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14 11: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和美国在文化方面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国在传统文化、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理性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政治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美国政治论文【五篇】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
美国;
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文化方面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国在传统文化、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理性地借鉴美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1、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比较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近代资产阶级学说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基础主要有政治社会化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实用主义哲学等。比较重视实验探索和实证分析,注重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2、中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目标的比较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本质的不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比较开放,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49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民主、面向国际、面向解决社会问题”作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立意高,目标远大,肩负培养社会主义祖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对人的政治要求高。

3、中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内容的比较

(1)两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从相同点来看:

首先,道德教育都是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道的重要内容。公民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有直接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道德修养。

其次,中美高校都高度重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使国民对自己的国家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意识和国家价值观的灌输。

(2)两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也有许多不同

首先,宗教教育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更加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其次,美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抽象、纯理论的概念比较少,重视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的需要的紧密联系。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体系的建构。

4、中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方法途径的比较

中美两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途径上的不同点。

(1)从美国高校来看。首先,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联系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模糊认识和他们所关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时事方面的敏感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其次,美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自主化和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学习、择业和交友等各个方面的过程中,突显了美国高校渗透式教育的特色。

(2)从中国的高校来看。首先,我国高校主要集中在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这两个方面,而且指导理论和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我国高校比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理论内容的系统性。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给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应当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从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贯穿实用主义哲学思想非常彻底, 而且其教育理论研究也卓有成效。我国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效益不高,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存在着脱离实际、缺少实验依据、理论过于抽象以及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缺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运用。

2、坚持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价值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常常过度地强调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忽视了人的价值。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人本主义理论的合理成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从关注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人、理解人,正确地对待教育客体,尊重其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把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

3、注重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也应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教育目标的高远性和全局性,又要从扎实的基本实践入手,切实把责任感教育纳入日程,使公民勇于承担宪法确定的权力和义务,勇于担起责任。

4、以法制教育内容为重点,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法律教育内容相对薄弱。因此,应当注重公民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公民知法、懂法、遵法、守法的自觉性,能够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参考文献:

[1]刘耀京,高书文. 试比较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J]. 社科纵横,2010( 2) .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宪法政治、非常时期、日常政治 

    中国在进入民族国家的百年路程中,总是历经坎坷、九曲轮回,少有英美国家那样的民族幸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总是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本于自己传统的与"德国问题"相类似的"中国问题"。

[1] 英国这个老大的自由宪政的国家,它的兴起和发育得益于自发的自由经济秩序,其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国家性格的塑造与它的法治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正像哈耶克等人所指出的,英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内生于自由的内部规则,传统的普通法在推进英国的政治变革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所谓的普通法宪政主义对于英国具有着广泛的解释力, [2]基于市民社会的法治主义是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政治社会的内在基础,是英国率先成为一个典型的自由宪政国家的制度保障。可以说,在英国的早期发展中,国家问题是一个隐含在市民社会或经济社会背后的隐秘主题,虽然议会斗争和光荣革命是深刻的和剧烈的,但国家法治问题一直没有转化为成文的宪法政治(constitutional politics) [3]。

    从广阔的历史维度来看,美国仍然是一个十分幸运的民族,虽然它在立国之际经历了一次严峻的生死抉择,但当时一批伟大的联邦党人发起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宪法政治,从而一举奠定了美国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立国之本。我们看到,美国建国时代的法治主义是有别于英国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摆在美国人民,特别是政治精英的面前,正像美国联邦党人所指出的:"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 [4]由此看来,政治国家问题是美国宪法的头等重要问题,美国的宪法政治开辟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路径,而且它的成就已经为数百年的人类历史实践所证实。      

    相比之下,18、19世纪的大陆国家,特别是法国和德国,其民族国家的建立却没有英美国家那样顺利,国家政治问题总是犹如一把克利达摩斯之剑悬于它们的头顶。从经济上看,法德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远没有英国、荷兰等国家发达,重农主义的经济政策一直主导着法国的国民经济,而德国更是落后,历史学派的国民经济学反映了德国的经济现状,也就是说,自由经济以及相关的经济规则和法治主义在法德国家一直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政治上,两个国家的统治者出于统治能力和国际竞争的需要,长期强化国家权威以及对于国民经济的支配作用,无论是法国历史上屡屡创制的各种宪法,还是德国历史上从"治安国"、"警察国"到"法治国"的各种演变,都充分说明了政治国家在上述两个大陆-罗马法系国家中的核心作用。

