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马原课程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18 1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什么是考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侧重:根据历年《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规定,考研政治的学科范围包括5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马原课程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马原课程总结【五篇】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什么是考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侧重:根据历年《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规定,考研政治的学科范围包括5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约2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法基)约16%;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形政以及当代)约16%。从这5门课程考点的特点来看:

第一门课是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结构来看,《原理》这门课程的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第1章),主要是从整体上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第二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第2—4章)。其中,第2章介绍的是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第3章介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第4章介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第5、6章)。其中,第5章主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关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第6章主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四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7、8章)。其中,第7章介绍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第8章介绍的是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内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原理》这门课程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为根本,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门课程主要考三个方面的考点:第一是概念;第二是观点;第三是意义。

第二门课程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基本规律和经验的总结。

从结构来看,《概论》这门课程的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第1—2章)。其中,第1章从总体上介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条件、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2章从总体上介绍了贯穿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精髓。

第二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第3—4章)。其中,第3章介绍的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4章介绍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第5—15章)。其中,第5、6、7章分别从社会性质、发展程度和鲜明特点三个方面介绍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第8、9、10、11章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第12、13、14、15章分别从祖国统一、外交政策、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条件。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概论》这门课围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主要考这样三个方面的考点:第一是观点;第二是依据;第三是意义。

第三门课程是纲要: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从结构来看,《纲要》这门课程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篇。上篇主要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在教材中,上篇包括第1、2、3章的内容。中篇主要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在教材中,中篇包括第4、5、6、7章的内容。下篇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规律,下篇包括第8、9、10章的内容。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纲要这门课围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主题,以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为主线,以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为重点。这门课程的考点范围应该包括:第一是史实;第二是原因;第三是观点,观点有可以分为性质、教训和经验三个具体的方面;第四是意义。在《纲要》复习中,考生应该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的考点来进行复习。

第四门课是法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

从结构来看,《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1—3章),道德观教育(4章的全部,5、6章的部分),法治观教育(5、6章的部分,7、8章的全部)。

从考研的出题来看,围绕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主要考两个方面的考点:第一是观点,第二是意义。

第五门课是形政以及当代:其中,形势与政策这部分的考题包括两个方面的考点:第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第二,年度间(2016年1月—2016年12月)的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

在考研政治的五门课程中,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分数比重比较低,在一百分的试卷中只占十分;第二,题型比较单一,这门课程只考一道分析题,也就是说最后一道分析题考的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相关考点;第三,与国际形势与政策密切结合。从考研的出题来看,这门课的考试范围可以概括为:第一,把握两大趋势,理解一个竞争。

趋势:(1)全球化;(2)多极化。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第二,注意两类威胁,分析三大关系。

威胁:(1)传统安全威胁;(2)非传统安全威胁。

关系:(1)大国关系;(2)南北关系;(3)南南合作。第三,围绕时代主题,掌握一个中心。

主题:和平和发展。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129-02

收稿日期:2012-01-18

基金项目:广西师范大学第七届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师政教学〔2009〕70号)

作者简介:凌小萍(1977-),女,广西岑溪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一、专题式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一种有效载体和形式 专题式教学是在谙熟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课程精神为指导,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提炼课程重点和难点,整合形成若干专题开展教学的方法。专题教学是在教材基础上的再创造,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自,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握最新理论动态以及实践最新教学理念,紧扣教学目标,以教观点、教方法为己任,进行“少而精”的教学,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1]。

1.理论层面,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原理”课教学贯彻并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列宁曾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过经典的论述,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完备而严密”,这种“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2]。从形成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性学说;
从学科构成看,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从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和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其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新社会的预言和对人类历史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科学分析,对人类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3]。因此,“原理”课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来统领整个教学,以“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教学旨归。专题式教学以其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高度概括和深化,将这门学科最主要的原理通过若干专题在较短时间内讲授清楚,这一凝练过程恰恰有利于“原理”课整体性特征的体现。

2.实践层面,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原理”课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

