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研究报告【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7-20 13:45:03 来源:网友投稿

目的:为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保证临床试验期间发生的安全性数据按法规要求快速报告,制定本规程。2适用范围: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监测与不良事件报告。3责任人: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管理人员。4参考依据:《药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安全研究报告【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信息安全研究报告【五篇】

信息安全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题目: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管理规程

1

目的:为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保证临床试验期间发生的安全性数据按法规要求快速报告,制定本规程。

2

适用范围: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监测与不良事件报告。

3

责任人: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管理人员。

4

参考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监局2020年第27号)、《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监局2020年第57号)、《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标准和程序》(CDE

20180427)

5

规程内容

5.1

快速报告制度:申请人是药物临床试验安全性信息监测与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责任主体,负责对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快速报告。申请人获准开展药物(包括化药、中药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后,对于临床试验期间发生的(包括中国境内和境外)所有与试验药物肯定相关或可疑的非预期且严重的不良反应(以下简称“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均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进行快速报告。

5.2

快速报告的情形:

(1)

申请人在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判断与试验药物肯定相关或可疑的非预期且严重的不良反应;

(2)

申请人和研究者在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判断中不能达成一致时,其中任一方判断不能排除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也应进行快速报告;

(3)

其他潜在的严重安全性风险信息,申请人也应尽快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报告,同时需对每种情况做出医学和科学的判断。一般而言,对于明显影响药品风险获益评估的信息或可能考虑药品用法改变,或影响总体药品研发进程的信息,均属于此类情况,例如:(1)对于已知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增加,判断具有临床重要性;
(2)对暴露人群有明显的危害,如在治疗危及生命疾病时药品无效;
(3)在新近完成的动物试验中的重大安全性发现(如致癌性)。

(4)

申请人从其它来源获得的与试验药物相关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的信息也应当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进行快速报告。

(5)

快速报告的时间范围:快速报告开始时间为临床试验批准日期/国家药品审评机构默示许可开始日期,结束时间为国内最后一例受试者随访结束日期。临床试验结束或随访结束后至获得审评审批结论前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由研究者报告申请人,若属于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也应进行快速报告。

5.3

快速报告的格式要求:

(1)

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个例安全性报告内容应按照ICH

《E2B(R3):临床安全数据的管理:个例安全性报告传输的数据要素》相关要求报告。相关术语应采用ICH《M1:监管活动医学词典(MedDRA)》进行编码。

(2)

无论境内、境外的个例安全性报告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报告均应采用中文报告。

(3)

个例安全性报告及其他潜在严重安全性风险报告中均应清楚标明药物申请临床试验的受理号。

5.4

快速报告的时限要求:

(1)

对于致死或危及生命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申请人应在首次获知后7天内报告,并在随后的8天内报告、完善随访信息。(注:申请人首次获知当天为第0天。)

(2)

对于非致死或危及生命的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申请人应在首次获知后15天内报告。

(3)

申请人在首次报告后,应继续跟踪严重不良反应,以随访报告的形式及时报送有关新信息或对前次报告的更改信息等,报告时限为获得新信息起15天内。

5.5

不作为快速报告的情形:

(1)

非严重不良事件;

(2)

严重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无关;

(3)

严重但属预期的不良反应;

(4)

当以严重不良事件为主要疗效终点时,不建议申请人以个例安全性报告(ICSR)形式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报告。

5.6

定义:

(1)

严重不良反应指以下情形之一:①导致死亡;
②危及生命,指严重病人即刻存在死亡的风险,并非是指假设将来发展严重时可能出现死亡;
③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④永久或显著的功能丧失;
⑤致畸、致出生缺陷;
⑥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必须运用医学和科学的判断决定是否对其他的情况加速报告,如重要医学事件可能不会立即危及生命、死亡或住院,但如需要采取医学措施来预防如上情形之一的发生,也通常被视为是严重的。例如在急诊室的重要治疗或在家发生的过敏性支气管痉挛,未住院的恶液质或惊厥,产生药物依赖或成瘾等。

(2)

