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5篇

时间:2022-10-04 09: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5篇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文明的正、负相关效应,不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相当程度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5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5篇

篇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是传统的农业国家, 农耕文明 的正、负相关效应, 不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也相当程度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 古以来, 农民问题就是中国历朝历代治乱兴衰的根源。

 中国共产党自 成立之后就正视和重视农民问题, 解决好农民问题贯穿着党的发展历史, 并且成为党在不同时期解决中国问题的突破口。1中国共产党农民问题的历史沿革1.1 农民问 题是中国 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突破口马克思说: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他又说: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 己出丑。

 就是说, 提出政治主张并宣传解释时一定要能和普通百姓的具体利益相结合, 你的政治目 标要与老百姓的利益相联系。

 联系得好就成功;联系得不好就失败。秋收起义失败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共产党人开始走上了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认识到农民是构成中国基本国情的综合制约因素, 土地是农民的最大利益。他充分把握了农民的利益诉求, 开展了“打土豪, 分田地”的革命斗争, 起草了《井冈山土地法》。

 通过打土豪, 让农民分到田地, 赢得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以武装斗争为根本, 把土地革命作为农民利益目标, 正是把土地革命贯穿于井冈山斗争全部时期,才有了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农民得到了自 己的利益就跟着共产党走, 跟着红军走, 由 此奠定了 中国革命的基础。

 “这是党解决农民问题的第一次尝试, 也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基石, 犹如马克思完成剩余价值学说, 从而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一样”。抗日 战争时期, 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抗日 积极性, 党在抗日 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 为建立抗日 统一战线, 发动最广泛的抗日 力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先后颁发《抗日 救国十大纲领》, 发表《抗日 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 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进一步具体化, 提出了抗日 根据地的十大土地政策。

 不仅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 提高农民抗日 与生产的积极性, 也为解放区打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执行的重要方针。

 当时, 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中日 民族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

 党根据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解放区农民的新需求, 提出了新的土地政策。

 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再到《关于在老区办老区进行改革工作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党的土地政策开始从减租减息到“耕者有其田”,再到“彻底平分土地”, 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政策, 从不够成熟走向成熟。1.2 农民问 题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突破口新中国成立之初, 共和国面临着内忧外患, 恢复经济, 发展生产是党面临的迫切任务,而农业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

 党以非凡的历史气度,中国共产党农民问题的历史沿革及现实启示许起科(中共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办公室, 安徽 黄山 245700)[摘要]“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 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依靠农民, 重视农民。

 对农民问题进行了 不懈的探索, 有成功, 也有缺失, 回视共产党和农民问题的历史进程, 对于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共产党; 历史; 农民问题[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4( 2013)01-0025-04收稿日 期:2012-09-20作者简介:

 许起科(1964-), 男, 安徽巢湖人, 黄山区委党校办公室负责人, 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党史与党建。J o u r n a lo f Ch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2013年 2月 第 27卷 第 1期F e b . 2013 Vo l .27 No .1

 从土改运动到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 尝试着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原则, 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面对中国农村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 如何让农民拥有土地, 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键。

 1950 年,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 到 1952 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农民由 此真正获得了 解放, 为恢复国民经济、医治战争创伤、争取国家财政状况根本好转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同时, 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极大地解决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探索农民问题的解决之道, 党于1953 年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民土地所有制实行集体所有制; 七届六中全会, 根据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通过了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开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探索。

 1958 后 , 实行人民公社 “一大二公”, 尝试大规模集体所有制和平均分配的原则。

 但是, “由 于思想上急于求成, 发展过急过猛, 改变过快, 工作过粗, 原来规定的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原则、方法, 都做得不到位, 超越了当时农民的觉悟水平, 违背了自 愿的原则, 因而, 期间的农民问题非但没有解决, 而且出现了较大的缺失”, 也正是这样的缺失为后来的农村改革提供了契机。1.3 农民问 题是经济改革的突破口在人民公社运动期间,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改变中国农业生产的面貌, 相反, 由 于生产组织形式的缺陷性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农民依旧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努力着。1978 年秋到 1979 年春,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的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开始推行“包产到户 ”, 首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 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把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 并不断充实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突破了 “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增, 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率先开启的农村改革,成为开启中国各项改革的突破口。1.4 农民问 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由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任务, 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方针、政策。同时善于汲取国际共运和自 身的历史经验教训, 在夺取政权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体系。如果说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那么, 进入新世纪,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党对农民问题的解决就有了新的视野。