    历史地看,500年来,以法德为主的大陆国家在国家建设方面所走的是与英美宪政主义不同的道路,尽管时至今日也可以说是殊路同归,但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机遇往往是不可预期的,而且即便是今天,两类国家的国家性格仍然具有着很大差别,特别它们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草创时期,其立宪政治的制度模式存在着本质性的不同,宪法政治在它们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固然,在政治上,审慎的选择是一个民族政治成熟的标志,但任何选择都有一个理论与现实的依据,不能说英美的道路行不通,但它们更多的是有待于机遇和时机,而法德国家增生过程中的教训与经验却是血与火那样地激荡在我们面前。

    我认为中国现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并没有获得像英国那样从市民社会的经济秩序中自发地生长出一个宪政国家的幸运,我们的时代更像德国的魏玛时期,当然也不排除像美国联邦党人所面对的那种非常时期,但这一切又都需要我国人民特别是政治精英的政治成熟,即一个宪法政治所需要的智慧、勇气与审慎。显然,任何政治实践都需要理论作指导,中国的立宪改革同样需要一种本于中国现时代政治社会状况的宪法理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政法理论家们却很少有人从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命运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宪法政治,很少有人从理论上研究中国现时代所处的与德国19、20世纪之交"德国问题"相类似的"中国问题",并把它转换为百年中国社会变革的"宪法政治"问题。特别是在今天,我国法学界关于"法治"的言说不绝如缕,有关法治的理论渊源、法学定义、构成要素、具体内容、道德价值、制度设置、司法审查、个案分析等方面研究、讨论、写作,铺天盖地,声势浩大,不能不说是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我看来,上述中国的法治主义理论言说大多囿于一个形式法学的视角,局限于英美法治理论的低水平复制,与中国现时代政治社会的内在本质多有隔膜。     

    其实,即便是美国的法治国家也并非单纯的形式主义法学一统天下,如果说在常规政治(normal politics)时期法律人的法律之治占据主导,但在诸如立宪时代、重建时代和新政时代的非常时期,宪法政治无疑成为当时国家建设的核心问题,它们展示的乃是不同于法律人之法律的政治家的法治主义视角,开启的是非常时期的宪法政治维度。当然,关注宪法政治更是大陆国家法治主义的一个中心问题,早在马基雅维里那里,国家理由就是他考察君主国家的出发点,至于主权理论的倡导者博丹在其《国家六书》中,更是从理论上确立了一个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政治基础。18、19世纪以来,法德国家的制度建设总是沿袭着大陆法系的公法传统,把政治法(孟德斯鸠)、国家法(黑格尔)视为国家宪政体系的关键机制,而到了20世纪,特别是德国的魏玛时期,施米特政治法学与凯尔森形式法学的论争,把宪法的政治意义放在了一个突出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英美的宪法理论也并非与政治国家问题相疏离,阿克曼有关常规政治与宪法政治的两种法学观的划分,为我们理解英美宪法的政治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当今的美国宪法学家阿克曼在其皇皇三卷巨着《我们人民》中曾经提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划分常规政治与宪法政治的二元政治观。所谓"宪法政治"概念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有大陆政治法学的蕴涵,或者说它超越了英美宪法理论的一般论调,挖掘出深埋在英美宪法背后的深层含义。虽然阿克曼在书中对于法德政治思想未加置喙,理论上沿袭的基本仍是美国宪法理论的实用主义传统,但透过外表的话语修辞,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种自由的国家主义政治法学的实质支撑着他的二元政治观。由此,我们不禁有这样的感觉:所谓英美政治路线与法德政治路线的差别,其实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分野,而在政治国家的本性方面,它们并没有决然的对立,宪法政治作为一种非常政治,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创立、重建与转折关头,都有别于日常的常规政治,它考量出一个民族特别是其政治精英的特殊的政治智慧与技艺。

