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法规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9 19:00:06 来源:网友投稿

我们要强化会计法规的应用,对于一些政策性强的项目核算要在软件中增加鉴别功能,同时要加强稽查、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并且要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会计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完善。1.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法规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会计法规论文【五篇】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第1篇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应注重软件中的法规应用

我们要强化会计法规的应用,对于一些政策性强的项目核算要在软件中增加鉴别功能,同时要加强稽查、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并且要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会计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完善。

1.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方面的控制

这是运用会计法规建立的能防止、检测、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控制措施。运行控制是针对某个具体应用子系统的控制,依子系统或应用项目和具体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在批量数据输入时,其主要控制方法包括审核输入前后的数据、编号顺序检验、逻辑关系检查、数据界限检查、关键字核对以及错误更正等。在联机实时处理系统中,输入控制除了采取上述方法外,还包括设立参照文件和后批量控制等。处理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传递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主要是对业务处理程序、方法进行控制,包括软件控制和硬件控制。软件控制是审查软件对数据的计算等处理是否正确,是应用控制的关键。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程序审核、数据有效性测试、数据完整性测试、短点技术控制和设置处理上机日志等。

2.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安全方面的控制

这需要采取有强有力的控制制度和控制措施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系统的安全控制主要包括系统的接触控制、后备控制和环境安全控制等内容。

3.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方面的控制

为了保证信息处理的质量,减少产生差错和事故的概率,就要求单位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这包括各种电算化硬件设备的使用说明和各种操作指令、还有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案等。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从源头上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减少错误的发生。要想取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就必须通过制定完备详尽的会计电算化法规制度,并切实有效地起到警示、指导作用。

4.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方面的控制

第一、要加强组织管理控制,明确分工,履行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实行职权分离。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差错或者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更有效地进行控制。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第二、依照会计法规,严格执行“不相容职责相分离”的原则。可以杜绝单独一人从事和隐瞒违规行为。同时,可以实行职责岗位轮换制和内部审计制度。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根本依据是《会计法》和法规及规范,但是高职院校会计软件缺乏统一性,使用的软件各种各样,水平程度也是参差不齐。这样会导致各院校相互间的数据可比性失真。加之,近年来我市高职院校的全国技能大赛、市级技能大赛、央财项目、国培项目、培训包项目、科研课题、助学贷款等等,使得高职院校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和细化,而且这里很多细化项目都要满足与财政、教委等相关部门的对接核算。因此,高职院校急需一款融入法规制度控制的、更适用于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会计软件。

(三)高职院校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第一、在准会计人员教育培养方面应及时把握人才需求动向,根据时代需求进行教学,培养将来的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第二、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人员的再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财务软件也向网络化和管理型的方向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人员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和管理知识是必须的。

(四)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工作

数据由专人管理,查看数据要有授权控制。同时,要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身份识别、予授权、信息存储加密、防火墙技术、防毒等措施,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从而加强安全性和保密性。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第一订立内部操作制度,数据备份和机器使用规范。禁止不相关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
第二设置操作权限限制,采用数据保密,访问控制;

二、我市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发展前景的思考

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加之,国家不断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和升级。可见,我市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将可能出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向“会计管理全面化”发展

会计电算化今后的发展趋势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核算系统,它与审计电算化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会计管理全面化。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

运用新的管理手段进一步组织实施已有的管理办法;
规范统一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统一规范应从三方面入手:即制度、流程、人员,可以先从我市为试点总结经验后进一步推广。

(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成本核算走向通用化

现在我市高职院校虽然依托的行业背景不同,规模和开设专业也有差别,但是无论教学机构是何种类型和规模,高职院校都有其在会计核算上的共性。在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结账以及生成报表等方面都相差无几,业务流程也相对比较稳定。这就为我们设计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成本核算模块通用化提供了前提条件。要将教学成本核算软件做到通用化,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成本核算业务处理上的规范化。因此,制定规范统一的高职院校教学成本核算规范并应用到教学成本核算软件上是关键。

(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迈进

建立并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网络化、完整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将是会计电算化长期的努力的目标和趋势。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管理现代化。同时这个阶段的系统也必然是网络化的。可以做到学费缴费实时查询、专项费用、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在线查询等等。

