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8篇

时间:2022-09-23 21:10:07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8篇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小学教育76 2020年6月02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 顾明明湖州市教育康复学校,浙江湖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8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8篇

篇一: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教育 76

 2020 年 6 月 02 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践

 顾明明 湖州市教育康复学校,浙江 湖州 313000

  摘要:从立德树人角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让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让学生在评价中更好地感知实践的美好。只有内外部多方协同,方能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有效落实提供较为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地打开自己的心扉,让他们变得积极、阳光。同时,这也能促进教师更好地开展班级教育工作。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小学;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历史教育与“育德”“成人”是何关系?历史学科对立德树人又能承载怎样的作用?在当前全学科合力育人的大格局下,中小学历史教师应如何担当?理清这些问题是落实好新课标、新教材的前提。

 当今时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当作德育工作的核心,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角落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关怀。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健康的教育网络。

 1 中小学教育中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1.1 建立健全德育管理组织机构

 首先,学校应该建立明确的德育管理组织机构,让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德育领导小组要确定德育管理的规则。这样可以从学校的校长到班级的班主任,形成一个直接的网络体系,将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全方位连接,方便领导指挥,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这有利于德育教师队伍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例如,学校可以采用青蓝工程,让有经验的老教师带领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给青年教师传授一些德育工作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经验。同时,学校要定期进行教师培训,让教师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便于他们 0 在班级中开展德育工作。

 1.2 课上课下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发掘学生的潜力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要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种潜能。其次,各学科教师也应当在的教学中对德育工作进行有效渗透。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赞美祖国和赞美家乡的文章,在课上进行朗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最后,班主任教师也应当积极地组织一些有关德育教育的课外活动。例如,艺术节、体育节、社团文化节等一些校园的课外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1.3 将德育工作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第一,学校要开展多元化的德育体验活动。对于学生来讲,教师与其一味地讲解德育知识,不如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亲自去感受。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将德育工作渗透其中,逐渐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教师可以在国际助残日,开展“盲人一节课”活动。活动形式可以用布条或者其他东西将学生的眼睛蒙住,让学生亲自感受盲人的痛苦。这能让学生产生同情心;在母亲节的时候,教师可带领学生开展“护鸡蛋”的活动。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带着一枚鸡蛋到校园中活动,直到活动结束,如果学生能让鸡蛋完好无损,这位学生就获得胜利。此项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母亲的辛苦。第二,教师应当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创新型德育活动。例如,中国的孝道文化,教师可以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带领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意识。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到家中给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洗脚,并将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视频等方式,上传到班级群中。这项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深深地懂得感恩父母、孝敬老人。

 1.4 家校合作,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育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工程,不仅学校是主要的教育场所,家庭也是。因此,学校在进行德育教学时,首先,教师应该与家长及时地进行沟通。这样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其次,教师要重点关注一些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困难家庭的学生,还应该制定一些措施,帮助学生减少心理阴影,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最后,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会,教给家长一些德育教育知识,并逐渐地转变家长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让家庭德育教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坚强后盾。

 2 新时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

 基于上述中小学实践活动发展方向的分析,广大教师需要从哪些角度进行转变,从哪些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使中小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引导真正发挥出立德树人的效果呢?本人认为以下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是值得思考的。

 2.1 转变教学理念,教师组织参与

 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纲要是在 2017 年制定的。虽然其已经开展和实施了近两年,但思维的转变、对教学理论的熟练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体会、在反思中转变。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逐渐转变教学理念,发挥立德树人价值的过程。为此,笔者建议在引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做好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更要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真正走到学生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对活动组织的形式进行思考,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思考,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对实践活动开展的每一个流程进行揣摩。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才能更好地使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简言之,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既应该是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成为实践的参与者。

 2.2 发挥育人价值,体会道德魅力

 《纲要》中指出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取角度确立主题。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的提升等角度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而使实践活动更好地彰显育人价值,使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更好地体会道德的魅力。例如,针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围绕“争当集体劳动小手能”这个主题来展开,使学生在集体劳动中收获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收获奉献带来的满足感。针对初中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敬老院、走进社区、走上街道,使学生在关爱老人的体验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 (下转第 78 页)

 小学教育 78

 2020 年 6 月 02 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共同学习,一起帮助小组成员克服学习中的困难,针对小组同学薄弱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帮助学生养成关爱他人的品德,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例如教师在进行 My classroom 教学时,可以让小组内的同学扮演课本中的人物进行现场演绎。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还可以根据情景适当增加旁白和背景人物。例如有擦窗户的人,有擦写字板的人,还有打扫课桌的人。在这种情景表演中,学生会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表演,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在课下会进行适当练习,帮助小组内的同学完成表演内容,口语好的同学还会帮助口语基础差的同学弥补自身不足,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通过课上表演,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内同学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表扬,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以及表现最好的同学担任今日“MVP”。教师可以向同学们解释评选标准,正因为他们具有集体责任感,清楚地意识到一个小组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正常表现才会取得好成绩,单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帮助团队取得进步。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团队的重要性,加强德育教学。

 通过分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进行分组。教师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确保每个组内都有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每个组内都能形成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4 开展课外活动

 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逐渐从专业型人才转化为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教育中不应盲目重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放松身心,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

 例如教师在讲到 Our school 时可以进行课外教学,带领班级同学边参观边学习。

 Welcome to our school! This is the teacher’s office. This is our playground.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行走中就能掌握所学单词,进而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应用到日常沟通中。通过这种教学,教师还可以更好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当教师和学生们走到操场上时,看到了地上的垃圾,教师可以以身作则,将垃圾扔到垃圾桶,然后教育学生要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不应乱扔垃圾,见到垃圾应该将其扔到垃圾桶内。这种耳濡目染的德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品格,极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师对学生三令五申、耳提面命,从而让学生产生叛逆情绪的情况。

 同时,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不应还停留在之前的“哑巴式英语”教学阶段,而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提高自身素质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今后可以同西方国家的人民进行自由沟通,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3 总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分析课文知识应用举例教学,举办课外活动提升课堂气氛。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德育教学,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我国未来的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 丹 . 小 学 英 语 教 学 中 的 德 育 渗 透 [J]. 神州,2018(19):122. [2]向朝霞.浅析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2):387-387. [3]倪雅芳.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51-99. 作者简介:付小静,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本科,二级,从事研究小学英语教育。

