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教学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22 20: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从生物化学学科性质上看,《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较强、基础理论较深的课程。但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却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门课程自身抽象性较强,不少学生感到难懂、难学。尤其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目化教学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项目化教学论文【五篇】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课程设计原则

从生物化学学科性质上看,《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较强、基础理论较深的课程。但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却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门课程自身抽象性较强,不少学生感到难懂、难学。尤其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点多,课时设置又少,特别是对一些高中文科班考入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难度更大,这就迫切要求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本门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出发,将护理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与《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制定出与真实工作环境更加贴合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定位是将概括性的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化,使之成为有教学实际操作意义的“行为指南”。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学习后,能够对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机理进行分析,逐步建立对代谢性疾病的肝功能、血样及酶学等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解读的能力,解释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分析代谢性疾病与酶、肝功能等生化指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化角度探索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机理,从而较好地配合医疗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在通过对护理岗位能力的分析后,获得以下三大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指出六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
②正确解读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
③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正常范围;
④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意义;
⑤分析六类代谢性疾病与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联系;
⑥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机理;
⑦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病情变化的生物化学机理;
⑧能举例说明生物化学知识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⑨能结合生物化学知识对日常护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①了解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功能的关系;
②熟悉酶的作用特点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③掌握常见中毒与酶、生物氧化的联系;
④掌握脂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
⑤掌握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
⑥掌握糖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
⑦熟悉肝脏在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素质目标。①通过对临床病案的汇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
②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形成对综合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的习惯,加强职业认同感,体验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③通过对代谢性疾病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的解读,树立实事求是、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④通过解释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锻炼护患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⑤通过分析代谢性疾病与生物化学指标的内在联系,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⑥通过对病案和化验报告单的认识,体验数据和外语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⑦通过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变化和诊断治疗生物化学机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⑧通过认识生物化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锻炼评判性思维和合理推断能力。

三、项目内容设计

学习项目内容设计是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行为手册”,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设定具体任务将三大课程目标融会于实践操作,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齐头并进。根据分析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及相关课程间的知识结构,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针对课程特点,结合护理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生物化学的要求,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特点,精选课程护理专业针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项目分为A线项目和B线项目,A线项目主要在课堂上开展,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B线项目则是在课外开展,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在A线项目下又分为入门项目(急性中毒患者生化机理分析,8学时)、主导项目(糖尿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及综合项目(肝胆疾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3个子项目。教师借鉴其他课程项目化教学经验,根据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学习逻辑,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所熟悉的信息和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病案解读指标确定指标分析(实验)病机分析后续拓展6个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每个子项目的设计都按照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程主要内容、相关支撑知识、相关的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并以项目成果作为佐证材料。以下是参照表1对子项目1.1进行的设计举例。

四、项目内容实施

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整体课程有个鲜明的印象,对课程充满兴趣。具体设计如下。1.教师和学生相互介绍与认识,告知学生联系方式(QQ、手机、微博)。2.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门课程为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介绍本门课程的总体安排、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强调以“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说明本门课的考核方式,如不能达到项目考核要求就不能成为人民医院护士,延长考核期。3.情境设计:假设本班为乐山人民医院病房会议室,全班学生按4~6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人),教师为护士长,学生为护士;
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查房,查房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完成任务书。

五、项目内容评价

本门课程采用项目考核法,即强调过程性考核。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对项目的验收进行结果考核,考核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组成。对完成项目的每个过程都要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期末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各类考核都设计有详细的考核指标和评分表。

六、结语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为培养适应医院岗位需求的高质量急救护理人才,课程组对我院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医院进行岗位调研,在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以岗位分析为手段、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背景,突出实践技能的项目式课程结构,实现了课程内容结构由学科结构到工作结构的转变。课程组依据“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遵循以临床案例或情境为先导,以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流程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设计理念指导下,将急救护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即一类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工作任务的大小,将一类工作任务再分解成若干子任务,按照子任务进行课堂教学,完成各子任务后,按照急救护理工作流程,即可通过综合情景模拟演练完成整个工作任务,即完成了一个单元,以此类推,即可完成整个急救护理的教学任务。急救护理教学内容根据工作情境分为院外救护、院内急诊救护、院内重症监护三个单元。院外救护分为院外急救程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术、呼吸道异物梗阻病人的救护、综合情景模拟练习等子任务;
院内急诊救护分为急诊救护程序、心电监护仪和除颤仪的使用、气管插管及人工气囊的使用、呼吸机的临床应用及综合情景模拟练习等子任务;
院内重症监护分为院内ICU监护程序、注射泵及输液泵的使用、循环功能监测及护理、脑功能监测及护理、ECS监护演练等子任务。