(1)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化解“原理”课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现实矛盾。“原理”课涵盖原来本科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以及研究生教学的“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原有三门课总学时为144,现在合为一门课后学时仅有54,显然存在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不把“原理”课视作文化课,摒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方式,改为侧重解决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通过专题授课来把握“原理”课“主线”,贯穿“主线”,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化知识的传授为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服务,从而在有限的学时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专题式教学有利于解决“原理”课教师知识结构专业性不足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原理”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大致是与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结构相对应,在实际授课中分门别类进行教学与研究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以专题式进行“原理”课的教学,将迫使教师将三门课程打通,促进教师专业反思意识的生成。众所周知,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反思是教师专业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反思的参与,任何为提高“原理”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班、专家讲学、实地参观、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等等都只能是外在的,很难真正落实到教师身上。专题式教学具有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教学针对性强等特点,而这些优点的发挥,需要教师主体地位的不断呈现,而这一过程恰恰是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更是“原理”课教师知识结构专业性不断完善的过程。

(3)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中,学生普遍对“原理”课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诚然,这与“原理”课理论的抽象性造成学生不易在有限的学时内理解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关系。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客观要求其参与课程教学;
同时“原理”课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学科特征决定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再者,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改革是不完整的。专题教学通过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广阔、多维的视野和大容量的信息,使学生从大量的信息、多方位的触觉中进行知识的综合与分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思想上实际问题的解决。这就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原理”课的“经世致用”,学生一旦感受到“原理”课的效用,其参与的积极性将被极大的激发。

二、“原理”课的专题设计与逻辑说明 1.“原理”课专题设计应遵循的思想和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横向角度看,教师在设计专题时要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意识,做到既有分工又互相协调。从纵向角度看,教师设计的专题要注意专题与专题之间应当具有的逻辑关系,这是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的体现和贯彻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必然要求。

(2)强化问题意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使课堂教学体系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理论穿透力,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其中的重要环节是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又要通过学术观点以理服人。只有关注学生现实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3)坚持自然性原则[5]。所谓自然,即事物发展的本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提升其实效性,就要坚持事物发展的本性。坚持自然本性,意味着拒绝媚俗,不一味迎合学生,不以史代论,不远离现实,不以丑遮美,不避重就轻,在坚持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自然的本性上坚持“原理”课的本性。

2.对“原理”课的专题设计

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存在;
第二专题,唯物辩证法;
第三专题,如何认识世界――反映、选择、建构;
第四专题,认识的尺度;
第五专题,人类历史之谜;
第六专题,“一球两制”的产生与发展;
第七专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
第八专题,苏联模式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第九专题,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十专题,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十个专题,从世界观开始,依次追问而递进,互相衔接,前者指向后者,后者运用前者,最后落脚于现实实践着的社会主义,综合起来便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从外观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上述十个专题,始终围绕着一条中心线:“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中,物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整体的逻辑起点,实践范畴具有本体论意义,物质范畴到实践范畴的逻辑过渡是肯定式的、单项的,而资本主义论到社会主义论的逻辑过渡是否定式的、多项的。

三、开展“原理”课专题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妥善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三者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源”,教材体系是“据”、教学体系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既成的,教材体系是可变的,教学体系是灵活的。教师要充分了解现实生活、时事政策、授课对象、专业特点等诸方面因素,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把握教学体系。在推进教学过程中,关键要以逐步深入追问的形式,综合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外观整体性;
以范畴的逻辑演进为途径,穿针引线,步步为营,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整体性。总之,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以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解决为思路,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充分激发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效应。

2.“原理”课专题式教学要安排并紧密结合实践教学

“原理”课长期拘泥于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这大大减弱了“原理”课的实践性特征。一位著名的大学校长曾说过:“你告诉我,我会忘记;
你给我示范,我能记住;
你让我自己做,我就会明白,而且一辈子都明白。”[5]因此,“原理”课专题式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益形式,其功能的最大发挥离不开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首先,专题教学的问题意识要指向实践环节,不能脱离实践进行纯粹的理论教学,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观察社会,学会以理论分析去回答实践中的问题;
其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发现学生尚未掌握的理论与方法,进而在专题教学中解答。总之,要通过参观学习、参与各种公益和服务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等各种实践形式,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专题讲授与实践教学二者的良性互动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要以新媒体技术为专题式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

媒介即讯息,媒体即人体的延伸。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信息传播的传授方式和途径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原理”课的教学作为一个特殊信息传播的过程,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目前,大多数教师能够较好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原理”课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改善了传统“一张嘴、一支笔、一个本”的教学方式和主要依靠面对面直接灌输为核心的教学状况。但这仍不够与时俱进,因为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7],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微博、博客、QQ、MSN、手机聊天等渠道与学生进行更有效的互动,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等,只有这样“原理”课的教学针对性才能凸显。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衔接与创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得到了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决定把1998年方案中的七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调整充实为四门,并将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中,作为重大项目组织全国教育科研骨干力量编写教材,胡锦涛总书记和政治局常委还亲自审定了这四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提纲…。为了高质量贯彻落实新方案,我们从如下各个方面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一高度重视,积极准备,全面落实

