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2篇

时间:2022-09-24 12: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2篇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 具有红军长征精神的小故事 有不少在长征期间发生的故事具有长征精神,这种长征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一起看看我为大家整理推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2篇,供大家参考。

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2篇

篇一: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

红军长征精神的小故事

  有不少在长征期间发生的故事具有长征精神,这种长征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一起看看我为大家整理推荐的体现红军长征精神的励志小故事,欢迎收藏哦。

  红军长征精神的故事篇 1

  邹衍,江西省兴国县人,1920xx 年生,1930 年参加红军,历经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历任沈阳军区装甲兵政委、第 50 军政委、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原沈阳军区副政委。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尽管已经过去 80 多年,可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那片热土——瑞金......"在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之际,记者探访百岁老红军邹衍。谈起长征那段峥嵘岁月,邹老激动地说:"最难忘的,还是那片照亮我人生信仰的土地。因为瑞金既是长征的起点,更是我革命生涯的开始!"

  1、邹衍没想到,瑞金这片土地,会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一次接触红军,邹衍的心情特别复杂,他既想看,可又害怕。害怕是因为当时朱毛红军被国民党反动派宣传成了杀人放火的土匪、绿林。想看是因为从大人们的谈论中得知,朱毛红军其实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个个都是不怕死、能打仗的英雄好汉。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邹衍第一次在家乡见到了红军队伍。"他们在镇子里贴标语、开大会、打土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接待。"兴奋之余,这支队伍给邹衍留下了很深刻的第一印象。

  尽管当时的邹衍还有些懵懂,可看着平时恶贯满盈的贪官污吏被枪毙,恶霸地主被公开处决......一件件顺应民心的实事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他对红军愈加向往。

  1920xx 年春天,听说县城来了红军,邹衍第一时间就去报名参军。可在县城住了 5 天,他也没当上红军。原因很简单:年龄小,个子矮,人家不收。没当上红军,邹衍投身革命事业的热情反而更加高涨,他积极主动地参加儿童团、少先队,配合游击队的军事活动。

 1930 年 9 月,县苏维埃政府通知各乡选派一名少先队干部到红军中央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受训,崇贤乡决定派他去。这标志着邹衍正式加入了他梦寐以求的红军队伍。

  2、在瑞金经历过很多事,可有件事,却让邹衍念叨了半个多世纪

  当时,一个司务长在买菜过程中贪污了 15 个铜板,被战士检举,调查核实后,最终被士兵委员会罢免职务。

  "这支部队里,士兵竟然可以罢免干部!"这让刚参加红军的邹衍颇受震撼,"这件事让我对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让我看到了新旧军队的区别,更加坚信这是一个信得过的战斗集体。"

  然而,真正让邹衍明白革命的意义,还是从毛主席讲一个"分"字的故事开始。

  据邹老回忆,那次,战友们野外训练休息的时候,毛主席给大家讲了一个"分"字的故事。分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毛主席联系实际讲解了为什么要打土豪分田地,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压迫,以及革命的目的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时,听过毛主席的讲述后,我逐渐认识到土地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地主豪绅不种地,不劳动,可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农民租种地主豪绅的土地,打的粮食都被他们收租收去了,这就是剥削......"

  "从一名吃不饱饭的农民,到为了吃饱饭参加红军,再到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遥望瑞金的方向,邹衍激动地说: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下定了决心,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会铁心跟党走。

  3、离开瑞金那一天的场景,同样让邹衍一辈子无法忘记

  "当时,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转移开始长征。临别前,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送别红军,一些大妈大伯一边跟着队伍走,一边往战士们手中塞衣服和食物。不少乡亲脸上都挂着愁容,默默地为亲人子弟兵祝福。即便是队伍走远,大家仍然久久不忍离去。"

  说到动情之处,邹老摘下老花镜,揉揉湿润的眼睛。他说,如果问长征途中最大的考验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缺粮食。那时的粮食就是生命,长征路上没有粮食吃,是每一个红军战士面临的生与死的考验。

  可就在长征路上,邹衍却将自己的干粮袋给弄丢了。别看里面只有一斤粮

 食,可在当时要没有这一斤粮食就得挨饿甚至活活饿死。让邹衍没想到的是,看到他粮食丢了,司务长和通信员等战友将自己省下的粮食分给了他。

  回想到战友们冒着被饿死的风险,把炒面分给自己的那一幕幕情景,已经101 岁的邹衍仍然特别激动:长征途中,战友之间的感情可谓是至死不渝。

  邹老告诉记者,长征途中,许多红军战士被饿死、冻死。很多战士实在走不动了,在临死前,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留给后来的红军战士穿......红军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时,为了减轻负担,除了留件换洗的衣服外,其它东西都扔了。翻越大雪山前,因为没有棉衣御寒,大家想了个办法:把两件单衣套在一起缝上,中间再絮些稻草、羊毛、棉絮。

  那天晚上,在篝火旁边,邹衍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 9 个字深深刻在心里。他说,缝进内衣的不仅是这些防寒物品,更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一步一步地爬过那座大雪山......

