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感悟3篇

时间:2022-09-22 17:25:03 来源:网友投稿

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感悟3篇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感悟 上海苏州河旅游发展总体方案(2022—52025年) (征求意见稿)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感悟3篇,供大家参考。

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感悟3篇

篇一: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感悟

苏州河旅游发展总体方案( 2022 —5 2025 年)

 (征求意见稿)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更高标准、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扎实推进苏州河旅游发展工作,积极赋能苏州河世界级滨水区建设。现依据《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十四五”时期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规划》,特制订《上海苏州河旅游发展总体方案(2022—2025 年)》。

  一、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苏州河旅游统筹推进机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苏州河游览码头体系,不断完善苏州河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扎实推进苏州河沿岸地貌形态、服务业态、绿色生态和城市文脉的融合发展,逐步夯实苏州河旅游发展陆域空间,高品质建设全域型水岸游憩空间,文旅赋能苏州河世界级滨水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至 2025 年底,苏州河 生态人文环境更加优美,旅游休闲品质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空间更加亲民,文旅商体功能深度融合,成为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窗口”和彰显城市国际风范、东方神韵的著名旅游目的地。

  一是建成“串珠成链”的都市滨 水旅游目的地。对标最高标准,高品质建设慢行游憩空间,打造具有时尚韵味、水

 岸层次、城市活力的滨水景观体系,全面提升苏州河观光休闲、水上游览、滨水度假功能。文旅赋能“道路+”“公园+”“生活圈+”工程,打造苏州河沿岸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联动沿岸文旅资源,高品质开发苏州河游览产品,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滨水旅游目的地。

  二是建成绽放上海美好生活的“城市秀带”。共建共治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沿岸打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让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城市暖意、惬意、诗意。建设更多家门口“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植入文博美术展览、高品质艺术公教等活动,让人民更好感受城市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更好享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上海城市精神品格的熏陶。

  三是建成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中国窗口”。活化利用好滨河工业遗产、历史建筑,构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叙事场景,传承“最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推进苏州河沿线城市更新、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等功能重塑,全面提升品质生活、休闲游憩、商贸服务、科创文创等功能,诠释好城市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二、发展原则

  —— 以人为本、主客共享。坚定人民立场,以人民满意为遵循,倾听吸纳市民游客冀望,引导市民游客参与治理,

 共推精细化管理、品质化服务,共建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苏州河旅游品牌,让人民充分享有城市最好资源,不断提升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

  —— 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突出生态养护,提升生态质量、扩大生态规模,连通生态斑块、放大生态效益。坚持文化引领,加快文旅赋能、融合发展,焕新城市老风貌、焕醒城市老味道,推进多元功能复合型的活力城区、尺度适宜有温度的人文城区建设。

  —— 水陆联动、以岸托水。高标准建设水上旅游活动轴线,丰富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展示纬度,有效联通沿岸城市体验。以城市肌理为基底,挖掘整合沿岸腹地观光休闲度假资源,打造苏州河陆地文旅功能区,延展苏州河文旅空间、文旅体验,展示城市品质和活力。

  —— 国际标准、卓越品质。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着眼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精心勾画、精雕细琢,绣出城市品质和城市品味;构建品质优秀、服务一流旅游供给体系,面向全球,努力打造高品质、高颜值、高能级、全天候的城市旅游休闲带。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苏州河旅游功能空间

  一是丰实外 滩源为核心的“黄浦苏州河”功能。依托外滩历史纪念馆、外白渡桥、划船俱乐部、外滩源等资源,以

 国际赛事、艺术品展览交易、亲水休闲、光影秀、文创集市等场景赋能,推进滨水体育功能带、水岸休闲漫步带、文化艺术景观带建设,打造苏州河世界级滨水旅游核心区。以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 粮仓、啤酒阿姨、南苏州河创意园、九子公园等资源为载体,注入文化创意、动态快闪集市、桥底公共艺术空间、活态非遗等业态,赋能老街区、老里弄、老味道以新体验、新感受,建设一批市民休闲好去处,形成海派文化体验集聚区。

