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五篇】

时间:2023-07-12 12:50:05 来源:网友投稿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范文第1篇[关键词]写作态度;阅读摘抄;感受生活;发表见解;开放性批改讲评作文是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感悟的真实反映。因此,作文教学的目标应让学生获取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五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五篇】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写作态度;
阅读摘抄;
感受生活;
发表见解;
开放性批改讲评

作文是作者的文化底蕴、文学素养,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生活感悟的真实反映。因此,作文教学的目标应让学生获取种种感受,体验种种情感,提出种种见解,转化种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并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绝不能将作文课变成简单的技能训练课,使积极创作变成被动接受,这样学生可能掌握了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却失去了创作的激情与灵性。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的流淌而不是八股格式的模仿,让学生充满热情和兴趣主动自觉地写作而非为完成任务东拼西凑,我认为,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

1、写作是作者运用有组织的书面语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一种行为过程,写作过程的本质属性表现为由客观事物到主观认识,再由主观认识到书面表达的双重转化。作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自觉的、热情的、严肃的写作态度,在课内外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书面表达活动;
热爱生活,对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美好事物具有向往之情;
有写作的自觉要求并经常保持写作的欲望。

2、作文教学必须进行文风教育,指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认识写作的目的如实地传达自己的见闻、感受、经验、情感,以便和别人交流沟通。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要指导学生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
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这样才能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摘抄习惯

1、古人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阅读摘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很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还要要求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感受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的风格与情调,发现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的角度,学习作者分析现象、剖析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将最能打动你的文字摘抄下来反复体会,长期坚持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在脑海浮现,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2、阅读上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摘抄上要求学生所抄内容要精、全、新——不必篇篇都全文摘抄,可挑选最有表现力的文字摘抄;
摘抄内容可为古典诗歌、名人名言、经典文段、时事新闻等,越全越好;
鼓励学生摘抄新作品、新素材、新观点。为调动学生阅读摘抄的兴趣,可每周进行一次“教师美文范读”——选取古今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段落或报刊杂志上的精彩文段为学生诵读,每节课课前五分钟进行“学生摘抄选”——让学生轮流选取自己的摘抄诵读并做简要评析,每两周进行一次“摘抄交流”——给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交换摘抄本阅读并交换阅读意见。学生阅读摘抄的兴趣越浓厚,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也越丰富,对文字如何排列组合表情达意也就有了体会和感悟。

三、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发表见解的习惯

1、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因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生活缺乏主动的观察、感悟与发现。青年人既热情又敏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又充满怀疑,他们喜欢思考、寻根问底、质疑争辩。他们有一个不停变幻色彩的生活领域,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五花八门的新鲜事物、形形的交往交流等等,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或喜或忧、感慨万千。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以无目的观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许多可供写作的材料,他们或不曾仔细观察而视而不见,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以至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尤为重要。生活中有很多打动人的瞬间,光记住这些瞬间还不够,还需要反复玩味其中动人的“点”在哪里,揣摩触动你的原因,挖出其中包裹的核心价值(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甚至是伦理的)。

2、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习惯。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现实,深入思考、用心感受,把能触动自己的现象、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如是否体会到父母在平凡琐事中体现出来的关爱?“啃老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城乡教育是否公平, “读书无用论为何卷土重来”等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在自己的随笔本上记述自己的观点。

3、此外,定期让学生就一些热点新闻发表观点,如杨丽娟追星逼父跳海、最美妈妈舍己救人、长江大学学子人链救人等等。教师提前布置话题,让学生写好发言稿后再讨论。这些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对所见所闻能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

四、采用多样化的批改和讲评方式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1、作文的批改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作文批改总是一个分数加几句评语,讲评总是指出一些错误、念几篇范文,学生难免感到兴味索然。形式多样、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批改和讲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思考在作文中如何更好地表情达意。教师批改作文时恰当地运用详批、面批、点批和互批等不同形式,可以起到激发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促进作文水平提高的作用。打分数时不能太苛刻,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多打高分。尤其对那些写身边事寻常理、表达真情实感的学生,即使他们的思考还不成熟、表达技巧还不完善,也要多表扬、多鼓励。对学生不再“一视同仁”,对基础差一些的,降低标准,鼓励,鼓励,再鼓励。至于评语,避免俗套,追求个性,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饱含期望。