从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普遍执行“05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四门必修课之一,既陌生又熟悉。说它陌生,是因为这门课程有了新的指导思想、体现新的时代特点、结合新的实践要求、力图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作出全面的、完整的、准确而又符合实际的新阐释,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部分(硕士研究生课程);
说它熟悉,因为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基本思想与98方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基本一致的。要开好这门课,教师是关键;
教师要讲好这门课,教学准备是关键,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知识、教案等方面的准备工作。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新方案高质量实施,确保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学校首先对任课教师进行课前动员和课程分组,广大教师要从思想上统一认识,高度重视新课程的贯彻和落实。我们利用假期,分组分批进行了新课程的培训,集体备课,统一制作多媒体课件,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安排。通过2006级全校本科二年级学生的全面授课,我们收集到教学一线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对照以往的教学经验,系统地进行教学总结和改革,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05方案和98方案在内容和体系方面有直接的联系和教学的衔接,课程减少了,但涵盖的内容并没有减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过去三门课程的内容纳入一门课程来讲,课时还减少了很多。这些内容的合并,决不是简单的叠加,新课程的内容和体系都必须有所创新,这必然增加教学的难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自己的特点,其思想性、政治性很强。怎样把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有机结合;
如何处理好这门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衔接?如何协调基本原理各部分之间及与其它三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我们按课程的大纲要求集体进行教学攻关。

二明确目的,改进方法,注重实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认识和解决问题,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懂得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和贯彻落实中央对本课程的要求,在编写教案时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求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认真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实际和时展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仅进课堂、进教材、更要进头脑。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力量和巨大魅力,以此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信,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分文理科进行不同理论层次的教学

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全面研究,以及在教学中的调查,我们发现,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容有许多与中学的政治课内容重复,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教学。加上应试教育的高要求,有的省份文科政治教学已经超出教学大纲的常识要求,学生的学习和考试题目难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大学的课程考试要求。而且大学教师一般有较长时问没有接触中学教学内容,不了解现在的中学政治教学情况。虽然知道大概的科目,但对具体的知识点、以及知识掌握的程度不清楚,只按照大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来组织教学,而大学文理科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试要求等没有区别开来,影响了文科专业的教学安排和实施。

而绝大多数理工科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的虽然接触过但只限于了解几个概念。为了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理论基础的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我们建议学校分文、理专业排课,区分专业的不同要求与基础,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其中最难协调的是文理兼招的专业,讲课时总有顾此失彼之感。

(二)注重教学内容与中学政治理论课的衔接。

我们首先对照中学的教材,把中学已经讲授过的内容标示出来,对已经学过的内容,少讲、不讲或让学生参与课堂讲学;
要求学生在回顾所学原理的基础上,深化理论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部分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等基础部分;
哲学中有关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本质和特征、认识的本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关于意识的能动性、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与发展、三大规律,都详细地讲述。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意识、人的本质与价值、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等都已涉及。因此,要避免上述内容的简单重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材注重体系的联系和整体性,中学已讲授的内容作为基本原理体系仍然需要体现,但比较简略。如唯物辩证法的全部原理浓缩为一节的内容,而中学几乎是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在讲述这一节的内容时,重点要放在过程论、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和规律及其内在联系、辩证思维方法等新增内容上。

理工科和艺术类的学生,还有部分文理兼招的专业,我们根据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可以按照教学大纲,从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到具体应用,都有详细讲解,内容很多。这里的问题是教学时间如何分配,第一次教学中,时间安排很紧,后面的内容只能概述地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部分有较大的理论深度,讲课中要紧扣教材但不能照本宣科,要结合实际例子一一讲解。既要注重理论性也要讲究教学实效。