    一般说来,西方宪政存在着两个传统,从马基雅维里、孟德斯鸠到黑格尔、施米特是一个欧陆国家的法德传统,此外,从科克、洛克、休谟、斯密到美国联邦党人和罗斯福新政是英美国家的普通法宪政主义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英美宪政的传统是更本色的传统,而且其政治实践也取得了远比欧陆国家更辉煌的成果。所以,研究宪政问题,英美国家的法治主义往往占据主导的话语权。长期以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理论界存在着一种把英美宪政理论及其实践普遍化为一般原理的倾向,它们把英美国家的法治视为建立一个宪政国家的基本制度模式,倡言法律秩序的自发生长,认为法治国家就是以普通法为基本规则的市民社会的法律秩序在政治领域的正常延续,国家并没有独立的本质和目的,国家完全以市民社会的法律规则为依据,法治就是一般的(私法)规则之治。在这个问题上,17世纪英国的柯克和现代的哈耶克的思想最具代表性。

[5]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英美国家的经验并非具有彻底的普遍性,它需要相当稳固的历史政治传统,需要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德性,特别是需要一个繁荣的自由经济秩序,等等,并不是任何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可以照搬英美经验的。而且即便是就法治来说,上述对于英美法治主义的论述也是有偏颇的,英美国家的法治秩序并不是单纯的私法之治,市民社会的规则就一个局部的社会范围内可以自我实施,而在一个较大的社会空间内,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内,哈耶克所谓的内部规则是不可能自我施展的。市民社会的法律规则必须借助于外部规则来实施,即需要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来实施内部的自由规则体系,也就是说,只有私法的公法之治,或普通法的法治国。对此,休谟早就有过明确的论述,他认为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法律规则,即私有产权、同意的财产转让和承诺的履行等,必须借助于国家的政治权力来加以实施,而哈耶克在晚年建构的宪法新模式也是休谟思想的进一步体系化,他强调的也是一个法律之治问题,在他们的理论中,都隐含着一个政治国家的主题。如此看来,在英美国家的社会秩序的塑造中,也存在着一个政治问题,或者说一个政治国家的问题。

    当然,英美的政治国家问题与法德的政治国家问题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阿克曼《我们人民》三卷巨着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通过对于美国历史的考察,明确论证了宪法政治在美国法治主义秩序中的核心作用及其有别于常规政治的非常意义,尤其是通过对于美国三个伟大转折时期--建国、重建和新政的宪法政治的考察,指出了非常政治的基本模式以及发展阶段,突出了"我们人民"与不同时代的政治精英们一起构建了非常时期的美利坚合众国,显示了美国民族的政治成熟。

[6]在阿克曼眼中,美国宪法是一个"活的宪法"(living constitution),美国人民在美国宪法面临危机的非常时期,总能与当时的政治精英们携起手来以非常的宪法政治程序进行变革,从而克服危在旦夕的国家分裂,重新塑造新的美国,并重回常规政治的轨道。这一常规政治与宪法政治的双重政治状态和"我们人民"与政治精英互动的二元民主,是200年来美国光荣与梦想的保证,是这个国家一步步走向自由、繁荣与强大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见,法律与政治、宪法创制与非常政治,它们是具有着内在的本质性关联的。我们不是不想从一般的私法规则中衍生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制度,哈耶克所谓自发的宪政之路当然是很好的,但它们之与我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国百余年的宪政之路,其困顿颠沛、玉汝难成,根子仍在于政治。固然,建设一个自发的经济秩序,培育一个市民社会的规则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但作为世界体系中的后发国家,特别是在本土资源上缺乏法治传统和公民德行的情况下,如何缓慢而又纯正地生长出一个正义的自由宪政国家呢?这个德国问题的症结对于我们同样如此,同样难以逃避。所以,我认为中国现时代的法治主义应该关注政治法、国家法或宪法政治,瞄准社会治理的宪法政治维度。特别是在目前这样一个宪法政治的特殊时代,致力于一种有别于法律人的法治观的政治家的法治观研究,构建中国现时代的宪法政治理论,无疑是一项迫切的理论工作,也是时代精神的需要。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法治的政治之维,或强调宪法政治的非常意义,并不等于国家专制主义,更不等于20世纪以来的极权主义,基于宪法之上的自由的国家制度完全是可行的,理论上也是自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的混合政体、美国的复合联邦主义、戴高乐的法国政治、联邦德国的宪政架构等,都是自由的宪法政治的典范,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西哀士宪法、德国的威玛宪法等则是失败的宪法政治。上述各国(某一时期的)宪政之所以成败各异,关键在于自由、权威与民主的平衡,在其中需要一个民族特别是其政治精英的审慎的政治智慧,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政治成熟。我们看到,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政治论争、围绕魏玛宪法的政治论争,乃至百年来中国多部宪法失败的关键,都在于这个平衡之能否达成。

