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业经济效益【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11 21: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因素是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贫乏或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最终决定着经济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农业经济效益【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农业经济效益【五篇】

农业经济效益范文第1篇

 

1制约因素

 

1.1自然环境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因素是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贫乏或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最终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

 

1.2农业生产投入

 

成本和经济效益构成农产品商品的价值,成本与经济效益在价值中处于此增彼减的矛盾之中,成本低则经济效益高,成本高则经济效益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努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与农业集约化程度有着直接因果关系。不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递增、递减或不变三种状态。最佳的农业集约度,能实现单位农产品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大。

 

1.3农业经营规模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不同的农业经营规模表现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同的结合度。它们的有效结合程度越高,各生产力要素的利用越充分,经济效益就越高。相反,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程度越低,其中有些生产力要素的利用就不充分,经济效益就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和农户既是农业劳动者又是农业经营者,他们既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又要销售农产品,两方面的价格直接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反比;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正比。

 

2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2.1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农业先进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物质技术现代化。两者对实现农业高产、高品质、高效率及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有着重要作用。在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时,要正确处理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三者关系,尽量实现三者的高度统一。在三者难以兼顾的条件下,要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增产减收的农业技术。

 

2.2实行保护性耕作

 

传统耕作作业环节多,成本高,有机质还田量低,耕层结构变差,资源能源双消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比较有如下优点: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水土流失80%;减少大风沙6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率17%~25%;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节约人畜用工50%~60%;提高经济效益,收入增加20%~30%。

 

2.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是等量投入获得更多产出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应根据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际情况,把各种农作物和畜群布局在自然条件最适宜的区域,充分利用各地的生产实际,提高农作物和畜群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专业区域结构,把农产品的生产相对集中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适宜区域,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开发农副产品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

 

2.4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既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要依靠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广大农村,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推广事业,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成为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的能手。

 

2.5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农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才能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市场保障。

 

2.6加强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在市场竞争中,农民得到公正的待遇,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最基本的条件。国家对农业的合理保护,使农业经济效益在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增强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和发展农业的经济实力。当前,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农民实行自我保护等,并使主要的农业保护政策法制化,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积极加强对农业现代化最新知识学习,努力探索适合在本地区使用的各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和方法,更好的发挥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不断促进生产、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切实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经济效益范文第2篇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1.1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足,推广手段效果不明显,技术装备也较为落后,同时,很多推广人员的住房政策、保险等并不完善,无法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延缓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速度。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主要存在着经费不足的情况,对体系的建设造成了一定阻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的中短期推广项目经费,由于各级政府的推广事业预算经费始终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因此对推广机构往往采用全额拨款、自收自支以及差额拨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经费发放,再加上目前乡(镇)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只能在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勉强运转。

 

据了解,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在农业总产值的0.6%〜1.0%,而中国不足0.2%。推广人员人均所占经费十分有限,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为了减少负担,甚至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经费减少或取消,导致很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得不采取自收自支的方式,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其推广体系处于瘫痪状态。

 

1.3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着整体素质较低,很多人员观念老旧、不思进取、知识体系落后,未能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发展趋势,不了解农业技术新成果,推广工作无法与农业技术的发展速度相适应。一些青年人才更愿意选择大城市就业,而不是在小乡镇与农民群众探讨农业技术,同时,现阶段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是农村老人、妇女等,劳动力知识水平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这也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产生了一定阻碍。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策2.1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应根据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把握最佳契机,逐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将法律体制贯穿于各级政府,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理论,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明确各部门权责,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环节工作的高效性。

 

2.2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力度

 

农业技术推广投入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济基础。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惠民工程,其资金来源十分有限,政府拨款也仅能保障前期运转,而不能保证技术推广的长期运行。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并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投入机制,积累更多的后续资金。政府投入力度应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法》中的相关要求,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资金支出结构,调整推广政策,并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和监督机制,严禁出现公款私用、截留推广费用的情况发生。同时,当地政府也应加强本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增加经济来源,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添加经济保障。

 

2.3建设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在推广过程中更多的倾听农民的意愿和需求,讲解时需要耐心、细致,保证每位农民都能够对所推广的农业技术有详细的了解,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念,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自身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更好的为农民进行服务。农业技术的研发人员也应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前沿农业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技能。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也应米取按需设岗、竞争机制、优胜劣沃等方式进彳了人员优化,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推广队伍法律意识,维护部门与农民双方利益。