  二是提升虹口“河畔会客厅”能级 。依托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大厦、上海邮政博物馆、河滨大楼、俄罗斯驻沪总领事馆等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突出“滨河廊道+共享街区”特色,进一步细化实化城市休闲、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外白渡桥至乍浦路“文化花园段”、乍浦路至四川北路段休憩观景段建设,持续强化“文化苏河”城市景观带、“世纪同框”品质休闲带、“河滨之源”品牌活动带建设。以微旅游线路串联沿岸优秀历史建筑,优化建筑底层功能,建设滨水游憩景观步道,打造全景式“建筑可阅读”体验区。注入手工服饰、手作文创、娱乐文创、艺术表演和街头表演,细化“河滨源 FASHION”市集主题,丰富夜间文旅服务,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地。

  三是塑造静安苏河湾历史文化漫步区。以城市文脉体验、红色文化传承为主题,依托苏州河路、天潼路、海宁路、成

 都北路、梅园路等街区和游览码头,串联上海铁路博物馆、上海总商会旧址、苏河湾中心绿地、慎余里、天后宫、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等资源,打造城市历史文化体验区。整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没顶画廊等艺术场馆资源,引入世界一流艺术展,建设水陆联动的艺术主题旅游街区。打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等红色场景“沉浸式参观”升级版,形成若干个红色旅游基地。

  四是打造长宁苏州河城市活力游憩区。强化临空音乐公园音乐元素特色标志,联动临空滑板公园、风铃绿地、洛克公园、苏州河景观步廊和周边酒店资源,打造集演艺、运动、休闲、度假等功能的城市演艺活力区。依托华政段滨河步道、圣约翰大学旧址、中山公园等资源,推动周边老建筑和华东政法大学校区开放,丰富休闲、展陈、娱乐等元素,打造静谧绿色与历史怀旧相融合的城市休闲活力区。以临空音乐公园至中环洛克篮球公园为核心段,以沿岸艺术、体育空间为场景,引入群众性艺术表演和体育活动,推动市民休闲娱乐与水岸空间充分融合,打造有活力的城市滨水生活秀带。

  五是建设普陀苏州河城市文化休闲区。以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长风游艇会、上海商标火花收藏馆、长风公园、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等资源为重点,形成一批市民休闲好去处,打造集水上运动、亲子休闲、传统节会于一体的城市文

 化休闲区。依托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天安千树广场、M50 创意园、上海造币博物馆、半岛花园绿道等资源,注入街头艺术表演、旧书摊市集、艺术文创、艺术影像展、雕塑展、街头漫画艺术、科普研学教育等产品,打造集文创艺术、绿色康养、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城市多元文化体验区。以枣阳路至曹杨路滨水段为核心,依托沿线亲水平台、苏河驿站、社区、艺术空间、微型书店、风雨长廊、百姓画廊、苏河灯塔等资源,让市民工作生活空间与水岸充分融合,展现有“烟火气”的城市滨水生活秀带。

  (二)构建中华文化、上海故事叙事场景

  一是建设历史文脉呈现场景。以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上海大厦、瑞泰公寓、外滩源划船总会旧址、英美颐中烟草公司旧址、原新天安堂等资源为重点,对苏州河沿岸城市建筑、城市遗存、城市风貌实施系统更新,文旅赋能焕醒承载的历史记忆、城市故事,增强可阅读、能浸入、有互动的体验功能,丰富漫步、咖啡吧、休憩、茶室等休闲元素,打造浸入的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叙事微场景。

  二是建设红色文化传播场景。以沪西工人革命史为主线,赋能顾正红纪念馆、沪西工友俱乐部遗址、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等资源叙事元素,讲述“苏河之畔、工运之源”故事。依托圣约翰大学旧址、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路易·艾黎旧居、钱学

 森旧居等资源,展陈好学生运动、早期中央机关刊物出版发行、抗战工人运动、上海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丰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等资源内容,展现建党早期历史和淞沪抗战场景。