三、结语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双轨制;会计;研究方法

当前,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自然科学中惯常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引入会计领域,认为会计科研方法的改革时代到来了,实证研究有望替代规范研究在会计界的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显然忽视了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点:环境的适用性。会计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精确的计量科学,固然不能直接套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它有其本身的特点,任何研究会计学的方法都要从会计这一社会科学的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认为:会计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那些已经经历了经济环境等要素冲击、检验,并在实务中得到保留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规范研究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会计主体运用规范法成功的构建了会计概念、准则、制度等一系列理论,规范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它的这种基础地位是在实践中不断证实的,是不可动摇的。实证研究作为从自然科学中引用过来的方法,自然有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作为一种新型的方法,它的引进能促进会计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本文从两法的特点、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剖析现行方法体系,认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应发挥两法的优势和作用,进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实现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有机的深入融合。

一、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互补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文字性和数量性的对比

首先,相比规范法通过价值判断得出文字性的研究成果的特点,实证法研究资料的数量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精确性。事物具有量和质两方面的特征,缺一不可。质是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忽视对质的研究,使人容易忘却被数量掩盖起来的

会计客体的实质内容,也就是忽视对事物的根本矛盾的研究,只有达到一定的质变,方能促进会计研究的根本性的发展;但没有量的一定积累,质的存在只能是海市蜃楼,而实证性的研究为会计理论质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另外,这种文字性和数量性在另一种程度上也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互补。

(二)研究观点的系统性和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规范法充分的利用了系统论的观点,承认会计科研客体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要研究会计活动,就必须把会计科研客体放到社会诸环境中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掌握会计科研客体的全貌;而实证法研究结论非常具有概括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实证研究能够对科研客体已有的量化资料进行高度的概括,为价值判断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

(三)研究方法的传统性和数量科学性

会计科研规范法是会计科研主体长期以来使用的方法。我们称规范法具有传统性,并不是指它是一成不变的,相反,规范法正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也只有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规范法才有可能在会计长期的科研过程中处于基础方法体系地位而不动摇。而实证法沿袭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具体研究对象是符合统计资料的数量较大的随机样本,资料收集方法是具有统计科学意义的问卷调查、统计抽样,具体研究程序是符合逻辑的实证科学程序,整个运算过程都有相当大的精确性和可信度,可以说,实证法的引入为会计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分析

(一)规范法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性和实证法研究结果的精确性

规范法通过揭示规律,充足完善会计理论和经济秩序,并进行价值判断制定出的规范准则制度等可以很好的指导会计实践并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实证法以数学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有助于精确描述会计研究对象,符合会计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内在要求。

(二)规范法的深层次了解性和实证法的会计预测性

规范研究者通过深入现场,进行现场考察访谈和记录,可以了解到科研客体表面上未表现出来的内涵,有助于了解会计科研客体的深层次内涵和特征;而实证法能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仅凭直觉感悟和经验判断所难于发现或不能发现的会计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的会计预测。

(三)规范法研究结论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证法的研究对象的简化性

规范法的研究起点不同于实证法,不是事先提出有利于研究的假设条件,而是从现实出发,提出问题(也即确立课题),然后再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这更加符合当期的实际情况,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实证研究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就是说,在研究未展开之前,要求研究者事先确定研究对象中某些自变量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度和变化取向,该种方法仍然要求研究者制造一种环境,将那些无关的因素用控制手段加以排除,从而把所认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它这种人为构筑研究环境直接干预客观实在的做法对研究结果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难免出现过于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后期运用规范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四)规范法和实证法的认识继承性

规范法所强调的是世界应该是如何运行的,相应的,实证法强调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规范理论能帮助我们在实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判断。认识论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因此有必要将两法结合,运用规范法将实证法的具体认识进行深化扩展,由具体到抽象,达到认识的高级阶段。当然,如果“是如何”不能为“应如何”的会计研究进行价值判断,则该会计研究要么是在玩“数字游戏”,要么是在“哗众取宠”,这种所谓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只能束之高阁。

三、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大部分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很少,使得会计理论容易走向纯粹逻辑演绎推理的道路,并非从实践中来并接受实践经验的检验。而现阶段中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趋势,只是以模仿英美实证研究的模型和文章格式为主,创新性很少,能够捕捉中国自己独特环境因素的研究也不多。纵观历史,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走了两个极端: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规范研究为主,将对数学模型定量分析的方法排斥在主流研究之外;90年代之后,受西方会计学者的影响,会计研究走向另一个极端,会计研究者盲目地模仿西方实证研究方法,直接套用西方的成熟的实证方法来解决我国的现实,根本没有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做出不符合我国社会现实的假设,得出与我国现实没有联系的“成果”,最终导致“只见枝叶,不见树木”。

