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五篇】

时间:2023-06-28 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2016年4月至9月,随机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9(大七)、2010(大六)、2011(大五)和2012级(大四)临床医学专业355位学生,包括法语八年制、英语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生。二、方法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五篇】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1篇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16 年4 月至9 月, 随机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9 (大七)、2010 (大六)、2011 (大五)和2012 级(大四)临床医学专业355 位学生,包括法语八年制、英语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生。

二、方法

1. 研究设计:本研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专业的五年制及八年制医学生在血液学教学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血液学教学情况。

2. 问卷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估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等。

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和率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卡方检验,P0.05 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355 份, 其中有效问卷311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6%。本研究男性136 人,占43.7%;女性175 人,占56.3%。回复的答卷中,八年制法语班共61 人,其中含2009 级八年制法语班14 人,2010 级八年制法语班14 人,2011 级八年制法语班17 人,2012 级八年制法语班16 人; 八年制英语班共122 人,其中含2009 级八年制英语班24 人,2010 级八年制英文班27 人,2011 级八年制英语班25 人,2012 级八年制英语班46 人;五年制中文班共128 人,其中含2011 级31 人,2012 级97 人。

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医学生学习血液学态度端正,72.0%的同学认为血液学重要,理解掌握血液学的知识是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基础。另有19.3%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剩有8.7%的学生对学习血液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需考前复习,应付考试即可。

在学习方法上,50.5%的学生将上课听讲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而主要靠上课听讲的学生占总数的30.5%; 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则占7.4%; 尚有11.6%的学生平时不学习,只到考试前才会复习。八年制学生倾向于自主学习,而五年制同学更注重于上课听讲(P0.01)。

三、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上,各年级学生都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185 名学生接受过血液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

理论课上, 教师授课时结合临床案例讲解,并强调重点,课后提供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复习。八年制学生理论课大多采用双语教学,而五年制学生理论课以中文教学为主。

见习课主要内容为采集患者病史, 书写病史、也有小讲课和床边带教。分别有32.5%的学生认为见习课对理解血液学知识非常有帮助;55.3%的学生认为见习课对学习血液学比较有帮助。相应的,22.2%和49.2%的学生对见习课非常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仅3.2%的学生对见习课不感兴趣。在接受过PBL 教学的183 名学生中, 分别有33.0%和58.9%的学生认为PBL 教学对学习血液学知识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另外,21.6%和49.2%的学生对PBL 教学非常有兴趣或比较有兴趣。

四、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

总体而言,11.6%的学生对血液学有兴趣,35.4%的学生对血液学比较有兴趣, 即共有47.0%的学生对血液学有兴趣,42.4%的学生对血液学兴趣一般,而10.6%的学生表示对血液学没兴趣。在对血液学没兴趣的原因中,对血液学没有兴趣的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血液学本身很无聊,其次是学了没用,不想学,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方式不够吸引人或课时安排少,不能深入学习。对血液学知识理解程度的问题上,认为血液学容易理解的学生占总数的30.9%,28.0%的学生认为一般,而有高达41.2%的学生认为血液学知识比较难以理解或非常难以理解。上述41.2%的学生中,认为血液学知识难以理解的原因主要有缺乏临床实践(43.0%)、不理解血液学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44.5%)、不理解骨穿涂片、流式细胞术、遗传学检测结果(42.2%)。10.9%和60.5%的学生对血液学教学总体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五、不同性别、学制及班级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血液学理解的比较本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对学习血液学的兴趣无统计学差异(P=0.618)。值得注意的是,五年制与八年制医学生相比较,在学习血液学的兴趣上, 五年制医学生比八年制医学生更有兴趣(P=0.012),但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9)。在八年制学生中,法语班与英语班的学生在学习血液学兴趣(P=0.520)及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P=0.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5)。各年级医学生对血液学的学习兴趣(P=0.354)及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差异(P=0.398)并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血液学是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血液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医学生掌握扎实的血液学知识,引导其进行临床思维,为其走向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其主动学习,培养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根据本调查结果,目前的血液学教学还可进行以下改进。

