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科学发展观核心【五篇】

时间:2023-06-29 18:40:04 来源:网友投稿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重要纲领,可谓深入妇孺皆知,然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与来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还需学者和群众不断研究与实践。只有不断深入探讨和钻研,不断以实际行动去践行科学发展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科学发展观核心【五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发展观核心【五篇】

科学发展观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重要纲领,可谓深入妇孺皆知,然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与来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还需学者和群众不断研究与实践。只有不断深入探讨和钻研,不断以实际行动去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彰显其理论价值。

二、理论基础与来源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以劳动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形成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奠定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根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马克思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历史是人类在发挥自身能动性,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非人化自然物转化为人化自然物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史。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导致的劳动异化,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并提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代伟人,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他提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2]认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万岁,共产党人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要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重视教育与人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同志自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不仅体现了他深深的爱国热情,也展现出他亲民、爱民,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邓小平还在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人”基础上,提出了要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邓小平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3]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继续将“以人为本”思想不断深化,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5]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这些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科学地总结出 “以人为本”思想,系统阐释了此思想的精神实质,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6]

三、理论指导与现实意义

2003年十月,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7]“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出现,不仅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更有迫切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伴随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面对诸多现实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了这一重要思想,并将其视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理论指导和现实作用不言而喻。

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总开关,直接关系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之所以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上,强调发展的价值取向,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国情需要和制度的漏洞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把目标单纯指向GDP的增长或者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问题。这不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大不同是,能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和活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发动群众,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项目审批与立项,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企业融资等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修路搭桥。要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为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打基础,添动力。

其次,要坚持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将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了改革红利更多的让人民分享,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大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促进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方便基层群众就医和子女上学。

最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搭建就业和培训平台,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让每个人的梦想都有机会去追求、求拼搏、去实现。发展绿色经济,增加环保投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学习和实践这一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对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 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512.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8.

[4] .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07.

[5] 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99.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科学发展观核心范文第2篇

Abstract: Party"s 17 big reports pointed out explicitly: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he important directive which our country economic society develops, is develops the significant strategic concept whic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must implement.”Comprehensively and understand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profoundly the core――Humanist, implements and realize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regarding us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key word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humanist

作者简介:岳秀,女,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宋广春,女,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一)准确把握“人”和“本”的概念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通常是与物和神相对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中心或以神为本的。但是“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单个的抽象的人,而是一个具体的类概念,是个体和群体的统一。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意思,而是“根本”的意思,它是与“末”相对的。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根本,什么是最值得关注的。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和物,人更根本、更重要,不能本末倒置。

(二)以人为本与我国旧社会“民本”和“民权”思想的区别

在我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候通用,人本即民本。早在春秋时期的老子就提出“爱民治国”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君主要“以百姓心为心”。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是儒家政治哲学的代表。墨子把“民为立国之本”的思想同“兼爱”思想相融合,要求君主“先万民之身,后为己身”。但是,封建君主由于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他们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民本”,而只把“民本”思想作为“驭民”之术来欺骗人民以维护其专制统治。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主张的“公养”“公教”“公恤”的大同理想和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都含有以人为本的意思,但是他们都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不相信人民群众有当家作主的能力。因此,他们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西方人本主义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他们宣传人是宇宙万物的主宰,用“人权”对抗“神权”,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但是他们主张“个人本位”。以“自我中心”为主要的价值追求。这与我党所坚持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区别。我们主张的以人为本认为人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曾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二、全面把握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以人为本是核心,而且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更谈不上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的不同就在于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推动发展工作。

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即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经济不发展,社会很难发展;
经济、社会不发展,人很难发展,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离开人的发展的发展观,仍属于传统发展观的范畴,而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传统发展观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当作目的,而看不到发展不仅包括人的发展,而且是为了人。离开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与传统发展观不同的是,科学发展观虽然重视物质因素,但认为发展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人”。

三、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一)要始终着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来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作自己的崇高理想。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要加快政治建设,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可靠的政治保障。第三,加快文化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要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邓小平说过:“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最广泛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三)要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方面,要抓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做好事实事,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群众的利益关系,以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总之,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对国家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观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民本思想;
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07- 01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一个新的提法,但在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 “以人为本”的提法。最早出现于《管子・霸言》篇:“夫霸王之所始,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此后,历代思想家们纷纷对“民”的作用做出了理论上的探讨,这种源于周公时代的民本思想,成为今天我们提出以人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二)西方思想遗产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在古希腊时已基本形成。文艺复兴时期,人本思想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人文学者们反对中世纪以基督教神学为中心的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费尔巴哈是近代人本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力图从哲学上论证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二、以人为本的内涵

(一)以人为本的“人”。本文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其主体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利益主体的代表和利益主体的关系 “人”和“人民”是相通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二)以人为本的“本”。“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的“本”,而不是“本原”的“本”,以人为本是一个价值论命题,而不是一个本体论命题。我们提出以人为本,是为了要回答在我们的发展中什么是第一位的。

(三)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第二,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第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即是指它把对人的主体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的肯定,确立起人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

三、提出和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

(一)提出和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才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
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因而提出和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二)提出和坚持以人为本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根本的课题,是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思想。

参考文献:

[1]庞元正.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N]. 解放日报,2006-03-13.

