是相继若干个负的以后跟着相继若干个正的,表明回归模型的残差确实存在着高度的正自相关,这也与DW检验的结果一致。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政府教育投资与GDP之间存在的内在依存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回归关系,因而不能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来揭示政府教育投资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

因此,我们对其进行自相关的修正方法,我们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因此,我们选用修正的模型:

lnGDP=0.20+0.53lnEDU

(5.50) (8.27) R2=0.51

该模型是消除了自相关后的模型,它表明政府教育投资每增加1%,GDP平均增长0.53%。通过检验可以看出,该模型每个参数都是显著的。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教育投资与GDP总量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依存关系,下面将用Granger Causality因果关系检验法来考查政府教育投资与GDP总量之间的关系。表3的结果表明,对于“GDP变化不是引起政府教育投资变化的原因”这一假设检验,其F统计值足够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有理由拒绝“GDP变化不是引起政府教育投资变化的原因”这一原假设。对于“政府教育投资变化不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这一假设检验,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我们也有理由拒绝“政府教育投资变化不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这一原假设。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政府教育投资与GDP总量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即GDP变化是引起政府教育投资变化的原因,同时,政府教育投资变化也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

表3 Granger Causality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三、结论

(一)我国政府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存在非线性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对我国政府教育投资和GDP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政府教育投资的增长会引起GDP的增长,而且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

(二)我国政府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可以明确地得出,我国政府教育投资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稳定地存在着互动的均衡关系,政府教育投资的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波动总是高度密切相关的。政府教育投资的增长能够带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能带来政府教育投资的增长。

(三)我国政府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较低

我国政府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为2.37%,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6%左右,很显然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多。政府教育投资作为国内教育投资的主渠道,在全国教育投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想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要想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政府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

(四)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综合前面三条结论,我国政府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但是其投资量和投资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目前我国政府教育经费面临的压力已非常大,仅靠单纯的政府财政支出已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我国急需通过改革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融资体制从质上和量上来对其进行优化,教育投融资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财政性教育支出的视角[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12月,13(6).

[2]范柏乃,来雄翔.中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7月,35(4).

[3]黄晗,冯烽.我国政府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8).

[4]姚益龙,刘晋华,谢中秋.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中美比较研究――给予Feder模型的实证检验[J].学术研究,2011(12).

[5]夏杰长.中国教育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的实证分析及其财政政策选择[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2(9).

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
教育装备 科学管理 管理部门 管理经验 管理工作 装备管理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科学研讨会

1经验与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的袁正光教授在“百家讲坛”的一次讲演中说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凭经验发明的,这些发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生产经验。而人类近一二百年甚至近几十年的科学技术发展,使这些发明产生了根本性和翻天覆地的变化。”袁教授的这段话使人想到中国的火药发明。西方国家向中国学习火药的制作,但是他们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威力更大的各种火药和洋枪洋炮。清朝的咸丰年间,英法联军就是用这些洋枪洋炮,只调动数干人,就2次从天津登陆并一路打到北京,如入无人之境,还火烧了圆明园、颐和园、香山。这是经验败于科学的典型案例。

教育装备管理也是如此,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管理上而不是上升到科学管理的层面,则永远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教育装备管理功能将逐渐被削弱,装备管理部门将逐渐被取缔,教育装备人将逐渐被分化。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

2从经验到科学

从经验发展到科学的过程,是知识量化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是从经验实践到科学研究的过程。经验知识属于感性知识,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知识结构是劣构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这种知识的传递往往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且需要漫长的时间。而科学知识属于理性知识,具有显性知识的特点,知识结构是良构的、结构化的。这种知识的传递则是通过书籍阅读和教师讲授的方式就可以完成。一个人如果具有大量的经验,则表现为高超的技能,是个“大工匠”;
而如果他掌握了科学,就表现为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成为一个研究者、智者、学者。

教育装备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必须经历一个管理知识量化的过程,使得管理工作成为可测量、可预测、可重复、可控制的科学管理过程。为此,就必须将管理学、运筹学、人机学、认知科学以及信息、系统、控制等理论和方法引入教育装备管理,使其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3教育装备管理的科学化

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目标是发挥装备的使用效能,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加教育效益。而教育装备科学管理的过程包括装备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装备论证、招标采购、日常维护、科学使用、绩效评价以及退役处理等。这些工作都是为实现上述目标而进行的。例如:需求分析阶段可以采用相关性分析;
系统设计阶段则应全面考虑人、机、环境的和谐搭配;
装备论证需要对装备教学的适应性与非适应性进行全面讨论;
招标采购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
日常维护包括设备验收、登记入册、校验维修、折旧更新等一系列工作;
科学使用是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装备效能;
绩效评价工作反映出“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这一思想。笔者近期在本刊连续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如:总137期《用层次分析(ahp)法研究中小学实验室的评估指标体系》、总l41期《用网络技术求解教育装备用户周期费用的最小值问题》、总143期《马尔可夫分析在达标评价预测上的应用》、总l45期《教育装备管理中主成分分析前的数据预处理》、总l47期《主成分分析在教育装备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的应用》、总149期《也谈教育装备的成本一效益研究》、总l68期《数据包络分析在教育装备成本一效益研究上的应用》、总171期《教室用电子白板尺寸的人机因素分析》等),都是通过实例,引用数据,运用数学来具体说明这些科学管理的过程与方法。

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因子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29-0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地区以及各省市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却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国家对各地区教育方面财政性投入的差别。第二,各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三,各地区居民的教育消费投入的差别。本文尝试通过相关分析法,分析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上述三个方面的相关性强弱,从而发现其规律性,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科学的建议。下文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出综合因子得分以近似的代表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然后再与上述三个方面的具体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通过计算得出结论,进行科学的评价以及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1.指标体系构建

