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5篇

时间:2022-09-30 19:40:06 来源:网友投稿

爱国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5篇爱国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一节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第三节做坚定的爱国者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国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5篇,供大家参考。

爱国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5篇

篇一:爱国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

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一节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第三节做坚定的爱国者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一节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 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 热爱、 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 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一)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二)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三)

 爱国主义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一节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 什么是爱国主义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

 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二)

 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主要特征共同特征:

 实行民族平等、 和睦, 反对民族压迫; 不畏强暴, 反抗侵略; 坚决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 同 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进行英勇 斗争,推动祖国不断进步。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一节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 什么是爱国主义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 爱国主义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一)

 爱国主义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二)

 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三)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一、 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一)

 振兴和发展民族经济、 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为基本要求(二)

 以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基本课题(三)

 以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 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为基本责任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一、 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二、 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一)

 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具有先进性的爱国主义(二)

 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三)

 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统一(四)

 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热爱祖国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统一(五)

 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热爱祖国与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统一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一、 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二、 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三、 保持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一)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二)弘扬民族文化, 反对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三)吸收外来文明, 反对闭关自守的狭隘民族主义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三节做坚定的爱国者一、 爱国者的概念和特征凡是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具有爱国 思想和爱国行为的中华民族的成员 , 都可以称为爱国者。(一)

 爱国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力量(二)

 爱国者是具有最大广泛性的人民群体(三)

 爱国者具有历史性和层次性爱国者的特征:爱国者的概念: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三节做坚定的爱国者一、 爱国者的概念和特征二、 弘扬民族自尊、 自信和自强的精神(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是爱国者的内心信念(二)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是者的行为准则(三)维护民族团结、 促进祖国统一是爱国者的神圣职责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三节做坚定的爱国者一、 爱国者的概念和特征二、 弘扬民族自尊、 自信和自强的精神三、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一)继承爱国主义传统, 培育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1、 要了解历史、 国情,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 努力培养和不断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3、 向人民学习, 向社会学习,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第六章做坚定的爱国者思想道德修养第三节做坚定的爱国者一、 爱国者的概念和特征二、 弘扬民族自尊、 自信和自强的精神三、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一) 继承爱国主义传统, 培育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二)

 立志报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 培养对国家的责任感,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2、 在服务于祖国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3、 树立远大理想, 坚持“知行合一” ,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课程总结:

 第五章、 第六章思想道德修养学习参考书目 :1. 《道德观通论》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2. 《中国文化精神》邵汉明主编3. 《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袁德成 等主编4. 《思想道德修养》陈秉公主编5. 《思想道德修养》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商务印书馆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刘书林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程总结:

 第五章、 第六章思想道德修养思考题:

 (第五章)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的基本内容?2. 怎样理解为人民服务在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地位?3. 如何理解集体主义原则的社会历史必然性?4. 集体主义原则中,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5. 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怎样看待集体主义中的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6.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7. 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道德品质? 如何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课程总结:

 第五章、 第六章思想道德修养思考题:

 (第六章)1. 什么是爱国主义? 其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2. 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大学生应当如何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3.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是统一的?4. 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 为什么要更加强调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 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5. 爱国者有哪些基本特征?6.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课程总结:

 第五章、 第六章思想道德修养第五章一个核心一个原则五个基本要求三大社会道德一个总体目 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爱祖国、 爱人民、 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团结互助、 平等友爱、 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课程总结:

 第五章、 第六章思想道德修养第五章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 强调整体精神, 强调为社会、 民族、 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二、 推崇“仁爱” 原则和人际和谐三、 提倡人伦价值, 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四、 追求精神境界, 把道德理想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五、 重视道德践履, 强调修养的重要性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第一、 追求真理, 矢志不渝第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 对工作和事业的极端负责………

 课程总结:

 第五章、 第六章思想道德修养第五章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第一, 诚实守信第二, 谦虚谨慎第三, 勇敢热忱第四, 艰苦朴素第五, 良心节操

 课程总结:

 第五章、 第六章思想道德修养第六章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作用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爱国者的含义、 特征怎样做坚定的爱国者课下作业结合2003年春季我国部分地区爆发非典疫情中医护人员表现出的敬业献身精神、 人民群众表现的协作精神等, 以敬业奉献、 团结协作、 集体主义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千字左右的作业如:

 谈谈集体主义; 谈谈奉献精神(本次作业与平时上课情况考察共同计入总成绩, 占总成绩20分)

篇二:爱国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

iddot;236·青年与社会 2019年10月上《醒回篇》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述评马玉桂(西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光绪三十三年 (1907),三十六名留日回族青年学生,发起组织“留东清真教育会”。该会以“联谊回教情谊,提倡教育普及,宗教改良”为宗旨,提出爱国爱教的口号。第二年,该会在东京编辑出版了回族历史上的第一个自办刊物《醒回篇》 ,这是我国近代回族先进知识分子创办的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的进步刊物 ,集中反映了近代回族爱国青年的在民族救亡图存中的觉醒。在学术界,它与《正宗爱国报》齐名,被认为是“近代中国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自 20 世纪末期, 《醒回篇》受到知识界的关注,相关论述较多,《醒回篇》虽然只出版了一期,但鉴于它集中反映了近代回族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研究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因此笔者试对此做出评述和归纳。一、《醒回篇》简介自 20 世纪末期,《醒回篇》收到一些学者的关注。余振贵、杨怀中在所编《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中对《醒回篇》的创办背景、主要内容进行介绍,认为它是“我国回族穆斯林历史上第一份自办刊物,也是近代回族知识分子在国外创办的进步刊物之一。”李兴华、冯今源在其著作中对《醒回篇》进行简要介绍,认为它是“中国穆斯林自办的最早的一本刊物,具有开创性。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伊斯兰教历史十分宝贵。《醒回篇》对启迪中国穆斯林的觉悟起过一定的作用。”邱树森认为《醒回篇》是“清末最具影响的回族期刊。《醒回篇》的出版,对以后回族报刊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杨继国所编的《回族文学通史·近现代卷》对《醒回篇》的创办背景、创办者进行简要介绍,认为“《醒回篇》诞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所提出的改良宗教、普及教育的核心理念,深切反映了近代回族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它的办刊理念、创作导向是“后来数以百计的回族办刊生存发展的思想根基。”二、《醒回篇》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学术界对于《醒回篇》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大量的论述。余振贵、杨怀中在所编《中国伊斯兰文献著译提要》中归纳了《醒回篇》的主要内容 :“第一、把强盛中华、抵御列强,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作为奋斗目标,明确提出了回族与爱国的关系问题,把振兴回族和强盛祖国统一起来考虑,启迪回族民众的爱国思想,号召发挥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近代回族人民开展反帝爱国斗争起了指引作用。第二、根据当时回族的具体处境,提出宗教改良和普及教育,作为振兴回族,强盛祖国的两项基本主张……第三,认为近代中国教育的陈旧,是祖国落后于先进国家的原因,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教育体制额制度,这是回族和全国知识分子共同奋斗的目标之一。”李健彪认为基于《醒回篇》的创办背景,因此它能够较全面反映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在他看来,这些思想特征中包括 “继承了回族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回族人民心理、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醒回篇》“正确阐释了回族与国家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对近代回族进行反帝爱国斗争显然有着启发和引导作用。”6大部分文章如传达出对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深切忧患。如黄镇磐撰写的《〈醒回篇〉发刊序》一文 :“北尽黑龙,西跨天山,东南至海……呜呼!噫嘻!谁作孽耶?其天耶?抑人耶?奈何我皆醉而彼独醒也?”保廷梁撰写的《劝同人负兴教育之责任说》:“种族之区别,不过内部自为畛域,其对于外界,毫无效力可言。例如甲午战败,庚子再创,外国人之入我国中者,未闻为我区别曰 :‘某也满,某也汉,某也回,某也蒙’,而惟肆行杀戮,同归一尽。盖同国如同舟也,乘组员之种类,无论其为黄为白,至于舟坏覆没,则其被难一也。以是而言,种族虽殊,以同国之故,则一国之盛衰强弱,莫不直接同受其影响,而恶得曰 :‘他种族之兴亡,与我无涉也’。” 4 对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深切忧患跃然纸上。《醒回篇》中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理性反思,至今仍闪烁着思想的光辉。马文德认为《醒回篇》作为我国回族历史上第一个刊物,反映了清末回族先进知识分子在内患外忧情况下,为抵御外敌、振兴民族、普及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理性思考。但由于历史局限性“他们对民族弱点和黑暗有些只是表层的批评,没有触及深层的民族文化积淀,没有从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心理等族内外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思索。”同时,《醒回篇》是回族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起到了示范作用。“无论从办刊宗旨还是内容及其思想,它对随后兴起的中国穆斯林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先导作用。针对列强瓜分中国,《醒回篇》呼吁各个民族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共同抗击帝国主义入侵,反映了当时回族先进知识分子爱国爱教的思想。”高小岩在探讨《醒回篇》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持有与黄成俊相似的观点,认为《醒回篇》反映了回族知识分子在国家内忧外患中的觉醒,是中国回族历史上最早的一份进步的刊物,它所提出的文化理性反思和爱国主义思想至今仍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琴在其研究中分析了以“醒回篇”和“正宗爱国报”为代表的回族报刊与当时回族社会的变革,认为这两份报纸体现了回族的文化生命力和自信心。它对于中国穆斯林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回族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留东清真学会一经建立就以“教育普及和宗教改良”为宗旨,《醒回篇》创办的意图旨在“输入内地以规同教”,社团会员构成多元,其中有学生、阿訇、也包括女性留学生和非中国籍学生,因此,马成鸣认为留东清真学会的建立和《醒回篇》的创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回族新闻界早期的国民外交意图,这种国民外交探索对于后期回族新闻界积极开展国民外交活动具有示范作用。