 

        2.4培育新型业态,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城郊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定位,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特色农业基地和特色农庄。一是生态观光型,既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经营,又兼具生态观光、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农家乐”功能。二是规模种养型,以企业、大户为经营主体,采用先进技术,发展规模化高效种养业。三是合作组织带动型,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带农户、建基地、拓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现代田园经济与传统农耕经济相比,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一是经济效益更高。发展规模经营,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得到应用推广,农业综合开发效益明显。二是生态效益更好。发展苗木花卉、蔬菜园艺等产业,特别是一些荒山、荒坡建成果园、桑园、林场等,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社会效益更大。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而且促进了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2.5坚持市场导向,优化发展路径

  一是走特色化之路。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围绕苗木花卉、特种养殖、蔬菜园艺等产业,突出休闲旅游功能、乡土文化内涵等。二是走规模化之路。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实现种植、养殖、加工、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集成,引导同行业或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集中布局、集群化发展。三是走产业化之路。发展基地连工厂、连超市、连酒店等加工型、代销型、直销型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加工、销售等环节,延长产业链,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比较效益。

3结论

 

农业经济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效益;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指数

1研究背景

对农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要求在产出和投入的数量对比时具有直观性及确定性,使定量对比和分析更加便捷。因为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单纯使用一种指标很难准确展现出农业的经济效益。这时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指标,构建完善的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算出综合指数,将其作为进行农业经济效益分析的综合性评价值[1]。

2农业经济效益的内涵

农业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消耗量和产出的生产成果个数的对比关系。要想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就必须以最少的劳动占用和消耗,最大程度生产出同时满足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农产品。产出和投入的对比结果,代表着农业经济活动现有的状态及程度。单位农业劳动占用与劳动消耗产出的有效产品数量越多,农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大;
反之,则农业的经济效益就越小[2]。按照农业经济效益的概念来讲,根据投入内涵的差别,可以将农业经济效益分为以下3类。(1)总产出和总消耗之比率,例如总成本收入率、总成本产值率和物耗生产率等。(2)总产出和资源占用之比率,例如资本产出率、总资产收入率等。(3)总产出和资源总投入比率,例如总投入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等。

3综合指数法概念

综合指数法以层次分次法为基础,对农业系统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展开综合性分析,在分析中得到综合评价指数,通过综合评价指数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性评价。应用这种评价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地展现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现有状况,方便工作人员找出农业生态系统中存有的问题,然后进行合理调控[3]。

4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建立原则

构建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要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从实际需要入手,严格遵守如下原则。

4.1.1系统科学性农业经济效益评价系统中的指标应是科学准确的。按照该原则,对指标体系及指标的设计一定要符合经济效益的含义,在职业特征和实际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指标数量的规划。概念要具有科学性,意义必须准确,不可以存在多种解释。计算范围必须明确清晰,测量要简单、直观,可以对问题进行有效解释。

4.1.2实践指导性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实践的指导性,只有来自于实践又可以指导实践的原则,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普及和推广。

4.1.3操作实用性操作实用性是指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指标内容便于理解,具备现代化的操作程序。当指标的边界模糊时,工作人员将难以采集相关数据信息,甚至需要进行较为复杂的计算,这会降低指标的使用价值。

4.1.4时序动态性在构建指标系统时,要注重指标的动态原则。对农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时,不仅要在一个时点开展分析,还要关注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向,研究结构的稳定性和缓冲性,并对此进行有效控制。

4.1.5可比性原则农业经济效益评价系统中指标所采用的数据信息应该具有可比性。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在可比数据、时间、价格的条件下展开。操作者要注意把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便于纵向与横向比较,找出差别,发掘潜力,促进提高。

4.2建立方法

按照农业经济效益的基本理念,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选指标集。对预选指标集的数量特征展开研究,挑选出特性相对较高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应用统计指标体系对农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较为全面,但是各项指标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不同经济效益指标之间发生矛盾,使经济效益的评价很难得到准确地结果。

5指标体系结构

5.1投入指标

受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系统内部的组织结构方式、农业经营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投入量化具有较高的复杂性。遵守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按照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将农业投入共分成资金、土地、劳动力3个部分。用单位面积固定产值及单位面积生产费用代表农业的单位生产投资,归属于资金投入部分;
用农业劳动力及劳动力比重代表系统投入的劳动力强度和数量;
用耕地面积与复种指数代表土地投入与土地的利用率。