本文认为,应该对现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必要的双轨制改革。所谓“双轨制”改革(“双轨制改革”一词借鉴于杨素昌,肖泽忠的研究成果《试论中国国家审计双轨制体制改革》,文中针对我国国家审计改革现状提出了双轨制的思想,本文将此思想应用于会计领域),即在会计理论的初级研究阶段,侧重于实证性,力求客观与精确,而在第二阶段—制定和指导会计准则阶段,侧重于运用规范法进行价值判断,以求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进而接受实践的检验,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一)双轨制改革的思想基础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初具规模,资本市场不完善,实体经济占主流,这就需要国家会计研究人员制定出适合我国各方面发展不完善这一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找到适应我国环境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或摒弃,更不能直接由规范研究突兀的过渡到实证研究阶段。当然这种平衡也不是简单的对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中立或者组合,而应是一种深入的融合。虽然现阶段能真正建立在中国经济、政治、人文环境下的实证研究不多,但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谈论去留哪种研究方法还为时过早,所以有必要让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齐头并进,为中国的会计理论共同做出贡献。

“双轨制”的改革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将研究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另一方面充分的发挥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没有偏颇,既保证了客观精确性,又保证了价值主观性,在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实证研究方法,不再存在理论和实务的脱节现象,为整个会计理论大厦奠定了实践经验的基石。

(二)双轨制改革的现实可行性

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很完善,但是它的迅猛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实证法的运用提供的生存的土壤,在认识的初级阶段,主张运用实证研究,而现实中数据库的建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由于法规不健全,可利用的资料较为匮乏,只能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实地研究等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具体其他实证方法的运用还有待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认识的高级阶段,需要加入规范研究的价值判断,从道德的、文化的或者其他立场、观点对社会事实的可接受性或不可接受性做出实际的评价,从而才能为社会所认可,达到所研究的会计理论结果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r l 瓦茨,j l 齐默尔曼,陈少华.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威廉 r 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夏文贤,陈靖,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忠惠.会计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5] 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6] 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 万晓文.现代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健全会计法规制度体系, 严肃财经法纪, 加大执法力度1、会计法规体系建设。会计法规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会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基本法律规范。

【关键词】健全会计法规制度体系 严肃财经法纪 加大执法力度

【本页关键词】省级部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时期1、2 真实的销售收入均为2400 万元, 管理与销售费用均为500 万元, 购货均为1100万元, 期末存货均为800 万元。虚增期末存货对收入的影响( 单位: 万元)表一第二栏时期1 的营业利润比真实的营业利润多出100 万元, 就是因为期末的存货被虚增了100 万元;时期2, 本应为800 万元的期初存货变为900 万元, 如表二第二栏所示, 在时期2 必须继续多报100 万元的期末存货才能与第一栏的正确数字保持一致; 如果欺诈者希望在时期2 取得像做过手脚的时期1 的业绩增长, 如表二第三栏, 就必须继续把期末存货虚增至1000 万元。简单地说, 欺诈者必须不断地虚增期末存货。2、财务欺诈的特征和欺诈性财务报表( 1) 财务欺诈的特征财务欺诈具有如下特征: 行为人是故意行为; 行为人是经过事先预谋,运用隐蔽的非法手段作弊的, 一般难察觉; 行为人在一般情况下多是利用权力或职务的便利进行活动; 会使国家、投资人、企业遭受经济损失。( 2) 欺诈性财务报表欺诈性财务报表是指一种故意从本质上提供误导性财务报表的行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构成欺诈性财务报表的三个关键要素: 故意或过失的行为; 实质上是对财务报表的谎报; 谎报的符合重要性原则, 即谎报必须是重要的。在这里, 重要性原则是谎报的数额。

二、财务欺诈防范措施( 一) 健全会计法规制度体系, 严肃财经法纪, 加大执法力度1、会计法规体系建设。会计法规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会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基本法律规范。在当前, 要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具体来说要做到: 确立《会计法》及《会计法实施细则》作为会计法规体系的主体地位,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 规范会计核算制度, 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机制对不同经济成分和不同组织形式单位会计信息的要求, 力求使各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既能满足各方面需要, 又能满足成本效益原则对会计信息形成过程的约束。2、严肃财经法纪, 加大执法力度。主要是要树立《会计法》的严肃性, 严格贯彻实施《会计法》, 加大执法力度,处罚至责任人, 对在财务上弄虚作假、骗取名利, 损害国家、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单位会计人员和领导人坚决绳之以法; 要对有重大财务欺诈行为的典型单位、典型案例、典型责任人, 特别是那些指使、甚至强令会计人员做假账、编假报表的单位负责人, 严格依照《会计法》规定及时从严处理, 并公诸于众, 以引起社会震动效应。( 二) 加强中介机构监管从宏观管理角度分析, 治理财务欺诈的有效方法是硬化外部环境:( 1)独立审计主体机制。一般而言, 判断审计主体的基本标准是独立性。独立审计主体机制不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独立市场主体依法独立经营,而且也包括注册会计师在组织、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无权干涉或阻挠他们依法独立审计。( 2) 职业资格准入和退出机制。职业资格准入机制的要素包括依法获取各层次职业资格并行使相应的审计职能,取得合理的回报; 遵守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等行为规范; 维护审计职业的声誉和审计市场的秩序。