  三是建设民族工业演绎场景。以福新面粉厂、中央造币厂、申新纺织第九厂、长风生态服务区工业遗存、上海试剂总厂遗址、上海啤酒厂旧址等资源为重点,提升解说系统能级,活化工业遗存表述,演绎好上海民族工业从无到有进程。提升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上海纺织博物馆、创享塔园区、M50 创意园区等工业旅游基地能级。

  四是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场景。改造提升梦清馆内容展陈,面向市民群众建设苏州河生态治理、沿河生态群落科普、环保生活方式等教育场景。推进苏州河沿岸绿化美化,联通沿岸公园、绿地、广场和绿色步道等生态斑块,融入亲子休闲、绿色康养、亲民便民设施等公共服务元素,让市民游客亲身体验,感受人民城市建设成果。整理老厂房、老工厂变迁故事,讲好苏州河从“臭河浜”到“绿丝带”历程。

  五是建设“上海老味道”生活场景。依托苏州河两岸开放空间、休闲街区、沿岸绿带、健身跑道、驳岸景观等资源,联动住宿酒店、美术馆、博物馆、网红餐厅、咖啡吧、酒吧、传统节会等休闲娱乐元素,进一步丰富城市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购物娱乐等功能,呈现“设计感”“时尚潮”“文

 艺范”的城市氛围和美好生活。整合樱花谷光影魔术、“影动外婆河”投影秀、“河滨源 FASHION”市集等资源, 建设上海夜间旅游新地标。推动安康苑历史风貌保护街区、静安滨水艺术走廊等建设,赋予老风貌以新场景、新体验。

  (三)打造主客共享旅游产品体系

  一是建设“悠游苏州河”水上 旅游品牌。立足融入历史文脉、融入城市风貌、融入市民生活,综合苏州河水岸风貌形态要求,加快布局建设苏州河游览码头,精心策划推出班轮、通票、包船等多类型航线,满足市民游客休闲度假、城市观光、商务活动等各类需求,打造苏州河“水上会客厅”。以游览码头为核心,以苏州河旅游标识系统建设为抓手,联动周边园区、楼宇、商户、公园等文商旅体资源,推动苏州河沿岸形态、文态、业态、生态的融合发展,打造若干个滨水旅游目的地。以“船票+”模式,突出水上观光和岸上体验相结合,推出苏州河特色餐饮、娱乐体验、文创商品、水上运动体验等产品。

  二是创建苏州河水岸微游品牌。以““街区+”“公园+”“生活”为主要特征,联动沿岸住宿、餐饮、娱乐、演艺等资源,打造亲子休闲、夜间集市、城市漫步等城市休闲产品。依托红色资源陈列馆、景区景点等资源,开发红色文化历史、红色主题展览等特色产品,培育“红色沪西-工人运动”“初心之地-红色之城”“红色精神-薪火相传”等红色旅游主题

 线路。依托沿岸地区历史文化遗存,加强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形成建筑阅读、展馆游览、历史桥梁打卡、工业文明展示等产品,打造桥梁文博之旅、阅百年都市经典、百年老马路上的传奇、“苏河寻访-工业文明”等遗产旅游主题线路。以苏州河生态修复、沿岸产业转型、圣约翰大学旧址为重点,开发乡土地理学习、亲子教育、生态观光、科普画廊等旅游产品,打造探寻苏州河的前世今生、走读上海、筑梦百年名校等研学旅游主题线路。

  (四)建设智慧便捷、亲民惠民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苏州河旅游慢行游憩系统。提升公共空间、绿化生态、景观环境等多元空间品质,打造更具“暖意、诗意、惬意”的水岸空间。整体提升苏州河沿岸空间环境的艺术化氛围,通过城市家具、市政交通设施艺术化提升、公共艺术品建设、绿化景观提升,以及苏州河桥下空间激活、桥体美化等城市空间艺术化专项建设,形成一批城市空间艺术精品。加快推进苏州河岸线亲水性改造,开展驳岸防汛墙亲水改造和景观美化,提升岸线的亲水性和视觉美感。提升滨河绿化景观环境,设置游憩活动场地、设施、标识导引等设施。