非预期不良反应指不良反应的性质、严重程度、后果或频率,不同于试验药物当前相关资料(如研究者手册等文件)所描述的预期风险。研究者手册作为主要文件提供用以判断某不良反应是否预期或非预期的安全性参考信息。如:①急性肾衰在研究者手册中列为不良反应,但试验过程中出现间质性肾炎,即应判断为非预期不良反应;
②肝炎在研究者手册中列为不良反应,但试验过程中发生急性重型肝炎,即应判断为非预期不良反应。

6

信息安全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饮料业 社会责任报告 信息披露

一、引言

食品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食品安全关系重大,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特别是接连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双汇等曾在行业中享有良好声誉的领导者都涉足其中,更对行业形象造成极大打击。如何使行业走出失信困境,并使民众真正享有安全、健康的食品,除了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更需要食品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提升。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社会责任报告对食品安全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有利于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改善社会责任管理,更是重拾公众信心的有效手段。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有责任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披露环境信息,承担社会责任。根据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上市公司共有13个行业大类,其中食品饮料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概念是1924年美国学者奥立佛・谢尔顿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随后,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扩大了传统的社会责任理念的范畴。人们认为作为个体的企业及管理者不仅要满足股东的权益,而且要满足顾客、雇员和社会的需要,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去造福公众。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广泛传播及各国政府和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的颁布,企业普遍被认为负有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责任。随着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入,以及不断高涨的社会责任运动,人们要求企业扩大其披露范围特别是披露其政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20世纪早期就有企业开始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以简单描述的形式披露一些社会责任信息。例如美国钢铁公司从1905年起,开始在年报中披露雇员住所、建设社区等相关信息。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应对激进环保组织的责难,西方企业不再满足于只在财务领域或媒体中提及其在环境领域的表现,开始独立于年度报告专门披露有关环境内容的环境报告。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公布了全世界第一份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利益相关者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推行,逐渐演变出“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企业责任报告”、“三重底线(Tripe Bottom Line)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诸多不同名称命名的非财务报告。目前,全球优秀公司通常都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以及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学术界一直努力在寻找能够客观衡量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Waddock和Graves(1997)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归纳为调查工具选择法、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行为感知计量法、案例研究法等。Maignan和Ferrell(2000)则将计量方法分为三大类:专家评估法、单项和多重指标评价法和管理者分析法。Turker(2009)综合他们的观点,归纳出声誉指数法、单项和多重指标评价法、内容分析法、个体层次上的CSR计量法和组织层次上的CSR计量法。我国学者李皎予、宋献中(1989)和孟凡利(1994)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基本方法,包括成本效益法、成本支出法和文字表述法等。李正、向锐(2007)归纳出社会责任会计方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并认为指数法是较为公正客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法。由上可知,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上,界限比较模糊。综合以上观点,本文采用了国内外学者运用比较普遍,能够较好体现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思想,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设计较好、也较容易理解的指数法来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0年间公开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报告的披露概况并对报告中各小类信息分定性和定量描述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以试图为进一步规范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经验。

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分析

(一)数量分布 截至2011年7月1日,沪深两市的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共有90家。本文通过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企业官方网站、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等途径收集了2006年至2010年总计21家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累计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所示,可发现以下特点:第一,从2008年开始,报告的披露数量有所增加,但报告的企业数量仅占该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30%左右,数量仍然较低。第二,报告还未形成固定制度,虽然大多采用年度报告的形式,但缺乏连续性。如在2006年报告的5家上市公司均未在2007年继续报告;
还有的上市公司在某一年报告后就再没有过,如南宁糖业和通威啤酒都仅在2008年过一次。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 目前,社会责任报告仍处于自愿披露的阶段,还没有被统一认可的编制指南,形式和结构比较散乱。现有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如表(2)所示。从表(2)可见,在2006年至2010年间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21家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中,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编制依据,只有7家企业在报告中直接指明了其编制依据,且编制依据呈多元趋势,即没有任何一种指引被该行业上市公司普遍使用。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是表(2)中编号为①、②、③的规范。而上述三者中前两者只是方向性的指导,只有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有较详细的操作规范。因此,可以说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尚缺乏统一规范,编制的随意性比较大,可比性较差。

