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0 11:55:03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一、问题的提出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五篇】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三、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和新教学大纲,在两省一市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的编写体系;
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
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
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
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
相关内容适当集中。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
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
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
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四、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本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3)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2.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3.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4.利用“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它是我国教材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是最容易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一部分内容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鼓励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做好自己假期的研究性学习计划,并安排课时进行交流,论证计划的可实施性。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学生写出了一些比较象样的学习报告、小论文等。

为了不削弱这部分内容,我把这一研究思想方法运用到平时作业的布置上,例如:找出求定义域的不同题型并解答;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游戏上,而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背景 理论支撑 实施意义 存在问题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1-02

一、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问题情境—学生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运用—回顾反思”,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高中新课改的试验中,教师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学生积极参与,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意义的建构,问题的探究与反思”是需要时间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赶课”,结果学生课后做题却不知所措,教师无奈只得继续“讲练”。于此同时,伴随着大量网络资源的呈现,教材逐渐被师生淡化,这就是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现象,那么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下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效果呢?对此,笔者作了探索,提出了“基于教材认知下的数学问题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

理论支撑1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框架为: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4)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5)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认识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理论支撑2 新课程改革教学指导思想,其核心内容如下:

通过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指导思想是优越的,我们必须贯彻落实。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也切实感受到,每一步操作都需要花许多时间,而教学进度的限制使我们不得不简化操作,因此教学效果也受到了限制。那么能否构建一种教学模式,既能贯彻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指导思想,又能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提出的“基于教材认知下的数学问题教学模式”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

三、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及解读

(一)核心内容

(二)内容解读

该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对教材认知下的学习,教材的认知是学习的核心,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是导演,偶然客串,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其理由如下:

(1)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可诱发学习动机,很快使学生进入问题解决的思考状态。利用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使学生了解与特定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通过问题促成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维持“有效学习”的积极心理。

(2)该模式立足于师生对教材的研究,通过“感受教材、质疑教材、研究教材、完善教材”,这一全新的教学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教材编者的距离,实现与编者的对话,体会编者的意图,感受课程改革的精髓,进而最大化地提升教材的功能性。

(3)该模式着眼于对数学的感悟,通过“感知数学、建立数学、体会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内化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真正“会学”数学。

(4)该模式是基于新课程改革教学指导思想提出来的,它继承了传统教学的优点,同时又是对新的教学观的发展,便于教师操作。

(5)该模式中提出的问题,能使各种智力水平的学生均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之中,并各得其所,体现了因人施教、分层施教。这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

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基于教材认知的数学问题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让教师有章可循。由此而见,建立“基于教材下的数学问题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四、教学模式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及使用,必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样“基于教材下的数学问题教学模式”在实施中也出现许多问题,主要有:

(1)由于该模式立足于对教材的研究,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加之以往学生习惯于使用教材,缺乏对教材的研究与质疑,而让学生“固化”的思维在短期得到转变,困难重重。

(2)以往“教材”在教师的心目中一直很神圣,教材就是“本”,不可动。而“基于教材下的数学问题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教材深入钻研,对教材大胆质疑,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感悟课程改革精髓,实现与编者的心灵对话。这一改变是突兀的,许多教师对新教材品头论足,而真正与课改精神联系起来让其评论,却又说不出所以然。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还是被动的,更不要说对教材深入研究,何谈质疑教材、完善教材?无疑对该模式的实施起到阻碍作用。

(3)由于“基于教材认知下的数学问题教学模式”着眼于对数学的感悟,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真正“会学”数学。这一过程的实现是漫长的,需要学生有持久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不可急功近利。而许多家长只看重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而不关注过程,加之高考升学的压力,也给该模式的实施也带来了不利因素。

五、教学模式的发展前景

由于“基于教材下的数学问题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程改革教学指导思想提出来的,它继承了传统教学的基本优点,同时又是对新的教学观的发展,便于教师操作。尽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该教学模式的进一步的完善,以及试验逐步取得成功,必然会走出一条十分有效的路子。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培训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