  二是布局旅游公共服务“驿站”体系。建立“全龄友好”的服务设施体系,在滨水空间植入“文体游乐”特色设施,并实现驿站等各类便民设施基本配置完善。依托游览码头,健全服务链条、提升接待功能、完善公共服务,打造具备文

 旅综合服务、市民游客集散功能的苏州河旅游主入口。以休憩、休闲和便民服务为主要内容,加密沿岸苏河驿站布局。以游览码头、苏河驿站为重点,推进城市家具、市政交通设施艺术化提升和公共艺术品建设、绿化景观提升专项工作。编写苏州河游览讲解词,建立苏州河旅游讲解体系和苏州河旅游讲解志愿者队伍。依托游览码头、交通节点和苏河驿站,以二维码扫描、影像播放、语音讲解等形式,合理设置旅游厕所、停车场、导览导引等标识牌。

  三是推进智慧旅游服务场景应用。依托“乐游上海”在线平台,建设苏州河旅游在线总入口,实现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信息查询、路线规划等综合服务功能。在沿岸公共区域内增设人工智能互动设施,为游客提供更直观、更准确、更高效的信息服务。在苏州河沿岸设置“苏州河畅行码”,实现“一码畅游”。建设苏州河旅游智慧运营、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系统,运用 5G、VR 等新科技、新技术,赋能城市老风貌、老味道以新功能、新活力。

  (五)丰富苏州河高品质节庆赛事活动

  依托上海旅游节平台,引进培育大型国际赛事和综合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推进“一区一品”节赛品牌建设,将苏州...

篇二: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感悟

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 2022 版)(征求意见稿)2 2022 年 年 8 8 月

 -2-二、提升主城区交通承载力和时效性.....................................23三、完善新市镇和乡村交通体系.............................................24四、强化交通引导城市发展.....................................................24第二篇 打造更高品质的人民满意交通 更好服务经济民生第六章 打造集约多元的客运服务体系,提升交通出行体验....27一、打造高效可靠、功能融合的轨道交通服务.....................27二、打造层次清晰、便捷舒适的地面公交服务.....................28三、打造宜行宜游、特色鲜明的水上客运服务.....................29五、打造灵活多样、规范有序的共享出行服务.....................30六、推进多种客运交通方式融合发展.....................................30第七章 打造动静平衡、运行高效的道路交通............................32一、引导车辆有序发展和使用.................................................32二、提升道路通行效率.............................................................33三、优化停车供给和服务.........................................................33第八章 打造全龄友好、活力四射的慢行交通............................35一、打造宜行宜骑的慢行交通网络.........................................35二、营造全龄友好的慢行交通环境.........................................36三、塑造人性化高品质的慢行交通空间.................................37第九章 打造高效货运体系,助力畅通经济循环........................39一、优化调整货运结构.............................................................39二、提升城市配送服务水平.....................................................40

 -4-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系统韧性.........................................57第十四章 优化交通治理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59一、推进法治交通建设.............................................................59二、完善交通市场体系.............................................................59三、构建社会共治体系.............................................................60四、打造交通人才高地.............................................................61

 -2-制工作专班,在深入开展 2013 版白皮书后评估、发展战略和重大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历时 3年基本编制完成。《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022 版)》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在延续一体化交通发展的基础上,重在与时俱进推动发展理念的变革:由注重交通自身发展向统筹交通体系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转变;由注重解决市域交通问题向统筹解决市域、区域交通问题转变;由注重交通效率向统筹效率与服务品质转变;由注重交通功能向统筹交通功能与智慧绿色韧性发展转变;由注重交通增量供给向统筹增量供给和存量优化转变;由注重交通管理向多元化社会共治转变。《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022 版)》明确未来 10 年上海交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行动,是上海推进交通工作的“行动指南”和促进交通领域社会共治的“倡仪书”,包括 14 个章节。1、2 章为发展背景和总体要求;3-14 章包括 3 个篇章、12 个板块的政策导向,体例上由目标、原则和行动三部分构成。