一、加强学生对血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73.4%的医学生认可学习血液学的重要性,学习态度端正。但对血液学感兴趣的学生尚不到半数(47.0%),仅有30.9%的学生认为血液学容易理解。究其原因,首先,血液学专业性很强,涉及免疫学、病理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理解血液学需要有良好的基础医学知识做铺垫,并且血液病的诊断往往需要行骨髓穿刺术等特殊的辅助检查, 而医学生不理解血液学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没有能力解读骨穿涂片、流式细胞术、遗传学结果,是其难以学好血液学的主要原因。其次,大多数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不属于常见病,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初次了解、接触到这些疾病,短时间内接受大量完全陌生的知识对医学生的理解力造成了较大的挑战。再次,血液科疾病本身较为抽象,相对其他具象化疾病,对学生而言,血液病更难以理解。另外,教学安排上,理论课课时紧凑,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深入解释也是原因之一。以上几点均造成了医学生较为普遍地认为血液学知识难以理解。

为使医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学知识,临床教师需调整其教学方法。针对血液学的特点,一方面,临床教师可在课上先用一部分时间复习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尤其是免疫学、病理学和实验诊断学中的相关部分,并在课堂上应针对难点,如造血系统、血细胞的发生分化等基础知识作详细、通俗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另一方面,教学上应更多地结合临床病例。教师可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血液病有初步的感性的认知,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众所周知,临床见习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医学教育过程,高质量的临床见习不仅可以加深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因此,可考虑增加见习课床边带教的课时。在具体实施中,课前教师应让学生复习理论知识,做好准备,而后在见习课上,教师可针对一例典型病例,让学生采集病史,做体格检查,教学生解读辅助检查结果,引导学生作出诊断,探讨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尽量接触真实的患者,真实的病历资料,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思维,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现理论课上尚未解决的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能力。

二、提高八年制医学生上课听讲的积极性,促进五年制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调查显示,在学习兴趣方面,相较于八年制学生,五年制学生对学习血液学的兴趣更浓厚,而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学习血液学的学习态度上和学习方法上, 八年制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 而五年制同学更注重于上课听讲。教学方法上,八年制和五年制学生的教学都包括了理论课、见习课,部分学生有血液学PBL 案例教学,两者区别主要在于理论课上,八年制学生教学以双语教学为主,五年制学生基本以中文教学。

笔者认为, 八年制学生因其培养的目标明确,在进入后期临床课程学习时,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考虑选择专业和导师的问题。因而,八年制学生在学习与心仪专业关系不大的学科时,很可能动力不足。相反,五年制学生面临激烈的保研、考研、就业竞争,他们更可能积极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在教学方法上, 八年制学生大多课时采用双语教学,使用外语教学使得专业性很强的血液学更难于理解。这可能是八年制学生在学习血液学时更倾向于自主学习的一个原因。之前已有研究显示,八年制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优于五年制,这导致了最终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上并无差异。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2篇

八年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就是对七年级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八年级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重视不够。如: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地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地解决问题;

4.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

5.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及时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七年级阶段不能很好地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滑坡现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那怎样才能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呢?

一、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地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
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么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二、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要学会自己做。当学生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地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有一部分学生天天做题,可成绩不提高,反而下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做得一团糟。

三、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做的题目

学生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应付作业,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之所以建议学生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学生做了这件事,他们就会发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问题反复出现;
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

四、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学生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
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不可能学好的。“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五、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八年级数学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特点

《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可以看出标准在情感态度目标中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习惯,强调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可是由于这一目标的隐形性质,以及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时间还不长,往往不被教师重视。许多教师不善于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重知识与能力,轻情感与态度,为了将教案写完整,也是在“三维目标”一栏敷衍了事写上几句空话,实际教学与这一目标是逆向而行。而八年级学生所处的学段有其特殊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及生理发展规律,教师应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及教学规律,主动关注这一目标的实现,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1.八年级学生的整体特点

1.1学习特点。八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逐渐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由于学习的知识、内容明显加深,因此学生往往会有应接不暇的感觉,这时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出现偏科。而八年级数学对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建模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优秀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力得到培养,可是也有部分学生会产生厌学数学的情绪,甚至放弃。如我所教的班级共有29人,通过第一次月考,相对七年级来说,出现了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与后进生交流谈话,得出的结果是:不想学,上课根本听不懂,有点讨厌看到数学老师。

