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16 13:4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中医学是指起源和发展于中国地域的,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整体观念为其主导思想,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等为其认知和思维方法,以脏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药发展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医药发展论文【五篇】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医药;
中医学;
交融

中医学是指起源和发展于中国地域的,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整体观念为其主导思想,司外揣内、援物比类等为其认知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研究养生、康复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1]。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抗争的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理论来源于医疗实践的感性认识,通过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理性认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从狭义上把“中医药”等同于“汉族医药”,而把其他少数民族在与疾病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药理论、技术技能称为狭义的“民族医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医药在独立发展,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彼此渗透融合。中医学、民族医药、民间草医药共同组成了我国的传统医药学。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医药,民族医药也不断从汉族医药知识中汲取有用部分。

1中医学与云南传统民族医药融合

中医学的发展历来都不是孤立,与自然科学、人文哲学存在广泛交叉,同时与其他民族医药彼此渗透,中医药影响云南民族医药发展,民族医药不断丰富中医学理论,只有通过彼此的理论融合、技术互补、优势整合,才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多途径多渠道的研究方法。中医学与民族医药的交叉渗透,具体体现在理论构建的哲学基础、医学术语,以及药物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用,解释学术问题时的相互资鉴启发的取类比象思维模式。由于中医学与各民族医学相邻学科间无法割裂、在交叉搭界之处往往多产生亮点。中医学与民族医药都有共同目的,相互间在边缘处又都交叉搭界,那么,深入考察边缘处的学术细节,往往能发现潜藏着的规律。

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迁徙频繁,医药、宗教、文化能也存在融合现象,有学者指出:民族医药与中医学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2]。“大同”指的是哲学观点相同,基础理论相似。“小异”指的是基于民族分布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的情况,认为不同地域民族的基础理论、用药经验具有本民族特色。

据查云南历史上曾经有三次较大规模的汉族移民入滇,即:汉、唐、明三朝时期[3]。历代以不同方式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加速了云南的发展。秦汉时期“五尺道”的修建拉开了中原与云南交流的开端,随着贡品(贵重药材)、书籍(医药书籍)、教育(医学私塾)的不断输入,云南民族医药在自身特色发展的基础上,受到了中医药的巨大冲击。其中,明朝中医药在云南有了广泛的传播和明显的发展,最具代表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是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该书是第一次将云南地方民间药物的作用与中医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一部较早、较完整的地方性药物性典籍。许多常见的中药都始载于该著作,如:仙鹤草、灯盏花、川牛膝、草乌、贝母等,同时该著作中也记载了不少民族药,如: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荞麦等。各民族用药普遍存在交叉现象,如:竹叶兰一药,傣族称为“文尚海”,药用部位为球茎、块根,用于食物中毒;
布朗族称为“夕那格郎”,用药部位为全株,主治肺结核、气管炎。据统计,汉藏共用药物有300多种,佤汉共用80余种。

中医药与民族在基础理论及哲学背景、思维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相互影响。两者均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采用“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健康与疾病、各类要素的平衡制约密不可分。如:傣医学的“四塔五蕴”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均归属于“四塔五蕴”四塔即“风、水、火、土”五蕴指“色、识、受、想、行”,其中“色蕴”指物质现象,“识蕴、受蕴、想蕴、行蕴”指精神现象,物质和精神共同构成人体。“四塔五蕴”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表现。藏医学认为人体内的“龙”、“赤巴”、“培根”三者失调构成疾病。纳西东巴医药中的“卢”“色”是纳西先民用于表达阴阳的常用字,体现了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思想。“精威五行”类似于中医的“五行学说”,用于说明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佤族医药认为自然界由“天、地、风、水、木、火、石、气”八种物质,当八种物质发生改变将导致各物质与人体的平衡失调进而产生疾病。

另外,研究也发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及民族医药。当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被中华文化内化,佛教中的医药文化对佛教医药文化圈所涉及的中医药学、藏医药学、傣医药学等传统医学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中医、藏医、傣医离不开佛教医药文化,同样研究佛教医药文化也离不开上述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上,佛教医药文化圈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渗透力,对我国传统医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形成得比较早且较为完备,在一定时期内作为一种优势医学广泛影响了各个民族医学的发展,当然民族医学的发展反过来也丰富了中医学。中医和民族医都宏观地把人体生理分成若干个功能部分,建立在基本相似的哲学观点之上。治疗上基本上都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本治则,并以此建立了相应的药物观念和方剂观念。中医和民族医都充分利用了祖国大地上以植物药为主的自然药物,其中很大一部分药物相互通用,共同建设了中国的本草药物学。