[2]陈云芝. 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D]. 2006-05

[3]高宝珍. 论以人为本[D]. 2005-0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科学发展观核心范文第4篇

职业院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专业技能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高技能专门人才和综合素质高的劳动者;
就是要牢固树立“为学生今天的发展负责,为学生明天的成功奠基”的教育理念;
就是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长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效果的最终标准。只有这样,才会使职业院校朝着确定的办学方向发展,才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快的学生,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同,才会使职业院校又稳又快又好地持续发展。

1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促进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只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要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要认真研究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学校发展战略,要从学校发展思路和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管理方式、育人途径、教学策略、实训措施、考核评价等方面深入研究,制定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转变办学观念,明确战略局长目标,牢固树立“为学生今天的发展负责,为学生明天的成功奠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就业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所在;
关注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职业院校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鲜明的个性特长、较强的就业本领和创业精神的优秀学生,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把“为学生今天的发展负责,为学生明天的成功奠基”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切实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之中。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为学生的就业负责,就要有敏锐的眼光,对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信息要快、要灵、要准,要结合学校实际,按照就业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调整专业实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增强社会就业的竞争力和先进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学校办学才会彰显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才会发展好自己的骨干专业,才会开发出实用的优质课程,才会锻炼出有个性教学风格的“双师型”教师,最终才会培养出有专长、有特长的学生。

2 鲜明的学校文化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建设鲜明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营造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生内涵发展的灵魂。因为,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对陶冶师生的情操,净化师生的心灵,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用。学校要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一方面以教师的专业能力师德水平的提升为本,努力挖掘和提炼学校精神,逐步形成“崇德、技精、笃爱、创业”的办学精神;
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专业技能发展为本,要关心、关爱每位学生生命质量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价格和个性差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精神。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与时代性。

加强学生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会做人、有文化会学习、有技能会操作、有能力会创造”的新型人才。职业院校领导和教师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既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又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和环境条件。只有建立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学校才会有更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3 优化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要求。可是,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内容上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即使专业课程也是如此,涉及到动手实验、技能训练、实践能力锻炼,就业心理训练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加之场所、设施设备满足不了教学需要,造成了学生专业能力薄弱。要实现课程的教学要求,就要不断加强重点专业课程的开发与优化,特别要重视实验、实训、实践、就业心理等实用性课程的开发,着力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等问题进行科学调整,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实践、就业心理等课程的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锻炼和训练,使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增强适应未来社会就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于学生发展的专业选修课程、校本公共课程、实训操作能力课程等,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课程更加前沿化、社会化、本土化和专业化。只有开发有利于学生专业发展的核心课程,才能使学生学到一生受用的一技之长,才会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竞争力。

4 培育骨干专业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骨干专业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培育骨干专业就要事例专业优势,扶优扶强,才可能形成骨干专业,也才可能使学校获得持续、独特的竞争优势。骨干专业的现代化水平,是体现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一个重要标志。

职业院校为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往往呈现出多样性。可是,任何一所学校总值有打造领先的骨干专业优势,才可能在大潮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有恨的前提下,任何一所学校要想在每个专业上都保持领先地位,是难于做到的。所以,职业院校既要依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专业优势,又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寻找最佳结合点来培育自己的骨干专业,只有这样的骨干专业,才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专业。

培育骨干专业必须考虑到的要素:一是充分占有教学资源。一方面是有形资源,包括资金、设施等;
另一方面是无形资源,包括办学历史、学校文化、师资队伍水平、教科研能力及社会信誉等。作为骨干专业,只有拥有更加丰富的无形资源,才能在社会就业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具有广阔的社会就业市场前景。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接口,只有科学调整好专业结构,培养出技高能强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保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致性,专业本身才能在市场中做得更强更大更精。三是在与其它院校同类专业的比较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具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丰富的专业发展经验、强大的专业教师队伍和优化的课程体系等。因此,骨干专业的培育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只有把专业做得又强又大又精,才会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5 建设智慧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只有培养出一流教师,才会有一流专业,也才会有一流的学校。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学生发展的关键也在教师,教师有智慧,学生才可能的特长,学校才可能有特色。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名师带动战略,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培训、学习空间,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发展的需求。具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技艺高超、综合素质高、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才会拥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核,积极安排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参与学术活动和学科教学研究活动,才会培养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才会拥有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力。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学校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质量之源。只有始终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始终坚持“用共同使命维系人、用学校精神塑造人、用发挥特长使用人、用挖掘潜能管理人”的原则,才会培养出高绩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才会增强教师的执行力和影响力,学校发展才会有强劲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发展才会有新的希望。