 党的十六大提出转变战略, 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接着十六届三中全会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政策问题和改革问题, 明 确提出 了 放弃单纯追求GDP 的目 标导向, 转向综合发展, 并提出 了 五项统筹, 其中城乡统筹放在首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把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 期间, 废止了 农业税条例, 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民问题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大, 进一步强调: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个“重中之重”, 体现在 2004 年至 2012 年 9 个“中央一号文件”之中,所有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围绕怎样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比较过去我们党的重农思想, 新时期党的重农思想呈出现新的变化, 那就是党不仅重农业发展、农村发展、生产力发展, 更重视农民的利益, 既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利益的维护, 更体现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应该说, 随着“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相继提出, 农民问题已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进程。

 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又是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理论升华。2农民问题历史沿革的启示中国共产党 90 多年的历史贯穿着对农民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其中有成功,也有缺失,对党的农民问题的历史沿革进行反思,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现实的意义,也为破解“三农”困境提供有益的启示。2.1 解决农民问 题的核心是体现农民的利 益诉求如果以党史的基点来考察和反思解决农民问题的政策取向, 党的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党对农民利益诉求的延续和目 标的调整。池州 学院学报第 27 卷2626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 主要有精英组成, 因为党员的人数少, 规模小, 某种程度上一直依附于他党, 其政治抱负, 包括对农民问题, 作为甚少。

 只是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后, 经过调查研究, 一种“依靠农民, 为了农民, 发展农民”的革命理念开始呈现。

 广大农民成为革命的基础力量, 是中国革命的主体。

 党所领导的革命依靠广大农民, 农民的利益诉求就是党的利益目 标。党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让农民获得土地。

 “打土豪”是为了“分田地”, 抗日 根据地的十大土地政策,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 提出的“彻底平分土地”政策, 是党面对革命即将成功, 满足农民利益诉求的新要求。新中国成立后, 从土改运动到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 其目 的都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实现农民利益的再提高。

 改革开放不久, 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 就是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国情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方面农民工打工潮的出现, 城乡有了形式的通联,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转移, 固守农村, 安心务农的农民越来越少了, 过去以土地政策为核心去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法, 显得滞后, 解决农民问题变得复杂,需要新的视野。

 另一方面,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党尝试着新的举措来解决农民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 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 协调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重申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 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表明 维护农民利益、解决农民问题是我们党长期工作的重点 。

 近些年, 意在强农惠农富农的各项措施, 包括建设农村医疗体系、养老金制度、环境保护和为购买必需物资提供补贴正在同步实施。

 凸显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政策取向,是党为农民争取自 身利益的最新举措。2.2 解决农民问 题的关键是突破体制 机制 的阻碍这些年来, 党的政策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了 , 但是, 农民人口城乡 流动部分抵销了这种努力。

 其根源就是由于“二元体制”而形成的阶层固化。

 从社会发展来说, 基于不同的出身、财产、知识、职业等, 形成不同的阶层乃是正常现象。—主要是底层向上流动的渠道不被只要各阶层——堵塞, 社会大体能够平稳发展。

 但是, 若社会阶层的划分是以贫富和权钱作为标准, 社会不同阶层就有固化的趋势, 社会流动尤其是底层和平民向上流动非常困难。

 很多社会学家已经描绘了此种阶层固化的趋向, 这种状况的出现, 应该说, 与中国改革的目标取向是违背的。因为改革要打破的,恰是阻碍社会和阶层流动的身份、财富、等级等因素, 使社会更有活力和创造力。

 从早期改革看,某种程度正是这样。那时候, 只要农民有胆识, 即使做个个体户 , 都可能改变命运。

 而今,落户城市的旧门槛、尚未健全的保障政策、高房价等, 挡住了流通的渠道, 许多农民徘徊在城乡之间,焦虑和期待成为他们的共同特征。关注“三农”, 要聚焦农民。

 他们是当今和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成就他们的理想, 就是对农民问题的最大突破。

 面对农民新的需求, 不能一厢情愿地要求他们回到农村, 安心务农; 也不能指责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他们有改善自 己生活条件的权利。

 解决农民问题需要适应农民新需要, 政策的制定要敢于突破造成农民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要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就应当加速户 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等相关制度的改革, 尽快消除造成城乡差别这些诸多不平等的体制性障碍,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管理模式, 废除施加于农民身上的就业、教育、迁徙和纳税等任何歧视性制度, 让农民自 由 进入城市; 放开金融、保险、水利、供销、批发、农机等涉农领域, 让农民获得足够的利润以组织自发自 愿的规模经营; 在农村推进现代福利体制建设, 把义务教育、失业救济、最低保障、医疗服务、养老保险、法律援助、公共文化推广到全部农村地区,为他们自 主选择农村生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2.3 解决农民问 题的路径是落实城乡 统筹政策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然而,缩小城乡差距, 解决发展中不协调问题,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报告指出, 城...