三、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解读及可信度测试

(一)社会责任报告的定性披露信息分析 李正和向锐将社会责任信息的范畴界定为环境问题类、员工问题类、社区问题类、一般社会问题类、消费者类、其他类共六大类十七小类的活动,以此来研究报告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本文参考这一观点来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进行定性披露信息分析。在食品饮料行业,最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确保其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对其安全和健康造成损害。考虑到在食品生产中,原辅料的卫生安全对于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健康安全的原辅料,绝对生产不出安全的食品。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有效运行是确保产品质量达到顾客放心、满意的关键。因此,本文将消费者类信息扩充,细分为质量标准认证信息、供应链管理信息、关注产品安全的其他举措等具体小类,以反映企业在产品安全上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最后为了解企业对社会关注度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对意见反馈表的统计。按照这一思路,整理出六大类二十一小类信息如表(3)所示。表(3)结果显示:(1)对于环境类信息,报告披露程度参差不齐。披露最为详尽的是污染控制及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的信息,分别有46份和42份报告进行了披露,占到报告总数的86.79%和79.25,披露较少的是环境污染恢复和支持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均不足25%。这说明该行业上市公司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还停留在比较被动的层面,普遍认为有责任去控制污染、节约能源,但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努力恢复和努力研发以主动提供支持环保的产品的意识尚未形成。(2)员工类信息披露的比较全面,主要注重员工健康与安全和员工培训以及其他(主要是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文化活动以增强员工精神凝聚力),但对员工失业安置信息披露的很少。(3)社会类信息披露的比较全面,披露最多的是公益捐赠、考虑社区利益和关注医疗、公共安全或教育,其他项目披露的比例也都超过了35%。(4)消费者类信息作为食品饮料业的关键信息,各具体信息的披露比例都不足65%,披露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要。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标准认证信息这两个关键指标,披露比例仅有60.38%和54.72%。从内容上看,对披露的信息描述的也较粗略,较多是概括式的叙述或表决心,流于形式。如有报告称“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有足够控制力的从农田到餐桌的新型食品安全供应链”,但没有供应链如何完整及关键控制点的描述,缺乏更为详细的在政策和标准管理上的信息;
或只是提及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哪些,没有对其如何有效运行的描述,更缺乏具体数据或实例的统计说明。另外,许多公司担心在报告中公开违规事件会带来不良影响而选择不披露此类事件及其后续处理情况的说明。如双汇发展在2011年3月15日被曝光出 “瘦肉精”事件,但在随后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对此重大违规事件只字不提。如果公司能够采取正面态度披露此事造成的影响以及为防控此类事件而采取的整改措施,确保消费者和公众的知情权,完全可以借此来传递公司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积极补救的态度和行动。(5)其他类信息中,主要披露考虑了供应商的利益,对债权人的利益关注披露的较少。(6)只有4份报告设置了反馈意见表,不便于读者和公司沟通,可见公司不太注意社会责任信息的社会关注度。(7)大部分企业第一次编制的报告比较详细,其后几年的报告内容重复,缺乏新意,看不出针对性的持续改进计划。有个别企业甚至了第一份报告后就偃旗息鼓,终止报告工作。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定量信息分析 根据《可持续报告发展指南》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的相关规定,报告的绩效指标主要分为经济业绩指标、社会业绩指标、环境业绩指标。本文参考了规定中的具体指标并借鉴了许家林和刘海英在研究央企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共选取了二十三个具体指标进行报告定量信息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按上述指南的要求,某些关键绩效指标如经济业绩指标中的客户投诉率和责任采购比率等本应进行选取,但53份报告无一对这些指标进行披露。对此类披露比例为0的指标,就未纳入分析。据此得出的各年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0年间,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报告的关键绩效指标披露整体披露比例较低,表明报告的定量披露水平远不如定性披露。除主营业务收入、公益捐赠数和环保总投资三项指标外,其他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比例都不到50%。就三大类关键绩效指标披露来看:(1)在经济业绩指标方面,多披露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净)额,而对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披露比例都在10%以下。(2)在社会业绩指标方面,披露最多的是公益捐赠数量,有44份报告进行了披露;
其次是纳税额和员工培训投入,分别为43.4%和32.08%;
披露仅为10%左右或以下的是职业病发生次数、工伤事故、女性职工比例、残疾人雇佣率、志愿者人数以及员工流失率。反映出企业在自己应负担的对顾客和员工方面的责任不重视,多愿披露正面信息,对负面信息缺少披露。(3)在环境业绩指标方面,披露最高的是环保总投资、节约能源量以及废气废水排放量,而对单位产值能耗、单位水值能耗和废渣排放量披露较少,这可能和企业不太重视节能降耗的统计有关。