 (上接第 76 页)

 在走进社区的活动中去感受作为志愿者的使命与担当,使学生在走上街道帮助环卫工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劳,体会到保护环境的美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实践的参与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

 2.3 实现多元评价,感知实践美好

 评价的作用在综合实践中不容小觑。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活动的开展情况。但在实践活动实施完毕、学生回到教室之后,因为学生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结束,学生也不会去思考自己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我们认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是需要给予实践评价充分重视的。教师通过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这次综合实践参与的过程进行回顾,思考自己在参与活动中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参与活动中的不足,以及如何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在这个评价环节中,我们认为以多元参与的形式开展更为科学合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可在肯定学生参与情况的同时,对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从实践小组的角度来说,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评价和鼓励;而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中的表现进行细致分析。

 3 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学科在立德树人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班级发展的校本研究以立德树人为目的,由教育专家引领,班主任牵头,由教授同一个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家长和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把研究班级学生品德发展中存在问题、发展需求为研究对象,以达到有效促进班级每一个学生品德发展的目的,也成为推动校本研究的新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已经成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要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让德育工作面向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智,王馨若.基于立德树人的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8):12-19. [2]冯建军.构建立德树人的系统化落实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4):8-46. [3]沈建华,王自清.“立德树人”视野下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 程 标 准 的 德 育 透 视 [J]. 广 州 体 育 学 院 学报,2018,38(05):1-4. [4]刘宇佳.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合作模式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03):14-18. [5]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01):3-8.

篇二: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19. VOL. 732. NO. 5 ·67·青年与社会 2019年2月中 第5期总第732期一个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我国社会蓬勃发展的基础,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当今社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培养出大量杰出的人才,尤其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伟大成果使中国在世界科技之林有一席之地。但是现阶段教育事业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均衡问题、师德师风问题和对教育观念的错误认识问题。(一)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从党的十六大之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入大家的视野,但很多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并没有深刻理解这种思想。一些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要求大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家长也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认为成绩是学生的命根子,因此,作为一名学生,不管你是否有其他特长,学习成绩一定要好,否则就处于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处于老师们无奈的教育强压下,处于父母的精神压力的束缚中。在这种强力填塞式教育模式下,我国的教育已达到一个瓶颈时期,必须做出响应的改革,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不会在教育的潮流中“逆水行舟”。(二)人才观的误区虽然我国教育体制一再改革,但是难以改变长期以来人们惯有的人才观,即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人才。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高考取得好成绩以进入好大学,为以后的就业做好铺垫,因此,一旦孩子进入学校,家长们就开始联合各种辅导机构为孩子安排上满满的学习课程,尤其是在落后地区,更是强调考试内容的学习,认为升学率就是质量,这与教育方针的要求背道而驰。如果孩子具备了某一方面的创造才华,而其他的考试科目成绩堪忧,那社会又会对他们的才华什么样的评价?因此,很多孩子的最初的才华被无情的考试制度抹杀掉,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自己不擅长的考试模式中,慢慢变成一名平庸的考试机器。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大部分人对孩子的认可就是以成绩为标准。如果这样的人才观持续下去,我国的人才将岌岌可危。(三)学校发展不均衡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教育水平赶不上大城市的步伐,学生接受的知识有限,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另外,虽然《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禁止设立一些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大家公认的重点院校已深入民心,即使没有重点学校的划分,大家心中也会有一份重点学校名单,这些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实力悬殊,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分配严重不均。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只有努力减少学校发展的不均衡,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二、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论述(一)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习总书记曾在 2005 年主政浙江省时提出“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他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只有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的有机交融,才能使一个人真正树立科学精神,‘活化’所学知识,正确认识世界,能动改造世界”,习总书记还提出我国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当今的世界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科技创新对全球经济活动的重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不但要传承中华文明,而且要创新超越,努力创新教育模式与教育思维,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推动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布局。创新发展也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我们教育应该加强和重视的。(二)推进教育公平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不平衡的发展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人们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东西部教育发展落后,农村孩子接受高水平教育困难。因此,推进教育公平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含义是指人人都有享受良好教育机会,是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习总书记曾说过,要加大力度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要不断努力,能够让每个人在人生之中都有机会出彩。(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在我国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好老师在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和群体有不同的形象。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四好老师”标准 :

 “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这就从政治、道德、学识和情感四个方面对好老师做了形象定格。这既是习近平同志对好教师的要求,也代表了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期待,使教师有了为师从教的根本遵循和标尺。只有教师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学生才可以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探析孙洁星 沈丹丹(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摘 要:基于当前教育存在的教育公平、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师德建设问题,十九大报告从推进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三方面对教育的现状给予了实践方法和思想指南。尤其在教育公平建设上加大力度,支持偏远贫困地区和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使我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不断探究教育的本质,明确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健康成长。关键词:新时代教育思想;教育本质;教育公平;师德