中国的中医学和民族医学并无质的差别和量的鸿沟。但从各个民族医学的个性来说,它们确有特色,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的一门医学,有必要重视它、发掘它,采取必要的政策保护、扶持、研究和发展,以便为各族人民造福,为中国医学科学的百花齐放、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2云南民族医药的优势及发展策略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几乎都有着自己防病治病的经验乃至医药理论。其中,仅傣族医药、藏族医药和彝族医药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医学典籍,如:傣医的《档哈雅龙》、《竹楼医述》;
彝族的《双柏彝医书》、《元阳彝医书》、《启谷署》;
藏族的《藏医精要》、《迪庆藏药》;
纳西族的《玉龙本草》等[4]。

历史上的医药流通,使得云南贵重药材、医药理论充实于中医学体系中。“槟榔、琥珀、犀牛角、象牙、麝香”等由云南传入的药物至今仍然运用于中医药。以“云南白药”、“拨云锭”为代表的品牌民族药享誉中外。目前,许多民族医学中的新药,如:苗药“灯盏细辛”、傣药“傣肌松”、彝药“青叶胆”、纳西药“竹红菌”、白族药“青阳参”等也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少数民族还具有丰富独特的疾病诊疗方法和手段。如傣医的摸法、数理诊断法、睡药疗法、薰蒸疗法;
纳西医的放血疗法;
彝医的扎针、放血疗法;
藏医的尿诊法、泻下疗法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为拓展和丰富诊疗技术和手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思路。

尽管近年来云南民族医药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药强医弱、特色不浓”的问题。还存在着亟待整理的大量的没有文字记载的口头文献。加强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及名老民族医药专家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加强口承民族医药知识的抢救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在对民族医药传承培养方面,应重视对古代医籍的学习,重视医古文、训诂学、古医籍等方面的课程设置,结合师承教育模式培养真正的临床实用型人才。另外,民族医药有其自身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继承性等特点,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医药的文化土壤、人才队伍、文献文物和药物资源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小结

历史上中医药与云南民族医药是不断交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尽管基于文化背景、医学理论、用药习惯的不同,中医学与民族医药成为各具特色的、互不从属的、属于相对独立的医学体系,但从广义角度,中医学与民族医药同属于中国传统医药学。中医药促进了少数民族医药理论的构建和补充;
少数民族医药亦完善和发展了中医药。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人才培养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中原经济区建设”专项课题:“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医药产业是一个系统的产业链条,包含中药种植、加工、制造、新品研发、人才培养教育、医疗和养生保健、医用器械、商品流通、文化产业等环节。中医药产业各个链条的生产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医药人才,人才培养教育既是中医药产业链条中的一项,又是整个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中医药人才培养对中医药产业的盛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视角去探析中医药人才培养问题。

1、中医药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中药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药材种植面积已初具规模。但中医药产业目前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如:中药企业缺乏名牌产品及名牌企业、国内市场的高端领域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中药资源的无序过度开发、国外教育机构抢占国际中医药人才市场等等。近年来,世界医药保健发展潮流对养生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国际市场中药需求旺盛、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等等,使中医药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自2006年以来,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2011年,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十部委联合下发《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提升中医药产业规模和技术竞争力”,这使中医药产业发展将面临巨大机遇,为提升我国中医药产业规模和技术、增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2、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没有中医药教育,就没有中医药人才,没有中医药人才,就谈不上中医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才能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的发展。

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模式是师带徒教育。此模式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等教育起源于1951年国家相继建立的17所中医进修学校,这成为新中国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雏形。1956年,国家建立了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4所中医学院,这标志着中医教育正式步入国家高等国民教育轨道。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6所,其中中医药大学11所,中医药学院14所,中医药专业在校生总数460939人。全国高等西医药院校中,中医药专业在校生总数57364人,全国高等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中医药专业在校学生总数35174人,这些在校生包括统招博士、硕士、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和网络本专科生。这些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他们拥有较深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科研力量,在中医药领域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3、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教育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也对新时期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也对中医药教育体制、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1、中医教育模式西医化