【文章来源】/article/66/4384.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
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第4篇

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研究为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在搜集和整理会计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这是会计研究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显然这里的会计研究方法只是一种研究工具,是独立于会计理论的外在因素。但笔者认为,会计研究方法跟会计理论同等重要,甚至构成了会计理论的核心。

1、新的会计实务呼唤新的会计研究方法,新的会计研究方法催生新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相伴而生。“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方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巴甫洛夫,1995)①。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也指出,会计理论的演进过程就是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过程。

2、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研究方法”(加里。S.贝克尔,1992)。这不仅说明了经济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还将经济研究方法上升到与经济理论同等的高度。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吴水澎(1996)也曾说道:“我们认为会计研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3、会计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不同的会计研究方法服务于不同的会计研究目的并形成不同的会计理论,目前会计研究方法有实证法、规范法、评估法等数十种,其多样性显而易见;
同时多样性的会计研究方法又分处不同层次,有划分为传统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吴俊、段闻祥,1994),有分为上层哲学方法、中层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及下层特殊研究方法的(卢永华,2000),有分为实证法与论述法的,也有分为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表述研究、会计史研究及其他研究的(苏锡嘉,1992)。

4、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具有互补性。会计研究方法是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系,任何会计理论的研究都必须是多种会计研究方法的密切配合。实际上各种会计研究方法的界限并非那么清晰,如就很难严格区分归纳法与演绎法,熊彼特甚至曾经说过“要对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作清楚的区分近乎不可能也毫无意义”②。在会计研究方法体系中,各种会计研究方法取长补短密切配合,共同满足会计理论研究的需要,这由各自的优缺点所决定。以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为例,一些人认为,规范研究不可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判断,“经济学之所以保留早期沉默科学的称号,是因为太多的经济学家一直试图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对待政策”,规范研究缺乏严格的证据支持,“不能用确凿的证据验证的理论是模糊不清的”,而实证研究的诞生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精密的科学、令人激动的科学”(张五常,2000)。但另一些人认为,实证研究也并非无懈可击,但我们并不会“仅仅因为理论无法完美地进行预测并不足以促使研究人员或使用者放弃该理论”(齐默尔曼,1999)。

二、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间,会计研究“采用了规范研究方法”(陈信元,1999);
期间,“由于受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潮的影响,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研究都进入停滞甚至倒退的阶段”(陈信元,1999);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会计界才开始恢复性的工作,忙于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研究方法也只局限于规范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西方会计理论的引入以及新一代会计学者的成长,一些成熟的西方会计研究方法开始被介绍到我国但尚未付诸实践。因此我们的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统计的内容以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与会计理论文章中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为主。

(一)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情况

总的来说,我国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和论著较少。据笔者对《会计研究》创刊以来所刊文章的统计③,直接介绍会计研究方法的文章共计25篇。我国第一部西方译著是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我国第一部论述会计研究方法的专著是周忠惠编著的《会计研究方法论》,此后张朝据也出版了专门介绍实证研究方法的论著《实证会计研究入另外一些有关会计理论的著作都或多或少地介绍了会计研究方法,如吴水澎主编的《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单从文章和论著的数量来看,我国对会计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但正是这些寥寥可数的文章为会计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运用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新会计研究方法的传播及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会计理论文章中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

我们的统计以《会计研究》为主,为了比较时有所参照④,还统计了《经济研究》上所刊文章中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按规范研究、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⑤四类统计(见表1、表2),结果显示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

1、会计研究方法单一,是制约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我国的会计研究仅仅局限于规范会计行为而无法前瞻性解释、预见会计实务。

2、无论是会计还是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均以规范研究为主,说明我国经济理论研究的水平总体偏低。同时期,美国最著名的会计专业刊物《AC-countingReview》和《JournalofAccountancy》95%以上的文章都是实证研究。当然美国也有大量以规范研究为主的会计刊物,还不能妄下实证研究优于规范研究的结论,但有数据事实作为佐证总比逻辑演绎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3、我国实证研究开始于1991年并逐年上升,现占文章总量约10%的份额。