 2019. VOL. 732. NO. 5 ·68·青年与社会 2019年2月中 第5期总第732期德育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是由若干个班级组成的,学校的整体形象需要通过班级的好坏来体现,班主任在搞好班级德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班主任怎样才能搞好德育工作呢 ? 我认为 :一、要热爱、关心学生真诚的“爱”能取得极大的效应,没有爱作为前提,就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认识开始由感性到理性,从一般的是非观念,提高到独立判断 ;有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并开始寻找其实现途径 ;开始思考未来和人生,非常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教师只有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成长和进步,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和分析他们的优缺点,了解和掌握他们的个性特征,才能做到扬长避短,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尽量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例如 :在文体活动、班务劳动、知识竞赛中尽可能用人之长并多加鼓励,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和能力。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切不可用粗暴手段将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当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法去正面引导、感染学生,使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到温暖,体会到教师慈母般的“爱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同自己的情感相交融,将外界的道德观念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但是,师爱也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和偏爱,而应该是坚持正面教育,其中包含着崇高的本能和神圣的职责。这种“爱”是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正如苏姆林斯指出的”这样的爱并不轻松,它要求人调动并献出心灵的全部力量,而且要持之以恒。“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因为“爱”就采取过多的表扬手法,而否定对学生的严厉批评,要做到适度合宜。所谓“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二、要对学生有良好的期望中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对别人给的评价极为敏感。所以,对学生取得的成功,老师应该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并寄予新的期望,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产生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信心,增强他们的兴趣,产生不断进取的自我激励心理,奋发向上。三、要对学生行为进行正确的强化强化是指通过强化物增强或减退某种行为的过程。对某种行为用恰当的方式给予肯定,使之得到巩固和保持就叫正强化,反之即为负强化。学生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往往是不一致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着较高的道德判断(认识)水平,但没有再现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往往明明知道应该怎样做,以德导航润物无声——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丁 丽(彭州市军乐镇初级中学,四川 成都 611931)摘 要:德育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是由若干个班级组成的,学校的整体形象需要通过班级的好坏来体现。作为班主任,从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入手,采用多种有效方法,是搞好班级德育工作的关键。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代不断成长和发展。三、新时代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意义在当今世界,中国的科技发展要迎头赶上世界科技创新大潮,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肥而不壮,中国科技队伍尚缺乏世界级科学领军人才,我党提出一系列科技创新思想,立德树人,提高素质教育,以创新发展为发展理念,为当前的教育现状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教育的论述内涵丰富、观点明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竞争的日益严峻,家长和教师处在一种茫然的状态,只能跟随社会大军在竞争中努力生存,至于教育的本质及教育方法并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和思考,这也是我国教育的问题所在。新时代的教育论述为其指明了方向,激励他们思考教育的本质和存在的问题,在不断的成长中积累经验,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南。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 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1018-1-20.[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62.[3]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01).[4] 习近平.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EB/OL].http://news.cntv.cn/special/xijinpingjianghua,2013- 03-17/2018-01-20.[5] 习近平.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共建共享美好世界[N].人民日报,2015-09-28(03).[6]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62.[7] 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http://news.xinhuannet.com/politics/2014-06/23/c1111276223.htm,2014-06-23/2018-01-20.[8] 习近平.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N].人民日报,2014-9-10.

篇三: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观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去年 9 月 9 日,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他在与师生座谈这样强调。

 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谈及要尊师重教,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希望。

 谈教师的作用: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2013 年 9 月 9 日,教师节前夕,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时,这样强调教师的作用。

 2013 年 9 月 25 日上午,“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在联合国总部举行,习近平应邀在纪念活动上发表了视频贺词。习近平首先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潘基文秘书长提出的“教育第一”的倡议表示坚定支持。他表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4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在北师大与师生座谈时又再次强调了教师、教育的作用。习近平说:“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 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谈教师的品质:理想、道德、学识、仁爱缺一不可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2014 年 9月 9 日,习近平在北师大这样同广大师生说。

  2 习近平提出了四点好老师的共同特质 (四有好老师)

 :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谈教师的发展: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

 “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2013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向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2014 年 6 月 23 日至 24 日,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他提出,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4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在北师大同师生座谈时,再一次将促进教师发展

  3 的各项措施进行了具体化的表述。习近平提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

 “要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习近平对广大教师做出了这样的承诺。

篇四: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中国大学教学   2019年第3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是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的首要条件。教育是文化的载体,大学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主要场域。一方面,要重温传统经典伦理,弘扬传统“大学”优秀教育理念,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转化与发展,以适应变化发展了的新时代。一、中国传统“大学”“以仁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教育兴起于西方,然而对“大学”的思考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明确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反映了中国传统“大学”“以仁为本”的教育精神。新时代如何深入认识大学的本质,更好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中国传统儒家经典教育理念依然有其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身心如一”是“以仁为本”教育的理念基础中国古代“仁”乃是全德之称,它既是道德的根源,又是道德的总纲。在儒家看来,“仁”是人的本质,所以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不虑的“良知”和不学的“良能”,亦即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的“四端”。但“四端”仅仅是善的发端,要使这种潜在的人性转化为现实的善,必须经过后天的修养和教育。荀子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情感欲望任其发展,势必会造成社会的混乱,“今之人性,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荀子 • 性恶》)。因此,必须通过“化性起伪”的教育,以一定道德行为规范遏制人的恶性,使之成为合乎社会规范的善。无论是孟子还是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都在于发挥人的德性,规避人的恶行,使之躬行表现为“善”,进而达到“身心如 一”。2.“成己达人”是“以仁为本”教育的核心目的亚里士多德曾把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并认为“理智德性是由教导而生成,由培养而增长,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 [1] 中国先哲克服了亚氏忽视教化培养伦理德性的缺陷,提出教新时代“大学”教育理念的文化思考徐广东摘  要:“以仁为本”的中国传统“大学”教育理念,强调人才培养的“身心如一”“成己达人”“天人合一”,培养目标为“内圣外王”。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对“以仁为本”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立德”即树立崇高的理想人格,“树人”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为新时代中国大学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遵循。关键词:立德树人;以仁为本;人德共生;大学文化徐广东,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17徐广东.indd

  79 19/3/25

  下午2:53

 80化的核心价值在于“成己”。孔子最早提出了“为己之学”“修己以安人”(《论语 • 宪问》)的君子教育目的论。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贤”“大丈夫”,荀子也认为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好法而行”“笃志而体”之士。《大 学》在总结传统儒家教育思想基础上,把教育目的概括为“明德”“亲民”“至善”。求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止于至善,发展“成己”的人格。这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仁爱的扩展精神为爱人利他,从关系网络来讲人的社会性、感通性” [2] 。所以儒家“仁”有两个基本价值维度,一是“为仁由己”,每个人都应具备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仁也要被扩充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成己达人”,教育的目的在于透过“自我的转换”以完成“世界的 转换”。3.“天人合一”是“以仁为本”教育的终极价值天、地、人之道是中国传统认知的总体系,《周易 • 系辞》云:“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人才即意味着通天、地、人之道,一般技艺之学只研究自然界的法则,只能停留在技能层面。而中国传统教育则全面研究自然与社会,把握“道”的总体规律,视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修养与教化的终极价值。如《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先哲们相信教育可以提升生命的超越向度,即人人皆具有普遍而同质之善良秉性,以及道德之要求即宇宙之必然。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到了北宋丰富为“民胞物与”,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强调人与人万物均统一于天,所以人与万物应该互相仁爱、和谐相处。冯友兰先生在其新理学体系中提出人生四境界论,认为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之上是天地境界,这种天地境界才是人道德教化的最高境界。二、当代大学与传统“大学”教育理念的疏离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各个领域面临着时代大潮的冲击和挑战。在文化教育领域,唯西是信、唯西是崇,重功利而轻操守、重技术而轻文化现象广为泛滥。“象牙塔”大学的语境描绘越来越被“国际化”等宏大叙事的称谓所替代,在追求大学的“建设”过程中,“以文化人”的功能与“以仁为本”的理念正与大学逐渐疏离。1.大学文化主体性的式微大学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载体,全球化时代下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凭借政治、经济优势行使“文化霸权” [3] 。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教育教学内容很容易屈服于这种霸权欺凌或“全球性”,造成高等教育文化主体性日渐失落。大学教育培养目标表现出从“人格教育”转向“专业技能教育”的倾向,教育方法也从“入乎其内”转向“出乎其外”。“格物致知”的真理追求、“止于至善”的道德修养、“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和人生抱负,这些反映中华传统教育精神的独特文化底蕴也有逐渐褪色的危险。在文化主体方面,唯西是信、唯西是用,对于舶来品几乎不加辨别地模仿吸纳,也导致中华民族信守了两千多年的文化价值观念受到严重侵蚀。2.大学教育主体性的失落如今,知识的商品化价值普受重视,大学中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与大学创立之初的价值目标渐行渐远,这种教育主体性的失落表现为大学性质的自我变异。大学师生心智劳动的成果,常常由大学转化渠道流入资本市场,但是知识的生产者却与所创造的成果日渐疏离,大学被视为“工厂”,教师成为“工人”,教师不再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承担者,而是产品的生产者,生产多少“学术成果”成为衡17徐广东.indd

