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部经理总结【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11 17:25:06 来源:网友投稿

生产部经理总结范文第1篇通过3年挂职锻炼,使我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从先进管理理念学习中,改进思维视角;从科技发展方向学习中,拥抱技术前沿;从党纪作风修身学习中,加强党性修养。1.思想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产部经理总结【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生产部经理总结【五篇】

生产部经理总结范文第1篇

通过3年挂职锻炼,使我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
从先进管理理念学习中,改进思维视角;
从科技发展方向学习中,拥抱技术前沿;
从党纪作风修身学习中,加强党性修养。

1.思想政治素质更加过硬。通过不断深化对“报告”的理解和把握,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读治国理政专著,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升个人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在平时工作中,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以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鞭策自己,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政治理论学习、廉洁自律等各方面都较好的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部门领导、同事的普遍好评。

 2.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更加注重学习提高,生产经营管理部工作点多面广,深深感到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在工作实践中,一是向书本学习,广泛汲取各种“营养”;
二是向周围的同志学习,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
三是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更加注重加强管理创新,敢于向“传统”挑战,实现体制机制的突破创新。

 3.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工作更加坚持原则,将“讲政治、有信念”作为各项工作的前提,时刻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的自觉性,严格加以贯彻落实;
将“讲规矩、有纪律”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做到让规矩和制度入脑入心,时刻用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做到清正廉洁、不谋私利;
将“讲道德、有品行”作为各项工作的标准,生活中做到品德高尚,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将“讲奉献、有作为”作为各项工作的归宿,始终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刻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挂在心头,不断创新思路,为上级出谋划策。从严廉洁从业要求,在学习和思考中坚定政治思想信念,增强明辨是非和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使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变成自觉行为,坚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生产部经理总结范文第2篇

一、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剩余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创建了完整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学说,确立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宏观经济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平衡和宏观经济调控等内容,蕴含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结构优化的思想

马克思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考察,抽象化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问题,其核心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和剩余价值(m) 三部分组成;在实物形态上,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种不同经济用途的产品组成;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也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宏观经济顺畅运行的根本和关键。只有当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和物质构成在保持一定比例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才能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整个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即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才能顺畅,社会资源才能实现合理配置。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再生产时,不仅研究了生产需求即投资需求,也强调了消费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在简单再生产的前提下,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的总价值,等于年价值产品,即等于社会劳动在当年生产的全部价值。其所以如此,因为在简单再生产中,这全部价值将被消费掉。在社会再生产即社会总需求中不能忽视消费需求。总的来说,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端研究了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是一种增长理论,蕴含结构优化的思想。在扩大的社会再生产中,马克思明确指出积累的源泉来自于剩余价值,并且必须转化为一定的可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追加的可变资本,才有可能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在社会范围内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增加即经济增长。马克思还论证了,在相同的价值总量下,两大部类中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者之间分别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由简单再生产实现扩大再生产。换句话说,通过要素重新配置,进行结构优化,也能够实现经济总量增长。

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

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凯恩斯抛弃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将经济系统行为视为一个整体,包括总收入、总利润、总产出、总投资和总储蓄等,对其进行了宏观经济总量分析。在政策上,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就必须抛弃放任自流的传统政策,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由于凯恩斯在经济理论、分析方法和经济政策三个方面对西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把分析宏观经济平衡的重心放在需求上,政府干预经济的重心在于需求管理。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实质性内容。凯恩斯认为,一国国民收入取决于有效需求,即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有效需求在内容上包括对消费品的需求和对投资品的需求,在数量上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由于这三大规律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达不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因此,只有通过增加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提高资本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在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上,凯恩斯提出二者必然相等的观点。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创立了收入、储蓄和投资的简单模型。他认为收入=产出的价格=消费+投资,而储蓄=收入-消费。因此,储蓄=投资。这一模型的理论寓意在于为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提供了一种公式分析。但是,在现实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实现:(1) 国民收入必须全部转化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2) 储蓄能够全部转化为投资;(3) 无论是投资支出,还是消费支出都能得到实物保证。显然,这在现实中是难以做到的,凯恩斯的总量平衡模型存在不足。