4、会计研究方法有逐渐多样化的趋势。问卷调查一直被人们喜闻乐用,实证研究的比例逐年上升,案例研究在经济研究上广泛运用但会计研究未足够重视。

5、会计实验研究方法根本未被我国会计研究人员所接受。实验研究是指在一个模拟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受试者的行为来检验假设的方法,用于管理控制与管理报酬方面问题的研究。这种方法在西方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国内会计界尚未见到此类文章的发表。

(三)会计研究方法涉及的领域

由于规范研究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我们只统计了其他三类所涉及的领域。

1、实证研究主要涉及的领域。这类文章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功能锁定或过度反应现象,如张人骥等的《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经济研究,1998),沈艺峰与吴世农的《我国证券市场过度反应了吗?》(经济研究,1999),赵宇龙与王志台的《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
(2)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如陈小悦等《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经济研究,2000),陆建桥的讲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
(3)资产重组,如陈信元等的《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
(4)系统风险,如施东辉的《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吴世农等的《我国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风险度量方法与金融资产配置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我国上市公司系统风险与会计变量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陈浪南等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0);
(5)股利分配,魏刚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8),吕长江等的《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杨淑娥等的《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0);
(6)资本结构,如陆正飞的《企业适度负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忻文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分析》(经济研究,1997),陆正飞等的《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陈晓等的《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孙永祥等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陈晓等的《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经济研究,2000)。

2、问卷调查涉及的领域。问卷调查是采用邮寄方式从大范围的样本中收集跨部门或跨行业数据,进行行为描述和假设检验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缺点是,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过程难以避免调查者的主观偏见,问卷回收率通常不高,回收样本的结构可能不同程度地脱离原抽样框架的结构设计,从而导致代表性偏差。但由于简单易行,还是受到了我国会计研究者的广泛青睐,问卷调查也成为最早运用的除规范研究方法以外的会计研究方法。我国会计研究问卷调查的范围主要包括:裘宗舜的《关于会计法执行情况的调查》(会计研究,1988),曲晓辉的《关于我国会计准则建设问题的问卷调查及分析》(会计研究,1998),王立彦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务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998),林文雄的《中国管理会计实务调查报告》(会计研究,1998);
吴联生的《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情况的调查》(经济研究,2001),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的《关于中国会计、成本方法等情况的调查》(会计研究,2000、2001)等。

3、案例研究涉及的领域。案例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通过研究企业管理会计制度的运作,为大样本的实证研究提供微观基础,为新理论的构建提供素材和指导。案例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对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定性研究方法有较好的掌握。由于我国的会计教师和学生还不具备全面的素质,加之我国会计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我国目前的会计本科生、硕土生及博士生课程几乎没有涉及此类,会计教师也很少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尽管如此,我国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还是不乏优秀的案例教材和案例分析文章。比如:《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课题组的《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方法选择:案例分析与现实思索》(会计研究,2001),《管理会计运用与发展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运用的案例研究》(会计研究,2001)等;
除此外,还有大量的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汤谷良编著的《点评中国财务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张文贤编著的《中国会计案例选》,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宝震编著的《审计案例》,另外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乔世震编著的系列案例教材也很有影响力。

三、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运用情况之原因分析

上述统计显示,我国现阶段包括会计在内的经济理论研究仍以规范研究为主导,实证研究的比例约占10%,而实证研究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就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会计研究方法落后西方国家达半个世纪之多,我国的会计理论水平也远远落后于西方。究其原因是,实证研究主要用于资本市场研究与行为研究两大领域,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具备数学、统计、哲学、思维、逻辑、计算机、经济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这些条件。

(一)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缺乏实践的基础

资本市场是实证研究赖以生存的土壤。虽说我国上市公司经过十数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但质量还很差,不能纳入实证研究的范畴。

1、会计信息质量低下。自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近来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和财政部所作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的结果显示,这一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以这样的数据为基础进行的实证分析的意义自然不大。

2.资本市场数据不全面,缺乏可比性。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上市公司数量呈几何增长,样本不具可比性。我国目前的实证研究中有相当比例的文章,存在用部分样本谁知总体量特征的逻辑错误。其次,我国资本市场形成的时间过短,还不能满足时间序列分析的需要,我国目前就有用三年时间的数据提炼出会计实务规律的实证研究。最后,我国没有权威的数据库系统,实证研究所需数据由研究者个人搜集,费时成本过大且真实性难以保障。