  80 19/3/25

  下午2:53

 81量教师存在的价值标准。大学生被视为“产品”,批次培养与产量化输出成为大学生学业状态 。在“数量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教育方式下,大学生已成为教育活动中的观察者,而非介入者。作为知识社群的大学正逐渐被其他政治、经济社群所主宰,大学的逻辑都受制于大学之外的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现代大学常常成为市场经济扩张的工具,大学教育主体性为之沦丧。3.大学知识主体性的异化哲学把“人出于自身需求去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结果这种社会活动反过来却成为一种异己的统治力量,与人的本性相对,扭曲人活动的本质”现象称之“异化”。高等教育在今天也存在异化的现象,教育的异化往往表现为被异化的知识。当市场效应、物质利益这些指标取代大学知识所固有的价值时,学术专权、功名利禄便成为一些人的追求目标,知识就被异化为一种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教育的职能就被扭曲。我们便不难理解大学文凭、科研成果、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学术造假行为。知识成为盈利的手段与工具,大学便呈现出孔子之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述尔》)。无疑,知识丧失本性时大学就会丧失知识社群的功能,这种知识异化不仅会损毁教育自身,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羁绊。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呈现出标准化、数量化、商品化的趋势,其现状正如张岂之先生所言的中国高等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三重三轻,重科学轻人文、重技术轻素质、重数量轻质量” [4]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定要探寻中国固有历史根基和文化血脉,回归中国传统大学“以仁为本”的价值理念,建构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念。三、中国传统“大学”教育理念的新时代回归“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主题,新时代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包括“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树立德行和培养人才,即大学的使命是培养独立人格、高尚情操和强烈责任感的人。无疑,“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对传统“大学”教育理念的升华,是新时代对“以仁为本”教育理念的转化与发展。1.“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文化性传承教育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承方式,表征着人类认知的水平,亦受制于不同民族认知风格、文化特质、历史传统的影响。“重教崇德”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人德共生”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与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君主立德成为圣主明君,士大夫立德可以修身齐家,百姓立德维持家庭社会的和睦。“人德共生”要求人的内心想法与外在行为一致,即传统“大学”“以仁为本”的核心价值“身心如一”。中国大学要体现中国文化,我们必须了解自身的文化类型和形态,确立自身问题的主体意识,加强中国文化的主干地位,在学理和学科上发展和巩固自身的文化学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为“立德树人”,不仅勾勒和描绘出中国教育思想的演进脉络,无疑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守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深度契合了大学教育由知识技能向通识教育转向的历史趋势。2.“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体性回归后工业社会的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现代人的最大悲剧是“人不见了”。他们认为现代人仅仅关注物质生活,一味地追求金钱和个人私利,人被“物化”了,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育的失误。雅思贝尔斯在谈及高等教育理念时说:“教育应该是以人生命成长为目的,经由沟通与理性而激发受教育者主体之觉醒” [5] 。雅思贝尔斯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教育观不谋而合,如《论语》第一个字即是“学”,朱熹认为“学而时习之”的“学”字涵义是“学之为言,效也”(《四书章句集注》),教育的目的在于效法先贤,从而“激发”自我的觉悟。这就要求教17徐广东.indd

  81 19/3/25

  下午2:53

 82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人”,而不是培养成“现代机器人”。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摒弃了对大学生培养的实体化思维与工具化导向,将“立德”与“树人”同步进行,二者是相统一的过程,“树人”是核心,“立德”是根本,这就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辩证法,这是大学必须要遵守的办学规律。3.“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知识性重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既强调知识的经世致用,又重视知识的超越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强调运用知识要达到内圣与外王、学习与致用、认知与践行相互结合与相互统一。即孔子言:“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论语 •季氏》),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立身,人通过知识武装具备一技之长。然而这种知识技能并非工具主义的,也并非利己主义的,而是要通过知识使用达成一种公共的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首先培养的是品学兼优的人才,这些品质包括智慧、勇敢、廉静以及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公而忘私,它要求人们面对艰难危险而不胆怯退缩,敢于担当义务责任。其次,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克服了道德教育知识化的倾向,即强调道德理论是知识实践的指南。立德教育人们在学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时重视伦理道德,不能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四、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文化建构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并不是基础建设、科研经费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而是如何让高等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理念本位,通过构建“三全育人”模式[6] ,培养有德性、有才华、有根基、有格局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将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来。1.坚定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纵观历史,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所讲,要培养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已成为中国大学的办学特色,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必然性、真理性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世界与把握世界,认清时代主题与社会发展趋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要坚持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2.加强办学文化的道德教育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源于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伟大精神是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广大青年传承下去。要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秉承中华文化基因,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 内篇谏上七》)。要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民族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培养大学生学业道德,学习要求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 学记》),丰富学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学习知识“碎片化”与“快餐化”的恶习,做到求真、悟理、明事;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