2、定期让学生自己批改或者互相批改作文也是个较好的方法。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深入思考、认真推敲的积极性,而且参与批改就是再学习、再推敲的过程,它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产生新的飞跃,写作水平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3、对于讲评,除了老师朗读范文、剖析典型病例、指导修改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评。通常让一名学生朗诵他的作文,并介绍自己构思、选材的经过,然后让其他同学针对这篇文章的得失发表见解。这样的开放性评议,不仅输出知识信息,还输出情感信息,在讲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人动脑筋、个个显其能。这种相互切磋、传递信息的方式使师生情感更加融洽,同学关系更加和谐。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作文的自信;
在取长补短中,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

做到以上几点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心理能力,包括观察捕捉的能力、感受体验的能力、记忆储存的能力、想象概括的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文字表达的能力进行训练,如训练谋篇定体的能力、选材用笔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等,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会大有提高。

参考文献:

[1]顾海兵.写作应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J]文学教育.2005(10)

[2]刘芳.从评价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

[3]虞秀群.作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精神资源 [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0)

[4]谢凤英.培养学生作文敏感品质的途径 [J] 文学教育.2006(3)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范文第2篇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课程标准中这样论述道:“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既然语文素养包含这么多丰富具体的内容,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课内是基础、是根本,课外是继续、是延伸。更准确地说,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除了必不可少的课堂学习外,在一定程度上更得益于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几年来,为了创新开放、和谐、科学的课程文化,我试将课内外结合起来教语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开展生动活泼地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综合实践等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一条腿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两条腿协调起来,孩子的语文能力会能更快地发展。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为学生发展带来有源活水。如何搞好课外阅读,我采取下列措施:

1.指导学生课内外结合选择读物

课本之外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庞杂,面对如此浩瀚的书海,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在讲授课文的同时,我有意识地延伸介绍该作家的其它作品,还比较性地介绍其他作家的相同题材的作品,鼓励学生课内学节选,单篇,课外读全篇、读选集,以增强阅读兴趣,深化学习的内容。例如学习鲁迅的《少年闰土》,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景阳冈》后,可以让大家课外阅读《水浒传》中相应的片断,了解梁山英雄的不同性格。同时引导学生读四大名著,加深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吸收。我还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期刊,如:《读者》《实用文摘》,或者介绍自己所阅报刊上的精粹时文,社会之窗、人生杂谈、历史典故等。课堂教学的有意渗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

寒暑假更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佳时光.我通常与学生共同商定一组书目,既注意和下学期课内学习内容相配合,又注意阅读内容的系统性。书目兼顾古今中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种读物。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选择二分之一以上的篇目,学生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补充选择一些其他相关的书目阅读。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

为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意性和零散性,要对学生的阅读技巧,尤其是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适当指点。对作品的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基础,对语感的敏锐感受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感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现象,得到丰富的语言文字的滋养;
通过感知文章的局部和整体来把握文章的主题、艺术方法、人物形象。

读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技巧,从中学到如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而比较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带有学生创造的思想火花。即使是同类的文章,其文体、构思、题材依然有明显的差异。应指导学生不断咀嚼,反复比较,既要能够异中求同,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
又要能同中辨异,挖掘其个性,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愿做蜜蜂采蜜忙----写作活动

写作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对学生的课外写作训练主要有两个内容:

1.内容丰富的摘抄

为了避免学生读书时一目十行或走马观花,指导作摘抄.摘抄的内容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只不过摘抄后要写摘抄后记.在后记中说出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或文章,你读了以后为什么抄这些,是因为它内容深刻,有所启示,还是因为它结构新颖独特,或是因为它语言优美?我还鼓励学生创新摘抄形式,他们有的加上版面设计,题图插花,俨然是一份份小小的报纸。有的配上圈点批注,读书心得,三言两语,颇富哲理。可以看出,学生们喜欢摘抄,努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浇灌着这朵小花.课外摘抄从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出发,不会使学生有完成任务的压力,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学生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摘抄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巩固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阅读,实是课外读写的有效尝试。