篇二: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21 年第 6 期山 东 社 会 科 学 No.6总第 310 期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 310收稿日期:2021-03-17作者简介:张传鹤,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山东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齐鲁文化名家”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系列重要问题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研究项目“‘十三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主要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AWTJ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①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 版,第 1471 页。② 《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 版,第 1470 页。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基本经验与启示张传鹤(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021)[摘要] 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上所创造的丰富经验给我们如下深刻启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条件;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我国最先进的政治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领导核心条件;确定和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功的路线条件;善于总揽全局,抓主要矛盾,统筹处理各种重大关系,搞好战略规划,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方法和韬略条件;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党忠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甘于牺牲奉献,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骨干条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动员一切力量,群策群力,众志成城,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群众条件和同盟条件;信心、勇气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精神条件;把握世界大势,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势能和道义条件;抓好军队国防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战线条件;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功的根本内在条件。[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基本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21]06-0012-09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上,创造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科学总结这些宝贵经验,从中得到启示,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建党百年之际,既可以选择某一具体领域的经验进行微观深度分析,也可以从宏观视角系统归纳总结建党以来最为重要的基本经验,为继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历史镜鉴。本文从宏观层面,提炼总结了十条基本经验和启示。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条件指导思想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犹如这个政党的指南针或导航仪,决定着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决定着它的前途命运,也决定着它是发挥进步的作用还是发挥反动的作用。因此,坚持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对一个政党来说,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下创建的。在建党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分析国内国际问题的有效工具。1949 年 6 月 30 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① “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了。”② 同年 9 月 16 日,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2 1DOI:10.14112/j.cnki.37-1053/c.2021.06.003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与实践 山东社会科学 2021·6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 ① 1954 年 9 月 15 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 1979 年 3 月 30 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发表了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主题的讲话,“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2017 年 9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 ③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科学对待还是非科学对待的问题。只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得到彰显,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全面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不能对马克思主义做断章取义的,甚至扭曲的理解,不能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东西附加到马克思主义的名下,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曲解他们理论的人是极为反感、失望和愤怒的。1890 年 8 月 27 日,恩格斯在致保尔獉拉法格的信中对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这样评价:“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是 10 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④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他们的理论,他们在《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要求对《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要求的精神实质就是对一般原理的运用要实现本土化和时代化。在中国,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 年 10 月 14 日,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⑤ 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据说毛泽东在与王任重同志交流时曾指出:“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⑥ 这段话的精神实质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时代的共产党人只有在新的社会存在和历史经验基础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只守成,不创新的共产党人,不是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立了五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那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49 年 9 月 16 日,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⑦ 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党以来,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各级党委办党校、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到群众中宣讲、在普通国民教育各学段学校开设适合该学段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宣传部和教研部门组织编写出版通俗化宣传读物。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手段,要善于运用。二、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我国最先进的政治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领导核心条件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列强侵略欺侮的对象,跌入谷底。在此后 80 多年的时间里,农民阶级所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所推动的洋务运动、维新派所策动的戊戌变法、3 1①②③④⑤⑥⑦《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 版,第 1516 页。《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715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外文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67 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603 页。《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 版,第 534 页。王任重:《实事求是的典范———纪念毛主席诞辰八十五周年》,《中国青年》1978 年第 4 期。《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 版,第 1515 页。

 山东社会科学 2021·6 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与实践资产阶级所组织的辛亥革命,都没能推动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在中华民族困顿迷茫彷徨之际,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一创立,就成为近代以来我国最先进的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先进的政治力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首先,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劳苦大众利益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博爱立场,确定了代表公平正义的进步立场。《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① 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博爱立场,是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提出的资产阶级博爱立场的扬弃和超越,把“博爱”进行到底,即更加真诚地关心社会底层群体的命运,关心劳苦大众的福祉。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对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任何组织、任何人、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的公平正义立场。立场决定站位,立场决定格局。按照社会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站位和格局决定社会政治力量的德性品质,而社会政治力量的德性品质则决定人心向背。关于德性品质对于人心向背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② 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以及建立在这一立场上的劳工政策、土地政策和其他各领域的进步政策,必然激发劳苦大众的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必然对各界各基层进步人士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把亿万中国人团结凝聚起来,形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动势力的磅礴力量。近代以来,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结束一盘散沙的状态,绝不是偶然的。其次,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洞悉社会发展规律,观察分析国内国际问题的科学观点和方法,让中国共产党看问题比国内其他政治势力站位更高,格局更大,看得更深,把得更准,价值观更进步,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更为科学有效。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参加北伐战争,为结束军阀混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以农村保卫城市的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对形成一致对外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继续土地革命的未竟之业,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除了主要障碍,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国家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先后对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方案进行了探索,取得很大成绩。在此期间,由于经验不足,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对于这些失误,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勇敢承认、科学分析和坚决纠正的郑重态度。在一系列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社会长期保持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来的事业大发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如果放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被放弃,重回一盘散沙的内乱状况,国家就会走向下坡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在这方面,前苏联殷鉴不远。三、确定和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功的路线条件路线问题历来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思想路线正确与否,决定是否能够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正确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都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一)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又称认识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分析问题和确定解决问题方案所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否确定和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事关能否顺利探索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规律和真理。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都曾在思想路线方面发生过偏差,并导致革命和建设事业遭受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恢...

