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红色故事10篇

时间:2022-10-03 19: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分享红色故事10篇分享红色故事 简短红色党史经典小故事(感人三篇) 党史中的小故事: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享红色故事10篇,供大家参考。

分享红色故事10篇

篇一:分享红色故事

红色党史经典小故事(感人三篇)

 党史中的小故事: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 40 多次来杭州。20 世纪 60 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 年 3 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

 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

  党史中的小故事:王震爱才惜才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王震以爱才而闻名。他曾说:“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尊重人才,没有人才可以有人才,人才少可以变多,否则,多就会变少,有等于没有。”

  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王震,幼年时只读过几年私塾和小学,但在他指挥的部队里,积极主张吸收知识分子入伍。

  1937 年 11 月,时任三五九旅旅长的王震参加八路军会议,他说:“我想要一些人。”贺龙笑着说:“你胃口真不小,一个三五九旅那么多人马,还嫌少?”王震笑着说:“我王震用兵也是多多益善嘛!我还要一些读书识字的知识分子,给部队教授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军队,打不败日本帝国主义。这不是我们常说的吗?”

  于是,贺龙将从北平来根据地参加抗日的康世恩、郭小川、刘亚生、赵安博、王季青等一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分给三五九旅。其中,北京大学毕业生刘亚生很受王震器重,被破格提拔为三五九旅政治部副主任。王震求才若渴,在三五九旅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初、高中毕业生入伍,在连队锻炼一段即委以恰当的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王震率军每解放一座城市,就亲自去动员知识青年参加部队。《王震传》的编者说:“王震像磁铁一样,在自己周围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农学家涂治、水利专家王鹤亭、钢铁专家余铭钰、地质学家王恒升、纺织专家刘钟奇……他们都是王震领导新疆建设的高级参谋,为新疆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6 年,王震任农垦。在“反右运动”后期,王震心里总在想着一件事:被定为“右派”的人,也要给个出路。这些知识分子的知识还是有用的,别的部门不要,

 可以到农垦部门来嘛。在王震的支持下,1958 年,北大荒不仅接纳了***万转业官兵,还接纳了 1500 余名“右派”,其中包括丁玲、艾青、丁聪、吴祖光、尹瘦石、黄苗子等文化名人。

  1969 年 10 月,王震被下放到江西红星农场,他从各地请来了很多科技人员。李汝庆是农场一位学畜牧兽医的科技人员,因为海外关系和“反右”期间的问题,在场里被当作重点“牛鬼蛇神”批斗了三年。在调查和了解情况后,王震通知李汝庆到总场开会,“我和你们党委研究过了,现在决定解放你,你就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开会。”李汝庆参加批斗会,不是站就是跪,现在一听见让他坐下来,激动得潸然泪下。从此,李汝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农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史中的小故事:彭德怀开解下属

  夏纳是抗大总校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作战科当参谋,但他对分配给他的工作有点意见,心里不大痛快。彭德怀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亲自找他谈一谈。

  一天,彭德怀来到夏纳的住处,一见面就开门见山地说:“你就是夏纳同志吗?我叫彭德怀。”一听是彭德怀,夏纳顿时紧张起来。彭德怀看到他这个样子,温和地笑笑,尽量把神态放得随意一些,说:“听说你是从抗大总校来的,我们很欢迎。咱们这里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多,很需要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前来工作。可是,据说让你到作战科你不很满意,是吗?”夏纳局促地说:“我学的专业是工程技术,没有专门学过军事知识,我怕到作战科完成不好任务。”

  “是呀,”彭德怀深有感触地说,“按照你所学的知识,本该让你去搞工程才对。但是,现在的形势不允许我们这样安排,我们正在打仗。根据地里又没有什么工程可搞,要搞也只能等到抗战胜利才行。眼下,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跟日本帝国主义打仗。特别是作战科,很需要一些有文化的同志去加强工作。为了

 对付日本鬼子,暂时只好让知识服从抗战,你说是不是?”

  听了彭德怀这番话,夏纳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彭德怀趁热打铁,继续开导他说:“其实,什么知识也是从实际工作中学来的。别以为军事这门学问高不可攀,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肯学习多动脑子,许多科学知识也都是可以学习到的。到那时,你就会觉得学习军事,指挥打仗,还真有意思多了。”

  一天,彭德怀在作战科看到夏纳写的一篇题为《论敌人的“铁壁合围”战术》的文章,便坐下来认真地阅读起来。原来,这年夏天,日本侵略军为了一口吃掉抗日力量,对华北根据地施行了残酷的“铁壁合围”,后来,在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指挥下,经过广大军民的同心协力,奋勇抗敌,最终粉碎了敌人的“铁壁合围”。夏纳亲自参加了两次反“扫荡”的激烈战斗,便琢磨研究一番,写出了这篇论文。

  彭德怀看完文章后,说:“小夏,你这样做是很对的。实践出真知。一个青年应该好好研究点实际问题,尤其是敌人使用的那些战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嘛。不过,你写的这篇文章还存在某些片面性。你只从表面上说了一下敌人战术上的一些形式,没有从本质上明确指出敌人铁壁合围战术的特点和弱点。如果能够就如何打破铁壁合围战术做进一步的研究,这篇文章就会生动有力,有理有据,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

  彭德怀又说:“另外,文章的题目也有点大,不够贴切。”说罢,他摸出钢笔,在原标题上边端端正正地写下了“关于铁壁合围战术的研究”几个大字。彭德怀走后,夏纳从实际工作和实战中学习研究军事知识的劲头就更大了,将那篇文章做了认真修改,又拿给彭德怀过目。不久,这篇文章就在八路军总部创办的《前线》杂志上发表了。