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以西医学为参照系建立起来的模式,这种模式西医化的特点表现在:①教学方面:安排了大量的西医学课程。以往中医药学生学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理论,而目前中西医课程比例最先是8∶2,渐而达到7∶3和6∶4,西医占的比例渐高,用西医理论诠释中医理论的内容越来越多,中医传统文化的课程越来越少,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联系未能很好体现,中医药特色很难得到传承;
②科研方面:对中医药的研究多采用实验研究、动物模型、还原分析、客观标准、定量数据等方法,通过植物化学研究提取有效成分的思路成为主流,中药药性的丰富内涵被“据效而用”的线性思维所代替,用中医理论指导中药治疗的思维源头被截断;
③实践方面:照搬前苏联的基础、临床和实习三段式西医学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分割为几个阶段。传统中医药教学都是边学习边实践边积累,但在现在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学校更重视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存在严重脱节。④培养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学术特点。本科生阶段重理论,研究生阶段重实验、重论文。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差,缺乏学术流派特点。

3.2、专业设置偏离市场需求

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要有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专业人才外,还应该有既能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又能适应中医药产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在中药材种植、加工、制造、中医养生保健、医用器械、中医文化、中药商业流通等众多领域发展的需要。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管理学理论,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及获取知识的能力。现行专业设置过于集中于中医药专业,而外语、法律、管理、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大,导致学生的专业性太强,知识面太窄,就业面不宽。一部分毕业后从事医疗器械和药品商业流行业的人才,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才能适应市场,中医药产业化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匮乏。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蒙医药学说特点是指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具有的共性。蒙医药学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与宇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人体是小宇宙,生命体恒动不息,但有始有终。内外协调则康,失调则病,紊乱则危,不相依则亡。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蒙医药学基本特点

蒙医药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

1、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2、整体观念。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二蒙医药学科发展特点

蒙医药符合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在北方少数民族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蒙医药学科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到解放初仍处于父传子、师传徒、寺庙办教育的状态。我国创办蒙医学专业五十多年来,蒙医药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经历了由本科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教育水平;
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经历了由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接替,青年科学带头人培养等一系列学科梯队调整;
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到其机理揭示,病集病例分析到临床试验研究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扩展。蒙医药学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不断与现代医学、药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

1、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特点。蒙药是在蒙医药理论知道下的独特的用药方式,根据疾病的不同症候。按照组方的方法和原则,选择适宜的数种药物,以适当的比例配合在一起,并制成一定剂型后使用。蒙医与蒙药不分家,要认真研究蒙药的药性理论与蒙医药理论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的规律。蒙医学科发展也应以维护和提倡蒙医与蒙药不可分割的学术特点进行知识创新为原创,鼓励广泛引进新的相关研究方法,以多形式、多学科开展蒙药研究工作。

2、师带徒传承特点。蒙医药学起初是祖传形式或带学徒办法来传授。蒙医药教育逐步实现了以师带徒教育为主向现代科学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传承名老蒙医经验继承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但师带徒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现代蒙医药学科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民族文化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及临床客观上均存在着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烙印,人们又常称之为传统的医药学、文化的医药学、哲学医药学、北方医药学等。蒙医药学指导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特点,诸如天地相应、寒热、阴阳、五元、五行、三根、七素三秽、六因学说及辨证论治理念等,均是当代自然科学不能完全解释,但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乃至人类自身社会关系综合把握的理论与方法,体现出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特征。蒙医药学既是医药学,又是蒙古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蒙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的特点,也具有蒙古民族文化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4、基础与临床不可分割特点:蒙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升华到理论,然后又运用理论进一步指导医疗实践活动。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时,一切理论都是为了说明生命活动现象与自然、社会活动的内在联系,调整人在自然和社会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临床失衡状态。

5、现展特点: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曾经陪伴着蒙古族人民走过几千年岁月,至今仍然是蒙古族人民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之一。蒙医药更是一种技能,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为人类增进健康,防治疾病服务。19世纪初西医学成为主流医学之后,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各种传统医药学客观上都成为一种补充或代替医学。

三蒙医药学开发研究思路

蒙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蒙医药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独到的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好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冲击,蒙医药学现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蒙医药学怎样才能在新世纪的科技浪潮中逐步成长,如何面对现代化,面对未来呢?这是我们蒙医界迫切的、限巨的一项任务。下面就蒙医学如何现进行开发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改进蒙医方剂及疗术器械:蒙药和疗术器械是蒙医治病的主要工具,是实现医疗目的的最重要手段,亦是蒙医与患者联系的桥梁。因此,蒙药和疗术器械的革新和发展是关系蒙医临床发展的根本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关系蒙医生死存亡的问题。目前蒙药和疗术器械的质和量的标准难以控制,使用相对不方便,疗效相对缓慢等。为了取得更好疗效,为了扩大蒙医药的竞争优势,必须对蒙药方剂及疗术器械进行改进。