5.2产出指标

农业产出的产品种类较多,对于计量不仅要考虑总产量、净产量、商品产量等多种实物形式,还要参考总产值、净产值、增加值、商品产值等价值量。5.3效益指标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两者之间的对比产生了不同的组合,这些组合是农业经济效益的数量化和具体化。按照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农业物耗和产值的比代表资金产出率,单位面积产量与单位面积收入比代表土地的生产率,劳动值、劳动收入的比代表劳动生产率。

6综合指数

以建立指标体系为基础,应用德尔菲咨询,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数,以初值化消除量纲计算出农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如下。单项指标指数=(单项指标实际值/该指标标准值)×100%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单项指标指数×该指标权数)在具体计算中,若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大于100%,则说明该区域的农业经济效益较好。计算出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越大,代表该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越好。

农业经济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苏南地区;
设施农业;
蔬菜种植;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06

当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关系开放和现代化全局的重大任务,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将城镇化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有机结合,特别是能让农业从事者有利可图,笔者通过走访调研苏南地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典型无锡惠山区,了解了设施农业中蔬菜种植所占比例较大,而且该地区按照被种植频率最高排名前5名的蔬菜品种分别是青菜、苋菜、芹菜、生菜和黄瓜。对此,本文将以这五种作物为例,统计其投入产出情况,对各种技术条件下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1 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经济效益是衡量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达成最终目标程度的综合指标。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益是指该主体的产出或效果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常见的经济效益分析指标有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利润率等等。作为经济理性人,利润是企业或农户从事一切生产或种植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利润率指标是与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目的最为符合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也是综合性最强的指标。

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值程度。分为销售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产值利润率、资金利润率和净利润率等几种。其中成本利润率指生产经营主体所获得的利润与总成本的比值,与资金利润率相比,其所涉及的投入品更加全面;
它反映的是从生产到最终销售实现利润的整个生产经营中的增值过程,与销售利润率和产值利润率相比,其所体现的生产经营环节更加全面。因此本文选取成本利润率来对苏南代表地区惠山区农户设施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公式如下:

成本利润率=经营利润/总成本

2 数据说明

蔬菜种植的投入包括土地租金、肥料成本、农药成本、人工成本、设施建设成本、物流运输成本等,收益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的销售收入。由于可能存在使用自家责任田而无需缴纳租金的现象,本文按照机会成本原理,按照当地土地租金平均价格,计算自家责任田的租金,并计入成本。设施建设成本包括已建成本折旧和当年维护费用两部分。由于同一块土地存在一年多茬种植的制度,按照作物的生长周期长短将土地租金和设施成本进行折算,计入成本。故土地成本和设备成本的计算方式如下:

人工投入包括家庭人工、长期雇工和短期雇工等三种类型,其中后二者有明确的支出价格,而家庭人工则没有。按照机会成本的原理,家庭劳动力同样属于人工成本的范畴。但是由于本文对蔬菜种植经济效益的研究是基于会计成本的,种植中未对家庭人工支付直接工资,因此本研究此处暂不将其计入成本。于同一农户可能同时种植多种作物,其中长期雇工的劳动力成本应当分摊在每一种作物中计算每一户农户每项作物的种植收入,按照该项作物的种植收入在总种植收入中所占比例,对劳动力成本进行折算。劳动力的计算方式如下:

劳动力成本=长期劳动力数(人)*年工资(元/年*人)

*(种植收入/种植总收入)+短期雇工成本(元)

文中所有成本和产出均为单一年份、单位面积(亩)的使用或产出量。表1是五种主要农作物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包括肥料投入、药物投入、设施投入、土地投入和物流投入,产出主要是指销售总收入。表中相应位置分别为对应作物的对应投入或产出的均值和标准差。