篇二:分享红色故事

21.05.26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红船精神: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的故事“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l 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总书记专程赶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我们党的精神基因。l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世上恐怕再没有第二条船能够像它一样享有如此尊誉。这艘要低头弯腰才能进入的红船,旺季时每天会有近两万人来此感怀当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情境,如今已先后迎来了3000多万人次参观。深秋的南湖,微风习习、清波荡漾。一艘长约16米、宽3米的画舫静静地停在岸边。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7月30日,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突然闯入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事发之后,代表们主张把会址移到杭州西湖,但由于西湖游人多、易暴露,且从上海到杭州费时也多,未被采纳。李达夫人王会悟建议去她的家乡浙江嘉兴,在南湖租游船开会。因上海去嘉兴通火车,当天可来回;在南湖开会,既安全又方便,此建议得到代表们一致赞同。于是决定至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最后一天的会议。就在这艘船上,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

 “让我们再喊一遍口号吧!记得声音要轻一点。”“嗯!”“中国共产党万岁!”……声音低沉却铿锵有力。

 大会还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的名称也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这条船见证了党的诞生,因而也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红船也由此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重要象征。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在南湖写下这样的句子:“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这一近代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谱写出中国历史崭新的篇章。多年以后,毛泽东同志这样评价“红船”上的这一幕历史:“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多么气势非凡啊!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董存瑞、刘胡兰、邱少云等正是这精神的完美阐释。今天我要分享的党史故事是《王二小的故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团员,他常常在山坡上放牛,常常给八路军放哨。

 1942 年 10 月 25 日( ( 农历九月十六) ) 早晨, 13 岁的王二小正在当地老乡称狼牙沟门的外崖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鬼子兵有好几十人,正从狼牙口向范庄旺村走来。那边的山沟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还有不少乡亲们,万一鬼子摸进那条山沟,不仅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受损失,乡亲们也将在劫难逃。

 可是这时候跑回去报告已经来不及了。这时二小忽然想起来,为了粉碎鬼子这次进攻,涞源抗日政府已将20多名伤员和粮食转移了,为了保护后方机关和群众,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岭子上。二小冷静地想了想,他要把鬼子引进埋伏圈,让八路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打定主意之后,二小故意暴露了自己的目标,正在山谷里瞎撞的鬼子兵一见到二小,连忙把他从山坡上抓来问路。二小机智地和鬼子周旋,骗取了他们的信任在前边带路。从狼牙沟门往东走是范庄旺村,王二小带着鬼子从西北沟钻了进去,引向八路军埋伏的石湖旮旯。其实这是一条死路,翻过巨石就到了路的尽头。鬼子一下傻了眼,直到此时才知道上了当。

 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被打得抱头鼠窜,他们知道上当了,鬼子队长追上了向山坡里逃跑的王二小。用刺刀扎进了王二小的身体,将他摔在了山坡上的巨石上。这次围剿,八路军消灭了全部敌人。可是,13岁的王二小却永远闭上了双眼,英勇的牺牲了!

 王二小用他那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的生命,为今天的孩子们换来了没有战火燃烧的幸福生活。王二小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那平凡的事迹,却永远被千万人传诵;他所谱写的生命之歌,响彻祖国的万里长空;他响亮的名字,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抗日小英雄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地涌现出的一批少年英雄,比如王朴、张嘎、海娃等人。战争胜利后,他们均被授予“少年抗日英雄”称号。这些少年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与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抗战的重任。

 晋察冀边区有一个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那里。雨来从小就喜欢和伙伴们在河里游来游去,练得一身好水性。一天雨来准备去上学,忽然闯进一个人,雨来抬头一看,原来是交通员李大叔。李大叔直奔墙角,搬开大水缸,跳进大水缸下的洞里并对着雨来着急的说:“外面有鬼子追我,你…你快把洞口给堵上,对谁都不许说!”雨来好不容易使了全身的力气,把大水缸给搬了回去。

 红色经典故事-小英雄雨来这时十几名带着刺刀的鬼子冲了进来,一个领头的鬼子假装温和的说:“小鬼,不用害怕,刚才有个八路军跑了进来,你看见没有?撒谎的死啦死啦的!”雨来用手背抹了抹鼻子,嘟嘟囔囔的说:“我在屋里,什么…什么也没看见!”那个鬼子又笑嘻嘻的掏出一把糖果,对雨来说:“吃糖,吃糖,吃了赶紧告诉我,八路军藏在什么地方?”

 雨来并没有接过他的糖,也没有吭声,鬼子气坏了!对雨来又打又骂。雨来被打得头破血流、皮开肉绽,可是还坚定的咬着牙说:“没看见,就是没看见!”鬼子这次可真的是被气坏了,恶狠狠的说:“拉出去、拉出去枪毙!”河岸边响起了砰…砰…砰的枪声.芦花村的老百姓们都伤心的哭了…大家沿着河岸寻找雨来的尸体。突然,从芦苇丛中冒出个小脑袋来,大家欢呼道:雨来、雨来,雨来没死!雨来没死!

 原来呀,在枪声响起之前,雨来趁鬼子不注意,悄悄地跳进河里游走了!机智勇敢的小雨来,面对敌人的糖衣炮弹,毫不心动,即使是敌人对他严刑拷打,他也决不屈服,他的这种爱国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I.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红色精神是一部历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艰苦历程;红色故事是一座座丰碑,记载着成千上万革命英烈的奋斗足迹。II. 希望我们继续学习和继承英雄的勇敢,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让我们一起讲述红色故事,传递红色精神!时刻牢记历史,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05.06

篇三:分享红色故事

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七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一篇

 儿童团团长海娃

 有一次,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安排儿子海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一路上受尽折磨。

 深夜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陡峭的山路上,乘机拼命往山上爬,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七篇)。

 海娃忍着疼依然坚持到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二篇

 两个小八路

 1943 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

 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我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三篇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人( 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七篇)。

 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村头那座破旧的草房里住着王二小一家。11 岁的二小是个放牛娃。

 1943 年的一天,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鬼子的炮弹落到了二小的家里。在山上放牛的二小惊恐地看着遮天蔽日的浓烟烈火,他不能相信,刚才还温暖的家和亲爱的爹娘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村外有一个大山坡,这是一片好大好大的草地,碧绿的青草间开着点点的小花。二小就在这片山坡上放牛,这里美丽安宁,二小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没有鬼子该多好。