 ·237·青年与社会 2019年10月上针对《醒回篇》和《正宗爱国报》的关系,张巨龄与他人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正宗爱国报》创办于 1906 年,是中国回族历史上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比 1908 年创办的《醒回篇》早两年,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对回族历史研究的著作中对《醒回篇》给予高度关注和评价,但对于曾经影响了全社会的《正宗爱国报》的介绍 “要么失之简约,要么失之根本不确。”。《正宗爱国报》以“合四万万人为一心”,让“黄脸面,黑头发”的中国各族人“痛痒相关,爱国如命,保卫中华……万万年”为宗旨,其刊登的忧国、忧族、忧民,以及强国、强族、强民的文章对《醒回篇》的编者们具有指导作用。不仅如此,当《醒回篇》发行后,《正宗爱国报》对其进行大力宣传和推介。因此,张巨龄认为《醒回篇》借助《正宗爱国报》的影响而为国人所知。基于此,张巨龄认为“丁宝臣主持的《正宗爱国报》宣传并扩大了《醒回篇》在国人,特别是清末时代回族人中的影响的。”同时,以《醒回篇》为代表的回族报刊中含有丰富的国家认同思想,国家认同体现着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向心力,在实质上缘生于一种“国族归属与认同”,即对某一特定的民族国家及其传统、制度、文化的归属,并由此而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生活方式。金林对近代回族报刊传播与回族群体国家意识的觉醒进行了论述,认为包括《醒回篇》在内的回族报刊对开启民智,培养回族群体国家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小岩对《醒回篇》的中华民族认同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其将回族的族群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完美的统一在一起。在陈红梅看来,包括《醒回篇》在内的回族报刊反映了回族社会对宗教的认知和对国家的态度。对于国家的认识、对于民族自身发展的新思考,与之前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对民族宗教与国家关系的认知。强调回族的国民身份,其次强调了民族宗教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关系,如《醒回篇》中保廷梁《劝同人负兴教育之责任说》一文中写道 :“国家如个人也。……国家之分子,亦无论其职业之为吏、为军、为商、为士、为工、为农,与夫其种族之或满、或汉、或回、或藏、或蒙,而其所以为组织国家之分子则一。”(二)强调的是民族宗教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认识。呼吁回族民众对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发挥应有的作用。(三)兴教救国与回族社会的行动。基于上述的认识,回族社会在面临重大政治决策和国家危难时,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据此,陈红梅认为“这种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同步同向发展的经历,使回族社会在维护国家利 益的同时追寻着民族的振兴,又将本民族的振兴转化为国家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强化着回族的国家认同。所以,近代回族国家认同的演变实际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即国家政权对回族政治认可、对其权益保障,与回族对国家政权的认同及维护是相对应的。张治军、张银银对《醒回篇》中反映的清末回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叙述与国家认同进行剖析,指出以“留东清真学会”成员为代表的回族知识分子,对于民族与国家荣辱与共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观,从而促进了回族社会对国家的认同。《醒回篇》的进步性在于它“标志着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尝试抛弃狭隘的‘少数民族’政治枷锁,勇于寻求‘主人翁’的现代政治意识,担负‘国民’的社会责任,代表回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崛起和对国家的责任担当。”目前的研究动态显示, 《醒回篇》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醒回篇》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研究对于发扬回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增强回族民众的国家认同和公民意识以及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 顾颉刚.回族的文化运动//李兴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下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2] 余振贵,杨怀中.中国伊斯兰文献译著提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3] 李兴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 邱树森.中国回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5] 杨继国.回族文学通史·近现代卷[M].银川:黄河传媒出版集团、阳光出版社,2014.[6] 李健彪.从醒回篇看近代回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7] 黄镇磐.醒回篇发刊序[J].王希隆点校.醒回篇[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8] 保廷梁.劝同人负兴教育之责任说[J].王希隆点校.醒回篇[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9] 马光德.关于醒回篇中回族自我认识的思考[J].回族研究,2000(4).[10] 黄成俊.唤醒回众 共图国强——读留东清真教育会编《醒回篇》[J].回族研究,2002(2).[11] 高小岩.论醒回篇的爱国主义精神[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5).[12] 高小岩.爱国爱教的进步刊物醒回篇[J].陇东学院学报,2008(6).[13] 张琴.近代回族报刊兴起与回族社会变革浅析[J].昌吉学院学报,2009(3).[14] 马成鸣.清末民初回族新闻界国民外交考察——从醒回篇到月华[J].学术探索,2012(10).[15] 张巨龄.醒回篇与丁宝臣的正宗爱国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6] 于海.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2004(12). [17] 金林.民国时期回族报刊传播与回族群体国家意识的觉醒,河北大学 2010 年硕士论文.[18] 高小岩.谈醒回篇的中华民族认同思想[J].昌吉学院学报,2008(4).[19] 陈红梅.近代回族政治意识与国家认同浅论[J].西北民族研究,2010(3).[20] 张治军,张银银.论清末回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叙述与国家认同——以对醒回篇的考察为中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科项目“伊斯兰教中国化经典《天方典礼》研究”(编号:19XJC73000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马玉桂(1981- ),女,回族,甘肃兰州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阿拉伯语言与文化。