 -4-运政策实施,航运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2021 年成功举办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2 1.2 建成超大城市交通网络,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持续强化。上海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坚持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构建了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交通设施网络。多模式轨道交通建设齐头并进,沪苏通铁路建成通车,沪通二期、沪苏湖铁路开工建设,沿江、沿海通道逐步打开;嘉闵线、机场联络线等市域铁路开工建设,利用金山铁路开通市域列车;至 2021 年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模达到 831 公里,中心城近 50%的人步行 10 分钟可以到达轨道交通车站,五个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均实现轨道交通连通,其中 11 号线实现了跨省运营。道路网络更加注重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至 2021 年底公路总里程 1.31 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 845 公里,9 座省界收费站全部取消;城市道路 5844 公里,北横通道西段等重大工程建成投运,城市快速路里程 233公里。建成杭申线、长湖申线等航道,对接苏浙的高等级航道基本建成。以港口、机场、火车站为核心的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更加健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多层次城市客运枢纽布局更加完善,有效支撑了一体化交通体系构建,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3 1.3 城市交通服务多元高效,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上海始终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2017 年获得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2021 年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 1398.8 万乘次,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含步

 -6-52%。5 1.5 交通数字化转型全面发力,运行、服务和管理效能持续增强。上海坚持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前沿技术与交通领域加速融合,在综合交通发展尤其是智能交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交通新基建持续推进,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自动驾驶级别最高的轨道交通 14/15/18 号线建成投运,S32、G60、G15 等智慧高速公路试点启动。交通出行信息化持续提升,中心城实现公交站点实时到站信息预报服务全覆盖,并逐步在郊区推广;巡游出租汽车统一叫车平台及“一键叫车”功能、上海停车 APP 上线运行,打造上海 MaaS 系统 1.0版,“出行即服务”理念得以推广。持续推动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累计开放 1289 公里测试道路,总里程居全国首位,其中洋山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年运输量达到 4 万标准箱。建设“易的 PASS”、交通综合业务平台、危险品运输数字化监管平台等,向着交通政务“一网通办”、交通运行“一网统管”的目标稳步迈进。6 1.6 绿色低碳交通向纵深推进,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上海持续从多维度全方位推动绿色交通发展。出台鼓励多式联运发展的支持政策,上海港集装箱集疏运体系不断优化,水水中转比例最高达到 51.6%,海铁联运箱量增长至 41.7 万标准箱/年。车船等交通工具总体呈现低碳化趋势,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超过 67 万辆,其中 1.4 万辆公交车更新为新能源车辆,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 50 万个;氢燃料电池

 -8-域的通达性和便利性仍需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仍需增强,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仍待提升,交通可持续发展能力仍需强化,交通与经济、社会、生态的融合仍要加强。二、形势要求9 1.9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提升交通支撑能力。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和国际秩序深刻调整,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海将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这就要求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强化上海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中的枢纽功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国内连通能力。0 1.10 拓展发展空间格局要求加速重构综合交通体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提出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新格局,将形成主城区、五个新城、上海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由内向外逐步拓展的空间发展格局。这就要求着眼于更高的定位和更大的空间,重构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1 1.11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提升交通服务能级。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都市圈同城化、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等特征更加明显,出行距离增加、非通勤出行比例提升,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持续增加;小批量、多批次、高

 -10-章 第二章 总体要求牢牢把握战略新机遇,积极应对发展新挑战,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高质量一体化交通。一、指导思想1 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着力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更好满足高品质生活,加快打造智慧绿色韧性交通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更好实现高效能治理,打造“人为本、效为先、智为擎、绿为底、韧为基”的高质量一体化交通,为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领先”的交通强市、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二、愿景目标2 2.2 上海交通发展的总目标是构筑“人本、高效、智慧、绿色、韧性”的国际大都市高质量一体化交通。3 2.3 人本 。以人为本、交通为民的理念更加凸显。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出行选择更加丰富,全龄友好性显著提升,交通环境更好适应创新型社会和高品质健康生活需求,交通秩序和安全显著改善。中心城通勤时间控制在 45 分钟以