三、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比较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是根本不同的两种理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分析范式和逻辑起点的分野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社会关系为线索,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统一利润率的古典一般均衡分析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具有微观基础的逻辑体系和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论证了资本积累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客观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失衡,即发生经济危机进行强制平衡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所揭示的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早期的商品经济,也适用于较为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以有效需求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建构了政府干预的理论框架。但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分析和分配理论,始终没有构建好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从而出现了经济学微观与宏观的区分、对立与割裂。这也成为国外反对和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强力武器。例如,上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传统凯恩斯主义难以给出合理解释,也没有提出有效治理方案。以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趁机进行了一场凯恩斯革命的逆转,凯恩斯主义由此进入低谷。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构造的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均衡分析之外,马克思更多地强调动态分析。马克思关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理论,本身就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一种描述。简单再生产只能维持总量不变的社会总产品生产,扩大再生产则可以增加社会总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他还指出,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通过对c、v和m的重新配置,进行结构优化,也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为经济增长理论增添了新的表现形式,即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优化结构,也可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更多的强调横截面的静态分析和静态比较分析,缺乏长期的动态分析。

在内容构造上,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更为系统完整。以宏观平衡为例,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不仅包括价值平衡,也包括实物平衡;不仅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平衡。凯恩斯在《通论》中关于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宏观平衡理论,只是在价格形式上分析总量的平衡,而忽视了实物的平衡。在实际经济过程中,总供给是否等于总需求,不仅取决于等号两端用货币计算的价格总额是否相等,还取决于等号两端的商品在实物形式上是否符合对方需要。如果在实物形式上不符合,单纯的价值平衡也难以达到经济总量的平衡。凯恩斯的宏观平衡理论也缺乏结构平衡分析。如果投资结构比例失调,产业结构违背合理化发展,即使投资在总量上等于储蓄,也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真正平衡。

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这对于当前我国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一)宏观经济运行要注重消费需求管理

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既研究了生产需求也研究了消费需求,强调了消费需求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性。从现实生活来看,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商品(抑或劳务)价值总量的实现程度,关系着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满足消费需求是生产的出发点,也是生产的目的。实践证明,如果不根据消费需求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就会造成积压,最终影响生产的发展。通过消费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能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则会引起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是努力方向,且消费第一,投资第二,出口第三。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鼓励消费。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增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物质文化消费的质量、品味和层次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从需求的角度来讲,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立足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运行必须注重需求侧管理。在消费需求领域,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在投资需求领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在出口需求领域,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二)宏观经济平衡要重视供给侧改革

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强调,生产生产着消费: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平衡,达到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就必须重视供给侧管理。从实践来看,一国的生产供给能力,不仅可以用来衡量该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可以作为平衡宏观经济运行的物质保障,反映出该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

生产部经理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金管理;
事业部制;
集权、分权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用于产业多元化、品种多样化、各有独立的市场并且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企业的战略决策与经营决策相分离,各事业部采取独立核算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提高各事业部对经营环境的反应速度。但是,这种组织结构致使企业资金较为分散,各事业部为了争夺有限的资金产生摩擦,不便于总部进行统一管理及资金调度。

一、事业部工业企业资金管理的概述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

(一)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的含义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以某个产品、地区、服务或市场为依据,将相关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部门结合成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企业采用的按照不同任务和职位来划分和调配劳动力的方法,企业的规模、经营范围、所在环境、技术及文化等对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具有重大的影响,企业应当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随着工业企业规模及经营范围的扩大,企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多个产品线,或者由于消费者市场的迅速扩张致使企业跨地区进行经营时,企业的整体协调活动较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采取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因此,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便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事业部制企业可以通过资金管理加强对各个事业部的控制,促进各事业部按照总部的统一调配进行运转。

1、资金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现金为王”一直以来就被认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理念,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众所周知,企业利润高并不一定企业现金充足,企业通过对资金规划,减少破产的可能性,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资金集中管理能够提高总部对各事业部的控制力。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中,各个事业部相互独立,在管理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各事业部都有独立的产品或市场,总部难以进行统一的协调控制,因此,总部可以采取集中化的资金管理模式,加强对各事业部的控制,总部进行统一的计划、协调与安排资源,减少各个事业部之间的摩擦,促使各个事业部能够按照总部的安排进行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资金浪费,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整体的资金利用效率,提高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3、资金集中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下,公司通过资金管理,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计划、监督及考核,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另外,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可以通过资金管理,控制运营风险,减少破产的可能性。

二、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的管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因此,笔者通过对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的管理特点探讨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一)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管理的特点