篇三:爱国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

2017 NO.05学报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宗教发展的中国化作者简介:刘柳,女,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摘要:坚持我国宗教发展的中国化方向,既是各宗教传播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解决我国新时期宗教领域突出问题的根本路径。坚持宗教发展中国化方向,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传统文化与宗教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关键词:宗教中国化;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对接2015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2016 年 4 月,总书记在全国宗教会议上再次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同时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这就为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推动我国宗教发展中国化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以其内生性、连续性、稳定性、丰富性、包容性发挥重要作用。一、坚持宗教发展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宗教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将这种内在的观念、情感、体验以宗教刘

 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宗教发展的中国化

 45统战理论与实践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组织、宗教活动等外在形式展现出来。因此,宗教不仅仅关涉精神信仰,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现象。各宗教在我国传播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无论是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只有其与所处的社会文化相适应,才有生存、传播、发展的可能。(一)本土宗教必须与所处社会文化相适应我国现存五大宗教中,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道家哲学。东汉末年,伴随着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神仙方术日益盛行,道教作为有组织的宗教团体正式形成。此后,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道教不断对其教规教义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道教创立初期,作为民间信仰,其组织结构和理论体系都不够精致。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门阀士族、知识精英信徒的加入,道教也开始对理论进行提升,对斋醮仪式进行规范,对内部等级制度进行完善,葛洪、陆修静、寇谦之等人的改革使道教得以迅速传播。隋唐两朝,道教虽然得到统治者空前重视,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道教,但同时也面临着佛教传入及自身理论体系相对粗糙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为回应佛教传入扩张带来的挑战,唐初由成玄英、李荣构建的重玄学提高了道教的精神品位。盛唐之后,为继续回应佛教回护本教,道教又回归于神仙追求,讲求性命双修,进而由外丹学转变为内丹学。此后,为适应时代及信众的变化,继续统一教团组织,明确传法世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及至明朝,帝王及民众对于宗教的实用主义倾向使得道教再次发生变化,更注重于符咒禁忌、禳灾祛病、养生送死、堪舆风水等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斋醮科仪。清中叶以降,在中外文化思潮及政局变动冲击之下,道教虽力求振奋,但终因未能很好地与时代发展相契合而趋于式微。由此可见,道教作为五大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其产生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却一直在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其兴衰也与适应程度密切关联。(二)外来宗教必须与所处社会文化相适应佛教作为较早传入的外来宗教,是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成功融合的范例。从佛经传译到佛法宣讲,从佛学阐释到宗派确立,作为外来宗教,正是在与本土文化的一次次冲突、调和、变通、交融过程中,佛教在不断改变自身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国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执意保持印度佛教精神的唯识宗很快沉寂,而大量吸收了中国本土文化观念,由禅宗等所传承的如来藏学,最终发展为极具中华文化品格而迥异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思想观念、民风习俗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中华传