  采访结束临行前,邹老特意叮嘱记者告诉年轻官兵:"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希望你们能跑好手中这一棒,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改革强军路上再立新功!"

  红军长征精神的故事篇 2

  1935 年月 19 日中午时分,贺龙率领的第二军团部分主力,从管竹进入岩石乡。三个穿灰布军衣、身背短枪的战士来到三房院子,见一妇女抱着小孩慌慌张张走进自己家里。战士跟着走进她家堂屋,见她房门紧闭,便轻轻地敲门说:"嫂子,请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请你开开门,我们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妇女叫欧阳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听到敲门的声音不是很

  急,喊话的声音也很平和,就开了房门。战士见她屋内还有一间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这间空房搭个铺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欧阳香元虽没有完全听懂他们的话,但知道他们是要借房子住,于是脸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过了一会儿,有位战士领着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兰布长衫、留有八字胡子的人来到了欧阳香元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二三十个穿灰布军衣、背短枪的战士,在禾坪里整整齐齐地站成两排。那个八字胡子对大家讲:"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我们有铁的纪律,大家千万要注意,不能进年轻妇

 女的卧室内;"接着又讲,"我们红军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群众家里的东西未经主人同意不能搬动,借东西一定要还,损坏和丢失东西一定要照价赔偿,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团结群众去打倒蒋介石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欧阳香元从战士们的表情上,看出八字胡子是个大官。听他讲话句句为老百姓着想,认定红军是好人。她怀着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个八字胡子讲的话告诉别人,直到天快黑时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门口见地上搭起了铺,那个八字胡子和另外两个人在煤油灯下看地图,一边看一边比比划划。她想知道那个大官是个什么官,于是走到门外悄悄地问一个小战士:"那个穿兰布长衫、留着

  胡子的是你们的什么人?"小战士轻声地告诉她:"是我们的军团长,苏维埃政府的贺主席,我们都喊他贺老总。"她听后心里嘀咕,原来他是个大官,难怪战士们都规规矩矩听他讲话。

  她走到房内,一位女战士非常和气地请她坐下,像亲姐妹一样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谈中她问女战士:"你是哪个的老婆?"女战士很爽快地告诉她:"我是贺龙同志的爱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烦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里的是红军的大官贺龙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说:"这房子不好,没有好好收拾,真对不起你们,"女战士说:"等打完仗以后,穷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队要走了,有些战士在收拾行装,有些在打扫卫生,有个战士走到欧阳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对门)再三询问是否有损坏和丢失的东西,雷青菊讲:"只有一个木脸盆没看到。"那个战士不一会拿了一个铜脸盆对她说:"如果找不到就用这个脸盆,找到了就留做纪念,红军的纪律都是贺主席规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贺主席和战士们走时,群众都含着热泪相送,战士们

  也不时地回头,依依惜别。

 ‘

  几十年过去了,欧阳香元没有忘记当年的"贺主席"。1956 年,她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的挂像时,一眼就认出了当年住在自己家里的贺主席,高兴地说:"你们看,我们的贺主席又回岩山来了,又到我们家里来了。"

  红军长征精神的故事篇 3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

 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 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 年 4 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 17 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篇二: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有一代的长征

22 高三作文”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 【原材料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86 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一次战略大转移。历时 740 多天,红军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平均每 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同敌人进行了 600 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 40 余座高山险峰。”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数字,尽显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难、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句话对长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认为,走任何一条长征路,都离不开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复兴中学要举办毕业典礼,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审题】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复兴中学要举办毕业典礼,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以“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为主题的发言稿。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分析材料,获得启示:材料中叙述了红军长征的经历,并引用习近平的话,对长征作出了高度概括——“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他总结并肯定了长征精神,即“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从中,可以获得的启示是,无论是红军长征,还是我们今天所建设的伟大事业,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想要将中国建设

 成世界强国,都必须要具备这些精神品质。或者说,大到国家事业,小到个人发展,没有这些精神品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2)“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为主题,明确了写作的中心。首先,“长征魂”,即是长征精神。除了材料中提到的不惧艰难、无坚不摧、善于团结等精神,红军战员在长征途中还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牺牲小我、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等。写作的时候,要明确自己“感悟”到的长征精神,可以选择两三种长征精神来进行论述。其次,“开启新征程”,是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时代使命的展望。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了 80 多年,但长征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尤其是在如今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文化喧嚣繁杂的信息时代,继承红军的长征精神,以同样勃发昂扬的面貌投身到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中去,更是承担新使命、创造新成果的必备品质。写作时,可以根据所论述的长征精神,谈其在新时期建设中的指导意义,还要联系现实,具体地论述应该如何将长征精神贯彻到今天的事业中去。总之,文章应包括“感悟长征魂”和“开启新征程”两方面的内容,只谈长征精神,不提未来发展或只谈时代使命,不提长征精神都是不可取的。