篇三: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振兴 Rural Revitalization 2021年 4月上 52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大学生振兴乡村的启示探析龚代军(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摘 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一直将乡村问题视为重中之重。大学生是乡村振兴急需人才,乡村振兴是大学生实现其价值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需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形成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使大学生在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实践为根本、将创新作灵魂、视人民为中心。关键词:大学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基层;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D267.2;D4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21)07-0052-0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民族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从成立伊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 。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为经验探讨大学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现实意义及启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落实具有指导意义。1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回顾1.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民族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1840年,鸦片战争叩开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大门,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并割地赔款告终,独立的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历经坎坷,历经磨难,艰难探索的历史,“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该往何处去的问题是近代各个阶级不断探索的问题”[2] 。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做了无数的尝试都失败了,近代的中国是任人欺凌、走投无路的中国,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提供了思想指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注意到这一思想,并积极赴海外留学,以期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此前,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步,但不是解决中国彼时问题的关键。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高潮。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真正觉醒。1921年7月23日,在浙江嘉兴的一艘游船上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背景就已然决定了中国要走一条以党建国的道路[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给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带来了希望,从此中华民族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族站起来了驱除外敌、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是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随着俄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火如荼的传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积极探索解放国家、解放人民的革命道路。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和中国社会的实际,形成了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获得革命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至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政治上社会主义改造等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为社会主义社会。从中国革命伊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再到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才使得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又重新赢得国家主权,以独立的姿态跃上国际舞台。1.3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中华民族富起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后,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吸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行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让一切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自此,中华民族富起来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紧紧攥住让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信念,实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飞跃式发展。从解放思想到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拉开农村改革序幕,并取得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从局部开放到全方位开放,发展活力竞相迸发。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伟大胜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最开始的自行车、缝纫机等人们眼中的奢侈品到汽车、电脑等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手中的钱包也鼓起来了,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日渐上作者简介:龚代军(1996—),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乡村振兴 Rural Revitalization 2021年 4月上 53升。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国际地位显著提升。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离使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又近了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科学的真理。党和国家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精准地看到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差距和重要性,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面貌得到改善。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制定多种措施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重见蓝天和绿水不再是空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发展、改革、保障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与自然等方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规划,特别是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划,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指导。2 大学生振兴乡村的重要意义2.1 人才支持,助力乡村矛盾解决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首先就需要人才。大学生是经历过高等教育的一批青年,他们精力充沛、接受最新的知识、思想足够与时代与国际接轨、眼界足够宽广,他们是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出的,它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及现实矛盾交织提出的。其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的发展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城乡人均收入、城乡环境对比、城乡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差距的,要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要重视乡村的问题。其二,乡村现实矛盾复杂急需新鲜血液进行疏通。必须在这些新鲜血液的培育、培养上下功夫,必须加大政策支持补充新鲜血液、留住人才[4] 。乡村老龄化、留守趋势化、产业简单化、环境弱视化等现实矛盾急需解决。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至今仍与农村之间存在着很多难以跨越式的鸿沟。大学生人才扎根基层对振兴乡村、解决乡村内生矛盾及现实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2.2 价值实现,坚定理想与信念进入21世纪,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巨大变化,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有的大学生不愿去位置偏远、环境较差、交通落后的乡村,愿意留在霓虹漫天、生活节奏快的大城市。这就导致乡村无人问津、大城市挤破脑袋也要往里钻的现象。与其留在大城市碌碌无为、不知何时出头的境遇,不如投身基层、奉献乡村。大学生扎根基层可以说是在变化万千的社会中寻找到的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捷径。当前乡村问题繁多,缺乏人才,这正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实现价值的契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指在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之中,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大学生扎根基层不管是从政策支持还是福利待遇方面来说,国家和社会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进行帮扶。人的社会价值简单说来就是个人对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乡村是中国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的乡村也存在着很多的矛盾问题。大学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都有重要的价值,这是其社会价值实现的表现。扎根基层能让大学生直接体会到乡村的种种,让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思想道德不滑坡。2.3 目标需要,助推中国梦腾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我们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并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把乡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下,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乡村发展不拖后腿更需要乡村发展紧跟步伐。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突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重视的“三农”问题解决的另一完善路径,更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知的乡村地位的重新定位。大学生扎根基层、振兴乡村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兜底保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化解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现在乡村仍有巨大潜力等待挖掘,充分挖掘并加以运用实现,中国梦的腾飞将离我们越来越近。3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大学生振兴乡村的启示3.1 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根本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撰文,成为第一个在文章中介绍马克思的中国人。早期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在国内创建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民族意识真正觉醒。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国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中最深刻的研究主题,为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理论与实践贡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出了一系列的成就。在中国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农村进行考察,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群众路线”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操作方法。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我国到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时,中国共产党结合具体情况及实践基础,提出我们要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大学生在扎根基层、振兴乡村时,必须实事求是、从各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特色,不能不加思考的套用“模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各有特色,必须深入村落进行调研、充分