2、引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学科的方法论对该学科发展起主导作用,而该学科的模式必须体现其所用的方法论。蒙医药和西医不同的方法论正是两者不同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蒙医要学 医学交流 医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在众多民族医药当中,蒙医学是一块灿烂的瑰宝,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蒙医学同其他传统医学一样,都是在人们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医药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医学、古印度阿输吠陀医学、藏医学、阿拉伯医学的影响。与其他传统医药之间的交流,对蒙医学近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蒙医药学的发展史也是蒙医药学与各民族医药之间的交流史。

民族医学之间交流的方式、交流的内容与每一传统医学的母体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医药交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 有使用价值。②合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③符合民族的心理特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它是民族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医学理论是作为文化的一分子被吸收进来的。文化模式给医学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同时医学本身直接参与了文化模式的建构。蒙医学是根据蒙古地区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和疾病特点,在原有的理论雏形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吸收外来医药的精华而形成的。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既是对其他医学进行民族化的产物,也是历史传承的必然结果。

一、传统蒙医学经验积累时期的医学交流

13世纪之前是传统蒙医学积累经验的时期。蒙古族的先民不仅积累了与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相适应的卫生保健习俗和经验,而且在饮食、药物及外治等方面也发明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有些方法在中医学或藏医学著作中有零散的记载。

这是北方少数民族医学经验在中医经典中的生动反映,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蒙医学与中医学之间的交流。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烧地炕急救法,与《史记》中记载的汉使苏武自刎时匈奴人所用急救的方法十分相近,很有可能这种与北方寒冷气候相适应的急救法在此时已经传人了中原地区。唐代社会繁荣。中外医学交流日趋活跃。中医学著作

二、传统蒙医学形成时期的医学交流

13世纪初至l6世纪中叶,随着蒙古族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蒙医传统疗术、饮食疗法及临证用药等诸方面在原有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骨伤科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独立的临证学科嗍。由于统治者提倡各种文化兼容并蓄,蒙古族与各兄弟民族,特别是同汉、藏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倍和欧洲等国家的通商及文化交流频繁,极大地促进了医学交流。中医学与蒙医学的交流空前活跃。据《长春真人西游记) 记载,成吉思汗仰慕道家养生,特召见中原全真道教领袖长春真人丘处机。两人当面谈论道家之养生之法。据《元史》记载,1226年在蒙古军中发生传染性疾病,精通中原文化的耶律楚材应用中药大黄治疗,这是蒙古族使用中药的较早记载。[71在蒙汉民族往来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不少北方民族医家致力于学习和研究汉医,有些汉医著作被传播到蒙古地区,对传统蒙医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是这一时期出现的蒙汉医学合璧之杰作。其中相当篇幅论述了蒙古族传统医药及其北方游牧民族医药知识。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成书于1330年,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书中收录了大量蒙古族传统饮食,并作了理论阐释。

元朝时随着广惠司、回回药物院等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必然会有回回医药著作及医疗技术、药物大量从西域的传入,促进了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蒙医学的交流。《回回药方》就是一部中医学、蒙医学与阿拉伯医学学术交流的产物。蒙古族的正骨技术也是比较进步的。一般认为,《回回药方》中之正骨、骨外伤手术等,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正骨、脱臼之治疗原则等,元代李仲南《永类钤方》中的骨伤科处理措施等,都或多或少吸收和总结了蒙古族正骨经验和技术。《晶珠本草》、《兰塔布》、《蓝琉璃》等等医药著作先后传人蒙古地区,促进了蒙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中医学对蒙医学也有较大影响。中医学的某些内容直接或通过藏医学传人蒙古地区,从而影响和丰富了蒙医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脉诊等成为蒙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对中医药在英国的传播发展历程进行综述,浅析中医药在英国发展的优劣势,对现状进行思考,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
英国;
传播现状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056-02

中医药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文化生活的不断碰撞和融合,中医药不只在中国的国土上发扬光大,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各地放射着光彩。本文对中医药在英国传播与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并浅析中医药在英国发展的优劣势以及相关思考。