(二)缺乏掌握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我们还注意到了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发表实证研究论文的作者,赵宇龙、王志台、陈小悦、吴世龙、沈艺峰、原红旗、陈晓、吕长江、魏刚等人无一例外是学院派或有海外经历的工作者,而且集中于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精华大学及北京大学等高校。这说明高校教师开了我国实证研究的先河,并艰难地扛起了实证研究的旗帜,但曲高和寡终难成气候。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缺乏掌握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训随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1、会计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依据我国会计教学大纲,本科、硕士、博士分别按通才、通专兼顾、专才的目标培养,教学技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三个层次进行。通过登录主要财经院校网站,我们浏览了各院校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并作了粗略的比较,发现绝大部分院校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均为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区别在于广度和深度的不同。遗憾的是,除了本科阶段开设有简单的经济数学与统计常识外,研究生阶段再没有这类课程。然而据笔者所知,美国的博士生有一年的时间学习数学和管理统计,而我国的会计教学根本上是轻视数学的。

2、会计教学观点落后,重理论灌输轻方法介绍。给我一条鱼我可以活一天,教给我钓鱼的方法我可以此过一生。我国的会计教育从来就是向学生灌输现有会计理论,一味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从而批量生产了大量“死才”。只有加强会计研究方法介绍,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才能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活才”。

3、会计教学严重脱离会计实践。会计教学应面向市场,然而我国会计教学却严重脱离会计实践。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会计教师可以下基层锻炼接触会计实践,会计学生也有广阔的实习机会;
如今会计教师只能在图书馆里空想会计理论,会计学生只能在实验室里摹拟会计实习。从而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现象,做实务的不搞研究,搞研究的不懂实务。当然部分院校正着手会计教学改革,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了一些新科目,如资本市场会计、财务、审计研究等。

会计法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实证会计;

教学方案;

教学模块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1- 0085- 03

实证会计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它于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美国,经过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已基本上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并成为近年来在国际会计界比较流行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随着资本市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我国会计界的规范研究方法面临着巨大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学术界已经开始重视国外实证会计研究,并用来研究我国面临的会计问题。这对于弥补传统的、纯规范性的会计研究方法的不足,提高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已经成为许多高校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实证会计教学模块的优化设计成为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本文对我国学者关于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依照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程度来划分,分为3个阶段,即1990-1995年的介绍性引入阶段、1996-1999年的初步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的逐步反思并走向成熟的阶段。

1.1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则较为鲜见。随着美国实证会计研究渐渐成为主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会计研究领域内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我国学者发现以演绎法为主的规范会计研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应开展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翻译了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正式介绍到中国,打破了规范会计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与此同时,我国会计学界的权威杂志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介绍和讨论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苏锡嘉 等(1991)将会计研究方法视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呼吁中国学者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建设。文章系统地分析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分类,引出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探讨,并系统地介绍了实证研究方法——这种在当时的中国会计领域还较少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论述了中国开展实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实证检验是学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为今后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初期应用指明了道路。苏锡嘉 等对实证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中国引入实证研究方法后的研究建议对于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肖泽忠(1993)首次对实证研究的过程和其中用到的技术进行了描述和讨论。文章依照实证研究的步骤逐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举例说明。这篇文章对我国的学者开展实证研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方法的详细介绍为实证研究在我国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刘峰、雷科罗(1993)在《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认识》中总结了我国会计研究当前的特征:中国会计研究正从纯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
会计研究成果的实用效果差;
不规范的传统研究方法在中国会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这篇论文在提倡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首先通过自身作出了表率。文章通过分析

5年间所实际情况的数据,用事实验证了自身的观点,在实证研究方法还没有得到较好应用的初级阶段将实证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简单的说理中,为接下来实证研究的开展树立了一个榜样。虽然实证研究方法有其缺点,但对我国当前的会计研究来讲是必要的。文章理性地评判了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2 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初步应用阶段