 乡村振兴 Rural Revitalization 2021年 4月上 54了解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5] ,充分利用各个乡村已有基础和资源,建设更加完善的乡村。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党和国家下发落实了许多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落实的过程中不断实践,铸就乡村振兴精神、弘扬乡村振兴精神[6]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证明,只有实践才是振兴乡村的唯一出路,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乡村是否振兴的唯一标准。3.2 与时俱进,将创新作灵魂从1921年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无不体现出其创新创造的特点。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创新制定出联合不同群体的统一战线政策,这是党的一大创新之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三大改造政策,其成功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发展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革命时期,如何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脱离苦海、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开始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世纪90年代,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时,中国如何发展、如何解放生产力,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创举,将计划和市场作为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打破,将以往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刻板印象颠覆,中国经济也得以迅速发展。当今,如何使中国强大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成为思考主题,党和国家根据现实发展情况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做好本职工作是基本,要有创新才能出成效。大学生在扎根基层时,要敢于冒险、勇于创新,适不适合要做了才知道。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农村相关农产品销量很好,且具有稳定的市场。但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供需不对等,导致农民收入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致富之路[7] 。因此,在农村产业方面,要勇于发展现代化农业、改革农业体制;生态环境方面则要敢于对人民群众已经习惯的对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说不,创新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方式;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在乡村治理方面要敢于跳出以往治理的条条框框。振兴乡村必须与时俱进,将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必要路径。3.3 牢记宗旨,视人民为中心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

篇四: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农村经济 2021 年第 7 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表明,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最根本和核心的是土地问题。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 “三农”也是党的革命之本和执政之基。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是我们党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革命,让农民站起来富起来,走上了小康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就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随着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革命斗争的需要,土地革命也广泛地开展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革命失败后的土地革命1927年,大革命失败,党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当时土地革命,主要是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

 “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1928年 5月至 7月,井冈山根据地边界各县掀起分田高潮,年底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在赣南、赣西根据地提出了一系列深入进行土地革命的政策和原则。1929年 4月,他主持制定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和地主阶级的土地”。7月,在他的指导下,赣西 300多里的地区分了田,60多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1930年 2月,在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下,兴国等 6县全境和永丰等县部分地区全面开展了分田运动。第二阶段,反“围剿”时期的土地革命1930年 10月起,蒋介石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五次大规模“围剿”。1931年春,为了保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根据地实行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政策,使各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931年 2月,毛泽东又修改井冈山《土地法》中关于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使根据地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具有强烈的翻身感。第三阶段,抗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1934年 10月至 1935年 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此后又粉碎了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也是最困难时期。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实行了大生产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让农民站起来富起来—— — 建党百年感怀■ 顾吾浩百年回首一、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9

 上海农村经济 2021 年第 7 期1942年,为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对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这对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巩固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实践,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这主要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等。它也为今后的土地革命奠定了基础。根据地的土地革命,使广大农民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迅速分清了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他们拥护革命,拥护共产党,纷纷参加红军,投身反“围剿”和支援前线,慰劳红军,形成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为赢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第四阶段,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1946年 5月 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1947年 7月至 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 10月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大纲公布后,解放区各级领导机关派出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迅速形成土改热潮。(一)