    不可否认,中国现时代的社会变革又不期而然地处于这样一个非常的政治时期,从理论上摆在我们面前有三种道路:一种是自发的普通法宪政主义,一种是国家极权主义的伪宪政主义,一种是自由民主的国家宪政主义。在我看来,第一种当然是最理想的政治道路,但我们缺乏支撑它的市民社会的经济和私法基础,固然20多年的经济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催生政治变革的因子,但离由此自发生长出一种自由民主的国家宪法还相当遥远,而且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公正、充裕的外部空间,要知道英美的宪政之路大致经历了200年的时间。第二种显然是灾难性的,法、德、俄,特别是前苏联的历史教训使我们刻骨铭心,这无疑是我们力图避免的,但我们仍不能排除这种道路的可能性,因为政治国家的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在它们为穷凶极恶的利益集团所把持的情况下,极权主义的复辟不是不可能的。第三种是我们所应期盼的,它在现时代的中国存在着某种或然性,通过非常时期的宪法政治,是可以构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制度的。我国20年的经济改革已经为这个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法律秩序,时代也呼唤着一个民族的政治成熟,如果我们能够不失时机地致力于真正的宪法政治,通过国家权威推动市民社会的建立与完善,真正地推行自由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司法独立制度,那么晚年黑格尔意义上的保护市民社会的法制国家和同样是晚年哈耶克思想中的"普通法的法治国", [7]也许并非是不可能的。当然,第三种又何尝不是一种理论家的理想呢?我也知道还有一种可能,即前三种的畸形变种政治形态,所谓的拉美化的宪政失败的道路。果真如此,可爱的祖国可就真的是错过了大好时机,今后的命运将不知伊于胡底了。究竟是天命所成还是天崩地裂,世人谁知?《论宪法政治》的写作意图便是翘首以盼第三种自由民主的宪法政治,从理论上梳理出一个宪法政治的脉络,为未来我国的宪法政治选择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参照。

    注释: 

    [1]所谓"德国问题"是指18世纪以来德国数代思想家们痛感英国政治社会的成熟并基于本国政治文化传统而提取出的一个普遍问题阈,尽管从早期的德国政治浪漫派、19世纪古典政治哲学到新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再到韦伯的社会学、施米特的宪法学,直至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乃至当今欧盟的德国火车头作用,尽管二百年来其中的思想路径以及观点各种各样,迥然有别,甚至相互对立,但有一条主线却是显然的,那就是融入以英美为主体的世界文明的德国自己的道路,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政治成熟与否及其成熟的程度。当然这个问题极其复杂,有关粗浅的论述,参见拙着《休谟的政治哲学》第六章以及相关论述。至于"中国问题"则是一种比附"德国问题"的说法,指的是中国融入世界文明中的自己的道路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所谓"中国国情论"、"中国特殊论"甚至"中国例外论"都是基于相关的预设,但它们在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问题上,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了宪政民主的普世价值,特殊是在融入世界潮流中的特殊,不是相隔绝,因此这个问题还需要为中国理论界所自觉并进一步提升为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问题阈。 

    [2] 关于普通法宪政主义,参见Common Law and Liberal Theory: Coke, Hobbes,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nConsititutionlism. James R.Stoner, Jr.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 参见小詹姆斯oR.o斯托纳:《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柯克、霍布斯及美国宪政主义的诸源头》(未刊稿),秋风译。      