2.形式多样的练笔

学生的课外练笔是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但课外练笔决不能让学生“信口开河”,必须有所指导。可以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完成课外练笔。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如学完《颐和园》后,我指导学生模仿作者移步换景的方法,完成课内练笔《江湖文化城》。还可以采用定期命题的方法。因为学生练笔如果不规定内容,学生往往会不知从何下笔;
而内容如果规定得太死,学生又会产生被动的完成任务的想法。定期命题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自拟题目,自选材料,字数不限,文体不限,完成练笔。由于这种命题形式宽松,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完后班级交流阅读,优秀作品展示在班级文化墙上,学生都愿意写,愿意读,愿意评,也就无声无息地爱上了写作。

三、你讲我说大世界----听说活动

现在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比较令人担忧的,短短一句话,不是掐头就是去尾,很少能完完整整地表达出来。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

1.课前讲新闻

我要求学生每天看、听新闻联播,轮流于次日向全班同学讲述新闻要点,要求发音吐字清晰、条理清楚、语句完整。学生讲述后,请两位同学作一两句话的简短评论,评论内容可以针对学生复述的情况,也可以针对新闻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听说能力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上讲台讲话时胆量也大了。

2.班会讲感受

我要求学生总结一周以来班级的情况,自己的得失,改进的方法。由于这种说话内容比较广泛,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形式自由活泼,很受学生欢迎。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使沉闷的班会课成为大家锻炼听说能力的第二课堂.

3.定期搞辩论

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我组织小型辩论赛。赛前辩论双方必须认真准备,针对对方的论点和可能用的论据,思考己方的论点、论据。辩论赛上,听者要能听出对方的要点和中心,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辩论,做到有理有据,使参加的双方,形成息息相关的语言环境。例如:六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模仿大专辩论会的形式,为学生确定演讲的题目:“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演讲之前我让学生自己选择观点,然后回家收集资料准备发言材料。辩论会上,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发挥了作用,把读、听、说有机地融在了一起。

四、民族文化代代传---书法活动

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之林的一朵奇葩,它既可以培养人的智力因素,又可怡情、致用。而目前小学生的书法现状,确实是不容乐观的。

“字乃人之衣冠”,练好字确实是迫在眉睫的。即使学校专门开设书法课,那么练习书法,仅靠课堂是不够的的,只能放到课外,每周要保证2—3篇的练习。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执笔,坐姿,放本子,保持适当距离等。初步感受书写的技能技巧,认真地一笔一划地把字写端正,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教师授以练习书法的要领。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要从楷书学起:采用“读,摹,临”三步法,效果较好。选择一本自己喜好的字帖,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揣摩其用笔风格,间架结构,章法布局,这就是读帖。而摹帖第一步先追求形似,第二步要求神似,逐渐达到形神俱似。临帖可以分为对临和背临两种,对临是基础,背临是提高,能背临了也就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为了激发学生学书法的热情,可举办各种活动,如书法竞赛,评选优秀习作,举办书法展,推荐好作品,观摩名家书法等活动。有了兴趣,字就会越写越好。书法练习既让学生欣赏了汉字的形象美,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又使学生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了民族的文化智慧。

五、绝知此事须躬行---实践活动

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只有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四角的天空”,让学生融入现实生活,走进大自然,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在生活实践中染情、益智、添趣、增才,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1.深入社会

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生活是蓬勃向上的,农民已不再是单纯地务农,有的兴办企业、有的经商,有的外出打工,这些都为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采访了民间艺人,乡镇企业的厂长,种田大户,下岗职工,小商小贩,残疾人等等,调查了招牌广告中的错别字,老百姓对乡镇干部的看法,农民的致富经历等。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聆听了下岗职工的心声,参观了乡镇企业的流水线。这样的调查,最大的收获是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极大热情,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2.贴近家乡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范文第3篇