 1950 年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还有占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从 1950年冬到 1952年底,党领导广大新解放区进行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改革。1950年 6月 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共 6章 40条。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式确定了新的政策,明确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这成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 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区在内,全国约 3亿无地少地农民无偿获得约 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 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基础—— — 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彻底消灭了。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早在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说过: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四个阶段。一是农业互助组。由于土改后广大贫困农民缺乏劳力、农具、资金等,存在着新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于是,党中央在 1951年就作出了农业互助合作的决定,并专门成立了中共中央农村部。互助组不改变土地农民个人所有,克服了农户劳力、畜力、农具等不足的困难,实现了合作共赢。据统计,1949年到 1952年,全国建立了 830余万个互助组,参加农民达 2亿余人。二是初级合作社。1953年 10月 26日到 11月 5日,党中央召开了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在毛主席主导下,中国农业合作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53年,全国初级合作社发展到 15053个,参加农户 27.2万户;到 1956年,发展到 139.4万个,参加农户达 1066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0%,规模从十几户到几十户不等,体制属于半私有、半集体性质,保留了农民的土地分红权。三是农业高级合作社。1955年,中国进入工业化高潮时期。同年 10月,毛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中指出:对条件成熟的合作社,应当考虑使它们从初级形式转到高级形式上去,以便使百年回首二、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土地由封建地主所有向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转变)10

 上海农村经济 2021 年第 7 期生产力和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1955年全国高级社只有 500多个,参加农户 4万户;而到 1956年底,高级社增加到 54万个,参加农户达 11900余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6%以上。1956年 6月 30日,全国人大颁布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对农民入社土地等生产资料作了如下规定:第二条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第十一条规定:社员退社的时候,可以带走他入社的土地或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可以抽回他所缴纳的股份基金和他的投资。第十四、十五条规定:对于完全丧失劳动力或生活困难的农民,可以付给适当的土地报酬。第十六条规定:合作社应当抽出一定数量的土地分配给社员种植蔬菜,其数量一般不超过当地人均土地数的 5%。农业高级社的实施,基本上完成了农民个体私有经济向集体经济的转变,农民土地从个人所有向集体所有转变,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四是人民公社。1958年,全国又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并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齐头并进,中国农业合作化进入新的高潮,土地经营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加上三年自然灾害,进入了经济困难时期。1962年 1月 7000人大会后,毛主席深入各地调查,提出要划小核算单位到生产队,修改人民公社《六十条》,明确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因此,农村集体土地的核算单位也下放到了生产队。改革开放后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框架下,探索和确立了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通过土地“三权分置”,从而创新了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制度。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和推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它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终结,并实行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立足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批判了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提出了 25条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在农村体制问题上提出了反对平均主义,可以包工到作业组、联产计酬,但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实际上包产到户在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已经自发实行)。因此从 1978年到 1980年,全国在土地经营体制上又经历了一个突破“两个不许”的争论和探索的过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在何方?当时,安徽小岗村在全国首先实行大包干到户,由此兴起了农村改革的新高潮。回顾历史,1979年 2月,安徽凤阳县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在全县推行“包产到组”,由于包产到组计算比较复杂,基层干部群众创造了“大包干到组”,即只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当年凤阳县就有 2554个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 72.8%。在实行大包干到组的过程中,由于小岗村的历史原因,包产到组也难以推行,因此在 1979年初的一个夜晚,严宏昌等 18户农民立下了“大包干到户”的生死状,按下了 18个红手印,实行分田包干到户。全村500亩耕地,300亩待开发土地,按人均 4亩计算,最多一家分到 40多亩土地。1979年,全村收到粮食 13万多斤,是前 10多年的总和还多;人均收入 400元,是 1978年的 18倍,结束了 20多年吃返销粮、拿救济款的历史。1980年,安徽肥西县(山南村)包产到户和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的做法得到了小平同志的肯定。9月份,在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会议后,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 75号文件,明确表明了“可三、改革开放后的土地制度改革(从一大二公向家庭承包和土地“三权分置”的转变)百年回首11