在此,从高等教育的三个方面:学校情况、学生情况和教师情况选取了8个指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定量筛选方法中的极大不相关法与选取典型指标法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得到X1~X8这8项指标:X1:各地区普通高校总数;
X2:每十万人口高校在校生数;
X3:高等学校招生总数;
X4: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
X5: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
X6:高等学校教职工总数;
X7: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总数;
X8:高等学校师生比。本文以我国31个省市作为样本,选用上述8个评价指标。则评价样本矩阵为[Xij]31×8,下面结果都是根据SPSS13.0计算完成的。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就是用少数几个彼此不相关的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过程运用的是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的影响,本文采用T分数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次对标准化指标体系X(i=1,2,3,4;
5,6,7,8,)进行因子分析;
最后通过因子得分矩阵和各因子方差贡献率,计算出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综合得分。

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可知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87.079,KMO值为0.787,大于0.6,因此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见表1。

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的结果表明:第一个因子变量对于原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75.780%,第二个因子变量对于原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为16.382%,两个因子变量对于原始变量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2.162%,因此选取前两个因子变量作为公共因子。从因子得分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主要解释了指标体系中的各地区普通高校总数、高等学校招生总数、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高等学校教职工总数、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第二个公共因子主要解释指标体系中的每十万人口高校在校生数、高等学校师生比。因子得分矩阵见表2。

为了便于了解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利用上述公式得出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排名,其结果见表3。

二、运用相关分析法对造成高等教育地区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1.变量的选择

我们要分析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居民教育消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获得准确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因此本文同样选取《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部分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分别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消费支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各地区人均GDP”)。

2.相关分析

运用上面获得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公因子F的综合得分与前述三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如表4。

三、结果评价以及分析

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数据操作以及分析,我们得到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消费、国家教育投入、各地区人均GDP的相关关系。很清楚的能够看到教育发展水平和地区人均GDP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居民教育消费,再次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说明它们的关系强弱呈一种递减的趋势。我们看到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更多的地区,教育水平却并不是更高。所以我们应该去挖掘造成这种水平差距的其他原因,而不能总是着眼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差别这个理由上。

根据上个步骤的相关分析结果,我们看到教育发展水平和各地区人均GDP的相关系数最高,说明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普遍来说,首先,经济发达的地方教育都会有优先的发展,教育水平普遍都会更高。其次,居民的教育消费投入也不容忽视,居民自身的投入代表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育的消费观念,对教育的发展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各种分析,笔者认为至少可以提供以下三点意见以及建议:第一,发展教育首先要发展经济,良好的经济基础是教育水平能够健康发展的根基。同时,高水平的教育发展又同样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保驾护航,提供智力支持。它们完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教育。第二,提高居民的自身教育消费意识,个人教育消费不仅是教育水平发展很重要的财力支持,而且能够提高大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也让国民自身的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第三,不能完全依赖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投入,国家投入是有限的,要鼓励社会性力量以及地方优质资本流向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栋辉,刘慧峰.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8,(2).

[2]相丽君,徐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J].统计与决策,2008,(14).

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
自我评价;
策略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同时他还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就说明,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经验的积累,还要注意不断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查找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培养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活动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呢?我们课题组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我们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的内涵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检讨得失、权衡利弊、系统总结,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逐渐成为驾驭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课前反思评价,课中反思评价,课后反思评价

课前反思

其要点是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未来的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这种反思主要是评价好以往的课堂教学,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或者借鉴别人上课的情况,结合新的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组织、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等内容。课中反思十分重要,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随时通过各种手段检查学生掌握得怎么样,反馈后迅速作出判断,作出调整。有的教师上课不管学生反应如何,只管讲自己的课,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课后反思

主要对已完成的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课后反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完一堂课后立即进行总结反思,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补充自己的备课设计。第二种课后反思,则是宏观的反思,即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反思的不仅仅是一堂课,而是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

三、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培养自我评价习惯

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试想,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领会、悟性和内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动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呢?如果对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知之甚少,又怎能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应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习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校本培训、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

2.参与教育科研,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
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
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必须依托科研,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

3.撰写教学后记,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应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即为教学后记。数学教学后记主要报括:记精彩之处、记遗憾之处、记学生的高见、记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写再教设计等。写教学后记,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长期以往,必有收获。4.通过观摩与交流 ,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观摩是常见的、也是很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单纯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虚心向同行学习,通过与同一题材的课堂教学情况的比较来对自我课堂教学作出评价,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条捷径。在上完课后,我们可以找一些同课题的录像课资料来观看、剖析,然后与自己课堂教学的环节作比较、找差距,通过不断地切磋、琢磨,最后完成总结经验、获取教训、不断完善的反思性过程,达成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反思的理想境界。?也可以主动去听教研组中其他教师上这同一课题的课,然后进行参照对比,对自己比较成功的做法要及时加以总结和优化,对双方不同的做法要客观地加以分析,要实事求是地提出来和老师开展讨论、交流、沟通,切忌固执,要虚心、耐心、诚心。特别是针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谈得深刻、彻底,决不能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应作为自我评价的一个重点来看待,要死抓不放,要一抓到底。只有这样的教学评价才是深刻的、有效的,才能促进教师的迅速成长。

5.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拓宽自我评价渠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对自我的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教学的有效度,反映出作为共同学习体的师生双方的参与态势和互动效果。所以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评价表的反映情况来作出分析、评价、反思。通过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对评价中呈现的一些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可间接地了解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和感受,可间接地来审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从而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对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要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反思,以便能更优化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自我评价策略。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教育智慧,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

推荐访问:教学经验 数学 教育 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五篇】 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精选5篇) 数学教育教学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