1996-1999年,在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后,我国学术界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空前热烈的讨论,这一时期的观点已不再是对实证研究方法的简单介绍和倡导,更多的是解决中国学者在应用中遭遇的难题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阎达五、赵月园(1996)从历史的角度、逻辑的角度和国际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他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的会计理论研究中还应当逐渐扩大研究工作者的视野,摆脱个人的偏好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还特别指出:当我们选择研究方法时,特别是在推崇某一种方法时要防止走极端。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我国学者仍不太了解,需要加强学习。秦荣生(1997)在《谈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中总结了我国长期以来的规范研究的成果形态上的特征后,总结出我国在此阶段从事实证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对我国实证研究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陈小悦(1997)指出,财务经济学中的实证理论与方法的渗透带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虽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着模型选择、数据采集、噪声的控制及清除等多种困难,但因实证研究能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证据的支持、严谨的论证体系,以及将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指导,故而实证研究的开展是非常有其自身价值的。此时的中国学者已经从经验交流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实证研究方法,不再是介绍和解释,更多的是对实际应用的探讨。刘汝军(1997),陈汉文、林志毅(1997),刘泽兵(1999)总结了实证研究的应用领域及其主要结论。在总结的基础上肯定了实证会计研究在说服力和对未来的预测方面的优势,指出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结合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必要性。但也列举了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他们指出在逻辑体系中假设的提出和模型的构建都不能避免受主观因素的左右,这是规范研究备受诟病但实际上实证研究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因而在实证研究的定位问题上我国学者应该清醒地认识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将两者互为补充,促进学术的蓬勃发展。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最理想的选择是两种研究方法承认彼此的价值,并促进两者一定程度的结合。

1.3 实证研究在我国逐步成熟阶段

在2000年以后我国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学者对实证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剖析和更清醒的认识。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2000)以严谨的态度,从会计的角度,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中国会计的诸多环境因素的行为方式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为进一步的理论实证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经验实证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卢永华(2000)运用哲学原理辨析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层次和相互的影响作用。这篇文章从方法论的高度对会计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刘玉廷(2000)认为我国现阶段乃至将来一个时期内,会计理论研究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实践中探求真理,应当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在坚持规范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注意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统一和有机结合,重视采用实地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验证规范研究成果,总结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陈珉、孙铮(2003)就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分工,以及会计学术研究中的学术批评5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实证研究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决定了实证研究的广泛应用。他们从多角度对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大力倡导中国学者应该营造一个严肃、认真、科学、宽松的学术氛围,敢于批评和验证固有的理论,促进会计学术的发展。李连军(2006)对实证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以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的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为例,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标准范式进行了归纳分析。文章建议我国学者应从学习和完善实证研究方法入手,从模仿走向创新,开拓研究视野以促进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盖地、吕志明(2007)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二者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文章首先对比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定位和发展轨迹,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指出了规范会计研究体系的演绎方法论至今仍统治着整个会计研究领域及实证研究方法的证伪主义在逻辑上存在困境的现实状况。他们对我国会计研究提出了坚持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并完善规范会计研究的建议。陈孟贤(2007)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实证方法的应用和学术界对其的批评,另外介绍了西方的一些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会计学者的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还指出了中国的会计发展相对于西方的滞后性,建议中国的会计研究工作者现在要有超前性,在实证会计研究潮流还未完全过去的今天,便应该在取经于西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同时,掌握西方学者现在已经探索的其他人文诠释研究方法,先知先觉地兼收并蓄各种方法的精粹,将中国会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带上更高的一个台阶。这为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条捷径。杨雄胜、薛清梅 等(2008)根据科学哲学的一般理论推导出一项有价值的实证会计研究必须具备3个前提:逻辑前提、事实前提和研究条件前提,构成判断实证研究质量的基本标准。于玉林(2009)在厘清有关实证、实证会计、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作用与局限。龚翔(2009)就我国1997年至2007年6月间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和《中国会计评论》等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实证会计研究成果,从证券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管理会计问题、审计问题和会计规范问题等4个领域进行综述与分析,是对我国10年来开展的实证研究成果的一个详细的总结。从2000年至今我国对于实证研究的应用是日趋成熟的,会计学术界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已不再停留在对于缺陷的探讨、应用领域的建议等,更多的是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或深入到细节的探讨。

2 我国实证会计教学状况

2.1 实践教育的缺失使实证会计教学无的放矢

实证会计研究以生产实践为研究对象,要求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育这一环。原有的教育模式对应于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会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务,重书本知识、轻实践环节,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训练,脱离社会、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往往使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会计人员不再是企业法人的附庸,而是决策者有力的参谋和助手,是与企业法人一起争取最大市场份额的管理者之一。据一份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一栏中,有90%的单位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能容忍毕业生适应工作最长时间, 3个月的为40%,半年以内的为34%。因此,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并不能等到学生毕业以后,而应当是在学生的在校期间就加深其对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这种抢先一步的培养方式往往使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所面临的环境,明显缩短人才的适应期和成熟期。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环节,实证会计的研究对象客观上要求会计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2 信息处理技术与数据库建设不够完备