篇五: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参谋 社会视野- 286 -NONG JIA CAN MOU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教育观赵佳琪 辛绍军(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省吉林市,132013)【摘  要】党的十八大把教育发展定位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长期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在党的十九大上再一次重申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教育事业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发展教育事业要依靠素质教育,教育事业的根本落脚点是实践为本。这些创新式的教育理论都融入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理论旗帜。【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本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以会议、回信、发表重要讲话等形式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观是科学的、客观的、系统的、全面的,其中包括了对于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的全面论述,以及我国未来的教育事业应如何发展的深入分析。不仅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发展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并以此为指导,加大力度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进行创新与发展[1] 。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观理论成果综述1.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应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建设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因此教育方式应定为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育目标应确立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要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使学生发挥出自身的特长,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2] 。1.2  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2018 年 3 月 3 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要从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这六个方面着手,真正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提高教师待遇及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令人尊敬和令人羡慕的职业,才能使更多优秀人才流入教师队伍。这一举措实质上是从供给侧结构出发,以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助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顺利进行。1.3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办好令人们满意的教育。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步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学主体上实现了由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课程设置方面实现了由学科为中心向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授课模式上实现了由讲授理论为主体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观的重大意义2.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是促进教育方式转型发展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在 2016 年 5 月 17 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坚决维护人民立场的,其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以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3]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只有树立了学生为主体的正确教学理念,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的教学思维,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型发展。2.2  提高教师待遇及地位是倒逼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针对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改善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关心教师健康,充分尊重和信赖教师,重振师道尊严。这一举措不仅使教师群体获得了更多荣誉感、幸福感,更使得教师们感受到了国家赋予他们的重任。今后,教师们一定会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不仅在教学方面要做到精益求精,在对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3  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前提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思想指导下,我国已经实现了多项重大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实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授课方式也从注重理论向注重实践方向发展,这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师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再用学习成绩评判一个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特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强大的人才后备军[4] 。3  如何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观首先要保证教育公平。教育是基础性社会事业,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保障。必须要对基础教育给予政策倾斜,加速完善基础教育配套设施,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5] 。其次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德育环节。我国一直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的发展也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深入学习中国民族传统美德,呼吁树立良好家风,从而培养出一批批有文化底蕴,有人文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最后要做到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引领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教育的目标要定位在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的人才上。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发展,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推动人才多样化发展[6] 。作者简介:赵佳琪,1995 年生,女,北华大学 2017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辛绍军,1962 年生,男,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考文献[1] 习近平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 ,2017-10-28(1).[2]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 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 [EB/OL].2014.9-9.[3] 习近平 :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2016.5.[4] 杨志成 . 新中国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研究:政策生态学视角 [D].长春 : 东北师范大学 ,2013.[5] 习近平 . 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N]. 人民日报 ,2014.2-26(1).[6] 习近平 . 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 [N]. 人民日报 ,2013.7-25(1).

篇六: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19 第 7 期 中(总第 306 期)浅析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刘雪松新 时代的教育理念主要内容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立德树人、教育公平公正、教育综合领域改革创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以及传统教学媒介和现代教学手段之间,建立一种适度的平衡,寻求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时代要求,为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献出一份力量。一、新时 代教育理念的理论来源新 时代教育理念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一是承继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二是对教育理念全新的解读;三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最新阐释。(一)承继中 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先贤们对教 育做出的思考和论述,为新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历史借鉴。先哲前贤们都从不同的维度,通过教育著书立说来说明教育的极端重要性。首先,国家层面重视教育,汉朝杨雄提及: “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因此得出,我国古代统治者将治理国家和管理人民作为教育的关键一步。其次,在尊师重教方面,荀子也从两面揭示尊师或轻师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同时还有程门立雪的典故等。再次,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对学生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北宋欧阳修提到应该以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人们顺服。孟子也提到武力并不能使人真心信服,应该用道德的隐性教育功能教化学生。另外,在教师职责方面, 《礼记》中谈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谋事之才, 更为重要的是立世之德。最后,在教育平等方面,孔子的“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保障社会成员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是在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突出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和精神构建作用。(二)对教 育理念的全新解读经济繁荣发展,思 想观念多元,人才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转变观念,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成绩、轻思想的不在少数,成绩为一个人日后的道路奠定基础,但才能是人的一部分,相比较才,德更重要。德才兼备才是最好的,要平衡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二是传统媒介与现代教学媒体的处理,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与时俱进,吸收传统媒介中可用的部分,重要使用先进的现代媒体进行学习,学思结合,多元学习途径,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兼顾二者的优点进行学习,不走弯路。同时还要进行国情教育和前卫教育的区分和平衡,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国情与家境,充分体会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不盲目跟风,不攀比炫耀,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心,将前卫教育中的大胆创新精神引入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取二者有利的一部分,进行学习,相信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新老教育理念的碰撞,会激发出更大的火花,适度平衡二者,可以更好地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三)对马克思 主义人本理论的新阐释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国家发展靠人才,而人才培养靠教师,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 “建党一百年和建国一百年这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以及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和教育。”可以看出在人的本质理论中,教师的地位非同寻常。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基础,从学生的自我发展、学校的现代建设、国家的繁荣富强三个维度阐述出教师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对新时代教育理念在教师身上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新阐释。二、新时 代的教育理念的内容(一)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 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就是教育人,不是为了升学率、也不是不是学习的机器。这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立德树人首先要重视德,而青年正处在树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青年是国家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价值观教育,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以及民族的未来都在青年身上。”因此得出,掌握住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和文化观教育就掌握住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同时,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也有职守,老师是育人的主体,担负着紧要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既教书又要育人,用本人的实际行动教育感染学生,向着真善美的目标前行。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来,有助于加强民族的认同感,深化教育归属感,对夯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组织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二)教 育公平公正自十 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同样要更新,以承载新时代教育的大任。