    [3] 宪法政治(constitutional politics)在本文中既有特殊的阿克曼意义上的含义,又有普遍的宪法哲学或政治法学的含义,关于上述问题的梳理与阐释,见拙文《论宪法政治》的相关内容,见《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我在2004年下半年即完成了这篇很长的文章,当时作为会议论文提交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主持召开的纪念54宪法颁布5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其实,按照我原先的写作计划,是准备就"宪法政治"问题分上下两篇来探讨的,拿出去的只是上篇"宪法政治"的一般理论及其演变,至于下篇中国现时代的"宪法政治"问题,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写完。我的《论宪法政治》一文所要处理的是政治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篇属于法律思想史的考察,主要探讨从孟德斯鸠、黑格尔到施米特乃至凯尔森的政治法、国家法思想,以及阿克曼的宪法政治理论,梳理一下有别于英美宪法理论的大陆公法思想的路径,以及阿克曼的两种政治观;下篇则是针对中国现时代宪法理论的相关性分析。

    [4] 《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页。 

    [5] 关于柯克的法律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他与国王詹姆斯一世的那段着名对话中,由此各种法律理论家们演义出一个有关英国普通法法治主义的神话。参见J.A.Pocock,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and the Feudal Law:A Study in English Historical Thought in the 17th Centu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Common Law and Liberal Theory: Coke, Hobbes,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nConsititutionlism. James R.Stoner, Jr.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1992. 关于哈耶克的思想,则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简单,不过,人们更愿意对于哈耶克做这样一个标签化的理解,他自己似乎也挺愿意人们的如是理解,他在《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着,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着,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等时期的有关法治的论述被视为对于英美法治主义的经典性说明,而他在晚期《法律、立法与自由》(哈耶克着,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中呕心创立的宪法新模式却不是被人们误解了就是被遗忘了。关于这个问题,参见拙着:《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哈耶克的法律与宪政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国;
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能够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凝聚起来,并形成强烈的国家自豪感、社会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高校是每个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效与否,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美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及其特点

美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纵观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没有一门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等学科意义上的名称。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反,它对美国人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实,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过程中的,其具备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如队伍、理论、职能、系统等。它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却能取得相应的甚至比其他专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的。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中

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个部分。光从课程设置来看,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通过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里边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占了很高的比例。美国高校要求学生必修的人文、社会、管理、经济等课程中都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开始的公民教育和新生入学教育,其功能和作用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似。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高校一般设置3~5门政治理论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美国历史、公民与法、美国与世界、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还有大学生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和社会研究等。这些课程实际就相当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为例。哈佛大学2005~2006学年的核心课程包括7个领域的内容,分别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定量推理。通过这些课程,哈佛大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化因素重要性的理解、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并运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探索道德和政治性的理性选择方法等,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至于专业课,美国高校本科阶段的专业课比重不是很大。在进行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了解专业课本身的历史和传统,以及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在探索中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育,重视课外教育的作用

虽然没有专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课堂教学。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高校可以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同时加强青年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课堂教学能够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提高权利意识和国家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注重采用无形的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积极调动学的参与积极性,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在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外教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育必要的补充。在课堂之外,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宗教活动等,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从而将自身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美国高校内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这些活动融入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娱乐、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相关的教育。学校支持学生走向校外,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例如,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等,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加深对国家的感情,培养爱国思想;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一些民主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接触政治生活。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教育活动正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在活动中不断地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共同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充分借助社会教育的力量,推动学校教育的开展

美国拥有丰富的社会环境资源,帮助高校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各地拥有大量的教育场所,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充分展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宣传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这些渗透着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社会政治环境,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气息。此外,美国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方式,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有效的氛围。通过大众传媒,美国政府所宣扬的价值观、政治观和文化观更是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度,还起到了引导思想的作用。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特点,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力量中,宗教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的宗教是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源泉,对人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美国将宗教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用宗教来充实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用宗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在这样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高校可以充分享受到这些资源,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高校基本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观念、法律意识以及历史等方面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教育。但由于课程教育本身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成了一定的局限,使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我国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949年10月颁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正式设置。1964年10月,增设《中共党史》、《党史》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体系。1986年3月,中共中央明确要求把改革开放理论和政策纳入对大学生的教育中。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两课”课程体系。1996年,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进一步。2005年1月,同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要求,确立了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个部分。其中,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及中国近代史纲要;
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

我国高校设置了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了解国家的历史、熟悉社会法律规范等。

(二)我国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高校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本身及课程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不够,甚至边缘化

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文件对其进行保障。但是,由于受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及教育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得到与专业课相同的地位。部分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管理,也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紧缺,很多高校采取“学、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的大班教学形式,使教师失去了教学的创新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下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导致了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错误判断,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没有直接的联系,使学生抱着修学分的心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无法达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效果。

