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年级差生辅导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15 11:55:04 来源:网友投稿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不断扩大,致使他们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思想传播的路径日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二年级差生辅导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差生辅导总结【五篇】

二年级差生辅导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工作满意度;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15-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不断扩大,致使他们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思想传播的路径日益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
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看,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了,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冲击着校园生活。从国际政治格局看,一些反政府极端力量和一些组织一直在想方设法制造并利用一些校园事件,以达到动摇大学生的理想抱负、政治信念及价值取向的目的。面对这些新情况,高校辅导员所承受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及由此带来的态度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而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又与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基于态度理论的视角,辅导员应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来开展工作。同时,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又制约着他们对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理解。为了进一步掌握和了解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比较满足,在哪些方面又有较大的不满意,从而有针对地开展一些教育培训工作,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可以使他们能够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态度理论

在社会心理学上态度是被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态度是指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目前,被公认为的最好的解释是弗里德曼(Freedman)对态度的解释,他将态度构成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激发态度成分中的任何一个表现要素,都会引发另外两个要素的相应反应。也就是说,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要素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虽然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但当它们处于不协调状态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据主导的地位,决定着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在本研究中,认知和情感是影响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为此应强化辅导员的工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

2.工作满意度

Hoppock(1935)认为,可能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疲劳、工作单调、工作条件和领导方式等,他更多的是从工作内容、工作条件等物质属性的角度对工作满意度的定义进行维度划分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定义表现出了许多缺陷。后来,Friedlander从社会环境和员工的心理动机的角度出发,认为可将工作满意度划分为社会及技术环境、自我实现、被人承认等维度。Vroom和Weiss等学者也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构成要素,丰富了工作满意度定义的研究内容。

3.激励理论

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因为受到了激励而产生的。本研究涉及的激励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二是麦克莱兰德的成就需要理论;
三是归因理论。因此,要想利用激励原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必须围绕教师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等进行。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是重庆市部分高校的专兼职辅导员,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60 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86%。从满意度人数及比例上看,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总体满足感上得分较高的辅导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31%、41.56%、48.05%、51.48%。

1.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性别差异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及总体满足感上均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在职业规划、发展展望及工作成就等方面要比女性更具有倾向性,而女性在工作环境、工作效果及总体满足感上要好于男性。说明女性更容易满足现状,加之受家庭、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女性更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

2.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年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及总体满足感维度上均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的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工作年限在5年及以上的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这说明,年轻辅导员对工作有激情,认为工作充满挑战,他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的。而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辅导员的工作激情逐渐减弱,加之受个人发展、职务晋升、家庭期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辅导员的工作年限越长,越容易出现倦怠感,这是导致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的主要原因。

3.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学历差异

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满意度在工作效果上呈现出的学历差异不明显,但他们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及总体满足感上均呈现出显著的学历差异。具有本科学历的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辅导员。这说明本科毕业后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更容易获得满足,同时在工作效果上他们与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不存在明显的差异。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因为对工作具有更好的期望,对社会认同也同样抱有更好的期望,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总感觉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总体满足感上的显著差异。

4.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职称差异

分析结果显示,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在工作效果上呈现出的职称差异并不明显,但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及总体满足感上均呈现出显著的职称差异。具有初级职称的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这说明具有初级职称的辅导员对工作更容易满足,同时在工作效果上与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没有明显差异。而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辅导员对工作环境、社会认可具有更好的期望,导致他们在总体满足感上与初级辅导员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5.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年收入差异

分析结果显示,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在工作效果上呈现出显著的年收入差异,但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及总体满足感上不存在显著的年收入差异。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工作年限较短、年收入在4万元以内的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他们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也明显高于其他辅导员。相反,年收入相对较高的辅导员,由于他们从事该项工作的年限较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了他们开展工作的效果。

6.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学生类型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满意度在工作环境、工作效果、社会认同及总体满足感上因学生类型不同呈现出显著差异。普通高等学校统招学生由于基本素质、社会关系等相对简单,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好做;
单独招生学生相对而言基本素质稍差,辅导员要承担的管理工作相对较重;
而其他诸如成人学生、职业培训学生等,对他们的管理相对宽松,辅导员的压力也相对较小。可以说,因学生类型的不同,导致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对策

