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论文【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7-06 16:00:22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的早期内容主要是将基础医学各学科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框架,同时又易于被非医科生接受,因此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其课程内容如下:开篇首先从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如何运用医学常识自觉维护健康”谈起,在充分激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基础论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医学基础论文【五篇】

医学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课程的早期内容主要是将基础医学各学科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框架,同时又易于被非医科生接受,因此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其课程内容如下:开篇首先从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如何运用医学常识自觉维护健康”谈起,在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后,接下来一幅深入浅出的“基础医学素描图”被勾勒出来,包括生命的化学基础-蛋白质与核酸、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细胞学基础、人体结构奥秘、人体功能正常运行与生物钟、疾病时的形态变化、人体功能的异常运行-应激与疾病、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健康、安全与合理用药。以上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疾病发生的形态结构基础、发生机制、常见的感染类疾病及防治原则,从而尽可能地将医学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非医学专业的同学,同时又尽量避开过于专业性的部分。此外,考虑到基础医学的整体性,还增加了两个内容相对独立的章节,即遗传与疾病和法医与自我保护。为促进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安排了医学标本馆参观活动和临床技能中心模拟教学活动。前者有助于感性理解人体基本结构以及多发病的形成和预防,以及对寄生虫致病性和预防措施的理解;而后者则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诊疗手段以及医院病区的划分规则,并重点在仿真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培训,从而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技能。随着本课程被纳入中山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如何更好地贯穿通识课程教育的理念,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2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断优化

2.1教学评估与教学内容调整

作为一门仍在探索中的新课程,我们在每学期末均进行教学评估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点,并据此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本课程的整体满意度为87.88%,其中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88.93%,85.68%和83.32%,但相对而言,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尚有待提高,其满意度只有78.37%。同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明显较高,其满意度可达97.5%,表明通过直观学习人体结构、病原物以及实际操作有更好的效果。对学生兴趣点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对直观或与日常健康密切相关内容印象更为深刻,如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人体结构奥秘、安全合理用药、免疫与疫苗接种。而法医与自我保护通过生动案例,将法律和医学以及严密的逻辑分析融合在一起,也是大受欢迎的章节。此外,同学们关注的其他医学问题还有卫生医疗体系的运作、常见健康维护问题、实用的急救知识及训练、医学发展前沿问题,尤其是对我们的中医有很高的关注度。考虑到学生的关注点,课程内容被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很好地融入进来,如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宏观视野的培养也愈来愈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为此新的教学内容被调整为3个模块:

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医学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健康。其内容包括医学与健康和人类进步、人体结构奥秘、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疫苗接种、慢性病与亚健康、从看懂化验单到健康体检、安全与合理用药、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医学发展前沿。这部分内容既保留了基础医学框架的系统性,也照顾了学生的兴趣。新增加的医学发展前沿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至于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是应学生的强烈要求而增加的内容,与其说中医属于医学,其实它与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以中医学为依托,学习中医中最经典的学说和思想,也可以培养人文思想。

②第二部分着重具体医学案例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辨能力。这部分包括两个内容:法医与自我保护,将医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一些自我保护知识;急诊与急救,这里讲述的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里既融入了严密的医学知识,同时直面生与死的较量也让学生对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思考更多。

③第三部分为公共健康教育,主要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以及全球化与国际卫生。分别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架构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医患矛盾原因何在,当前医疗体系如何应对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问题,从近期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学分析探讨经济文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国际合作控制疾病流行的运作方式等。这些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老师只是介绍背景知识后提出问题,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由学生查阅资料或调研完成。这对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均有重要意义。事实上,美国早在2007年即开始了一场把大学生公共健康教育与艺术和科学全人教育及美国希望公民计划相结合的运动。其内容涵盖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及健康机构运行以及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疾病发生特点和国际间联合防控疾病的运作方式等。

2.2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拓展

除了在课堂上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基础医学导读学习平台(elearning.sysu.edu.cn)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可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讨论版围绕医学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网站推介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期末考试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通过此平台进行,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2.3考核方式的演变在课程早期,基于教学内容