各位高三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十三中的盛星玮。我今年高考语文有幸得了高分。以前一直是我坐在下面听老师讲课,今天竟荣幸地给各位老师讲我的复习体会,不由地倍感惶恐。高三在完成了课文学习,步入复习阶段,语文课似乎难免单调、枯燥、乏味,可我的高三语文学习却充满了精彩与期待。今天我想和老师们分享一下自己高三语文学习的体验与感悟。

一、 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我的语文老师是曹勇军老师。他一直将语文素养的提升当做“战略”,知识点的复习当做“战术”,强调“战术”要提高,要过硬,但更要有“战略”眼光。谈及莎士比亚,会说起“四大悲剧”、十四行诗;
谈及司马迁,会用“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对联来唏嘘感叹;
作文讲评谈及曼德拉,不忘罗斯福的“四大自由”;
谈及“政府与民众”的关系,顺便提到林肯《葛底斯堡宣言》中的“民治、民用、民享”。此外,“和而不同”的英译“agreeing to disagree”、“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等,都是老曹的口头禅——我们班同学都亲切地称曹老师为“老曹”——可也正是这些“无用”培养了我们的语文素养,为高三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 用“大视野”,做“小语文”

从高三起,我们每天课前增加了8分钟的“时事讲坛”。刚开始我和同学们一样觉得高三就该是“题海战术”,对所谓的“时事讲坛”完全提不起精神来。可是渐渐的,随着越来越多的时事新闻走进课堂,逐渐成为茶余饭后除学习之外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话题和学习内容,同学们对“时事讲坛”也由冷漠到好奇,由好奇到喜爱,由喜爱到渴望。高三一年的“时事讲坛”让我们改变太多。

至今难忘,王海宽同学评“祖孙三代,百年义渡”,王子玥同学谈“家常慈善”、“平淡慈善”,高雪、张吉同学对小学生不科学的“米饭实验”的连续思考,周钰、乔丹、付明建同学对“校车事件”的接力追问,“方韩之争”引起了我班的“马王之争”,迟骋、袁泓所争论的陆港矛盾引发了全班的热烈讨论……

“时事讲坛”打开了我们的眼界与思路,让我们学会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我从中受益良多,尤其表现在作文上:一模时我的作文只有52分,平时作文也多是三段论、老材料、大路货。二模时我的作文就上涨到65.5分。三模作文普遍得分不高,我仍得了57分。一提笔,大量素材便充盈脑中,信手拈来,不仅一下打破了作文“没话写”、“写不出”的桎梏,还让我品尝到“写得好”、“写得有个性”的成功的喜悦。

而其妙处不仅于此,它让我们有了“探究国际要闻,品读世间百态”的人生大视野,用这种大视角来看待语文,语文也不过于指掌间了。古罗马奥古斯汀《忏悔录》中讲道:“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只读书,不思考,那我们不过是一株株“苇草”。唯有拥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才能使我们成为有思想的青年,摆脱平庸,趋于深刻。“时事讲坛”使我们班同学作文的立意普遍提高,班里高手云集,每次考试都涌现出一批优秀作文。

我们班“时事讲坛”坚持了一年,一直坚持到高考后。高考结束后的6月21日下午,我班同学相聚一堂,参加了“最后一次演讲”。这条新闻消息后来还登在《扬子晚报》上,为我们的高三生活增添了绚丽的一笔。曹老师把我们一年的演讲稿和他的评点汇编成一本书,叫《高三(10)班在六楼》。