 二小参加了儿童团,跟着柳老师和吴连长,学了许多知识。他知道打走了鬼子,自己长大了,还要建设我们的国家。鬼子的大扫荡又要开始了,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鬼子来了,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

 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四篇

 一袋干粮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 13 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 13 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

 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五篇

 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我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最终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六篇

 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 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

 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1938 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红色经典小故事简短七篇

 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男,1941 年生于江苏邳州,1949 年 9 月在重庆被害,遇害时年仅 8 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小的战士。

 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经过地下党对特务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作他的老师。

 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

篇四:分享红色故事

故事 2 分钟简短五篇

  红色故事 2 分钟简短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1934 年 7 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方志敏、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

  1934 年 10 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 34 师和红三军团第 18 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 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 53 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每座山峰都在溪中长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叶,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

 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这天你们生长在红旗下,个性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此刻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党史吧。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三十年我们那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但是,便于革命志士开展活动的好环境,因此,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革命风,据完全统计有 108人参加革命,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红色故事 2 分钟简短

  你好!我是三年级的柏燕疆,今天我很荣幸在这里讲爱国故事。故事的主题是生的伟大,死的荣耀。

  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张开铁臂踏着时代的旋律走向辉煌的未来。

  但是,我们的心决不能忘记这些人砍头也没关系。只要主义真的是夏明翰,不能忘记熊的火也不能吞噬贞操意志的邱少云。更不能忘记出生的伟大,死去的光荣刘胡兰。

  十五岁啊,正值花季,拥有幸福美好的青春,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希望,为祖国的解放,刘胡兰奉献了珍贵而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她不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女儿。

  当时溅血的地方,今天万花红了。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前辈们的奋斗业绩中吸取前进的力量,承担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责任,成为跨世纪的中华好孩子。

  非常感谢你。

  红色故事 2 分钟简短

  同学们::

 bai 先生,你好!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du。清朝政府签署的另一条 zhi 不平等的条约,使 dao 中国从面包大国变成任何人宰杀的肥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八国联军燃烧圆明园,使世界上最辉煌的建筑瞬间变成焦土和碎石。我们永远不能忘记。1931 年 9 月 18日,震惊了中外的九一八事件。

  让 3000 多名万东北三省的父亲成为亡国奴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37 年 7月 7 日,日本帝国主义发生了卢沟桥事件,使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的 8 年抗战,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本法西斯对中国手里没有寸铁的同胞进行了 6 周的惨烈屠杀……

  为了重整河山,多少志士仁人、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气概,以顽强不屈的精神打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者。

  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磨难。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使命。我们不甘落后于前人,继承和发扬先人留给我们的不怕困难的精神。

  从七七事变开始,中国一直在风雨中,中国人民一直在战火中挣扎。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血腥的阴霾,华夏的大地到处都是欢歌笑语。我们现在的丰衣足食是什么交换的?用革命英雄的生命和血泪交换,用中国人的双手和汗水交换。与以前相比,我们为什么不叹息呢?不要忘记我们中国曾经的屈辱,不要忘记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

  我们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花,是祖国的希望。周恩来总理说: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中国的命运掌握在所有中国人的手中,掌握在我们青少年的手中!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使祖国更加强大。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把这句话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鼓励我们努力。

  红色故事 2 分钟简短

 1937 年中秋刚过,黑龙江大地上就下了一场半人深的大雪。侵华日军趁天寒地冻,调动 10 多万大军,切断了东北抗日联军二路军总指挥部和在外作战部队的联系,想把缺少过冬棉衣和粮食的抗日战士冻死饿死在山上。

  总指挥部决定派一支小部队到依兰县城去,找地下党和抗日救国会,筹划些粮食、棉花和布匹,运回根据地;可是,这样重要和危险的任务由谁来领导完成呢?首长把眼光落在了 16 岁的姜墨林身上。

  姜墨林出生在牡丹江西岸一户贫农家里,十一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十三岁就进抗日联军部队,成为一名正式的抗联战士。他人虽小,却十分机灵、胆大,组织上经常派他到敌人眼皮底下传书送信,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任务,连日本鬼子和汉_都知道他的名字,可就是没抓到他。因为他肯动脑子,作战勇敢,很快就担任了小队长。这次首长又把任务交给了他,他心里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姜墨林带着一小队骑兵来到依兰县城外,他让大家把马和爬犁隐藏好,自己换了一身脏衣服,然后背起一条破麻袋,里面装上又脏又臭的黄豆,把两万块买货的钱藏在里面,大摇大摆地朝城门走去。

  把守城门的日本兵见来了个小孩,上前盘查。姜墨林抓一把黄豆给他们看,说:“马料的卖!”日本兵闻到一股酸臭味,赶忙捂着鼻子,甩手让他过去了。

  姜墨林进城后顺利地找到了地下党的同志,说明了来意。地下党组织决定通过抗日救国会发动群众购买物品。姜墨林留下钱就出城等候。

  城里的群众很快把物品置办齐了,他们用各种办法,偷偷把物品运出城外,交给姜墨林小分队。地下党还派出游击队护送运输小分队赶回驻地。

  运输小分队装好爬犁刚出发不久,敌人就发现了,立刻派出马队追击。姜墨林打发其他运输队员争分夺秒赶回营地,自己留下来和游击队一起伏击敌人。

  不一会儿,敌人的几百名骑兵迫上来了。姜墨林嘱咐大家:“沉住气!我们要

 缠住敌人,保证运输队返回营地!”

  敌人在埋伏圈里遭到意想不到的突然袭击,一下子就乱了阵脚。姜墨林率领战士激战了两个多小时,为运输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天黑以后,他下令撤出战斗,去追赶运输队。第二天,运输队满载着越冬物品,与总指挥部派来的接应部队汇合了。

  抗日联军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同志拉着姜墨林的手,激动地说:“你们得胜归来,这是一个奇迹!全军的同志们感谢你们!”