(三)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测试 由独立的第三方出具审验报告,验证和评价报告的真实公允性,可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增加决策的有用性。53份报告第三方审验情况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现有报告均没有独立的第三方审验意见。只有个别报告采用引述第三方点评的形式来证明其可信性。其他绝大多数报告未经过任何审验,缺乏可信度和公众认可度。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食品饮料业2006年至2010年间公开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报告的上市公司总体数量很低。如2010年90家上市公司仅有17家上市公司报告,且大多数是酒类公司,食品类公司只有6家。报告大多采用年度报告形式,但时间未形成固定制度,缺乏连续性。(2)各企业在编制报告时缺乏统一的具体编制指南,形式和结构比较散乱。(3)已的报告整体水平不高,内容空洞,与食品安全相关实质性信息缺失。许多报告用大篇幅描述企业所获荣誉,而对负面事件及其处理情况避而不谈。(4)报告的信息披露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普遍不足,缺乏可读性和可比性。(5)的报告普遍未设置反馈意见表,不重视社会关注度。(6)由于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的食品饮料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缺乏可信度和公信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有规律地社会责任报告,并针对各行业制定可操作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2)引入第三方审计制度,以增加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3)企业在编制报告时应突出重要性,客观报告消费者等关注的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应主动披露负面信息及采取的预防、治理和善后措施。建议在报告后附反馈意见表发送给各利益相关方,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4)鼓励企业成立专门的社会责任职能部门规划、发展社会责任工作,以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社会责任管理,提升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使报告真正成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信息安全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为切实提高我局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和处置网络舆情的管控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体系

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局长担任(特殊情况由局长担任),成员包括:各股室负责人及联络员等。

(二)工作职责

1.研究制订我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划、计划和政策,协调推进我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

2.研究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规划,检查、指导和督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指导督促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检查落实预案执行情况。

3.指导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科学研究、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4.及时收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分析重要信息并提出处置建议。及时向局领导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5.负责参与重要信息的研判、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总结评估工作,进行应急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立足安全防护,加强预警,从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应急保障和打击犯罪等环节,在法律、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二)提高素质,快速反应。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在网络安全风险发生时,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三)加强管理,强化责任。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及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应急处置工作的管理职责。

三、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流程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风险突发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制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涉军领域网络安全风险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安全风险突发事件时,在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按紧急信息报送的规定及时向局领导汇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二)预警处理与预警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安全风险突发事件,系统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第一时间进行风险评估,判定事件等级并预警。必要时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同时向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汇报。

2.领导小组接到汇报后应立即查明事件状态及原因,技术人员应及时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根据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提出安全警报级别。

(三)风险处置

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在接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最新发展态势,并作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展态势,视情况决定是否上报上级领导部门。

信息安全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信息披露

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尚无统一标准,“全球契约”提出了包括人权、劳工、环境等十项基本原则,不同国家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规定也各具特色。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契约理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企业收益。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目标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这项内容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部分。二是环境与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社会资源是企业应该重点履行的社会责任。三是社会公益。社会公益不仅包括企业对社会和所在地区的福利,而且包括对国家的贡献。如对希望工程捐款;
对公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对所在地区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事业给予的支持力度;
为社区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主动纳税情况等。四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两个方面。人力资源开发应该披露员工培训支出信息;
人力资源利用应披露为改善员工工作环境、薪酬待遇所做的努力,员工生产安全问题的投入,员工失业安置等方面。五是产品安全。产品安全方面的信息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自身利益,还关系到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认知度。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

2.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①披露形式单一缺少独立会计科目。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包括采用财务报告形式披露和运用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形式披露。财务报告披露是运用会计的程序和方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但没有设立专项社会责任相关会计科目。采用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大多为采用附注的形式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告知和评价。这两种披露形式均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有效信息。②披露的内容不够规范。由于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大多数公司仅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披露,披露内容各不相同,企业之间不具有可比性。而且大部分披露也仅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做出的努力,并未披露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③缺少独立第三方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我国目前社会责任报告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真正的社会责任报告规范,大部分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以自愿为主,没有形成独立第三方进行审计的制度。也因如此,企业自主公布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尚有待考察。