2.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课外实践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大纲要求进行课程的教学,即所谓的灌输式教学。在灌输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统一的大纲和教学,多以理论为主,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甚至照本宣科,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前社会形势或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空洞、不合实际。这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在课堂上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听课。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大多数学校主要依赖于课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课外实践的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缺乏丰富性、生动性,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殊不知,课外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取得明显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过多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强

大多数学校或教师把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都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看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这种想法导致的后果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少了,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加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负担,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意图,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和接受。与此同时,作为公共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占学生全部课程的比重本来就不是很大,过多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而忽视了所占比重最大的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结果放弃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时间和机会。仅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美国和中国虽然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但它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状况总结出相应的经验借鉴,提高我国高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利环境

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包括学校在内的多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如家庭、宗教组织等。这就为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丰富的资源,也为教育的开展营造了全社会重视和支持的有利环境。针对我国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我们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在我国,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校起着连接国家和学生的桥梁作用,如果这个桥梁作用没有发挥好,即使国家政策再科学、合理,都不可能真正引导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要及时传达并真正落实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真正将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落到实处,而不是口头上响应国家的号召,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高校尤其是高校领导层需要从本质上认识到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保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要在教师群体中营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还要通过有形的案例或机制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对个人的“洗脑”,更不是一种空洞教条、无意义的东西。要使学校教育的每个系统都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不断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添薪加柴。

(二)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和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很直接、明确,都是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政府和学校没有对相关课程进行内容的限定,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内容有所创新。在教学方式上,美国高校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采用渗透的方法进行教学,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方式,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方法。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和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增加,他们所能获得的信息量也与日俱增,超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能容纳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仍然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高校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能沿用以往较为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需要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也更为宽泛和多样,同时受各种思想影响的几率也大为增加。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或出现的不良思想状况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真正受益于课堂,接受正确的观念。例如,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及不同的章节内容,采用课堂讨论、专题演讲、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生动、具象的教学方式,能够利用网络平台的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还能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的途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加强课外实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美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积极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使得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生动性和实践性,所取得的效果也大大增强。针对我国高校过多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课外实践的环节,构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理论知识的灌输,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学生在观念中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践行这些正确的观念,以这些观念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观念的践行,就离不开社会实践。构建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接、更具体的实践平台。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规划的时候,要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尤其要制定出目的明确的实践内容,保证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加深理解。这种实践可以是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主题展览以培养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也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等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等。在社会实践后,让学生通过调查报告或活动报告的形式与教师、学生进行分享,能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实践还能更加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增加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其他课程教学中

美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中,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还能充分运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无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针对我国高校过多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没有将专业课教学资源利用起来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扩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他课程教学之中。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课程教学的渗透,首先要从教师层面先形成这样的意识,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本专业的历史、社会价值等方面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的认识,以此了解学科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定好位,确立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此外,在全校性的课程设置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增加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分到更多的课程中,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增加,为预期的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校和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四、结语

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培养了美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所采取的方式值得我们去借鉴,并在实践中不断吸收有利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素。同时,我们也要对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要看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将中美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才是我们研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洁,张杰林.为国家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美国公民课程小览[J].文教资料,2008(30).

[3] 陈荟芳.浅谈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7(4).

[4] 戴媛媛,颜素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5] 刘子实,吴渝.英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

[6] 张晓红.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7] 王熠晔.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8] 孙美花.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研究[J].教学研究,2010 (1):41.

[9] 周慧.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重构[J].科技风, 2012(1).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
美国;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阶段。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对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通过深入研究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状、特点,比较、鉴别和吸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善和加强,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样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在这里主要是对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分析

1.教育主导方式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方式,是指国家对本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途径、侧重点及教育承担主体等的选择和引导方式。虽然中美两国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方式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趋向多渠道、多样化,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等,但更多的是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导特点不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中都有相应的课程名称,而教授思想政治课的也大多是经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担任的,所以其主导方式具有显性特点;
而美国无论是政治社会化或公民教育,“圈子外的人”都无法找到与之匹配的课程,实际上其历史课、公民学与政府、社会学、计生教育、全球教育等均为公民教育课程,而在大学培养这些课程教师的则是一个名为“社会研究教育”的专业。这些专业 ,课程设置的名称确实让我们很难与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等挂钩起来,但事实上却是无处不在,具有隐性特点。