 -12-著提升,保障交通正常运行和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畅通。三、战略取向8 2.8 坚持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践行国土空间规划新理念,强化交通空间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促进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均衡交通需求分布。推进多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复合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交通与互联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交通服务的外延与内涵。强化交通与城市协同治理、与区域联动发展。9 2.9 坚持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先发展。在用地、投资、建设、运行、服务等方面,充分体现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先。大力支持轨道交通、中运量公交和高品质公交专用道建设,保障公交、慢行路权优先,合理布局非机动车停放空间。强化小客车需求调控,综合施策降低小客车出行依赖,保障道路交通服务水平总体受控。把握新城建设和城市更新契机,优化设施配置,提升服务体验,让绿色交通出行成为新时尚。0 2.10 坚持迭代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安全发展,推动交通领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现代治理思维,更加突出区域差别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更加强调法治、数治多手段综合治理,更加注重多元主体参与交通治理,全面提升交通治理效能。

 -14-章 第三章 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影响力,增强双循环链接能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在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要持续巩固提升国际海空枢纽地位、提升航运服务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向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进军。目标1 3.1 国际海空枢纽能级居世界前列。夯实上海港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核心和引领地位,初步形成上海全球城市多机场体系,引领长三角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上海港保持集装箱吞吐量世界领先,设施能力满足年集装箱吞吐量 5500 万标准箱、年邮轮旅客吞吐量 450 万人次的发展要求,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 52%,海铁联运业务箱量年均增长 10%以上。上海机场设施能力满足年旅客吞吐量 1.8 亿人次左右、年货邮吞吐量 650 万吨的发展要求。2 3.2 国际性和开放度全面增强。上海航空枢纽旅客中转比例 17%。上海港港口连接度保持全球领先,集装箱国际中转率 13%。航运要素加速集聚,航运服务辐射全球能级显著增强。原则3 3.3 注重区域协同、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强化国际海空枢纽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航运服务培育新竞争

 -16-际机场保障能力和运营效率,开展通用机场规划研究,支持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加快构建跨区域的全球城市多机场体系。1 3.11 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整合浦东国际机场、铁路上海东站、轨道交通等资源,创新多式联运模式,打造“高标准、一体化、全融合”的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2 3.12 开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线,全力拓展亚洲最高水平的洲际航线,巩固亚洲航线,发展高品质国内航线,打造世界级航线网络和洲际转运中心。3 3.13 持续完善浦东国际机场货邮配套基础设施,优化货运航班时刻资源配置,鼓励航空公司开辟全货机航线、提高客运航班腹舱载货率,支持邮政快递企业构建国际航空寄递网络体系,打造全球领先的航空货运枢纽港。4 3.14 支持枢纽运营主基地航空公司打造成为世界级超级承运人,支持航空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5 3.15 完善空管保障体系,推进上海终端区空域扩容和结构优化。构建全向辐射的航路航线网络。推进军民用空域结构优化。三、提升航运服务能级和国际影响力6 3.16 依托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培育形成航运与科技、金融、法律、教育、制造、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航运服务品牌。

 -18-第四章 推动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引领区域提升全球竞争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群、都市圈同城化出行需求快速增长,上海必须面向全国、立足长三角、聚焦上海大都市圈,加快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引领长三角一体化交通体系构建,全面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支撑长三角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目标1 4.1 多层次、一体化的对外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区域交通协同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多网融合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上海在全国的综合交...

篇三: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感悟

参观了国家 “十三五" " 科技创新成就展重要讲话感悟心得体会

 10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充分肯定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我们要勇于从科学家的“科研风骨”中汲取奋进力量:厚植爱国情怀、深耕奉献品质、温润育人品性,切实做到与祖国“休戚与共"、为人民“鞠躬尽瘁”、将事业“薪火相传”。

 厚植“休戚与共"的爱国情怀。“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中国能在世界上挺立起民族脊梁,离不开千千万万致力于国家发展的科研前辈。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许身国威壮河山"的邓稼先,到为了“禾下乘凉梦"终生奋斗在田间地头的袁隆平,再到“用生命叩开地球之门”的黄大年,他们身上的“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和传承。广大党员干部要涵养“休戚与共"的爱国之情,时刻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记在心间;要坚定“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志,主动把个人梦融入民族梦;要实践“九死无悔”的效国之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深耕“鞠躬尽瘁"的奉献品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才使得“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出成就,无论是“九章”“天机"“慧眼",还是“京华号”“嫦娥五号”“国和一号”等,它们无一不彰显着广大科技工作者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新时代学习和发扬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