[3]魏所康 《创新教育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12月

[4]金红卫 上海市奉贤中学 《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崆峒教育信息网 2006年5月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新课程标准下中教法的几点变化

1.教学理念的变化

设置中教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高师数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挑战。中教法作为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首先要转变的是高师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教法培养的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理念,实现教学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2.教学目标的变化

中教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让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初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简单掌握一些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中教法在保持原来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熟悉《标准》中的内容,树立一种新型的教学观,理解新教材,能够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能够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以科学的教育理论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变化

中教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对中教法的要求,因此,中教法的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而且要将新课程所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体现在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学习中教法的兴趣,通过引导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

二、中教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阶段性地修订教材内容

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教法作为培养新时代教师的载体,应当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变化其课程的内容,在保持内容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性。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的内容;
增加新课程改革中关于目标、原则、方法的争鸣,让学生倾听到关于课程改革不同的声音;
增加数学教育理论和现代数学学习理论的介绍,介绍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数学教学改革案例,让学生从根源上转变教育观念。

2.解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首先要了解的是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内容实质。笔者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发现,第一,许多中教法的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标准》的章节;
第二,学生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到了毕业,还没有仔细阅读过《标准》。因此,笔者认为,在中教法的教学过程当中,解读《标准》是中教法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体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熟悉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

3.加大案例教学在中教法中的比例

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优秀教学案例,探讨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现代教学理念,了解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已有的中教法知识运用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此外,学生通过观摩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可以为实习实训积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理念的改革,在重视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这一观点逐渐被社会所认同并运用到教育改革中去,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高中数学教育也应及时调整自身教育模式与时俱进,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实践与日新月异的数学教育观,走出一条具有创新性,实践性,高效性的新的发展思路。[1]

一、与时俱进积极务实的高中数学教育理念

多年来,高中数学教育在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创新,数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措施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完善与探索,高中数学教育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比如,我们更加重视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高中数学课堂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比过去更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数学观的构建。然而,随着高中数学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问题也接踵而来,面对高中数学教育改革中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不禁反思,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是当下高中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最需要的,我们又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型呢,毋庸置疑,唯有与时俱进,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条条框框,以一种积极务实兼容并包的理性观念去迎接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新挑战才能探索出更加完善合理高效的高中数学教育之路。

与时俱进并不是盲目的一味求变革,而彻底否定自身原有的教育经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积极总结过去教育经验中的精华,并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当今高中数学教育中来,在弘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之上,积极学习西方的教育经验,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面对数学能力与数学知识孰轻孰重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离开数学载体而独立存在,所以,在拓展教育思路,改革教育模式的前提之下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急于求成,要以积极务实的态度来推动高中数学教育的发展。

二、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国情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积极顺应时展潮流,例如:数学教材进行过几次较大的修订,教材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符合实际,更注重启迪学生兴趣与数学思维的培养,高中数学教育者注意学习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中注重注入人文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国近三十年来对高中数学教育进行的有利的实践与探索,但是现行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着许多缺陷,我们高中数学教育者只有正视现实,立足当下,才能推动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进一步的发展。[2]

近年来高中数学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已向我们证明,数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对其作出正确的审视与判断,对此,我认为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应向学生展现数学发展过程中文化的演进,创新与应用,在现行的教材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教材知识大多数是为了充实内容而忽略了数学体系的完整性,拼凑痕迹十分明显,这种拼凑使教材知识点的设置缺乏合理性和连续性,很难有效调动学生兴趣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对现有的教材模块进行重新的整合与调整,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条合理有序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的数学知识链条。