 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JIAO YU SHI DIAN /教育视点139

 2019 第 7 期 中(总第 306 期)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发展 的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述,这些发展更为公平,造福全民。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的战略重点。2013 年 9 月 25 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育第一的“全球倡议”一周年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总书记强调“更好”, “更公平”的教育,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体现了我党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回应了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也非常重视教育。教育公平意味着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公平和公平的对待,包括:公平的机会,公平的过程和公平的质量。目前我国教育不平衡表现在:一是城乡差别,农村与城里的教育差别。二是地域差别,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三是阶层差别,社会的分层现象是正常的,优越家庭的孩子与贫苦家庭的孩子的教育水平存在着差距,家庭的背景和家境在选择专业方面存在差距,他们的入学机会是存在差异的。由于教育的不公平导致劳动能力的差异,劳动力的差异导致了工资和待遇的差距,可以说,教育的不公平,导致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因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和偏远地区为国民教育做出贡献。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群体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努力实现素质文化教育和资源平等;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开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努力确保每个孩子的公平和优质教育;改善学生资助体系让大多数城乡劳动者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努力发展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使每个儿童都能学习并成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一员。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的提出,为我国实现教育公平公正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不断增强,有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教 育综合领域改革创新党的十 九大报告中提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建设教育强国。但是,我国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嵌合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需要大力深化教育综合领域改革,使教育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加快推进教育综合领域改革创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的氛围,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的理念。二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 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推动教育改革。站在脚跟上,绿色的山丘后面无法飞翔。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三是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培训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从“民生”角度看,就是要通过教育改革,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民族”的角度出发,有必要通过教育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的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大、中、小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协调推进教育方式,办学模式,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和成长规范。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全面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智慧,美丽。可以说,习近平的通识教育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世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境界和新理论。三、新时 代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理论价值新 时代的教育理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教育实际的密切结合,是立足于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和国际教育发展潮流之上而产生的。首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牢牢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同时,把握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教育本质,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动态统一,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上坚持问题导向,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范式指导。其次,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良好的教育哲学观。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哲学的本质就是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理解和把握教育规律,把握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中,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最后,教育思想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华民族的兴衰与教育息息相关。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新概念。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并指导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二)新 时代的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了新时期的教育战略。新时期的教育思想,将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引领中国教育事业进入新时期。首先,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和学校所关注的话题,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难题,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都体现了,教育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它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它依靠教育培养有雄心壮志,有益于人类的人才。遵循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规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教育的定位于布局。其次,当下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首位,这强烈的人民主体性,鲜明彰显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尤其是对教育普及、教育公平的追求,体现了教育惠及每一个人的共享理念。最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有利于培养具有远大志向且拥有真善美的新一代中国青年,三是有利于增强教育自信、文化自信,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四是更有利于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 联: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140

篇七: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 o.3袁201 9G enera.N o.1 68201 9 年第 3 期渊 总第 1 68 期冤Journal of Q iqihar Junior T eachers爷 C olleg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遥 课程思政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遥 课程思政的教育使命在于凸显野 思政 +冶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袁课程思政的教育要求是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履行育人职责袁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是充分挖掘各种思政资源袁积极利用好一切育人资源袁通过价值引领让思政教育野 内化于心尧外化于行冶遥 简言之袁课程思政袁就是指高校的各学科尧各专业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袁所有教师都要承担价值引领的育人职责遥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改变孤岛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体系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袁逐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遥课程思政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际情况袁牢牢把握野 培养什么人尧怎样培养人尧为谁培养人冶这一根本问题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尧观点和方法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袁凸显人文教育与情感教育袁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招遥 自 201 4年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袁率先开展野 课程思政冶试点工作以来袁关于其实践路径的探索逐步展开遥 目前学界关于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有三种院一是增开思政选修课程袁加强顶层设计袁形成野 大思政冶课程体系曰二是充分挖掘各学科尧各专业课中思政资源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曰三是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思政资源袁形成野 思政 +冶育人网遥一、增开思政选修课程,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形成“大思政”课程的育人体系传统的思政教育就仅仅依靠四门课程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袁加大思政课程体系建设袁扩宽思政课程领域遥 比如袁上海市一些高校开设的野 大国方略冶 野 读懂中国冶 野 创新中国冶 野 智慧收稿日期院201 9-04-1 4作者简介院左勇超渊 1 982要要 要 冤袁男袁河南省信阳人袁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袁主要研究方向院思政课教学与研究 遥课程思政:新时代全新的教育理念要要 要 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梳理分析左勇超(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四川 巴中 636000)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全新的教育理念袁自 201 4 年上海市试点以来袁关于其实践路径的探索逐步展开遥 学界已探索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大致上有三种院增开思政选修课程袁加强顶层设计袁形成野 大思政冶课程的育人体系曰充分挖掘专业课中思政资源袁各学科尧各专业协同育人曰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育人资源袁形成野 思政 + 冶育人网遥 通过梳理与整合袁推进课程思政进一步发展袁更好地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遥关键词:课程思政曰 实践路径曰协同育人曰教育理念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958(2019)03-0015-02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 New Educational Idea in the New Era要要 要 A n A 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 ducation in C urriculumZ U O Y ong-chao(Ba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azhong Sichuan, 636000 China)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educational concept in the new era, and also a bright spot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re are roughly three approach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in academic circles: addingelective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and forming an educational system of "G 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曰fully tap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ooperating with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to educate people; actively utilizing various educational resourc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schools to form 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 educational network. T hrough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we can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etter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Key word: curriculum politics曰practice path曰educational concept15 - -