三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教学的创新要求

中学阶段的学习重在知识的掌握,为了高考,主要是熟记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当作知识点进行传授,教学的重点放在“知其然”面不是“知其所以然”。在大学,应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一方面要提升科学性、理论的说服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学阶段是理论学习和方法论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在于基本观点的知识传授,而在于大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塑造,在于理论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哲学是对世界的本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本身的存在的寻根究底的追问,并不提供对事物认识的某种具体答案,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哲学最重要的精神是怀疑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种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创新的智慧,不仅能够提升人的思维质量,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也能提升人的人性质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并以其高度抽象和思辨的特性显示着它独特的力量。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它的理论魅力,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探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现实意义,这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教学目的。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专题式教学,即依照教学大纲培养目标,改变以往按教材章节目录顺序授课的教学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形成重点难点突出、理论知识连贯又各具独立性的主题模块式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标题新颖、主题鲜明、思想深刻、问题意识强,近年来逐渐运用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公安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和使命,探索尝试“原理”课专题式教学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理论课题和现实任务。 

一、“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原理”课的专题式教学,就是通过把课程的重点难点与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关切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糅合,重新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相互独立又能体现理论自身逻辑关系的完整专题体系,同时借助研究式、讨论式等形式开展教学过程,以达到增强理论吸引力和现实性的方法。公安院校开展“原理”课专题式教学是改进教学现状、配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之义。 

1、改进教学现状,顺应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发展潮流。“原理”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兼具知识性和价值性,并以价值性为归宿。因此,“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就不是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单纯考察学生对概念、理论等的记忆情况,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重知识、轻思想,甚至抛弃思想性,导致“原理”课背离初衷,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思政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就要改变以往依照教材逻辑体系授课,任课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采取指向现实、内容新奇、形式多变、主旨明晰的专题式教学模式。此外,“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也要求摆脱以往教学形式的局限。其一,课程内容多而授课时数相对较少,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并将理论前沿动态融合其中是需要解决好的问题。其二,“原理”课是由之前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合并为一,内容庞杂辐射面广,而任课教师的知识背景、研究方向各有所长,如何保证三部分达到同等的理论深度和授课效果并使之更好地融为一个整体也是需要权衡好的问题。 

2、新形势下公安院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同志在去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课堂教学,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原理”课在高校思政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在新形势下理应发挥更突出作用,配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当前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内忧外扰的局面。从外部看,随着我国世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愈加担心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种种威胁,并利用各种机会有预谋地向我国青年群体兜售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普适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等喧嚣尘上,鼓吹这些思想的言论甚至登上大雅之堂,出现在各类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很多青年学生被这些错误的西方政治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蒙蔽,不同程度上存在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淡化、政治立场不坚定等问题。从内部看,近年来公安队伍中道德败坏、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在社会上激起强烈的民愤,而且也抹黑公安队伍的形象,有损公安队伍的声誉。与此同时,人民警察在处理危急险情、破案追逃、重大活动保卫等工作中又承担着高负荷、高牺牲的职业风险。这种毁誉参半的社会评价与职业高风险性并存的尴尬境地,使公安院校的一些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警察职业认同感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原理”课就要根据世情国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将公安文化、英模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警察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方向。 

3、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促进公安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所谓理性思维是指在认识过程中,把亲身感受得来的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知方式上升为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知方式的抽象思考能力。理性思维有助于提升青年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培养抽象、反思、批判和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避免遇事迷信、盲从。同时,青年学生是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理性思维水平关系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命运和前途。在强调创新意识的今天,健全的理性思维更是至关重要。创新以理性为起点,也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因此,训练和提升青年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必要且紧迫。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而言,理性思维更是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从事公安工作、办理案件,是妄自猜测、听信一面之词,还是调查取证、用事实说话,最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而将此上升到哲学高度,其实就是究竟按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办事的问题。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重要思维能力,“原理”课特别是哲学部分所具有的高度理论性决定了它承载着训练青年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使命。专题式教学的开放性、深刻性和探究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原理”课所具有的培育辩证思维和理论素养的功能。 

二、“原理”课专题设计的原则与框架 

1、整体性原则与逻辑性原则相结合。 

专题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涵盖两个旨意。一是从横向上看,专题设计要在遵循四门思政课一体化的前提下,达到与其它三门课程既有侧重又有配合。从纵向上看,专题设计要充分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和精神实质,其前提就是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而实现整体性必须与逻辑性结合。逻辑性是指专题设计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整性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建构模块,保证各主题模块相互独立,整体上又能反映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并非拼图式的凑整,而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基础上的有机体。其中,哲学是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运用哲学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最终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因此,只有在厘清它们之间严密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打通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原理之间的理论脉络,使之融会贯通,从而充分体现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科学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相结合。“原理”课专题教学首先要充分表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科学性一方面“固然首先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同时也包括渗透于马克思主义各个学科之中、通过各学科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表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另一方面则指马克思主义处于不断丰富完善中,不仅经典作家的理论观点体现它的科学性,继承者的理论创新尤其是中國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更是将这一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专题设计要着重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次要体现它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它的共产主义价值观是人类最先进最美好的价值观,它旨在消灭压迫和剥削,实现人类自由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这种阶级性、价值观从本质上讲就是革命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些都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所以,专题设计要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融合,其中,科学性是“原理”课的主旨,价值性是“原理”课的灵魂。 