1.2心理特点。青少年学生都有展示自我、渴望赢得肯定和承认的愿望。尤其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12~15岁左右,被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从心理上摆脱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2.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作用

八年级学生所处的特殊学段,体现出特殊性,适时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缓释学生逆反心理的提前出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2.1长效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并不仅仅有益于某一段时期的数学学习,而是长期起促进作用的因素,会影响他们一生,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

2.2促进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3.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在八年级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和困难,往往是“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占上风,脱离了八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生理心理特征,实际效果是事倍功半。促进八年级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作用,在教学中,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如下几种方法。

3.1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视。育人必先律己,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学生面前,每位教师都是一个活的教材,是一个生动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方面尤其如此。如此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如对八年级(上)学生做全等三角形证明题过程中出现极小的错误,教师不能马虎了事,及时给他面批面改,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感染学生,学生下次就不会再出现同样的错误,也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3.2教师的激励作用不可缺少。教师在备课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应主动地关注这一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师生互动中欣赏学生的成功,多表扬,少批评,决不能挖苦和冷笑讽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放弃,也不能越俎代庖。把好学生教好,不算好老师,把“差生”教好,才算是好老师,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如我教过一个女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平时很少与人交流,各科学习成绩不理想,对数学这门学科不太感兴趣。在八(上)整式乘法学习过程中,将完全平方式理解为(a±b)■=a■+b■,在测试和作业中出现同样的错误,面批面改,还是“顽固不化”,在章节总结与复习中,偶然有一次让她上黑板板演(1-x)■,她出乎意料地写出了正确结果。当时我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课后及时跟踪辅导。在单元测试中,遇到运用完全平方式类似的计算题,再没有出现开始学习所犯的知识性错误。

3.3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成就感。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可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往往是在某一方面做到了“矫枉过正”,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现今,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在数学活动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的机会,展示自我的学习潜能及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第12章轴对称第十一课时后的数学活动:艺术字与轴对称,学生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数一数、交流与交流等具体操作活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4现代教育手段的辅助教学不可少。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正处于上升期,在思维特点上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情感的激发更多地要靠直觉、听觉去刺激。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适时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抽象、呆板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去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打下基础。如在第十四章一次函数教学函数图像中,运用几何画板作出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像形成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函数性质的欲望。

3.5学法指导不可少。学法的形成是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某种内容中产生的需要,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现实向理想的过渡阶段,这段时期,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原因之一就是,学生没有接受正确的学法指导。正确的学法指导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体现在课外延伸上。如遇到熟知的问题或者遇到过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出现了焦虑症状,平时作业就是抄袭。故在学习前要求预习、课后复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对学有所长的学生给予特别“待遇”。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优秀学生放在稳定组,中等生放在提高组,后进生放在基础组,有目的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既避免了反复做、反复错的现象,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应避免的误区

虽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做法对实际教学有促进作用,但是也要避免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为了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往往过多地使用表扬,特别反复地使用同样的语言表扬不同的学生,或者是不恰当地表扬,甚至对于学生明显的错误也不纠正。其实,只有表扬的措辞恰当,针对性强,才能让受表扬的学生得到真正的“奖励”,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

第二个误区: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不符合实际就随意降低知识技能的广度和难度。其实,“课标”已经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难度要求,只有难度适宜,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不能在课前准备中过分降低难度,否则,便违背了学生这一阶段的认知规律。

总之,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把握教学的尺度,避免走进误区,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进而喜欢学习,达到新课标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尚志.课程标准案例式导读与学习内容要点[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6-55.

[2]陈虹.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25-93.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初步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要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记得牢固,知识掌握必须系统性、全面性;还要贴近生活实际,分析社会。这就需要教师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入手,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精神需要,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七年级学的是地理环境知识;八年级学的是人类发展历史;九年级学的是现代社会现状。据此,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历史与社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目标,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依据这个目标,立足教材本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只有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和精神需要,并接近学生的情感世界,才能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才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是13―15岁,这个年龄段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中,初中二年级(14岁)时尤为关键,被称为“危险的14岁”。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为:常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反抗与屈从,自我分化与自我同一,需要与满足不协调,生理发展与心理发育不同步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特点,另一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看问题往往有自已的独到之处,不轻易模仿长者看问题的模式。这一时期他们的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与抽象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看问题总是往往尖锐而不周到,新颖而又显得肤浅。这些心理特性和思维特征就决定了初中学生的能力结构。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掌握了较系统的地理知识,能理解一些理论问题,同时也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已能从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判断、推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抽象思维和不断地具体事物向概括过渡的需要,是少年期学生自然的精神需要。”因此,可以这样描绘:八年级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思维特征属于“再现性思维,即记忆和知识的重现起主导作用,并且也包括着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对八年级学生应注重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初步培养。