2. 高中数学教育者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发挥自身独立的创造思维。敢于在教育实践中做出大胆合理的尝试,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课程教育改革中非合理的政策,许多一线教师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拥有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高中数学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多去倾听一线教师的建议,总结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解决他们在教学中的困惑,使高中数学教育改革取得广泛的经验与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中教育改革过程中少走弯路,推动改革的进程与发展。[3]

3. 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在引进现代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本民族传统知识的传播,我国古代先哲在数学史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硕果,在现代科技日臻完善的今天看来,有些知识看似过时,但实际上,其中仍然包含着前人熠熠生辉的智慧之光,这些传统的知识理论有时更便于学生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引导,我们一定不能放弃本民族固有的经验财富,舍本逐末忽视本国教育国情的过激改革最终的结果只能导致改革的失败。

4. 杜绝功利化对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影响,在如今高中教育改革的过程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者不顾改革大计而只着眼于眼下利益,目光短浅,缺乏责任感,在教育改革的大旗下仍然单纯追求成绩与升学率,导致改革计划难以向下推进,不能从根本上触及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死穴,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既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也需要一批具有责任感,使命感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的教育人才,只有完成二者的有机结合,使高中教育改革理念深入人心,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革高中数学教育弊端,最终促进改革的顺利完成。

总结:

高中数学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归根结底,我们在摆脱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此状况下,我国的教育部门必须总结过去教育经验,在教育政策的出台过程中必须慎之又慎,理性对待改革,避免过激改革的错误行为,广大一线教师要始终牢记自身的教育使命,积极贯彻高中数学教育改革政策,调整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以人文本,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上下齐聚合力,才能将高中数学教育改革贯彻到底,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24.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中的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系指数学教育学、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材教法、数学教学技能、数学思维方法、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学实践等为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数学教育基本教学理论和实际教学技能的相关课程。

1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迅速,其中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和使用新教材。师范院校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如何面对这一实际的基本策略就是“配合适应”和“推动引导”[7]。这一策略的实施,则需要具体的工作去体现。那么具体到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来说,应该怎么做好自的工作,培养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适用性”数学师资呢?传统的高师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实行的是各自为政,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各门课程及其教学方面很少具有有机联系,其后果势必是或遗漏,或重复。由于各门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担任教学,因此内容重复不仅无法避免,而且相当多;同时,由于内容仍具有继续扩张的趋势,形成教学内容的变量性,这与教学时间的常量性产生了较尖锐的矛盾。如教育学与数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学与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与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心理学与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教材教法和数学教学技能,数学思维方法与初等数学研究,还有教育科研与毕业论文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都有不同程度地重复,且显然有些课程是后增的。内容的重复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教学时间,新增的内容显然是必要的,原有的内容又觉得必不可少,造成教学内容的不断膨胀,其结果只能是减少学生的自学时间。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课程、教材“几十年因循守旧,采取补补缀缀的办法”,于是,“招致课程内容的膨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材陈旧老化的问题”,因此,“从根本上革新课程,已经刻不容缓了。”[2]基础教育实施数学新教材以来,教学的各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改革。虽然高校师范类专业也在进行一些相应的改革,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处在一个被动应付、治标不治本的状态之下。这就是说,职前教师教育适应不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比如,数学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基本上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就是明显的例子。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数学教学上,中小学迫切需要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能力强,具有开展数学研究性教学能力的教师。而这些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师范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总体质量有下滑的趋势,再加上中小学实施新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数学教材,而高师教师对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了解不够,因此,致使培养的新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基础教育实施新数学课程的需要。综上所述,对职前数学教师教育中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及其教学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刻不容缓。在实践和理论上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改革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2改革的实施

根据“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的基本思想,在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整合及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中,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1改革的基础