 争做“老黄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岗位,热心手头工作;善为“拓荒牛",创新发展、攻坚克难,勇于突破前人未攻克的领域;甘当“孺子牛”,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措起袖子加油干”。

 温润“薪火相传"的育人品性。“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无数科学家的甘为人梯,同样的,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也需要“前辈"和“后进”的接力向前。广大党员干部需温润“薪火相传”的育人品性,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做致力提携后进的“铺路石""“凌云梯"和“领航人",在日常工作中勇当“伯乐"、善育“新苗"、做好“传帮带”,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现、培养、成就人才,“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接续奋斗。

 学习贯彻在参观国家 “十三五" " 科技创新成就展时重要讲话体会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 10 月 26 日下午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强调,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立足新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

 展的核心动力,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各级各有关部门及广大科技工作者都应不断涵养创新意识,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以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坚持用科技创新引领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点燃科技创新“热情”,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热情是保持创新活力的持续动力,新征程上,我们还有许多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前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长征"路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保持热情、怀有激情,才能不断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以科技创新助力创新发展。为此,各级各有关部门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养成良好作风,坚定与一切影响科技创新的不正之风做坚决斗争,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前行,不管科技创新之路上有再多的“拦路虎”,都要合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练好科技创新的“基本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科技创新,切实扛起扛实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须要肚中有墨、脑中有谱,才能够举一反三,提出更精辟的见解,拿出新的科技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当以“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态度勤奋学习最新科技理论成果,用最新科技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并坚持深入具体实践一线,汲取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建议,坚持运用我国现有科技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让科技创新更好适应时代的需要,更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培养敏锐的全球科技视野,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灵活地运用科技政策指导科技创新工作,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积极推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努力实现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不断助推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并帮助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鼓足科技创新“勇气",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创新是不断推陈出新、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举成功,唯有不断闯“无人区”“涉险滩”,才能够冲破阻力、取得成功,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怀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去试、去闯,不断保持饱满的创新热情和无畏的创新勇气抢抓机遇,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始终站在引领科技创新的时代潮头,积极扩展科技资讯获取渠道,带头危广大科技工作者鼓足科技创新勇气,亲力亲为去点亮推动科技创新的“长明灯”,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打造科技创新新优势,推动本地区新兴科技产业蓬勃发展。

 学习领会在参观国家 “十 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 10 月 26 日下午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昔借浑仪,观璀璨星河;现凭“嫦娥”,奔“寒宫”取壤。古听筒车,击历史长河;今乘“复兴",睹万里山河。从古代“四大发明"时期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创新一直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不少人儿时的梦想是“等我长大了我要当科学家”,如今一代接一代的祖国花朵已渐渐长大,他们其中有些人

 的梦想虽未能如愿,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前行。

 科技强国复兴中华,需有“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逐梦苍穹,北斗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精神。从明初万户自制火箭想要踏足太空,到今日组建完备的北斗系统,我们用 600 余年的时光,完成的不仅是探索太空、逐梦苍穹的心愿,还有我们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北斗问天,是无数科研工作者辛劳汗水的结晶,是近年来我国在高精尖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成果体现,也是迈向科技强国伟大征程的缩影。伟大事业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一代代航天人高举爱国奋斗旗帜,在夺取胜利的同时,培育形成了载人航天精神以及“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斗转星移间,“嫦娥五号""奔月取壤,“天问一号”逐鹿火星,这归功于几代科研者接续秉承“探月精神”的伟大引领。“探月精神”星光熠熠,其荣耀背后委实折射出我党在科技强国道路上的坚定与力量。太空之路,无比广阔;航天征程,无限壮美。伴随着“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的嗪亮号角,中国航天必将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