八年级学生的这种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思维能力的层次有别于七年级、九年级。七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系统的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知识,常思索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和现象,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对于七年级学生只要求“能解释重要的地理环境概念”,侧重初步分析地理环境的事物和现象。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了系统的中外历史知识,能理解抽象的材料,喜欢发表个人见解,思维趋向独创性。对于九年级学生重在概括、评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要求,更侧重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的异同点。而八年级学生则要求“初步综合归纳所学重要问题的史实,找出因果关系”,并会比较中国历史上有关重大事件,在教师启发下找出它们之间的主要异同点。

现代中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求知欲旺盛,喜欢思考。教师若因势引导,学生能力的培养则事半功倍。下面以八年级学生所学《历史与社会》下册内容为例,我就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认识水平所接受的问题,将能作为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训练的材料挖掘出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首先是怎样认识历史事件、人物,学会认识《历史与社会》的方法,然后才是拿历史与现在可比性去发挥想象,或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问题,或去认识解决某一新的问题。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注重的是学会认识历史,并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代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这里主要指我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化对重点、难点部分的分析式教学。如“背景分析”,像鸦片走私历史背景分析,金田起义背景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分析;“胜败原因的分析”,如中法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原因分析,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分析等;“性质分析”,如太平天国运动性、辛亥革命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性质的分析;“历史意义分析”,如“五四”爱国运动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分析等。对背景和胜败原因的分析,淡化了识记部分,加深了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对性质和意义的分析,加深了对重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易于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目的。

比较能力,是通过对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比较,了解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和多样性,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对历史规律认识的能力。比较能找出同类现象的异同,指示不同现象的本质区别。比较可分为同一国别、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比较,也可以是同时期不同国别和地区的比较,还可以是不同国别不同时期的相同历史事件的比较。比如,《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其相同点从割地、赔款、通商口岸三方面比较;不同点从关税协定、开设工厂、外国军队驻扎中国这几方面比较,并指出这三个条约分别使中国开始沦陷、大大加深沦陷、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通过比较使学生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有一个深刻理解。又如与辛亥革命比较,指出“改良救国”与“革命救国”的不同道路。又如,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与片面抗战路线在内容、性质、结果等方面的不同。再如,《世界近代史》上讲过多次资产阶级革命,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比较:第一,17世纪的英国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革命,这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生的两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第二,18世纪北美独立战争和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主要是争取民族独立,其中也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第三,1848――1849年欧洲革命,是工业革命在英国已经完成、在法德两国已经开始的因历史条件下的一场大规模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时,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第四,美国内战是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第五,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第六,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虽然谈不上是革命,但此后沙皇也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可提高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

在培养学深层次比较能力的时候,教师应当看到和想象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学生是怎样感知教师叙述和讲解的知识,以及关心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具体说来就是教师掌握好提问的节奏,迂回设问,层层引导。如讲述完“新文化运动”后,设计这样的问题:“从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中国的思想家探索到了哪条救国救民的真理?”再把这一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层层设问,步步引导:①鸦片战争后有哪些先进的思想家?②这些思想家的主张是什么?③中国的儒家经典学说是怎样被抛弃的?④等先进知识分子怎样看到了民族解放新希望?通过对龚自珍、魏源、严复、等人思想的比较,学生看到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师夷长技以制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胜,后胜于今”到介绍的马克思主义的这条思想轨迹,思考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思想家们怎样抛弃了儒家学说,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理论,最终探索出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救国救民的真理。又如,英日两国同是君主立体,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首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不是根据宪法,而是根据议会和惯例逐渐演变而成的。英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没有实权。议会是机关,掌握最高立法权,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做首相。实质上是多数党控制内阁和议会。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是根据《一八帝国宪法》建立起来的。天皇近代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最高统帅,有宣战、缔结、任免高级文武官员、解散和召开议会的权力。内阁大臣不是对议会负责,而是对天皇负责。所谓发展智力,就是要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处于运用之中”。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在比较中思考问题,可使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之间的依存性和相互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知识得到发展和深化,比较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落到实处。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促进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能逐渐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教师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千方百计地掌握“点金术”,而不是只简单地授学生以“金子”。