  红色故事 2 分钟简短

  1934 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

  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

  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

  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

  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篇五:分享红色故事

故事演讲稿精选 6 篇 红色故事演讲稿精选篇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喜爱上了阅读红色故事和革命诗歌,从这里我了解了近代中国历经磨难的风雨沧桑,感受了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曲折历程,也明白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争的热血豪情。

  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夏明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长征、抗战、解放、改革,每段历史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从红色经典中我读懂了万里长征的艰苦卓绝,读懂了林海雪原的孤胆雄心,感悟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激情豪迈,也感悟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大气磅礴。长征路上的严峻险阻,八年抗战的艰难困苦,白色恐怖下的千回百转,南征北战的荡气回肠,一篇篇感人的故事,一首首雄壮的诗篇,是镌刻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是见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历史画卷。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感慨万千,展望祖国的明天,我们信心满怀。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感谢历史的选择……1921 年 7 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解放后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共产党又带领我们走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几代中华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为铺就强国之路,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亚洲睡狮已经雄起,东方巨龙正在腾飞,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还是少先队员的我们是党的接班人,稚嫩的双手要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托,我们是跨越世纪的新一代,是 21 世纪的真正主人。革命的精神不能抛弃,它依然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制胜法宝,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祖国、时代的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共同谱写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崭新篇章!

  谢谢大家!

 红色故事演讲稿精选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我为大家演讲的名字叫《鸡毛信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团的团长。有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爸爸,拿出一封信,要海娃马上给八路军送去。这封信上粘着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最紧急的信呀!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了。还没走到山口,就远远地看见来了一队日本兵。”怎么办?信藏在哪儿呢?”他一眼看到了老绵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拴在羊尾巴下边,大尾巴一盖,什么也看不出来了。海娃刚站起来,鬼子就来到了身边。

 “小孩,你的干什么的?实话说,不然杀了你!”

  “我是放羊的嘛,呜呜呜,我是放羊的嘛。”海娃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哭起来。

  鬼子看了看这群羊,来了坏主意。他把羊都扣了下来,海娃呢,被逼着给他们赶羊。

  天黑了,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村里找不到一个人,也找不到一颗粮食。鬼子们都饿疯了,就叫黑狗子们去杀羊。一个歪嘴黑狗看中了那头老绵羊,上来就抢。海娃眼看自己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掉,恨死了敌人。可他更担心鸡毛信,它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啊!

  老绵羊好像看出了海娃的心思,四条腿往地上一撑,歪嘴黑狗怎么也拉不动,累得出了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别的羊。海娃总算放了心,又在盘算着怎样逃走。

  天刚蒙蒙亮,鬼子就挥着大洋刀,带着队出发了。还没走过几个山头,只听”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几个黑狗子倒在地上。原来他们踩上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可没敢笑出来。

  “小孩,你的前面的开路!”鬼子是要海娃赶着羊,在前面踩地雷。这里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敌人引上了一条小山路,自己越走越快。敌人都气喘嘘嘘的,越落越远。

  “小孩,你慢慢地开路!”海娃干脆飞跑起来。

  叭!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知道,这里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起来:”鬼子来啦!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打呀!”

  果然,八路军叔叔开火了。海娃一高兴,爬起来就想跑,刚跑几步,就昏倒了。一个八路军叔叔忙跑过来:”唉呀,这不是海娃吗?”

  海娃睁开眼,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话没说完,又昏过去了。

  等他醒来时,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八路军叔叔告诉他,靠着那封鸡毛信送来的重要情报,八路军打了个大胜仗,消灭了好多鬼子和伪军。八路军叔叔又送给海娃刚缴获的两个牛肉罐头。海娃的心里呀,别提有多高兴了。

  谢谢大家!

 红色故事演讲稿精选篇三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 19 岁的,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今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 1948 年 5 月 25 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 6 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

 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必须马上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这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谢谢大家!

 红色故事演讲稿精选篇四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后,让我极为感动。

  回顾历史,不仅让我回到了那个战争时代。1941 年秋,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与敌人几度周旋,拼到了最后,连子弹都打光了。五位英雄战士并没有向敌人屈服、投降,而是以正义的牺牲精神英勇的跳下悬崖,他们这种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让我深深的叹服。

  是啊,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一次,谁想轻易的放弃呢?可这五位战士,为了保全他人的生命,而宁可牺牲自己。这种死是那么的壮烈,那么应得其所,在回过头来开开我们当今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为别人而舍弃自己呢?他们总是利益熏心,只想自己而不想他人,总是把自己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大到当官的,小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总是在为自己忙活着。如果他们的精神品格也能像五位战士一样那么的高尚,那这个社会便处在一片和平之中。

  俗话说的好:有的人死的重于泰山,使人铭记在心;而有的人却死的轻如鸿毛,不愿被人记起。人谁无一死,只要死的大意凛然、轰轰烈烈。这五位战士多么勇敢,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红色故事演讲稿精选篇五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在长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当她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有一次过草地,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在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武打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肯德基,喝着沃尔玛,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6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的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

 红色故事演讲稿精选篇六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被五壮士的壮举震撼了。

  课文讲述了 1941 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敌人被五位壮士引上了狼牙山。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五位壮士把他们引上绝路,英勇歼敌。最后跳下悬崖。

  五位壮士有着热爱人民、热爱祖国、英勇无畏、仇恨敌人和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他们是中国人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人。如:抗日女英雄——赵一曼。有一次,赵一曼去传送抗联机密。在路上不巧被敌人抓住。敌人把她抓回军队,他们问:“你要去传送什么消息?”赵一曼大义凛然,把嘴闭得紧紧的。敌人见她不说,就用最狠毒的手法折磨她,但她依然没有透露一点儿情报。敌人急了,又对她用刑。赵一曼的身子开始发抖,汗珠一颗一颗从额头上冒出来。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热爱,最终一个字也没说出来。

  此外还有钢铁战士杨靖宇、宁死不屈的赵尚志、民族英雄吉鸿昌……他们总是把安全留给别人,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是那么英勇无畏,他们的革命精神是多

 么令我敬佩!他们就是我们心中永恒的丰碑!