1. 建立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岗位认同 感

辅导员工作具有要求高、压力大的特点,高校应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辅导员,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应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保障机制,在编制、级别待遇、职称评聘、住房、津贴等方面给予辅导员适当的倾斜,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所从事的事业之中,提高他们的岗位认同感。

2.完善辅导员的培训发展机制,为其铺设一条快速成长的道路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建立健全辅导员培训机制,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把岗前和在岗、理论和业务、校内和校外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有计划地推荐优秀辅导员到上级机关或有关部门挂职锻炼,学校应定期组织辅导员赴校外学习考察或实践锻炼,开阔辅导员的眼界,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再次,按照“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支持辅导员通过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鼓励辅导员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对取得教学、科研成果的辅导员应予以奖励。同时,应按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辅导员的相应职务岗位,结合实际情况,使辅导员能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

总之,应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使辅导员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制度,使高校辅导员职业真正成为受人尊重的高尚职业。

参考文献:

[1]张林英. 基于态度理论的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探因与激励研究 [J]. 科技管理研究,2011(8):115-117.

[2]冼颖妍. 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激励机制的构建[J]. 科技 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5):162.

二年级差生辅导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 压力 应对 心理健康 “80后”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42-02

近年来,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正逐渐加入就业大军,“80后”高校辅导员是这一群体中较为优秀的群体,他们逐渐成为高校辅导员中的主力军。有资料显示,在许多高校,“80后”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三分之二以上。社会对其角色期望越来越丰富,他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80后”辅导员面临着自身角色冲突和多重压力,他们又不能合理地应对这些问题,很多人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调查显示,有近半数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70%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面对压力,21.6%的被调查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不太了解,只有10.6%的被调查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只有16.8%的被调查教师会去“积极解决问题”,而绝大部分被调查教师选择“寻求社会支持”或是“逃避”,“回避问题”或“消极等待”。“80后”辅导员所承受的压力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使其面临职业发展中最大的心理健康危机――职业倦怠,这不仅影响辅导员个人的发展,也会辐射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北京某高校本科生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取整体抽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了50名辅导员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是自编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含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政治面貌、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数、学历、职称、从何渠道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带学生总数、家庭年收入、住房情况等;
第二部分是调查对象压力源,含工作负荷、自身素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家庭因素、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角色超载;
第三部分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采用部分SCL-90量表,含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生活习惯等;
第四部分是调查对象压力应对方式。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是调查了解目前该校“80后”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整体状况以及辅导员工作压力的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影响状况。

二 研究结论

第一,该校“80后”辅导员总体压力很大,其中压力源中工作环境得分最高(21.23±3.34),人际关系得分最低(12.59±3.57),其间分别是:工作负荷(19.36±3.99)、角色超载(18.33±5.49)、角色冲突(17.15±4.60)、家庭因素(16.49±4.59)、角色模糊(13.92±2.82)、自身素质(13.79±2.88)。这让我们很意外地发现,该校“80后”辅导员最大的压力来源是工作环境给他们带来的,而量表中关于工作环境的调查包括:得到晋升的可能性较小、业务培训不够专业化、工作福利待遇低、学校管理对辅导员要求高、工作场所的条件与保障设施难以尽如人意。

第二,性别、专兼职、家庭收入和婚姻状况均未影响该校“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80后”的压力和健康状况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是男性的压力总分略高于女性,而女性的健康分数略高于男性。该校“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在是否兼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80后”辅导员的各个压力来源在是否兼职上也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本研究将家庭总收入分为10万元以下和10万元以上两种,并对这两种家庭收入的“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80后”辅导员的家庭收入并不影响他们的压力和健康状况。另外,“80后”辅导员的家庭收入对他们压力来源也不存在显著影响。大多数“80后”辅导员都处于未婚状态。对已婚和未婚“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已婚“80后”辅导员和未婚“80后”辅导员在压力和健康状况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在压力来源上,已婚和未婚“80后”辅导员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在压力来源上,受教育程度越高,“80后”辅导员的角色超载越高。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简况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受教育程度的“80后”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压力来源上,受教育程度越高,“80后”辅导员的角色超载越高:F(1,37)=4.34,p

第四,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辅导员的压力和健康状况要显著差于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职务的辅导员。本研究将“80后”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分为中级和中级以下,并对压力和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80后”辅导员中,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压力和健康得分显著高于中级以下的:F(1,37)=5.09,p