建立了包括单选和多选题型的试题库,进行开卷考试,以检验并督促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医学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希望学生对医学知识有更深入思考,由此确立了新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课堂提问和网络平台讨论版的发言,了解学生对具体医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作为平时成绩(占40%),二是期末时列出几个综合性议题,或者针对公共卫生健康现实问题讨论或者结合各自专业谈谈与医学的关系等,以综述形式完成,以期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调研、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综合能力,作为期末成绩(占60%)。通过2年4个学期的尝试,从最初只是对感兴趣的医学问题的引述,到逐渐可以融入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讨医学与各自专业(或理工或人文)的深系,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探讨“患者看病贵与医生收入低矛盾的经济学分析及化解对策”、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数学与统计知识进行公共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探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国际组织合作及其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等。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是将通识教育引向深入的好方法。

3结语

医学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1.1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可行性分析

1.1.1现有教学资源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本院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部级重点学校,教学及实验设施较为完备,并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形态学数字切片库教学平台、虚拟人数字系统、机能实验虚拟系统、多种录像和视频资料等);
同时,本院还拥有3个,每个可一次性容纳学生120人的计算机实验室,但这些设备和资料分散在多个学科的实验室中,不能有效地为教学工作服务,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且本院及兄弟院校老师制作的教学课件,示范课、精品课、公开课和参赛课等课件都在个人手中,不能为大家所用。

1.1.2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普通高校持续扩招,社会上形成了普高热,致使职业教育受到了较的大冲击,职业教育招生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生源质量上有所下降。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素质差距较大,既有“90后”缺乏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自私任性、不愿上课,甚至逃课不足的一面,又有好奇心强、会电脑和爱动手的优势。据上所述,针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多数院校都大堂上课,并采用填鸭式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一刀切”的现象,这远远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更不符合“90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能力,尽可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平台,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目的。

1.2在校内建立“教学资源平台”

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并将其引入部分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本校现拥有3个完备的计算机实验室,每个可一次性容纳学生120人。另外,学校还新进了一批先进的教学和学习软件,包括虚拟人数字系统、机能实验虚拟系统、形态学数字切片库教学系统(虚拟显微镜)等。还有许多兄弟院校及本校教师制作的大量地教学课件和视频。

1.3将“教学资源平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2012级2~9班学生随机分成2组。2~5班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室内由老师讲授课程,课下由同学自行复习,最终参加期末考试。6~9班为实验组,将教学资源平台引入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专门的时间向实验组的同学介绍教学资源平台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并教给同学们教学资源平台内各种学习软件及网络学习信息查询系统的使用方法。授课尽量在教学资源平台室进行(实验除外),自习课完全在教学资源平台室内进行,课外活动及周末将教学资源平台室向实验组的同学开放。尽量使实验组的同学复习和预习等自学活动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平台,发挥教学资源平台的优势。

1.4评价方法

学期末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一是学生期末成绩,二是问卷调查(包括学生问卷和老师问卷两部分)。

2结果

学期末对2组学生实行考试,试题分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统计优秀率和及格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92份,收回问卷190份,有效问卷190份。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标明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讨论

3.1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在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学习的要求各不相同。教师“一刀切”式的授课方式造成了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优等生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而“后进生”往往因为跟不上授课进度而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学习失去兴趣。将教学资源平台向学生开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软件,查阅不同的资料,从而弥补了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做到因材施教。

3.2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得以提高

教学资源平台中的各种学习软件都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基础医学研究工具,其操作和使用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例如机能实验虚拟系统是在计算机环境中建立的虚拟实验环境,实验者对“实验动物或标本”进行虚拟操作,但身临其境,能完成各种预定实验,得到很好的训练机会,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3.3学生成绩提高

医学基础课内容多,课时少,内容抽象,往往是老师讲后面的章节,前面的内容早被学生忘记,不利于内容的识记。应用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授课和复习,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具体,容易识记,而且在学生复习和预习等自学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4教学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过去计算机实验室仅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多数计算机在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中闲置的时间较长。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平台实验室后,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率大幅提高,各种学习软件及网络资源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及自习时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3.5教学软件做到共享

教学视频、示范课、精品课、公开课和参赛课件得以广泛使用,真正起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作用。及时地将教师每一次的上课课件放到教学资源平台,又有利于学生复习上课内容和补课。