1中医药在英国传播和发展历程

对于中医传入英国的时间,据史料记载是在17世纪晚期,英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到中医和针灸。从现存史料看,《中国脉理医论》可视为中医学传入英国最早的著作[1],此书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最初对针灸进行直接报道的是英国外科医生约翰·丘吉尔。他于1821年发表了用针灸治疗风湿病和中耳炎的论文,成为针灸传播到英国的最早的确实史料[2]。1958年,费利克思·曼恩在英国伦敦西区开设针灸诊室,并在诊室里教授课程,成为英国针灸诊所的创始人。1960年,杰克·沃斯利创立了传统针灸学校,这是英国最早的针灸学校,为英国针灸的传播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他也被认为是历史上中医西传的传承者之一。随后,1970年英国针灸师行会成立,1980年英国医学针灸学会成立,1986年英国补充与替代医学委员会成立,1990年英国针灸专业评审委员会成立,1995年英国西敏市大学开设针灸专业……这些史实有力地说明中医在英国传播过程中稳步发展,逐渐壮大。虽然在此过程中饱受争议,但中医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使得中医在英国发展越来越好,英国人民逐渐接受并认可中医医学。Chinese medicine is gradually being accepted and is practiced even in the Western world[3]. (中医在西方国家正在逐步被接受和实践。) Over the last two hundred years, we have made huge progress in the clinical and surgical procedures in medicine[4].(在过去的200多年里,在临床诊断和外科方面都取得很大进步。)

2中医药在英国发展现状

目前,中医药在英国发展状况良好。不少医院设有针灸科、针灸诊所,中药店遍布英国。中医在英国受到从皇家到平民的信赖,每年约有150万人接受针灸疗法[5]。2008年,英国卫生部在提给政府的建议中,针灸以独立的“名号”出现[6],将针灸“立法”、“注册”,把中医推向主流医学位置,而不是替代医学[7]。此外,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至2006年,英国有11所正规大学开设中医、针灸的相关本科或硕士课程[8]。这些大学和国内知名中医院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均有合作培养计划,每年有数百名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医药知识,并参加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国内的老师每年也到英国进行授课,为中医药文化交流作出贡献。2011年9月在英国伦敦开幕的题为“中医药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第八届世界中医药大会[9],进一步加强了中英、中欧之间的中医药文化交流。

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广,英国研究者的目光不再只停留在针灸上,他们更愿意发掘更多“中国特色”的东西,于是中药也走进了他们的世界。相比针灸,中药在英国的发展比较缓慢。长期以来,中药都是作为食品、营养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等进入欧洲市场。虽然如此,英国官方对待中草药的态度还是比较开朗的,政府允许草药和天然药物以非处方药产品的形式上市,经过英国卫生专业委员会登记注册的传统草药师可以继续使用无照草药制品[10],这为中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外,英国开始出现对中医文化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他们致力于中医理论体系的研究,对中医的未病先防、整体观念很感兴趣。

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医疗实践的产物,是直接在人身上反复应用得到的经验结晶,这和西药的实验室验证截然不同,它不像西药是由动物实验到临床验证,然后推向市场。因此在临床应用中,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到质疑。2013年11月,英国药监局宣布2014年4月30日起,禁止一切中成药在英国销售。12月,英国卫生部宣布成立“草药和注册师工作小组”(Herbal Medicines and Practitioners Working Group),探讨所有被欧盟草药法影响的产品,预计2015年3月前能给出最终调查报告。

3中医药在英国发展优势

现代医学在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遇到了许多棘手的难题,如疾病谱的变化、疑难病的增加、合成药的副作用、沉重的医疗费用等[6]。中医讲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不论是辨证诊断还是治疗,都从这一观点出发,这与英国当下崇尚“回归自然”的热潮不谋而合。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mphasize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and aims to cure and maintain balance in the body through more natural treatments[11]. (中医强调从整体观点出发,通过更自然的手段去治愈疾病,保持身体处在平衡之中。)中医的疗效和安全性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验证,历经千年而心口相传。在辨证论治中的人文关怀也是现代医学理念中所不具备的,中医医生在辨证诊断中的望、闻、问、切,与病人沟通、关心病人整体上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病人的精神压力。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富含智慧与哲理的医药文化积淀和独特表现形式,在形式上表现为技艺,但文化才是她的命脉,是传统文化思维、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中医学不仅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代表,而且符合当代西方的价值观和后现展的需求,这才是中医的绝对优势。