3、深刻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相结合。深刻性原则是指专题教学要在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深入阐发基本原理和观点,并结合理论的最新前沿动态,阐发呈现原理的精神实质、思维方法和实践意义。同时,由于“原理”课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要做到在较少的课时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专题教学也应注重针对性。在设计时,要结合公安工作、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解答学生的理论困惑,展现原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方法论意义。比如,在辩证法专题中可以结合公安工作,选取典型案例,讲解公安工作的辩证智慧,也可以结合“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分析社会发展的系统性;
在价值观专题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增强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警察职业道德。 

三、“原理”课专题设计的思路 

专题设计首先要立足哲学,即以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为基础展开。其次,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4的主题,说明马克思主义如何立足实践将科学性与革命性结合起来,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再次,遵循“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样、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逻辑主线,说明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为起点和终点,通过对自然、社会、思维发展规律的研究,最终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1)围绕人从自然中解放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涉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世界的物质本原、物质世界是如何存在的、实践范畴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与之相关的现实话题是如何正确看待、合理使用科学技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同时体现公安特色,侧重唯物论、辩证法在公安实际工作的方法论意义。(2)围绕人从社会关系中解放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人,涉及的是社会发展的问题,包括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走向、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前世今生未来、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等,与之相关的现实话题是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自的问题与前景,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行性。(3)围绕人从自我认识中解放成为自己的主人,涉及人的认识问题,包括各种思维路径、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价值观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与之相关的现实话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重要性,做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预备警官。 

按照以上的思路,初步构思的“原理”课专题设计框架如下: 

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与个人成长(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和特性、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第二专题 如何把握世界的本原(哲学基本问题、唯物论总论、物质观、意识论、自然观、公安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专题 世界是怎么样存在的(辩证法总论、一个核心、两大特征、三个规律、四种方法、五组范畴、公安工作的辩证智慧) 

第四专题 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论总论、认识的本质和发展、真理范畴、从必然走向自由、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五专题 如何破解人类社会发展之谜(历史观总论、历史决定论、社会发展动力、群众观) 

第六专题 如何解读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马恩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矛盾的全球化蔓延、资本主义发展的辩证分析) 

第七专题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实践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的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及理论成果) 

第八专题 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前景展望) 

第九专题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价值论总论、价值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第十专题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人生观总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人生问题的正确解读) 

四、“原理”课专题式教学的保障机制 

1、优良的师资队伍 

由于教师专业知识背景且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专题式教学如果采取从始至由终一名教师串讲的模式,就需要教师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所有模块都深入研究,搞精搞专。如果采取教学团队分专长接力的模式,则能保证每个专题都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精细、深入的层面,但教师组团上课在安排课表过程中较为复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几名任课教师和所带班级学生之间都能建立深厚的感情、交流的畅通也需要不断地努力磨合。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全面的知识储备。同时,专题教学要体现针对性、实效性,不仅需要教师充分了解社会现实,更需要教师熟悉公安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专题式教学打破教材体系,突出重点难点,在内容上并非面面俱到,所以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复习,以便跟上教学节奏。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及时更新完善相关学习资料,如课堂教学中省略的一些内容、学术前沿问题等,以适应学生系统学习的需求和个性化发展的诉求。同时,专题教学需要采取研讨式、辩论式等方法,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培养他们抽象、反思、批判的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专题教学的成效。 

3、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以往单一的闭卷考试更多的是检测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了多少概念和原理,却无法体现学生理论真正掌握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更无法反映学生的理论素养、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因此,实施专题式教学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取之以课堂表现、开卷考试、论文考核和实践调研等多样化相机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既能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呈现专题教学改革的成效,而且也能使学生以更加轻松的心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体会到课程的乐趣和理论的魅力。 

公安院校“原理”课专题式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打磨的过程,需要整个教学团队发挥集体智慧,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将公安工作融入其中,切实体现出浓厚的公安特色。 