 462017 NO.05学报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督信仰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华传播及本土化同样经历了从因不适应本土文化无法生存,到逐步顺从、适应、发展的过程,期间波折不断。从唐朝“景教”传入中国到受“武宗灭佛”牵连遭湮灭,至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主的早期入华传教士以一系列调适策略顺利转型为“泰西儒士”并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注目,再到康熙末年因“中国礼仪之争”导致天主教遭禁,直至鸦片战争前后,借政治军事之势得以在华全面传播。即便如此,20 世纪初的一系列“教案”和“非基督教运动”又迫使教廷不得不采取措施促进基督教中国化。在此过程中,虽然基督信仰宗教在一次次试探摸索中不断对自身进行调适以适应本土文化,但近代中国第一批信奉天主教人士在儒家传统、生活礼俗、外来宗教中还是受到了巨大的文化冲击。

 [1] 直至今日,基督宗教文化虽然已对我国的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思想文化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政治势力干涉、中西文化差异等因素决定了其实现真正的中国化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伊斯兰教自唐朝随着商业贸易传入中国后,同样经历了漫长的传播适应过程。从阿拉伯、波斯等地以蕃客侨民身份进入中国的外来穆斯林到元朝形成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族,伊斯兰教文明与华夏文明在交流、摩擦中不断进行调适融合。特别是张中、王岱舆等人发起“以儒诠经”,以儒家话语体系对伊斯兰教经典进行解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为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探索道路,有效推动了伊斯兰教本土化进程。二、新时期我国宗教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在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政策正确指引下,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宗教活动总体平稳有序,但新时期宗教工作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一)信教人数持续增加社会转型必然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相应也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造成巨大冲击。一方面,组织化的宗教活动可以给人以集体感、归属感;另一方面,宗教“寄托着广大信仰者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生的关切” [2] ,因其对彼岸世界的关注及其终极关怀取向可以有效解决现代人的身心安顿问题,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教人数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井喷式增长。如何团结、引导、凝聚数以亿计的信教群众,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特殊重要性。(二)五大宗教面临各自发展挑战当前我国各大宗教总体形势良好,但随着社会发展,国内外环境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宗教发展的中国化

 47统战理论与实践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化,五大宗教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重点问题。天主教受梵蒂冈影响,部分神职人员出现圣统制观念苗头,受境外敌对势力控制的地下天主教势力抬头;基督教中部分教徒私设宗教活动场所,非法传教,影响正常社会秩序;伊斯兰教中教派和门宦问题较为突出,宗教极端势力和去本土化倾向依然存在;佛教道教世俗化、商业化、修持不严、道风不正等问题仍需继续治理。(三)民间信仰广泛存在我国宗教信仰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除五大宗教外存在大量民间信仰。与“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相对应,杨庆堃先生称其 为“ 分 散 性 宗 教”(diffused religion), 认为“在中国形式上有组织的宗教不够强大,并不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宗教功能价值或宗教结构体系的缺乏” [3] 。杨凤岗先生在《当代中国的宗教复兴与宗教短缺》中也指出,当代中国精神信仰领域的整体状况可称之为“宗教不兴,巫术盛行” [4] ,大量存在、隐而不彰的民间信仰因其自发性、分散性、功利性、交叉性、模糊性,使得其在学术界定及实际管理上存在争议。如何规范引导民间信仰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四)新媒体环境下传教形式发生变化目前,宗教已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紧密相连。据粗略估计,2001 年互联网上涉及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中文网站、网页仅有 7100 多个,2009 年 8 月已达 466.7 万,而到 2015年 1 月已超千万,约 2740 万。