②教育阶段不同。由于应试教育在根本上并未得到有效的扭转,我国中小学虽然也开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并于2004年2月26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10月14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每个专业的必修课,而且大学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学位的设置也比较完善,设置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而美国的公民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到了大学则规定众多的政治课选修一门即可,“每个学生得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这些课程充满了资产阶级政治观、价值观。”美国对学校政治课做如此的处理,和其政治社会化理论所研究的儿童在青少年期就形成政治自我的过程是分不开的。

2.学校教育体制不同。就学校教育而言,中美两国在教育体制上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而言如下:

①“三观”教育的内容不同。中美两国学校都注意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美国学校向学生灌输的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我国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以及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②课程设置不同。美国学校的政治课和专业课、人文课不严格区分,把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专业课、德育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并且注重其实效性,尤其重视通过美国的历史和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公民教育渗透在所有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只有政治课程是传播政治思想的,习惯将政治课和专业课、德育课与人文素质教育课分开,表面上是强调政治课、德育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但实际上往往容易给学生造成误会,似乎政治课的科学性、学术性不如专业课,从而使得许多大学重智育而轻德育,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二、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差异的原因

1.国情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中美两国由于国情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导致国家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目标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而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它因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称呼,只有打着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之名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实的教育活动。

2.社会历史文化的差异。美国于1776年建国,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从建国起,美国统治阶级为了适应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直实行开放的民主式的统治方式;
而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显著。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故中国文化以“孔孟儒家文化”为核心,在社会美德伦理观念上,既强化以和为贵、利他、奉献的人伦之爱,也强调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

3.教育理念不同。美国坚持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青少年的个性自由发展,自我完善,并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前途为动力,促进学生最终接受其价值观教育。

而中国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科学的世界观以及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中国的道德教育尤其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批判个人主义,指出个人主义必须服从集体,在为集体做贡献的基础上关注个人利益,而且当两者出现矛盾时,要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个人利益。所以,中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就是注重“统一”、“一致”、“集中”。

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坚持一元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依赖于理论的指导,唯有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才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根据本国国情,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指导,假使一味脱离国情,借鉴美国多元化的理论指导,在表面上似乎会营造出一副灿烂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画面,但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最终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将会在庞杂无章的理论轰炸下走向“混乱”。总之,鉴于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一元论的指导。

2.加强隐性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采用以直接灌输为主,注重系统的教育和理论的灌输,而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独立思考的少,因此我们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创新教育方式,加强隐性教育,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学校是青少年高度密集的地方,因而也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关注对象、广泛进行心理干预的最佳场所。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可忽视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总之,探究是为了鉴别,鉴别是为了吸收精华。中美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的差异不应成为学习、借鉴的羁绊。我们要在认清中国文化的特点与现实的基础上,挖掘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改进教育方法,完善教育内容,进而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云.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J].中外企业文化,1995(5).

[2]高峰.美国政治社会化研究[M].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9:214,42,77,93,255.

[3]王瑞荪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1:72-75,149,150.

[4](美)弗雷德・赫钦格.美国教育的演进[M].汤新楣,北京:美国祝华大使馆文化处,1984:24,31.

[5]周月郎.近年来美国家校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07.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圣经文化 美国价值观 内政 外交 影响

引 言

圣经文化即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圣经》与圣经文化对美国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已远远不只在宗教领域,更是深入到价值观、内政和外交等诸多方面。

董小川教授在《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一书中把宗教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归结为:从社会政治出发,宗教是美国国家的意识形态;
从宗教的社会价值出发,宗教是美国政治生活的添加剂;
从民族精神出发,宗教是美国事业的精神支柱。而在美国诸多宗教中,基督教和《圣经》所起的作用已远远超过其它宗教的影响,这就是圣经文化在美国社会中的特殊政治地位。

1.0 圣经文化与美国建国

16世纪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派剥去了不平等思想的宗教的合法外衣,为新教创造了社会心理条件,促进了致富的竞争,加速了资产阶级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认为人世间的幸福就是实践“福音书”中的教诲。改革的目的则是建立一个人间的上帝之国,用“长老制”来管理政教合一的城市共和国。这种长老制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受到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西欧各国的欢迎并广泛传播。加尔文宗在英国称“清教”。