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下,总部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有各自的产品、服务或市场,并且各个事业部在管理上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具体来说,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的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策集中,分散经营。总部下面设立多个事业部,总部负责总体的计划、协调和安排资源,各个事业部则承担日常运营管理及职能责任,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企业的战略决策与经营决策相分离。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最高层摆脱日常经营事务的束缚,集中精力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政策及制度等,而把最大的经营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个事业部,促使各个事业部能够根据本事业部的产品、地区或市场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经营策略,能够充分提高各个事业部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2、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各个事业部之间实行独立核算政策,各个事业部为一个利润中心,这说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将市场机制进入到企业内部,各个事业部之间一般按照独立企业之间进行往来,各个事业部之间产品应当按照一定的价格进行转移,这可能导致各个事业部为了争夺有限资源产生摩擦,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也是各事业部易于产生分歧的方面之一。

3、各事业部仍采取职能制组织结构的设计,造成管理成本的重叠和浪费。事业部制企业的企业高层与各事业部也都有自己各自的职能部门,各事业部规模较小,产品较为单一,一般采取职能制结构,而总部为了实现集中控制下的分权,提高经营的效率,也会根据需要设置一些职能部门,这就造成管理成本的重复和浪费。

(二)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通过对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管理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最大的的特点是:各事业部为了争夺有限的资金产生摩擦,企业资金较为分散,总部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及协调。

1、各事业部为争夺有限资金会产生摩擦。事业部制工业企业采取政策集中、分散经营的模式,各个事业部是一个利润中心,独立实行核算,各事业部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为争夺有限的资金资源而产生摩擦;
同时各个事业部之间采取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货物结算,这些内部转移价格造成的资金流动也会增加事业部之间的摩擦。事业部之间的摩擦给总部的资金调度带来困难。

2、资金较为分散,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及协调。企业根据产品、服务、市场、地区等分为各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分布较为分散,造成企业资金分布较为分散。再者,事业部制工业企业战略决策及经营决策相分离,关于企业资金的筹集、预算控制等权利属于总部,而各个事业部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具体使用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具体消耗由各个事业部负责,各事业部日常经营资金的使用总部难以进行统一管理。

三、加强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事业部制工业企业应当加强企业资金管理,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采取集分权相结合的资金管理体制,进行适当的放权处理

对于事业部制工业企业来说,总部应当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采取适当的放权处理,对企业资金相关的筹集、使用及分配决策权力进行适当的分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资金的筹集、投资、用资、担保权、收益分配权等这些比较重大的决策应当由总部统一决定。资金的筹集是资金运作的起点,为了使企业内部筹资风险最小、筹资成本最低,应当由总部统一进行资金筹资,比如总部统一进行银行贷款,利率由总部确定,各个事业部可以分别办理贷款手续,按规定支付利息。对于企业投资,应当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于事业部超过一定限额的投资应当报总部批准,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保证企业投资的合理性。对于企业用资,总部应当对大额资金的拨付进行严格监督及审批,各事业部超限额用资应当报总部批准。对于企业收益分配决策,应当由总部统一制定收益分配决策,各个事业部无权自行进行利润分配。

对于日常经营中资金的开支,比如费用开支审批权、业务定价权等由各个事业部根据本事业部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确定。各个事业部负责人组织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年度计划,决定生产与销售,决定资金的具体使用。各个事业部在经营中发生的各种必然的费用,企业总部没必要进行集中管理,各事业部在遵守财务制度的前提下,其负责人批准各种合理的用于经营管理的费用。

(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总部要想在不影响各个事业部日常经营的基础上加强对各个事业部的控制,必须增强企业整体的信息传递系统,减少各个事业部与企业总部信息不对策现象,提高总部对各个事业部的监控能力。企业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各个事业部将日常经营状况及资金使用状况及时计入信息系统,促使企业总部能够随时监督各个事业部资金的使用及产品收入状况,为企业进行整体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提高企业总部决策效率。再者,企业应当配备一支高技能的资金管理团队,负责资金的筹资、投资、担保、及收益分配等重大决策的分析。只有信息与人员相齐全,从硬件和软件上同时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及企业投资收益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三)建立全面预算体系,通过预算加强对各事业部的控制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自身资金能力,将资金管理放在首位,严格控制资金的筹集、使用、投资、担保及分配等一系列工作,提高总部资金控制能力。企业可以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加强资金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考核,首先由各个事业部根据本事业部的经营计划制定预算,再由总部汇总各个事业部的预算,根据各个事业部的经营计划和预算制定企业的全面预算。企业制定全面预算可以成为对各个事业部考核的依据,规范各个事业部行为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总之,资金管理是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的核心管理工作,企业总部应当进行统一的资金筹集、担保、投资及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各个事业部负责自身日常经营过程的用资状况,总部通过全面预算体系及信息化系统加强对各个事业部的管理,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投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 梁莹,浅析事业部制财务管理体制,管理观察,2011年22期 .