 [5] 网络宗教传播以其广泛性、开放性、互动性、迅速性等特点拓宽了宗教传播渠道,加快了宗教传播速度,同时也因其虚拟性、隐蔽性、随意性带来监管上的挑战。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宗教发展中国化宗教文化论认为,“宗教不单是一种精神信仰,还是一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是社会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要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研究世界宗教,从中华文化发展史研究中国宗教” [6] 。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宗教发展中国化,必然要总结宗教发展兴衰历史经验教训,以文化为视角,因势利导,解决现实问题。(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提到:“并世列强,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文明古国,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至今,就是因为我们有一套自己的价

 482017 NO.05学报

 值观和民族精神,它们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同化力。这种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发展到今天,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7]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宗教自身发展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价值取向上就必然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以“三个倡导”作为价值准则对各自教规教义作出最新阐释,自觉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齐,从中寻求“最大公约数”。费孝通先生晚年反复倡导“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对宗教界而言,同样要有这种文化自觉,自觉把握所处社会文化历史的来龙去脉、发展趋向,增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转型能力。当前,宗教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树立爱国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强化职业道德。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伊斯兰教“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这一优良传统,对佛教教义“庄严国土,利乐众生”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坚持中国化方向,坚决抵制境外宗教势力的干涉。树立文化自信,避免盲目效仿国外宗教,坚决抵制“去本土化”倾向。增强法制观念,遵守法制原则,接受法律约束,自觉学法、遵法、守法,依法治教,杜绝地下传教活动及非法扩张。深入研究教规教义,不断增强教职人员的宗教造诣和道德修养,整顿教风,严明戒律,遏制借教敛财、奢靡之风及商业化倾向。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信教群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民族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基本价值导向和遵循,是全体公民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我国,信教群众在身份上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政治经济利益、道德行为规范上与不信教群众的诉求是一致的,因此同样要以此为价值准则,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到,数以亿计的信教群众作为特定群体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有其特殊性。作为有神论者,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这一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需要耐心引导,促使其逐步认同,最终自觉践行。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宗教界人士要承担各自责任,发挥各自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国宗教发展的中国化

 49统战理论与实践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一方面,政府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培育、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重视信教群众这一特殊群体的价值取向,包容合理价值差异,充分发挥统战部门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为这一庞大群体“量身定制”符合信教群众接受规律的培育、践行途径,在做细做实上下功夫。针对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信众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探索为广大信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寓教于情、寓教于乐,把理论宣传同信众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用普通信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生动事例进行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信教群众往往更愿意听宗教界人士的话,要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的示范作用,培养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刻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针对政府不易覆盖触及的人群场所进行宣传引导工作。在日常布道讲经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通过宣讲劝诫深入持久地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教职人员的言传身教使信众在宗教活动中耳濡目染,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中国特色宗教理论体系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核心和根本。宗教中国化的核心就在于使宗教教规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对接,发展具有中华气度的宗教文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1. 推动传统文化课程进入宗教院校课堂年龄较高、学识偏低、后继乏人是目前我国教职人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篇四:爱国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

32007-11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宗教,在其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不同的社会形态的问题。一直以来,伊斯兰教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机制,不同程度地在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社会等渐渐融合、相互适应。近几年,中国伊斯兰教界在如何更好地发挥伊斯兰教的社会作用,如何积极引导中国穆斯林适应中国全面振兴的需要方面,从伊斯兰教教义、教法等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  一  中国伊斯兰教文化丰富多彩,其深奥的内涵需要人们去探索、挖掘、研究,通过联系实际的解经工作力求更大程度地适合当前中国穆斯林的需要。联系实际解经的本质就是与时俱进。伊斯兰教的任何一部经典、任何一段经文、任何一段圣训,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得到解释和翻新。实际上,只有通过解经者的理解和解释,才能不断突显伊斯兰教文化的价值。中国伊斯兰教界需要非常负责地从实际需要出发,认真研究教义、教法,根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对相关问题的阐释,向穆斯林群众进行引经据典的解释。如伊斯兰教“吉哈德”一词是“奋斗”、“艰辛”、“尽力”的意思,联系实际解经义

