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五篇】

时间:2023-07-21 12:00:07 来源:网友投稿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正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物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接受过程,在这种情况知识学习中兴趣与厌恶是并存的,如果一个开始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知识点【五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物理知识点【五篇】

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第1篇

1.学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的需要

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正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物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接受过程,在这种情况知识学习中兴趣与厌恶是并存的,如果一个开始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学习欲望就强一些,否则就会差一些。但是无论学生的主动学习如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物理学习观念,增强物理学习的趣味性,积极带领学生走上物理学习的正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答疑解惑是必不可少的,而学习在学生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知识点的过渡引起的,如在人教版2.3节《平面成像》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将平面成像的原理与后面一节《光的折射》原理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对于后面光的折射知识的学习就会显得非常吃力。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教学设计上增加知识过渡教学的分量。

2.学生形成物理知识体系的需要

物理学是建立在自然现象基础上的一门科学。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为了揭示物质运动变化现象的主要表现,总结和发展发现物质结构、状态、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在这一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形成物理知识体系,是教师的一个责任。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决非是短时间内就能成功的。初中物理教师不能简单的认为知识体系的构建就是学完章节后将知识用框架和表格形式罗列出来,进行比较,这样只能在知识的表面形成体系,而深层次的知识体系构建必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而要想在深层次的知识上建立系统的体系,就要教师在知识的连接点上下足功夫,而知识的连接点的教学,与物理过渡教学是一致的,因此知识点过渡教学研究也是形成物理知识体系的需要。

二、初中物理知识点过渡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内心体验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以后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上各个知识点的设计必须流畅自然,才能顺利的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在启发、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点时,应该要做到正确把握授课时各知识点的自然过渡,构建一个流畅的初中物理学习的课堂,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语言解说过渡

语言解说过渡的知识点过渡方式是当前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这一种方式教学设计简单,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语言解说过渡也就是教师与语言表达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捋顺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力的图示》这一节时,教师在在讲完力的三要素以后,就要过渡到力的图示这一部分内容学习上,在这两个知识点的过渡中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向学生讲解.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这三要素。物体受了某一个力的作用,比如有人用30牛顿的力沿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斜向上拉物体,物体就受到了一个向上拉的力,还受到水平面上的一个摩擦力。这样说比较抽象,如果我们用作图的方法把这个力画出来就十分清晰了。下面我们就学习力的图示法。通过教师的这种语言叙述,使两个知识点得到自然的过渡。

2.实验操作过渡

实验操作过渡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知识过渡方法,这是因为试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式,新课程改革中明确的提出了增加试验课程的比重的要求。这是因为物理学中,许多规律是通过实验得出,学生也只有在试验的过程中也能更好的理解理解各个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一个知识点讲解结束而转移到另一知识点的研究时往往是通过实验过渡的,这种实验过渡大多数是演示实验,也就是通过教师在课堂做一些试验,让学生理解各种物理现象,也可以是学生实验。在这两种实现方式之间最好应用学生实现,因为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的试验结果比老师的演示效果要好的多。例如在初中第二册物理第一章《动能和势能》一节中,动能与势能知识点的过度上,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恰如其分的小实验过渡。

3.生活现象和各种媒体过渡

初中物理学中很多知识都是与生活中个中关系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知识点过度上可以多多利用物理学知识点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将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现象向学生进行说明、解释,让他们从生活现象中逐渐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知识点,学生在生活现象中连续的、扎实的实现不同知识点掌握的目的。利用生活现象进行知识点的过渡,可以采用真实的生活现象,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如利用Photoshop、视频等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采取这些方式,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能实现知识点过渡的目的。

三、初中物理知识点过渡教学设计

1、“关键词”的知识过渡教学设计

在物理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总结出一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说是各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关键词,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如在《宇宙和微观世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物质”是贯彻这一节课程始终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就以“物质”为关键词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安排中设计如下的设计思路:宇宙是由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的顺序,这样就能够将整堂课的知识点衔接起来,构建一个“流畅”的课堂环境。如在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这两个知识点之间过渡时,用这样的“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而这些物质在我们周围又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各种物质之间为什么形态和性质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什么?”在这种关键词中过渡到《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2、从生活现象到物理规律,再到理解应用物理知识教学设计

物理学的很多知识都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理现象,如汽化现象、结冰现象等等,在教授这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的时候,在教学设计流程中应该更多的考虑社会生活中这些物理规律的表现。现行的初中物理教科书在课程编排上大多是是按照:物理现象→探究→结论→物理概念(规律)→物理知识的理解应用这样的编写规律进行编写的。这样的知识内容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内心体验、认知的物理学中的各种规律和现象,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也应该按照编排特点进行。在课堂上要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物理现象中总结出规律,跟据这些物理学规律在生活中的表现,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学到的各种物理学知识。这样的知识过渡设计一般比较自然,条理清晰,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如:《速度》、《二力平衡》、《密度》、《压强》等都可以采用这种知识过渡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3、用前面一个知识点分析现象引出或得到下一个知识点