[2] 赵俊秀,事业部制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及各级职能定位分析,国际商务财会 ,2011年7期 .

生产部经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
要素转移;
结构优化;
关联

一、我国农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农业增长的主要途径

(一)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农业要素转移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产生要素转移效应。我国农业结构中,种植业长期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现在,种植业占农业结构比重超过50%,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加起来不到一半。在农业的四个部门中,种植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而畜牧业和渔业较高,我国农业结构变动的过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比重则持续上升,伴随着这一过程,农业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由种植业不断向林牧渔业转移,不但农业产出的量不断增长,而且农业产出的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说,要素转移效应从“质”的角度揭示了农业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农业产出增长,长期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农业产出与农业结构都不断变动演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产业关联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经济结构形式。在社会化生产中,农业产业一方面依赖其他产业的投入以形成并发挥本产业的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其他产业的需求关联,销售本产业的产品,投入产出联系构成产业关联的物质基础。产业关联的方式包括产品、劳务联系;
生产技术联系;
价格联系;
劳动就业联系;
以及投资联系等。产业关联的类型可以分为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单向练习与多向联系;
顺向联系与逆向联系。产业关联分析的是产业结构与产出增长在“量”上的联系。

为便于分析,本文主要考虑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关系。农业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如表1所示,下面分析产业关联对总量增长的影响。

由于结构关联水平主要是说明农业各部门之间以何种生产技术发生联系,不同的生产技术水平将形成不同水平的结构关联,此时,某一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需要从各部门投入的中间产品投入量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用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结构关联水平及其变动。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是指j部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i部门的产品数量,假设aij为j部门的投入系数,Xij是投入产出表中第i行,j列的元素,表示投入j部门的i生产,Xj为第j列的总数,表示j部门的总产值,则有:i,j=p,w,s,f)。

,矩阵A反映了整个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如果扩大到各个产业,扩大后的矩阵A则表示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总体技术水平。经济在短期内可以用高投入、高消耗得到高产出,但是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长期增长,并且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技术矩阵的水平高低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

结构关联以一定的技术水平为基础,也受部门关联程度的影响。这种关联程度在投入产出表中的直观反映就是部门之间中间产品的交易规模。规模越大,说明产业之间联系程度越高。随着部门之间交易范围扩大、环节增多及交易额增大,产业结构关联程度开始深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次上进行分析。从总量层次上讲,通过比较中间需求(中间需求/总产出)的相对比例的变化与产出增长的变化后发现,两者具有相关性,中间需求与总产出的比率增加较快的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这表明结构关联程度的较快深化会带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部门结构层次上讲,部门产出增长与部门中间使用率(中间投入/总投入)增长一致。世界银行对日本、韩国、以色列、中国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个部门共计四十组观测值进行回归分析,相关研究数据肯定了结构关联程度深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产业优化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农业经济结构优化是指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合理化主要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各部门间协调发展;
高度化主要遵循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通过创新加速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配制,促进产出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的内容主要是供给结构、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和农产品贸易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部门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互适应,四部门协调平衡发展,产业的结构效应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的不断投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自然环境在可控范围之外,本文可以合理地不做分析),而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合理的结构与国内、国际市场相适应,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能够有效的展开。因此农业结构合理化是农业经济协调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客观要求。

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发展,沿着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顺向递进演进;
顺着劳动密集型农业,资本密集型农业,技术密集型农业的阶段发展。传统农业密集使用劳动,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大规模使用,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过程,以及单纯的农业生产转向包含农业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是农业结构的高度化发展,它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占优势的农业部门或产品。

农业产业优化能够有利于发挥产业的结构效应,深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程度,促进关联效应。尤其有利于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即主导农业部门“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分为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等,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还存在其它的效应,如结构弹性效应、成长效应、开放效应等。