 科技强国复兴中华,需有“久久为功"的恒心和毅力。擦亮“奋斗”底色,永葆“奉献”情怀,鲁迅先生曾谈到,“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科学的研究从“进食”到“消化"再到“产出"是个漫长的过程,需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愿,更要有为国为民“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抱负。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不断刷新亩产纪录阐释了“让大家吃饱又吃好"的毕生追求。

 “胜利往往产生于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有志者应脚踏实地、着眼于小、努力进取。高水平的研究结果离不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良好的科学作风及持之以恒的精神。“苦心人,天不负”,FAST 工程奠基人南仁东带领团队 20 多年呕心沥血做研究,让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成为看得最远的国家。这些为了“强国梦”而努力追逐“科技梦”的伟大开拓者,用生命讲述了科技人的勇敢和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盛、民族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勇攀登科技高峰的路上,大家都是战士,“号角”吹响时,冲锋是对青春最好的献礼。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代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秉持“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的信念,坚定创新自信,紧抓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自觉肩负起光荣历史使命,在追逐“强国梦"的战场上,继续怀揣“科技梦”,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努力!

 学习贯彻在参观国家 “十三五" " 科技创新成就展时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强调,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定创新自信,抓紧创新机遇,勇攀科技高峰,破解发展难题。无论是“九章”“天机”“慧眼”,还是“嫦娥五号”、“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都离不开广大科

 技人才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厚植科技人才成长沃土,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真引实用,搭建“大舞台”。创新发展、科技进步,离不开人才实力的支撑。千金易得,一才难求。因此,必须真引实用。引才环节,应当坚持需求导向,“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招什么”,不唱“独角戏”、不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捡到篮里都是菜",而是立足科技所需、发展所向,用心绘制“科技地图”与“人才地图”,分领域、分层级以技引才、以才促技,把技术精湛、作风扎实、本领高强的科技人才引进来,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引才的根本目的在用才。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库,全面掌握科技人才的学科背景、工作经历、科研经验,让引进的科技人才在适用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潜能。

 真管实育,筑牢“新高地”。引进用好科技人才只是一个起点,管好育强是帮助科技人才尽快进入角色、为科研工作贡献力量的关键。越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越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越想有所建树、有所成就。只有真管实育,才能帮助科技人才实现心中“大梦想",最大限度地把其专业素养、科研能力转化成促进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成效。真管实育,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英雄有用武之地。针对科技人才擅长领域的不同,精准识才、精心辨才,为科技人才提供关键岗位,为他们完成科研、推进项目、成就事业提供支持。对科技人才多支持、少干预,充分信任、大胆使用,为他们创造机会参与重大课题、参加域外学习提升等,筑牢科技发展“新高地”。

 真金实策,打造“强磁场"。科技人才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生态的竞争,是政策制度的竞争,是体制机制的竞争。若想栓心留才,让引进

 的科技人才没有后顾之忧的干事创业,就一定要营造充满活力、吸引力、创造力的“梧桐园”。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必须拿出真金实策留住人才,充分尊重科技人才创新创造价值,建立健全充分体现科研水平、创新能力、成果成效的分配制度,确保一流成果有一流报酬,用物质财富回报精神财富,让科技人才的潜心研究、默默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建立科技人才专项资金,为科研工作、项目建设、技术更新提供坚实物质保障。大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收益,把“金点子”变成“金果子”,彻底打破利益分配、中介服务、知识产权、金融配套等“中梗阻"。同时,把科技人才关心的子女上学、老人就医等日常生活问题呵护细、保障好,使“聚才之所”更暖人心。

 学习参观国家 “ 十三五" " 科技创新成就展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时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参观步伐,我们看到了种类繁多的科技成果,也感悟到科技成果背后的“四心”。

 感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进取心。成就展上,在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展览重点展示“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研究、“天机”类脑芯片等基础前沿重大突破以及散裂中子源、“慧眼”卫星等科学装置,这是我们科技前沿的科技成果。前沿如高峰,激励我们不断向上向前奋进。我们的祖国能用最短的时间追上世界大部队的...

推荐访问:2022上海发展成就展感悟 上海 感悟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