由于初中物理这个知识点具有连贯性的特征,上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是下一个知识点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利用用前面一个知识点分析现象引出或得到下一个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先简单介绍一下前面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利用上一节的内容引出本届课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上《力》时,要从“力的示意图”转到“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用通过学生画出(1)手提水时,水桶的受力示意图;
(2)手感到被水桶向下拉的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学生会很自然领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物理含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1这种教学设计,学生技能对前面的知识点有一个复习和再学习的过程,又能够通过前面的知识点加深对后面知识点的理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 物理教学 重难点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99-02

人教版初中物理课本是按力、声、热、电、光等分类别穿插编排内容的,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点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关键点,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的好与坏,决定了物理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据我们统计,人教版初中物理共计3本书,有147条重点知识和47条难点知识。

但是有很多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只是靠课堂上老师讲解,学生接受效果不是很好。当前在“翻转课堂”形式下,微课的出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又带来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它的出现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一种新的形式。微课的“微”有利于教师便捷的制作小的视频片段,解决关键的小问题,也有利于媒体的传播,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终端设备观看学习课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微课可以让教师间互相学习,做到博采众长,提高工作效率。可以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既可以作为学生课前的预习的助力,也可以为学生查漏补缺、强化巩固知识。微课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良好载体,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拓展。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提供助力,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它更适合于知识的传播和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的需求。所以我们借助微课这些优势,探究如何利用微课突破初中物理教学中重难点知识的策略,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针对重难点知识,制作或收集相关“微课”

很多物理知识点是有前后联系的,有时因为前一个知识点掌握的不扎实导致后来的知识薄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这将不断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一个个重难点知识,以微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新知识的效率,而且可以为学习复习巩固提高便利。例如:在学习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利用静态课件展示,枯燥乏味,学生也不一定容易理解,而我们制作了一段微课视频,配有讲解过程,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也容易理解了。

二、如何使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知识

1.课前预习中使用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网络,学生也都配有智能手机或电脑,为此,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可以将相关难点知识的微课发给学生,回家预习自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预习课程,为新课指明方向,也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比如初二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这一节时,这是一个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在微视频上也可以通过动漫演示,只需要轻轻地移动视频中的蜡烛,就可以轻松地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但是这一重要的物理规律如果让学生只通过微课就能解决,那也是有背实验之嫌。因为学生在鼠标移动之间很难完成这一个很深刻的探究过程,而如果动手做的话,我们不仅能深刻了解,还能进一步拓展一些其它知识,如用凸透镜直接观察窗外的景色,你将会看到一棵倒立的树呈现在你的眼前,那么你的印象将会极为深刻,你可以直接用手遮挡住一分部凸透镜观察成像情况,也可以上下移动蜡烛,观察成像情况,虽然学生可能做的蜡烛油满桌,但是通过其亲手操作,有许多结论可能终身难忘,那么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用微课进行预习,使上课时有目的性的去完成这一验证性的实验,不至于在动手时,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在动手实验后也可以用微课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个总结归纳,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对实验结论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2.课堂教学新课引入中使用微课

在新课引入的时候,利用微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阶段,如果放一段与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不但能够使学生快速安静下来,而且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比如在讲授《物体的相对运动》一课时,播放太阳系中的各行星和卫星运动的视频画面,让学生看到太阳、地球、月球、卫星等等天体都是运动的。从而引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在迷茫和渴望中期待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获取,也为判断物理是否发生机械运动奠定基础,也容易突破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了。

3.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借助黑板、粉笔讲授板书新课内容,上课显得生硬无趣,并且座后排的同学可能会看不清楚黑板而影响新课学习的效果,例如讲关于简单机械――杠杆力臂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作图,后排同学不容易看清楚,而且有些实物杠杆不好绘画,现在很多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显示作图过程,形象直观,但是也有弊端,比如学生只是观看了其过程,印象也不深。所以我们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将此知识点做成了简单的微课,教师在图纸上作图加讲解过程,学生看的清楚明白,还可以反复学习,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使用微课

微课教学在物理实验课上的有效使用,可以很好地缓解传统物理实验课“课时少”与“任务多”,“大班额”与“小器材”的矛盾。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课课时有限内容丰富,实验教学必不可少,且其重要性愈来愈凸显出来。如果不是小班化教学,坐在后面的学生很难看清讲台前做演示实验的老师的一举一动。如果能把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做成微课,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使学生更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并且⒔淌解放出来,在学生中巡视,随时解决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积极高效的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从而使课堂更加充实有效。