 

篇六:分享红色故事

经典故事 12 则

  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 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 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

 毛泽东在 1928 年 11 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

 "现在五千人的冬衣, 有了棉花, 还缺少布。

 这样冷了 , 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

 好在苦惯了 。

 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

  冬天, 井冈山上格外寒冷, 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 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

 在生活上, 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 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 晚上, 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

 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 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 被服厂。

 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 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 部队发下新棉衣, 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 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

 你一家五口人, 没有一件棉衣, 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 三件单衣, 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 还经常工作到深夜, 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

 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 谢槐福才穿上了 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 共患难, 战胜了严寒的冬天,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 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

 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 家里少了 一个劳动力, 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 年 7 月的一个傍晚, 杨大娘浇完菜园, 回家准备挑水做饭。

 她刚拿起扁担, 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

 大娘奇怪了 :

 前天水缸满, 昨天水缸满, 今天水缸又满了 。

 这是怎么回事? 她问小儿子:

 “小发仔, 下午你挑水了吗? ”

 11 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 说:

 “我没挑。

 ”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 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

 “我屋里那口水缸, 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

 “没有啊, ” 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 将信将疑地问, “真有这样的事? ”

 正说着, 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

 “是啊, 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 又会满, 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 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 笑笑说:

 “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 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 俩人商量了 一阵, 就各自回家了 。

 第二天, 杨大娘擦桌子、 洗衣服, 不到下午, 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 。

 她故意不去挑, 也不下地干活, 早早拿起一双鞋底, 坐在门口, 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

 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 纳好鞋底又上鞋帮, 四只耳朵听动静, 两双眼睛观八方, 边做针线活, 边搞起“调查” 来。

 但是等了 半天, 也没有半点儿动静, 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 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 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

 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 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

 “这回捉到了!

 ” 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 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

 她抬头一看, 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 穿一身红军制服, 正冲着她和二婶笑。

 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 她觉得很面熟, 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

 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

 “呀, 这不是毛主席吗!

 ”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 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 说:

 “毛主席, 你来沙洲坝不久, 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 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

 毛主席喝着茶, 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 问她们:

 生活有没有困难? 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 房子漏雨不漏雨? 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 一直谈到天擦黑, 毛主席又要去挑水, 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

 杨大娘拗不过, 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 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永远的丰碑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 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 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

 在苍松翠柏中, 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 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

 “舍身为国, 永垂不朽!

 ”

 董存瑞, 1929 年生, 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当过儿童团长, 13 岁时, 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 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

 1945 年 7 月参加八路军。

 后任某部六班班长。

 1947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军事技术过硬, 作战机智勇敢, 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 10 余人。

 先后立大功 3 次、 小功 4 次, 获 3 枚“勇敢奖章” 、 1 枚“毛泽东奖章” 。

 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 称号。

 1948 年 5 月 25 日, 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

 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

 他任爆破组组长, 带领战友接连炸毁 4 座炮楼、 5 座碉堡, 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 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 二班、 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 向连长请战:

 “我是共产党员, 请准许我去!

 ” 毅然抱起炸药包, 冲向暗堡, 前进中左腿负伤, 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 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 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 右手拉燃导火索, 高喊:

 “为了新中国, 冲啊!

 ” 碉堡被炸毁, 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年仅 19 岁。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

 ” 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 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 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 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王二小原名阎福华, 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 南滚龙沟村人, 在家排行老二, 村里人都叫他阎二小。

 1941 年 9 月 16 日, 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 日军 300 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 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 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

 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 从上午 9 点多转到了下午 3 点多。

 在二道泉山顶, 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 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 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

 这时埋伏在轿顶山的报社武装梯队发起了 攻击, 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住在两界蜂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 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 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 发表在 1942 年的《晋察冀日报》 元旦副刊《老百姓》 上。

 后来, 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 小学课本, 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 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 , 重温那段历史故事, 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 发奋图强, 振兴我中华。

 视死如归的刘胡兰

  刘胡兰, 原名刘富兰, 1932 年 10 月 8 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

 刘胡兰8 岁上村小学, 10 岁起参加儿童团。

 1945 年 10 月, 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 。

 学习了一个多月, 回村后她担任了 村妇女救国会秘书。

 1946 年 5月, 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 妇女干事; 6 月, 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 年秋, 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 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 大批干部转移上山。

 当时, 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 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

 这位年仅 14 岁的女共产党员, 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 往来奔走, 秘密发动群众, 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 递送情报, 成为当地一害。

 1946 年12 月的一天, 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

 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 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 年 1 月 12 日, 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 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 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 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 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 怒问一声:

 “我咋个死法? ” 匪军喝叫“一个样” 后, 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 尚未满 15 周岁。

 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 为刘胡兰题词: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

 这种表现, 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 , 原名马尚德, 字骥生, 河南确山李家湾人。

 1927 年 5 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 年春, 到达东北, 化名张贯一, 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 组织煤矿工人进行反日运动。

 在组织运动中, 杨靖宇被日本警察署抓捕入狱两次, 受到日本军警的严刑拷打, 但其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和从事反日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 杨靖宇被营救出狱, 并出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 随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市委书记、 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 年, 杨靖宇在东北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 32 军南满游击队, 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根据地从事抗日运动, 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 1 军独立第 1 师师长兼政委、 第 1 军军长兼政委、 东北抗日联军第 1 军军长兼政委、 东北抗日联军第 1 路军总司令兼政委。

 组建抗联的同时, 杨靖宇按照“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 、 “对当地人民损害大的不打” 的原则, 采用“敌合我分, 敌进我退, 乘敌之虚, 各个击破” 的战术, 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麓展开激烈的斗争, 很快建立了蒙江(今吉林省靖宇县)

 、 那尔轰、 金川(今吉林省辉南县)