第五,“80后”辅导员的身体健康和他们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家庭、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角色超载有密切的联系。对“80后”辅导员来说,他们的身体健康同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家庭因素、角色冲突及角色超载都呈显著的正相关(p

第六,“80后”辅导员经常使用应对压力的方式有借助兴趣来消遣、尝试用客观及理智的方法处理事情、向理解我的亲人/朋友倾诉、提早定计划、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如把精力集中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将问题按轻重缓急排列并依次处理、尽量寻找更多人的支持、顺其自然,平心静气。这说明绝大多数“80后”辅导员都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应对压力,而不是去逃避。另外“80后”辅导员较少使用的应对压力的方式有不去考虑压力事件、不相信压力事件是真的、觉得有些事情并不是那么重要,不需要太认真、远离麻烦、不再强求自己、想想有人状况还不如自己。很明显,“80后”辅导员都能正确认识压力的存在,并不会置之不理,反而是积极应对。

三 缓解“80后”辅导员压力状况的对策及建议

1.学校角度

第一,该校“80后”辅导员总体压力较大,其中压力源中工作环境得分最高,因此,优化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对于改善辅导员压力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1)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提级、晋职和评优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时,既要考察辅导员的科研成果,更要加大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成果所占考评比重。(2)把辅导员重点列入干部培养计划,对表现突出的辅导员要重点培养,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提高其综合素质。(3)保障辅导员的职业收入,建立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体系,对辅导员的付出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如上海部分高校实行的“辅导员职级制”,根据辅导员的表现和业绩把辅导员分成五级,其中三级辅导员的薪金达到副教授的水平,五级辅导员待遇相当于博导待遇,在客观上提升了对辅导员的价值认同。

第二,辅导员角色多、事情杂、负荷大,该校在工作分类、责任到人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这里提出三点建议:(1)选拔优秀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助理在辅导员的指导与监督下,负责可由学生完成的工作,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其工作量,增加其思考和规划工作的时间。(2)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辅导学生人数少、接触时间多,这是工作的有利条件,辅导员应坚持联系导师,与导师沟通、交流,通过导师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学业上的辅导、生活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成为辅导员工作的有益补充。(3)专项工作专人负责,如很多高校普遍设有的就业辅导专干、心理健康教育专干、奖助贷工作专干、学生党建专干、团总支书记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

第三,更多关注具有中级职称的辅导员群组,正确指导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鼓励他们往专家化方向发展。让辅导员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兴趣,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优化知识结构。学院酌情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大力鼓励辅导员考取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职业资格,尤其是高级职业资格,争取成为学生工作方面的专家,减轻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压力。

第四,辅导员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往往由于角色定位不准、管理体制不顺、岗位职责不清、工作规范不明确、工作程序不清晰造成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理顺辅导员管理体制,理清学生处、学院对辅导员的管理责任,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针对具体工作项目中职责不清或发生的矛盾要积极协调。督促各院系严格执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不要主动给辅导员加压,以免过多地分散辅导员精力。

第五,在辅导员的压力管理中,可以考虑建立EAP体系,帮助辅导员排解工作压力。首先,建立辅导员压力评估体系。采用匿名的压力量表、压力访谈等对辅导员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压力评估,采用专家小组集体评估的方式对辅导员岗位的工作流程进行压力评估。其次,建立压力咨询体系,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服务。针对辅导员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心理潜能开发、自我心理调节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不同程度的心理辅导服务。同时,针对每个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建立相关的指导和救助方案,为辅导员提供更多、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最后,建立压力反馈体系。在施行EAP的过程中,定期检讨EAP的实施效果,根据实施效果,改进EAP系统。

2.个人角度

第一,辅导员应重视角色冲突的自我调适。辅导员在扮演多重角色过程中的冲突,不仅给辅导员个人带来苦恼,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连带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情境的认知差异。有些辅导员看问题时容易“想不开”,使情绪陷入低谷。其实,换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辅导员应积极、热情地面对自己的工作,认同自己的辅导员身份,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动,善于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自信、自尊和成就感。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把工作当作乐事而不是负担的辅导员,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角色冲突。

第二,辅导员应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修养、管理水平、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积极应对竞争,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逐渐树立职业信念和理想,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自身素质、高尚的道德人格、无私的奉献精神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合理、职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陈素权.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2]黄勇、冉静、余红梅.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高校辅导员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8)