如《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教学中,我试图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力求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我采用传统教学形式,明确了实验的原理,接着利用微课教学视频,细致介绍实验仪器及连接方法,然后利用提前录制的另一个微课视频,分步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这个时候,我可以一直在学生身边,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最后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讨论总结。当然,这些宝贵的“微课”资源,可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应用,也可以在同事间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5.课堂教学后使用微课

一段时间后,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感到模糊时,就可以自主独立地回过头来利用微课进行“再学习”。这样,既避免了题海战术,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6.习题讲解中使用微课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的一环,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巩固、深化知识不可或缺的步骤。习题课教学和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大支柱。高效的习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因而抄袭作业的现象很严重,既达不到巩固、活化知识的目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日教学中,我们可以制作相关难题的微课,在学生练习之后再发送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及时掌握并巩固知识,找到自己解题的不足,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资源共享”的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微课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不能解开所有的锁,更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的使命,他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更高效学习的平台。教师必须及时对微课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做好检查反馈,以便用好用活微课这件课堂辅助的利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61 -65.

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第3篇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阻力,电磁吸引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能说受到惯性,只能说具有惯性。

10.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11.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拉力多大摩擦力多大。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7.求作最小动力,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作法:支点到力的动力作用点的长度就是最大力臂。

18.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被研究的点液体的自由表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的竖直距离,不是高度。固体压强先找到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特殊固体可用p=ρgh计算,特殊液体可用p=f/s算。

19.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0.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g物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g物—f拉来测。

21.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2.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变化中抓住动滑轮的重力不变是关键。

23.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他们的机械能在减小。

24.机械能守恒时(机械能没有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其他的能也没转化为机械能),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5.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6.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27.物体吸热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改变物体能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28.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29.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的,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不能说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

30.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比热容大的升温或降温都难。

31.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外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2.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3.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4.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也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的,要特别注意,如:不敢高声语,高指的是响度。小沈阳:“起高了”高指音调)。

35.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36.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的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37.反射和折射总是同时发生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因为都是反射。

38.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

39.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底片是不能动的,所以调整相距是通过伸缩镜头完成的。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0.照相机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1.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

42.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3.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液化,不是遇热液化,自然界这类现象多多)和压缩体积(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

44.沸腾时气泡上升变大(变浅液体压强减小,体积变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温度降低,遇冷收缩)。

45.晶体有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蜡、松香、沥青、玻璃)。

46.六种物态变化。由硬变软要吸热(固→液→气),反之要放热。

47.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两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48.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49.串联和并联是针对用电器与电源的关系。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50.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51.连电路时,开关要断开,滑片放在接入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选择要合理,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确定,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压表相当于断开。

52.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53.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表现最为明显。

54.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电压与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大,分得电压大。电阻大的功率也大。并联电路有分流作用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大,电流小,电功率也小。

55.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56.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可用电能表与钟表测用电器实际电功率。

57.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建立联系,公式用的非常多。

58.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御用电器之间,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59.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是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0.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通电螺线管(安培定则)→电磁铁。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制成了电动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初中物理常用思维方法:

①控制变量法。

②转换法。

③等效替代法(并联电阻)。

④类比法(电流类比水流)。

⑤图像法。

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高中物理教材 衔接 过渡

初高中物理教材在内容深度、覆盖面及表述方式和要求等方面有较大的台阶。

1.知识量增大

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包含力、热、电、光、原。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比如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约60个,而高中力学知识点增为90个。

2.知识层次的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观察实验入手,直观性较强,相对简单。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

初中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一般比较直接形象,叙述简单,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甚至有的物理量的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不是十分严密。如在运动学中不提位移只讲路程;
为了避免矢量的方向性,又把速率的定义作为速度的定义教给学生。

初中的物理规律少而简单,对规律的适用条件基本上不作重点强调,数学表达式也简单。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知道或理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做出简单的解释,一般只要求对物理现象做定性说明,简单的计算,整个内容较少。

2.1从简单到复杂。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物理学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因此,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则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以运动学部分为例,初中物理仅限于介绍匀速直线运动,而高中物理则较深入的研究匀变速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更何况还要处理非匀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再说与“力”相关的知识,在初中只是计算一些“二力平衡”的简单问题,而高中则要处理“多力平衡”和不平衡的问题。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还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受力分析,等等。再如从光滑平面的匀速直线运动到考虑外力作用的变速运动,从单个物体到连接体问题,从初中的二力平衡到高中共点力的平衡,从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考虑电源的内阻)等。又如力做功在初中公式为W=Fs在高中为W=Fscosθ,其中θ为力与位移的夹角。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的第一个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2.2从现象到本质。初中的物理知识多是以有趣和有用为出发点,主要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观察分析,如声现象、光现象,物态变化等;
而在高中则要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次。初中物理一般只限于对物理现象的知道、了解,即“知其然”;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要知道其中包含的原理、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在初中就有所接触,但是高中物理对其作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而且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2.3从具体到抽象。初中的研究对象都是一些具体形象的东西,如平面镜和透镜成像、物态变化等;
高中要引入很多抽象的概念,如质点等理想模型、瞬时速度、力的相互作用和受力分析、电磁场、电磁波等。