归纳能力,是指从个别事实走向一般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史实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辛亥革命讲完后,引导学生做如下小结归纳:辛亥革命的兴起分两个问题讲述,一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二是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奠定了思想基础,随着民主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中国同盟会孕育而生。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开始领导了各地的武装起义,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这些武装夺取政权的起义虽然失败,但表明了革命党人决心清王朝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四川人民的收回利权的保路运动,给湖北同盟会发动起义造成绝好的机会。于是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使革命进入高潮。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但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失败表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道路行不通,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也没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归纳,一方面能使学生窥视知识全貌,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的过程,是知识联系衔接形成系统的过程,也是学生归纳能力提高的过程。

综合能力,是把某一历史现象的不同方面综合起来,构成整体认识的能力,也是分析、归纳能力的综合运用。如在讲完“西安事变”后,指导学生综合“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过程”,引导学生重点对“《八一宣言》”的内容、“瓦窑堡会议制定的方针”、“一二・九运动”爆发的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等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事件发展概貌,顺利把握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过程”这一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提高素质的重要内容。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重在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研究,思维特征的研究,精神需要的研究,就已渗透了情感。“没有认识的欲望,就没有智力的发展”。教师要善于捕捉思维训练点,提出可以促进思维活动的问题,能在练习设计上巧妙地渗入思维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关键又在于教师的引导。实践证明,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去思考,一味地越俎代庖地“注入”,只注重知识的记忆,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的智力才能逐渐趋向迟钝。没有学生智力的发展,《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无法落到实处。所以,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多把钥匙,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尉霞.少年心理与教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4.

[2]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3]Daniel Goleman.情感与智力.参考消息,1997.6.16.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讲”“练”“导” 运算 扎实 合理 难题能力

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已成为最让教师头疼的问题,有效的课堂“讲、练、导”的课题提到了我们教学研究层面上,这也是我们学校近几年着手研究的课题。现在根据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八年级数学成绩。

一、 要想提高八年级数学成绩,数学运算能力应该提高

从小学一年级起,每次考试,包括今后的中考,整份试卷有单独考查计算的,也有渗透利用计算的。可我们许多同学在这方面丢分很多。其实运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初中阶段更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初中代数和运算有关的就很多: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整式运算、分式运算、根式运算、因式分解、解方程。所以初中运算能力不过关,不但直接影响初中成绩,还间接影响高中数学学习。可真正的原因是:

1.无意识的错误

例如10+10等于多少,学生都会算,结果考试时,30、50、100的什么答案都有。为什么呢?学生不知运算错,也检验不出来。例如九年级有一道基础计算题学生错了很多。例如:

(cos60°)-1-tan30°+(π-1)0-(-1)2012=+1-1=2-1+1-1=3

这道题考查学生的指数,三角函数的概念问题和计算,学生在第一步骤里概念都没有错,到第三步 计算犯低级错误。原因在哪里呢?原因是平时练习运算随意,没有压力,不认真,关键时候就越是把平时这种不认真淋漓尽致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所以没有意识地做错。

2.基本运算能力不过关

例如七年级引入负数,有理数的运算,学生丢分很多。因为小学知识只是初步接触负数的概念,并没有对正负数的计算进行训练。初中的数学方法和小学的“跟班”法完全不同,所以对正负数的运算没有进行过多加强训练,由于计算训练不够,理解不深,所以能力不够。到了八年级,经过一年的加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能力提高了,新的运算问题又出来了,所以运算能力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过关。

所以要想提高八年级数学成绩,最快的方法是让数学运算能力提高。而提高计算能力的首先不要运用计算器。多让学生口算笔算,利用七年级的运算基础在课内课外有针对性训练计算。这就是要做到有效的“练”。