3 经济效益研究结果

(1)青菜种植的成本利润率水平很低,且实施设施种植的优势并不明显。

[JP2]采用成本利润率指标对青菜生产的经济效益进行测算。统计情况显示,样本中共有148个农户种植青菜。研究结果表明,青菜生产的成本利润率平均值为2.4887,标准差为2.45。为研究各种设施情况下的青菜种植效率,本研究将各种设施情况下的效率值情况的均值进行对比。统计结果显示,尽管问卷中包含非设施农业、小拱棚、竹木大棚、钢架大棚、日光温室和玻璃/PC联栋温室等多种选项,但青菜种植涉及的只有非设施农业、小拱棚、竹木大棚和钢架大棚等4种设施。这4种设施下的青菜重视效率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表2显示,青菜种植中小拱棚的效率最高,这可能是由于这种生产方式样本过少,故上述平均数和标准差两项统计指标的估计可能是有偏的,不能代表总体的情况。但抛开这两种生产方式,非设施农业和钢架大棚两种设施类型的样本数均在30个以上,属于大样本,因此二者效率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可以代表总体。比较结果显示,非设施农业和钢架大棚的效率值差异不大,前者略低于后者,在青菜的种植中,设施农业(钢架大棚)表现出了一定的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2)苋菜种植的成本利润率很高,实施设施种植对提高苋菜种植的成本利润率贡献十分显著,但是其稳定性有待提升。

苋菜的成本利润率分析结果显示,惠山区苋菜种植成本利润率比青菜要高出许多,其平均成本利润率为4.98,标准差为8.558。在各种农业设施的对比中,由于样本中苋菜的种植只有非设施农业和钢架大棚两种,69个样本中有10个的生产方式是非设施农业,其余均为钢架大棚生产。故本文仅比较这两种情况下,苋菜种植的成本利润率。两种设施类型的苋菜种植情况如表3所示。

从两种设施类型下的苋菜种植成本利润率比较情况可以看到,非设施农业下苋菜种植的成本利润率为2.514,标准差为2.035,而钢架大棚下的成本利润率为5.294,标准差为9.025,后者利润率水平显著高于前者,但稳定性更差。说明设施农业的实施对提高苋菜生产的经济效益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

(3)芹菜种植成本利润率水平相对较高,且稳定性也较好,但是芹菜的设施种植成本利润率低于非设施种植。

测算结果表明,芹菜的生产成本利润率水平相对较高。54个样本的平均利润率为3.44,标准差为2.229,稳定性也较好。芹菜生产的设施类型也是只有非设施农业和钢架大棚两种类型,两种类型下的成本利润率对比情况如表4所示。

研究结果表明,非设施农业下,芹菜种植的成本利润率要比钢架大棚下的成本利润率平均水平高,但是前者的稳定性不如后者。尽管设施农业下芹菜种植的成本利润率低于非设施农业,但是良好的稳定性说明了设施农业对芹菜种植过程中良好的控制能力。

(4)生菜的成本利润率一般,但是实施设施种植并不能有效提高其成本利润率,但对降低风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生菜的成本利润率测算结果表明,生菜的成本利润率水平尚可,平均成本利润率为2.305,标准差为2.295。样本中生菜种植也只有非设施农业和钢架大棚两种设施类型,52个有效样本中,分别有21和31个样本从事非设施农业和钢架大棚的生产。它们的对比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到,两种不同设施水平下,生菜种植的成本利润率的差异并不显著,钢架大棚下的成本利润率为2.213,略低于非设施农业下的成本利润率,后者为2.4424。稳定性方面,非设施农业的稳定性不如钢架大棚。说明生菜更加适合非设施种植,但是应当适当加强对种植过程中生长环境、营养水平等方面的控制,提高作物生长和产量的稳定性。

(5)黄瓜的成本利润率水平较高,三种设施类型中,黄瓜非设施种植成本利润率水平最高。

效率研究结果表明,惠山区黄瓜种植的成本利润率相对较高,平均值为3.216,标准差为2.137。46个有效样本中有8个处在前沿面上。黄瓜生产中所涉及的设施类型包括非设施农业、小拱棚和钢架大棚等3种类型。三种设施水平下的黄瓜种植成本利润率情况如表6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在涉及的3中设施类型中,非设施农业种植黄瓜的成本利润率水平最高,但稳定性最差,其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5.435和3.034。钢架大棚种植的经济效益居中,但是风险程度也居中,其成本利润率水平为2.717,标准差为1.874。小拱棚种植黄瓜的成本利润率最低,在三种设施类型中,其成本利润率的稳定性也最差。因此3种设施类型中,黄瓜种植选择合钢架大棚种植是较为中庸的做法,露天种植是经济效益最好的,但风险最大的,小拱棚在效率和稳定性方面的表现均不甚理想。

参考文献

[1]文,陈永生,程三六.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装备,2007,(12):47.49.