 中国冶 野 世界中国冶 野 中国航路冶等品牌课程袁影响力极大袁育人效果挺好遥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袁需要加强组织领导袁强化顶层设计袁培养课程思政意识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袁提升思维袁自上而下逐步形成野 大思政冶课程的教育体系遥渊 一冤开设野 中国系列冶思政选修课程目前提到高校思政课袁单单就是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曳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曳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曳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曳四门课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袁可以增开思政选修课袁改变思政教育单靠四门课程的育人体系遥 上海市自 201 4 年实行课程思政试点以来袁逐步实行所有高校开设野 中国系列冶思政选修课程遥目前袁上海市高校已开出的野 中国系列冶课程达 45 门遥比如袁上海海事大学开设的叶 中国航路曳袁上海科技大学开设的叶 中华文明通论曳袁华东师范大学为港澳台侨学生专门开设野 认知中国冶系列课程袁叶 江南历史与田野考察曳尧叶 上海社会史专题曳等遥渊 二冤加强顶层设计进行课程思政保障机制建设增开思政选修课程袁涉及到教材的编写尧师资选配尧教学体系管理尧教学质量监督尧教学评价尧知识考核等多个环节袁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袁进行统一协调统一规划遥 首先需要自上而下养成课程思政意识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袁形成课程思政思维遥 其次要提供专项经费支持袁打造强有力的课程思政保障体系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遥 再次要立足中国的实践进行教材的编写袁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进行教学体系管理袁 师资选配上聚集专业能手与业内领军人物袁发挥团队合力开展专题式教学遥 最后是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袁 学校党政一把手走上讲台授课要成为大学校园的新常态袁同时强化教学质量监督尧教学评价与知识考核袁逐步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遥二、充分挖掘各学科、各专业课中思政资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 6 年 1 2 月 7 日到 8 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院 野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袁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袁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尧种好责任田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袁形成协同效应遥冶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 月 1 8 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院 野 办好思政课袁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袁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遥 冶渊 一冤以思政课程为圆心袁以其它各类课程为半径勾画出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课程思政强调的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袁彰显的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教育模式遥 既不是形式上的喊口号说大话袁也不是占用其它课程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袁而是把价值引领与育人职责袁通过野 基因式冶镶嵌入所有课程袁充分发挥各类课程隐形的思政教育功能袁将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袁 勾画出以思政课程为圆心尧各类课程为半径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遥比如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授叶 电子信息工程导论曳时袁介绍中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袁 详细讲述 201 8 年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来龙去脉袁很好地引导学生夯实专业技术袁激励学生科学报国的担当遥 上海中医药大学尧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几年的课程思政实践证明院专业课教学中主动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袁课堂更具感染力袁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袁也可以消除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遥渊 二冤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袁加大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工作力度今年 3 月 1 8 日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院 野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袁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尧主动性尧创造性遥 冶这就要求在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过程中袁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特点进行袁不是硬拉胡扯袁找到融入点与契合点袁力求做到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同振共鸣遥专业课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袁提升课程思政思维袁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自觉地导入具有人文情怀与人性光辉的经典案例遥比如工科专业课程教师可以从人文关怀与情感教育的角度袁讲述大国工匠精神尧大国工匠情怀袁自然而然地抓住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遥财经类专业教师可以把职业素养尧职业道德以及行为规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袁从而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思政教育遥三、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思政资源,逐步形成“思政 +”的全方位育人网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庞大的体系袁 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遥搞好课程思政建设袁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袁要站在野 思政 +冶的高度袁放宽视野袁要充分利用野 第二堂课冶和野 第三课堂冶遥要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思政资源袁学校尧行业尧企业联动袁邀请大家名师尧行业专家尧企业能手进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袁要利用好野 社会大课堂冶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遥渊 一冤利用好校园活动平台袁寓思政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课程思政重在思政袁意在教育遥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思政教育袁效果要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好遥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袁要积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野 第二堂课冶的作用遥 校园文化墙建设活动尧社团活动尧主题班会尧演讲比赛等都是思政资源袁都可以积极利用袁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遥校园文化活动要以思政教师为主导尧学生为主体袁学生处尧校团委和辅导员共同参与袁协同联动袁有理有节有序进行思政教育遥 不同地区的高校有不同的文化积淀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人文教育遥 比如袁位于巴蜀大地上的学校时常通过经典朗诵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教育遥渊 二冤积极利用校外思政资源袁加大野 思政 + 实践冶教学力度3 月 1 8 日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院 野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袁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袁做奋斗者遥 冶不难看出袁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野 第三课堂冶遥 一方面袁各高校可以把一些大家名师尧行业专家尧企业能手和劳动模范请进来开展讲座与学生互动袁分享励志故事袁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的信念袁进而坚定理想信念袁增强本领袁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遥另一方面袁可以让大学生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袁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遥比如暑假社会实践和大学生支教活动袁 或者去红色文化基地做兼职讲解员袁亲身体验袁亲自感受遥课程思政遵循马克思主义立场尧观点和方法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本质袁彰显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教育模式的鲜明特征袁 是新时代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袁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一大亮点遥 无论是 " 大思政 " 课程教育体系袁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联动育人袁还是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袁形成 " 思政 +" 育人网袁都是对课程思政全新教育理念的理解与认识袁也是课程思政巨大体系建设过程中探索的实践路径遥 新时代新情况新任务新征程袁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无止境袁对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探索也无止境遥参考文献院[1 ]虞丽娟.从 " 思政课程 " 走向 " 课程思政 "[N ].光明日报袁201 7-07-20渊 4冤[2]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袁201 7渊 1 0冤[3]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袁201 8渊 5冤[4]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 ].光明日报袁201 6-1 2-9[5]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 ].光明日报袁201 8-3-1 9□ 编辑 / 陈浩16 - -

篇八: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先导。在我国教育进入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引领?为何又更迫切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引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以下简称《2035》)提出的八大理念,有何深意?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做一梳理和探讨。一、教育理念的意义教育理念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发展的理性认识,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引领和实践导向。一定的教育发展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教育理念引导。教育理念至少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架构理论秩序。教育理念建立在教育思想统领下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是教育思想指向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是教育理论的集中、生动表达。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顶层设计”,教育理论是教育理念的基础支撑。只言片语的教育感受、体悟,应慎贴教育理念标签。这或许可以回答时下“理念”满天飞的原因。教育理念的明晰,有助于建构、理顺教育理论秩序。二是引导实践预期。回应实践又超越当下实践,是理念的基本属性。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又创造性发展教育规律,生长规律空间;以问题为导向,结合社会和师生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推动教育预期再平衡。超越,是超越教育实践的现实状态及其相应的教育理解,登高望远,看到教育更具解放和发展生命的人性光辉,使教育更接近教育理想的应然境界。三是传承教育脉络。教育理念的发展,既有赖于教育科学自身的发展,更离不开其置身的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 以《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为据孙其华【摘 要】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引领。在追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更加需要树立并践行科学的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的八大基本理念,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引。【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现代化;新时代【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 ( 2020 )