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指原始数据的整理加工,尤其是各种复杂的计算。国内常用的软件有SPSS、SAS、Excel、Stata、Eview等,各种软件各有优劣。在我国目前状况下,取得数据的成本还很高,除个别高校具备较完备的国内国外相关研究的数据库外,其他高校数据库建设较为滞后,同时,很多研究需要的数据还需手工收集,费时费力,重复劳动,使得实证研究的范围受到局限,研究领域较窄。

2.3 忽视经济理论与分析假设基础

近20年来,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人们对产权认识的深入和对人的行为的经济分析的深入,经济学带给人们许多颇具解释力的理论和思想,实证会计理论亦深受其影响。许多实证会计研究的实践者在其研究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缺乏解释力。同时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忽视学术研究的假设和基础,一些研究忽视经济环境的巨大差异,照搬模型、假设等。

3 实证会计教学模块优化设计

3.1 构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良性互动关系

推动会计研究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无限发展的经济实践。经济发展的空间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延伸,促使会计研究空间也在不断延伸,研究方法也必然要与之相适应。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系,但两者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①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是为管理决策和考核评价提供政策性建议,两大会计研究是认知过程各有侧重的不同阶段,促成事实性、描述性的阐述向伦理性、规范性的理论过渡,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② 会计理论是研究人员思维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价值判断的介入在所难免。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导致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模式的建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③ 会计研究的结论,最终必然体现在会计理论之中。因此,在会计研究过程中,首先必须力避价值判断,侧重于实证性研究,以客观揭示会计实务的本质属性,然后,以指导会计实践为己任,设立适宜的价值判断标准,通过理性思维建构会计理论,并接受经验检验,不断充实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理论既有逻辑性和严密性,又具有真理性和精确性。

3.2 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决定了会计教学取向应以实践为先导

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为实证研究提出了很多课题,也提供了数据上的可能。其次,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特有的研究课题。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还刚刚起步,模仿、继承、创新都值得鼓励,研究的视角也可以不同。同时增强会计专业研究生企业实地调查和企业实践环节,可以为案例研究、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选题。

3.3 建立适合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从会计人员所面临的未来挑战来分析,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逻辑思路与会计人才将必须面对的非程序化决策是相吻合的。所谓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在不断变化的复杂经济环境中,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在没有过去的规章制度可沿用的条件下所必须作出的决策。会计人员的非程序化决策能力更多地依赖于决策者的经验而非知识,依赖于决策者综合运用所掌握知识的能力。研究生是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研究工作将推动实证会计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重视和利用研究生在这方面的作用。

3.3.1 改变实证会计课程的讲授方式

不同的教学讲授方式各有利弊,对教学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会计实证教学的授课方式较为传统,应当提倡和鼓励采用更为活跃的参与式教学方式。根据调查,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证会计课程的讲授方式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方式,就我国现在的师资状况、学生状况和对实证会计课程的认识与把握而言,教师授课,辅以学生课上口头报告与上交书面报告;
课前将讲课大纲发给学生自学,课上讨论;
开列充分的阅读材料目录供学生阅读,再进行课上讨论等形式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达到研究式教学的目的。

3.3.2 实证会计教学教材选用

会计实证教学采用什么形式的教材,各高校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有中文教科书、英文教科书、中文学术期刊、英文学术期刊等,采用不同教材,对教师和学生会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以英文教科书和英文学术期刊作为教材或参考资料,要求教师和学生熟练地掌握英文,且要求学校拥有较多的英文专业资料。将英文教科书和英文学术期刊作为会计实证教学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有助于我国高校在会计前沿课程的教学上与国际会计教育的接轨。

3.3.3 实证会计教学内容的变革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旨在提高学生实证会计研究能力的课程体系。

4 总 结

实证会计研究教学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其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深化而走向成熟,针对会计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体系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会计教学及研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目前,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起到示范作用,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会计教育如何审时度势、改革创新,以增强教育的生存力、发展力和吸引力,为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创新的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 苏锡嘉,彼得·西科德. 会计研究方法——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J]. 会计研究,1992(5).

[2] 肖泽忠. 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J]. 会计研究,1993(6).

[3] 陈珉,孙铮. 关于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思考[J]. 财经研究, 2003(10).

[4] 卢永华. 会计科研方法论[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5] 杨海峰.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应用的透视与述评[J]. 财会通讯,2004(1).

[6] 张朝宓,苏文兵. 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7] 李怀祖. 管理研究方法论[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8] 蔡春.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评述[J]. 会计之友,2003(12).

推荐访问:法规 会计 论文 会计法规论文【五篇】 会计法规论文(精选5篇) 会计法律法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