3.6督察和测评提供了有效的资料

医学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重建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课程在师资的配备上更注重多学科的整合,除了目前由基础医学多学科教授执教外,还计划引入在转化医学方面卓有成效的临床专业教授参与教学,使基础研究生学会如何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凝练科学问题和设计课题,并且进一步将基础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具体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的医学问题如动脉粥样硬化、肿瘤、糖尿病等作为专题讲座。教授们在自身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收集案例,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将科研成果和最新研究策略和进展引入教学内容。最后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整合相关知识点,确保学生对本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同时,对教学具体组织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达成共识。教学进度安排循序渐进,前面几次课侧重介绍新技术和新知识,后面则依次开展医学重大问题研究专题讲座,以及文献阅读和学术写作训练。相对稳定的专家教学团队的构建,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规范的教学实施,是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

2.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教学

不同医学院校在不同年份招收的研究生的生源结构都会有不同,同一批次的学生知识背景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多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教改课程学时的三分之二为教师主讲,三分之一则组织学生在文献阅读基础上开展随堂分组讨论。在专题讲座中,每位导师还结合自己科研经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提出科学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策略。课后的反馈显示,学生普遍欢迎随堂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认为这种同学和导师之间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能极大地填补个人知识的缺口,帮助学生阐明一些理解模糊的关键信息,对科研思维的形成极有帮助。具体教学实践中,还是会遇到不同知识背景的同学教学效果不同的情况,有的同学对跨专业的讨论显得很吃力。应对策略是每组人数要少、每组注意搭配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适当难度和广度的教学参考资料于课前发放给学生、引导老师注意个性化辅导等。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不管是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都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国内外专家的特邀学术讲座,可以满足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对科研前沿信息的渴求,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的视野。

3.增加形成性评估的考核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医学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学校、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辩证的整体,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改进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演员依靠演技征服观众,而优秀的教师则依靠自身的综合素质引领和培养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开发和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中心。无论是以问题为导向,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目标的PBL教学法,还是以设定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的情境教学法,;
以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为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为目标的学导式教学法都一再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一味的“填鸭式”灌输知识内容,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引导。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就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制定了更高标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即PBL教学法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并且已经成为国际上流行的医学教学方法之一。PBL教学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放式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教授为主;
PBL强调将学习和问题进行挂钩,使学生真正投入到问题当中;
它通过设计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来解决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另外一点主要体现在对于教师的要求。PBL教学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另外,教师要学习和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

2基础医学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基础医学的教学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因此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常常存在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对基础课程的学习不重视,“轻基础,重临床”的现象。生理学是现代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在医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学好生理学对于医学生十分重要,也为其今后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建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此外,生理学也具有指导临床的作用,医师要研究病人就需要应用生理学来阐明关于疾病的发病原理。因此,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PBL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以临床实际病例作为先导,以所涉及的生理学问题作为基础,以教师的适当引导作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法是跨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参与教学的学生和教师需要参阅大量的资料,其中就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以及药理学等。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依据授课内容查阅资料、临床病例以及文献等,结合生理内容编写案例并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归纳、整理以及讨论等不同手段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PBL教学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听课-复习-考试”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宝贵的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过去的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
现代的教学课堂上,学生要成为绝对的主角,而教师要成为配角。在教育事业中,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于教育理念的学习速度要大于教育改革的速度,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未来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科学技术,而是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彻底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任课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对授课对象做认真调研,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后扩大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将学生的求知愿望和教师的带动能力相互作用,逐步建立彼此的对话与交流关系,发挥教学相长的效果。

3结语

医学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1.1教职工师资培训总体印象得分统计由图1可以看出,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教职工对管理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的总体印象为:非常满意44.9%;
满意12.3%;
一般14.1%;
不满意17.0%;
非常不满意9.4%;
说不清2.3%。由此可以看出,有相当比例的人员对师资培训的效果并不满意,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改进师资培训的方法与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1.2各年龄段对师资培训满意率的统计分析由图2所示,20~30岁青年教职工对培训的满意率最高,达到90.3%,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满意率呈递减趋势,30~40岁及40~50岁教职工培训满意率分别为65.3%及25.3%,50~60岁教职工满意率为43.3%。根据调查问卷的其他问题综合分析,可以认为,20~30岁教职工满意率高是由于处于新入职阶段,培训内容可以很好地帮助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状态,做好角色转换工作。其后30~60岁的教职工,培训满意率显著降低,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可以得知,对于已经熟悉本职工作及相关学科的骨干、带头教职工,专业性及针对性较强的培训更有吸引力,但是由于不同学科的特色不同,专业属性不同,此类培训一直未能很好地开展实施。如何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将在后续部分进行论证。