[2]刘淑珍,苗香雯,崔绍荣.设施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J].农机化研究,2004,(4):16.19.

[3]农业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Z].2008.

农业经济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效益;
财政政策;
经济结构;
资本积累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08公顷,且因城市建设、水土流失等原因,耕地面积还在持续减少。同时,我国拥有九亿多农民,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能否增长取决于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是否增加。可见,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提高农业及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整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1.财政上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政府要努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国外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总量可观、结构合理,而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政府要改变这种落后局面,就必须考虑对农业的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使其成为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2)健全农业补贴政策。在财政对农业的补贴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是最重要的两项。过去,我国对农业的补贴主要是针对流通领域,农民不能得到全部补贴,不能充分感觉到国家对种粮的鼓励和支持,不利于提高种粮的积极性。

2.给予农业税收优惠,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构建新的税制体系。要逐步在农村取消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
在增值税方面,尽快推行消费型增值税;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实行免征或减半征收;
在营业税方面,对适用农村、农业方面的征税项目实行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

(2)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对农业生态起保护作用、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上要给予鼓励;
对有损于生态资源保护的,开征环境保护税;
修订和完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大幅度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而且此项收入要直接通过财政用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3)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税收政策。一是以产业政策为指导,适当降低目前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产品的增值税。凡是简单加工的免税,对深加工的要减半征收增值税;
二是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要给予税收优惠;
三是对农产企业进出口税收实行优惠政策,支持和发展外向型农业。

3.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减少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干预,打造服务管理型政府,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保护和调控作用,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引导:各级政府根据农业资源和农业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重点培养对象,通过规划来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
通过信息引导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政府要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信息平台;
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典型要进行总结、宣传、推广,以典型示范引导农户进行生产经营。

(2)保护:主要是对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整个产业体系的保护,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对基地、农田进行保护,确保其不被随意侵占、变更用途。

(3)调控:政府除了在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上发挥作用外,还要通过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来调控主要农产品价格。政府在重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各种农产品市场建设的同时,还要搞好市场流通秩序的建设,对一些大市场进行重点扶持,使其从一般的集散型市场转变为集信息、交易、拍卖以及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市场中介。

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1.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发展知识经济首先必须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其次加大对知识和技术的投资,提高人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对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再次,将科技知识运用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以替代稀缺资源,由此保证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可持续快速地增长;
最后,利用创新推动农业及农产品经济增长。如新物种的塑造和新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新型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运用等。

2.调整经济结构

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面,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藏、加工、销售等服务;
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为此,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并将方案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项目,真正使其产生强大的生产力,让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顺理成章、事半功倍。

3.发展特色农业

特色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小生产农业逐步走向品牌化和规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区域比较通过市场得到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市场的变化发展通过价格机制又对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拓宽市场,获得更具优势的竞争力,产业分工要更加细化、生产要更加专业化。随着区域品牌的形成,规模优势的获得,促使更多的生产要素向该产业该区域流动,形成区域特色产业持续的竞争活力。当然,在实现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还要沟通生产与流通,解决农业小生产与规模大市场的矛盾,通过市场拉动提升产业竞争力。

4.促进劳动力转移

目前,农业的从业人口饱和,越来越多的农民只有从农业转移到其他产业,剩下的农民才能分享相对增加的资源和农产品市场份额,从而增加农业收入。为此,应加速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促进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此外,政府有责任通过教育培训、劳务派遣、服务维权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推动劳务经济工作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三、提高资本积累,奠定农业经济发展基础

1.控制人口增长

农业劳动是其它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种植粮食需要耕地,没有充足的耕地,就无法保证人们必须的足够的粮食。然而。急剧增长的人口与不断减少的耕地和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构成了一组人口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在农业生产中,土地和人口是最基本的要素,人口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能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由此可见,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仍将是未来要落实的基本国策。

2.保持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比例的协调

经济增长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教育得到的,劳动者的受教育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投资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比例不平衡,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投资不足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教育投资,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存量,保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协调发展。

总之,我国农业必须加快市场建设,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同时作为政府部门也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梅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于维会.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促进农业经济增长[J],现代商贸工业, 2007,(10):147-149.

[2]王延红.调整财政政策促进农业经济[J],现代商业,2007,(10):32-34.

推荐访问:经济效益 农业 五篇 农业经济效益【五篇】 农业经济效益(精选5篇) 农业经济效益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