2.4从标量到矢量。高中引入了初中所没有的矢量概念,物理量的方向成为分析研究问题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很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的一个知识点。

2.5从定性到定量。高中物理学习对数学知识的依赖逐渐增强。数学工具的支持是学物理的重要条件,初中知识大多数是定性描述分析,在高中更多的要进行定量计算研究,如摩擦力的大小、磁场的强度(磁感应强度)等。初中物理用的数学知识少而浅显。而高中物理要用到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如极限和导数用于瞬时速度的概念,向量代数用于力等矢量的分析。

3.结语

对于走入物理课堂的高一新生来说,虽然台阶客观存在,但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材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自然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知识点范文第5篇

【摘 要】高中物理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推理性和抽象性,许多高中生一谈到物理就“头大”,成为了他们学习路上的一头拦路虎。而对于高一新生来讲,物理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如何提高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性,让高一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成为了所有高中物理教师的一个难题。对此,本文以初中教学为视角,从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初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初高中;
物理教学;
衔接

对于初中生来讲,物理是一门相对简单的学科,但对于高一新生来讲,物理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尤其是对那些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快便感觉力不从心,丧失了最初的学习热情,严重挫败了他们的积极性。许多高中生因为物理成绩提不上去而被迫选择学习文科,造成了许多人终生遗憾。因此,探讨提高初高中物理衔接性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兴趣无疑是最有效的驱动力。要想让学生顺利由初中物理过渡到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就是激发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做实验,调动他们的实验操作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下单独或小组形式完成课后习题中的“小实验”任务,水平低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水平高的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改装和实验优化,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并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惯性”讲解时,笔者用生鸡蛋进行惯性演示实验,当笔者将水杯上的硬纸片快速弹出时,学生们都揪着一颗心害怕鸡蛋随纸片一起飞出去,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吃一惊,那就是鸡蛋完好无损地落在了水杯中。这样一来,新现象与已有的认知经验便产生了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有效提高了物理学习效率。此时,笔者在学生们情绪高涨的状态下,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启发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进而产生持续性的认知兴趣,并最终将这种兴趣内化为志趣,为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二、把握好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对比研究初高中教材特点,把握好两者的知识衔接点。初中物理内容主要涉及了热、 力、光、电和原五大科学知识点,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也涉及了这五大知识点。可以说,高中物理作为初中物理的延续与拓展,两者之间的知识衔接点是非常多的。

例如,初中的“力和运动”就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大衔接点,高中物理对该知识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出现了弹力、牛顿第二定律、超重、失重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力学知识。还有,初中物理“功与能”也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大知识衔接点。高中物理也对该知识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出现了动能定理、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等动量学知识。

知识点的补充与完善,使得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可以更加精准地解释和分析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对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的全面把握,初中教师要明确许多初中物理概念是不严谨的,有些是错误的,所以要避免出现照本宣科,在不加以研究的基础上便认为教材上的都是对的,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出现偏差,不利于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教师讲得全面,归纳得系统,学生学起来自然容易得多。但在高中学习中,知识点多,但学时短,典型题开放性强,教师因课时原因而无法进行全面讲解。这就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相关物理解题与学习方法,并强化问题意识,培养物理思维。据调查显示,感觉初中物理学习方法不适用,想要改进但又无从下手的学生大约有六成,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高中物理学习效率。

可以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各种物理学习方法,为初高中物理有效衔接创造良好条件。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指导非常关键,由于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仅仅靠课堂渗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开设物理学习方法指导课,让学生充分掌握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整体法、极限法、对称法和图像法等,适合于不同类型题的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此外,教师还可以让物理水平高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和心得,如此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系统,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方法与经验,为初高中物理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顺利过渡,教师要从直观性教学激发初中生兴趣、把握好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和加强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渗透三方面入手,探寻出一条初高中物理有效衔接的绿色通道,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四军.建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绿色通道[J].河南科技.2014(01)

[2]高亚飞.对新课程改革下初高中物理衔接策略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

[3]张宏齐.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脱节”原因与“衔接”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4]甄会友.谈谈初高中物理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中旬).2014(03)

推荐访问:知识点 物理 初中 初中物理知识点【五篇】 初中物理知识点(精选5篇)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