 、 河里、 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

 、 老岭山区和辽宁老秃顶子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 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极大地推动了 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的发展。

 日军看到抗联势力的不断壮大, 感到十分恐惧, 在 1938 年下半年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 , 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头颅。

 1940 年初的 50 多天里, 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军作战 40 多次, 在日军的疯狂“围剿” 下, 抗联陷入困境, 几乎弹尽粮绝, 战士们只好以草根、 树皮充饥, 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

 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 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

 “为了 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头颅不惜抛掉, 热血可以喷洒, 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

 在斗争进入异常艰难状况下, 杨靖宇决定将抗联编成几股小部队, 分散活动, 保存实力。

 杨靖宇率 400 多名抗联战士准备在蒙江方向突围, 因叛徒的告密, 日军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行踪, 为使部队安全转移, 杨靖宇决定再一次分散突围, 自己率一部分抗联战士牵制日军。

 1940 年 2 月 23 日, 经过几次战斗后, 杨靖宇负了伤并且身边只剩下几名抗联战士。

 日伪军追踪杨靖宇的血迹, 很快将杨靖宇与几名抗联战士包围, 此时的杨靖宇已经数日粒米未进, 以皮带、 棉絮充饥, 身体虚弱到了极点。

 敌人的“讨伐队” 围了 上来, 呼喊着要他投降, 杨靖宇沉着地掏出双枪向日伪军射击, 击毙数名敌人。

 敌人想抓活的, 停止射击高声劝降。

 他没有应声, 乘机烧毁文件, 又向敌人开枪射击。

 敌人活捉杨靖宇的希望落空后, 向他进行了 疯狂的扫射, 杨靖宇身中数弹, 壮烈牺牲。

 杨靖宇牺牲后, 日军割下其头颅, 又剖开遗体的腹部, 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没消化的树皮、 草根和棉絮外, 竟没有一粒粮食, 残暴的敌人都感到十分震惊。

 为纪念杨靖宇英勇抗日的光荣一生, 1946 年, 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1949 年, 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 烈忾难消志不磨, 碧血青蒿两千古, 于今赤旗满山河。

 ”

 1958 年 2 月 23 日, 杨靖宇的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并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园。

 中共中央、 国务院和毛泽东、 刘少奇、 周恩来、 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以及金日成、 崔庸健等国际友人分别送了花圈, 高度评价了 他光辉的战斗一生。

 黄继光:

 舍身堵枪眼

  抗美援朝战争中,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 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

 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 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 四川省中江县人。

 1930 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 被评为民兵模范。

 1951 年 3 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 年 7 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作战勇敢, 立三等功 1 次。

 1952 年 10 月, 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 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 和南朝鲜军激战 4 昼夜后, 于 19 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 597. 9 高地。

 部队接连攻占 3 个阵地后, 受阻于零号阵地, 连续组织 3 次爆破均未奏效。

 关键时刻, 时任某部 6 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 请求担负爆破任务。

 他带领 2 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 一名战友不幸牺牲, 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 他的左臂也被打穿。

 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 他在多处负伤, 弹药用尽的情况下, 为了战斗的胜利, 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 靠近地堡射孔时, 奋力扑上去, 用自己的胸膛, 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 壮烈捐躯。

 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 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 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 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追授“模范团员” 称号。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 并追授“特级英雄” 称号。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和金星奖章、 一级国旗勋章。

 忠义之志, 壮烈...

篇七:分享红色故事

经典故事(精品十五篇)

 红色经典故事(一)

 永远的丰碑 —— 董存瑞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着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 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 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 年 7 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 年 3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 10 余人。先后立大功 3 次、小功 4 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 年 5 月 25 日 ,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 4 座炮楼、5 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

 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 19 岁。

 红色经典故事( 二 )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 曲,你一定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王二小原名阎福华,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阎二小。1941 年 9 月 16 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 300 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报社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轿顶山的报社武装梯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

 住在两界蜂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

 牛郎》,发表在 1942 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天,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我中华。

 红色经典故事( 三 )

 视死如归的刘胡兰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 年 10 月 8 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 8 岁上村小学,10 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 年10 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 年 5 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 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 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 14 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 年 12 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 年 1 月 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 15 周岁。

 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红色经典故事( 四 )

 抗日民族英雄- 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确山李家湾人。

 1927 年 5 月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 年春,到达东北,化名张贯一,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组织煤矿工人进行反日运动。在组织运动中,杨靖宇被日本警察署抓捕入狱两次,受到日本军警的严刑拷打,但其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和从事反日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被营救出狱,并出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随后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 年,杨靖宇在东北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 32 军南满游击队,以罄石县红石砬子为根据地从事抗日运动,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第1师师长兼政委、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组建抗联的同时,杨靖宇按照“不击中敌人要害不打”、“对当地人民损害大的不打”的原则,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乘敌之虚,各个击破”的战术,与日伪军在冰天雪地 的长白山麓展开激烈的斗争,很快建立了蒙江(今吉林省靖宇县)、那尔轰、金川(今吉林省辉南县)、河里、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老岭山区和辽宁老秃顶子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的抗日运动的发展。

 日军看到抗联势力的不断壮大,感到十分恐惧,在 1938 年下半年调集重兵对抗联进行“围剿”,并以万元巨金悬赏杨靖宇头颅。1940 年初的 50 多天里,杨靖宇率抗联战士与日军作战 40 多次,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抗联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将衣中棉絮掏出来吞咽。日军曾千方百计