2.2 案例分析――中国平安201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2.1 案例介绍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自2004年开始以企业公民报告的形式披露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我国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较早的企业。中国平安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内容较为全面,而且从2009年开始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提供了第三方的审验声明,在我国企业当中处于先进水平,其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极具代表性。为确保公司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中国平安于2011年成立了CSR绩效非正式工作小组,通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报告制度》明确工作小组各层级职责,规范CSR信息报告流程,有效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国平安2012社会责任报告主体部分主要包括股东、客户、员工、环境和社会以及合作伙伴五个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同时,2012年中国平安由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企业社会责任独立鉴证报告》,对其社会责任报告的实质性和回应性做出了鉴定。

2.2.2 案例分析结论

中国平安属于行业中发展较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较全面的企业,但通过对中国平安社会责任报告的详细分析,仍发现其中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虽然社会责任报告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充分,但是披露内容缺少统一的会计科目,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二是只在公司网站上进行了披露,披露渠道较为单一,对于不常使用网络的信息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困难。三是披露的内容不够规范,仅用个别指标来反映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指标不够全面,并且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很难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3 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3.1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首先,建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负责监管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处理社会责任事故,管理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事宜等。其次,建立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奖惩机制,根据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对企业进行奖罚。最后,加强对企业的鼓励和引导,促使企业将社会责任理念主动纳入企业文化体系,增强全员社会责任感,促使企业自愿、积极地披露真实可靠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3.2 开展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理论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实务操作水平。国家应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促进领军人物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解决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

3.3 制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及相应的指南

为进一步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情况,财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社会责任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明确规定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的内容和披露方式,逐步实现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化、规范化。一是对不同行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调研,结合不同的行业特色,制定各行业社会责任披露指南。二是在指南中明确社会责任强制性披露信息和自愿性披露信息。自愿性披露中,可提出一些参照性意见。

3.4 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应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五大内容制定适合我国情况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2所示。

3.5 加强独立第三方对社会责任的审计工作

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适合国情的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可靠性,并严格按照标准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加以验证。标准中应明确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设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对社会责任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出具社会责任审计报告。为确保有关人员对社会责任报告正确评价,要求社会责任鉴证人员同时具备审计和社会责任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高茜.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3,07:146-147.

[2]万寿义,刘威,李笑雪.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沪市A股的实证检验[J].会计之友,2013,21:23-31.

[3]乔森,贾金荣.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指标体系研究[J]. 财会通讯,2013,24:18-20.

[4]万寿义,张佳伟.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06:20-22.

信息安全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高危行业是指危险程度及事故发生数都相对较高的特殊行业,如采掘、建筑、石化塑胶等行业。针对于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行为加以约束,如2012年2月14日通过《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了高危行业的范围,并对其安全费用提取标准、使用范围等作了更详细的规定。

安全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是企业安全生产、持续运营的重要手段。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是推进安全会计的重要一环,尤其是针对高危行业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动因、影响因素、内容几个方面分析我国高危行业上市公司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及不足,并提出展望。

一、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

学者在对安全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兴起了对安全会计的研究,并且主要集中研究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性。企业安全信息披露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是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所以对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恩柱、朱学义(2008)阐述了安全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认为安全会计是使用以货币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安全预防资源的投入、估算可能造成的事故损失以及补偿的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沈剑(2008)梳理了安全会计要素确认、安全账户体系的设置等。李恩柱、朱学义等(2010)认为应建立独立于社会责任之外的安全会计理论体系,安全会计除应满足会计基本假设的一般属性外,还应有其特殊性。刘朝霞等(2010)认为不应只对生产过程的安全进行核算,对自然灾害及产品质量对顾客安全的影响等也应核算,进而对安全会计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以上研究多是理论性的规范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安全会计概念的提出、发展、理论框架的构建,随着安全会计理论研究的日渐成熟,学者们逐渐把目光转向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的研究

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将其从社会责任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关于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的多种理论,并且各理论之间是互补而非竞争的。