 上海农村经济 2021 年第 7 期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1981年,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改选了党中央领导,胡耀邦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万里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农委主任。1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杜润生组织起草的放宽农村政策的文件,定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杜润生同志建议“文件在元旦发表,为新年的第一号文件”。胡耀邦当即赞同并签发了这个文件,并说, “农村工作方面,每年搞一个战略性文件,下次还要排一号”,这样农村工作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就产生了。因此,从 1980年到 1983年,是全国农村大包干的推行期。据统计,1980年,全国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 9.4%,包干到户的占 5%;1981年,包产到户的占 7.1%,包干到户占 38%;1982年,包产到户占 4.9%,包干到户占 67%;1983年全国绝大部分农村实行了包干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从 1978年的 6095亿斤增加到 8146亿斤,1998年,我国宣告越过了温饱线。2002年 8月 29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法》,2003年 3月 1日起施行,并明确了家庭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由此可见,从“不许……不许……”,到“可以……也可以……”,再到“长期不变”,体现了我们党对农村改革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关键词界定产权和用关键词变更产权来确定和提升制度的合法性,也体现了执政党对基层和地方一级创新的容忍、接受和消化能力,以及提升为全国范围可长期执行制度的规范化能力,从而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并且使农村改革走向城市,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二)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简称“三块地”)的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加快了对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制度改革。一是承包地的“三权分置”。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的改革要求。就是要通过土地确权颁证,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明确集体所有权、落实农民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通过承包地“三权分置”,促进了承包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逐步形成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的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科技服务、龙头企业、电商平台...

篇五: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20W008) ;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2020YY013)作者简介:史亚峰( 1989—) ,男,河南平顶山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城乡基层治理研究;张嘉凌( 1992—) ,女,山西平遥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基层党建与城乡治理研究。2021. 05No. 05,2021学 术 探 索Academic Exploration2021 年 5 月May,2021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的百年实践、经验与启示史亚峰,张嘉凌(山西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摘要:“组织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组织经历了动员性组织、改造性组织、赋权性组织和整合性组织四个阶段。从组织目标、组织特征等方面回顾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的百年实践,可以总结出基本经验: 构建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融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于一体,服务国家目标与满足农民需求相结合,在组织农民过程中尊重农民的主体性。2021 年后,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迈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需要创新组织农民的方式方法,健全组织农民的制度机制,以引领和回应能力实现组织农民的目标,坚持党对农民的组织与农民的自我组织有机统一。关键词:组织农民; 中国共产党; 政党下乡; 经验与启示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723X(2021)05 -0019 -0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1] 中国共产党最强大的力量之一是组织力。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特而强大的组织优势,把农民组织起来更是其优良传统。所谓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将分散的人或事物加以结合,使之具有系统性或整体性。作为负有崇高使命的现代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组织,就是着眼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从价值、行动等层面,将孤立、分散的个体农民凝聚起来,汇聚起建设现代国家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农村历史,就是一部组织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持续奋斗的历史。“身处正在实现现代化之中的当今世界,谁能组织政治,谁就能掌握未来。”[2]( P382)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组织农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十九大报告更是首次提出要“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组织农民的实践历程,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百年实践的历程回顾经过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的实践也随着领导现代国家建设的历程,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组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其内容、方式和特征等也不相同。(一)动员性组织阶段:1921 ~1949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救亡图存的历史关头。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组织完全解体,陷入了全面危机之中。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孤立分散,无法形成组织化的力量,整个国家自然就难以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只能由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将最广大的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将乡村社会纳入一体化的国家体系中,为中国成为现代国家奠定基础。“政党是一个现代化组织,为成 功 计,它 又 必 须 把 传 统 的 农 村 组 织 起来。”[2]( P361)主要由社会上层人士构成、活跃于城市的国民党,没有将自身的组织体系深入农村,9 1

 不能组织农民,无法获得农民的支持,因而无法解决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十分敏锐地认识到组织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中共三大通过的党纲草案提出: “至于农民当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占非常重要地位,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3]( P110)三大还形成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民问题的决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组织农民的重要性,将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在走向农村、组织农民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把农民的力量组织起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农民由此成为民主革命的主体。要将长期以来外在于政治的农民组织起来,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动员。“‘动员’和‘组织’,这两个共产党政治行动的孪生口号,精确地指明了增强政党力量之路。”[2]( P336)因此,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的目标是通过“政党下乡”[4] 动员农民参加和支持革命斗争,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以党建国。为了实现组织农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需要将自身的组织体系向乡村延伸。1923 年 8 月,由李大钊指导,在河北农村建立了“中共安平县台城特支”,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此后,农村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农村建立党的组织,吸纳农民中的先进分子进入党组织。将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并非易事,因为“中国人民直到最近还以缺乏组织见称”。[5]( P362)中国共产党大力发展农会等革命组织,“农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发动和组织农民的基本组织机制”,[7]( P47)培养积极分子,积极发展党员,从而使自身拥有了广泛的组织能力。正是亲身体验和感受到了组织起来的农民的巨大力量,毛泽东兴奋地写道: “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7]( P15)作为先进理论指导下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上对农民的组织,将“思想上组织农民”与“行动上组织农民”作为组织农民的两个基本方面。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和发动,树立起农民的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从而将农民群众动员到党的目标之下。“共产党人积极试图扩大政治参与……他们的特长是组织,他们的目标是动员民众加入他们的组织。对他们来说,动员和组织是同时进行的。”[2]( P278)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延伸到哪里,对农民思想上的组织就延伸到哪里。正像毛泽东指出的,“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7]( P34 ~35)农民是日常生活中的群体,对他们的组织仅仅靠革命理想是不够的,必须要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在中国共产党看来,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带领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求; 在抗日战争时期组织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 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开展互助合作,改善物质生活状况。这些措施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纷纷参加武装斗争、支援前线,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此外,通过红色政权、抗日民主政权等建设,组织农民参与政治生活,让农民获得和行使民主权利,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增强了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从 1921 年到 1949 年,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强大的动员能力把中国基层民众组织起来了 [8] ,改变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广大农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同时,从现代国家的建构看,中国共产党把农民这一最广大的基层民众组织起来,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完成了“重组基层”的 20 世纪历史任务,使上层和下层、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9]( P20)(二)改造性组织阶段:1949 ~197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和新兴的人民政府利用党在革命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权威,运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大规模组织农民的成功经验,凭借超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把广大农民群众引导到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的目标和任务是,完成“政党下乡”,将党组织向全国农村地区延伸,以更好地组织农民; 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围绕目标任务,党对农民的改造性组织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中国共产党将土地改革作为组织农民、解放0 2