1.3不同性别的教职工培训满意率调查分析如图3所示,可以得知,男性教职工对于校内组织的相关培训满意率比较低,仅有24.3%的男性教职工选择了非常满意及满意这一选项,而女性教职工满意率则相对较高,为75.7%。根据调查问卷的其他问题统计分析可以得知,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男性教职工承担的工作任务较女性教职工多,因此在大量分配培训任务的时候,往往会与男性教职工的工作时间相冲突,因此培训本身的效用则发生变化,男性教职工往往会对培训本身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参加培训是加重其负担的一种方式,即使参加了相应的培训,也会影响其培训效果,未能达到培训本身的预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在本文的后续部分进行阐述。

1.4对培训内容的满意率统计如图4所示,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教职工对道德修养类课程、专业理论类课程、专业外语类课程、专业实践技能培训、教学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管理能力培养课程的满意率分别为:60.3%;
93.2%;
13.5%;
77.7%;
90.2%;
70.2%;
22.3%。由此可见,教职工对道德修养类课程、专业外语类课程以及管理能力培养课程的满意率比较低,具体原因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可以大致总结为:课程内容老化、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缺乏针对性等三点。因此,适度改进培训内容及相应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2提高师资培训满意率的方法建议

2.1选择并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流程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不难看出,许多培训内容之所以不能得到认可,多数的原因在于对于培训的需求及相应的方法未能及时评估。因此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案的制定流程加以控制,这样才可以充分地将培训的效能发挥出来[1]。具体流程见图5。

2.2各环节对提升培训满意率的意义

2.2.1培训的需求评估。对于师资培训需求的评估,首先需要我们寻找到目前的教职工实际状况与期望的教职工状况之间的差距,而寻找到的这一差距,恰恰就是师资培训的重点与方向,而找到这一方向,本文认为需满足以下三点:第一,需对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研究方向、教学质量要求以及近期目标进行充分的调研与了解[2]。第二,对教职工的性别、年龄、专业背景、专业需求、教学技能、科研能力进行综合、科学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需回答如下问题:(1)教职工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以及能力接受师资培训?(2)管理部门组织师资培训所需达到的目的是什么?(3)教职工目前的水平与层次处在什么位置?培训之后得到提升的可能性有多大?(4)教职工的性别、年龄是否适合目前的培训;
此类培训是否对其有针对性?第三,通过上述的分析,需继续明确师资培训的相应过程。建议应包括如下四个步骤:(1)选择合理的师资培训内容与方向;
(2)尽可能详尽地列出培训之后的预期与目标;
(3)确保培训内容的完整性与可靠性;
(4)明确培训的可实施性。

2.2.2选择培训方法。根据医学类教师、技术人员的具体特点,一般来说,建议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相应培训。(1)选择讲座法普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2)选择视听法,利用其直观、信息量可视化的特点开展思想道德、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3];
(3)利用观摩法开展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
(4)选择仿真模拟法开展科研能力培训。

2.2.3培训效果的评估。对于基础医学类师资培养,评估其培训效果,可分为培训前评估和培训后评估。(1)通过培训前评估,可以保证整体培训运行的有效性、合理性;
确保教职工对培训内容有较高的满意度。通常可以依靠相关专家论证的方法进行评估。(2)通过培训后评估,可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不断提升培训的水平。通常可以依靠问卷调查、随堂测验、分组座谈的方式进行相关评估。

2.2.4评估结果分析。通过培训前评估与培训后评估,了解培训本身的相关度、信度、区分度,来鉴定培训是否有效[4]。

3科学、理性地开展师资培训是提高基础医学师资质量的关键

推荐访问:医学 基础 论文 医学基础论文【五篇】 医学基础论文(精选5篇) 基础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