三、 让阅读成为风气,让摘抄成为习惯

热爱阅读一直是我班的风气,不曾因高考的紧张忙碌而改变。直到高考前同学们仍传阅龙应台的《野火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梁文道的《常识》等。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小步,可阅读却是值得坚守一生的事。迟骋在龙应台的一段话后加上批注:中国要发展,她的人民首先要改变。我们要从脚下立足地开始。正如崔卫平所说,“你站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后面还有这样一行字:“午夜读这样有激情的文字都不觉得困了!”。花姐(花艺琳的外号)读《民国风范》钱理群先生序言,记录下心得:“已经凌晨一点,读到第16节,泪水竟扑簌簌地流下来,不知是困,还是被感动。‘为学术而生’这是一句让人动容的话,似乎幸福感和使命感就是被你醉心的学科所牵挂,让你与那门学科相伴而生,你找到那门学科,似乎就找到人生的定位,这该是怎样的幸福啊。”至今犹记,高考前最后一节课,全班起立,高声朗读俄罗斯白银时代天才诗人巴尔蒙特《为了看到太阳,我来到这世上》,激情洋溢的声音犹然在耳,“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而一旦天光熄灭,我也仍将歌唱……我要歌颂太阳,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光。”在先哲智慧精神的感召下,我们从容面对高考。

阅读量的增加,使摘抄成为习惯,各人的摘抄也不相同,有话题类摘抄、人物类摘抄、实用类摘抄、时评新闻摘抄等等。摘抄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形成了多样的作文风格,也使我们有了精神生活和价值关怀,心灵不再苍白。说一件轶事:我与同桌沈懿晖、小乔三人约定,每周四“数学日”,谁考得不好,就请客——买一份《南方周末》或《看天下》或《头条》给大家看!我们互相传阅,选不同的文章摘抄分享。因此我们三人都成为班上的写作能手,也都偏爱写时评。

四、 审题诚可贵,立意价更高

审题往往帮助同学们理解题意、辩证思考、开拓思路。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因为审题失误,使原本的高分作文一下沦落为三四类作文。我校每次印发的作文讲评讲义中都会注明本次作文的审题要点与误区,便于同学们找到失分的原因,了解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减少我们的审题失误。

高考前我们还进行了“作文向前看”、“作文向后看”的审题训练。后者回顾写过的作文总结教训与经验。前者更梳理了含有动宾、偏正、并列关系的作文题,让大家自主分析讨论写作思路是什么,有哪些素材可以使用。当时讨论的并列式作文题为“成功与优秀”。老师引导我们讨论成功与优秀间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认为成功是优秀的阶梯,有的认为成功侧重于外人认可,优秀侧重于内心要求,追求优秀比成功更重要。正是当时这样的分析经验,使同学们面对“忧与爱”的作文题时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若说审题是作文成功的基础,那立意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每天的时事开讲是我们班的思维训练时间,也是每个人作文训练的良机。一个话题会引发全班的思考,例如,面对“梁林故居”被拆事件,同学们没有一味指责政府、开发商,而提出让文化融入生活,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让“说大于做”,摒弃“三分钟热度”才能实现文化复兴。59位同学的演讲,就是59次立意训练,这大大拓展了我们思维的宽度与广度,让“善于说理,立意深刻,作文素材贴近现实,有鲜活感”成了我们班的写作特色。

五、 语文也有错题本,错题回看很重要

大多数同学都有精心编写的数学、物理错题本,而往往忽略语文错题本的价值。就算有,多数也只是词语、成语的订正。而我更关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错题的揣摩。语文错题提供的不仅是正确答案,更是一种深入的反思和揣摩,在旧题与新题比较联系中,找到并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路子。

比如今年江苏高考语文诗歌赏析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短短一行文字令人摸不着头脑,可有整理错题习惯的同学,就会以作者和词风——温庭筠和“花间词”为切入点。温庭筠擅长写闺怨,而“花间词”多以女子视角委婉抒情,所以本诗的主人公为满腹幽怨,无处排解,对月思念远方游子的思妇形象。有了这样的基本理解,诗歌第一题思想感情的把握(“恨”指什么)、第二题抒情主人公形象和第三题结句(“摇曳碧云斜”)的赏析,就都有了解题方向和基础。