(四)农业经济结构变动通过区域布局效应影响农业产出增长

经济结构具有层次性,农业区域结构是指地区层次的农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适宜技术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比较优势,使得各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如两湖的粮食主产区,东北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的花生,以及华北平原的玉米、小麦主产区等。区域结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结合。区域经济结构往往不能形成统一体系,但是各具特色,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专业化的优势产业部门,各地区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相互依存。

合理与协调的区域产业结构是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经济增长规模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扩张,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反映了内涵的技术水平,两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联系密切,相互制约,经济增长引起结构演进。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动能够有效影响农业产出的增长,被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过程所证明。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且各种农产品的生长条件也不尽相同。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气候迥异,尤其是南北方、东西部的自然气候条件截然不同,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行政区的农业结构却高度同质化。1978年,17个省市自治区的种植业占农业80%以上,占59%,22个省的粮食占种植业80%以上。据统计,各省同质化程度超过90%。东北三省的农业结构同质程度高达99%,而且东三省与长江流域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相似程度也接近98%。农业结构没有反映地域差别,也没有反映产品差别。随着农业经济的加速发展,上述地区的同质化迅速降低,各区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主导产业,全国范围内形成大米、小麦、花生、玉米等主产区,既发挥了规模优势,也发挥了比较优势,与此同时,农业区域布局结构的优化还大大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促进农业技术的变革。因此,农业经济结构变动的区域布局效应,对农业产出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效应。

二、总结

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农业经济结构变动使得农业劳动和资本等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如种植业)像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如畜牧业)转移,从而产生要素转移效应,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的四个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以及生产品的销售,不但与工业等其它部门产生关联,而且也与农业内其它三部门发生关联,产业关联的发生、发展和深化,也体现了农业技术水平,能够影响农业产出的增长。农业经济结构在演进过程中,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伴随者这个农业产业优化的过程,农业的区域结构也在变动,两者都能够影响农业总产出的增长。因此,农业经济结构变动主要通过要素转移效应,产业结构关联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和产业区域结构布局效应等四个途径,对农业增长发挥重要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总量与结构都不断变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白宏.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2002(9).

2、庞道沐.大力推进根食主产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5(9).

3、张晓群等.加入WTO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1).

4、夏显力,张襄英.加入WTO与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生产部经理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
组织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房地产行业是视创新为生命的行业,房地产业已经迈入全方位创新的时代,组织结构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房地产企业创新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它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信息沟通成本,使企业家得到最公平、最有效的回报,并促使企业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根据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结合企业发展现状,针对性地进行组织管理问题研究,建立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组织结构

模式,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管理常见的问题

识别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进行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研究的基础。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管理的水平普遍较低,企业普遍存在组织结构层次、部门设置不合理,职能定位不清,集、分权不合理,组织流程繁杂或破碎等问题,归结起来问题主要分为三类,即结构问题、职能问题和流程问题。

结构问题主要指结构层次过于单一、决策层庞大、部门设置不合理等;
在职能定位方面,主要存在着集、分权不合理,横向结构交叉重合,职能定义不清等问题;
工作分配不符合流程,组织流程繁杂,流程缺乏评审程序则属于流程方面的问题。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管理问题,如基础管理薄弱,员工素质较低,管理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管理,业务部门没有很好地发挥教练员的甲方角色,还仅仅停留在现场施工管理的承包商的角色;
营销策划部、销售部、客户服务部等相关部门的接口关系不清晰;
企业无系统的信息管理规定,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等。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设计总思路

组织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针对企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进行系统缜密的全过程分析。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组织设计中,应提倡建立以流程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的理念。在进行组织设计之前,首先分析企业的主导业务流程与工作内容,然后考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同时,在组织设计中,要时刻考虑顾客的需求,让顾客在和企业进行各项业务的交往过程中感到快捷方便。一般而言,组织设计包括组织目标分析、流程分析、职能分析、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设计、管理规范设计、运行制度设计等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图1)

组织结构设计是组织设计中体现成果的关键性环节之一。由图1可知,组织结构设计是在组织模块设计之后,对各组织部门应当如何组织在一起,形成何种结构形式,以及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组织结构设计的一般步骤包括组织结构选型、确定项目管理层次和管理跨度、形成组织结构图,如图2所示。(图2)

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其组织设计缺乏规范、科学、适应性是分不开的。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在发展初期生搬硬套的组织结构已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壮大后日新月异的变化需求,新的合理化组织设计是形势所趋。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建议