 (3)“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稿”,明确了写作的场合、身份和体裁:发言稿的格式要正确,要有题目、称呼语和问候语;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发言对象是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因此,要注意场合,要在文中明确地表达出“毕业在即”的时间点,要对即将毕业的同学加以勉励并发出号召,呼吁大家“感悟长征魂,开启新征程”。

 【立意】

 1.悟已往之鉴,追来者可追;2.发扬革命传统,共筑时代大业; 3.不畏艰险,未来可期; 4.艰苦奋斗势难挡,少年追梦不言愁。

 【素材】1.【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精神】“年轻人,你难以理解我们这些老人面对浴血奋战换来的太平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险境里我们始终不动摇,就是因为我们坚信我们的努力能换来今天的安定繁荣!”这是 14岁参加红军,曾经三过草地,戎马生涯半个世纪的老红军战士,原济南军区副政委任思忠老人的肺腑之言。说起过去的峥嵘岁月,这位 83 岁的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1933 年 15 岁的他成了 171 名红小鬼的“头领”,在他的带领下,夜袭扇子队,一战成名。任老前段时间坚持每天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他看得比家

 里每个人都专注,他为这部电视连续剧感动,但仍然对家人说:“有些苦他们拍不出来。” 2.【忠于本职、不辞艰辛的精神】在绵延数百公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暖的形象。20 年,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把邮件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个用户手中;20 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时代发展的声音和外面世界的变迁不断地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族乡邮员;一个 20 年来每年都有 330 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 26 万公里、相当于走了 21 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 6 圈的共产党员——王顺友。

 3.【牺牲小我、无私奉献的精神】63 岁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一直扎根在云南贫困山区一线,拖着病体,战胜千难万难,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梦想,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张桂梅一生无儿无女,却是华坪儿童之家 130 多个孤儿的“妈妈”,她的心里装着更大的家和国。红土高原一枝梅,铁骨丹心傲雪霜。一个人该如何坚持理想,如何恪守德行,如何自我超越,张桂梅做了最好的注解。人民教师为了谁?怎样当一名好教师?怎样培养好学生?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张桂梅以行动做出了有力回答。

 范文展示 道阻且长,吾辈共征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赤心赴长路,不教风凋赤旗;碧血染征途,哪管冰封碧波。历时 740 多天,经历 600 余次激战,长驱二万五千里,属于 86 年前的红军长征的一连串数字在历史的星空永恒闪耀着,也在不断带给后人感动与激励。那么,对于即将毕业的我们来说,又该从长征之魂中感悟哪些精神,以便面对自己未来的新时代长征路呢?下面请允许我谈一谈:道阻且长,吾辈共征。

 首先,感悟长征魂,要去看那一双双始终仰望理想的眼。是什么支撑着红军面对险恶的环境、惨烈的战斗,依然无畏无惧,高歌猛进?我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之语所言,是根植于心、从未动摇的理想。于是,我们有了那一双双面对风刀霜剑依然谈笑从容的眼,有了那一双双面对激烈炮火依然刚毅坚定的眼,有了那一双双面对残肢断体依然凛然决绝的眼。

 昨夜西风凋碧树,感悟长征之魂,需要我们仰观红军望尽天涯路的理想之眼。

 其次,感悟长征魂,要去看那一双双始终踏实前行的脚。汪国真曾落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 40 余座险峰,长征开辟出的每一条路,都烙印着红军踏实前行的足迹。且看,那是金沙江畔潮打不掉的脚印,里面写着“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是大渡桥头锈染不朽的脚印,里面写着“死节从来岂顾勋”;那是岷山峰顶雪埋不没的脚印,里面写着“留取丹心照汗青”。衣带渐宽终不悔,感悟长征之魂,需要我们俯察红军消得人憔悴的踏实之脚。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感悟历史,在长征之魂中,有仰望理想,有踏实前行,而这些精神,也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时代征途中内化于心,落实于行——既要同上高楼,用眼仰望理想星空;又要不惧坎壈,凭脚走出踏实命途。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千百度的追寻之后,让自己的人生在新时代长征路尽头的灯火阑珊处闪耀价值,无憾无愧。