错题整理还可以训练我们的钻研精神,字字钻研,句句推敲。“千万恨”表现思妇千头万端、不可言喻的怅恨。“不知”、“空落”表现出山月水风不解闲愁,突出思妇满腹愁情无处排遣。“碧云斜”表现思妇满心愁绪,无意梳妆的低落心情。由关键词入手,便可将含蓄不明的诗歌拆解成一个个熟悉的画面。记得我们复习中多次遇到含蓄婉约的小令(市教研室《二轮复习》就有好几首),曹老师特别提醒我们读婉约小词一定要“细”,体会其中情感的“深”。记上几笔,反复比较思考,阅读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
有效性

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展的需要。对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涵养,还可以为写作提供良好的素材做积累。大量的阅读,在很多作家的成长之路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在保证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150万字的阅读量只是一个定量指标,这样的阅读量应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应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呢?所以,有效指导课外阅读应该纳入语文教学的首要位置。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十年之久,对有效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有一定的经验和积累,现简单作如下介绍。

一、课外读物的选择尤为重要

小学生在没有课外读物经验的时候,他们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先是满心欢喜,每本都想翻翻看看,而后就不知道自己选哪本,就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读了。选择课外读物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启蒙入门阶段,也是关键阶段。所以,教师一定要加以重视,不然,学生开始时的满心欢喜很快就会消失,进而对阅读没了兴趣。要带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大门,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从适合小学生的读物入手,培养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先研究这一阶段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会发现他们对新生事物有很大的兴趣,而且都想把自己认为好的一面积极展示出来。对一些性格突出的人物、有一定挑战性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针对小学生具有的这些特点,我介绍孩子们阅读能够激起他们兴趣的,适合他们阅读的儿童书报,如《奥斯国历险记》《聪明的毛毛》《黑猫警长》,以及很多引人入胜的童话等。这些精心挑选的儿童书报能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并激起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向往。

2.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进而拓展更广的阅读领域

在学生对阅读有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我们就可以把一些名家的作品与他们一起分享。名家的作品对学生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当我们激起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后,他们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加之名家的作品有很多精髓之处,能够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也许,这些名家的作品,在短时间好像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太大帮助,可是心灵之处的碰撞,心智的成长,又是一个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收获啊!如此看来,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就容易了。

二、指导读书方法

结合阅读教学,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学法,使学生能用系列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的实践,归纳了以下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浏览性阅读

对所读的课文,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文,可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边看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课题要加上“终于”一词?当然,浏览并不等于走马观花,而是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这种快速阅读一般适用于浅显易懂的文章、报刊、通俗读物,或在收集资料时运用。

2.吸收性阅读

即以获取读物中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如《21世纪的能源》一文,不仅引导学生对课文介绍的原子能、太阳能、地热等资源的特点应有准确的了解、掌握,还应引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更多的科学发展知识。对于这类读物关键是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议论。以获取读物中知识为目的的阅读一般适用于知识读物。

3.细品型阅读

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对重点段进行精心的阅读,从作者对篇章结构、字词句品味、思想情感的体会中学到方法。如学习《秦始皇兵马俑》一文,对课文中描写布阵情况和兵马俑神态的第三、四自然段就要细细品味,感悟评议的优美,并用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这种精心阅读的方法比较适用于名篇佳作。

三、活动方式

1.每天演讲,展示自我

每天抽时间演讲,用时不要太长,但长期反复的练习,会在无形中加快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的读书速度,对读物内容的取舍也会有帮助。当然,说、听话的能力更是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我们可以提前布置演讲的题目,然后让学生围绕题目去有目的地查阅书籍、报刊。然后在每天规定的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所得。这时,教师的肯定性评价会使学生对这项活动的信心、兴趣倍增。

2.自己创办报纸

自己创办报纸,学生的兴致之高就不言而喻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张王牌我们开始时可以帮助学生办第一份报纸。在学生学会办报后,就可以每期办不同主题的报纸。在办报期间,学生们不用你去教,就会把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进行展示。这样一来,他们不仅体会到了办报的成就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而且还欣赏了同学们的作品,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3.自主摘抄