为了使改革不流于形式,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要扎实改革的基础。首先,此项改革以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基础教育实施数学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化的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研究”为依托,另外有相关的省教育科研课题,有浙江省精品课程———数学教育学,还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数学教育新视野》,由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数学问题论》等相关专著,在《数学教育学报上》发表了《数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研究》,在《教学月刊》上发表了《开设数学问题课,提升数学思维力》等相关论文为基础。其次,国内外已经有类似的改革先例。据顾建民等[3]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中介绍,位于欧洲丹麦德兰半岛北部奥尔堡大学从1974年建校起,就创立了“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的“做学问”的新模式。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课程开发发生了显著的质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科学的综合化动向[4]。关于课程教学,则是众所周知的“问题解决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最具代表性的当推数学。此外,还有德国的“范例方式课程论”、“范例教学法”与美国和前苏联的“问题教学法”都具有相似意义。国内有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对学科教育类课程正在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思想是:考虑教师教育专业的边际或双专业性质,把普通文化知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专业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设计按照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以便形成课程体系和尽量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至于中小学,与此改革相似的改革就更多了,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细说。再次,改革有先进的理论指导。从课程论来看,“以课题组织课程,以问题组织课堂”的思想和做法,属于“一体化教学方法”。这种组织课程的方法,G•豪森等人认为,要求“组织学习的过程要考虑到学生水平发展的需要”,“学习内容的选择也必须适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就是说,凡是跟个人生活和职业有关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无论是目前的还是将来的,都应予以考虑。从现实中提取的问题将决定教学内容。这样的问题和问题组,一般不可能局限于个别的学校科目,也不能依靠某一学科的教材、概念和有关知识来加以解决。几个学科的处理方法与观念的相互作用,将会在解决问题的阶段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这个缘故,一体化教学方法取消了教学科目的划分,而是把这些科目按现成问题的需要进行一体化的处理。[5]

2.2改革的方案和措施

改革的总体方案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用“为基础教育培养适用性数学教师”这一课题来组织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整合;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理论课的教学。课程整合的具体措施是“大合小分”。“大合”即将数学学科教育类课程整合为2门课程,一门为数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一门为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数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由数学思维论、数学教育心理学和初等数学研究这样传统的3门课程整合而成。整合后的数学思维理论与实践这一课程下设2门子课程,一门是以理论为主的数学思维论,一门是以实践为主的数学解题训练。而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则主要是由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和系列化实习整合而成。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下设2门子课程,一门是以理论为主的省精品课程数学教育学,一门是以实践为主的系列化实践。“小分”即在以上的大课程下设列小课程。“数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这门大课程下设的“数学解题训练”课程,由初、高中升学试题解答、怎样解题和数学竞赛等3门小课程组成。“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下设的“数学教育学”,则由数学新课标解读、新数学教材分析、数学教育理论、数学教育技能训练等4门小课程组成。而“系列化实践”课程又由2个子课程组成,一门是“校内实训”课程,一门是“校外实习”课程。校内实训课前述的“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外,还有“实习前试教”;而“校外实习”则由“参观附属学校”、“一节课见习”、“全程见习”、“规范性实习”和“适应性实习”这样一个系列所构成。在实施以上课程构架时,具体的做法是:“数学思维论”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而开设,数学解题训练中的“初、高中升学试题解答”课程作为一、二年级学生的寒暑假作业,属课外活动课程;“怎样解题”课程由教师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中的相应理论为主,对学生的寒暑假作业作集中点评;“数学竞赛”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数学教育学”中的“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新教材分析”这2门课程作为小课程,由具有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教师担任;“数学教育理论”课程作为“数学教育学”的理论部分相对集中讲授,“数学教学技能”的基本功部分分散在课外进行,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数学技能则利用微格教学以分组为主进行训练。关于“系列化实践”则不是本文的主题,此处不赘。以上阐述了如何“以课题组织课程”的方法措施,接下来以一个教学实例来说明如何“以问题组织课堂”。[6]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的一个基本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为以后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打下扎实基础,教师组织了以下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一次关于勾股定理的教学。[7](公式略)#p#分页标题#e#

推荐访问:高中数学 教材 改革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五篇】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精选5篇) 高中数学新教材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