二、 要想提高八年级数学成绩,一定要做到基础知识真正扎实

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基本能力提高要点如下:

1.一定要完全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何为完全理解,应是“准确”“全面”。例如有一道题:

“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知识当中两种不同调查方式。下面调查中需要用全面调查的是( )

A.一批食品安全要全面调查

B.全班45个同学50米体育跑步成绩要全面调查

C.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要全面调查

D.一批炮弹的杀伤力要全面调查

许多同学选A。因为他们认为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的生命安全第一位,所以对食品的安全检验应该是“全面调查”,却没有准确理解“全面调查”还应该有可操作性的限制条件。人力、物力、财力允许不允许这批食品全面调查?而全班45个同学的体育成绩体育老师一、二节课时间就可以完成,不花任何一分钱。而且每个同学的体育成绩不能用别人的来代替。所以应该选B。这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没有完全理解的很经典的例子。

所以要想做到学生准确全面理解基础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课堂上要做到有效的“讲”,讲透,讲清。利用七年级的一年知识积累基础,在八年级做到“准确”“全面”。

2.要善于记忆

何为善于记忆,就是要归纳记忆。当然不是把知识点都背下来,要善于把每章特别是几何的定理进行归纳小结并记忆。否则连几何定理有多少是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定理来解决几何问题,更谈不上解几何难题的能力。

例如:给3个已知条件,求证:四边形ABEC是矩形。

要写好这道证明题的步骤,首先要归纳总结:证明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判定方法有几种。但并不是把这些所有的证明定理都背下来,要善于归纳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知道这几个矩形、菱形、正方形的证明方法都是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证明方法基础上,补充它们特殊的条件。如果你连这些定理都不能善于记忆,那么就根本谈不上几何的思路和步骤。

八年级是几何学的最多更深的时间段,如何记忆,如何归纳,对于学好初中几何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善于在课堂上做到有效的“导”,引导学生归纳记忆。在完全理解基础知识上,提高成绩。

三、要想提高八年级数学成绩,一定要合理利用练习材料

练习要点:

1.数量保证:练习的数量要跟上老师的教学类型,不要每天统一做1小时,可以半小时,10分钟,甚至一个半小时。如果学生每天疲于奔命,总担心自己的数学作业做不完而感到苦恼,他们怎么会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在宽松而又成就感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学习兴趣都没有了,谈何成绩呢?当然数量也不能太少,数学毕竟是理科,理科讲究的是动手能力,数量太少了,就会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

2.质量保证:练习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质量保证暂且不说,但一定要保证以下两点:

① 落实:落实解答过程,规范解题步骤。

② 不怕错:许多学生怕做错练习,认为自己学不好,加上家长跟着瞎操心,心里更没有底气,结果半途而废,其实做练习不但有巩固概念,扩宽思路的作用,更有一种对做错题的反思,知识升华的作用。最好准备一个错题本,寻找做错原因,并备录。

所以练习的合理就要求有效的“练”,就是要讲究练习的数量、类型、时间。既要有数量的保证,更要有质量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八年级的数学成绩。

四、要想八年级数学成绩更拔高,应该提高解难题能力

提高解难题的能力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1.先把数学难题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训练

初中阶段的难题再难、再巧,大概分以下三类:纵向难题、横向难题、开放性探索性的难题。

2.正确有效的“引导”

在难题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把结论告诉学生,我举一个例题:

某单位准备印刷一批证书,现有两个印刷厂可供选择,甲厂费用分为制版费和印刷费两部分,乙厂直接按印刷数量收取印刷费。甲、乙两厂的印刷费用y(千元)与证书数量x(千个)的函数关系图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1)请你直接写出甲厂的制版费及y甲与x间的函数解析式,并求出其证书印刷单价。

(2)当印制证书8千个时,应选哪个印刷厂节省费用;
节省费用多少元?

(3)如果甲厂想把8千个证书的印刷工作承揽下来,在不降低制版费的前提下,每个证书最少降低多少元?

这道题要引导学生下面2个问题:

1.题目里的已知是什么,求解的是什么?

2.已知条件有文字信息和图象信息分别是什么?

推荐访问:知识点 小结 八年级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五篇】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小结(精选5篇) 八年级的地理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