 诱其投降,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在斗争进入异常艰难状况下,杨靖宇决定将抗联编成几股小部队,分散活动,保存实力。杨靖宇率 400 多名抗联战士准备在蒙江方向突围,因叛徒的告密,日军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行踪,为使部队安全转移,杨靖宇决定再一次分散突围,自己率一部分抗联战士牵制日军。1940 年 2 月 23 日,经过几次战斗后,杨靖宇负了伤并且身边只剩下几名抗联战士。日伪军追踪杨靖宇的血迹,很快将杨靖宇与几名抗联战士包围,此时的杨靖宇已经数日粒米未进,以皮带、棉絮充饥,身体虚弱到了极点。敌人的“讨伐队”围了上来,呼喊着要他投降,杨靖宇沉着地掏出双枪向日伪军射击,击毙数名敌人。敌人想抓活的,停止射击高声劝降。他没有应声,乘机烧毁文件,又向敌人开枪射击。敌人活捉杨靖宇的希望落空后,向他进行了疯狂的扫射,杨靖宇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割下其头颅,又剖开遗体的腹部,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没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外,竟没有一粒粮食,残暴的敌人都感到十分震惊。

 为纪念杨靖宇英勇抗日的光荣一生,1946 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49 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1958 年 2 月 23 日,杨靖宇的遗首和遗体被隆重公祭并合葬在吉林省通化靖宇陵园。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刘少

 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国际友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战斗一生 。

 红色经典故事( 五 )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 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 年 3 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 年 7 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 1 次。

 1952 年 10 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 4 昼夜后,于 19 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 597.9 高地。部队接连攻占 3 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带领 2 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

 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红色经典故事( 六 )

 忠义之志,壮烈之气,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 “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茶叶山下崖头, 刘家湖阵地失而复得达三四次,战况极其惨烈。经过数天鏖战,敌军受到重创,节节败退。中国军队相继收复蒙阴、莒县,共歼敌 4000 余人。不久,日军再派坂本旅团向临沂、三官庙发起攻势,妄图有所突破。张自忠和庞炳勋部两军奋力拼杀,经彻夜激战,日军受到沉重打击,其向台儿庄前线增援的战略企图被完全粉碎,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1940 年 5 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中国军队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可以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

 5 月 6 日 晚致书副总司令兼 77 军军长冯治安一函:

 “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到河东后,如能与 38 师,179 师取得联络,即率两部与马师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若与 179 师,38 师取不上联络,即带马师之三个团,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他自己亲自率领 2000 多人渡河作战。

 5 月 1 日 ,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率 2000 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 13 师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所部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一倍半的敌人冲杀 10 多次。日军伤亡惨重。

 5 月 15 日 ,日军 10000 多人分南北两路向张自忠率领的部队实行夹击。激战到 16 日佛晓,张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猛攻。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张自忠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战况空前激烈。

 5 月 16 日 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 持指挥作战。到下午 2 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 8 人。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时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稍后,张自忠腰部又被机枪子弹击中,他卧倒在地浴血奋战最后壮烈牺牲。

 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并竖木牌。并全军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军的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可见,张自忠将军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连当时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都为之感动。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 5 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一百多名优秀将士,抢回张将军的尸骨,连夜运往重庆。当灵柩经过宜昌时,全市下半旗,民众前往吊祭者超过十万人。灵柩运抵重庆时,蒋介石特亲临迎灵致祭,抚棺痛哭,并手书“英烈千秋”挽匾以资表扬。毛泽东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张自

 忠殉国时,年仅 50 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后建有张自忠将军陵园和张自忠将军纪念馆 张自忠 将 军生平事迹陈列馆。周恩来曾亲自写下文章称赞张自忠“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岳飞名言:“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张自忠将军抗日体现的正是这种“武官不惜死”的精神。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良心很平安。”到了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这样死得好......良心很平安。” 1982 年 4 月 16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1991 年,为纪念张自忠百年诞辰,湖北省在宜城市建成张自...

篇八:分享红色故事

经典故事四篇

  中共党史百年,波澜壮阔,浩浩荡荡,谱写着催人奋进的动人旋律。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红色经典故事四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 欢迎你的参阅。

  红色经典故事

 1 1

 董存瑞炸碉堡

 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 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 19 岁的,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董存瑞。

 今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 1948 年 5 月 25 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 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 6 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

 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 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

 但他仍抱着炸药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 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 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 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必须马上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

 想到这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 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红色经典故事

 2 2

 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 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 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 长。

 红色经典故事

 3 3

 “男人草鞋”意蕴深

 当年红军穿的草鞋,就是群众穿用的普通草鞋,并没有分什么男人、女人的。然而,张南生刚参加革命时,却把自己打的草鞋特别喻为“男人草鞋”。部队不少同志也特别喜欢他打的“男人草鞋”。

 那是 1929 年冬,朱德和_率红四军第三次来到新泉,开展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指战员们白天学习军事,晚上学习政治,训练抓得很紧。当时,军事训练内容相当丰富,有队列训练、射击训练、投弹训练,还有班、排、连、营的进攻和防御等等。战士们都穿草鞋参训,不少战士两三天就磨烂一双草鞋。

 刚参加革命、担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的张南生,一有空就去观看红四军的军事训练。一天上午,他亲眼见某连指战员组织一场抢占山头的冲锋训练后, 不少战士脚上的草鞋都已磨得不像个样子,有 20 多名战士还光着脚板走回来。张南生想,红军指战员为穷苦人求翻身而打仗,他们训练这么辛苦,这草鞋一定要尽量满足供应才好。

 当日下午,张南生回到新泉北村,便立即组织乡干部和一批妇女编织草 鞋。当时,张南生还不会编草鞋,便请了一位师傅到家里教他。张南生的父亲 张志瑞,见南生这孩子也学起编草鞋的手艺,好不生气,便冲着南生骂道:“我才是个武秀才,武得一字不识,没出息,给你学了那么多年书(张南生在连城旧制中学毕业),也回来学这没出息的手艺,你不觉得丢人?!”张南生不敢惹父亲生气,和气地回答说:“爸爸,你不是常说‘家有万金,不如一艺在身’吗?我多学一门手艺,就多一道财路呵!”他父亲无言可对,只好让他去学。