从1620年“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开始。圣经文化就正式开始了对美国的影响。而此前为了预防无政府状态,由威廉姆·布雷福德发起而签订的《五月花公约》实际上是一种教会盟约式的民主协定,它显示了初来殖民地的移民对民主自由的渴望,以及希望政府是来源于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这一愿望。这一公约乃是北美殖民地乃至当今美国政治社会规范的基础。随着英国的清教徒为躲避宗教迫害大批来到这里,一位名叫罗杰威廉斯的英国神职人员于1636年创建了罗得岛殖民地。他主张宗教自由和政教分离两大原则,这就为美国的建国理念奠定了思想基础。

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学说更加系统化。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已经构成他们心目中“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宏伟蓝图。其中,洛克的分权理论经孟德斯鸠的改造以及美国的实践,形成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组织形式。孟德斯鸠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上帝的存在是有好处的”,这就为美国宗教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论法的精神》与“三权分立”思想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说”对杰斐逊和潘恩都给予极大的鼓舞:杰斐逊根据国家起源于契约的理论,认为王权来源于人民的权利,他在《独立宣言》中发展了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
而潘恩从民主主义立场出发来论述自然权利理论;
作为有神论者,他们都将《圣经》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演化为“人人生而平等”。他们的思想对美国影响极大。后来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上是遵循着他们设计的政治蓝图建立和发展而来。

虽然,美国在建国时就已将政教分离写进宪法,但是宗教始终与美国历史的进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无论现世主义者如何否认,都否定不了美国这个国家是始于基督教的事实,美国的国民性以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皆建立在这个观念之上。

2.0 圣经文化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影响

从新大陆发现后欧洲殖民者越洋奔赴北美大陆并定居起,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就被部分的“移植”过去。从而为以后慢慢形成的美国人的价值观深深打下了第一个烙印。新教伦理指导下的美国民众都重视物质成就的追求与获取,这就促使美国民众从一开始就在潜移默化中铸就了他们的实用主义思想。基督教文化不排斥经济,甚至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奋斗获得财富,但从过度的追求“人权”“独立”开始,圣经文化已为美国民众悄悄埋下了个人主义的种子。虽然早期清教徒移民的求知和实用精神、拓荒好探险精神等在工业化的推动下逐渐形成整个美利坚民族尊重科学和理性的现代人文传统,但殖民时代清苦的生活致使人们长期以来喜欢新奇刺激和追求物质享受,于是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也将成为美国永恒的话题。

3.0 圣经文化对美国内政的影响

美国是英国的清教徒建立的国家,因而美国是个基督教国家。美国虽然才建国不到三百年,但美国人大多数都是欧洲的移民,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极其深刻。美国的立国之本和美国的宪法,都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基督教作为一种主流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美国的政治进程:如美国国家元首就职宣誓必手按《圣经》;
美国的钞票

[1] [2] 

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
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
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
法官判案要手按《圣经》;
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中提供宗教服务。圣经文化的影响在美国代代相传,深深地渗透于美国政治生活之中。

. 圣经文化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圣经文化在美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上帝给美国推行政治扩张、武装侵略和宗教渗透提供了最好的借口。美国自认为有领导世界的责任和义务,基督教救世主义为美国这个笃信基督教的国家干涉他国内政提供了最好的依据。美国把自己装扮成民主制度和自由思想的传教士。而发达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救世主义表现在外交上就是把西方文明作为先进文明的代表,不惜一切手段把一切非西方的意识形态降服甚至消灭,将美国自由、民主的光亮照笼罩到非西方国家的上空。从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年苏联解体,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有近年是以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思想理论斗争为主体的,在那场斗争中,宗教曾起过独特的作用。同样,美国政府外交政策中依然可以找到很多宗教的痕迹——如布什的言语、布什政府对阿拉伯人的偏见及宗教策略、甚至美国所发动的一些战争。历史证明,美国人的这种宗教民族主义和宗教使命感与美国的对外扩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结 语

推荐访问:美国 政治论文 五篇 美国政治论文【五篇】 美国政治论文(精选5篇) 有关美国政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