(一)关于组织结构选型的建议。企业的结构形式与其发展规模关联很大。总体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现存组织结构不外乎以下四种:U型组织结构(职能制)、M型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矩阵式组织结构和H型组织结构(子公司制)。职能制或叫部门制,根据其组织形式的差别又可分为直线型部门制、总监部门制、职能型部门制、直线职能型部门制。一般而言,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选型可参照表1实施。上述组织结构形式中,总监部门制是当前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后实施组织变革时最常选用的,一般也是最适合的。总监部门制是指总经理和部门经理之间增加“中心”层次,中心负责人称为“总监”,一般可设置财务总监、行政总监、营销总监、研发设计总监、工程总监等,各总监直接向总经理负责,级别相当于公司副总经理。(表1)

当前专业管理公司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并且也逐步得到开发商以及社会的认可。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会逐渐回归自己的发展本色,专心于选择决策和投资控制,从而担当起资源整合与优化运作的正统角色。因此,未来估计一些大型企业会选择专业管理公司制的组织模式,这会对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商的组织机构设置产生重大影响。

(二)关于决策层次的建议。一般而言,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经营政策由高层集权管理,技术问题、专业问题、客户问题由一线专业人员或基层管理人员在现场做出反应。高级经营决策由公司CEO决策,采用管理委员会议形式进行,参会人员为总经理、决策委员会成员、与相关决策问题有重大联系的职能中心总监及外部专家;
一般经营决策由公司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的职能中心总监或其他高管人员决策,采用部门经理会形式进行;
对于一般业务决策,职能中心内部事务由中心总监负责,部门经理在授权范围内负责相关事务。

(三)关于管理组织主框架的建议。以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核心环节确定管理组织的主框架。市场开发环节应以房地产与建筑技术为核心,具体工作可实行课题制;
生产建设环节以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和进度管理为核心,实行项目制;
投资管理环节应以计划监督、成本控制、资金结算管理为核心;
销售环节以销售执行为核心,可以借鉴专业管理公司形式;
运营支持工作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管理、日常办公服务为核心。

(四)关于组织结构图的建议。针对中小企业的部门制组织结构(直线型或直线职能型),主要关注点是组织部门设置的合理性,部门的数量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如图3。图3中,总经理之下可设置若干副总(含总工),分别协助总经理分管生产、销售、财务和行政人事等;
虚线表示可根据需要设置项目部。(图3)

针对在本地从事开发的中型及中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采用总监制组织结构模式。采用基于“模块化整合”的方式划分工作流程,将整个开发流程划分为市场开发、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三大模块,将有关资金管理方面的工作整合成投资管理模块,行政、人力资源管理等整合成运营支持模块。此时,房地产基本组织结构是由市场开发中心、生产管理中心、销售管理中心、资金管理中心、运营管理中心等五个中心构成,如图4所示。(图4)

针对主要在本地实施多项目开发的大型企业,除了实施设有项目部的总监制组织形式外,矩阵制仍是可选择的适宜形式;
而针对为数不多的多区域开发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子公司制或事业部制应该是考虑的方向。由于大型企业数量少,业务领域差别大,组织管理个性强,本文就不再给出具体的组织结构图。

(五)关于组织结构调整与完善的建议。精简、集约开发流程,注重管理集成化,寻求更合理的开发业务链条;
根据企业实际尽可能地进行扁平化管理,其作用在于提高工作效率,较少环节信息流失和交流成本;
扬长避短,集中精力做自己的强项,部分开发环节外包或借助外界力量,以将精力、财力放在经营决策上,从而更快捷地适应市场变化,在竞争中取得成功;
加强市场研发环节,强化企业的市场化导向和成本控制意识;
建立并尊重规范的体系化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五、结语

组织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以上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提出的建议,旨在为其组织设计与优化提供借鉴和指导,而并非制定一成不变的标准,因为组织设计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它是把企业的任务、流程、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并根据市场和客户群的变化,不断进行优化和变革,以达到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目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根据各自发展和变革的需求实际,采纳上述相应建议,建立良好的组织,实现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培养人才、提高效率的目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新华.如何进行企业组织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柳林会.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及其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司云聪.企业集团组织架构的类型、特点及其有效性分析[J].北京:商场现代化,2007.

推荐访问:经理 生产 五篇 生产部经理总结【五篇】 生产部经理总结(精选5篇) 生产部经理工作总结范文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