二、项目化课程实施实施

项目化课程,“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由“讲授者”变为“指导者”,学生由“灌输知识的接受者”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者”。学生活动成为主要学习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5人。学生活动包括布置工作任务、分组讨论任务、小组人员分工协作查阅文献、实施工作任务等四个过程,目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及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急救护理知识与技能所有的教学场所均在一体化教室进行。

1.任务主线,驱动研究。项目化教学的任务要体现五大特点:一是真实性。所有教学项目均来源于实际工作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整体性。分解工作任务时,任务不要过于琐碎,要保持任务的完整性,从而给学生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三是开放性。为保证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在制定任务目标时,方式可较灵活,次序可颠倒。四是可操作性和适当性。可操作性指任务目标是具体的、能够实现的目标;
适当性是任务难易程度适中,因为难度很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分简单则不能调动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五是协作性。完成任务均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离不开协作和团队的合作。如急救护理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实施教学,其中院外急救设计时,要求达到:在院外能够对灾难事故、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对伤员采取及时正确的救护措施,向全社会普及紧急救助知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院内急诊科救护设计时,要求达到:在医院内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和处理,能够配合医生完成高难度的抢救工作,各种急救技术的应用符合我国对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院内重症监护病房救护设计时,要求达到:在医院内利用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救治手段为危重症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技术和医学监护,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2.学生主体,自主探究。为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项目化教学必须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检测自己的实际操作流程,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与操作过程进行反思。首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创新性,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立各种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更多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应用,使知识“外化”。最后,在实际工作任务中,让学生能够根据临床真实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制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3.开放环境,自由表现。为了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在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使学生敢于说话、敢表现、敢尝试,让学生自主表现、探究、质疑、反思和评价。在新知识教学前,让学生展示通过预习获得的学习心得和设想;
在学习过程中,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解决或协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自主学习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展示,大胆创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相互协作、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要以肯定的、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的表现,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注意多层面的教学设计,目的是在思考、讨论和尝试中锤炼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急救护理项目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导向,以救护流程为主线,进行“明确任务(评估)任务准备(计划)任务实施(实施)任务评价(评价)”的任务式教学设计,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情境演练、相互评价这些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全面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

4.多元整合,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将能力培养渗透整合至教学的全过程。如院内急诊救护单元中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护的教学,充分利用院内急救实训室的教学模型和教学环境,运用声音、录像、文字等媒体,将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学生从病例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制订方案、模拟演练、效果评价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完全模拟实际工作流程进行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5.构建网站,丰富手段。为使项目化教学立体化,方便师生交流学习,构建了急救护理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提供教学资源,展示师生心得,组织网上调查,开辟互动空间等,并置网站于校园网服务器,方便师生随时访问,使项目化研究和师生交流学习开展得更及时、丰富、先进、科学。

三、考核评价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发生了由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即“重能力、过程和质量”三方面的综合评价措施,因此,在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考核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彻底改变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形式,使学生完全从被动应付考核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评价方除我校的老师外,还邀请附属医院的急救护理人员参与其中。急救护理的考核评价,目的是考核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等。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单元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考核是在课堂教学前,课程组成员进行集体备课,共同商定该急救项目任务的各环节考核评价表,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环节进行过程考核。整个急救护理单元考核是按照工作任务设计2~3个“任务考核”内容,学生进行工作任务的实践考核。终结性考核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是考核学生对患者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评价能力,实践是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院外救护、院内急诊救护、院内重症监护三个单元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分别为30%、40%和30%。过程考核中同一小组成员成绩相同,根据小组完成任务时的合作程度给予一定的分值,从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同学间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这样,把教与学、学与考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考试真正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课程的发展,成为客观评价教学的有力杠杆。

四、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设定恰当。在进行项目化教学前,首先对本课程——急救护理按工作任务进行分解项目,然后确定各个单元的整体目标,再把单元的整体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为基础知识目标和项目目标,同时,确定项目及子项目内每一任务的教学目标。

2.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的配备以项目为单位,统一思考、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筹考虑项目整体、(子)项目主题和任务课时三者之间的关系。急救护理的课时在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仅36学时,所以在进行任务分解过程中,不能将三个单元中的课时进行平均瓜分,况且每届学生甚至班级之间的学生能力有所差异,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配课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评价、协作和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讨论、评价中实现培养目标。