大量阅读是基础,自主摘抄则是读书的另一种手段,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将外部语言进行内化,从而“有所得”的一种手段。在摘抄中,强调指导以下几点:1.渗透习惯二字。2.摘抄的指向性与自由性相结合。3.摘抄采用训练的方式,有层次地进行。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摘抄配上一些小小的插图或为摘抄本设计统一的版图。一来培养兴趣,二来学生在画画期间也在思考摘抄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回忆和积累。

总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要保持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用有效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去畅游书海,汲取书中的营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2007

2.柳夕浪,《从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看课外阅读指导》,《江苏教育》,1988

3.李运菊,《百分之三十与百分之七十》,《小学教学研究》,2000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作文 教学指导 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8-02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小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认知还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教导学生学做是要注重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小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许多学生根本认识不到素材的重要性,以至于写作时没有思路,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素材的重要性,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素材,再引用素材。

一、将语文教材作为积累素材的第一渠道

所有的语文教学,都和课本是离不开关系的,课本内容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挑选总结的,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或者学习价值。但是一些学生经常会把课本给忽略掉,不能很好的利用课本的知识,这样是很难提高写作能力的。课本中其实蕴含着许多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起课本内容,如果课本上的素材充分利用的话,也是能写出出色的文章的。课本上的任容都是由老师讲解过的,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简单,同样,课本上的素材实用性也是比较强的,方便积累。学生要充分的把课本利用起来,把课本作为自己的第一积累册,先要学会熟练的应用课本上的素材。老师要教导学生,主抓课本,先要把课本知识理解透彻,在考虑其他的素材的选取。许多学生经常忽略课本的重要性,在写作中缺少头绪,无从下笔。所以,老师要教导孩子们,从小抓起,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从最根本的实物找寻自己想要的,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

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寻找贴近生活的具体素材,让写出的作文富有真情实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我们生活周围有各种各样适合写作的素材,但是小学生在写作时也无法避免写不出文章的问题,这一状况反映了小学生缺少发现的眼光,所以教师在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之前,需要培养小学生发现素材、观察素材的能力,丰富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量。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当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要求学生描述参与活动的过程,并且写出心得体会,谈谈参与活动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乐于把自己的感受用书面的形式分享给其他的小朋友,以活动作为素材的载体,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写作素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适合写作的素材,教学活动中可能发生很多突发性的事件,教师需要抓住这一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很多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在老师讲课过程中窃窃私语,也有的学生在课间因为一些小事大打出手,不爱护环境乱扔垃圾。这些小事件都是写作的素材,学生通过描写这些具体的事件的同时可以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爱护环境,友爱他人。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的表现,邻里之间的事情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学生要做的就是用发现的眼睛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事情,寻找符合作文主体的素材,并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对生活产生新的认识,获得新的收获。

三、拓宽阅读面,从课外书籍中积累作文素材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侧重对书本知识的讲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知识量,但是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只是简单的语文课文,从课文上获得的知识是很单调的。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书籍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让学生能够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面貌。著名的诗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反映了一个不变的真理,就是只有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才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小学生比较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教师需要引导小学生选择健康的书籍,不让学生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从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感受到作文的不同主题。在阅读时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对相应的优美段落进行摘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有目的的进行摘抄,才能加深学生对素材的印象,从而在写作时有素材可写,不会造成写不出来的局面。摘取的内容可以是优美的段落,也可以是一些名人名言,只要是对小学生有益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摘抄的目标。除了进行摘抄,教师还可以要求小学生定期写读书笔记,这种要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形成习惯以后,在今后的写作中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写出高水平的文章,这是在考试中取胜的关键。小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受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无法把握阅读重点,对大量的材料缺乏选择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选择。在课外书籍中有很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总而言之,素材积累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写出优秀文章的重要表现,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体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素材积累的技巧,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 周绿萍.“材”源活水―如何引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J].新课程(教研版),2012,10.

推荐访问:热点 摘抄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五篇】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精选5篇)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