 那一年,漫漫征程,西风啸赤旗;那一年,铮铮铁骨,寒冰凌碧波。当 86年前的神州大地被黑暗笼罩,那些赤心赴路、碧血染途的红军将士以理想之眼和踏实之脚穿越荆棘,慨然前行,终令希望存续,火种不灭。看今朝,毕业在即,属于我们的新时代长征路已在前方绵延,各位同窗,让我们带着长征精神之魂,昂首向前,去走向那未知而迷人的星辰大海,狂风怒涛。

 目视星空足踏地,道阻且长吾共征。

 谢谢大家。

 回望历史,迎难而上 我从小就听长辈们说,抗美援朝是伟大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我也读过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我心中的形象向来是高大的。去年,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抗美援朝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影片波澜壮阔地回溯了我国高瞻远瞩、毅然决然地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看到志愿军们以大无畏精神果敢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想的潮水在放纵奔流,我对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向英雄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抗美援朝,不是一场普通的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内忧外患,为捍卫世界和平,为保卫朝鲜和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迎难而上,和朝鲜战士共同对抗侵略。这场战争的胜利,正式宣告中国不再任西方列强随意宰割,新中国自此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志愿军在战争中展现的大无畏精神,在中华民族中可

 谓源远流长。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回!”战士的呼喊至今仍响彻长空,它的精神实为子产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是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谭嗣同的“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有之,请嗣同始之”。它的和平愿景是在战火破坏世界后中国人民的呐喊,是时代潮流的呼唤。它,是历史,是中华儿女的记忆,是我们代代相传的精神。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还有人说:“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看他们崇拜的英雄是谁。”此言甚是!

 今天,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国不断崛起,面临着更多机遇的同时也有了更多挑战。2020 年新冠肺炎突如其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打赢这场阻击场。2020 年,全面小康圆满收官,从 2013 年到2020 年,8 年时间见证了党和国家让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涌现出像申纪兰这样无数的扶贫英雄。近几年来中美贸易战激烈开战,面对强权中国人民自立自强,不卑不亢;面对诽谤,我们的态度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新时代的各种挑战中,中国人民扎根中华文化,延续着抗美援朝时爱国、奋斗、无畏的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我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儿女,是中国青年。我站在时代的起点上回望历史,感念先辈,我才懂得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在面临挑战时我该如何显现中华儿女的力量……今天的中国需要每一位青年的奋斗拼搏,我们绝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只有自觉走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局限,主动告别“书斋气”,乐于到群众中去,敢于到火热的现实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强大的创造和创新活力,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

 点评:

 本文一开始介绍了写作缘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具身认知,介绍了写作缘由,这是应用性写作交际性写作容易被考生忽视的部分,十分必要。接着作者阐述了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分析了英雄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对如何面对今天的挑战的作了分析,照应了命题的社会生活情境要求。如果能结合当今青年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归因分析,并提出当下学习英雄迎接挑战的具体意义和措施,按分析性写作的要素来解决问题,那文章就更具有深刻性和时效性了。作为一篇限时作文,此文当是成功的。文气充沛,意脉贯通,视野开阔,对话感极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传历史星光,迎时代淬火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明镜照形,古事知今。

 70 年前的抗美援朝的炮火声犹在耳畔,提醒我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民族精神需要不断砥砺,方能扬帆时代之海、迎接未来挑战。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狼烟,我们仍能窥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精神,感知“排万难而前行”的国家意志,触摸“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的民族气魄。从这个意义上说,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冰冷的史实,而是为了传承滚烫的精神。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回望历史,孙中山先生之言“吾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此身尚存,此心不死”至今振聋发聩;赵一曼女士在给儿子的遗书中,一句“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家牺牲的”感人至深;黄继光、邱少云战场上的无畏身影更是浩气长存......“历史是一堆灰烬,然而灰烬深处有余温。”铭记历史,让你我不畏挑战,亦更懂何为家国大义、民族脊梁。

 正如历史江流的浩浩汤汤离不开朵朵浪花的微小之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也源自无数人的前仆后继。“个人的欢乐与痛苦应当融合进时代的欢乐与痛苦”,诗人艾青给了时代洪流中个人价值以答案。气象学家竺可桢战后放弃优越条件回到祖国,深耕教学一线;“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以身许国三十载,完成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白手起家”;“糖丸爷爷”顾方舟“用一生做一事”,为华夏大地彻底消灭了脊髓灰质炎.....可见,社会肌理的建构离不开每一根毛细血管,个人也只有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方能实现自我价值,对于身为时代画卷执笔者的吾侪青年来说更是如此。

 放眼时代图景,时间之轴不曾割裂,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冯骥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历史观不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而是...

推荐访问:一代有一代人的长征 一代有一代的长征 长征 有一 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