马原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案例教学;
选取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202-02

前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文简称《原理》)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样,是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它通过系统的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原理》课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的讲授,存在着政治性强、理论性强、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等特点,这对于追求实用、时尚、个性、新颖的90后甚至95后大学生来说,难免难以接受。如何提高《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其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1],就成为《原理》课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和自身的一些体会,认为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倡导,起初被应用于工商管理、法学、医学等教学领域,因其目的明确、真实可信、客观生动、启发性、参与性、针对性强等优势,很快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教学领域。案例教学法又叫情景教学法或实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引用已经发生的具体事例,组织学生对事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某一原理或思想观点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情景,把真实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否选取了恰当的案例,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还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本文结合《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就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以及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

《原理》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不但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要紧紧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如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健康等,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对所选案例进行反复的推敲和打磨,检验其是否真实可信、逻辑是否严谨等等。总的说来,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犹如一整块“钢铁”,不是一个拼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各自也是一个整体。因而,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要突显整体性的原则,运用综合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2.真实性原则

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首诗、一句名人名言等,最好是大学生所关注的事情,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一个虚构或杜撰的案例,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知。

3.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是指教师要紧密结合所讲授的知识和教学目标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而使案例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典型案例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单单流于教学形式而随意引入案例,反而会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例如,在讲授“联系的普遍性”时,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同其他事物联系着”;
在讲授“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时,引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通过这个典型案例,学生很容易理解火和水、水和鱼之间的联系是直接联系,而火和鱼之间的联系则是间接联系;
在讲授“质量互变规律”时引入“舍罕王赏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事物质的起点和前提,没有定量分析就没有对事物的精确把握”。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典型案例,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产生了学习兴趣。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指教师选取的案例要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考、想象空间,学生通过此案例不仅能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讲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可以引入“赌饼破家”的故事,从而引导、启发学生在这个故事中,“盗贼进屋”是主要矛盾,而“夫妻赌饼”是次要矛盾。进而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大学学习阶段,学习仍然是第一要务,要正确处理学习、恋爱和兼职的关系。

5.时代性原则

恩格斯曾经明确地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做出的科学判断,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发展着的理论,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地向前发展,从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案例时,既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又要让大学生从当今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例如,在讲授“党的群众路线”时,可以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除了向同学们简要介绍党的群众路线的典范焦裕禄、任长霞、杨善洲等同志之外,可以引导同学们联系我们身边的典型人物,像好校长张伟同志、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霍清廉同志等等。

6.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是指教师选取的案例既要体现学科内涵,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又不能过于抽象、枯燥,要做到难易适当、简繁适宜。一方面,《原理》课程所选用的教学案例,如若理论含量不足,案例教学就难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案例也不能过于抽象、复杂,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领域,否则学生无法对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从而导致案例教学活动失败。总之,选取的案例既要符合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科学世界观的基本功能,又不能使《原理》课变得玄妙高深、枯燥乏味;
既要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7.专业性原则

专业性是指教师选取的案例要尽量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具体的专业之中,使案例具有专业特色。对于理工科背景的学生,要多选取自然科学方面的案例,而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则要多选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案例。例如,在讲授“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引起量变”时,对于理工科同学,可以选用“甲醚和乙醇”、“金刚石和石墨”的案例;
而对于文科同学,可以选用“田忌赛马”、“音符的排列组合”等案例。《原理》课程教学中案例与专业相结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的学生的思维能力。

8.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是指教师可以运用视听资料将案例表现出来,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听资料可以使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影像,平面的视角转变成立体的界面,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授“绪论”部分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视频,使学生通过视频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巨大魅力。

二、《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通过近几年《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整个教学中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要正确处理理论与案例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时,为了使抽象的理论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融入了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因为案例而忽视了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案例教学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具体运用。教师应该根据理论教学的具体内容精选合适的案例,使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中心,教师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选取案例、课前准备、组织学生围绕案例进行讨论、课堂总结这四个案例教学的环节。切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相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实施案例教学时,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案例教学和专题式教学相结合

因专题化教学有助于化解《原理》课程教学中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与教学要求高的矛盾、专任教师少与教学班级多的矛盾,所以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以实行。笔者认为,在《原理》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可以结合专题化教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推荐访问:课程 五篇 马原课程总结【五篇】 马原课程总结(精选5篇) 马原的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