4中医药在英国发展的劣势

首先,中医药在英国缺少法律保护,尽管中医人士为此多方努力争取,但还没有得到英国政府对中医立法地位的落实。英国并没有专门针对中医师的认证资格,中医师只能通过针灸师和草药师来进入中医行业。欧盟的禁令中规定,中成药虽只限制在药店柜台零售,但凡是有资格的中医师,依然可以开药方,或者自制中成药开给病人。英国中医师学会主席马伯英教授认为,这条规定在英国没有意义,从根本上讲这是英国条例的一个漏洞。英国没有中医师立法资格认证,没有保护中医师头衔,就无从确认是有资格的中医师。其次,中医药在英国属于补充医学或者替代医学的范畴,并没有完全纳入英国国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诊疗费用,保险公司往往拒绝支付,普通民众常常因为要自己支付不菲费用而对中医诊疗望而却步。最后,因为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语言问题,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文化难以广泛传播[6],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命门等概念,英国人很难理解。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ise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y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in the thinking styles for making diagnoses[12].(西医和中医在不同的背景下形成,有着不同的特色,尤其是在做诊断时,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许多中医经典,中国人都觉得高深,翻译成英文很可能词不达意,往往造成文化信息的丢失[6]。目前,大部分英国人对中医的认识只停留在针灸、按摩等中医技术上,对中医理论感兴趣的人比较少,能研究透彻的人就更少,英国中医师在治病时也很少会进行辨证论治。

5中医药在英国传播发展的思考

中医药如果想要在英国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扩大文化的影响力,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5 1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不是孤立的,她具有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丰富的理、法、方、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弘扬中医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使更多的英国人了解并接受中医的丰富内涵,改变“针灸就是中医”的错误观念。在中医翻译上也应注意文化的传递[13]。

5 2重视中医教育并且加强两国交流与合作重视中医药教育,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改变中医师良莠不齐的现状,是进一步发展中医的必经之路。国内中医院校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开设对外中医专业,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国际交流能力的中医药人才。要加强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与英国高校的合作办学,互派访问学者,师资交流,举办研讨会,共同编写教材,在英国的中医教育中,增加中医理论的学习比重,改变中医师只重技能不重理论的状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医药文化的正确传播与发展[14]。

5 3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障由于英国曾发生多起中药的医疗事故,中药需要在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上重新建立起良好信誉。质量和安全是中药在英国存在的关键。中国的中药企业要学习并积极引进欧洲企业的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严格的中药质量管理规范[15]。

5 4正视自身对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只有我们自己珍视中医药这一伟大的财富,将中医药传承发扬光大,使中医药永葆活力,才是中医发展之本。用中医药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的健康生活水平,用事实和疗效说话,使得更多的人看到中医药的显著疗效,从而信任中医,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地推动中医药的传播与发展。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s based on constant accumulation and summary of experi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16].

总之,今后随着中医药在英国的法律地位的肯定,中医在国际的信誉会不断提升,相信中医药在英国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和运用,更好地为全英国的健康事业和世界医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于天一.中医药和针灸在英国的传播与发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1),3.

[2]Peter Baldry,翁小刚.英国医学针灸学会概况[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7-90.

[3]Patrick Kim Cheng Low, Sik-liong Ang.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Chinese Medicine,2010,1,84-90.

[4]A.Rooney. “Medicine, Stem Cells, Genes and Superbeams”[J]. Harcount Education,UK,2006.

[5]左言富.中医药在国外[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3):184-187.

[6]程铭钊,沈惠军.英国中医立法的10年历程回顾[J].环球中医药,2010,3(3):210-216.

[7]侯建春,鲍燕.英国中医药发展概况[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9):819.

[8]肖子曾,刑瑞,郭小鸽.中医药在欧洲的现状与展望[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5).

[9]司鸶.第八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伦敦开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9):836.

[10]张杰,廖启顺,穆丽华,等.中医药文化近十余年来在英国的传播发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5):82-84.

[11]D.E.Kendall.“Dao of Chinese Medicine: Understanding an Ancient Healing Art”[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2002.

[12]K.Chen and H.Xu,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J]. European Review, Vol.11, No.2,2003,pp.225-235.

[13]吴江莹,吴江雁,刘晓新.针灸英译应重视文化传递[J].中国针灸,2010,10(11):949-951.

[14]吴永贵,戴翥,熊磊.英美中医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1):80-82.

推荐访问:中医药 发展 论文 中医药发展论文【五篇】 中医药发展论文(精选5篇) 中医药发展论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