 18-0006-06【作者简介】孙其华,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南京, 210036 )党委书记、社长,编审。特稿二〇二〇年第十八期6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育理念,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理念,体现深刻的时代烙印。也正是因此,教育理念才具有践行的可能性。教育理念的历史性,一定意义上可以注解教育理念的传承性。即便是革命性的教育理念,也有其历史的基础延续。我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理念丰富。一部中国教育史就是教育理念的传承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理念作为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是教育方针与教育实践的科学中介,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教育价值建构和精神凝聚作用。二、新时代何以特别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进入新时代的我国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于 2018 年 12 月印发了《2035》,描绘了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发展图景和战略愿景。何以看出我们更加需要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有这样三个视角:一是在论及新时代我国教育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时, 《2035》中列举的首要问题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二是在谈及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方面时,《2035》中首先列出的是理念现代化。三是在2019 年 7 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谈到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时,列出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三个“首要”,充分地指出了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特别位置。要回答这个“点题”,我们仍然回到《2035》文本中。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没有先例可循,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之路,探索中国教育自信的发展之路、创新之路。《2035》正是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阔系统中聚焦教育现代化,表达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宣言,为中国教育设计了新的坐标。研读《2035》,至少可以从这样三个维度来分析:一是国家发展阶段的伟大跨越与教育时代使命。伴随着中国迈进创新型国家和向经济强国跨越的新时代,需要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需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成效。这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和攻坚任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理念到育人模式的深刻创新。坦率地说,这还不是我国教育的强项。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并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对应经济强国建设的要求,我们对创新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还远远不够。在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上,树立创新素质是人才硬核素质、创新人才是首要竞争力人才的观念,努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与教育的功能定位。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不断提高,人口结构持续变化,平衡的基准水平逐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在人们更加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教育不仅奠基明天的美好生活,还要成为当下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新时代的教育,不仅有待持续提高质量,扩大优质教育共享水平和覆盖面,同时还应更加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增强可选择性。三是文化强国建设与教育自信。新时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教育发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阵地作用,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办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为世界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7

 话题引领作用。这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坐标,需要在全球教育视野中总结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凝练中国特色教育发展理念。顺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趋势和要求,检视教育发展状态,教育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理念创新。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全国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等举措,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长足的提升,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教育自身事实上也站在了跨越发展、优质发展的关口。在这个关口,一方面固然需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但新时代更是在量增基础上质优的提升,是发展阶段的历史跨越,是目标任务的全面升级,是难题痛点的重大突破,是新的历史方位和布局,此时,更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性。新时代的教育征程需要用系统全面的教育理念来注解“中国特色”、引领“现代化”、刻画“高质量”,以理念现代化的先行,策应国家发展战略、理念的创新,明晰教育现代化的境界,提升教育人的理想和情怀。

 “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调整才是教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所在,也是教育改革最为艰难的工作,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否关系着教育改革践行程度的深浅以及教育改革的生死存亡。”三、八大理念解析《2035》单列一节专门谈“基本理念”,列举了八大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这八大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培养目标,指向受教育者发展素质和能力本身,包括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知行合一;二是原则、标准,指向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包括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三是如何发展教育,包括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这些理念,从字面理解,均不是什么新词,有人甚至会理解为不是什么新理念。但我们可从每个理念的时代内涵表达和理念之间的关系上来深刻把握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一)八大教育理念的时代内涵1.指向受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期望受教育者应具备的成才成人目标是教育理念的核心。关于受教育者发展本身的素质结构和能力要求,体现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与知行合一的辩证统一。在强调素质、能力的同时,突出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目标的新要求。以德为先的理念是八大理念中集中体现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的方向性理念,可以用两句话来体现: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穿教育全过程、全方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也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首项任务。以德为先的理念,不仅得到了更突出的强调,置于八大理念之首位置,鲜明地提出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作为学生应当具备的首要素质,以德为先在新时代同时也注入了更全面的内涵,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8

 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来武装师生头脑,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发展的理念是发展性理念。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在新时代有更深度和广度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生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是总结长期以来素质教育实践,首次对全面发展的系统全面表达,是对新时代素质教育内容的权威表达。其中有两点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全国教育大会把劳动教育列为五育之一,全面发展更加深化了实践领域,拓展了五育的整体结构张力;二是在综合素质中,明确要加强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推动全面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知行合一的理念,既是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既是关于培养目标的理念,也是方法论理念。在突出德育为先的基础上,强调“能力为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延伸到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知行合一,是求知之道、成才之道、成长之道,在面向生活、问题导向、实践载体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主客体统一。在《2035》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论述中专门提出:促进学生主动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保障激励机制;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在职业院校全面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等。正是籍由知行合一,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得以深度落实,三者一起构成立体的、辩证的、有机的素质能力体系,并释放全面育人成效。2.指向原则、标准的理念。面向人人的理念,重在彰显教育公平价值,面向所有人,面向每个人,落实如何培养人的命题,体现新时代教育更崇高、更艰巨的追求,引领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2035》提出要“保障每个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就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言的,更多侧重“平衡”的要求。《2035》进一步提出了要“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 “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对面向人人提出了质的设定。这是侧重指向“充分”的要求,为新时代优质教育及教育现代化促进美好生活规划内涵性指标。这里,面向人人,更体现为面向每一个人、服务好每一个人、发展每一个不一样的人。面向人人,是教育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贴心行动。《2035》中多次提到“每个人” “人人”,更有 9 次提及“个性化”,鲜明地体现出面向每个人、发展每个人的价值追求。

 “过去,我们往往把每个学生看成集体中的一分子,没有把学生看成个体。新时代我们要强调个体性发展,找到属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培养方式、教育方式和发展方式。”这是新时代教育的崇高使命。笔者以为,这是新时代教育理念中最能体现教育情怀、温度的一个理念。为了推进面向人人的深度, 《2035》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首先是“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和发展的要求”。其次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改进培养模式等全方位的措施,使整个教育系统围绕贯彻其理念,体现为教育的基本价值,而不收窄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第9

 三,因材施教落实落细为: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第四,因材施教的效果体现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主动学习、释放潜能,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完整地阐释了新时代因材施教的目标、路径、内涵和结果评价。在《2035》后面的“战略任务”中还进一步配套了保障促进的措施,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微课程、在线课程等研发力度,推进课程多样化,增加个性化教育供给;探索发现与培养具有特殊才能和潜质学生机制;鼓励基于大数据分析,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开发在线学习资源和平台,精准推送定制化教育服务等。新时代,因材施教不仅有新的表达,更有深度实现的广阔空间。终身学习的理念,集中体现社会教育力和国民可持续学习力的重要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竞争力。终身学习作为全球普遍重视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现代化具有突破边界意义的指标,反映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能力。终身学习不局限于学校教育的功能,而是作为设计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荐访问:新时代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我们应该 新时代 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