[3]张静.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4]刘静.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源分析与减压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1(6)

[5]林泽红.高校专职辅导员压力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传承,2012(24)

[6]傅君英.试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5)

二年级差生辅导总结范文第3篇

中学教师教学、教研量化评估细则及奖惩办法

量化细则

1、教学方面

(1)备课(权重1。0)

备课笔记检查结果分为A、B、C、D四等,得分依次为10分,8分,4分,0分。高三毕业班备课笔记主要检查计划,分课时安排的授课提纲,教法安排及平时测试卷等。

多次检查,以各次结果取平均值。

(2)作业检查结果分为A、B、C、D四等,得分依次为10分,8分,6分,4分。带多个平行班级,每次取各班级作业等次的平均值。多次检查,以各次结果取平均值。课堂教学

(3)以学生调查反馈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对教师评价等级设为A、B、C、D四等,得分依次为10分,8分,6分,4分。取多位学生打分的平均值。

(4)教学效果(权重1。5)

以各学期期末考试年级平行班学科均分作为考核依据,得分分为A、B、C、D四等。得分依次为10分,8分,6分,4分。试卷满100分,与第一名比较,分差在2分之内的均为A等,分差在2至3分之间的均为B等,分差在3分至5分之间的为C等,分差在5分之上的为D等。若试卷满分为150分,以1。5乘以分差划分等次。若试卷为其他分值,依次类推。带多个班级的教师,计算所教班级得分的平均值.初高中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以学校统一组织的一次重大模拟考试作为评价依据.

(5)加分因素

A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发明获奖(权重0.5)

获国家一、二、三等奖,辅导教师获20、18、16

获省一、二、三等奖,辅导教师获10、9、8

获市一、二、三等奖,辅导教师获8、7、6

获县一、二、三等奖,辅导教师获6、5、4

B辅导学生参加读书活动、体艺竞赛,信息技术竞赛等获奖参照前面加分(权重0.3)

C课题立项并结题(权重1.0)

省级课题结题,组长得20分,组员10分

市级课题结题,组长得15分,组员8分

县级课题结题,组长得10分,组员5分

2教研(权重2.0)

按照林头中学教师教科研工作量化细则,

得分在70学时以上为A等(10分),

得分在50—6时为B等(8分),

得分在40—4时为C等(6分),

得分40学时以下为D等(2分)一切均以各教研组提供的活动材料为佳。

二、奖惩办法:

1、该考核结果与评优、晋级、综合奖发放等挂钩

(1)期末对教师教学、科研情况进行总评,以得分先后排名,得分在前30%的教师作为年度(或学期)优秀教师候选人,并结合其他方面的综合考评,最终确定优秀名单。得分后10%的教师不予评优晋级。

(2)得分前100名教师发放综合奖500元,101—130名得综合奖200元,131名以后综合奖100元。

(3)按教研得分先后,期末评出5—10名教科研先进个人。

(4)按各教研组完成的教研学时数,评出4个优秀教研组。

2其它奖励

(1)辅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发明等获奖

①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辅导教师1000,900,800

②获省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辅导教师600,500,400

③获市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辅导教师400,300,200

④获县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辅导教师200,100,50

2、论文获奖:见原奖励条例(包括指导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3、参加各级各类课堂教学比赛获奖

①获省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参赛教师1000,800,700

②获市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参赛教师700,600,500

③获县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参赛教师400,200,100

4、课题结题获奖

①省级结题,奖励课题组3000元

②市级结题,奖励课题组2000元

二年级差生辅导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昆明主城区;
高中生;
和谐人际关系;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0

[基金项目]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重点课题(MZ11003)

一、 研究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时期是一个身心发展迅速,个体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人际关系是影响到高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影响着高中生的自我评价、学业成绩乃至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但是由于高中阶段学业负担非常重,加上高考的压力,所以很多普通高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校因为升学等压力,甚至有些忽视和谐人际关系在教育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其实,建立积极和谐人际关系在高中生中至关重要,当然要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和谐人际关系,是需要探索的,可能有多种未知的途径和方法有待探索,但经过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发现,目前普通高中学校普遍推行的是简单的说教式的知识传授,以及身教式的模仿方式。这些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和陈旧,学生往往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因为孩子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所以很难起到教育的效果,所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尝试开发一套能提高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团体式辅导方案,这套方案不仅能满足学生成长的迫切需要,也能成为高中学生心理辅导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目的:增进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度和社会的适应性,提高人际交往的技能,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和谐成长和发展。