 张南生毕竟是读书人,学什么手艺都比别人聪明。他学编的第一双草鞋, 样子就蛮像的,而且全用了最好的稻草,很扎实,可就是偏大、偏长了一点。张南生听别人这样议论,就自豪地说:“我这双才是真正的男人草鞋哩。”“哈哈,草鞋编大了还美名为‘男人草鞋’,这也算是你的创造发明啰。”有位妇女这样讥笑他。张南生也滑稽地说:“人有分男女,鞋就没分男女?你们没看 见,红四军里头几个彪形大汉,那双脚有多大啊!我这双草鞋送去,他们准争着要的。”“说也对,朱军长的脚就比普通男人大得多,说不准南生哥编的这双草鞋就会被朱军长挑上哩!”又一位妇女这样打趣道。

 第二天,他们把先编织好的几十双草鞋送到红四军驻地,果然有不少个子高大的军人争着要大草鞋,张南生见了非常高兴。从此,他编的草鞋都比妇女们编的大一些。张南生爱编“男人草鞋”这一故事,便在新泉渐渐传开。

 1930 年 5 月,张南生参加红军,为新中国的建立奋战在大江南北。1955 年 9 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红色经典故事

 4 4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吉鸿昌 18 岁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开始戎马生涯,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 他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的“铁军”。

 吉鸿昌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 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 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 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 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浑身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 高呼:“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篇九:分享红色故事

红色经典 传承红色基因党 史 学 习 教 育 红 色 经 典 故 事 精 选 集讲述人:

 100年弹指一挥间,100年沧桑巨变。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100年或许太短太短,但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100年足以“敢叫日月换新天”,让曾经苦难深重的中国旧貌换新颜。知往鉴今,以启未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重温党的历史,无论是对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真理有“味道”吗?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一个关于真理味道的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没喝,却把那个墨水给喝了,而他浑然不觉,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这就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起。墨汁的味道当然不是甜的,但在有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心中,真理的味道比糖还甜。正是为了这份理想之甘、信念之甜,一代代的共产党人历经一次次挫折又一次次奋起。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珍藏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的六个版本。今天,人们仍在继续着一百年多前中国先进分子对“真理味道”的不懈追寻。信仰恒在 ,历久弥新。

  一盏温暖人心的马灯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陈列着一盏马灯。它虽然锈迹斑斑,但却记载着87年前一位名叫钟招子的母亲等待8个参加长征的儿子归来的故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由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等机关组成的第一野战纵队和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机关组成的第二野战纵队,以及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于10月上、中旬分别从瑞金、兴国、宁都、石城等地,陆续进抵于都地域集结休整,进行兵员、武器弹药、粮款的补充,准备战略转移。10月17日傍晚至20日傍晚,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共8.6万余人,先后在于都的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盏温暖人心的马灯于都县银坑镇窑前村钟招子有10个儿子,其中8个儿子当了红军。就在那年10月,他们同时从家乡于都出发,参加长征,只留下年幼的曾林梅、曾林桃与母亲相依为命。送别时,钟招子对儿子们说:“一定要打胜仗,妈等你们回来。”丈夫早逝,钟招子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她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回家做家务。深夜,她就坐到老屋门前,点起一盏马灯,等待儿子们回家。等啊、等啊,眼泪流干了,青丝变白发,也没有等来儿子们的身影。后来,钟招子把眼睛哭瞎了,但她依然每天点亮马灯,坐在石阶上等待儿子。她想用微弱的灯光,照亮儿子回家的路,也让他们看清妈妈的模样。“我眼睛看不见了,但马灯不能灭,要让儿子看清回家的路。”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驻于都。钟招子守候在队伍的必经之路上,一次次询问,一次次失望,整整三天三夜。她心里明白:儿子们已凶多吉少。

 一盏温暖人心的马灯后来,她和两个儿子一起,在村后竹篙岭的大树下,修了一座空坟冢。每逢清明节,她都会带领全家人前来插香祭奠。如今,祭奠形式和地点没有变,只是在原来的坟边又多了一座坟——伟大母亲钟招子的坟。1960年,她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人世。弥留之际,她嘴里反复念叨:“把我埋在儿子们身边……”长征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母亲,为远行的儿女点亮一盏灯;也不知道有多少儿女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灯光里的母亲。那些没有归来的儿女,用他们的鲜血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而灯光里的母亲,虽然没有等到儿女的归来,却等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繁荣和富强。

 “只点一根灯芯”的故事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常居住的地方是茨坪、茅坪、大井等地。在茨坪他住在农民李利昌家中;在茅坪,住在八角楼;在大井,则住在村子中间的白粉屋中,晚上办公、看书、写文章,油灯上都只有一根灯芯。当年,由于敌人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红军的军需给养非常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毛泽东与普通战士一样吃红米南瓜度日,穿破衣烂衫御寒,床上垫的是稻草,盖的是一条薄薄的线毯,领导井冈山军民度过艰难的岁月。

 “只点一根灯芯”的故事按照这个规定,毛泽东是红四军党代表、红四军军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中共井冈山前委书记,他晚上办公时用的油灯,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是他为了节省用油,每天晚上办公都坚持点一根灯芯照明。02毛泽东白天军务十分繁忙,晚上还要批阅文件。当时,为了节约开支,部队晚上点灯用油有一个规定:各级机关晚上办公时,只能用一盏油灯,油灯上可以点三根灯芯;连部晚上值班,可以留一盏油灯,但只准点一根灯芯。01

 “只点一根灯芯”的故事红军战士看到毛泽东同志经常工作到深夜,便把打土豪缴获来的马灯送给他,可是毛泽东同志考虑到马灯费油大,平时轻易不用,只是在晚间外出或开会时偶尔使用,晚上办公时只用一根灯芯的油灯。就是在这样微弱的灯光下,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起草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著作,他结合井冈山斗争的具体实践,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

 “只点一根灯芯”的故事 一盏普通的青油灯,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不眠之夜,一根灯芯的油灯虽然光亮暗淡,但却与天上的北斗遥相辉映,同放光芒。如今,在井冈山仍然传唱着一首歌谣: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

 谢谢观看再见!2021年 月 日

推荐访问:分享红色故事 红色 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