.教学活动通盘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减少知识传授的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前提,并增加学生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工作任务实现的方式方法,如是合作探究还是个人自主探究等。当然,活动开展的多样化,是指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要配合不同的教学时间长度来整体安排,不能为多样化而形式化。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项目教学法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欧洲,而美国大在19世纪研究的合作教学法就是项目教学法的雏形,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在20世纪的中后期也呈现出了一种继续发展的形式,同时也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发展的思潮,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项目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产物,它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的关系,它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是直接将教师掌握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以发展和提升。

2项目的选择应注意的事项

项目教学法的模式在实际的应用的过程中最为中心的环节就是项目本身,所以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仔细的去选择和准备项目,当项目已经被确定下来,就需要对以下几点内容进行仔细的考量:

2.1在选择项目的时候,应该根据人的具体情况去选择项目的难易程度,在项目确定之前一定要对职教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仔细的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水平也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只有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才能决定选择何种项目,项目选择的时候就应该由教师去整体把握,同时还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操作项目,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2选择的项目一定要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范围之内。项目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作为重要的基础,教学大纲中的重要知识点应该更加充分的融入到项目当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去了解项目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同时还能够承担自己的任务和职责。顺利的完成本专业的相关工作。

2.3设计的项目一定要有实用的价值,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要应用在实践当中。为了更好的突出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选择项目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可以实现就地取材,同时还要根据目标的相关要求去选择一个大致的方向。例如在水电解实验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水主要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有一个最为基本的了解,如果学生以后要从事化学行业,这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基础环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应该按照相应的步骤去操作,同时还要将文字表达式熟练掌握,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然后用化学守恒原则将化学式表示出来。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电解之后还要对生成的气体进行收集,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气体的助燃性,氢气点燃的情况下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这样也为实验结果作了充分的认证。

3项目教学的准备工作

3.1学生的准备工作。由于项目教学属于开放性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其学习成绩,学生务必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本学科的学习,应在学习前认真阅读相关材料以及书籍,做好相关知识的准备工作,养成提前预习的好习惯,搜集相关企业的资料,为实验操作做充分准备。

3.2任课教师的准备工作。项目教学属于系统化工程,由于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更加复杂的过程,在难度方面也要比传统教学的难度大很多,因此,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的要求都很严格。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实行项目教学任务之前,应该对相关的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查找大量资料以及相关信息,还要了解相关的知识面,大量搜集有关的实例。了解实验仪器,认真制定完整的项目教学计划,最后要在实施项目之前对学生进行动员,使学生了解到该项目的基本意义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更高的学习热情来完成这项活动。

4项目的具体应用

4.1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学习小组,将每个小组的学生均匀分布。教师应该对每名同学的不同方面特点有所了解,比如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将不同层次的同学划分到一组,使学习小组在不同方面进行互补,学习好的同学或者操作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通过老师的均匀分组来帮助各自组内学习成绩差的或动手能力欠佳的同学,从而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机会。在分组过程中人数应该均匀,每组最适合的人数一般为三至五人。每个小组需要推选出一位组长,职责就是在教师的指点下对本小组的开发进行设计,并负责本小组各成员的任务分配工作,以及对小组的操作实施进行监督。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现场体验式教学

《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实践部分,可采取现场体验式教学,组织学生到园林、街道、施工场地等具有环境景观区域参观,让学生对各种类型景观设计的具体程序、流程、效果等有一个直观性的感受和认识,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习到现场施工建设相关知识。所以,院校应该和园林景观、环境景观等企业进行合作教学,实行校企实践教学。通过现场实践和操作,让学生更为清楚认识专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并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

1.2工作室模式教学

该模式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素质教学是根本作为教学原则。就是组织专业教师、教研人员成立环境景观设计工作室,并对社会承接具有生产性设计或与其他设计组织合作,并让学生直接性的参与进来,将实践性教学直接融合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在实行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完成设计工作。

2.环境景观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成效

2.1促进了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环境景观设计》课程中应用项目化教学,首先应该确定项目,专业教师以项目任务形式为学生布置专业课程的任务,要注意项目应该精心选择,因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而项目的选择应该以实际的教学内容为根本,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统一起来。所以,实施项目化教学,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四个教学模块和六个工作任务。促进了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2.2实行了校企合作机制,学生有实训平台