6 强化教育科研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推进器”

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兴教、科研强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职业院校,只有对教育现状认真反思,才会有创新变革、谋求发展的思路。只有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理念,才会使广大教师自发、自愿、自觉、自主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才会大力宏扬科研创新精神,才会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发展。当今职业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专业技能的竞争、就业能力的竞争、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竞争。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职业院校领导只有提高自身驾驭学校发展的本领,才可能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教师长于理论研究,善于实践革新,走教育科研之路,才会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尤其重要教学活动中深入地分析和反思教育教学问题,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现代教育理念之间的差距,并不断地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进而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扎实而大胆地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只有这样,学校领导才会把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疑点、热点和难点等重大问题,作为破解学校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只有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和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形成学校教育科研长效运行机制,才会促使学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才会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提升职业院校教育科研的成果质量,才会成为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扩大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7 实施科学管理是职业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是职业院校促进内涵发展的坚强保障。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要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学校要重视民主管理、情感管理、细节管理、成本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人人能做事,事事有人做。要进一步完善和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用合理的制度来约束人、引导人和激励人,努力营造团结奋发向上的管理气氛。

职业院校要强化竞争机制,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用人机制。改革完善职业院校收入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公平、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办法和分配模式,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重奖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

科学发展观核心范文第5篇

一、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充满着矛盾并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前进。世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僵死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事物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它们依据一定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事物这种发展变化的现象反映到人的头脑中的次数多了,就会产生认识上的飞跃,由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而解放思想的本质要求,不在于人们对事物的这种发展变化有所感知、有所认识,而在于能透视事物发展规律能动地利用它、改造它,遵循其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着有利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放思想将会伴随着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回答新华社记者也说:“有人可能会问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还要进行多久,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将永不停止,一直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到了那时也还需要解放思想。”

从我们党的历史看,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已经开展了两次解放思想大讨论。第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我们党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发现了旧的经济体制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限制了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严重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解放思想,我们树立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制定了以富民为宗旨的一系列政策,为生产力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最符合当时中国实际和国情的思想。第二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围绕着姓“社”姓“资”问题,是继续进行改革开放还是要走回头路问题,我们党又一次开展了思想大讨论。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征,都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因素。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搞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3页)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更深刻地阐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同上第373页)我们一步一步加深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终于彻底抛弃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在思想上是一个很大的解放,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在大发展的同时,一味追求GDP增长,不考虑生态问题思想占据了我们的头脑,导致水污染、空气污浊、环境恶化,破坏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在“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问题上,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要贯彻落实这些战略思想,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破除影响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障碍、体制和机制障碍。因此,新一轮思想解放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是彼此倚重,相互支撑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二、围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

1、围绕“第一要义”继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荣昌县作为欠发达县,首要的任务是加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县经济建设取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还不快。要完成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确保县“十一五”规划提前到今年完成奋斗目标,必须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跨越发展意识。在荣昌的社会经济建设中,需要我们发展意识,勇于破除一切影响发展的陈旧观念,清除一切阻碍发展的落后意识,革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弊端,敢与强的比,敢向高处攀,以思想观念的大解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实现思想解放与跨越发展“接轨”。二是强化开拓创新意识。按照大发展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项目推进的思路,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建设工业强县、农业产业化大县为重点,按照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大目标”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力争经济保持较快增速,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三是强化抢抓机遇意识。抓住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在着力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机遇,把国家扶持政策与本地的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结合起来,并转化为发展优势。

2、围绕“以人为本”继续解放思想。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体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判断解放思想以及解放的程度的根本标准。就我县而言,解放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经济发展要围绕实现“加快”和“率先”发展的要求,以“壮大县域经济问题为要务”;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持续发展,尤其重视兼顾社会弱势群体、发展中受益较少群体和生活贫困群体的利益,不能因为经济能力有限而忽视改善民生,使全县人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共享发展成果。二是要处理好改善民生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不能因为“民生皆小事”就放手不抓,社会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大多数是因民生问题引发。我县实施的“‘333’惠民工程、确保新增公共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农村”的政策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三是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政府在实施“绿化、亮化、黑化”等市政工程,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够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进行社会化运作,以扩大公共服务供给。

3、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就是要做到“三个统一”。一是做到社会与经济发展相统一。在争取荣昌县域经济取得跨越发展的同时,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抓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等方面创新思维,实现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二是做到质量效益与资源环境相统一。县域域经济总量小,总体实力较弱,所从事的大多是对资金和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应当在培育高科技、高产值企业和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等方面多下功夫,加快节能、节材、节水技术推广应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实现工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留下一个美好的生活家园。三是做到区域内开放与区域外开放相统一。在区域内,按照“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为要务,深入实施强兴工业战略”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分类指导,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实现竞相发展;
在区域外,严格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利用“渝西川东经济社会发展协作”平台,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放活一切可以放活的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核心 五篇 科学发展观核心【五篇】 科学发展观核心(精选5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