2.意义:

(1)通过对高中生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待人待物、异往、陌生交流五个维度的调查研究,不断的完善高中生人际交往理论及操作经验。

(2)通过全面系统的实验性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促进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发展和完善,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昆明市某校高一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人际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往、陌生交流五个维度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探索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辅导的内容、技巧、途径、策略和方法,根据学生的人际关系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探讨在校高中生开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取向,总结提出针对高中生开展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教学的思,实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辅导方略,进而开发适合高中学生需要的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操作方案,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的提高。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突破性的实践研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和实效性。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是昆明市主城区一所重点高中学校随机抽取的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共计两个教学班,以班为单位随机分成实验组66人、对照组62人,共计254人次。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表1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

(三)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结果分析:(见表2)

表2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结果

注:*P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进行前测后,结果发现:两组各因子及总分的均值和标准差相差不大,且t值不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说明组间差异不大,实验组和对照组从总体及各因子处于同一水平、属于同质样本。

2.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教学后人际关系和谐程度各因子的(T)检验结果(见表3)

表3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教学后测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结果

注:*P

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和对照组经过常规教学后的问卷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人际交谈、交际交友、陌生交流以及总分都呈现出巨显著的差异,而且均值都大幅度提高,说明团体辅导式教学比常规传统教学效果更好,说明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高中生的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和陌生交流的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

(2)在待人接物和异往上也都呈现出较显著的差异。而且均值都有所提高,所以团体心理辅导式教学对待人接物和异往也有一定的提高。

(3)该学校的高中生在人际关系的5个方面都还是比较和谐的,得分多在0-2期间。但按照均值的大小来看,最弱的是交际交友方面,说明高中生正处在一个交际交友高峰时期,他们不喜欢孤独,需要和朋友在一起,但又不善于创造条件并积极主动地寻找知心朋友,而且担心,自己在主动后得到“冷”体验。其次是陌生交流方面,说明高中生具有了一定的交谈能力和与陌生人的沟通技巧,但还需更详细的指导。情况最好的是异往方面的能力,说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生能更开放、更坦然的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

(4)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值都较之前的测试有所下降,说明经过一年的时间,一年级的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均有所提高。但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后,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提高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具有显著的作用。

3.实验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前测和团体心理辅导后测在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见表4):

表4.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前测与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后测结果

注:*P

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前后测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人际交谈、交际交友、待人接物、陌生交流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

4.对照组经过常规教学后两组样本在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见表5):

表5.对照组常规教学前测与对照组常规教学后测结果

注:*P

表5的结果显示:对照组进过常规教学后,由于还是沿用传统方法,没有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方法对人际关系进行教育教学,所以对照组前后测的数据的多项因子上都不具有显著的差异,只有交际交友上有显著性差异,而且均值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对照组后测在陌生交流、待人接物以及总分上的均值都有所下降,说明经过一年的时间,一年级的高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只是效果远远不如团体心理辅导式的教育教学好。

参考文献:

[1]凌文辁方俐洛.心理与行为测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8

二年级差生辅导总结范文第5篇

一、研究背景

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更希望每个毕业的大学生都具备自主择业的能力与分析社会职业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一种较好的途径。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它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自我评价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能力;
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
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能力,即选择目标能力;
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
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

国内有学者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研究提高个体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得出结论:即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这些研究为今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干预研究其他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在这些研究中,没有专门针对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专业的特点使外语类院校的学生更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其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的个性。他们更加注重个体,人本主义思想更为强烈,个性往往较为突出,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思想更为开放,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勇于探索,善于表现,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受西方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更加务实,更为实际,勇于竞争。因此,针对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开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心理辅导具有特殊性。

本研究结合西安外国语大学作为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目标,借鉴前人的研究,并根据Betz与Taylor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操作性定义、职业生涯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生涯发展理论、霍兰德的职业理论、职业匹配理论,以及班杜拉的提高个体自我效能论述的四种途径,设计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辅导,形成可操作的、具有推广性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并丰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前后测的准实验设计,探讨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一至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团体辅导海报,在报名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20人组成实验组,20人组成对照组。实验组被试情况:男生10人,女生10人,大一年级学生12人,大二年级5人,大三年级3人,对照组与实验组同质。实验组接受前测、后测和三个月后的追踪测验,对照组接受前测、后测两次测验。研究者向未能参加的学生说明其他人更迫切需要团体辅导的协助,给每一位对照组成员分发小礼品,并把对照组同学定为下一学期的团辅对象。实验组接受每周2次,每次2小时,共8次的实验干预;
对照组在实验处理期间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的假设为:

假设1:实验组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在干预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干预能够提高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假设2:对照组被试在同一时间内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

假设3:干预能够产生长期效果,干预结束三个月后,实验组被试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和干预结束时的水平相比,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

(五)研究工具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彭永新和龙立荣,2001)。共39个项目,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采用五点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从完全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分量表或全量表分数越高,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总量表和各维度的Craombach a系数分别为:0.9366、0.7452、0.7997、0.8098、0.7674、0.6774;
总量表和各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656、0.580、0.525、0.511、0.601、0.599。

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自编,全部为选择题,共10道题。通过让被试填写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了解成员在团体辅导活动中获得的成长,和在团体辅导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对团体辅导活动的评价,最终为团体辅导活动的领导者提供改进意见。

三、团体辅导方案的效果评估与分析

(一)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估

使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追踪测试,通过比较实验组前后测、对照组前后测以及追踪测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分值差异,来考察团体辅导的效果。

1.实验组前测和对照组前测差异评估

在团体辅导活动开始前,为了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是否有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量表测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活动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实验组后测和对照组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活动之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上的变化情况,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了后测,且为了验证最终效果完全是由于团体辅导所引起,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本文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差值T检验的方法,考察后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上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定结果的差异。经过统计分析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之后的实验组与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实验后测相比,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显著。

3.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对于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的干预状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实验组前测、后测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的实验组前后测相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性提高,且差异显著。在五个维度上,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差异非常显著。经过统计分析表明,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4.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异评估

为了考察团体辅导前后未接受干预的对照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变化情况,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于对照组前测、后测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表明,对照组前测和后测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5.实验组后测和三个月后测试差异评估

为了了解团体辅导效果的持续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考察实验组后测和三个月后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的结果差异。经过统计分析表明:实验组成员后测与三个月后追踪测验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保持了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二)团体辅导的效果分析

通过《团体辅导单元活动反馈表》的反馈信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改善并提高了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成员在辅导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与成长。表现在:由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没有组织实施过职业方面的团体辅导活动,而本次的团体辅导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迫切的需求;
成员们表示很喜欢参加团体,学习的知识内容很实用,学到了很多求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理解、思考职业方面的问题很有帮助,普遍认为自己对职业选择的信心上有了很大提高。

四、分析与讨论

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属于同质性被试。

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之后的实验组与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实验后测相比,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有显著性提高,差异显著。

实验组团体辅导前和团体辅导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明显提高。经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的实验组前后测相比,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性提高,且差异显著。在五个维度上,除了问题解决维度之外,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差异非常显著。统计分析表明,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实验组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对照组在同一时间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状况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

为了考察团体辅导效果的持续效果,针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研究。数据发现,实验组三个月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和团体辅导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没有差异,保持了团体辅导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结果发现,实验组实验前后测之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之间,在自我评价维度、收集信息维度、选择目标维度、制定规划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在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问题解决维度上没有差异。经过团体辅导活动领导者的反思和后期对实验组成员的追访,归纳原因有两个:

第一,团体辅导成员中以大学一年级学生为主。他们在团体辅导过程中以及结束后均表示参加此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有着很大的收获,并且在自信心方面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他们还没有涉及到实际的择业、就业等现实性问题,且实际的择业、就业除了应聘者本人之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社会在那一年是否会在本专业提供就业机会、硬件条件(如基层工作经验)是否过关等,使之产生顾虑,不能保证一定能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第二,团体辅导活动中关于实战演练部分,更多的是采用模拟现实中的面试场景,而并非完全真实的面试场景,与实际可能存在着一些出入。自己在模拟中面试过关,不一定代表着现实中也一样可以过关,所以造成成员的不确定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问题解决维度是与现实结合相对结合更紧密的维度。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

五、建议

在本研究所获得结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如下建议:

推荐访问:二年级 差生 辅导 二年级差生辅导总结【五篇】 二年级差生辅导总结(精选5篇) 二年级差生辅导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