委托理论产生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被委托人和委托人目标不同产生成本,企业为减少成本、降低风险会积极主动的披露信息,郑玲(2011)、王玉平(2014)、赵婷(2016)等在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中都提到这一理论。

1923年谢尔顿首提社会责任理论,认为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及社会道德,其中就包括要求企业安全生产,以及提高安全信息披露质量。沈洪涛(2006)发现信息披露水平沪市优于深市,披露的信息主要集中于社区责任方面,而对环境、员工、产品安全披露较少,披露数量和质量提高的不同步性。

利益相关者理论表现为管理者为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利益相关者为降低信息不对称对其决策的影响,会更关注企业披露信息的详尽程度,而企业为了获得投资者投资、债权人借款、潜在供应商的青睐会更积极的披露信息,孙锋锐(2016)提到企业为得到利益相关者支持会积极的披露信息。迫于政策法规等的压力也是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的动因,国内文献主要集中于以上这几种动因理论的分析。

(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对安全会计的研究是围绕其理论研究展开的,继而涉及到对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方面,理论研究多是定性研究,很难用数据分析来提高研究的信度,而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采用定量方法,极大的提高了研究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对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了研究的实用性,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也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规范企业安全信息披露的行为。

企业规模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力,佟丽娜(2014)发现企业规模与安全信息披露水平关系显著为正。债务风险高的企业为获得资本,会积极主动披露信息,减少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杨立永(2015)发现企业安全信息披露与偿债能力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强,在信息披露上投入的资本就越多,郑玲(2011)得到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公司更倾向于以“专项储备”披露安全信息。股权结构与安全信息披露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王晓东(2016)实证证实了这一点。

企业安全信息披露水平越高,表明越是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其市场价值也越好,李朝(2012)发现企业价值与安全信息披露关系显著为正。公司治理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黄海燕(2013)发现安全会计信息披露水平与市场化进程、独董比例关系显著为正,与终极控制人性质、两职合一关系显著为负,与董事会会议频率关系不显著。逄鹤宁(2016)证实了安全信息披露水平?c外部监事及独立董事比例关系显著为正,与事务所名誉关系不显著。

以上多是安全信息披露水平的内部影响因素,企业外部因素(如制度和市场因素)也产生一定影响作用,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三、安全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及披露模式的研究

迄今为止,国家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安全信息披露内容加以界定,这使得企业在披露安全会计信息上有很大的随意性。

郝成林(2002)认为企业应更加主动的披露安全会计信息,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对其决策产生的影响。杨世勇、朱学义(2009)发现煤炭行业安全信息披露不全面、信息披露较为分散且披露的形式不规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献回顾发现企业安全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有安全风险、安全培训、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专项储备、政府补助或奖励安全生产制度等。

安全信息披露的模式主要采用补充报告和独立报告的模式。前者是在既有的财报上增加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后者则是通过单独编制报告对安全会计信息加以披露。李恩柱(2010)发现公司主要采用补充报告模式对安全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也有少数企业在重要事项中披露,但采用独立报告模式的却很少,原因可能在于没有可参照的模板,或是处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四、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趋势

(一)从参考国外经验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转变

国外注重对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研究,各国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点及形式各异,但是基本都包含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可见,安全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内最初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来对社会责任加以研究,随着安全问题逐渐提上日程,才开始对安全会计单独加以研究,并且事实也表明对安全会计进行独立研究是有意义的。在后续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国外经验并非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后,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也有利于我国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内容由宽泛变得具有针对性

我国学者起初对安全信息披露的研究大多属于文献综述形式,涉及内容虽然较为广泛,可是大都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安全会计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对安全信息披露的某一重要方面给予更高的关注,并进行深入探究,如上文提到的从对理论框架的研究到对某一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从定性研究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转变

刚开始对安全会计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框架层面,未涉及实证研究。随着理论研究的日渐成熟,及国家对高危行业提取安全费用等的规定,国内安全会计实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当中,进行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企业逐渐增多,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样本数据。因此国内学者对安全会计的研究开始呈现多样化,从单一的定性理论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选取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增多,这也提高了我国安全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实用性,客观反映了我国安全信息披露现状。

五、安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展望

推荐访问:研究报告 信息安全 五篇 信息安全研究报告【五篇】 信息安全研究报告(精选5篇) 信息安全研究报告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