 循序渐进求发展

 从恩霖F o r u m论 坛

 6 42007-11泛指“为某事业而付出其全部能力”,但是由于中文翻译受西方影响,一直将该词单纯地译为“圣战”,使该词具有了浓烈的“宗教战争”的味道,这样的解释既不符合伊斯兰教本义,又容易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这样不利于伊斯兰教的发展,不利于全国各族穆斯林全面、正确地了解伊斯兰教文化的真谛。为此,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引用了埃及宗教基金部长宰格祖格先生的论点,通过联系实际的解经工作,对某些问题进行符合伊斯兰教本义、联系实际的阐发,使那些图谋不轨者的歪理邪说不攻自破,使伊斯兰教中的一些问题得以正本清源。  通过对伊斯兰教义、教法做出符合时代发展、民族团结与进步的阐释,不仅是为了批驳宗教极端主义的歪理邪说,更是为了伊斯兰教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了维护中国穆斯林的切身利益。二  中国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同的信仰加之不同的民族特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使得伊斯兰文化独具中国特色,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伊斯兰教界要在深刻理解伊斯兰教义精神、熟悉社会情况、把握政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适应”、“和谐”这篇大文章。没有对伊斯兰教在理论上的深刻了解,没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政策观念,就谈不上相适应。所以,实事求是讲适应、讲和谐,是做好中国伊斯兰教工作、做好中国穆斯林工作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边防的巩固。通过解经、讲“卧尔兹”指导阿訇规范并改善宣讲教义、教法的方式和内容,从伊斯兰教角度向穆斯林宣传诸如“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 “孝敬父母是穆斯林的天职”、“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应和睦相处”、“劝善戒恶、伸张正义”、“穆斯林应该和睦邻里”、伊斯兰教提倡厚养薄葬等,使伊斯兰教中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成为社会文明建设的一部分。三  伊斯兰教的中道精神渗透在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伊斯兰教是一个简单易行、讲求两世兼顾的宗教;主张对人友善、宽容,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止有度,是一个不偏不倚、谨守中道的宗教,正如《古兰经》云:“他们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又不吝啬,谨守中道。”(25∶67)  当前,国际形势比较复杂,宗教极端主义流行。有些地方的少数人以讲经宣教为名,把主张和平、团结的伊斯兰教歪曲成赞成暴力、制造仇恨的宗教。积极引导穆斯林走中道,可以避免宗教极端主义,这既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要求,又是确保伊斯兰教自身利益的重要前提。伊斯兰教认为,人最重要的品德应该是理智、勇敢、公正,处理任何事情都应以“适中”为准则,走向偏狭的两极都不是美德。如果穆斯林放松了“中道”精神的修养,处事为人就会“过”或“不及”。“不及”就意味着懦弱,过分懦弱就不能主持公道;太“过”,就等于偏激,走极端,就会偏离伊斯兰教正道。

 伊斯兰教所倡导的走“中道”思想,要求穆斯林一切以“中道”为出发点,追求一种公正、公平、平和的社会环境,一种宽容和谐的生存状态,一种科学、人道的生存方式,要求穆斯林两世兼顾、两世幸福。伊斯兰教的中道精神更是当代中国穆斯F o r u m论 坛

 6 52007-11林社会生活的指南。正如《古兰经》云:“信道的人们啊!真主已准许你们享受的佳美食物,你们不要把它当作禁物,你们不要过分。真主的确不喜爱过分的人。”(5∶87)。在社会生活中,热爱自己的民族传统,遵守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道德规范,服从国家的法律法规,并能够与兄弟民族团结互助,友好相处,对整个现实生活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样才会获得真主的喜欢。四

 中国政府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宗教团体、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宗教团体、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坚持爱国爱教、自办教务的方针,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统一。政府与信教群众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我国宗教关系的和谐,促进了我国各个领域的有序发展。  以伊斯兰教来说,中国伊斯兰教界通过解经工作,一再向世人阐明了“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 “伊斯兰教是团结宽容的宗教”、 “伊斯兰教是仁慈的宗教”、 “伊斯兰教是走中道的宗教”、 “伊斯兰教是追求两世吉庆的宗教”等。和平、仁慈、诚信、宽容、走中道是保证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品质。这些训导一方面促使穆斯林自身更加清楚地认识伊斯兰教,另一方面也使非穆斯林进一步了解了伊斯兰教基本精神,这对于中国伊斯兰教界进一步做好工作,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充分表明,党和政府对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给予了巨大的信任,寄予了殷切的期盼。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不负厚望,努力工作,积极引导和带领广大穆斯林群众,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为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责任编辑

 余

 葶  F o r u m论 坛

推荐访问:爱国是穆斯林的优良传统 穆斯林 优良传统 国是