 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土地改革作为改造农民的重要方式,其成功的关键也在于充分组织和动员农民。“但不管它是怎么开始的,土地改革的成效却总是依靠农民积极的和最终有组织的参与。土地改革的发动并不一定需要动员农民,但改革要想成功却必定要把农民动员并组织起来。”[2]( P326)中国共产党下派由党员干部构成的工作队、成立农民协会、宣传教育、召开群众大会等,通过组织农民的这些机制取得农民的支持,改变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土地。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就提出,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通过合作化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作为农村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合作化的推进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需要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强大组织动员体制。1954 年 5 月,在合作化迅猛发展阶段,中共中央要求没有党的支部的新区乡村,都要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积极发展党员,建立支部。正是在农村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网络延伸到了最基层的村庄和合作社,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全覆盖,完成了政党下乡的任务。“‘支部建在村庄’和‘支部建在生产单位’都是为了推动分散农民的组织化。”[10]( P84)人民公社体制本质上是一套有效的组织体制,它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组织能力大为增强。作为“政社合一”的组织,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直接组织生产和收益的分配。组织农民的程度和强度前所未有,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一时期,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社队组织为基础,包括妇联、民兵等各类群众性组织,形成了农村的组织网络,每家每户都被组织起来,进入这一组织网络之中。组织起来的农民进行大规模平整土地、农田水利建设等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组织农民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从农村汲取资源,满足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从思想上将农民“组织起来”推向了顶峰,改造农民思想,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党组织以及各类基层群众组织都具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和发动。这些行动贯穿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并且行动越来越频繁、力度越来越大。通过接连的政治运动以及持续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不断强化。传统乡村社会和传统农民从根本上被改变,自古以来远离政治的农民具有了政治意识,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文化整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通过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网络,实现了农村社会的改天换地,农业农村取得了巨大变化。通过改造性的组织行动,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塑造出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不过,“过度的组织化也使社会丧失了应有的活力”,[11]( P117)农民失去了生产生活的自主权,被机械地整合在一起。同时,由于国家对农村资源的过度汲取,农民的现实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赋权性组织阶段:1978 ~2012 年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的目标也有了转变,从强调国家目标到注重实现农民群众利益转变,对农民的组织更多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组织通过一系列赋权性质的农村改革落实,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并取得巨大成功。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向农民赋权的过程。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经济自主权;实行村民自治,赋予农民政治自主权。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农民进行包产到户,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此后的改革过程中,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村民自治是获得政治权利的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伟大实践。数亿农民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大大提升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赋权中,还注重通过引领实现组织农民的1 2

 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 20 世纪 90年代以来,农民社会加速走向分化,农民的利益复杂化、观念多元化。对广大农民进行整合的任务要求不断转变组织方式,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中国共产党通过价值引领、利益协调、社会动员、情感激发等组织农民。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价值取向的塑造和整合,通过先进性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将农村中的经济能人等吸纳进党组织体系,通过他们引领其他群众,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所有群众,形成最广泛的合力。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组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民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性迅速增强,给组织农民带来了很大困难,原有的组织结构被打破,传统以地域为边界组织农民的方式日益乏力。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奋斗史证明农民 中国共产党 奋斗史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