工作室模式的项目化教学,促进了学习和社会行业企业的良好合作。工作室的创建可针对环境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进行重点化实训,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有利于学生了解环境景观设计的方式和方法、具体的工作流程等。另外,学校和企业的可开展不同阶段的实训,提高了实训的多样性、多流动性,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让其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景观设计行业的各种工作方式和方法;
并且还可以让社会、企业全面了解院校该专业学生的水平,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工作模式项目化教学,和社会企业合作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以促进实践项目和教学的结合,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2.3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项目化教学的应用,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有数据显示,98.5%的园林类型学生可以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的资格证书,可胜任行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技术实践能力等,学生可以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专业和社会行业的良好对接,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综合型技能人才。

2.4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

环境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的实训项目包括:中小型园林环境景观设计、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等。因此,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开设基于具体工作的项目化专业课程,把实际工作是任务作为教育教学的课题、技能竞赛培养项目及学生项目设计实训的内容整合到具体的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在完成实践项目过程中,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发展职业技能,同时还为专业教师提供了教学能力提升的平台。

3结语

项目化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文化艺术管理(亦可称为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在我国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定位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开办该专业的各高等院校一直在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完善培养模式,其中项目化教学日益得到重视和采用。

一、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项目化教学的关联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于文化艺术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国内高校开始陆续开办文化艺术管理专业。

最早在1999年,山东艺术学院在国内的艺术学院中率先开始尝试培养艺术管理类人才,设立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前,国内开办相关专业高校已达400余所,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的专业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和普通综合类大学”[1]。各高校都根据自身实际,设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大致相同,即培养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上基本上都包含文化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基于此依托相关课程学习,进行项目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式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当下,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来看,大多采用项目的方式开展相应工作,如各类型的文体、会展、竞赛、演艺等都是以项目进行运作的,因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要懂得项目的运作程序,管理环节以及管理的方法。项目化教学的应用既符合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也符合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工作能力要求。

二、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必要性

1.项目化教学的运用解决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偏理论性的不足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属于新办专业,虽有近20年发展历史,但从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来看,无论是专业艺术院校、综合艺术院校,还是普通综合类大学,基本上属于偏理论性专业,在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设置比重大,尤其在综合艺术院校更为凸显。但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对人才的实际运用能力要求又较高,如何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能力要求之间的问题,实现二者之间相互的衔接,有机融合,符合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要的途径是将实际工作能力要求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和加强,以抓实践教学为核心,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这一途径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项目化教学的运用,通过项目化教学,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分成团队,进行项目的策划、实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化艺术项目的运作程序,管理环节以及管理的方法等理论知识,使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连结。提升学生的整体专业能力,解决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偏理论性的不足。

2.项目化教学的运用贯通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所学的课程知识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其课程体系设置涉及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学科,且课程之间相互关联较弱,课程考核方式也多以闭卷考核方式为主,注重考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课程多,各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少。

项目化教学时学生普遍感到原来这些课程是可以贯穿在一起的,所有的课程都是“有用”的。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时以《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为基础进行开展,在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各课程作用的发挥开始体现,比如做项目策划阶段,需要《文化创意学》课程的知识,在项目执行阶段需要《文化市场营销学》、《文化传播学》等课程的内容。

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一条线,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各课程知识串通起来,使得文化艺术管理专业课程形成了合力,同时为教学改革,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新途径。

3.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培养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项目化教学的运用实际包括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所有要求具备能力的运用,如文化艺术思维创新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市场营销推广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实际项目策划组织管理能力培养,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项目的组织与操作,自2011年起已连续开展了7年。项目化教学过程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主要包括八个阶段的教学环节,即学生自主组建团队、提出项目建议、完成前期调研、形成策划方案、筹集资金、实施项目、总结项目、成果汇报等,至2016年共实施了41个项目。随着项目化教学逐年开展,项目开展范围从学校走向校外,项目资金来源由初期的系部提供,到学生联系赞助商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同时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反应了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不断显现和提升。

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反映良好,感到自身的各项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普遍提升,对专业的“认同”也不断提高。在参加专业竞赛的成绩上也有所体现, 如2013年9月由全国艺术学学会在吉林艺术学院举办的“艺术与城市”2013年全国艺术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意策划大赛中,新疆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系选送的三个策划方案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马峰老师指导的《丝路艺韵 西域艺情――首届新疆市民艺术节》荣获大赛一等奖。

三、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项目化教学的运用改进建议

1.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体系

项目化教学体现了“实践育人”的理念,对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进一步提炼、深化项目化教学理念,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项目化教学体系。比如将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延伸,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相连接,让学生完成项目给予毕业设计成绩,改变只在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做法。

推荐访问:教学论文 项目 五篇 项目化教学论文【五篇】 项目化教学论文(精选5篇) 项目化教学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